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政治指导;优化课堂;爱心教育;合理评估

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西方各种思想的冲击和影响。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西方化,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条件下,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而在我们职业高中的政治教学更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政治教师应该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我们职业高中的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改革,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点,不断研究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研究学生的心理。

一、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政治教师

1.政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以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依靠课本,简单地传授课本知识,并且课本知识并不能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方的思想、生活方式等对我国的传统文明产生巨大冲击。所以我们政治教师必须首先要改变自己,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融合在一起,

让我们的政治课堂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还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体现出政治课堂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实行理论联系实际,使政治教育在新时期的学生发展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体现其价值。

2.实施素质教育,其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多层次的建设人才,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职业高中的教育是我国高中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掌握一项生存技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术人才。所以在教学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时代在发展,科技也随时在发展,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们职业高中教育中除了重视技术培养外,更不能偏废对文化课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吸纳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进心和责任心。在我们政治教育中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行为严谨、情操高尚的人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文体比赛、科技比赛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合作互助精神、法律观念及服务意识等,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利益观。

3.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简单的说教式、封闭式教学,形成联系现实时代、联系学生实际的开放的课堂教学

职业高中的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

强,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政治课堂紧密联系时代、家庭、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哪些环节

1.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政治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时代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正确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且我们教师还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要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所学内容一下子掌握不了的学生,应给他们思维、理解、消化的时间,指导看书或个别辅导。在课堂上努力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增进友谊,强化学习气氛。

2.注重学生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我们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减轻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自卑心理,发挥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活动或者班级的集体活动中,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我认为还应该积极和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来。多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融入时代中,要满足他们的好胜心,根据青少年喜欢自然表现的心理特征,予以正确指导。

3.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我们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从小事做起,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榜样。我在教学中努力从小事做起,随手拾起教室或者校园中的纸屑,随手关灯,关心生活中有困难的学生,这些事情都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好像点滴的春雨,滋润了学生的

心田。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2

【关键词】流行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39-02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是大众文化中大部分人向往和追求的、而只有少数人所享有的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方式。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所宣扬的自由、平等、自我张扬等深深地吸引着青少年,因此,年轻人为其主要的欣赏者与传播者。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思想道德理念和行为等。这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要求。

二、流行文化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流行文化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比如各种网络论坛、博客,为青少年追求个性、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资源与条件,利于他们的独立,让青少年在表达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可以说流行文化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性和开拓精神,但另一方面由于流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商业行为进行渗透的,更多的时候是通过明星文化、消费文化等来体现的,而青少年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对事物的辨别力有限,理性不足,由此可能会影响青少年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甚至造成违法犯罪行为。例如有些青少年盲目追逐流行和时尚,他们依照当下的流行模式来包装自己,比如夸张的发型、纹身等,更多地追求外表的独特和感观上刺激,却忽略了自身内在素质的提高①;有些受到“超女”“快男”等一夜成名的影响,把财富、声望、地位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实现,忽视了对社会、对他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也滋生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这就给流行文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依赖物化社会而伴生的流行文化逐渐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在这一情形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如何辩证分析、科学应对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影响?如何向流行文化有效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及在流行文化盛行的环境内如何科学构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如何正确认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功能与价值?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坚持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流行文化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内容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想理论与道德价值观,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而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呈现更加的纷繁复杂使得人们无法找到一种或是几种主导样式,流行文化就在这种形势下盛行起来。流行文化与技术进步紧密结合、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也一并涌入国内,这些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当前所面临的多元的生活空间。多元价值观空间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提供了众多的方向。但从流行文化的内涵看往往体现的是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它导致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同我国传统倡导的勤俭节约、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和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流行文化的一种现象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发展,折射了当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态度,“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没房没车”,“没有钱,泪汪汪,拿红薯,当干粮”。这些内容既折射出青少年内心的自由,也透视出青少年内心的无奈与苦闷。因此,在流行文化渗透的现实条件下,随着它对青少年影响的加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容,在多元文化价值体系下,要求体现更加鲜明的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发展。对于多元的流行文化,应当抱有一种开放式的态度,引导青少年对流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精神境界。流行文化渗透在青少年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的群体,青少年不断追寻着适应当前社会的生活方式,更容易接受新文化、新知识,通过流行文化,他们可以更多地与人交流和沟通,扩大了社会交往,更快地融人社会。因此,在流行文化盛行的情形下,结合全球化、现代化、市场经济化的大背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帮助青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青少年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形成科学理性的对待各种文化思潮,提高辨别力,有理有节的(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39页)看待多元文化的传播。总之,在确保我国文化安全的条件下,增强青少年的开放意识,国际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等等都是流行文化发展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新内容。

