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考察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1

论文摘要: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本文结合实践,阐明了建筑规划专业中古建筑浏绘的重要性,分析了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重点研究了古建筑测绘教学的方法和实践,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教学、双导师负责制、断浏绘技术的引进、实习教学中建立实习基地和高年级负责制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考核方法。

古建筑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又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的一种载体。古建筑测绘是保护、发掘、整理和利用古代优秀建筑遗产的基础环节,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科学记录的档案,使保护工作科学、有效地进行,同时又为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建筑史教学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为继承发扬传统建筑文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古建筑测绘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古建筑测绘,会给予人们以艺术的滋养和传统的熏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学专业创办于1960年,到目前为止己招收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学生24届,园林专业本科学生6届,为国家培养出2000余名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其中绝大部分成为安徽省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和设计单位的骨干技术力量,已经成为培养安徽省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并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

古建筑测绘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一次多学科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古建筑测绘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建筑传统经验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建筑测量、投影与制图、建筑设计基础、计算机制图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并进一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论修养,培养建筑空间概念、尺度感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制图表现包括计算机制图水平、审美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亲手把建筑实物按比例制成工程图纸与数据资料、掌握测绘方法、加深对建筑造型与营造方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建筑空间概念和设计思维能力,提高图纸表现力,为学习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奠定基础。这些图纸与资料为发掘、整理、研究和保护、维修、开发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为继承传统并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为中国建筑史的教学等方面,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基础资料。

古建筑测绘是测绘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建筑遗产记录、监测以及保护工程实施等方面的直接应用,从技术上可归人侧绘学的分支中的工程测量学的范畴。但是,测绘技术方法只是手段,并非古建筑测绘的全部,它包含了对建筑遗产在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方面的体验、认知、理解乃至探究、甄别、发现和评价,包含着对建筑实体、空间及其精神意蕴的理解、再现和表达。因此,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应区别于单纯的工程测量学。根据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侧绘多年教学的经验,现对建筑规划专业古建筑测绘的教学做出一些研究和探讨。

1、古建筑测绘教学模式的探讨

建筑规划类专业教授古建筑测绘课程的目的,是经过具体的实践教学,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思想情感领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经过在艰苦环境中的严格训练,在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得到相应提高。

1.1古建筑测绘教学现状

古建筑侧绘综合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和说明古建筑,所以古建筑测绘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两大特性。目前,各高校的古建筑测绘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

(1)给学生讲授测绘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及仪器操作方法;

(2)学生按4-6人分为一组,进行古建筑对象的考察与测绘;

(3)在现场各小组分工绘制草图;

(4)以草图和采集的测绘数据为依据,各小组绘制正式测绘图纸。

这种教学模式为建筑教育、建筑史研究和建筑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述教学模式逐渐不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古建筑测绘教学的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划专业学生对于古建筑测绘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2)一般高校古建筑测绘都设置在酷热的暑期进行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测绘工作的开展、管理与进程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3)测量工具和测绘手段已跟不上工程生产实际的需要,导致测绘的效率低、成果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测绘技能的传授。

(4)考核方式各高校千差万别,大都以手绘图纸作为教学成果,采集数据的记录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表格存储也各不相同。

(5)学生测绘实践教学后,缺乏书写实践和学习心得体会。并对古建筑保护、蕴含的历史文化及精神的提炼与宣传不足。

1.2古建筑测绘教学新方法

古建筑测绘的教改与实践在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现在技术的进步,这种模式需要进行革新。古建筑测绘课程充分地体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根据企事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结合正在企业从事古建筑岗位工作的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可以创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为引导,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要实现该教学目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古建筑测绘多媒体教学方法

利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古建筑测绘基本理论知识、测绘方法、技术要求和仪器操作技能等。

