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1

新的传播技术在改变观众收视习惯及需求的基础上,把广播电视业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新的媒介市场生态里。面对这种新的生态,广播电视业管理者需思考的第二问题是:短期或长期,局部或整体的发展战略是什么?“谋定而后动”,有战略、有计划,才能在市场上赢得主动。从目前来看,广播电视业需要在改造传统的传播、生产和运营“三大平台”基础上构建集内容、平台和应用一体的“一家企业+众多联盟+创新”的垂直化“大中心”平台。如乐视公司基于电视的整个生态链,从影视制作到影视的传输,再到影视的播放,打造了一整条生态产业链。这三个改造是:改造传统的传播平台,构建“四跨”传播平台。当前,广播电视业市场已呈现出生产的多元化(各种新型媒体不断涌现)和消费的碎片化(受众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在这样的媒介市场环境中,以“单一性”为特征的传统的单一媒介、单一功能的产品线,“单打独斗”式生存策略已不再适合当前市场生态。因而广播电视业若要赢得竞争的比较优势,就要融入新媒体,从新媒介生态角度打造以用户为核心的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跨资本高渗透率的新传播平台,构建“产品超市”,让受众“按需选择”。

从而在提升受众接触、获取、参与、互动信息的便利性基础上,提升广播电视受众的粘性。改造传统的生产平台,构建“四全”生产平台。第一,构建“全媒体”内容策划、协作、创作平台,从用户等“多元中心”角度规划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协作。如构建基于自身资源基础、基于其他媒体和基于用户生产角度的策划、协作、创作平台。第二,构建“全媒体”内容管理、集成平台。以现有广播电视生产数字化、规范化的流程再造为基础,引进新的传播技术,使采编流程管理实现稿件从节目策划、生产、传播等全过程生产数字化管理,真正实现采、编、排、发流程的高度衔接,最终在全媒体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内容的数字化集成与管理。第三,构建“全媒体”内容动态传播平台。构建新一代动态、管理与搜索引擎,使内容得以快速生成全媒体形态。如生成基于传统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多种形态产品,实现多种媒体形式同步出版。第四,构建“全媒体”互动平台。现在媒体市场竞争元素向提升服务转型,通过互动平台,可以让用户积极参与到全媒体内容生产中来,既可以与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又可以降低内容生产成本(如优酷公司“用户创造内容”模式),提升内容与用户粘性和影响力。

改造运营平台,构建媒体运营“四化”平台:1.营销全媒体化。将线上线下营销手段相结合,实现营销全媒体化;2.产品全媒体化,即构建产品数字化、系列化。可以实现传统电视、网媒、手机等多媒体形式的“按需”“按时”传播;3.服务全媒体化。将现有的服务方式与新的媒介形态下在线交互式客户服务结合,构建服务全程化、全媒体化,尤其是要构建网上支付手段(互联网与手机支付),实现产品全媒体化、支付手段便捷化、多媒体化等;4.运营全媒体化。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信息、资金和物流的全媒体承载和支持系统。如基于这个平台上构建“平台+应用”一体化的、集内容生产者、内容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合作的、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二、赢利模式

对于广播电视经营者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赢利模式问题,如果没有好的收益,所有良好的想法都是不可持续的。因而,广播电视管理者需要问的第三个问题是:赢利模式是什么?如果不能赢利,就会失去持续发展下去的动力。如乐视公司,围绕“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展开,构建不依赖硬件收入,依赖“硬件收入+内容收入+应用分成+终端广告”四重盈利模式。综合国内外媒介经营情况,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广播电视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资本的力量不可忽视。现代媒介的发展对资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业需要构筑多元化资本来源渠道,其好处在于既能为广播电视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又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目前,全国众多广播电视台开辟了发行企业债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上市等多种融资渠道,为企业广播电视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二是免费不可怕,构建“稀缺性”才重要。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不要被“免费”吓倒,拥有“稀缺性”就拥有了破解免费魔咒的武器。免费可以成为噱头,占领用户,拥有用户的注意力才重要。拥有了用户的注意力,就可以把它和平台对接,与商业模式对接,就可以转变为赢利。三是开放、合作、共赢才有未来。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2