(三)流行文化改变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形式

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它体现在青年上网行为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他们渴望充分的信息与通讯。由于网络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其他现存媒体的优势,青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网络不但有助于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而且也创新了青年文化的传输方式。与传统文化单向性传统不同,网络上的文化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交互性。因此流行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的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载体,他们通过互联网搜集知识进行专业学习、娱乐、与外界联系沟通。网络以其自由、便捷、客观的特性,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但是网络虽然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和交流的需求,却也存在着管理和保护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而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尚不全面,容易造成对网络文化缺乏甄别的现象,导致部分青少年终日沉迷于网络,封闭自己,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忽视了自身情感的需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人际关系淡化,等等豎。网络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文化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巨大的信息,网络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价,网络化成为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流行文化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变化的流行文化也是不同时期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甚至反叛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同时不断地创造着体现他们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新的文化和价值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抓住流行文化所带来的青少年好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背后的问题,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通过不断的学习、接受、质疑、创新的过程中,保持青少年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态度,逐步成长为中国社会的新的脊梁。

注释:

张晨郁.流行文化对“基础”课教学的借鉴意义[J].世纪桥,2009(13):103.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人性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内涵

从本源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的。在人类之初,“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要进行人性化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注重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潜能,就是要承认并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欣赏人、相信人、依靠人,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要用欣赏和相信的眼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潜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2)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要适宜地满足人的需要。人是平等的、有价值的存在,都有满足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要。在高校,要满足大学生生存、安全的需要,更要注重满足他们归属与爱、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人性化的思想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要有人情味,要唤起大学生情感的共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果的。

(3)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目的在于引导完满人性的建构与发展。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文化与情感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体拥有社会要求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这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性丰满的人,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容地适应社会,面对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化的缺失

(1)重视社会需要,轻视个体认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而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其政治作用,总是把有关政策和文件规定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模式的标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屈从于社会的政治目的和任务,忽视甚至舍弃学生个体的利益与精神欲求。其立足点没有落在对人性的完善、对人格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与关心上,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大学生的认同,有些甚至受到大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了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情感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体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专业,而对大学生精神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没有可遵循的规范,更没有系统的制度性措施。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精神情感方面的品质,让健康向上的品质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和培养,仅仅通过简单的理论灌输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导致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教育者与受教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教育中一直存在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的现象。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威,教育方法近似于说教,而将同样富有主体意识的大学生置于绝对客体化的地位,导致大学生成了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规范和政治目标的工具,严重忽视了他们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实现路径

1.转变教育观念,体现以人为本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比以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趋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才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一是要解决物质贫困和心理贫困问题。学生的种种思想、心理问题皆由物质或精神的贫乏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尊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困难和疾苦,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二是要注意教育信息的有用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要,对教育信息进行收录、择取与整合,必须根据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因势利导。

最后,培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是增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途径。“认识我自己”是永远的哲学命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自己的潜能与价值也就不可能充分挖掘。

2.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做到兼顾和互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扼杀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更有人将思想政治课当做单纯的知识传授,使本来生动的“说理”,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此外,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以应试指标作为考核教学的唯一尺度,即通过单一的“千人一卷”的考核方式进行静态的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很难考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人”的本质特性,变传统的静态式的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型的动态教学模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想搞什么就搞什么,而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需要来开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体现以人为本。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主体性,加强学生社团、学生骨干的作用,拉近校园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也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确保校园文化能够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4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职称;专业发展

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单位,为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依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则是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职教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及其对师资素质的相应要求,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一、我国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演变

