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教学质量校风教学改革

一、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沈阳化工学院科亚学院教师队伍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职教师,一部分是从总院聘请的专任教师。为了学院今后发展,学院教师队伍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专职,一部分从总院聘任,一部分从社会聘任。学院从总院聘请教师采取从高向低聘:先聘教授、副教授,之后聘讲师,原则上不聘助教任课。一部分从社会聘请优秀教师、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师来校任课,从而保证所聘教师基本资质较高。教师队伍建立后要稳步向学习型组织发展。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组织愿景,挖掘个人潜能,提高个人素质,进而达到强化组织整体能力的目的。在强化教师队伍内部修炼的同时,外派教师进修提高学历层次,达到眼睛向内看自己,多寻找不足,眼睛向外看世界,多向外界学习。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学院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二、培养优良向上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稳定的文化积淀,培养校风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校风所含范围很广,从学院的制度文化建设到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折射出来的都是校风。

学院校风应从两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组织成长过程就是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产生制度,教学需要产生教学管理制度;学风建设需要产生学风建设制度;行为管理需要产生行为管理制度,而制度的有机合成,就形成学院制度文化建设。科亚学院建院时间较短,现有部分制度尚不完备,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形成以法治校,规范管理。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强化学院精神文化建设核心是强化班子作风建设,教师教风建设,学生学风建设。

要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班子,班子在思想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作风上要塌实做事、老实做人,在行动上要肯为人先,干在前以此带动全院师生。教师教风上要树立育人先育己观念,发扬教师的敬业精神,在教学上鼓励师生互敬,教学相长。学风上以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以教师崇高的师德、规范的行为、高超的教学艺术手法引导、带动学生,以辅导员谆谆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精神感化学生,从而培养学生优良学风。

学院经过几年努力在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上如能成形,就将为学院优良校风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深化教学改革。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预测教育变化,与时俱进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独立学院建立正处在改革阶段,学院必须以现实社会情况为基本参照,从生源实际状况出发,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走出独立学院的特色之路。

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学院教学模式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因材施教、宽口径、厚基础、一专多能原则。研究专业规范和人才培养规格,精心设计课程体系、实践体系、人文教育体系、辅修体系等,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发展。科亚学院经过几年实践近年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生入校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宽口径基础教育,现在看效果很好。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范各类课程教学要素,全面落实“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切实发挥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功能。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行课程教学形式规范制度,强化课外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竞赛,完善课程环节管理。使教学过程规范有序。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支持教师参加教改立项,做到在不断改革中推进教学进程的不断完善。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好计算机实习基地,建立部分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强化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环节。完善实践环节的检测标准。

2.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结合学院教学实际不断完善和规范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细化管理环节,保证学院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强化教学督导,完善教学质量学生信息网、完善听课制、网上评教制。强化教师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考核考试等五大基本环节的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借鉴总校课程体系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但这种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完善,是否符合独立学院生源实际应是今后学院注重研究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较低,学生在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和时间上较公费生有差距,学院培养学生目标定位也与公费生有所区别,因此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母校课程体系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在选用教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等方面有机组合,协调搭配。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切实对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学业的基本掌握、能力的培养上,有较大助益。学院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在教材的选用上应与公费生区别,选用部分院校为三本学生编制的新教材,选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水平的部分优秀教材;在课程配置上,从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强化素质教育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加开专业选修课,使学生在知识面上拓展开来。

总之,学院如果能建立起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培养起优良向上的校风;能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有机协调的课程体系学院就将在教学质量上有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2

1坚持以率先发展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大医疗体系建设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转型升级,基本形成了以城市综合医院为主导、以中心城镇区域医院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功能性专科医院为特色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

1.1在城市综合性医疗机构方面市一院立足三个院区不同特点,切实加强管理,努力形成医院集团化发展框架;市中医医院在大力抓好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同时,添置MRI并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努力形成中西医融合发展新格局。