关键词 融合媒体;信息化;融合媒体平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48-02

从无线电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总在推动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已快捷、便利等优势影响这整个社会,同时也影响这广播电视行业。广播电视行业就以时效性著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了,互联网也影响这传统电视行业的制作和播出环节,同时进行来有机的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广播电视形式――融合媒体。融合媒体是多种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融合媒体是融合新闻业务的一种的新思维。在融合媒体思维模式与框架下,我们应该以何种信息管理的方式定义电视台的业务模式,以及我们如何组建相应的业务流程,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改变思维,需要重新梳理与认识的。

1 总体需求分析

S电视台融合媒体技术平台设计建设的指导思想从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的《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出发,运用互联网思维,形成融合媒体的总体框架。整体技术架构设计、功能设计、流程规范、业务管理平台等应符合国家信息行业和广电行业技术安全规范要求,以多种手段建设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保障融合媒体技术平台与生产平台的互联互通安全。主要涉及分布式技术、实例的动态管理技术、应用隔离与安全技术、应用交互技术、服务能力开放与集成技术以及协同支持技术,具备媒体管理能力,重点考虑资源适配服务、公共能力服务、运营支撑服务、业务集成服务及平台开发接口。

建设的融合媒体平台以数据为核心,基于面向业务的数据融合架构,并具备媒体应用的特性,打造融合媒体汇聚、融合媒体生产、融合媒体三大业务功能模块,重点提升全媒体快速生产能力,实现对融合媒体生产的智能业务管理,实现数据化、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性内容数据平台,为形成内容、渠道、平台、运营、管理的融合生产生态环境提供高效、可靠的标准化技术平台。建立融合媒体服务平台及所涉及各业务平台的标准体系框架,并为今后的标准扩展与外延提供接口,最终实现内容采集多样化、渠道多元化、新闻生产外延化、生产工具移动化的业务需求。[1]

2 业务模型分析

融合媒体生产平台,强调了报道的延续性和关联性。以事件作为中心,时间作为节点,其他媒体的报道做辅助,将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原来单一报道的串联起来,形成了全新的一种形式,既方便管理又便于大事件的选题策划。这种三位一体的生产模式,更加适合多渠道融合媒体的汇聚、生产、。根据事件的发展和内容的多方收集,融合媒体平台上的选题也相应进行变化,内容的汇聚、分析、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选题都可能产生多种类型、多个任务,但仅有任务的结果作为管理的内容,有些任务在执行中也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依托性。但管理平台的模型设计环节中,每一个任务都是基于松散耦合的关系。并且通过扁平化的设计,压缩了结构层级,避免多层嵌套出现的逻辑复杂化;对于任务执行中出现的关联性,采用协调机进行调控制决。

环节是新闻产品最终输出环节,主要通过任务的结果进行组织、编排。环节具有4种形式,每一个节目都可以发送到任何一个平台。串联单组织、CMS编排、社交平台和移动客户端内容组织,涵盖了电视播出平台、网站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和智能终端平台。

3 系统总体设计

融合媒体内容库是融合媒体平台的核心,是以融合媒体内容平台为基础开展各种制作形式的融合媒体生产。是电视台内容制作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内容汇聚、内容管理、内容处理和内容呈现等。通过融合媒体内容库的四大功能,尽量为节目制作提供最新的、多角度、多方式的内容素材。在内容管理方面,服务于节目制作,并具有良好的使用体验。 融合媒体生产管理平台是整个解决方案难度很大的部分,也是整个解决方案业务管理方面的核心。其管理的范围已不仅是传统电视台渠道涉及的管理,如文稿、串联单、播出单等,而是项目计划、任务分配、生产任务执行监看等模块,实现来融合媒体平台在应用层面上面向全台节目生产的策划、制作、等。

