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1
据业内相关人士分析,这一计划有可能催生出一个“中国新媒体内容的统一交易平台”。
剪不断、理还乱的版权纠纷
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媒体技术发展,受众收视习惯渐渐转移,部分电视观众开始被分流到P2P电视、个人视频网站甚至手机电视等领域。新媒体交易市场的“蛋糕”也因此越做越大。
“但与此同时,版权纠纷和诉讼也越来越多,”一位新媒体人士表示,现阶段,大量版权诉讼并未得到合理的处理,“版权纠纷太多了,很多都处于法规的模糊地带,最终不了了之。”
基于这样的背景,广电总局进行了调研,其目的在于“规范新媒体版权交易”。11月初,广电总局法规司派出课题组,赴中央电视台旗下央视网、上海SMG旗下东方宽频、视频网站pplive、ppstream等进行了调研。在这些被调研的企业中,央视网、东方宽频等隶属“广电系”,背靠电视台制作资源,既属于新媒体内容提供商,又属于新媒体运营商,而pplive、ppstream等则为纯粹的新媒体运营商。
在调研中,课题组设置的问题包括,“现有法律规范中对新媒体的管理有哪些不足?现有新媒体管理体制有哪些不足?在影视作品的新媒体版权保护方面,有什么有效的技术措施和手段?从技术上对新媒体进行监管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建议?”等等。
11月9日,该课题组人士表示,全部问卷统计和分析已经成文,“正在等候法规司领导的审阅”。
一揽子方案欲构建统一平台
接受调研的新媒体人士称,课题组有意通过“一揽子方案”,解决目前新媒体版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
这个一揽子方案可能包括,广电总局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对版权交易进行管理;研发版权管理软件,向新媒体企业出售。而该组织可能提供的“侵权价值评估”服务,对新媒体企业的影响更为直接。“比如,一个企业盗用另一个企业的内容资源,进行商业运营。法院可以裁定前者侵权了,但是侵权收益应该怎么计算?”相关人士还表示,目前,版权合同执行类诉讼相对容易裁决,“难判决的是,那些根本没有合同的侵权”。
而在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计划的极致形态是“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分销机构”,“给国内新媒体行业提供一个统一的交易平台”。而广电总局拟成立的监管机构,可能类似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2
【关键词】运营管理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案例教学 沙盘模拟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本文受上海海事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17-01
《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骨干课程,国内外各管理学院几乎都将该课程列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学位课程。《运营管理》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尤其是企业运营管理经验的绝大多数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讲,像其他管理类课程一样单纯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不免过于单薄,显得课程枯燥无味并难于理解,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因此《运营管理》课程还需要借助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沙盘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运营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讲授
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等知识点,需要借助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笔者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和素材积累,制作了包括字、图、像、声、数学模型等多种内容承载形式的课件,对活跃课堂教学形式和丰富课堂教学信息及教学内容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有些内容仅凭字面的描述很难让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理解,可以适当运用录像资料,将现实世界中的生产运作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讲授流程类型时,通过观看汽车制造、啤酒生产、糕点制作、钢铁冶炼等影音资料,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批量、重复性、连续性之间的区别,探讨这些流程类型的优缺点以及适应性,并结合当下实际讨论相似企业是如何根据战略制定选择不同的流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顺理成章的理解影响流程选择的因素以及流程选定后的系统设计,并且印象深刻、不易混淆。选择单一知识点的录像资料时播放时间不易太长,一般控制在3-5分钟,要节奏明快、主题清晰,预留较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加深印象。契合知识点的现成录像资料并不好找,笔者来源有二:一是出版社提供的配合教材的影像资料,弊端是基本英文为主,又涉及到许多专业词汇,学生的观看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自我搜寻和制作,比如通过参观蒙牛在呼和浩特的全自动生产车间、位于桂林的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啤酒生产线,笔者自己制作影像资料并配图说明,或者多关注一些来源,像腾讯视频等网站,节选部分重新录播后展示给学生。
在讲授定量运营管理问题时,不要过多纠结于数学推导,尽量让学生明确每个数字或符号代表的管理学含义,解决的是哪类问题,像库存模型、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等,这部分课件要多插入一些EXCEL等软件的求解过程或动画演示。以讲述物料需求计划为例,通过在EXCEL表格中设置公式,既能明了每个子项毛需求、净需求、期末库存等之间的逻辑关系,又能知道子项毛需求与上一级净需求之间的关系,顺便熟悉了物料清单的内容;同时配以“饭局”的动画演示,用点菜、买菜、做饭等这种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生动解释物料需求计划的输入、输出等。这种教学方法尽可能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推导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管理本质。
二、课前引导、课后讨论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性价比”较高的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教学形式,不受客观条件约束且有较强可操作性,能够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增长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根据《运营管理》课程中多年形成的案例教学经验,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和使用案例,以达到最佳的案例使用效果。
引导式的案例通常在导入概念、理解方法原理时应用,比如要讲授新的主题,目的在于更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所以可称之为课前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一般短小精悍,通常是根据企业某一具体环节的运营活动或某项知识点设计的,强调企业运营领域某一环节的关键知识,并不纠结于表面数据和细枝末节,利于教师顺利提出要讲授的关键内容和问题。比如在讲授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时,选用了上汽集团国产化案例,篇幅短小,重点关注上汽纵向一体化的原因,从而让学生理解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相关概念、展开讨论企业选用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可能原因和优缺点等,老师间或穿插些理论解释,半小时左右这部分内容就能讲授完毕,相对照本宣科,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内容更加生动、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还有一类案例是作为知识点讲解完毕后使用的,便于学生更好的运用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可称之为课后讨论案例。例如在讲授完因素评分法企业选址方法后,让学生课后讨论“大亚湾核电站选址”的案例,该案例清晰的阐述了因素评分法在核电站选址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快速的了解理论方法在企业选址中的实际应用;课堂讲授完生产线平衡的知识,课后就下发运营管理领域耳熟能详的“草籽娃娃”案例,通过分析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作业节拍、按计划平衡生产线、安排工人岗位等内容,化理论为实践。
在不考虑时代经济背景、仅作为知识点传授时,可以选用一些广为人知、在很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并且有极其详细的使用说明的案例,利于教师备课。但涉及到当下经济背景和较新运营理念时,还是需要与时俱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实际出发,选编符合企业运营管理实际发展的最新案例,使学生感觉这些管理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三、结合实践的沙盘推演模拟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通过采用沙盘推演模拟的教学方法,以运营管理理论教学为中心,通过实践性教W和实验,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关键的基本原理、基本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基本模型等内容的掌握,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基本操作技能的目的。比如在“啤酒游戏”沙盘实验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根据模拟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成供应链中的不同角色,包括生产商、批发商、分包商、零售商等,通过独立制定采购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供应链中“牛鞭效应”产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
为了学生综合理解制造型企业的运营过程,在课堂主要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可以借助用友公司的ERP教育软件进行企业沙盘运作实验,采用物理沙盘和电子沙盘相结合的形式来模拟,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建立厂房、开拓市场、研发新产品、设备购买、生产计划制定、原料采购、财务安排等的制定,分别从战略、战术和操作层面对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进行系统性运用,使知识成为有机的整体。
总之在《运营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3
这是从2009年确立“全媒体、全国化”战略以来,浙报集团积极推进全媒体转型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成果。在全媒体行动计划的指引下,浙报集团将通过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和积极孵化未来三方面并举,打造独特的全媒体阵列,力争成为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文化服务门户和地域性全方位服务门户,确立全国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地位,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传播基地。
报纸全媒体时代的春天已来临
互联网对传统报业的冲击无庸置疑。从1609年德国诞生世界上第一份定期印刷的报纸《通告报》以来,全球报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压力,一切的压力源于1969年问世的互联网。
近几年,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攻势凌厉,锐不可挡,它们以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即时分享等特征,迅速抢夺着人们的时间与眼球,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全球报业形成了巨大挑战。“报纸进入冬天”的论断,五六年前就在中国出现,至今依然挂在许多报人的嘴上,随着发达国家知名报纸的消亡,这种论断成了业界没有担当者逃避创新责任的统一托词。
其实,Web2.0时代的到来,恰恰是让中国报业与世界同行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为了赢得读者,有实力的报业集团纷纷尝试全媒体转型……然而,几年过去了,争夺读者的成效可以套用一句老歌词说明:报业痴情的脚步,追不上读者变心的翅膀。症结何在?