1.2在区镇医疗机构方面随着新一轮区镇医疗机构建设逐步到位,周市、花桥、巴城等中心城镇医疗机构服务环境、功能得到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1.3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围绕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规划,目前已完成规划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29家,分别完成三年建设规划目标的82%和90%。

1.4在专科性、功能性医疗机构方面着力推进市一院传染病分院、市三院精神病分院、医学观察基地和老年护理院等一批专科性、功能性、公益性医疗救治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医疗救治整体功能。

2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第一动力,进一步加大质量内涵建设力度

围绕“质量提升年”的主题,坚持狠抓医院管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科学发展。

2.1强化技术内涵狠抓教育培训,促进医务人员确立遵循技术规范、严守核心制度和注重医患沟通的理念;依托专业学术组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评估的体系;坚持行政督查、业务指导、考核评估、技能竞赛相结合,促进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2.2深化学科建设努力形成以重点学科为主导,以特色专科为补充,以基层基础科室和社区特色项目为基础的学科发展体系。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抓手,深化中医学科建设。目前已拥有省级重点学专科3个、苏州市级9个。

2.3提升学术层次承办各类全国性、高层次的研讨会、培训班,加强与上海、苏州等知名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合作,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认真实施卫生科技项目,今年新增苏州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项目奖和“双杯奖”7项,昆山市科技进步奖10项,向上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02项。

3坚持勤廉为民为第一保障 ,进一步加大惩防体系建设力度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勤廉为民,和谐兴卫”的良好氛围。

3.1 制度保廉针对卫生采购,药品使用、医疗执业行为等重点领域新建和完善了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药品采购与使用监管工作方案等一批重点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卫生特色的系统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3.2监管促廉建立医德医风、卫生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督查机制,狠抓各项制度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推进医疗卫生管理、服务的法制化、科学化进程。不断完善卫生采购、药品使用廉政风险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科技监控。同时,注重发挥社会群众的监督作用,协力推进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落实。

3.3文化倡廉突出重点对象、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和医德医风教育。形成了以《卫生清风》杂志为核心,以市一院“茧园清风”和中医院“清风苑”为主阵地,以各基层单位廉洁文化角、廉洁文化展示板块、廉洁文化长廊、廉洁文化网页等为基础的廉洁文化宣教体系。

4坚持惠民便民为第一导向,进一步加大卫生公益建设力度

围绕新医改“惠民利民、增进健康”的本质要求,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让城乡居民感受到新医改的惠民成效。

4.1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以扩大覆盖面和促进均等化为要求,建立具有昆山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包”,进一步明确基本、重大和特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范围和种类。突出以健康教育、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为重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员覆盖。

4.2关爱重点人群健康扎实推进母婴阳光工程,近40万人次享受到了以“六免三关怀”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服务。认真落实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两癌”检查、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完成了近16万名儿童的麻疹强化疫苗接种。继续抓好困难人群的“九全免、九减半”收费和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4.3健全卫生应急体系以创建省卫生应急示范市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投入运行,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应对和有效防范了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5坚持和谐发展为第一追求,进一步加大行业文明建设力度

围绕“博爱、温馨、诚信、优质”的健康关爱服务品牌内涵,立足创新,发挥优势,不断优化卫生行业形象。

5.1创新服务载体市、镇、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区药品政府补贴制度惠民成效日益显现;“一站式”婚前医学检查机制促使婚检率大幅提升;“健康昆山”、“健康新时空”、“健康大讲坛”等以传播健康文化为主题的健康服务平台全面形成;卫生效能创新机制不断深化,07年至今已实施了300余项服务创新项目。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3

一、加强“一案三制”建设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对县总体应急预案和县级专项应急预案进行全面修订,加强部门应急预案修订和备案工作,指导督促乡镇、部门开展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2.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重点推进农村及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3.调整充实县应急委成员,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二、规范值守应急工作

1.进一步规范值守工作。抓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值守应急和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的落实,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强化节假日和特防期值守工作,随机抽查值守情况。