在古建筑测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CAI或PP7,课件,以文字图像、连续动画、片断动画以及视频资料等手段,从多个角度演示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把测绘方法动态化、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优化了古建筑测绘插图教学及教学过程。此外,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并增大了古建筑测绘内容及方法的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准确理解图的内涵、掌握正确理论的教学目的,并且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专业与企事业合作紧密,在安徽省影响较大,校企合作产学研比较成熟。这就为双导师负责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在校内接受课堂理论教学;在企事业中对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古建筑测绘现实问题运用所学测绘知识进行处理,并有企业导师指导和传授实践技能和仪器操作。这就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对实践中的方法和技能的透彻理解,动手和操作能力也得到培训和提高。单纯的课堂教学和课堂实验难以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实现高等院校与企事业产学研联合,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新测绘技术教学的引人

传统的古建筑测绘以直尺和角尺、垂球等工具直接量取建筑物及其构件的尺寸,获取的最终资料是图纸和一些文字记录。这种方法优点是原始简单,但精度与效率低,且登高测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会对建筑物有损坏。随着GPS、遥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现代新测绘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满足教学和实践生产的需要,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手段给古建筑测绘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在古建筑测绘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新测绘技术的原理、方法给学生加以讲解,以符合实践生产的需求。

(4)计算机制图教学方法

在实验机房,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广播系统讲授计算机绘制测绘图的要求、规则、要领和AutoCAD高级技巧及古建筑绘图常用技巧。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现场操作进行各种制图技巧的学习。学生再通过实习采集的数据进行AutoCAD制图,从而进一步深化古建筑测绘的知识及技能,对采集的测绘数据和影像进行系统化和流程化的处理。

2、古建筑测绘课程实习教学

古建筑测绘实习是该课程的核心部分。通过古建筑测绘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古建筑测绘技术,学会古建筑测绘从搜集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自我检查到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培养了学生的古建筑测绘岗位职业能力。

2.1建立实习基地

为了更加系统、完备的实习教学,建立实习基地有重要的意义。我院建筑学院古建筑测绘实习基地建立比较早,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测绘技能、认识古建筑保护和开发价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院的实习基地有:黔县屏山美术、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查济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上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绩溪县伏岭镇胡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径县桃花潭镇陈村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基地。

2.2高年级负责制

高年级建筑规划专业学生负责制教学的模式就是让学过古建筑测绘的大三或大四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古建筑测绘技术;以小组为单位给小组成员讲解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实验与社会实践中给以专业指导和讨论。学生相互之间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探讨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拓展学生专业的视野。但全程需要专业教师的宏观掌控,及时调整高年级学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

3、考核方法

结合多年的上述教学方式的尝试经验,对于古建筑测绘学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和完成作业质量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3.1测图手稿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2仪器草图占总成绩的25%,按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打分;

3.3计算机成果图占总成绩的30%,正式图用计算机绘制,并符合事先制定的规范。

3.4工作日志、数据表、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占总成绩的10% ;

3.5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察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纪律性;责任心等。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2

Abstract: Zhang Guying village is one of ancient village in HU Nan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it begins to change from autonomy operation pattern to contracted management pattern owned by independent developer, thus, the profits they’ve made tended to be stay in the same level, except a great profits in the beginning. In this paper, I focus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discuss the problems exist in it, such as frequent change of the mainstay, or the barrier exists in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关键词:张谷英古村落经营模式社区参与

key words: zhang guyingancient villageoperating modescommunity participation

作者简介:于吉京,男,出生日期为1983年,籍贯山东青岛,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07级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邹宏霞,女,出生日期为1965年,籍贯湖南岳阳,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一、张谷英村旅游发展背景

张谷英村是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平江县、汨罗市3县(市)交汇处的岳阳县张谷英镇东侧,距岳阳市70 km、岳阳县城52 km。这里是一个青山环绕的盆地,盆地中有一龙形山丘,古建筑群依龙形山之走势,沿渭溪河之流向,绕河环山而建。

古村由始祖张谷英起造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经明清2代多次续建而成,至今保持着明清传统建筑之风貌。目前保存完好的有当大门、王家段、上新屋三大部分,总面积51000平方米,内有巷道62条,天井206个,房屋1732间。整个大屋依山而建,房屋呈“丰”字型结构,突出了内向性的庭院布局特点。建筑群落内部开敞,方便相互照应,而外部封闭含蓄,起到防护戒卫功能。村内的路、桥、街、巷、溪、井、廊、厦、以及大屋内的雕梁画栋,各各富有匠心、处处可见情趣[1]。