客观地说,传统报业的应对策略,大都是对新技术应用的被动跟随。因为有了网络,白纸黑字无法再吸引年轻人,于是新闻门户、手机报、社交网站、手机APP蜂拥出现,什么时兴、什么渠道能有效传播内容,报业就努力跨界做什么,不管自己是否有比较优势,不管自己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
那么,报业转型与发展,究竟需要插上一对什么样的新翅膀?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清造成传统媒体危机的根源。当下,信息革命浪潮带来的传媒变革的本质在于,技术进步极大降低了信息的创建、传播和搜索成本,使得媒体运营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四个趋势:第一,在内容产品方面,随着市场出现明显的分众化、长尾化趋势,设计和生产适合新媒体载体特征的内容产品成为媒体的新课题;第二,在传播模式方面,平等、互动的社会化传播正在日渐成为传播的主流范式;第三,在媒体经营方面,基于网络社会交互信息的精确定向和分众化的广告营销模式日渐兴起,社会化媒体与零售业的界限日渐模糊;第四,在技术支撑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与技术支撑结合日渐紧密,技术应用能力将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开启。在“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理念指引下,浙报集团融合新媒体、试水全媒体、进行战略布点的步子早已迈开。集团先后通过几大发展平台介入期刊出版、影视文化等诸多领域跨界发展……种种“探路”积累下的资源成为集团全媒体转型的重要基础:一批重要项目的成功运作经验、一个触手可及的资本市场、一支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资本运作的团队,旗下超过35家已经分众化了的媒体所拥有的内容与经营人才以及500万读者数据。
2011年浙报集团推出的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更是厘清了诸多理念,真正把一个个点上的突破汇聚成了具有“浙报范式”的转型路线图:努力探索“采编运营全媒体化,产业布局全国化”,力求通过内部转型、外部扩张、孵化未来进行全媒体转型。也就是说,要从自身的核心优势出发,以用户经营为中心,以服务为切入点实施内部转型;充分借助上市的有利条件,通过外部扩张快速实现战略布点、产业布局;积极鼓励和促进创业创新,以媒体孵化器模式整合内外部力量,借助技术手段完善运营,力争在全媒体时代掌握先机。
全媒体转型是报纸全系统的一场深刻变革
有人说,全媒体战略核心是以受众为中心、以内容为主导、以技术为驱动,通过追求多样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用多元化、立体化的内容产品扩大受众覆盖面。毋庸置疑,内容生产过去是、将来也是媒体运作的核心环节,但置身多元化的媒体生态环境,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之下,报业如果一成不变地将内容生产视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唯一支点,会极大地约束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点上,浙报集团很早就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新的定位与发展理念,即要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运营商发展,要从报纸运营向资本运营、全媒体运营发展。
事实证明,大多数报业融入互联网的方式没有太大成效,其最大的失误就在于简单的报纸数字化根本解决不了由采编为中心向受众为中心转变的问题。将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站、手机上,看上去占有了阵地,实际上缺乏眼球与互动,缺乏用户体验与粘性,也就没有带来太多的读者增量。因此,报纸内容的物理位移,只是形式上的全媒体化,唯有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到生产、传播、营运全系统进行一场深刻变革,才能让传统媒体真正收复失地。
仔细分析,传统媒体转型必须同时闯过五道“关”。
“理念关”。新媒体的出现要求我们在竞争理念上必须率先闯关。新媒介技术的迅速崛起,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出现告诉我们,当下媒体竞争已经是融合内容、技术、渠道、营销、资本运营的全系统竞争,哪个成为短板都有可能让自己陷于困境。这就是为什么浙报提出的转型,是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不能适应、参与、主导信息革命浪潮包括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新媒体竞争,就一定没有媒体的未来。仅仅通过自身在内容与渠道上的渐近改良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顺利转型几无可能。
“体制关”。当前大多数传统媒体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化运作都还处于摸索阶段,直接面对以互联网创业机制为基础的新媒体之争,自然会显得内部动能不足。浙报集团早在10年前就实行了“一媒体一公司”的体制,激励机制、人力资源改革、全面预算管理等方面已经成熟,尤其通过一年努力成为上市公司后,体制上的障碍已经被突破。
“人才关”。传统媒体培养了大量的传统采编人才,但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人才结构上的缺陷一定会暴露。不管是新媒体人才、技术人才还是资本经营人才的缺乏,都会让传统报业集团“叫渴”。如何吸引这类稀缺人才,是全媒体转型的又一道难关。这也是浙报集团在推出全媒体战略之前,率先在全球招聘集团总工程师的原因。
“技术关”。时下,无论是facebook、谷歌、微软,还是腾讯、百度、搜狐,既是媒体又是新技术公司。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创新挖掘出了用户对媒体的新需求。传统媒体从技术人才的储备到新技术的研发都处于落后地位,要想利用外部技术支撑全媒体的具体技术要求很是困难。正因如此,浙报集团2010年就把技术升级工程作为“全媒体、全国化”战略的重要支撑。报社新的采编大楼建立了以万兆为核心、千兆到桌面的基础数据网络。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集桌面数字电视、视频会议、远程办公以及集电话传真通讯录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融合通信系统;建设了面积近500平方米的现代化机房,并充分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传播手段,打造了集演播、直播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会议厅;同时通过挖掘500万读者数据库等手段,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具有强大技术支撑、高端经营模式、可实现多元媒体资源整合等特点的“云媒体中心”,占领媒体变革制高点。
