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1
浸染着辛劳汗水的*年已渐渐离我们而去,满载着希望和憧憬的*年正向我们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请允许我谨向您和您的家人拜年!并向您和您的家人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在局党组的正确决策下,我们多媒体运营部应运而生,承担起多媒体开发运营的使命。这一年,我们没有辜负局领导和全体家属朋友的期望,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欣慰的成绩:
在局领导的支持下,我们Xx广电网与Xx网成功合作,成为全国第一个进盟的省会电视台网站;与市邮政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10万份Xx精准配送;Xx广电网与央视网共同报道“国庆**周年”、“世界**大会网络直播”等活动,被央视网评为年度贡献奖单位;我们《Xx广播影视Xx》更名并成功改版,版面实现分叠化,内容更加可读可视贴近受众的需要;广告招商已顺势启动,Xx传播价值正在日益显现;多媒体销品在线正紧张筹建,多媒体产业链架构也已初步建成……。
过年了,当我们满怀喜悦盘点一年收成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和由衷的感激之情,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与局领导的直接支持和全体职工家属的理解鼓励分不开!多少次工作遇到困难和难题的时候,我们忘不了是局领导的支持使我们得以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多少个加班加点的日日夜夜,我们忘不了是我们亲爱的家属们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后,让我们得以安心拼搏挑灯夜战;我们还忘不了,多少回夜已深人已静,而我们的Xx编辑室里依然热火朝天,熟悉的队伍中经常会增加不少略显陌生的身影,一问才知,那是家属后援亲赴前线劳军慰问来了!
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2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媒体融合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战略转型为研究文本,通过在全媒体时代这个趋势下分析新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阐述其转型的运作方式,及其媒体战略,探析传统媒体全媒体之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试图通过个案的研究,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分析传统报业媒体,以期为其他将要进行转型的报业媒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的现状
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已经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传统媒体面临着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的挑战,但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的发展,也为传统体育报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报业作为中国早期的媒体传播形式所存在,报业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所以大多数报业集团开始积极地拓展新媒体,并开始向全媒体趋势转型,因此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重要趋势。作为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实力最强的平面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经过向全媒体的转型,由单一的纸质媒体,探索出实施数字媒体的内容、广告、发行一体化的全媒体,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从而将以纸质媒体著称的《南方都市报》全面引入数字时代,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新媒体典范,对南方都市报的快速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拓宽传统媒体市场发展的途径。
二、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报业向全媒体转型的这几年来,我国国内报业集团大多数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转型战略,但是国内报业集团在全媒体转型的路上仍然是刚刚起步,因此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
(一)传统媒体经营遇到冲击
在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进程的改革大潮以后,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冲击,同时传媒行业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营过程中的自负盈亏。传统媒体一直都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在改企之前经营利益一直都是比较稳定,但本身所占有的资源较少。在改革以后,由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技术讯在在短期时间内占领大部分的市场额度,造成传统媒体经营困难,经济出现危机,甚至一些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导致破产。
(二)新兴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媒体面临挑战
在与新型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在技术运用上的小足仍然是其发展短板。新型媒体就是凭借技术优势,坚持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才迅速获取广大用户的青睐的。在这方面,传统媒体能力尚很薄弱,如此看来,如果传统媒体依然固守原路,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问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的竞争结果小言而喻。
(三)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中坚力量不足
传媒行业的竞争主要是靠业务,目前大部分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只熟悉传统的新闻采写编业务,而小懂技术运用,小懂经营管理,这对媒体的长久健康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媒体的经济状况小佳,就会导致从业者的离职,去选择处于发展上升期、运营体制更加灵活、工作待遇更好的新媒体,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断上演,就会令传统媒体缺少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失去竞争的资本。
三、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应进行的对策研究
(一)发展平台进行融合。
很据实践表明,传统的报业网站作为新媒体发展的基础性发展平台,它的发展规模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报业网站新媒体产品链和价值链都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发展报业要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体平台,是报业发展的新媒体的重中之重。
(二)发展渠道进行融合。
此次转型,传统媒体要以受众为中心,逐渐对新媒体的整体格局进行优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与时俱进,因此要提升媒介产品的多元性、综合体验性及即时互动性等,满足大众阅读消费需求。扩展传统报业的传播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化,并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传播。
(三)传播内容进行融合
在如今“内容为王”时代,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融合的核心任务。在内容资源上而,传统媒体的实际内容生产数量远远要小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生产的交互式、开放式等使得W络资源远比报纸内容要丰富很多。当下重点是传统媒体应当与互联网相结合,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势,提高产品质量。
(四)进行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融合
传统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对新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的是单一新闻业务的培养,现在己经小能适应传媒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了。如果传统媒体在多媒体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难以取得进展,那原有的人才基础也会变得小牢固,因此,传统媒体必须通过创新运营方式来招贤纳士。
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数字化报业所传播的数字化新闻信息。内容的采集、筛选、核实、分类以及分析等等都是传统报业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报纸未来的生存基础,也是报纸向数字化进军的优势。
四、总结
总之,在全媒体的时代下,传统媒体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应进一步的快速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样媒体的发展范围将得到不断扩大化。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罗里顺.新媒体时代我国报业集团发展的战略选择.[J].东南传播,2007.