张谷英村被外界发现是在1989年,其后两年,随着电视专题片《岳阳楼外楼》的拍摄和张谷英村古建筑群考察报告新闻会的召开,张谷英村作为湘楚明清民居和儒家宗族文化的活化石,被海内外媒体竞相报道,并成为儒家宗法制度、民俗文化和古建筑的学术研究的典范,吸引了各界人士的观光和考察。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自此也有了萌芽。

1992年,张谷英村被列为岳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光大张谷英的盛名,1995年在撤区换镇的时候,原渭洞区三个乡合并为镇更名为张谷英镇,并保留张谷英村的行政建制;1995年,张谷英村被列为湖南省旅游开发重点区;2001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9日又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2]。

二、张谷英村旅游经营模式分析

2.1旅游发展过程

张谷英村作为一个旅游景区进行开发是在1999年,当时的张谷英镇政府筹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通往107国道的柏油路面,张谷英村大力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提出旅游兴村战略,鼓励农民办旅游,开发土特产品,发展旅游经济。

2001年,岳阳县政府着手组建了张谷英民俗文化建设指挥部,对景区着手进行保护、维修、完善和开发,并由政府拨款在当年进行了第一次修缮。第一期工程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修复了当大门和当大门沿线的五幢民居的外墙;新建了当大门前的停车场;重新开挖了当大门前的渭溪河。从所有修缮的工程看,目的性非常明确,即主要不是对大屋建筑的保护性修复,而是为了开发旅游。由于经营思路狭窄,引发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张谷英古村旅游整体效益不佳,于是,县政府决定对外招商引资,古村迎来了外部开发商旅游经营阶段。

自2003年起,岳阳县政府先后引入三家公司经营张谷英村旅游开发,它们分别是2003年进驻的长沙汇谷公司、2005年进驻的湖南金荣集团以及2008年进驻的北京中坤集团;并强化了张谷英民俗文化建设指挥部的作用,于2004年将其改组为张谷英村管理处,由副县长任管理处处长,从全县文物、文化、旅游等各行政管理部门抽调各级干部任管理处干事,以借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的资金、技术优势,对古村旅游发展进行监督和约束;与此同时,张谷英村委会依然负责村务,只是在旅游管理上逐渐失去了话语权。

历届公司经营情况如下:

2002年,长沙汇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与岳阳县政府签下三年的门票经营权,并于2003年正式进驻。经过一些列景区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汇谷公司极大提高了门票收入;但由于协议的签署具有明显的短期色彩,且经营方向单一,公司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景区持久经营着墨不多,资金投入有限,对古建筑的保护、解决村民就业及指导旅游经营也就无从谈起。最终,岳阳县政府认为需要扩大投资,结束了两者合约。

2005年6月17日下午,岳阳县政府与湖南金荣集团签约,转让张谷英村50年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权,项目总投资5个亿,公司于8月30日正式接管张谷英村门票经营。然而,但直到双方协议中止,公司方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的投入。对古村落旅游中出现的问题,也显得束手无策,包括经营秩序、产品开发和旅游环境等,例如,拉客、帮游客逃票现象时有发生,农家宴、农家土特产品等一直处于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踩水车、推磨盘等参与性活动趋于停滞,加之处处可见的经营摊位,古村落旅游氛围大打折扣。于是,双方合作就此结束。

2008年5月20日,岳阳县政府引入了由北京中坤集团总投资20多亿元的“洞庭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项目,成立湖南中坤洞庭湖国际度假有限公司,对鹿角湾、公田镇温泉、张谷英村等处实施重点开发。6月6日,中坤公司正式接管张谷英并成立张谷英景区管理公司,该公司从导服、门票、旅游纪念品等方向做起进行规范管理,并在组织考察、教育培训方面做出一定尝试。但在投资问题上,始终声称“投资环境有问题”而一再推迟。在围绕着上新屋房屋产权的收购问题上,公司同村民胶着成白热化状态,双方互不相让,大有一拍两散的架势。2009年8月6日,在公司入驻的一年零两个月后,最终按房屋850元/m2、天井700元/m2的价格收购成功,才为景区开发注入了第一笔资金。