“资金关”。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全球做大做强的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解决投入问题。也可以说,所有新媒体项目都是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项目,单纯用传统媒体的盈利去支撑会显得力不从心。传统媒体需要加紧拓展融资渠道,为自身的转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浙报集团5年投入20亿推进全媒体转型,必须依托各种融资手段来实现。包括“传媒梦工场”,也需要“一基金一公司”甚至“多基金多公司”的模式支持,才能真正帮助所有新媒体人成就创业梦想,才能打造出一个开放的、具有互联网创新特点的传媒产业新平台。
正如浙报集团社长、党委书记高海浩所说:“浙报集团要成为全国一流的党报集团,必须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这个中心环节。通过全媒体、全国化的战略布局,实现发展目标的转型升级。通过整合、联合、融合的跨媒体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通过企业化、市场化的深入改革,实现体制机制的转型升级。”
浙报集团全线突破全媒体转型
当传统媒体做好“闯五关”的准备后,具体的转型模式与路径选择就显得极为关键了。而模式与路径的选择是否对路,关键看转型的质量与速度。如今,“分众与互动”、“数据库”、“社会化”正成为浙报集团全媒体发展的三个关键词,它们传递出的是新媒体的内核与特性,也就是质的追求。与此同时,信息化浪潮日新月异,自媒体发育速度惊人,全媒体转型的最大风险还在于转型速度,即转型速度能否跟得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浪潮冲击传统媒体的速度。
经过深入研究与精心谋划,浙报集团的全媒体转型策略发生重大变化,即从一个个点上的突破转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内部发展转型、外部联合扩张、积极孵化未来三方面的全线突破。
内部转型,重在通过对现有传统报纸、期刊的读者数据库建设与挖掘,积极推出全媒体新产品,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分众化、社会化的信息服务。例如,开发党报移动阅读项目,吸附广大党政干部的碎片化时间,创造党报的读者增量与用户体验;社会化媒体转型试点项目,帮助钱江报系提升微博、移动媒体、互动社区网站等读者交互渠道,延伸影响,汇聚用户与社会资源,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从单一平面媒体向社会化全媒体转型;浙江在线转型升级项目,积极拓展多媒体渠道,加强用户细分、用户直接接触和渠道掌控能力,成为区域性信息与服务提供商……与此同时,加快完成整个集团的用户数据库应用平台建设,使之成为全国媒体中数据挖掘能力、市场化应用能力最强的系统。
外部联合扩张,重在联合战略伙伴,延伸产业链,布局全国化,进行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扩张。在横向一体化扩张方面,积极介入电影、电视、动漫、户外和分众化的专业期刊、成熟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媒体,进行并购、参股和合资,并在建立资本纽带的基础上,将这些媒体的资源和集团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和运营整合,完善集团的全媒体产品布局。纵向一体化扩张方面,将资金投向新媒体内容产品设计生产和技术支撑环节的潜力型项目,争取在三年内占领一系列行业制高点,并和集团现有用户和渠道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完成集团在新媒体产品和技术支撑方面的战略布局。
积极孵化未来,重在建设中国第一个媒体孵化器――传媒梦工场,将浙报集团的传媒运作经验、内容生产组织与传播能力与互联网界的创业、孵化、投资机制相结合,催生影响中国传媒未来的团队,同时让浙报集团站到新媒体产业的最前沿。
2011年9月30日,也就是浙报传媒上市的第二天,浙报集团新媒体中心成立。15位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到一起,在总工程师蒋纯的带领下,开始了全新的征程。从集团选拔出的这批年轻人,政治素质过硬、媒体经验丰富、熟悉新媒体运营规律,而且个个充满创新激情。这是浙报集团全媒体转型的一支“探险队”和“先头部队”,他们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确定了传媒梦工场的基本运营模式。更为关键的是,新媒体中心与传媒梦工场进行一体化运行,探险队员们全员转制,以企业员工身份开展全媒体转型工作。
传媒梦工场的出现,可以说是浙报集团在全媒体转型方面有别于同行的特殊举动。根据全媒体行动计划,传媒梦工场引入孵化器机制,专门培育传媒行业的新兴内容生产和技术应用研发团队,为其提供工作环境、一定时期内的开发运营经费、并利用集团与合作伙伴的资源为其提供业务初期发展所需的各方面扶持。传媒梦工场用一定的资本投入和孵化服务换取创业团队一定比例的股份和配股优先权,孵化期结束后,视项目情况决定是否加大投资、引入其他投资者、出售或者收购。孵化项目、团队人员既可来自外部,也可来自集团内部,均需通过项目认证与遴选审核。项目成功后,集团内部员工也可转换身份,借助孵化器机制实现创业,成为集团的合作伙伴。
传媒梦工场,打造文化产业创新的新硅谷
在当下中国的互联网界,多位天使投资人成立基金推动创业,徐小平创办了“真格天使基金”,蔡文胜成立了“创业园”,还有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周鸿的“动起飞计划”。而“传媒梦工场”是国内出现的第一个人文类的孵化器,它力求将更多人文精神融入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
同时,传媒梦工场孵化的主攻方向是新媒体,因为互联网已经造就了中国5亿网民的需求。而伴随国内3G市场的启动,带宽问题得到解决,手机上网资费不断下调,移动互联网正迎来“爆炸式”增长时代,移动阅读也随之成为传媒界的必争之地。理性地看,浙报集团打造传媒梦工场,既是推动自身全媒体转型的需要,也将为中国传媒业搭建一个公共的、创新的产业孵化平台,帮助来自全国的传媒人创业,通过解放人文及传媒领域的创新机制,释放传媒人的创业热情,真正将互联网创业文化延伸到媒体领域。
梦工场希望入园的项目是科技与人文合翼的产品与团队。既要有专业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又要求产品必须具有互动、社会化等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性,同时必须拥有自己的赢利模式。
未来,传媒梦工场将在国内率先建设一个“长尾聚合器式”的公开、开放的媒体产业平台,通过资本运作及传媒运营资源的投入,为早期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技术支撑、市场检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法律、财务支持,创业导师辅导等一揽子服务,帮助补其短板、快速成长,实现成功创业。同时,浙报集团将成立“梦工场基金”,引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还将有天使基金、VC、PE等一轮轮的投资机会向创业者一一敞开大门。浙报集团会根据产业布局的需要,优先吸纳优质的、有前景的项目和团队充实自身的全媒体发展序列,上市公司浙报传媒也可优先收购。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4
随着奥运圣火徐徐熄灭,“一场真正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完美落幕。那么,我们所关注的后奥运商机该会怎样?