[2]刘政序.传媒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与破局.[J].新媒体研究,2015(7):44-45.
作者简介:
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3
新媒体以其快捷方便、信息海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等优势迅速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新媒体的快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传统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受众减少,发行量萎缩,经济收益下滑,在这种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求转型之路。但与此同时,新媒体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虽然有政策指向的扶持,但现实问题不能得以完善,成长道路仍然面临众多障碍。
2014年,以微博、微信、APP客户端为首的新媒体,将信息传播范围无线扩大的同时,也使得行业间的粘合度更加紧密。通过几个行业公众平台,你便可轻松了解业内信息,除此之外,新媒体更让业内人士有了便捷迅速的沟通途径。
以知识产权行业为例,已有的传统媒体包括:《中国知识产权》杂志、《MIP知识产权管理》、《中国知识产权报》等都已或即将推出新媒体。而现有的在业内颇受关注的新媒体包括:智合东方微信公众平台、IPRdaily微信公众平台、优智博微信公众平台都已做到了定时推送业内资讯。
本刊记者就知识产权行业内备受关注的几家新媒体,独家采访了各自的负责人,了解作为新媒体当下所面临的技术、版权、资源等众多热点话题。而作为新媒体发展中最受诟病的版权保护问题,作为本就是知识产权行业的专业人士,在经营新媒体时,将如何破解版权瓶颈?如何发展新媒体?如何与现有传统媒体合作共赢?
智合东方首席执行官 洪祖运
初次和Luckie(洪祖运)认识是在智合东方(以下简称智合)的VIP群里,当时这个群里已经有近180人,都是与知识产权行业相关的人士,包括学者、法官、律师、企业法务等等。虽然现在已和Luckie相熟,但也未曾见过面,这或许就是网络时代的一大特色。而智合的初创,也仅仅是靠网络便有了今天的规模。
智合初始的几个发起人,均是出自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很多年前他们在校园内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之后大家各自走上工作岗位,也都从事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工作,彼此之间也保持着联系。“平时因为我的学龄稍长,所以会牵头组织一些聚会活动。” Luckie说。
2014年元旦前几天,在一次网络聚会(Luckie在香港,其他人在上海)中聊起,大家毕业都有不少年了,可以考虑一起做些事情。刚好当时微信公众号的浪潮初起,有关“互联网思维”的讨论沸沸扬扬,Luckie就提议大家开一个公众号,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机会沉淀每个人这些年在专业上的积累,二来可以作为一个窗口聚合更多的知识产权同行来分享和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智合东方知识产权”的公众号在2014年2月14日创号首发,那一天是中国的元宵节和西方的情人节重合的日子。“选在这一天,我们期望能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智合东方’四个字,东方的含义很清楚,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的位置就是东方,智合的起源在中国的东部上海,所以东方在地缘上定位了我们是发起于东方中国的一个组织;更重要的是“智合”二字,“智”是指“智慧”,是对世界的理解,“合”讲究的是“道合”――君子合而不同,我们认同对于世界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但我们相信多元的理解依然应当贯穿一个主线――在智合,这条主线就是对于法治的共识。” Luckie说。
从创立之初至今,智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公众号订阅数已达数万人,单月用户阅读数超过40万,微信群有28个并且不断在扩大。Luckie也玩笑到,能够引起贵刊《中国知识产权》杂志的关注和采访,就是很大的成绩。
智合微信公众号上线之初,即在运营上做出有别于大多数公众号的创新,即同时建立若干个微信群。通过公众号的信息,与微信群的用户联系和沟通,迅速吸引了很多业内同行的关注。名不见经传的智合,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3000订阅用户的大关,微信群迅速扩大到8个。Luckie说,与其他平台相比,智合的特点应该是更加专注于专业人士的聚合与联系。换句话说,智合提供的是一个法律专业人士的交流平台,并且在这个平台上,期望实现法律行业不同成员的低成本联系和互通。而在管理方面,Luckie说:“智合从建立之初,即采取公司制的管理方式。因为股东和管理层大多是法律专业出身,所以一开始在公司架构、制度建设上我们就比较注意。原则上,我们采用人事上的矩阵式管理,和项目上的扁平化管理。公司内部主要分为业务、行政和技术三个部分,而部门与部门之间也经常通过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人员抽调组合,集中针对具体项目进行资源的调配。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智合的管理模式基本可以匹配目前智合的发展要求。”