从旅游收入情况来看,自1999年起,古村旅游人数连年突破1万人次,外部经营主体接手后,2003年以来均接近或超过6万人次;旅游门票价格水涨船高,从1999年的5元上调到2001年的15元、 2003年的28元和2007年的38元;景区收入则以2003年为分水岭,从2002年的不足20万元猛增至2003年的180余万元,2004年的240余万元,此后的门票收入也都维持在200万左右。由于企业经营是全方位的,因此门票经济能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如民俗表演、商品销售、娱乐、饮食、住宿等收入大大增加,总体产出较大。据村干部称,村里每年旅游相关收入都在一千万以上。

2.2旅游经营模式分析

纵观张谷英村十年来旅游经营发展,大致经历了政府主导下自主经营阶段和外部开发商经营阶段。

2.2.1 政府主导下自主经营模式

本时期由政府投资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景区进入系统, 由村民委员会作为代表对古村进行旅游开发,保持了古村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由于社区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基本收益的分配,景区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经济收益,所以当地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较容易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在景区的日常管理与决策上也更能得到村民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有助于提高当地古村落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效率。

但是,由于受旅游开发资金有限、专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困扰,张谷英村旅游并未得到长足发展。有限的资金投入不仅限制了旅游业的直接收益以及其乘数效应的发挥,而且还会制约古村落环境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特别是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工作,因为这些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另外,古村落村民作为当地旅游事业的经营主体,直接负责古村落旅游开发与管理的各项工作。由于缺乏经验,大都通过对其他地区的简单模仿,导致开发方式原始,旅游产品档次低,一般仅仅是提供导游讲解、游客参观、土特产或者其他普通旅游纪念品销售等传统旅游产品类型,而很少进行创新或根据自身的特色来决定其具体开发方式;由于资金限制,很少单独进行产品的营销活动。

2.2.2 企业承包经营模式

岳阳县政府先后三次从外部招商引资,旨在吸引旅游经营经验丰富,并且具备相应规模的外部资本。诚然,企业科学的管理、良好的服务和积极的营销有助于旅游开发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同时,由外部企业负责古村落旅游的日常经营,其用人机制上也会相对更加灵活,更加提倡效率优先。

但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张谷英村的旅游发展并不如设想中的那般如意,除了开头一两年良好的发展势头,接下来便趋于平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旅游经营主体更换频繁

六年引入三家企业,如此频繁更换经营主体,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不连续,古村落旅游发展不稳定。在政府拨款和本地资本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希望借助外部资本加强旅游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因而放弃经营效果较好的汇谷公司而选择实力雄厚的金荣集团;张谷英村民则希望在旅游开发中借船出海,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极力要求企业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短视性;而旅游开发商基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考虑,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回报,因此,金荣集团和中坤公司在入驻张谷英村之初,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观望态度。在争取景区古建筑的开发权时,围绕经济补偿,外部开发商与古村居民展开了长时间的博弈。

第二,权属问题纠缠不清

尽管目前我国的许多景区采取了转制经营的模式,但古村落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古村落中民居的所有权是属于居民的,即使古村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也只是拥有这些民居的管理权。外部开发商通过承包经营,取得了张谷英村的旅游开发权力,所有相关项目如景点建设、景区内的环境治理等都由开发商处理,当地政府及各级政府部门只负责处理行政事务,不干涉经营者的开发管理活动;在民居的保护问题上,开发者每年支付一定的保护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保护;在开发过程中牵涉到与当地居民相关的事情时,开发商不与当地居民直接发生冲突,一般都是由各级部门出面解决[3]。而政府的直接干涉和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是所有权的错位,会影响到居民的自身权益,导致其对民居开发的抵触情绪。

第三,社区参与机制不健全

在岳阳县政府同外部开发商缔约的过程中,作为整个旅游开发过程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张谷英村的所有者――张谷英村村民却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由于是企业与政府签订合同,所以对旅游开发收益的初次分配发生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层层分配往往使得直接承受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成本的张谷英村村民得不到足够的补偿,从而导致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村民与外来开发商,以及当地政府的矛盾。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社区参与诱导机制,当地村民对参与旅游产品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的意识不高,对游客的态度冷淡,以及对景区相关政策的不积极响应等等。