“职称”一词,在我国最早被人们称为“学衔”,从语义上可以理解为“职务的名称”。1960年国务院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的暂行规定》,职称与学衔和学术称号联系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职称的概念逐渐演变为包含“资格”、“称号”、“学衔”、“职位”等含义的专用名词。但是,实际上职称并不等同于“职务”,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职称,即学衔,只是专业技术或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或工作成就的等级称号和标志,不应与工资待遇挂钩,也不应有名额数量等的限制,而职务则是指与工资待遇挂钩,有数额限制,并有着明确职责与义务的工作岗位。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各高校试点职称改革,统一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不再实行“职称”制,如1986年颁发了《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但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职称”一词,便沿袭下来。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职称”,其涵义实质上是指专业技术职务,是与工资待遇等有着直接关系,且有着名额限制的。

改革开放以前,职业院校基本没有职称,直到以后职业院校职称的评定与改革才开始展开。经历了从1979年开始的“建立职称评审制度阶段”和从1986年开始的“职称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发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确定与提升教师职务名称的暂行规定》,将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定为副教授、讲师、教员、实习教员四级。1981年,在关于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技工学校教师职称问题的批复》的意见(试行)中,决定将生产实习课教师按照《工程技术干部技术职称暂行规定》执行,定为工程师或技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称呼。在第二阶段,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对职位名称、职责、评审与聘任办法作出了原则规定。这一时期的改革在1989年底基本完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较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起步晚,又长期划归普通高等教育一类管辖,因此,高职院校的职称评定一直和普通高校执行同一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全国迅速铺开,特别是1986年,以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职称改革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全面开展。这些举措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但是由于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度仍然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例如各校职务评定标准不统一,指标分配现象严重,导致不同学校、相同职称人员含金量却各不相同,甚至有较大差距。

二、现行职业教育职称评定制度的陈弊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水平的以“双能力”为内涵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要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显然,让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执行同一职称评定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有失公允,既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更不利于职业院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职教特色。

第一,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有着自身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双师型”教师概念正是在以往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环境下提出的,旨在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纠正以往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不当做法,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正确定位,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教理念。但是人们虽然意识到了职业教育师资和普通教育师资的实际工作相异性,也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但是对其职称的评审标准却相同于普通教育教师,不仅模糊了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界定标准,也容易误导“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之一就是科研成果,主要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及其刊发期刊的等级。但目前职业院校师资普遍紧缺,每位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这无疑增加了职教师资的负担,迫使他们占用大量本该用来钻研专业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时间,去搞科研,难以形成自己的个性。有些教师在教学方面成绩突出,而学术研究水平有限,却囿于没有学术论文,或者论文数量不够,的刊物等级不高,最终不能评到相应职称,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不利于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充分实现。职业教育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的究其根本还是要努力改变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不适应培养行业企业一线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师队伍的现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院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生的培养方式,对他们的培养不仅要有一定基本理论的要求,更要有实际生产经验的强化,教育教学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的发展。而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双师型”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积累大量一线生产实践经验,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但是,现行不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机制导致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形式、轻实质”,只满足“双师型”教师建设的表面成就,片面追求职业资格证书、科研成果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区分不够,忽视了对“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在观念和做法上产生双偏差,最终导致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够充分实现。

第三,不利于职业教育形成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特色。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标准靠拢普通教育教师标准带来的突出弊端就是容易使职业院校放弃自身特色,模仿普通高校办学。教学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的办学应注重教学和实践两大块。近年来,职业院校之所以能够呈现蓬勃之势,也是由于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职业院校能够区别于普通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生产一线人员,满足了当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教师职称评定要参考学历、科研成果、学术论文数量等硬性标准,职业院校为了能够“优化”自身的教师队伍,增加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不得不强化教师在科研上的要求,从而渐渐忽视职业教育本身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特点,逐渐丢掉了自身办学特色,慢慢地失掉了原有的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

2009年9月10日,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其中一条就是要“调整功能定位,改革以单位内部人事管理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符合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面向全社会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制度。”这就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根据不同类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制定与其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符合的制度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大胆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转贴于