当被问及为何几位创始人会有做“微信公众平台”的想法时,Luckie这样说道:“简单的说,智合的事业是基于我们对现今中国时代趋势的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个判断,是认为中国的法律市场即将进入高速增长乃至井喷的阶段,原因在于中国的各个阶层已经对于法治产生了强烈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GDP达到美国一半的国家,法律服务市场的规模却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这种强烈的落差预示着这一块市场的潜力巨大;第二个判断,是互联网经济将朝着同传统经济部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互联网解构和改造商业世界的今天,法律市场同样也会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智合的事业规划中,公众号是个起点,今后也会是智合社区的一个重要‘入口’。通过对公众号、微信群这两个主要产品的运营,我们正在获取相应的经验和能力,从而为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建设一个‘法律人的云社区’做好准备。”
据了解,目前智合东方的运营模式主要是依托于几个大型的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人人网等。智合的产品包括负责信息输出的“智合东方知识产权”微信公众号、“智合东方”微博账户、人人网账户,以及负责社交互联的智合微信群――目前智合管理和运营的有10个综合群和18个分类群,在微信群的设置上,已经突破了知识产权专业的限制,开始覆盖更多的商业法律部门,包括私募/风险投资法、房地产法、娱乐法等等。
关于智合公众号的内容来源,Luckie介绍道,智合主要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智合的原创内容,智合有着一支高效的编辑团队,可以保证及时的捕捉社会热点,推出有趣且不乏深度的专业解读;第二个是来自于其它优秀法律作者的授权文章,智合的编辑会广泛的阅读网站、报纸、杂志、其它微信号的文章,如果找到适合的内容,我们会联系文章的作者,取得转发授权,例如何帆法官、游云庭律师、王迁教授、陶鑫良教授、董皓博士等这些大家或者优秀的法律文章提供者,陆续给予智合全部转发授权或部分授权;第三个是来自于向智合社区用户的约稿,例如美国华盛顿美科律师事务所的梅雷律师,他在智合连载的美国司法趣闻专栏有着很高的人气,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舒海、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钱伯斯亚太区负责人李晨,这些人都在认同智合的基础上慷慨分享他们的文章,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专业内容。
智合是一家创业公司,因此所有创业者遇到过的困难,智合都曾遇到,或者正在经历,或者即将面对。在应对这些困难的过程中,Luckie尤其感受到的一点是,每一次挫折和阻碍的克服,都是极为宝贵的经验。“我们也能够明显的看到,智合在每一个困难之后都会成熟一点和强大一点。”Luckie强调,和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智合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压力,更是生存的问题。智合现在不仅仅只是做知识产权的社区,而是拓展到更多的商业法律领域。我们的基本理念就像我们的口号一样,是要建设“法律人的云社区”,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路径上,我们可能会与不同的法律从业群体进行合作,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系与互动,来实现更大范围法律圈的融合。
智合作为新媒体的一员,同样面临着新媒体发展中的瓶颈,本就是法律专业出身的Luckie,又如何看待新媒体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新媒体的新,我们理解主要是技术上的新,媒体的基本规律例如在管理、运营、传播上的原则是不会变化的。在我们看来,新媒体如果不愿意像历史上诸多新生事物那样昙花一现,反而应该更多的向传统媒体学习。最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内容为王,体验为王。新媒体讲究一个快,这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关键内容,但快就意味着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方面的风险。如果转载文章和引用观点时并不注意知识产权的问题,这可能会给新媒体的发展埋下隐患,《今日头条》事件值得每一个新媒体从业的思考。就智合而言,我们在公众号的内容上,自始就重视版权的问题。除了原创、约稿和投稿,在文章的转载上我们均会得到原作者的同意,并按照原作者的意愿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甚至会推荐原作者自己的公众号,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作者对于新媒体的转载是乐见其成的,而取得他们的授权,更多的是对作者的尊重,换来的也是作者对平台的好感与信任。”Luckie说。