三、结语

就古村落而言,一要保护,二要发展,既要依靠先进的管理手段开发开放,又要有雄厚的资本作为支撑。张谷英村的旅游发展由自主经营走向开发商承包经营,获得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资本上的优势,但在社区的利益表达机制上,却缺乏相应的话语权。基于古村落旅游基础上的各利益主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在各自利益的“博弈”过程中,社区居民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在旅游发展中,如果一个群体长期依附于另外的群体,那么这种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社区参与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唤醒社区意识,增加居民对于旅游的支持,亦可以提升居民对地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维护[4],提升社区参与的层次,建立社区参与基础上的经营模式,不失为张谷英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刘宇.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张谷英村为例[J].文艺理论,2007(6),148-149

[2]张安蒙.张谷英历史文化名村调查记[J].阅读中国,2006(3),41-46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3

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带领市委宣传部和旅游、文化、建设、广电等部门以及青年办事处的负责同志一行12人于8月31日至9月6日赴无锡、桐乡、杭州、婺源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认真学习了当地在古镇规划、保护开发和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就我市如何更好地推进古城保护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领导参考。

一、南方四地基本情况及保护开发现状

(一)无锡市惠山古镇。惠山古镇即以京杭大运河支脉龙头河为中心、以惠山横、直街为轴线的历史文化街区,隶属于无锡市北塘区,因地临惠泉山麓而得名,是无锡市文物古迹最密集、文化特色最鲜明、古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在1.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汇集了代表中国古典山水园林杰作的寄畅园、惠山寺,以及以水旱街为基本格局的传统民居街坊和融汇中西建筑风格的祠堂建筑群,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3处12个点,时跨唐宋元明清,集中荟萃和展示了祠堂文化、运河文化、名人文化、茶泉文化、园林文化等多种文化,特别是118处古祠堂群以数量多、品类全、年代跨度大、密集度高而在国内独树一帜,被称作“中国祠堂建筑博物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民间泥塑艺术—惠山泥人也诞生于此。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古街区。

惠山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编制工作于启动,至全部编制完成。按照规划,惠山古镇划分为0.36平方公里的核心保护区和0.67平方公里的风貌协调区。核心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是游览、历史文化展示、展演,而风貌协调区的功能则定位为与古镇主体风貌相协调、环境优雅、高档次、高品位的旅游商务配套区和休闲度假居住区。在此基础上,无锡市成立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按照“及时抢救、全面保护、积极利用、确保水平”的原则,于11月启动了惠山古镇保护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6亿元,一期工程于去年9月份竣工,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建设中,整个工程计划到完工。目前,古镇牌坊、祠堂等重要景点的保护性修复以及清淤理水、加砌驳岸、路面改造、管线地埋等工程基本完工,一条以龙头河、惠山横街为轴线的古街旧貌风光带已经初具规模。

(二)桐乡市乌镇。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总人口6万人,是一个有着13建镇史的江南水乡古镇,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十字形的京杭大运河支流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乌镇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在3.5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明、清和民国时期遗留的约1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镶嵌其中、保存完好。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民居宅屋傍河而筑,河埠廊坊,过街骑楼,古色古香,处处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茅盾故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桐乡市立足于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秉承“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投入、力求精品建设”的原则,扎实推进乌镇保护开发。1998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乌镇保护开发一期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主要定位为民风民俗展示区,占地0.46平方公里;投资7亿多元开发建设的二期工程西栅景区投入运营,主要定位为休闲商务度假区,占地3平方公里。桐乡市政府与北京中青旅合作,由中青旅集团控股经营。乌镇景区已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景区,现正在创建5a级景区,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接待游客284.4万人次,门票收入1.14亿元,总收入2.6亿元,其中境外游客27.99万人次,是浙江省首个年接待境外游客超10万人次的景点,入选“欧洲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景区”。