第一,适当下放评审权,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还或多或少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干预痕迹明显。主管部门控制着岗位结构和职数比例,政府部门掌握各职称系列评审机构的设置,甚至许多地方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大多由行政领导组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也逐步落实,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社会用人转变,身份管理也逐步向岗位管理转变。因此,继续沿用这种方法,势必不能妥善解决国家用人与单位用人、岗位用人之间的矛盾。虽然经过几次职称改革,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高校获得了职称(主要指高级职称)的评审自主权,但是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审基本都是由行政部门通过社会评审委员会评审完成的。职业院校所设专业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培养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凸显这些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鲜明特征,保持个性化发展,必须避免职称评审过程中的行政意志、长官意志,适当地下放评审权限。因为只有用人单位最清楚本单位的人才状况和岗位需求。所以,怎么评、聘任谁应该由用人单位自己决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优胜劣汰。为了保证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和权威性,避免因下放权限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改革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机制和管理机构,严肃职业教育职称评审评委制。评委会既要有专家学者,又要有相关行业里的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共同组织评审。对评委会组成人员的入选,严格把关,真正选拔出思想作风好、政策观念强、学术、技术水平高的专家。同时,还要建立地区性的专家资源库,以便需要时可按专业、年龄等随机抽选组成评委会,并保证评审公平、公正,杜绝关系职称、人情职称。

第二,改革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技术名称,明确“双师型”教师身份。现行职业教育教师职称是从学术科研角度出发的,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反映或不能完全反映“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相称、不相符。因为这些职称名称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且给他们错误的身份定位导向,也不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定位。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职称应引用相关行业的职称名称或称号,评定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类型特征的职称,以强化技能特色,营造职业技术氛围。目前,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认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既能胜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胜任实践指导课教学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一种是结构性“双师”(又称“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即从整个学校的人才结构来看,一部分教师精于专业理论课,一部分精于实践技能课。因此,可以对既能从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指导课教学的教师予以“双职称”资格,有学者已经提出要根据其能力偏向而设定。而针对结构性“双师”教师队伍的职称评定,天津提出,对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人,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予以认定教师资格,另一方面所有高职教师可以申请企业工程师系列,也可以在学校申请教师系列。这些做法和经验,其他地方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学习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参照既有的经验做法,根据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真实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办法。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可接受性方法创新

一、接受理论的理论框架概述

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接受问题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传播学和接受美学,而西方学术界对“接受”问题的关注始于古希腊的解释学。其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的哲学家狄尔泰认为,解释和理解应当被看作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移情交流到同一的过程,至于它们的差异,只有克服解释者的主体因素才能消除。

接受问题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以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接受美学,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等都从一定角度研究了接受问题。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创建了“接受理论与接受美学”体系,他指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积极的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而传播学对接受理论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传播学对传播活动的自身的特点规律有一个逐渐的认识过程。从认为传播者对传播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传播中心模式阶段,到出现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使用―满足”传播模式阶段,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传播者―受众相互影响的交互主体性模式阶段。

此外,对接受问题的研究还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如教育心理学、发生认识论、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注意吸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特别是接受理论的基本观点,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人们只从“教育者”的角度而不是从“受教育者”即“接受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大多按照“主―客”模式,把教育对象作为单纯的被动客体来研究,而不是按照“主―主”模式,把接受者作为主体来研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必然导致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停留在道德说教、命令的层面,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为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表现为强调统一性,缺乏多样性,不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化教育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担任主角,而学生担任配角,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而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听众,缺少探讨和质疑精神;在师生关系上,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以惩代管,把学生单纯看成教育、管理的对象,没有当作服务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因沟通不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易于产生矛盾,受教育者易于产生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三、运用接受理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性

在师生关系上,要树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教师要作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宽容、友爱的态度融入到学生中去,共同交换想法,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研究,树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观念;在教学态度上应当向着与学生共同钻研、共同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方向转变;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向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方向转变。

在管理上,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发扬民主,调动学生在管理上的主动性,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二)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能动性

接受美学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是用来说明读者的主动性的。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能动性。因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前,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已经有一种“期待视野”,如受教育者的思想基础、道德觉悟、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等。以此为前提,他们对来自外部的教育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筛选和加工,然后将其全部或部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教育者要善于洞察受教育者的心理,弄清受教育者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更关注,并采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真正为受教育者所接受,避免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要高度重视接受者的差异性

教育者在教育中,既要注重受教育者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他们个性发展的差异,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采取灌输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敢于向权威、向师者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习惯和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应建立一套新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不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要把学生的个性、品德、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作为评价的重要量值。

参考文献:

[1]李维岳.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青年思想道德教育[J].青年工作论坛,2004(5).