IPRdaily CEO 周鹏
在微博最为火热的时候,本刊记者与周鹏在微博圈里互相加了关注,也曾私信沟通过,但却未曾谋面。而当时,IPRdaily还未创办。
1986年出生的周鹏,军校毕业后,在检察院办公室做过文案工作,2009年进入知识产权行业,2011年创办“北京盛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从事国内和涉外知识产权托管运营业务,曾服务过诸如河南电商产业园等大型机构,包括集团公司、国家“211”高校在内的中型客户,以及小型创业公司。周鹏现已离开北京盛韬公司,全力经营着IPRdaily,长远目标是与5名创业团队成员通过IPRdaily构建一个知识产权生态圈。
“IPRdaily”2013年12月份正式开通中文版微信账号,在的公开信息中,IPRdaily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关注TMT、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命健康、环保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事宜,想通过‘媒体平台+产业平台+社区’的形式,将创业者、知识产权从业者、权利人三方进行对接,打破知识产权行业信息不透明的现状。”
“保守估计,目前国内具备专利资质的机构大概有1000多家,具备商标资质的机构有将近2万家,这其中包含8000多家具备商标资质的律师事务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近5年来,每年全国商标注册申请量的95%以上是通过商标机构提交的,不过,各家知识产权机构提供的服务侧重点不同,创业者在获权、维权、用权三方面均有需求,有时在选择知识产权机构时无从入手。”IPRdaily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的。周鹏介绍,IPRdaily媒体平台关注的是国内外知识产权行业的最新动态,平台上的文章包括创业公司知识产权部分的风险分析、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趋势及评议、知识产权行业的最新案件及经典案例分析等等。
IPRdaily最早是诞生在腾讯邮件LIST上的,用户订阅量也可以说是比较稳定的,初期在LIST大概有500个订阅用户,大部分都是原来盛韬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服务过的客户,周鹏说:“也就是有他们,才让我们坚定的走到了今天。”其实IPRdaily最开始的定位是很独特的,它不像任何其他媒体,在最初试着了两次以后,定位是整合每日重点识产权行业新闻,以短平快的形式直达用户邮箱(最开始是邮件列表),主要目标用户是对知识产权新闻没有鉴别能力的人,对知识产权行业不是很了解的人,身在知识产权行业必须看新闻,却没有足够时间的人,以及关注知识产权行业发展的人士。”周鹏说:“正好赶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顺应趋势,IPRdaily2013年12月份正式开通中文版微信账号,也就是在过去邮件版基础上重点推微信版,实现网站、邮件、微信等多管道传播,为业界及关心支持知识产权的朋友提供真实可信的知识产权行业信息服务。”
成立至今,IPRdaily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经过半年积累,已经拥有近3万的关注用户和手持设备;IPRdaily针对创业者建立了首批专家导师团,为创业者提供辅导支持服务;IPRdaily《拜访百余知识产权机构活动》已经开展,此外,还将拜访100家做的不错的创业公司,了解他们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安排,丰富IPRdaily的案例库;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进行初步合作;与英国《MIP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进行新媒体方面的合作;建立了第一个知识产权云社区IPer公社。
据了解,目前IPRdaily的运营模式以新媒体为切入点,媒体+社群,还聚集了一批知识产权智囊团。周鹏介绍说:“我们的素材有一部分是精选高质量的文章,同时和知识产权行业紧密相关的,另一部分就是我们的智囊团成员提供的专业性的文章和媒体的推荐稿,目前IPRdaily也有自己的审查员,没有作者没有来源的一律不发。”周鹏觉得,与其他知识产权行业内的公众平台相比,IPRdaily的独特点在于,除了报道国内外最新知识产权动态,更关注最新创业公司知识产权部分情报分析,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商业模式的机构,并且是市场资本对本行业投融资信息的第一接入口。