在传统电视节目生产流程中,主要包括收录、文稿、编辑、包装、等环节;在融合媒体平台中,生产模块变得更加丰富,增加了许多电视台与互联网联动的生产模块,包括互联网云线索、4G直播、PGC/UGC回传、多媒体编辑、视频简编、互联网多平台、轻应用加工等。

互联网多平台是融合媒体系统的一个重要展示部分,生a的节目越快越好,就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出去,包括电视台、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等。其中互联网与S电视台已有的网络电视台进行系统对接即可,移动客户端和社交平台是属于融合媒体平台业务模块需要解决的问题。

4 业务信息化流程设计

融合媒体平台整体业务流程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包括业务的策划、任务的分配、资源的调度、生产过程管理和监控等。通过项目化流程管理提升生产质量与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内容汇聚阶段主要完成通过新媒体途径和传统途径对新闻线索进行汇聚整理工作。采用定向抓取主流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信息,对互联网中点击率高的新闻事件进行汇聚;整合通过来自传统电视制作网、报业系统、台内新媒体系统以及其它线索汇聚渠道汇聚的新闻线索。

对汇聚后的新闻线索进行申报选题,同时确定采访目标,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节目预热;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提取获取节目信息。

通过互联网内容汇聚、外出采访、节目收录或者其它业务系统渠道,为内容制作做好准备工作。在内容准备过程中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多种途径进行,抢先相关内容素材,通过用户反馈后的意见进行节目修改。

通过融合媒体平台提供的面向各个渠道的生a工具集合,完成不同需求的节目编辑制作;可以挑选线索并报题到现有的电视新闻制作系统,完成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制作、节目串片,并送播;可以挑选线索后,将简单编辑后的内容推送到新媒体系统,通过新媒体系统完成内容 制作。

经过审核的内容,通过统一的平台管理,面向不同的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广播电视渠道,报业系统渠道,新媒体系统渠道以及网站、网络电视台、社交平台、移动客户端等互联网渠道。

在活动策划阶段及实施过程中,以及节目制作过程中,通过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等渠道,向用户定向活动预告;同时接收用户反馈信息,形成互动,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活动及节目调整。

通过以上的交互,采集用户行为、用户反馈等信息,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并通过指挥调度系统进行内容展示,提供多种直观的可视化展现方式,用于业务分析和生产决策。

在以上整体流程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针对新闻节目,直接进行选题,然后入通稿进行后续制作流程;杂志类专题节目直接进行选题,不走通稿流程;深度专题节目需要在管理阶段增加系列报道策划,也不走通稿流程;重大新闻与突发新闻,其流程环节覆盖了整个管理阶段,进入通过走后续制作流程。

5 结论

通过对S电视台的信息化建设梳理,结合S电视台发展需求与现状,充分利用S电视台现有制播存网络的技术架构等现有资源,探索并确认了融合媒体平台的信息化流程,实现了与传统电视模型与互联网模式的对接。构建了适用于S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系统,为S电视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可行之道,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下S电视台融合媒体的发展需求。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3

微信分身用不了可能与你下载的版本有关系,你下载的微信分身版不是最新的正式版,导致软件本身打不开。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

微信由深圳腾讯控股有限公司(TencentHoldingsLimited)于2010年10月筹划启动,由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该团队经理张小龙所带领的团队曾成功开发过Foxmail、QQ邮箱等互联网项目。腾讯公司总裁马化腾在产品策划的邮件中确定了这款产品的名称叫做“微信”。

(来源:文章屋网 )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4

关键词:整合营销;电视媒体营销;创新;

如今,电视的竞争态势非同以往,从央视PK省卫视,地方台PK区域台,表演秀PK真人秀,超女PK快男,独播剧之间的PK,到事件、营销活动PK等,极度PK式的竞争无处不在……此外,电视媒体所占有的受众资源正在被新兴的网络富媒体和不断改版的报纸、杂志所蚕食,如何在营销创新、内容创新中寻求新的突破,成为电视媒体必解的难题。