(三)杭州市拱墅区小河直街。拱墅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之一,京杭大运河在区内蜿蜒12公里穿境而过,在两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小河直街位于拱墅区运河河西地块,由于水路交通便利,从唐宋年间开始,就有民间交易集市,元末逐渐形成古代杭州城外的一个交通枢纽。到清末民国时期,小河直街一带商贾云集,物流通畅,经济发展达到鼎盛。小河直街现存的建筑多为清末民初的江南民居,街道两侧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茶叶行、米店、布庄、酱园、茶楼、客栈等店铺。小河直街是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风貌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区之一。同时,改造前的小河直街也是杭州市老百姓生活最苦、居住环境最差、生活品质最低的区域之一。

,杭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存历史真实性、凸现风貌完整性、体现生活延续性、显现人文自然融合性”的理念,正式启动了小河直街保护开发项目,把街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 调区两个区块,小河直街的东面为核心保护区,西面为风貌协调区,规模将近8公顷。经过修复,小河直街已成为杭州运河边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生活区。目前,小河直街原地回迁基本完成,部分原居民住进了内部现代化设施齐备的“老”房子,重新过上了“逐水而居”的生活。临街店铺的招商工作也已基本完成,9月中旬正式开街营业,小河直街再焕生机。这是杭州市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也是当地老百姓第一个因运河综保工程而受益的项目。原居民的顺利回迁,居住生活品质的显著提高,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良好模板。

(四)婺源县古村落。婺源县于唐朝建立县制,古隶徽州,现隶属江西省上饶市,面积2947.51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是朱熹和詹天佑的故里,素有“书乡”之誉。婺源地质构造稳固,历史上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也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婺源人懂得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县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栋、古民宅36幢和古桥187座。明清时代的徽式建筑几乎遍布全县各乡村,达数千处之多。婺源县是中国古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典范。婺源古村落被称作“徽文化”的活化石。古村落的民居建筑群,依山而建,面河而立,布局紧凑而典雅,形成了村落整体轮廓与地形、山水的和谐统一,被国内外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江湾、汪口、李坑是婺源县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江湾系名人故里,曾孕育了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经学家江永等名人贤士,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汪口村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有千年古街、古屋、长河漂流可供游览,特别是有“江南第一祠”之称的“俞氏宗祠”气势宏伟、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巧琢雕饰,各种图案达100多组,被古建筑学家誉为“艺术殿堂”。李坑村系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江南水乡古村。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明清古建筑遍布,青石板街道纵横交错,数十座石、木、砖溪桥沟通两岸。民居宅院依山傍水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构成一幅天然画卷。

近年来,婺源县对古村落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使古村落道路水系、山水人文格局更加完整。目前,全县有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处古建筑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项民间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大力保护的同时,婺源县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古村落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的热点和亮点,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全国最具人气旅游景点”等称号,声名鹊起的婺源被专家学者称为婺源现象和婺源模式。

二、南方四地古镇保护开发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一)思想解放、认识统一。四地党委、政府几大班子对古城镇保护开发的认识都高度统一,都把古城镇保护开发作为一项关乎民生、关乎发展的重点工程来谋划定位,摆在了战略位置。无锡市把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确定为“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休闲功能、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打造宜人宜居宜游山水名城”的重点工程。1999年桐乡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保护乌镇古遗产为契机、“以保护带旅游、以旅游促保护”的决策,并迅速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又将乌镇保护开发二期工程作为该市从文化观光旅游向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升级、打造“沪杭都市后花园”的龙头项目。小河直街保护开发项目被杭州市委、市政府列为重点文化工程、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工程和提高生活品质的民心工程。婺源县则将古村落保护开发定位为“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工程。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项目实施的速度。统一、到位的思想认识是考察地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由设想变为实际行动的前提。