对于新媒体面临的版权瓶颈,IPRdaily在运营过程中也深有体会,据了解,目前周鹏也在与传统媒体洽谈版权的合作,以期完善IPRdaily在发展过程中的版权障碍。周鹏表示,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体发展,突破了传播的物质壁垒,降低了传播的边际成本,必然导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企业应该找准自己的特色,勇于突破和创新。而最终,新的媒体方式会与一代人共同成长,并改变人们的使用习惯,融入社会结构,成为某种意义的“传统媒体”,随之更新的媒体形式会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诞生。接下来IPRdaily发展的重点之一也是扩编我们自己的编辑团队,多合作、多拿授权、多自己生产。
据了解,目前IPRdaily还没有盈利,周鹏希望将来IPRdaily打造成为一个媒体+社群+平台的知识产权生态圈,帮助知识产权行业良性的发展,同时,也希望能按照自己的规划一步一步紧凑的进行,希望早日盈利。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总裁兼主编 张继哲
《中国知识产权》杂志是一本面向全球发行的专业性杂志。自创刊以来,《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综合性媒体平台。经过10年的发展,我们的产品已包括中、英、日三语刊、中英双语国际知识产权名录及查询评价系统、报纸、网站、电子杂志、中英日三语电子周刊、官方微博、微信等。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平台“专业性、综合性、实务性以及国际性,是我们整个平台的基本特点与核心优势。”张继哲说。
“近几年来,新媒体异军突起,迅猛发展。虽然我不认为新媒体会取代传统纸媒,但也绝没有忽视新媒体的建设。”张继哲表示,早在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就建立了由专人负责的新媒体部门,把网站、周刊、微博以及后来的微信都纳入了新媒体部门运营。
而与其他行业新媒体相比较,《中国知识产权》杂志官方微信平台的独特优势便在于多年的新闻采写经验,专业的采编团队,以及积累10年的独家行业文章和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的供稿资源。因此,《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较其他新媒体在版权上更加具有优势。
“在知识产权领域,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发展必须以合作为基础。单打独斗与同质化竞争是对行业本身最大的伤害。”张继哲强调。
对于如何更加全面的发展新媒体,《中国知识产权》杂志新媒体部主管周炳日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谈到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新媒体一直都存在,只不过每每被赋予了不同含义,有不同的指向。从门户网站、博客、论坛到手机报、电子周刊,再到微博、微信,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媒体”。二、目前来看,新兴的微信未能取代之前的微博,就像门户网站没有取代报纸杂志一样。最早出现过的,至今还存在着,新兴的平台不过是在局部改变了其传送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流行微信就把网站、电子周刊舍弃掉,因为它们依然有市场。三、新媒体的衍变和发展,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大有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熟人社会”那一套搬到手机上建立起了“圈子文化”。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更容易去打开朋友分享的文章,愿意接受某一特定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媒体从业人员、企业营销人员结合传统社会中学习经验,制造出能让粉丝愿意分享的“产品”,从而扩大自身的传播影响力。
针对内容建设方面的问题,周炳日很客观的分享了平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相较于其他几家运营不错的新媒体平台,我们有固有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一支固定的采编队伍,以及通过10来年建立起来的知识产权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优秀从业人员库。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传统媒体都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衔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最终打造一个全媒体平台。
