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1
论文摘要:分析了基于龙头企业服务能力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构建了其基本框架体系,并提出该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应对措施。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产生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五级推广体系。并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1龙头企业要结合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星火产业带计划、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科技行动。大力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2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立以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并存、推广转化、评估、咨询、技术交易、培训、信息、标准研究与应用等服务内容并存,农村、农业、农民和企业等服务对象并存的农村服务格局、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网络。
3通过企业化的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建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制度环境。
4制定出一系列以促进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以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为中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构建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应以政府,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和农户为主体,其中龙头企业是核心,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按照公司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和合同生产模式等,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思路,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工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2.1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整体框架建设
2.1.1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整体设计
在图1的框架中,龙头企业是连接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和农户之间的纽带,分别为政府提供税收和产品,同时需要政府政策、金融和基木设施建设的支持;对科研院所提供资金、项目和其它硬件设施服务时,同时也需要获得技术、咨询和人才的支持;对专业协会进行技术推广、签门产销合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需要获得供给和销竹市场。对农户也可以自接提供与专业协会相同的服务。与此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使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和农户等两两之间间接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要体现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及龙头企业木身对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内因和外因作用促使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以龙头企业核心,政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接支持,对农户和代表农户利益的专业协会进行产中、产前和产后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提高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的科技服务能力。
2.1.2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税收扶持项目资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支持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对专家和研究院建设的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推广,联合科技攻关,专业人才培养,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和管理技术指导;龙头企业内部的战略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创新,企业品牌建设,内部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是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的外部支持体系,该体系推动和促进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创新能力的提高。
2.1.3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
该服务体系分为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与省相关部门结合)、龙头企业创新服务区域中心(与地市县相关部门结合)、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乡镇中心(与乡镇相关部门结合),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相关政府、科协、专业协会和其他与农村科技服务相关的组织,实行企业的市场化运营,中心之间按照企业的垂自一体化组织模式建立紧密的关系,实行科技服务的“无缝”运作。
同时,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服务体系建设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结合政府、科协、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的支持,按照“公司+政府+科研院所+专业协会+农户”的思路,形成了市场牵动,政府搭台,高校参与,龙头带协会,协会连农产;种养加下一条龙,贸下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模式;少i形成了深加下带动,产业化经营,集团化运作,依托名牌产品开拓市场的龙头企业运作模式,培育和壮大平要支柱产业,催生和培育了龙头企业发展。
3基于龙头企业服务能力创新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农村科技服务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前提下,形成以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利益协调机制为辅的制度建设。实行科技服务市场化,打破农村科技服务垄断和单一化的公益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避免参与者因不能得到合理回报而扑伤其积极性。健全科技服务市场交易规则,规范科技服务市场经营行为,使具有农村科技服务经营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在规则范围内正当竞争经营,承担社会责任。加强科技服务市场立法,为农村科技服务市场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应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为科技服务者提供信息预报,降低其市场风险。
(2)创新农村科技服务运行模式。一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必须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通过示范,以点带而、以线促而,滚动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一是通过政策引导,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组织各方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农村科技服务示范项目建设实行严格的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领导单位、承担单位、参与单位等单位的责任,对实施技术方案、资金使用方案、项目进程,采用合同制,明确实施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督导。
(3)培养农村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农村科技服务主体应具有市场信息获取能力,答理控制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主体是政府,而政府主要从事社会公益,还不是科技服务的市场主体,因而要培养营销主体,一方而加强建设农村股份合作制度,走分散到集中的道路,形成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集团,参与到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一是建立专业合作组织,运用协会组织代表生产者参与科技服务市场竞争;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企业运用企业经营方式形成科技服务市场竞争主体。培养科技服务市场主体还重中间商的培植,特别是技术商队伍和技术咨询公司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4)营造农村科技服务的政策环境。明确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作为民间组织的合法地位和功能定位,鼓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由技术交流型向专业技术经济服务型、专业技术经济实体型发展。为促使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各级政府和主要部门应给予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积极的扶持,如:表彰奖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与从业人员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对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给予重奖。工商、民政部门应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兴办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实体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办理有关手续的业务指导和产品延伸加下的政策支持;教育人事部门应帮助农村科技服务组织解决技术培训中的具体困难。则政金融部门应重点支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项目开发、兴办实体所需的资金,税务部门按照则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减免对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经营话动的税收等等。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2