(二)科学规划、精心准备。四地在古镇保护开发工作中,都严格遵守了“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把编制高水平的规划作为古镇保护开发前期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规划一步到位。无锡市组织200多位文化工作者对惠山古镇展开了详尽的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了完备的文字资料和勘测图纸;在此基础上,于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完成了《惠山古镇保护概念性规划》;至又委托云南昆明大学策划丽江古城保护规划的原班人马会同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无锡市园林局、昆明理工大学联合编制完成了《惠山古镇保护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惠山古镇保护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最终形成了完善的规划体系,长达5年的规划编制工作为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1998年,桐乡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编制了《乌镇古镇保护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1999年乌镇东栅区块保护开发工程经过周密调查,制订了《乌镇古镇首期整治保护总体规划》和详细的修复与整治方案,开始实施乌镇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期工程。尽管乌镇西栅二期工程未再编制新的规划,但原则上是参照了一期工程。小河直街是《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地段之一。,由杭州市规划部门编制的《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经过规划公示、市民提建议、专家评审等程序,最终完成编制,并通过了杭州市政府的审批。婺源县从建设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古建筑普查组,深入全县自然村进行摸底、登记,建立了规范的保护管理档案,委托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院,对全县古村落做出了详细的《保护规划》。正是准备工作充分、规划编制科学,保障了古镇保护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确保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领导有力、体制健全。无锡市成立了由无锡市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惠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北塘区委书记担任,区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并明确北塘区人民政府、无锡市园林局为项目责任主体。桐乡市为确保乌镇保护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明确由原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担任市长助理、市旅游局局长、乌镇管委会主任、乌镇党委书记、保护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做到了权力高度集中、目标责任明确、运转顺畅高效,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完成了项目融资,顺利开发建设了东栅和西栅景区。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四地古镇保护开发的实践表明,单靠政府投入运作还不够,必须进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走“政府强势主导与市场有效运作相结合”的路子。无锡市,一是由政府先期投入2.8亿元对惠山古镇保护开发核心区实施启动。二是由北塘区人民政府设立了国有全资单位—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工程实施主体,拿出908亩经营性土地,评估作价后协议出让给公司作为注册资本,并以此和项目建成后的经营性收入为抵押,由区政府财政担保,与建设银行等4家银行签定了贷款期限6年、总额20亿元的银团贷款。今年5月份,10亿元贷款已经到位,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三是对惠山古镇保护开发风貌协调区进行大力招商,以该区块的收益平衡核心区建设资金缺口。目前正与香港铜锣湾和重庆的2家企业进行洽谈。桐乡市,先期由政府投入1.5亿元完成了乌镇一期东栅景区的建设,后又通过银行贷款建成了二期西栅景区,又与中青旅合作,出让乌镇景区51%的股份,由中青旅注资3.5亿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市政府的债务压力,更进一步创新了乌镇景区的体制和机制。