作为一个立基于传统媒体的我们,并不乏原创信息。恰恰也因为传统媒体的缘故,我们比较注重文本信息的编排、创作。但对于新媒体这块而言,这些内容远远不够。以后努力的方向就是对原有杂志文章进行二次加工,把优质内容换成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形式,同时也要结合时下热点,逐步加大原创的频度,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4
汉拓科技合伙人叶开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开展的社会化营销工作,大多数只是将其当成促销而不是整体的运营来做。其实,社会化媒体应该注重同既有和潜在客户的互动,必须要制定整体的计划,确定明确的运营策略和战略目标,然后锁定目标受众。不仅如此,配套的组织结构、营销、服务、合作伙伴等都要跟进,进行社会化重置。
所以,社会化营销绝不是企业简单到SNS网站开个账户就好,在运作之前,应该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营销手册,确定营销的考核指标,做好搜集网民行为数据的准备,对于特定的问题该如何回应、设置哪些关键字、出了各种问题后怎么应对、怎么解释、由哪个部门负责等等,都要包含在这个手册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此时扮演的并不一定是站在前线的传播者的角色,更多地要鼓励品牌的粉丝做传播,并且保证让他们通过信息的传播获得价值,企业的身份是监听者,然后根据监听的结果开展有针对眭的互动。叶开坦陈:“目前社会化营销的这种模式还难以被所有企业接受,还需要服务公司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说服。”
虽然不少广告主都在做社会化营销,但是成功案例的比例相对依然较小。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商品事业群企划总监张卫萍向《广告主》杂志透露企业遇到的另外几大难题:“传播效果难以评估,权威第三方评估公司暂时没有,很难监控执行过程中的作假行为;相对缺乏专业的合作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好的创意降低营销风险。”
开心网品牌战略总监孙璐为此提醒业内人士,应该尽早将努力的重点转到粉丝价值衡量、粉丝构成分析、营销效果数据化等基础工作上来,给广告主吃了定心丸,才能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
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5
手机媒体:盘活行业报的新契机
近年来,iPhone(苹果)手机模式给报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启发。
相对于其他手机制造商,苹果手机的一大特点就是:“应用商店”的开放性。
目前,苹果手机“应用商店”是全球最大的3G手机应用平台,包含的应用程序种类已超过10万种,其中包括《参考消息》《中国日报》《南方周末》《新闻周刊》《美国新闻报》《美联社新闻》等。
如果应用软件(客户端)进入“应用商店”,用户如果想看你的新闻,只需在手机的“应用商店”下载安装软件“客户端”,直接点击便可看到“客户端”所指向的后台内容。以《参考消息》为例,下载《参考消息》客户端到手机主页上,每天只需要点击“客户端”,就可以直接看到其最新内容。
除了苹果手机,诺基亚、三星等众多手机终端厂商都在打造开放性应用软件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媒体点对点的特征更加适合行业报的生存与发展。
与综合性大报和大众化报刊“漫无边际”的读者对象相比,行业报读者群相对集中,忠诚度较高,指向性强。行业报可以融合现有网站和手机WAP网站,开发相关应用软件,通过运营商向本行业固定读者群定向推送手机链接方式,让其下载安装客户端。
有实力的行业报还可以定购一定数量的手机终端,预置客户端,然后以赠与、奖励、配给等方式送达读者手中。
行业报的广告来源相对稳定,大都属内部利益“再分配”,不太会遭遇综合性大报或大众化报刊转型后的“盈利模式”困境。
从纸媒到手机媒体的巨变
手机作为人们最紧密的随身物体,行业报通过“定向推送链接方式”“应用商店预置”“内部网站下载”和“定购手机终端”等方式,基本可以满足行业读者人手一份的目标。
果能如此,行业报走向手机媒体之后,必将发生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一、报道时效将实现质的飞跃。
一期传统的报纸从采访、写稿、编辑、排版、印刷出版、邮发,最后到读者手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时效性比较差。手机媒体则完全打破了“每期报纸必须等到稿件齐备之后才能进行编排”的传统流程,可以采取“随到随编随发”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即时更新。遇到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可以以行业的视角,采取“直播”“滚播”“定向推送”,甚或通过手机即拍即传等方式进行报道。
二、将快速迈向融合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报道形式为一体的多媒体时代。