二、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2.奋斗目标
到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年,我市城区基本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农村新建民居普遍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在“十五”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使我市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达到中西部地区的先进水平。
该目标是指:在遭遇6级地震时(相当于当地基本烈度)我市建筑物被破坏的比例很低,农村的新建建筑物没有严重倒塌,易燃易爆有毒设施不会遭受严重破坏而引起大规模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不会被严重破坏而导致功能失效;政府有序高效地实施应急反应,受灾居民自救互救,救援队伍和社区志愿者迅速展开救援,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小。
三、“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不断提高地震监测能力。经过“十五”建设,虽然我市地震监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规定,还应加强和促进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
加强地震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我市地震分析预报水平。开展地震预报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努力开展地震科学研究,逐步解决制约地震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提高理论技术水平。加快地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震灾预防工作体系建设
1、高度重视城市建设的地震安全
做好城市地震安全基础工作。年前完成我市部分辖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抗震设防提供基础资料。
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坚决杜绝不按抗震设防要求设防的建设工程。要依法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建立完善配套制度,依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明确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项目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施工审批和竣工验收的必备内容,从源头上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我市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全部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标准进行设防,提高城市整体抗震设防能力。
2、逐步实施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
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市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年前,市、县要结合移民、扶贫等搬迁项目,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地震安全农居新村,要通过试点,以点带面,初步建立村镇房屋抗震设防政府扶持引导体系和农村农居抗震设防管理制度。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地震主管部门,编制“市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实施方案,开发研究适合我市实际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
市、县(相关区)建设、地震部门要采取各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宣传住宅建设抗震设防基本知识,积极推广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把农居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村和农户;县(相关区)建设部门要组织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设防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农村民居基本抗震技术措施,提高农居建设施工质量。
3、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思路,研究制定我市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继续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4、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
市地震主管部门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制定我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力争年前建立我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区、县地震主管部门要会同宣传、教育、科技、科协等部门和单位,制定本地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完善宣传网络,加强基层宣传员培训,制作针对不同宣传对象的宣传作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年前每个区、县至少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宣传示范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三)紧急救援工作体系建设
1、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市规划管理部门要会同市地震、建设管理部门编制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规划方案,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拓展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避难功能,设置必要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救生设施。
区、县政府要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加强居民和学校学生地震应急避难知识宣传,并结合实际,适时进行地震应急演练,以提高市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能力。
避难场所的建设由建设部门负责,地震部门给予技术指导。
2、地震紧急救援力量建设
通过推广雁塔区长延堡社区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试点的经验,逐步形成以“公救”、“共救”、“互救”、“自救”相结合的多层次灾害救援、救助机制。
各区、县要做好社区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3、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作为领导和专家共同迅速有效处置地震应急事件的工作平台,是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的主要工作场所,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收集发震的各种参数和震害信息,了解与评估灾害损失,掌握灾情的发展状况,针对震害与灾情做出实时响应,并为市政府制定减灾措施、救灾命令、指挥抗震救灾提供各种资料和决策建议。
4、制定应急工作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地震形势,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
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检查,落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地震紧急救援人力、物力及各项救援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5、地震灾害保险
积极推进地震保险工作,发挥保险业防灾减损的作用和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震救灾、震后恢复与重建机制。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投入保障体制
2.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
3.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对外合作
4.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5.继续健全防震减灾组织工作体系,强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五、“十一五”期间的重点项目
(一)建设项目
1.大型水库地震监测系统建设