2.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研判,拓宽突发事件信息服务范围。严格按照《县突发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加强和改进应急信息报送工作,确保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安全报送。

3.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水平。规范预案启动程序,加大部门协作力度,依法依规处置突发事件。

三、强化监测预警工作

1.着力提高预测预警能力。加大预警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体系,有效提高预测预报能力。

2.着力健全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督查机制。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大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预案“五落实”。

3.加强隐患点监测工作,努力构建全覆盖的监测网点。

四、创新宣教培训工作

1.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强化应急管理知识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深入推进应急知识“五进”宣传活动。

2.切实抓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组织全县相关单位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培训;依托县行政学院,将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乡镇、部门应急管理知识长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应急知识教育工作。

五、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1.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专业队伍管理,积极提升基层志愿者队伍救援能力。

2.加强应急演练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演练长效机制,着力抓好跨乡镇、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应急演练。各应急救援队伍和预案主责单位要牵头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3.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物质储备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动态管理,探索规划全县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4.充分发挥应急维稳基金在突发事件处置、县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物质储备、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六、推进应急平台建设

1.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积极推进县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2.充分发挥小型应急移动平台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七、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和趋势分析制度。每年12月31日前,各乡镇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本年度突发事件工作评估和下年度突发事件趋势分析工作。

2.加大应急管理执法力度。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不力造成突发事件发生的,依法对其实行经济处罚;政府工作部门应急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突发事件发生的,依法对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实行问责。

3.强化应急管理监督考核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相关文件要求,加大对各乡镇和相关单位应急管理日常工作的监查力度,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年度计划、总结、应急演练、风险隐患排查登记等资料的备案制度,认真开展年度综合绩效评估中应急管理考核评价工作,严格落实倒扣分制度。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4

[关键词]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中国石油; 企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54

[中图分类号] 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089- 02

1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信息安全保障(Information Assurance,IA)来源于1996年美国国防部DoD指令5-3600.1(DoDD5-3600.1)。其发展经历了通信安全、计算机安全、信息安全直至现在的信息安全保障。内容包括保护(Protection)、检测(Detection)、响应(Response)、恢复(Recovery) 4个环节,即PDRR模型。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分为人员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个层面,人员体系包括安全人员的岗位与职责、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两部分。技术体系由本地计算环境、区域边界、网络基础设施及支撑性基础设施组成。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自上而下的各级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制定信息安全方针与信息安全策略及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4个板块。通过纵深防御的多层防护,多处设置保护机制,抵御通过内部或外部从多点向信息系统发起的攻击,将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2 国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美国的信息化程度全球最高,在信息技术的主导权和网络上的话语权等方面占据先天优势,他们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政策支持方面也走在全球的前列。美国政府先后了一系列政策战略报告,将信息安全由“政策”、“计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及“国际战略”的高度。美国国土安全局是美国信息安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其他负责信息安全管理和执行的机构有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国防部、商务部等,主要根据相应的方针和政策结合自己部门的情况实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其他国家也都非常重视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构建可信的网络,建设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切实可行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需求。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发达国家,如俄、德、日等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制定自己的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确保信息安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安全领域不断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

3 国内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2003年9月,中央提出要在5年内建设中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6年9月,“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科技“支撑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要提高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水平,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007年7月20日,“全国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标志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与实施。2011年3月《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文件要求,不断完善与提升我国的信息安全体系,强调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① 加快信息安全立法、建立信息安全法制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② 建立国家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国家职能,建立职能高效、职责分工明确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组织体系,建立信息安全标准和评价体系。③ 建立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使用科学技术,实施安全的防护保障。④ 在技术保障体系下,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⑤ 建立国家信息安全经费保障体系,加大信息安全投入。⑥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信息安体保障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年成立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同时在互联网管理、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CPU芯片、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网关软件仍大多依赖进口,受制于人。

4 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大型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资委历年信息化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十一五”期间,公司将企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纳入信息化整体规划中,并逐步实施。其中涉及管理类项目3个,控制类项目3个,技术类项目5个。