“前七后三” 后奥运营销
又是一次大商机
研究表明,奥运会对一个举办国经济的影响一般在10年之间。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前七后三”,企业除了关注之前的7年,还应当关注之后3年的延续效应,奥运余热期至少半年到一年。
如果奥运会结束后企业就停止相关营销,前面的推广成效得不到维持和强化,之前的所有投入都将变成沉没成本,最后所谓的奥运营销昙花一现,品牌得不偿失,而对没做奥运营销的国内中小企业,如不再“补足功课”,也许将失去百年难得机遇。
毋庸置疑,奥运会结束后,国内奥运热并不会马上凉下来,又将掀起新一轮奥运热。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民众,大家将共同把“奥运明星”和“奥运精神”推上一个新的,卫冕成功的运动员、第一次拿到金牌的运动员和体育团队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奥运精神都将是的焦点,将会出现奥运明星“满天飞”的情形,后奥运营销将十分火热,而这正是后奥运营销的先机所在。从某一种意义上说,谁抓住了这个先机,谁又将是一次赢家。
可以说,后奥运营销将给中小企业带来太多遐想的空间,这其中要求国内中小企业放手去做,因为奥运牌不可能永远地打下去。仅凭奥运营销难以使企业真正一路走好,关键还在于奥运会之后的营销。
保持“后奥运营销”的连续性,中小企业可以学习模仿长期赞助奥运而颇有收获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三星,不单是长期赞助奥运,其利用奥运进行的长期连贯性的体育营销,足够中小企业去学习。
目前,可口可乐、三星已经确定对广州亚运会进行赞助,松下也宣布了赞助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计划。这些国内外重大赛事的赞助活动,将继续保持企业的曝光度,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体育营销还将继续。
一个成功奥运战略营销,不仅要以奥运前、奥运中的奥运营销为基础或脉络,延伸性地开展奥运后的营销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奥运会后的特点,创新性地策划和开展一系列富有新意的营销活动,并能达到有效创新的效果。
“押宝”后奥运营销
品牌更易脱颖而出
对不少的中小企业而言,另辟蹊径,积极参与“后奥运营销”,亦是为了避免自己的推广活动不被繁杂众多的奥运营销所淹没,从而使品牌更易脱颖而出。
我国著名鞋都泉州的一些鞋企纷纷推出“后奥运营销”计划,打算在奥运会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投入,以求形象突出、效果最大化。
赛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建雷说,与众多运动品牌争相在奥运前和奥运期间大规模投入不同,赛琪将把更多的资源与精力用在奥运会后。“我们准备在北京奥运会后再寻找一位奥运冠军来代言。”蔡建雷认为,奥运会后再找代言人,会更准确、更有效果,也会更有文章可做。
同样倾向于“发后制人”的策略,泉州另一运动品牌金莱克也有奥运会后再重兵出击的规划,目的是错开奥运期间诸多品牌的竞争高峰期。
金莱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姚辉表示,“包括新的代言人、广告片等推广活动,我们都将在北京奥运会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姚辉说,奥运会给体育用品行业带来巨大机会,但同时也引来空前激烈的竞争,从战术上来看,与其跟人家一窝蜂地惨烈拼杀,还不如奥运会后再有针对性地去使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夫。
德尔惠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何苦亦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除国内品牌自己竞争,各行业的国际大品牌在奥运期间也大规模投入,企业在这时候的投入如果不够大、亮点不够有特色,最后难免会被品牌推广的巨浪所淹没,花了大钱还达不到效果。因此后奥运营销对中小企业品牌而言,更易扬长避短脱颖而出。
奥运营销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富有远见的战略行动。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重战术操作、轻战略把握”的阶段,这势必会影响对体育营销和奥运经济的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影响着品牌影响力。
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奥运会前后如何持续保持企业的曝光度,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来缓解“后奥运时代”带来的影响,甚至再度“揭竿而起”,是奥运结束后面临的核心课题。
中小企业后奥运营销策略之择
可以说,“后奥运经济”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在这次后奥运营销竞争中再次成为胜者,则需要每个中小企业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市场现状、营销目标等各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利弊权衡后而采取适合企业自身的奥运营销策略。
总结评估整体活动。在后奥运时代,对于参与奥运营销的中小企业,不管参与程度如何,首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对过往的奥运营销效果进行总结评估,以为下一步营销打好基础――
奥运战略战术是否与企业整体的市场营销架构相结合,企业资源能否有效支撑?是否因为奥运营销带来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消费者对于企业所想传达的品牌形象是否认识清晰?企业的品牌定位是否利用了奥运会这样的机遇?