2.城市地震小区划
3.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建设
4.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建设及推广
5.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6.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7.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二)科研项目: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3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均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强省、强市战略,做好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南。中国科协人才和调研宣传工作会议,对科协系统全面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人才和调研宣传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地方科协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推动用好用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全面落实《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既为科协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科协组织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区市科协,各学会,机关各部室、各直属事业单位要把学习贯彻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与落实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学习,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科协组织在做好人才工作方面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认识科协人才工作在我市人才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做好科协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宣传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使科技工作者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殷切期盼,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发挥优势,搭建平台,培养、举荐、凝聚人才
按照中国科协确定的“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充分发挥科协优势,通过搭建“四个平台”,着力构建具有科协特色的人才成长服务体系,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凝聚人才和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发现、培养人才
要充分利用市科协现有资源,优化学术交流模式,激发创新思维,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才华、成长提高创造条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好市学术年会、学术沙龙,创新学术年会形式,科学设定主题和分会场,增强学术活动实效,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弘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学术主流认可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以及学术灵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启迪、拓宽科技人员思路,把科技社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发现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
举办海洋论坛、“海外智力服务计划”等国内外科技交流活动,做好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项目立项工作,加强与国外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举荐、引进和服务工作,建立海智计划基地,联系海外华人科技团体发现和吸引人才,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
(二)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培育、造就人才
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科学普及、全民提素”行动为契机,通过“市科普大讲堂”、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组建“市科普场馆协会”、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及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形成“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良好氛围,为培育、造就各类人才创造条件。
制定实施好科普人才成长计划,扎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各类科普人才培养、成长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加入科普行列,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优秀科普人才队伍,为科普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坚持“面向基层、专兼并重、提升能力、服务全民”的原则。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科普员、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城镇科普人才、企业科普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人才。实施“金智惠民”计划,为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成为提升农民素质、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带头人。
加强后备科技人才培养,举办好“大学生科技节”,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科普能力培训,聘请其兼任科普宣讲员,培养大学生科普人才。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健身活动、创新大赛、航模比赛等科技教育活动,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建立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跟踪机制。
(三)搭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用好、用活人才
制定实施好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的办法、措施,不断完善决策咨询工作机制,打造培育有影响的决策咨询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科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网络健全、地位超脱的独特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在推动科学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议》,为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提供有效渠道。把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决策咨询作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好用活人才的重要内容,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努力使决策咨询工作成为新阶段科协事业的重要生长点。
搭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决策咨询平台,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把创新要素引向企业,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一线科技人才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生动实践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组织专家针对企业技术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建立专家信息库,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实施“金桥工程”,做好科技司法鉴定工作,为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提供平台。
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和技术创新活动,培养一线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咨询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养科技咨询人才。发挥学会和咨询分支机构优势,做好环境资源与清洁生产咨询工作,培养清洁生产新技术推广人才。
(四)搭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激励、凝聚人才
加强优秀科技人才宣传和科学道德建设,大力宣传在创新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团队,特别是在企业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普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开拓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努力让科学家的崇高风范、先进事迹和杰出贡献在全社会传诵,让科技界科学、严谨、求实、奉献的优良作风在全社会发扬。要把宣传先进典型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结合起来,把倡导优良学风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在市科协网站和科协通讯开辟专栏,培育打造科技工作者认可、社会广泛关注的宣传栏目和宣传品牌。不断增强科协事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激励科技工作者再创佳绩,使科协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通道。