管理类项目包括信息安全组织完善、信息安全运行能力建设、风险评估能力建设3个项目。信息安全组织完善是指完善信息安全的决策、管理与技术服务组织,合理配置岗位并明确职责,建立完备的管理流程,为信息安全建设与运行提供组织保障。信息安全运行能力建设内容包括建立统一、完备的信息安全运行维护流程及组织IT运行维护人员信息安全技能培训,较快形成基本的信息安全运行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是指通过建立风险评估规范及实施团队,提高信息安全风险自评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强化保障体系的有效性。

信息安全控制类项目涉及信息安全制度与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安全配置规范开发、应用系统安全合规性实施3个项目。信息安全制度与标准完善包括:① 初步构建了制度和标准体系,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及系统定级实施办法。② 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员制度,开展了信息安全培训。③ 跟踪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方法研究等,规范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流程,提升安全运行能力。基础设施安全配置规范开发目标是制定满足安全域和等级保护要求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安全配置规范,提高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能力。应用系统安全合规性实施是提供专业的信息安全指导与服务,支持国家等级保护、中国石油内部控制等制度的实施,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满足合规性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类项目由身份管理与认证、网络安全域实施、桌面安全管理、系统灾难恢复、信息安全运行中心5个项目组成。身份管理与认证是指建成集中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平台,实现关键和重要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提高用户身份管理效率,保证系统访问的安全性。网络安全域包括广域网边界防护、广域网域间与数据中心防护、广域网域内防护3项内容。广域网边界防护是指将全国各地的中国石油单位的互联网集中统一到16个区域网络中心,员工受控访问互联网资源,并最终实现实名制上网。广域网域间与数据中心防护项目指建立。区域间访问与防护标准、数据中心防护标准。广域网域内防护将分离其他网络并制定访问策略,完善域内安全监控手段和技术,规范域内防护标准。桌面安全管理项目包括防病毒、补丁分发、端点准入、后台管理、电子文档保护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综合管理6个子系统。系统灾难恢复包括:① 对数据中心机房进行了风险评估,提出了风险防范和改进措施。② 对已上线的18个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影响分析,确定了灾难恢复关键指标。③ 制定整体的灾备策略和灾难恢复系统方案。信息安全运行中心旨在形成安全监控信息汇总枢纽和信息安全事件协调处理中心,提高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响应能力。

5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国石油作为国资委超大型企业和能源工业龙头企业,集团领导和各级领导,一贯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在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信息安全战略、策略研究等方面,都取得的丰硕成果,值得其他企业借鉴。公司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信息安全组织体系不够健全,不能较好地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目前,部分二级单位没有独立的信息部门,更没有负责安全体系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专职机构,安全的组织保障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兼职安全管理员有责无权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中国石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需强制建立从上至下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直属二级单位的信息部门建设,岗位设定、人员配备满足对信息系统管理的需求。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 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 金融风险 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 F8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62-01

1 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性因素,也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信用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信用是指建立在对受信人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和货币的能力。[2]信用是伴随着商品交换一起的,是与商品经济存在紧密联系并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哲学范畴。

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金融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例如,当前恶意拖欠和逃废银行债务、非法集资等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寸步难行”。可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以下两点作用:1:建设完备的信用体系是依法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2: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

3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萌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评级机构的稳步发展,涌现出中诚信、大公和远东等一批资信评估公司。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中投保、济南、铜陵、镇江、深圳等300 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完善阶段,地区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披露系统、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信用体系同时起步并协调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但是,相对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150多年征信制度的历史相比,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成员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和法规基础薄弱,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社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2: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机制不健全

3:征信数据未纳入有效管理

4:信用评估中介机构不规范且权威性不够

4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

信用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和必备理念,已经越被大众所认可。因而,如何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济,防范金融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用。