笔者认为,整合营销传播的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的引进,将会成为电视媒介营销的出路所在。

一、整合营销传播是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突破口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一方面,传统媒体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新技术衍生出的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更新速度和信息的共享速度大大提高,单一的媒体不再作为信息源的强势控制者,因而,面对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电视媒体就不能仅仅延用以”内容为王”的经营理念,同时需要关注受众的选择与需求,培育独特的媒体品牌以在纷繁的媒体环境中独树一帜。这就需要”内容为王”与”品牌营销”两者齐头并进,对于”内容为王”业界和学界已有了很多研究及实践成果,而对于”品牌营销”的意识虽有所提升,却仍面临着具体操作策略的发展与创新。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本质上正是一种品牌传播战略,强调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和谐稳固的关系来塑造品牌。整合营销传播强调:⑴重视品牌的力量,通过整合传播建立、培育和传播品牌,并借此强化企业与利益人的关系;⑵企业与关系利益人应强化全面双向的互动和沟通,并因此与之建立长期的紧密关系。

电视媒体是一种具有很强传播属性和社会功能的特殊商品,在内容创新为”本”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品牌制胜”,将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电视媒体营销,建立与电视媒体相关利益者的双向沟通机制,并形成内外协调一致的传播策略。可以预见,对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运用将是电视媒体营销创新的突破口。

二、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由内及外的整合关系

利益相关者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联系的一切个人和组织,比如企业的员工、企业的投资者、中间商、终端消费者以及关注企业的社会公众,都是关系利益人,它们对企业的态度和行为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电视媒体作为生产传递信息的载体,其利益相关者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与之建立内外协调一致、全方位整合的沟通机制就成了电视媒体营销的重要内容。

1.建立内部协调一致的沟通关系

整合营销传播要求营销应该从产品的设计就已经开始,以确实能够将产品的生产、流通一直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形成一致的沟通。企业员工是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对于电视媒体来讲,首先做好内部沟通,形成对外信息传播的整合尤为重要。

电视媒体的内部整合主要包括电视节目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广告营销以及节目促销等内部员工间的信息整合。一线信息生产与组织者要依据观众审美取向、媒体选择定律以及媒体市场竞争状况确定电视节目的编排与制作风格,节目的制作既要符合媒体目标受众的审美需求,又要体现媒体自身的定位与品牌建设,但仅仅覆盖媒体自身的目标受众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与广告、节目促销等营销人员的内部信息共享,使电视节目制作符合广告主的广告目标群的媒体接触习惯。内部信息整合通畅,则有利于电视媒体为两个中心圆重合区域的目标传播对象定制专有信息,进行精准传播。

2.培育外部沟通渠道

以内部协调一致的沟通为基础,更重要的是培育和建立外部沟通渠道。这主要是指电视媒体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收视观众、广告主、广告商以及可利用其他媒体平台等合作伙伴,建立长久、畅通的沟通渠道。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类:一是观众,二是广告商。

中央电视台曾基于广告客户的实际市场需求作过若干调整。这种广告营销变化轨迹,可以给我们些许启示。

首先缩短广告销售周期、加快销售频率,从最初以年为单位到以季度为单位再到两个月为一周期,这种分法与销售季节的节奏更吻合。

另外央视将《新闻联播》前广告时段由3条5秒调整为4条15秒的举措也是为了顺应企业需求的变化。因为中国的市场环境已逐渐超越单纯打品牌知名度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传达产品的独特功能点,而5秒广告涵盖的信息量太少,15秒时长的广告则更能负载深入的企业理念及产品功能点诉求,也更受企业青睐。

同时还采取回馈大客户,整合媒体资源的营销举措,为一些大客户免费提供在中央电视台所属资源,如《中国电视报》、央视国际网站等其他媒体上的整合传播增值服务,对前10位的中标客户,这种形式的回报数额将达到平均每家500万元以上,既整合了外部媒体资源又赢得了客户满意度。凡此种种,使得中央电视台在媒体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这首先离不开其独特的垄断地位,但与其服务客户、善于捕捉并整合市场信息的营销意识亦是密不可分的。