推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优秀建议奖励制度,大力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举荐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规范市青年科技奖评选,完善评选办法,加大奖励力度。继续做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工程师评选表彰、市金桥工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等评选表彰活动,参与拔尖人才评选工作。逐步建立一个面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主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优秀科技人才表彰奖励体系。
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开展小型、前沿、高端、交叉的学术、教育、培训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些普通国民教育无法提供的交流学习机会,启迪创新思维,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人才。要把参与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作为推动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机遇,不断满足科技人才知识和能力更新的要求,造就培养高水平人才。做好市咨询业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评审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为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服务。
加强工作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科联四海、智惠万家”科协工作品牌,继续在区市科协开展优秀科普工作品牌创建活动。在学会开展星级学会评选活动,在市科协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优秀工作成果评选活动,通过品牌建设激励科协组织创先优争。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科协系统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科学素养、富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决策方法的高水平干部队伍。
积极探索新时期建家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组织开展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研究,探索建立为高层次专家服务模式,畅通与科技工作者联系渠道,建立科技工作者建议征集制度,了解科技工作者思想活动的新动向,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准确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为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符合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探讨建立优秀科技工作者调研学习、健康休养制度,努力以优质高效服务吸引凝聚科技人才。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市科协人才工作在党组统一领导下,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部,由组织人事部负责组织,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4
一、联席会议的组成单位
(一)联席会议召集单位:省经贸委
(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交通厅、省信息产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国资委、省地税局、省环保局、省广电局、省统计局、省物价局、省工商局、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国税局、福州电监办、省气象局、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省总工会、团省委、省科协,省电力有限公司、华电福建发电有限公司。
二、联席会议的工作任务
(一)分析能源形势,研究节能政策与工作落实情况。针对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阶段性节能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决定节能重大行动,提出节能立法建议、产业政策。
(二)研究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审查全省性节能规划、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
(四)听取省节能办和各设区市节能工作汇报,提出需要省政府研究决定的重大节能和资源节约事项,通报节能工作进展情况。
(五)研究企业节能激励机制和措施、全省性节能奖惩规定。
(六)落实省政府交办的有关工作。
三、联席会议任务分工
(一)省经贸委(省节能办)
负责提出节能立法建议,组织编制节能规划和节能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开发研究计划,组织编制地方性节能标准、节能产业和节能技术投资导向,研究制定节能政策措施,组织制定实施高耗能行业市场准入和评定标准、节能招标采购具体办法,组织节能企业、节能项目和节能产品认定,组织实施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组织实施全省重点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安排节能专项资金,组织并监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节能审查,监督节能目标和节能工作落实情况,开展节能信息交流、宣传、教育、培训,表彰节能先进,指导各地、各行业和企业开展节能。负责组织召开节能工作联席会议。
(二)省发展改革委
将节能工作作为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6·18”平台,支持节能技术对接项目落地建设;推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参与推进节能其他工作。
(三)省气象局
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详查和评估,为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气候变化对福建能源安全影响的专项评估;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及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的监测、预警、预报,及时信息,并协助有关部门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
(四)省建设厅
监督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严格执行节能50%的建筑节能标准。组织编制地方建筑节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标准设计图集;组织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广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新技术新产品,培育建筑节能产业,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在住宅和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加强城市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
(五)省交通厅
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型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运输车辆的更新改造,淘汰老旧高耗能车辆,发展柴油车、高效低耗重型车,推广厢式货车,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促进远洋、沿海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逐步淘汰技术落后、高耗能船型;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加快运输企业集约化进程,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提高运输效率;组织推广新节能技术、产品在交通车辆中的应用。
(六)省农业厅
促进农村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推广低耗能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改进作物和品种布局,有计划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抗病虫害等抗逆品种。
(七)省机关事务管理局
制定政府机构的能耗定额和支出标准,建立和完善政府机构节能规章制度,编制政府机构节能采购指南和节能采购目录;按照节能标准改造政府机构采暖、空调、照明、电梯等系统,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办公用品;带头采购低油耗汽车,加强公务用车日常管理。
(八)省统计局
负责提出能够反映各地区能源水平、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能耗指标制度;统计和分析工业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督促工业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生产和使用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情况。
(九)省质监局
加强我省相关的行业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标准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督促、检查、指导企业认真实施《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建立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积极推广特种设备节能产品;建立企业节能计量管理工作通报、表彰制度,定期通报各地耗能企业计量节能管理工作情况。