而对于没有参与奥运营销的中小企业,则也要考虑这几方面的评估――企业有无必要参与后奥运营销?奥运之后,企业的品牌策略是否需要调整?下一步的体育营销策略究竟该走向何方?是继续参与奥运还是选择其他赛事的体育赞助?后奥运营销如何更准更好更强?正确总结评估奥运营销战略成效与意义,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加强主题互动营销。综观国内外企业成功的后奥运活动,无一例外地都围绕一些奥运题材的节目、活动进行互动营销――明星见面会、明星签售会、征文大赛、形象代言人选拔赛、广告语征集,乃至新产品免费体验等。当然互动也包括众多环节的互动:媒体的互动、企业的互动、终端的互动、消费者的互动。而在后奥运营销中,互动更是不可或缺,因为只有互动才能参与,只有参与才能更快更好更准地传达企业的相关信息,也只有互动参与才能达到后奥运营销目的。如企业可在报纸、杂志刊登为奥运冠军祝贺的广告,或与媒体、民众联欢,可为当地奥运冠军举行庆功酒会,并借机邀请当地政府机关领导与会。这些互动性很强的活动,将在当地制造轰动的新闻效应,效果不菲。
挑选明星代言。奥运会后利用人们对奥运的共鸣与回忆,用明星代言,或许是企业最为直接的“后奥运营销”方式。由于本届奥运会中国队共获51枚金牌,史无前例地雄居第一,奥运明星遍地开花,甚至“供过于求”,因此明星代言费可能会比上届降低,而且容易把握、选定与企业经营理念、品牌传播宗旨相一致的明星。因此中小企业如果奥运前没能赶上奥运快车,那么奥运会后抢先预订这些明星们,也能取得不亚于奥运会前的成效。
做好合作冠名活动。奥运会结束后,中央、各个地方主流媒体将陆续举行奥运庆功会、各种奥运专题等,这些都为品牌开展奥运营销提供了良机。如央视的《面对面》、《东方之子》、《新闻会客厅》等王牌栏目都会对奥运会精彩赛事进行回顾,而地方媒体也有这些主流栏目,因此中小企业应舍得拿出部分经费,进行相关奥运节目或栏目的冠名,或与媒体合作开辟新的栏目,以继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与关注。而这些传播活动相对奥运赞助或奥运前、奥运中的费用来说,价格将低不少,“镀金”效果却不见得逊色,因此中小企业可量力而行,选择其中媒体进行合作冠名。
加紧炒作事件营销。后奥运营销最佳热潮期是180天,因此中小品牌要迅速打响、提高知名度,就必须加紧嫁接热点事件,炒作事件营销,以使品牌最短时最经济地辐射到社会公众。如今中小企业可以借“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更快、更高、更强”、“参与奥运”等关键词,采取活动策划、公益策划等容易较短时间引起共鸣的手段,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和奥运的关联性。伊库曼生于土耳其一个名叫来曼的小镇,是2004年雅典举重冠军,也是该镇百年来第一个奥运冠军、土耳其为数不多的冠军之一。该镇一家服饰厂为打响品牌,动员伊库曼所有亲情关系及社会关系,策划了“万人签名贺奥运,来曼族人迎英雄”的盛大庆典活动。结果是来曼、该服饰厂和伊库曼一起扬名土耳其了。
打造奥运概念的新产品。产品是营销成功的核心要素,产品能否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是中小企业后奥运营销成功的一个重点。因此后奥运营销一个关键,就是要在对消费者实现需求和潜在需求再作充分调查研究,对竞争对手产品特性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从价格、包装、功能特性、概念文化等方面创造竞争差异,迅速推出适销对路、新颖独特、具有吸引力、与奥运相关概念的新产品,给目标消费者带来较大的利益诱惑等方面的信息,在后奥运营销关键时期乘机加强或重塑品牌在市场上的全新形象。
从奥运营销到体育营销转变。奥运之后还会有更多的世界顶级赛事考验中国企业的战略方向。中小企业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使奥运商机带来的利好方向与良好经验,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无限延续。本届奥运后还会有许多重要赛事在等待中小品牌不同程度的参与,如NBA中国赛、F1方程式大奖赛、F1摩托艇赛、亚运会、大运会、中国网球公开赛以及国内足、篮、排、乒球联赛等,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及需要,参与到各级重大赛事之中,通过赛事赞助等方式继续进行体育营销,延伸奥运市场。
选择后奥运营销的重点项目与地区。奥运经济收益最大的应是第三产业。后奥运经济将会促进北京等赛区的旅游、文化、运输、餐饮、通信等行业的全面发展。据悉,奥运会之后,对北京旅游业的拉动将超过奥运期间,2009年和2010年北京将迎来入境游,北京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城市及消费城市,此外,由于青岛、天津、沈阳、上海、香港等都是奥运分赛区,也将成为奥运会后的消费黄金旺地。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小企业应加紧制定战略规划,抢抓后奥运商机,并将后奥运营销投入重点放在这些地区,掘金这些地区第三产业,将有助中小企业开辟新利润增长点。
奥运后营销注重五大问题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5
不管是出于品牌建设、倾听意见还是达成互动,社会化媒体都越来越为企业和商家所利用。然而它们之中的大多数都面临一个困境:如何建立一个系统框架来衡量社会化媒体实效?本文通过解读一份由Susan Etlinger为咨询公司Altimeter Group撰写的定性调查报告,并融合作者针对小型公司对其进行的访谈,为以上问题给出一些思路。
关键字
社会化媒体营销实效观点研究监测评估
Susan Etlinger是著名的行业分析师,专注于社会化媒体分析及战略设计。她走访了60个社会化媒体营销从业者及商家,试图理解企业当下如何衡量社会化媒体实效。
她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系统框架,把社会化媒体营销同企业目标紧紧栓在一起。
注:Susan这一调研针对的是企业级受访对象,作者对她进行了访谈并询问了她针对小型公司提出的一些意见。本文融合了调研及访谈的内容。
从公司的战略目标开始着手
社会化媒体运营卓有成效的企业所有者都懂得要将其整合到企业战略目标中去。制定社会化媒体运营计划需要遵循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程序,下图给出了具体说明。
Etlinger建议所有的企业都遵照这一程序,小型公司因为资源和试错机会有限更需要注意。
用足够的时间认真思考企业的成功愿景有助于正确地选择衡量标准。这意味着在考虑社会化运营目标之前,必须先考虑企业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再围绕那些根据自身需要制定的标准来组织人力。只有这样才可能选出最佳的运营工具(包括平台、衡量手段选择等)。
社会化媒体运营目标一旦确立,就可以参考Altimeter集团的社会化媒体实效评定罗盘图。该图揭示了社会化媒体影响企业的6个维度。
你的挑战是什么?确立社会化媒体运营目标并思考如何衡量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否。
以下对6个维度展开进一步解释:
#1.监测品牌健康度
你是否知道消费者如何评价你的服务、产品或用户体验?大品牌不惜代价地管理其品牌形象,小企业也需要了解消费者的看法。
Etlinger发现,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对大品牌发出抱怨,但在直接向小企业提出批评的时候却有所保留。
社会化媒体能够帮助企业发掘出到用户不一定希望直接告诉你,却会分享给好友的一些消息。
但是企业也需要清楚不可能通过社会化媒体了解到所有信息,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1. Twitter截获了大量信息以至于企业只能获取其中的5%;
2.Facebook的隐私设置禁止非好友对内容的访问。
这两个因素使信息获取变得被动。小企业也许会发现听取意见也变成一种挑战,厚着脸皮直接询问在线用户也许是一个好办法。
分析社会化媒体上用户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品牌是否健康。Etlinger在下图中提出了如何分析的方法论。
#2.优化营销活动
倾听社会化媒体能帮助企业优化营销活动,从而更好地确定目标受众。对于许多企业来说,Google Analytics是最佳工具。
企业应当了解两个问题:第一,用户通过什么关键字进行搜索;第二,用户从哪些第三方网站跳接到你的网站。要将营销活动、内容、渠道、时机和有影响力的人进行优化。
人们的分享行为因社会化平台的不同而异,Yelp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交平台,但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用户在Yelp上把自己定位为美食鉴赏家,针对美食发表的意见往往比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更挑剔。
#3.推进销售
如果你没有在线商店的话,这一点可能很难评估。然而,所有企业都希望了解社会化媒体带来了多少收入。
通常来说,社会化媒体并不能直接引发交易。然而它能够产生流向和转化率。Dell的社会化媒体总监Richard Binhanmmer认为,销售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交易行为,更是一种关系的建立,社会化媒体对长期关系的维护具有显著的效果。