可见,外部关系整合需要以电视媒体为中心,秉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整合机制。

三、通过内外部信息整合,培育独特的电视媒体品牌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5

完善的媒体广告设计分为4个重要部分:市场分析;媒体技术;媒体调研;媒体营销。

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市场分析,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对选择经营的媒体类型进行战略市场定位,即媒体信息、广告、知识市场这三大重要属性的定位。媒体作为具有社会传播属性的一种载体,特别是在中国一定会受到政府政策上的关注与调控,因此在传播的信息的种类,广告的展现方式,以及更高层次的知识市场上的设计与定位,直接关系到媒广告纵恒体产品受到的政策干预的风险值。如:以纯商业广告形式为主存在的户外媒体受到的政策影响程度就非常大。有信息提供的媒体就会受到信息内容方面的审核及传播的风险。当然在大众知识市场能够建立起一定门槛的媒体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信息、知识是既可吸引受众也可作为收入来源的手段,广告也是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手段,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比重需要在媒体产品设计的一开始就进行规划和明确的定位。

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媒体技术。媒体的发展与技术紧密相连,造纸、印刷技术诞生了报纸、杂志媒体,无线电技术诞生了广播、电视媒体,互联网技术诞生了互联网媒体。现今的媒体的发展已经和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科技手段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媒体的时效性、观看性、互动性和传播性。媒体产品的设计,如果忽略了技术因素,可能直接导致媒体产品快速消亡。首先,技术可以扩展或缩小媒体产品的竞争。比如LCD和LED的技术运用使视频媒体这样原来只能在电视上实现的媒体形式走进办公楼宇、交通工具和户外,互联网和触屏技术的使用使媒体的单向传播扩展为互动传播。因此,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媒体产品扩展,进入全新的市场。但新技术的使用时机非常的重要,一般新技术的成本非常昂贵,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合适的时机对于设计媒体产品非常重要。其次,技术的合理使用可以淡化媒体产品的市场界限,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及传输技术的提升使越来越多媒体的界限淡化。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很多媒体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视频技术的提升,平面媒体和视频媒体在形式上的融合成为可能。第三,技术可以帮助媒体创造新的市场。如LBS、车联网、物联网的技术可以使媒体产品进入新的市场领域,并可以帮助原有的媒体产品进行优化和整合。第四,技术的改善可以增加收入来源。如户外LED大屏技术的使用使户外媒体的收入来源延伸至视频广告的领域,并且大大增加客户的数量。第五,媒体产品技术的重新定义可以改变消费者的使用和行为。互联网技术、支付技术以及移动科技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媒体广告和购买行为间的时间。现在流行的二维码、电子标签技术已经被大量运用来连接广告和购买行为,可以精确地跟踪广告的效果,并建立媒体受众数据库进行营销跟进。第六,随着媒体技术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技术还将间接影响广告主的宣传战略、宣传方法和宣传内容。广告主的宣传策略将更具整合性、快速性和多样性。诸如市场上DSP等技术平台兴起,因此相关的媒体产品在这方面也需要考虑到广告主的技术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对接。第七,技术发展的速度通常快于对它的控制。媒体公司需要持续关注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媒体产品的特性制定系统的测量方法、评估标准和效果标准,以便于及时将新技术与自身原有的媒体产品进行嫁接和整合。