(十)省财政厅
在省财政安排的省级工商发展资金中设立节能专项资金,对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给予支持,并按《福建省工商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履行职能。
(十一)省科技厅
加快节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节能科技的自主创新和节能公共平台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推动高效节能项目的研究开发、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设备和节能产品;支持开发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
(十二)省国资委
负责推动省属所出资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将能耗指标纳入省属所出资企业经营业绩非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作为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管理相挂钩。
(十三)省环保局
加强对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依法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十四)省信息产业厅
负责推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企业能耗;宣传推广LED、太阳能光伏产品等节能型电子信息产品;推动企业生产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节能型电子信息产品。
(十五)省林业厅
加强林产工业节能。研究提出我省可生产生物质能的树种的种植发展方向。推进植树造林工作,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十六)省国土资源厅
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地审批,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项目不予批准用地。
(十七)省工商局
查处流通领域假冒伪劣节能产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十八)省物价局
贯彻执行国家制定出台的差别电价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我省节能工作的价格政策。
(十九)人行福州中心支行
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指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节能项目的支持。
(二十)省水利厅
制定水能利用规划,推动水能利用。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节水力度,建设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
(二十一)省海洋与渔业局
结合我省沿海的特点,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拟定全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及时协调处理海洋开发和保护行动出现的各种矛盾。建立综合管理示范区;开展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技术研究并组织实施;建设现代化海洋观测系统,提高岸基、浮标、地波雷达等设施的海洋环境观测能力;开展海平面变化的监视监测和长期预测,提出应对海平面升高的适应性建议。
(二十二)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执行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促进我省节能工作的税收征管措施。
(二十三)福州电监办
配合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撤销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发电业务许可证。对电力企业、电力调度交易机构执行电力市场运行、电力调度交易规则及有关节能方面政策的情况实施监管。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的监管。会同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检查电力企业的节能工作。
(二十四)省电力有限公司
调整和优化电网结构,完善高、低压配电网络,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节能新设备,降低电网损耗;积极推广“两型一化”(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化)设计,采用同塔双(多)回、大截面导线和紧凑型输电线路技术,以节省土地、保护环境,提高输电、配电能力。实施节能调度和水、火电联合调度,降低煤炭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提高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
(二十五)华电福建发电有限公司
落实电力“上大压小”政策,优化电源结构,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水平。
(二十六)省委宣传部
协调指导新闻媒体开展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宣传党和国家节能(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标识;宣传普及节约(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单位、个人的事迹,曝光严重浪费资源的现象。
(二十七)省教育厅
加强中小学、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的节能(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宣传培训。
(二十八)省广电局
负责广播、电视等媒体的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播放节能、节水等公益广告。
(二十九)省总工会
组织开展群众性的节能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推动节约型企业、节能型企业建设。
(三十)团省委
组织团员青年开展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和实践活动,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三十一)省科协
围绕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三十二)省委组织部、省经贸委、人事厅、省效能办
建立各设区市党政班子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对各设区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并作为干部评价、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十三)省监察厅
对违反节能法规行为进行督查。
四、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一)省经贸委为联席会议的召集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省经贸委主任担任。联席会议议事办公室设在省经贸委环资处,负责联席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
(二)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临时召开。联席会议召集单位预定召开联席会议时间,并提前会商各成员单位,收集需要提交联席会议研究的有关事项,确定会议议题,正式发出会议通知。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5
1.1认识不足
由于宣传不到位,许多农民都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农民自经济组织,是与家庭经营相对立的的变异,不利于家庭经济发展。一些领导干部则因为事务繁忙、不懂合作经济管理等,对合作经济不重视、不支持,也很难将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和管理纳入管理日程,致使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工作开展困难。此外,许多自发产生的合作经济组织,都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与管理人员,这也会影响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1.2缺少法律支撑
我国组织体系以纵向的权力关系体系存在,地方组织只有得到上级组织认可和支持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挂靠”的单位有科协、农委、农业局等,但这些“挂靠”单位本身就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加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很不明确。因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缺少强有力的支撑。受此影响,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缺少内部管理规范,许多农村经济组织在管理方面都缺少系统的规划和规范的章程。
1.3资金不足,运转困难
资产问题是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遇到的最大问题,许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原始积累就非常不足,在资产管理上也缺少有效手段,但在种苗、基地建设等方面必须支出的费用却非常多。加上许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项目、发展目标单一,缺少必要的社会联系,因此其资金风险防范能力都较低。而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设立、登记上都缺少法律依据,因此在申请贷款方面也有一定难度。
2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策略
2.1提高认识,制定长远经营规划