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在于以下三点:1.购买行为,2.搜索结果,3.客户忠诚度。
如果你有实体商店的话,记住为每个分销渠道建立流向追踪系统。
你可以在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上发起促销活动并观察哪个渠道带来了最多重复购买率。Groupon能够吸引那些寻找促销信息、有可能成为新客户的人群;Facebook或Twitter上的粉丝们则会因为享受到”粉丝特有折扣”而深化同品牌的关系。
多做一些假设和尝试。得到的结果会因商业类型和粉丝基础不同而有所差异。
#4.节省运营成本
社会化媒体能为企业带来显性或隐性的节约。客户一旦成为品牌代言人,品牌影响力就能在不花费巨大投入的情况下得以扩张。
此外,社会化媒体也是一个相对开销极低的客服平台。当然,这要看企业能否专门匹配人员来实时倾听在线反馈。
一个聪明的做法:同那些在社会化媒体上具有影响力的粉丝建立关系。这类粉丝不仅能够成为品牌代言人,甚至能充当客服的角色。如果他们表示乐意为你的品牌说好话,那就要想尽办法给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
#5.改善客户体验
Etlinger在调研中发现,社会化媒体同客户体验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品牌健康度提升、收入增加、成本降低。
举一个没有在调研报告中提及的例子。Kraft Food (卡夫食品)的社会化媒体意见反馈团队发现了一个趋势:类似”’切”、”血”、”色拉酱”之类的词频繁出现,而这些词和食物并无直接关联。团队对这一现象深入研究之后终于明白了原因所在:消费者在开启新设计的色拉酱瓶子时经常弄伤自己。
有缺陷的设计很快得以改良。然而没有社会化媒体,这个问题甚至都不会被发现。伤口并未严重到要接受急诊处理的程度,顶多算是一个不便之处,因此消费者也未拨打客服热线,而是在社会化媒体上向朋友们发发牢骚然后抛之脑后。色拉酱并不是人们频繁购买东西,类似的问题可能会隐藏好几个月而不被企业所知。
#6.促进创新
Etlinger对星巴克和宝洁公司通过专门建立品牌社会化网站、鼓励粉丝表达观点的举措赞赏有加。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这么做,但至少能够在社会化平台上找到倾听消费者的方法,并从中了解到消费者对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见解。
比如在Twitter上,”我喜欢”、”我希望”、”我讨厌”等类似字眼就可以让你了解人们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Charlie’s不要停产蓝带鸡”—-这条内容就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讯息。
企业也可以直接在Facebook上向粉丝们询问对新产品、新服务或促销活动的看法,甚至举办类似”Idea Wednesday”这样的活动,每周五花上一个小时在粉丝们中间寻找创意点子。
总结:
1.把社会化媒体分析系统纳入企业的整体目标中。
2.选择符合企业需要的衡量标准。
3.找到既能够满足分析要求,又不超出预算的测量工具。
4.不要把销售看作简单的交易行为,而要当成一种关系的建立。人性化地对待客户,并尝试了解线上行为如何影响企业同客户之间的关系。
5.把客户变为客服、品牌代言人和意见来源。(来源:SocialBeta)
企业新媒体运营计划范文6
本次国际论坛以“亚太电视产业中的融合与创新”为主题,聚焦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来自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电信、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新加坡新传媒集团、英国广播电视台及法国电信等机构的代表都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来自埃森哲、东芝、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国内外知名公司也作为本次论坛的赞助商参与了讨论,对IPTV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标准选择,以及广电运营商的商业模式等热点话题作了深入分析和沟通。同时,中国的广电及电信设备供应商如何面对更加残酷的竞争、外资机构如何更好地把握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等话题成为本次论坛的焦点。
本次会议期间,本刊记者(以下称卫视传媒)就IPTV的一些问题,采访了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朱亚立先生。
卫视传媒: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国办2008年1号文件,公布《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文件中提到,广电部门可以涉及到电信分支领域,电信部门也可以进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请您分析一下,这个文件对IPTV在中国的发展,数字电视在中国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朱亚立:广电行业的发展,政策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埃森哲在国际上也参与了其它国家类似的融合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行业之间壁垒的打破,融合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从去年开始,国家对行业的支持不光体现在文件上,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个城市已经开始调动广电和电信的资源,启动了IPTV业务,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对IPTV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回过头来,最重要的工作还得由企业来完成,也就是电信商、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看他们是否真的可以打破原有的模式,根据国家政策给我们的指导来实现产业的融合。我觉得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模式融合,是一个更为艰难的工作。其实行业政策和国家给行业体制上的指导趋势已经非常明确了。
卫视传媒:您曾说过五年后广告将会成为IPTV主导的商业模式,是否可以详细谈一下?
朱亚立:在未来的3到5年,广告仍然是IPTV主导的商业模式。原因在于,IPTV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新的体验模式。就像当年互联网进入我们的视野,运营商也是采取免费加广告的模式推进的。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IPTV需要创新的模式,不仅要突破有线电视和电视传统渠道,还要延伸到手机、互联网领域,这就要求IPTV运营商一定要给终端消费者更多自由尝试的机会。企业如果要盈利,策略和重点还是会放在广告上,这不是科学推断出来的,是埃森哲通过调研全球很多的企业家及其客户,从他们未来3到5年企业发展策略中分析得出的结论。一个创新的业务模式,刚进入市场时会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并配以大力的广告宣传来进行推广,IPTV非常符合广告运作模式。 IPTV融合手机、电脑、电视为一体,所以对终端消费者的信息了解更全面、更详细,广告也就更有针对性。在IPTV上做广告,比在线广告、电视广告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集三种不同的渠道于一身,对客户的了解更为透彻具体,所以我认为这个行业的广告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卫视传媒:大家都知道网络媒体资源非常丰富,IPTV的应用推广和包罗万象的网络媒体是否存在对立竞争的关系呢?
朱亚立:我觉得大家对IPTV的看法不一样。作为埃森哲来说,我们对全球的很多案例做过分析,最初IPTV是经过传统的电视渠道在上面加载一些IP的功能和协议来实现的。IPTV从欧洲乃至全球的发展来说,其概念涵盖范围非常大,它把网络融合在自身发展当中,并不是仅代表某种技术方式。它更是把电视、网络、手机、通讯组合在一起,使自己更加完善。中国现在正努力打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但是国内出于各种顾虑的考虑,现在并没有实现各行业真正充分的融合。也许再经过三到五年的发展,大家会发现一些顾虑是不必要的,行业间的融合会使电信厂商变成真正的全业务运营商,我们互联网的企业也会介入电信的增值服务,大家都在为对方带来商机的同时,给自己增加更多的收入,实现的是双赢甚至多赢,其实IPTV的发展给行业带来的融合大大胜于带来的行业冲突。
卫视传媒:人们对IPTV发展的认识和这个行业的融合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您认为会很漫长吗?