媒体广告产品设计在技术上需要考量六大要素:技术对销售的帮助,技术对互动的帮助,技术对效果监测的提升,技术对广告方式的提升,技术对广告时效的提升,技术对于媒体广告收看效果的提升。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是媒体调研。中国的媒体广告公司通常忽视对于调研和数据的投入。而受众、媒体、广告主这三者之间的运转关系需要精确的调研分析为运营提供保障。在广告业务的经营中,媒体是一个桥梁,桥梁的两边分别是受众和广告主,受众的调研和广告主的调研结果,会直接影响媒体采用什么方式来连接桥梁两边的需求要素。在目标受众领域需要对受众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比例、婚姻状况、职业、收入、居住区域、生活方式、行为特征、兴趣、观点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调研。而在目标广告主领域需要对广告主的媒体广告投放动向、广告花费情况、产品及市场动向、行业的变化趋势、促销活动的动向、媒体投放的区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广告花费的季节性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调研。综合受众和广告主两端的调研结果,结合自身媒体的特性来设计媒体广告的产品才能真正做到媒体产品在市场上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媒体广告产品设计的第四个重要环节是媒体营销。这里的媒体营销不是指帮广告主进行媒体策划,而是媒体广告自身的营销策划。媒体广告公司一般都非常重视帮客户做媒体策划和提案,但都忽视对自身媒体及广告产品的营销。首先在媒体广告产品进行销售前需要进行战略营销规划,包括了从监测商业环境历史、评估可利用的资源、定义选择优化目标、设定需要达标的途径、在多种产品中进行选择、制定执行计划、建立监控标准、以及评估和调整的体系。也需要制定媒体广告产品的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及战略计划。使媒体产品在规模上、技术上、市场拓展上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划。

在战略营销规划之后是对于媒体广告产品的细节营销设计。这里拿出一个老套又非常实用的设计的原理,就是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首先是产品,即媒体的展现形式、互动性、媒置、媒体内容、播放时间、频次这些要素,在进行营销设计的时候往往会将这些要素分开进行考虑,但这些要素需要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量。比如在公交车身后方的广告上放互动的二维码,能否起到互动的效果,而这样的广告产品的设计又浪费了宝贵的展现版面。又如,在通道的位置播放视频轮播的媒体效果显然不好,因为人停留的时间太短了。因此在产品细节设计中,所有的要素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营销考虑,这样设计的具体产品才会被市场所认可。其次是价格,包括了媒体广告产品的标准化常规产品的价格,特殊产品的价格,上刊及播放周期的设计,媒体广告产品的刊例价、销售折扣、特殊折扣等,以及销售套装的设计。有层次的产品价格的策略组合将为销售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是渠道,需要设计媒体广告产品的销售渠道,是自主销售还是销售,或者采取两者并存的方式,以及规则的设计与规划。还需要对销售对象是直客还是公司进行分析,也需要对客户的行业进行规划与设计。第四是促销,对于媒体广告产品的季节性、时间性、节日、行业性需要设计多样的促销组合策略,进行阶段性的营销。

新媒体内容运营策划范文6

【关键词】用户思维 广播 广播主持人 进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新媒体形态、新媒介渠道及平台不断出现,移动网络电台正冲击着中国广播市场。笔者认为,被冲击的也许是传统广播结构,广播本身反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广播人,特别是广播主持人,只有不断进行自身的修炼,才能自如应对这个时代的变化。本文重点从用户运营的角度分析广播主持人该如何修炼。

一、修炼是新广播时代的一种必然选择

互联网对媒介环境的改变是巨大的,在广播领域,有些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广播传输渠道不断延伸

近几年来,广播节目的传输渠道已经向多渠道多平台延伸,也彻底改变了受众的收听方式与收听习惯。各家广播电台为了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收听市场竞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听众既可以在广播自身的网站上收听直播或点播往期节目,也可以在其他商业平台获取广播节目内容。此外,这几年间,喜马拉雅FM、考拉FM、荔枝FM、蜻蜓.fm、优听Radio等音频客户端相继亮相,也拥有了强大的市场用户群,进一步延伸了广播节目的传播平台。广播已不仅是那个仅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调频调幅(FM/AM)了。

(二)“听众”已变为“用户”

新时代下,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是“受”方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线上平台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在广播领域,听众从原来单纯的接收者,变身为集收听者、传播者和参与者于一身的用户。