4.1 加快对信用管理的立法工作

由于我国尚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发展阶段所限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都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单纯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应在借鉴各国建立国家信用体系的经验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以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为社会信用体系能自行运营和发展奠定基础,并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当前,应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信用资料数据库和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并对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通过立法的形式做出明确界定。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体系。[3]三是理顺监管体制。

4.2 发挥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是国家的人,是公共权力的执行者,也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信用的关键,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同时政府要注重为信用产品的应用创造市场需求,从多方面、多渠道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信用信息产品,增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需求,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市场交易者进行或者利用信用评级,加强信用行业管理, 监督其合法运行,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信用建设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4.3 建设征信数据库,发展信用中介机构

我国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奉行“超脱、公正、独立”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扶持、培育专业的资信评估机构;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方法和管理办法。

4.4 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是信用风险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因此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就成为有效发挥信用功能、防范信用风险的必然选择。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4.5 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从目前我国信用缺失严重的现状来看,培育社会信用文化, 树立人们诚实守信的观念,首要的问题是建立个人基本信用制度,即实行个人信用实码制及全社会个人信用计算机联网查询系统,从制度上约束个人违背信用行为的发生。通过对信用文化的相关制度建设,逐步在全社会树立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信用文化,塑造精神文明的新气象。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6

关键词 管理 服务 高校 内部服务体系

1 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1)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何谓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一般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学校内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加强高校民主管理改革,建立现代内部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大学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义。

(2)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在数量、规模和层次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高校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校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体现在高校内部管理上,不仅仅包含着关心师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理顺关系,激发活力,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氛围,为此,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更要做好人才的服务和后勤保障,为人才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并在学习、生活、就业、科研等方面提供基础性的服务,而这些都离不开内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4)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高校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提倡服务,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管理,而是由服务去支撑管理,服务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工作才会出成效,才会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5)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学校机关行政部门人员的素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机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对学校的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有助于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和谐校园氛围。

2 从管理向服务——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

有关“管理”与“服务”的讨论,缘起于政治学的领域。在政治学中,“统治”是为满足主体利益和需求而限制甚至牺牲客体利益和需求的事务、行为及其过程;“管理”是为满足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利益和需求而限制主体和客体各自利益和需求的事务、行为及其过程;而“服务”则是主体满足客体利益和需求的事务、行为及其过程。简言之,“服务”从观念上讲,应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功能上讲,要转变政府的角色,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从本质上讲,应以人民为主体,使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

大学作为独立的学术性文化机构,其本质上区别于政府机关,但其内部管理结构上又是一个围绕学科和行政单位组织的矩阵型组织,二者具有相关性。随着高校行政机关管理理念的变迁,服务意识的增强,从管理向服务成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走向。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服务与管理二者皆有服务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前者的服务是多方位的,后者的服务是单向的,二者的出发点和实现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在建设服务型机关上首先要更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服务对象,而不是维持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身份。

其次,在管理职能上,强调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组织原则,组织的规模越大,空间分布越广,就越需要放权,实行扁平式管理。对于高校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大、学科专业较多的高校必须实行分层分级的扁平式管理,按照科学管理的原则将人、财、物的管理权下放到二级单位,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再次,在管理形式上,从封闭式机关向透明式机关转变。服务型机关是民主机关,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管理的透明度,增强民众的监督,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当前,许多高校机关在创建科学的透明式管理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如校务公开制度、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然则,距离真正开放的服务型机关尚有很大距离,需不断努力探索完善。

3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系正朝着精益管理、强化服务的方向逐步理顺,管理服务体系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作用正在不断巩固。然则比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服务功能不够突出,机构职能不够清晰,内部协调运作不够高效,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在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推进精细高效的行政管理制度,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内部服务体系。具体而言:

一是要转变服务理念。高校内部服务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淡化“管理”的意识,真正把服务师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高校行政部门或管理人员要真正放低身段,转变以往的“管理者”身份,平等地对待师生,关心、尊重和爱护师生,建立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之间的合作和反馈机制,保障教师正常的科研、教学和生活,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和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