[2]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教育行政执法的形式范文6

关键词:两课课程;精神世界;个体差异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寻找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教育资源社会化,而接受教育机会的大学生规模的迅速膨胀,也暴露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及其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危机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很难找到一个所有人共同信仰的崇高的精神偶像。说明什么问题?这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个体性。信仰的迷失使得大学生的精神缺乏寄托,在现实的生活中,以自我体验为第一要素的现代生活观念实际上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很多大学生把实现个人的幸福与成功看得更为重要。他们的动力就是以自我成才为中心,主导思想就是自我价值与自我奋斗。

2.“两课”课程体系、教学质量与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两课”体系的设置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两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两课”的认可与接受度,直接关系到“两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在“两课”的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和教学方法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性教学,要使“两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就要确实加强“两课”的教育教学改进工作。

3.大学生参差不齐、生活各异

部分大学生依赖性、懒惰性、享乐性思想严重,譬如他们是“独生子女”一代,从小被娇惯溺爱,长大以后特别注重享受,思想上缺乏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当然,现实社会的某些方面也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产生了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面对的形式和挑战

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校稳定、社会安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校园稳定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高校辅导员工作琐碎、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工作压力大

高校辅导员一般在本单位的地位比较低,工作头绪多,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学校工作最终落脚点在学生身上,学校的各项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这批辅导员。

2.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捉襟见肘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政工干部尤其是高校辅导员的编制却相对在不断缩减。同时,有些辅导员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不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教育引导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政治思想问题以及思想深处存在的疑虑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

3.高校辅导员的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时间少、收入低、发展机会少,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工作上,这导致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方面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没办法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和进行理论学习。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方法

1.树立现代科学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

现代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特别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将心理学知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成功办法。

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超前性,做好预防教育。不仅要在问题出现之后能有条不紊地处理、解决,更要善于根据人们的年龄、性别、心理、生理、情绪以及某些客观因素等,预测和分析思想动态和某种状态下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体现现代性,增加科技含量。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物质的、文化的、动态的方向扩展,实现“科技兴思”。

2.设立灵活多样的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坚持因材施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遵循传统教育的一般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在进行集中、育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自身的不同特点,做到教育模式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适时灵活地安排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不断提供更加适合大学生的贴身的教育服务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教学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采用多种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使得人们的思想也日趋复杂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过去的单一方式,采取多种方法齐头并进,全方位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入现代的教学模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能增强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实现在生活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这就是隐性教育。同时,结合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的正确引导,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良好的情感铺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情基础,利用感情的建立能够增加教育的感染性和接受性,富情于理,寓理于情,使大学生更加愉快地接受教育的影响,使大脑接受信息系统处于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健康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这就使大学生改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呆板印象,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政治思想观念和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做真、做细、做活的基础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做美则是一种更高、更理想的境界。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施教对象是大学生群体,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就要在两个主体方面做足文章。

1.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现状与心理需要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各种方式,如通过问卷调查、私人谈心、学生干部了解等,真正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要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通过与学生个别交流,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并且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具体的工作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大学生心理认可度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注重大学生内在心理需要,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环节,做到维护和尊重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关心和体会大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难题。真心去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对他们真正有帮助的东西,在学习上和未来的道路选择上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

2.教育工作者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只有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才能够培育出具有高政治素养的高校毕业生。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针对新时期大学生具有的新的时代特点,开创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把其他学科的教育精华引用到政治教育的环节,能使政治教育得到提高和升华。

3.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必须做好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教师队伍。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

要科学系统地规划设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体系,加强监督与考核,建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效机制,要加强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自身建设,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及整体素质,还要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凌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C].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3).

[2]张体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实践[C].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张未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考[J].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