(三)广播主持人的工作被无限延展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主持人是节目的策划者和创作者之一,更是播音间的主导者。全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工作边界被无限延展,除了在播音间里与听众短暂、低频的互动外,主持人还可以在各个线上平台和圈子中与粉丝进行实时、高频的互动,主持人的策划、创作也已经融于和听众的24小时线上生活中。举一个例子,“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60秒的语音,呈现出的媒体形态本质上其实就是广播,但这种广播仅仅是主持工作的开始,是运营用户的一个手段而已,还有大量的后续运营工作等待主持人去做,比如互动、社群、商品售卖等。

(四)主持人已不再是“大众情人”

在全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选择媒体内容,又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众多有着相似特质的小群体,他们的态度更趋一致。但从传统媒体角度来看,各个小群体、小圈子之间却变得越来越众口难调,受众已很难再作为一个统一群体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全民明星”时代的终结,“大众情人”式的主持人自然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明星主持人靠自身独特魅力去吸引一个个小群体。

修炼的核心在于适应。正所谓“适者生存”,时代变了,外界环境变了,唯有加强修炼,改变自身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才能不被淘汰。没有了纯粹的广播,没有了纯粹的听众,也没有了纯粹的广播主持人,广播人面对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唯有不断修正思维、修炼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二、将受众思维进化为用户思维

(一)从生产端思维转向消费端思维

所谓用户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以用户的认同为目标,去组织生产,因为没有认同,就没有合同。对于广播来讲,“用户思维”的关键环节就是将传播方的“生产端思维”转变为接受方的“消费端思维”,要知道核心用户是谁、在哪里,这些核心用户有何感受和需求,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创作节目。

(二)用户思维下的用户群体概念

传统广播一直拥有着庞大的听众优势,但这些看似规模庞大的受众群体,与更加具像化、精准化、数据化的“用户”相比存在巨大差别。传统广播的受众广而不聚,广播人并不知道这“广大受众”究竟是何许人也,受众更像是一个个匆匆而过的“路人”。而用户思维下的受众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广播人来讲更像是时常相见的“朋友”,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彼此相互认同;这个群体有温度、有热度,可准确感知,可实时互动,可消闲解闷,可参与、可交流,甚至可变现――也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经常提到的“可运营”。

三、用户思维下的广播主持人修炼路径

全媒体环境中,广播主持人的修炼路径之一就是必须具备用户思维。在用户思维下,广播主持人及其团队不仅是某个调频下的主持者,还是大广播时代下的“身份认同(IP)拥有者”“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客服经理”“市场经理”。

(一)广播主持人要知道用户是谁

广播主持人首先得知道自己的用户或粉丝是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用户运营。在以往,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调查方法了解受众群体的年龄属性、性别属性,地域属性之外,是无法对他/她有更加清晰的用户画像的。比如没有数据能够客观反映出用户通常是通过什么渠道收听节目的,用户有什么样的线上浏览习惯和消费习惯,用户对节目的哪个环节更感兴趣,用户对节目的哪个嘉宾关注度更高……如果对这些数据没有清晰的了解,谈用户运营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说,对用户或粉丝进行清晰的画像是全媒体时代一个广播主持人的基础。好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提供了方便的工具,通过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手段,能够让每一个听众通过收听、参与、交流与广播电台建立起实时紧密的联系,由此获得的宝贵数据正是广播主持人进行自用户清晰画像的重要途径。

(二)广播主持人要知道用户在哪里

用户在哪里主要指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收听。全媒体环境下,节目的传送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听众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渠道收听和点播成千上万的广播节目,也就是说,用户已经无处不在。面对这种局面,广播主持人的节目如果还仅仅局限于一两个播出和互动平台,对获取用户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既然用户已经无处不在,那么节目和主持人也应该无处不在,将自己的品牌和节目在最广泛的平台进行传播。当然,也许会有这样的担忧:寄于他人平台或渠道之下,会否丧失品牌的主导权?在笔者看来,知识产权(IP)为王,如果节目的知识产权和主持人的知识产权始终在出品机构的品牌之下,渠道愈多机构品牌的影响力反而愈大,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价值会从节目直播衍生到分布于不同的K端渠道上:收音机、车载电台、网页、手机客户端等。