朱亚立: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并不是很漫长,我们知道,当年电视机的普及用了很长的时间,但互联网的普及却非常快。我相信IPTV的普及也会很快。原因我已经说过,消费者有这种行业融合的需求,而且中国的需求尤为强烈。我们调查过程中所有的指标都显示,中国年轻一代的用户,对行业融合的需求呼之欲出。中国现在3G的标准马上要启动了,4G我们也有很好的基础,中国也有自己的标准,随着这些能力的建设,这个产业会呈现加速发展的状态。
卫视传媒:中国目前IPTV用户才100多万,相对中国电视用户数来说并不多,国外的用户也不是很多,您认为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是价格没有被大家普遍接受?还是因为政策或其他的原因?
朱亚立:中国用户是100万多一点,是因为发展初期行业之间需要协调,并非业务模式存在问题。IPTV在国外的普及率及增长率是很快的。原因在于欧洲的行业融合非常充分,很多的运营商都是全业务的,企业间的并购是非常充分的,比如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可以收购电信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也可以收购有线电视运营商。IPTV要想真正实现快速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就是行业间的充分融合,还有就是从政策模式上、技术标准上尽快到位。我相信中国的发展瓶颈现在是存在的,但所有的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都在努力协调,设有一个“门槛值”,一旦标准到位了,企业意识到位了,中国IPTV的发展速度不会逊色于国外。
卫视传媒:既然您认为IPTV的赢利模式主要靠广告而不是收取月租费,那么现在像网络电视和IPTV模式上相似,在广告定位、用户群互动方面,IPTV怎样发挥其优势进行竞争呢?
朱亚立:月租费也还是IPTV的收入模式,但在策略层面上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月租费的可扩展性是非常小的,比如明年的收入不会比今年的收入增长太高,就像手机一样,用户一旦习惯了固定消费额,月租费就很难再增加,IPTV在固定的月租费、固定的模式基础上,运营商只能通过增值服务和广告来增加收入。现在从整个企业策略来看,在未来的五年广告还是第一位的。您刚才也提到了新兴媒体和视频体验,他们已经为IPTV的概念、模式先期做了很好的验证,但它们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们主要还是通过互联网、电脑来操作的。现在苹果出现了iPhone,可以浏览YouTube,我觉得大家的感觉会非常好。如果通过电视也可以浏览YouTube,对运营商来说,会非常渴望进入一个全业务的IPTV模式拓展自己的营业额,这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企业的策略。
卫视传媒:随着IPTV的发展,用户对于内容多样性的需求会大大增加,您认为未来几年内容提供商的竞争会出现怎样的格局?
朱亚立:从我们对06、07年的趋势调研来看,IPTV的平台差异化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厂商运营模式优势。对内容多样性的需求也在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企业策略来说,还是第二位的,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IPTV的主要工作和资金投入,还是实现行业的标准融合、渠道融合,怎样把内容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放到三个不同的平台上去。通过内容供应商的网站,比如像华纳、迪斯尼,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来浏览。再通过和沃达丰合作,手机实现同步浏览。和有线运营商等都可以实现合作,它现在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尽可能弱化冲突。如果IPTV的标准和渠道融合模式都已成熟,内容就会上升为一个比较关键的竞争点。所以说,IPTV的运营模式,在渠道融合的基础上要进行内容差异化的运作,和现在的电视业是异曲同工。我们在今年美国的电子消费展(CES)当中,看到了现在产业的发展趋势,美国的内容商和技术商、设备商之间的策略联盟,显得非常密切。在各种标准和模式都成熟时,内容服务商将会扮演价值链中关键的角色。
卫视传媒:刚才我在会场上听到您对IPTV做了一些设想,我觉得非常好。我想知道埃森哲公司将计划如何去帮助这些企业实现这些美好的设想呢?
朱亚立:埃森哲通过大量企业成功案例的分析,提炼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我们认为有四个关键因素:策略、运营、内容、技术。我们为全球很多运营商、媒体商提供服务的时候,首先要帮他们制定策略。“术业有专攻”,我们谈到的未来趋势,企业并不是全部能实现的,我们要看它的优势在哪里。电信运营商和有线电视运营商、媒体、内容服务商,它们的优势是不一样的,我们先期的策略是从不同的点切入。策略明晰了,我们接下来要帮它们做的是技术平台的融合,比如计费、服务保障、开通、业务流程模式的设计。这些到位后,我们就看它应该做什么服务。我们建议采用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欧洲,我们帮客户做方案,并不是一年就全部实现。我们会制订三年的计划。第一年实现IPTV增强型的服务。比如可以做更多的点播,可以加入更丰富的电子导航、更多即时通信。第二年做一些互动商务、内容的分享,用户把它的内容可以下载到电视,实现互动体验。第三年实现全面的融合。我们会帮企业制订几年策略,一步步的引导他们去实施。我们已经和国内、外很多运营商进行合作,我们提炼的这些策略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的。但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把我们这些策略融合在一起兼有,“专攻”是未来的趋势。大家都有不同的渠道,最终可能是殊途同归,向一个方向发展。
卫视传媒:我们做过一些调查,相对于IPTV的技术和政策,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许会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习惯使用电脑的用户和习惯看电视的用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让那些看电视的人养成IPTV的使用习惯,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以您对国外用户的调查,普通的电视用户,从不接受到接受的周期用了多长时间?
朱亚立:对IPTV来说,它的用户群总的来说包含手机、电脑、电视的用户。具体到某一个企业来说,要先定位不同的用户群。对广电、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他们的起始用户群肯定是以看电视为主的消费群体,如果谈到YouTube,或者是一些电信运营商,由于宽带优势,可能定位的用户就是互联网用户。所以我们会建议企业,对不同的用户群推广IPTV服务,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比如针对电视用户群,企业的策略可能是推出更多的点播节目、更丰富的电子导航、平面的内容等,同时我们可以针对欧洲用户增加一些互动服务,把电视的用户群引导到手机、互联网上去。这样有线运营商就可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更好地留住这些客户。对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增值运营商来说,像YouTube这样的企业,他的用户群起步时肯定是互联网的用户,他们要制定的策略是把自己的内容传到电视上,通过电视来收看。我相信,电脑使用人群,如果能通过手机浏览YouTube或者是回到家通过电视观看YouTube,他们也愿意去尝试不同的方式,因为电视可以更好地和朋友、家人共享,这样可以扩大电脑用户的社交范围,这样对于电信运营商和电信增值服务商来说,也就把自己的用户带到其他的渠道。我认为,最终能在IPTV产业里领先、胜出的企业,一定是能把自己的用户扩展到更多渠道的企业,这些企业必须把客户固守的习惯延伸出去,同时把其它成功的商业模式应用到不同的商业模式上去,这也是一个用户融合的过程。
卫视传媒:我们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引申出一个新的问题。全球传统的电视运营商经过整合,已经形成大的媒体集团了,比如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等等。行业的融合和企业并购的整合趋势已经形成。现在IPTV的出现,会形成很多小的运营商,并且会细分出很多小众收视群体,用户可能要添置若干的机顶盒,来接收到不同渠道传来的节目,是否会又形成是一个大乱的局面?