行业报是融合文字和图片的平面媒体,一旦进入手机媒体后,手机的即拍即传功能就可能大大降低进军音视频报道领域的门槛和成本。行业报借此可以快速迈向多媒体时代。
三、互动性特征将大大增强报纸吸引力和用户黏度。
手机媒体却给读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互动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编读往来,从而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增加用户黏度。
四、阅读率将大幅提高。
行业报的发行范围一般是以“一个办公室一份报纸、或者一个车间班组一份报纸”为特征的,报纸易丢失,阅读率并不高。而手机媒体的最大特点是便携性,随时随地阅读已经不是问题,会大大增加阅读率。
五、率先走向无印刷和无纸化的低碳时代。
由于读者群相对稳定和行政的影响力,行业报在引导读者转变阅读方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大多数人习惯用手机阅读的时候,行业报就可能率先走向无印刷和无纸化的低碳时代。
必要的变革和调整
行业报要适应以上这些变化,从内部着手,进行一系列转变。
首先,选题和内容要更加“多样化”,紧紧抓住读者,减少沉默用户。
手机媒体不再适用于“传阅”或“传达”等信息传播方式,它完全来自于个人的、自愿和习惯。行业报在选题策划上须改变“行业机关报”思维,在完成“上传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之外,要另辟蹊径,开阔思路,扩大报道面,紧紧抓住行业内读者感兴趣的事情。否则,即使有了手机首页的客户端,也会成为沉默用户。
其次,在写作方式和排版上要突出“个性化”。
传统写作方式,是难以满足手机受众的。报社需要对编辑记者进行“个性化”的写作训练,按照手机媒体点对点的传播规律进行写作。同时,利用手机“小屏幕”阅读一张传统报纸版面或者3W网页是比较困难的,报社需要按照手机媒体的阅读习惯规范排版模式。
新媒体运营遇到的困难范文6
应在诸多事件上呈现中国视角
问:您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有怎样的期待?
答:中央电视台于2011年开始在华盛顿创建北美分台,并于2012年2月开播。主要目的是延伸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的英语服务。2010年4月,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CCTV 9)改版为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对节目样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据其高级管理层介绍,此举意在最终建设一个诸如BBC世界新闻频道(BBC World News)、CNN国际频道(CNN International)和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Al Jazeera English)这样的全球性英语新闻频道。北美分台的建立有助于构建能力和新闻专业主义。
问:您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登陆美国市场后的表现如何评价?
答:首先,目前阶段还很难对其表现或影响力进行量化评价,因为北美分台现在每天只在美国东海岸播出两个小时的节目,还很难产生影响力。到2014年,北美分台有望每天播出5个小时的节目。一旦节目播出量达到5或6个小时,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第二,就目前北美分台制作的两小时新闻质量而言,我认为非常好。假如你将这两个小时的节目与半岛电视台、BBC、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等新闻机构同一时段的两小时节目相比,你会发现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的节目更具美国新闻制作水准。
问:既然您提到了节目质量,我想与您分享一下我最近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所获得的初步结论。研究表明: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的节目在新闻客观性方面优于其他两个频道。然而,从目前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美国三大社交媒体平台,即优兔(Youtube)、推特(Twitter)和脸谱(Facebook)上的关注程度来看,远不及另外两个频道。我由此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更客观的新闻报道反受冷落?是否外国观众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依旧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其是宣传工具。这是否也会成为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美国市场遇到的最大障碍呢?