(三)运营、留住及转化用户

如何运营、留住、转化用户,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产品思维。全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做一档节目,而要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一整套产品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新媒体方面有一些创新的探索,他们的思路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做互联网产品,而不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做广播产品”,他们认为“广播应该着重解决受众的生活需求,而不仅仅让大家听广播”。在《吃喝玩乐大搜索》节目中,他们着重解决用户旅行中的吃喝玩乐等问题,线上手机客户端可以通过满足受众的生活需求,线下客户端可以和经营商户分账,从而实现线上节目线下消费的闭环,这是广播节目的进化。在这个闭环中,广播主持人的工作必然会体现在节目播出、线上互动、线下活动、商户宣推等各个环节――主持人的工作被无限延展。

2.全媒体化思维。广播主持人固然要以广播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但在全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武器”已经不仅仅是广播话筒了,新媒体平台互动、线下活动等能够拉进与用户距离、深度互动的工具都可以成为广播主持人运营用户的工具――广播主持人应该修炼为全媒体广播主持人。

3.垂直化思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渠道越来越多,导致的问题则是信息过载。所谓垂直化思维,就是需要广播主持人在内容的专注与专业性上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单纯靠播报信息已经无法赢得受众。内容的专业化必然要求主持人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个时代对那些什么都似乎略懂一点的“杂家”已经没有太多的需求,互联网搜索功能已经替代了这些人,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专家型”节目主持人提供专业性内容和服务。只有提供对用户有用的认知,而不是碎片化肤浅信息,才能够吸引用户对节目的关注,也才能够培养用户对节目的忠诚度,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体。

4.参与感。“参与感”这个概念被广泛关注,最早来自于小米手机的用户运营理念。当用户参与到小米产品的策划、设计、制造、营销、反馈等各个环节的时候,其对小米的认同感与忠诚就建立起来了。对小米公司来讲,为用户营造参与感,是其培养忠实“米粉”的有力手段。同样的理念也可以运用于广播节目主持,以往的电话接入式互动虽然也可以算作一种参与,但其参与程度远远不够。如果能够将用户的参与深入到节目的创作、播出、互动、线上和线下活动、社区建设、社群运营等各个环节,必将会培养一批对节目和节目创作人的“死忠”用户,这对广播主持人来讲是一大幸事。

5.用户体验。所谓用户体验,就是要从用户端来进行产品或节目的设计与创作,其实参与感就是一种典型的用户体验。传统节目的创作通常是“生产端”主导的,节目创作方的自我创意和主持人的自我能力、意愿占据节目的主导地位,而注重用户体验就是需要从“消费端”来运营节目,不能自我感觉良好――“自嗨”的后果很可能会失去用户的关注。

6.价值观传递。用户思维最为核心的环节是“价值观传递”。在这样一个万物皆媒、全民直播环境下,看似什么人都可以屹立时代的潮头,但是大浪淘沙之后,但只有那些拥有完整价值观体系的身份认同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忠实用户,也才具有媒体价值和品牌影响力。自媒体人罗振宇曾提出“魅力人格体”的概念,其实就是从价值观传递的视角阐释用户运营的思维。只要树立起“魅力人格体”,拥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体系,广播主持人就会拥有相对固定的社群。这个社群中的听众一旦对其所主持的节目产生了黏性,就很有可能持续关注与其有关的所有衍生产品,这个时候就可以实现用户向消费者的转化了。

四、结语

用户思维本身就是逆传统的,需要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把从信息传播方的思考方式转向从信息接收方来思考。所以,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最为关键的。在全媒体环境下,固守传统不是应有姿态,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在原有的条件下,及时更新观念,提升认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拓展传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