朱亚立:我在这里先澄清一下,您所说的行业的融合和企业购并的整合,这是针对传统企业而言。同时新兴的企业会不断地出现,又整合进去。IPTV也好、媒体产业也好,都会面临被整合的趋势。但是我刚才说的业务模式,即使对一个大企业来说,也会不断地细分客户群,针对每个客户群都会有不断的业务模式。我们会看到,将来的趋势可能是一个大企业集团,但是会包容一个个细分用户群。一个比较大的企业集团,在增强实力的同时,也要保持活力,必须把客户不断细分。在现在这种趋势下,不可能将所有的客户同等看待,客户群的细分是不间断的,而且业务模式会越来越多,业务模式的差异化和用户的细分,不代表产业标准和产业的割裂,产业会从电信、有线电视和内容,不断的融合,最终变成一个大的产业价值链,但是在里面会涵盖很多已有的运营模式,可能会包含更细分的客户群,比如同样是年轻人,会变成大学生,大学生又分为不同专业,不同专业又分不同的年级。我们电信、媒体行业已经在做不同的尝试了,已经开始这样的划分。
卫视传媒:如果用户对某种产品或服务有需求了,那么这个产业相对来说会发展很快,所有的供给会很快发展起来。反之,如果用户没有需求,就需要企业或政府引导需求,这种局面就会使该产业发展相对迟缓。刚才您说,IPTV是因为用户有这种需求才会刺激企业投资。但是我们自己做的调查显示,是企业希望提供服务给用户,而不是用户现在有需求。是厂家在找卖点、找市场的机会,推出服务引导用户。不知道您在国外的调查是怎样做的?最终显示怎样的形态?
朱亚立:我们所做的调查和您的说法不矛盾。可以看到,现在用户的需求并不是可以固化到一个具体服务上的。我们谈到的需求,就是大家的体验模式。用户希望可以掌控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模式。比如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手机、电视、互联网可以有视频的体验,这是一个行为的改变。我们刚才也谈到,这不仅是一种行为的改变,更是新一代人群对未来生活的感知。这样的一种方式,对产业会有一个引导。但并不是说现在的用户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服务?用户需要怎样的增值业务?这需要行业人士去引导客户。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是企业和用户互动的结果。我们很难说是用户定义了我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也不是企业告诉客户这就是你希望要的服务。这个问题是两面的,企业在做尝试,我推这个服务你觉得好不好?用户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也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是这样的互动过程。我们针对全球100多家媒体行业的CEO,以及全球的用户做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出了以上的推论。
卫视传媒:回到埃森哲本身,作为一个调查公司,是一个相对中立的调查公司。我理解,您不是一个IPTV的倡导者,而只是作为一个第三方,独立的调查IPTV市场。同样也会调查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的市场。现在来看,IPTV产业有了发展,卫星、有线电视行业也会发展,将来是否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三者融合在一起?这种趋势可以在您的调查当中体现出来吗?
朱亚立:我需要解释一下:首先,埃森哲是一个管理咨询公司、技术咨询公司,调查只是我们提供给客户服务前,我们自己内部所做的准备。在全球,我们的咨询工作涉及所有的行业。埃森哲是现在全球最大的咨询服务商之一,我本人负责的这块领域,我们叫通信和高科技、多媒体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为全球了大量的主流电信运营商、多媒体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服务,我们和他们有大量的互动。我们的一些感知、体验、知识,是在企业长期提供咨询服务当中积累出来的。调查是我们的一部分,大量是基于我们管理经验、咨询经验获得的。您刚才谈到三个行业,最终是融合的趋势还是各有千秋?通过我们服务这些企业和我们了解到它们的策略,大家是希望融合的,因为只有充分的融合,才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才可以为各自的用户提供真正优质地服务,通过不断的细分客户增值服务项目带来利润。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的CEO、企业策略层面来感知,他们希望这个行业是朝融合的方向前进的。
卫视传媒:您评估过我们国家政策的走向吗?卫星电视应该是最有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由于政策的门槛,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很不乐观。IPTV门槛很低,几百万就可以做个IPTV的项目,而且政府很难管理。如果政府有这样的困扰,我们很担心政策不会放开。目前,IPTV的运营牌照只发了四张,国内的政策是否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放开?您对政策有怎样的评估或者预期。
朱亚立:我们没有对政策做过评估,说实话,对中国的政策研究、分析也没有做过。我们在国外做的时候,企业和政策是充分互动的过程。行业内的企业做到足够大的时候,而且在市场里面通过不断的运营,能够引发出用户的真实需求时,企业就会到政府部门游说、沟通,让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有所改变。我相信,在中国未来的过程中,随着企业的一些尝试,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后,中国企业和政府互动也会在比较好的状况下发生。中国目前IPTV的商用,还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包括刚才说的电信、3G也在开始,4G也在研究,随着企业的模式逐步明确,商业模式的逐步明确,企业和政府的互动,借鉴国外的经验会逐步开展,在良性的状态下启动。但是企业必须证明这个行业是有生命力,你的商业模式是有竞争力的。
卫视传媒:我们是媒体,希望在舆论上有积极的气氛来刺激这个行业。
朱亚立:对,埃森哲更多是看企业实际在做什么,您也看到了不同的企业在做不同的尝试,从我们的观点来看,确实没有一家企业能真正地说出IPTV的完整运营模式怎样,未来的赢利怎样,后台是否到位了,在中国还没有真正一家企业可以做到比较成熟的状态,其实企业有时候看看自身也可以知道原因在哪里。
卫视传媒:从最开始的维纳斯计划,TCL尝试过、盛大也尝试过,UT斯达康损失的钱更多。那么多实力雄厚的人都退下了,接下来会是什么公司再敢试牛刀呢?国外是什么样的公司做?是否可以举一些例子。
朱亚立: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刚发展的时候,也烧了很多的钱。对于很多新生事物暂时的困境都是正常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就会摸索出完整的商业模式。在国外,从欧洲来说像意大利电信、沃达丰,这些运营商在IPTV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亚太区包括韩国,从美国来说(Comcast),在IPTV的运营过程中都表现出积极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