制定发展规划,加大战略决策力度,是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顺利发展的前提。这需要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认识,自觉接受或争取更多国家经济部门、主管单位的资金和法律支持,确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的主要任务,并就自身生产经营项目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认真分析市场商品信息供求与变化情况,确保自己生产的产品产销对口,避免因为发展规模过大或过小、缺少规划而导致出现问题。有关部门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挂靠”单位则要从政策扶持入手,狠抓管理制度建设、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并加大国家“三农”方针、政策与法律宣传力度,科学界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和资产所有权,提高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效率。
2.2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制度建设的重点是:本着自愿、平等、互助原则,建设民主管理制度和风险共担制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农资商品、技术、生活服务经营管理制度,建立劳动生产、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经济核算、安全生产和产品质检制度;再就是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合理使用、劳动报酬与经济成果合理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自身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集责、任、利于一体的生产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管理组织,如理事会、监事会等,并严格执行、落实各项制度,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规范发展。
2.3管理规范化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必须要在生产发展项目决策上下功夫,即选准项目并科学分析发展程序,避免发展的盲目性。其次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现状,运用农业技术、科学管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而在互联网时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要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开展涵盖信息化在内的农民职业教育,做好配套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市场变化感应和反应能力。再次,解决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资金难题,加大农业投入。这就要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减少多头出纳,做好资金统筹、收支双提款管理工作,改进财务审核方法,避免过度开支;做好财务账簿账目记录,尽量做到日清月结,清理遗留账目,并建立农民欠交款结算月制度。最后,争取更多的政府担保和信贷支持,完善基金筹集注入机制,提高自身资金运作能力。
3总结
科协制度体系建设范文6
一、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及分析
1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实践在分析了目前通行的6种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建设专用小系统、利用传统系统引进知识管理、知识门户建设、信息系统知识化建设、知识社区建设、个性化知识管理应用建设)后,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地物所以“流程为纲,知识为体,技术为用”为原则,实施了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以此推进地物所的知识管理。在构建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首先,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3个要素:人、技术和组织,以及涉及的4个方面:知识资产管理、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工作方式管理,对地物所科研生产及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梳理,在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上规范固化了事务性管理工作流程,将企业管理制度内化到事务性工作流程中。这种方式使地物所的知识管理与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一方面,利用流程归档企业管理信息资料,提供查询回溯,进行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在提高事务性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的科研工作中,优化了员工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内嵌在事务性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使知识管理根植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知识管理得以与企业共同演变,保障了知识管理的长效性。历经4年建设,目前地物所共建立14类75个流程,每年归档流程9000多个。同时,业务流程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其次,在利用编码化方法促进个人知识共享时,地物所各业务部门对所辖业务进行分析梳理,建立了以业务导向为主的部门文档目录,对各类信息资料进行归档。通过灵活多变的权限管理满足不同角色员工对信息资料的使用需求,促进了信息资料在地物所的流动,提高了知识共享效率。同时,通过对地物所各级业务部门运行一年后的文档目录进行梳理评估,完善优化地物所文档目录结构,努力使文档目录更为自然地与地物所业务运转紧密结合。目前,在线文档目录546个,累计文档38328篇,每年累计文档1万多篇。第三,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地图主要关注企业核心的战略重点性知识,是促进核心知识标准化传播的有力手段。知识地图可以通过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呈现方式对知识进行标准化和体系化,使其更好地传播。目前,地物所完成了QHSE管理体系的知识地图制作。第四,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跨部门跨地域的知识交流互动平台,这是实现知识共享个人化方法的有效手段。专业交流社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灵活地聚集了相关专业内的个体,为他们提供了及时的知识交流共享平台。目前,地物所活跃的交流社区有“物探处理系统运维群”和“综合解释系统运维群”。2地物所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分析尽管综合管理协同平台为地物所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推进知识化管理的过程中,地物所也遇到了目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将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纳入管理,使知识管理成为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强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在地物所推进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在保持现有业务逻辑的原则下,从底层技术平台入手,通过优化工作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潜移默化地推行知识管理。这种从底层向上,从周边向核心的推进方式避免了对现有业务的冲击,着眼于业务粒度的细化控制实现,回避了基层单位无法开展核心业务逻辑优化设计的困难。但是,随着知识管理的深入推进,由于缺乏知识管理体系的支撑,地物所综合管理协同平台建设暴露出持续深入推进困难的弊端。由于在建设综合管理协同平台时,知识管理只是在推进流程管理过程中的附带功能,没有明确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理念和知识管理目标,仅着眼于利用综合管理协同平台进行触手可及的知识管理,使得地物所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知识———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游离于知识管理之外,无法对地物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支持。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将知识管理体系与企业整体战略进行整合,缺乏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具体而言,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物探、地质、钻井、测井等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利用各类信息系统进行创新协作的知识和数据生产活动。要对这一多学科协作的科研活动进行知识管理,首先,必须依据地物所的发展战略进行学科知识体系规划建设,明确核心知识体系,围绕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工作支撑环境;其次,更为重要和困难的是,要在科研活动中开展知识管理,必须对业务运行进行分析,消除现有业务逻辑中的不合理之处,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依据科研活动的本质规律设计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执行。这些都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
二、结语
知识管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而产生,是管理学科的思想和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在国有大型企业中开展知识管理,需要企业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利用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董玉敏张晋楠杨敏单位:新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