答:这的确是个问题。事实上,半岛电视台在美国市场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为它通常被视为一个激进的代表伊斯兰立场、支持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频道,但假如你看一下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节目,会发现它还是相当客观的。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些人会觉得它是一个宣传频道,但一旦看了它制作的节目就能发现内容很客观。当然,今日俄罗斯频道采取的是另一种做法,不追求客观,相反它旨在引起争议。
问:我们刚刚谈到了中央电视台进入美国市场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您认为以下两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有助于应对这些困难:第一,关注中国事务,向美国受众呈现中国形象;第二,关注新闻,特别是发生在美国的突发新闻。
答:我认为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首先,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建立了广泛的特派记者点,其目的在于报道一些其他媒体没有报道的新闻。假如你看一下优兔,就会发现有一些发自南美洲国家,比如巴西和墨西哥的新闻,而这些新闻没有被其他媒体所报道。第二,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可以在诸多事件上呈现中国视角。
必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所作为
问:根据我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优兔、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现的初步分析,从目前来看,还不能与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比肩。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CNN国际频道和BBC世界新闻频道似乎不是特别重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此外,我从一些学术文献中了解到,当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想要进入美国市场时,发现很难与美国本土电视新闻机构相抗衡,于是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有鉴于此,您是否认为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进入美国市场阶段时也应该采取同样的社交媒体策略?
答:首先,我想对目前全世界电视新闻机构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你说的很对,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是目前利用社交媒体最积极的两个全球性新闻频道。BBC和CNN也很积极,但区别在于,比如,BBC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了自己的网站建设中,他们不想过于分散,而是希望观众通过其主页收看视频。因此,正如你所说的,它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并不如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那样积极。
相对来说,中央电视台英语服务利用英语社交媒体起步较晚。目前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和北美分台在网络上的表现还不是十分活跃,主要原因在于对使用社交媒体重要性的理解。但是,自2012年7月起,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和北美分台开始重点关注社交媒体的使用。据我所知,就在3个月前,他们成立了第一个社交媒体团队,目前北京有3人,肯尼亚内罗毕有1人,美国华盛顿有1人。再看一下半岛电视台的情况,他们在2005年就已经意识到必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一番大的作为,至2006年,他们就已经建立了近100人的社交媒体团队,分别位于多哈、伦敦、吉隆坡和华盛顿等地,非常强势。又如今日俄罗斯频道,2008年和2009年,他们在莫斯科、华盛顿等地建立了4个数字团队(digital team)。因此,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频道从一开始就将其英语频道的资源放到了社交媒体平台上。
我认为,在接下来的6个月或一年里,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使用社交媒体方面会有一些大的举动。当然,我必须承认,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需要在用户数量等方面缩短与半岛电视台和今日俄罗斯频道之间的差距。
问:我们刚刚谈到了外国媒体机构在美国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这是否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外国媒体机构进入美国市场是很难的,所以必须选择多种平台以求突破?
答:进入美国市场的确非常困难。比如,2012年1月和2月,中央电视台相继进入非洲和美国市场。非洲市场相对来讲不是十分成熟,全球电视新闻领域的竞争者也比较少,目前只有一两个全球性电视机构拥有非洲频道,当然,BBC在非洲市场一直很有实力。因此,中央电视台进入(penetration)非洲市场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然而,美国电视市场非常拥挤,可谓世界上最拥挤、最复杂的电视市场,所有想要进入美国市场的全球性电视机构都要经历困难阶段。对于中央电视台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它面临着拥有60多年从业经验的美国本土传统媒体机构,以及半岛电视台、今日俄罗斯频道、法国24小时新闻频道、NHK世界新闻频道(NHK World)等新兴全球性媒体机构。中央电视台在2012年开设北美分台,比其他全球性媒体机构晚了5至6年。而在新兴全球性媒体机构中,半岛电视台已经开始花巨资打造一个与美国本土频道相抗衡的新频道,估计会雇佣800多名员工。
问:在对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使用社交媒体情况进行研究前,我一直认为BBC世界新闻频道和CNN国际频道是其在美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当我开始搜集并阅读相关数据时,我逐渐改变了看法,认为从目前阶段来看,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受众量等方面还不能与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和今日俄罗斯频道相提并论,更不用说BBC和CNN了。您如何看待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对手问题?
答:对于竞争,实际上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实性竞争(real competition),另一种是前景性竞争(aspirational competition)。从现实角度来看,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目前应该与法国24小时新闻频道、NHK世界新闻频道和伊朗的英语新闻电视台(Press TV)处于一个水平,但它所希望达到的是BBC世界新闻频道和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那样的水平。我必须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将CNN国际频道放入美国电视市场竞争的讨论中,因为美国观众主要收看的是CNN的国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