(五)依法实施、有情操作。从四地的实际情况看,依法推进和人性化操作相结合是古镇保护开发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无锡市在制定拆迁安置补偿办法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拆迁”,对属于集体土地的住房统一按“拆一补一”原则进行安置,超出限制面积部分翻倍作价补偿;对属于国有土地的住房,采用住房安置和货币补偿两种方式;同时,对证件齐全的院落按土地作价进行补偿;对建设以上、高度2.2米以上的历史性违章建筑按2500元/平方米进行补偿;另外,还设立了推进奖,对按期拆迁的住户按照补偿金总额的10%给予奖励,对家庭确实困难的住户最多给予2万元补助。经测算,拆迁货币补偿平均价格达到了8500元/平方米,高出新楼盘市场平均价格600元/平方米。优惠的政策保障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目前已完成拆迁1141户,拆迁面积达14.3万平方米。杭州市针对小河直街居民多为生活困难的城市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在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拆迁办法时,按照“安置方式多样化、安置政策差异化、过渡补助人性化”的原则,创造性地制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惠民拆迁政策,推出了原地段安置、外迁安置和货币安置三种安置方式,由住户自行选择;对两代以上同堂的住户,推出不同的扩面价,增加了低收入家庭的选择余地;对按期拆迁、安置过渡期的住户实行人性化的补助政策,除按标准发放住房补贴外,每证每月增发500元的补助;对春节、夏季拆迁的住户每证再分别给予3000元的过节奖励和5000元的高温补助费,处处体现了人文关怀。桐乡市为了尽量减轻搬迁户负担,对同意期房安置的住户,给予7折优惠。婺源县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中,在每一个古村落的就近范围规划出一块土地,专门用于农民新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住房需求。保护开发的合法化、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实际运作的人情化有效地保障了古镇保护开发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突出特色,丰富内涵。四地从项目策划、规划编制到项目实施都特别注重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力求与众不同,较好地避免了雷同,防止了过度商业化的肤浅开发。无锡市将惠山古镇定位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体验区、高品质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对古祠、古园、古桥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复保护,同时在不同的街区,引进特色各异的非遗项目,对原住户中的特殊人文素质和保持街区活力的因素,如一些“活地图”“活字典”型的“老惠山”、老字号以及具有泥人制作、油酥加工等当地传统民俗技艺的匠人,也将安排在未来统一的业态规划中,从而实现“形似”到“神似”的提升。在古镇保护开发过程中,乌镇坚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理念,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持“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的基础上,着力于体现自身以文化性和民俗性见长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突出乌镇个性,先后保护开发了茅盾故居、林家铺子等重要景点。同时,乌镇还推出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节日“香市”,请来年久失传的皮影戏老艺人,将早已停唱的乡土花鼓加以发扬,重新恢复三跳、高杆船表演,把蓝印花布、酒作坊、糕点作坊等有机组合成传统作坊区,把完成搬迁的旧民居改造成民俗馆、婚俗厅、百床厅等等,让古镇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西栅景区在保留江南水乡古镇风格基调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休闲风情,建设了水上戏台、民俗茶楼、咖啡座、室外泳池、特色民居等各类休闲设施,还有各类会议中心和商务会馆,满足了休闲、商务、度假活动的消费需求,塑造了文化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功能相交融的精品旅游景区,以打造“凭栏眺望、依窗听水”的田园诗情画意和创造“远离繁杂世界、求得一方清静圣土”的超脱生活,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真正成为“休闲圣地、度假天堂”。杭州市以“延续历史文脉、保持古迹风貌、彰显运河文化”为理念,在小河直街保护开发中,注重保护发掘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原模原样型、原汁原味型和似曾相识型”三种模式,对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对米行、布庄、酱园等店铺进行了还原;把解放后修建的砖混结构的房屋全部拆除,恢复了清末民初风格;保留了沿岸码头、驳岸、吊机等设施。婺源县则通过把传统民居改造为古色古香的药铺、茶馆、手工艺店铺等,再现了当地民族生活情趣,不仅开拓了旅游观光新局面,繁荣了经济,恢复古村落的活力,还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防止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七)积极探索、完善政策。桐乡市乌镇和婺源县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古城镇保护开发要想保持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进行大胆探索,在不断探索中完善政策,通过不断完善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周边县市竞相发展同质古镇游的态势,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桐乡市政府大胆创新、果断决策,于与北京中青旅合作,引进了中青旅的经营理念、市场、技术和资金,创新了经营体制机制,使景区迈上了现代股份制公司的经营轨道。特别是双方合作三年不分红的协议,更是保障了乌镇景区每年都有上千万的资金用于景区保护和建设。乌中合作,使乌镇超脱了传统的经营、低级竞争的怪圈,以更大的眼光,更大的魄力,更快的速度向前健康发展。同时,桐乡市委、市政府则以更加规范的姿态,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对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旅游项目,给予1‰—3‰的补助,对景区、酒店、旅行社创新升级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为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分散经营、无序竞争、形不成规模效应的状况,婺源县政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于11月,通过股份合作、股份收购等方式,将县内10个精品景区资源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股份公司总资产近2亿元,成立以来,在对外营销和景区深度开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对县财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上缴税金990万元,预计可上缴1800万元。

(八)宣传促销、塑造品牌。在全方位的宣传战略上,桐乡乌镇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上海、杭州、苏州三地,在电视、平面及网络等各种媒介上频频推出“原汁原味”及“深厚文化底蕴”的乌镇。,桐乡市在乌镇东栅景区投入运行后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营销,有效地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上海市民来乌镇旅游。特别是接待了apec嘉宾后,乌镇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从而使乌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国际市场,快速扬名,快速发展,一枝独秀。在与中青旅合作后,乌镇景区终生买断了每年国家旅游局承办的国内旅交会、国际旅交会入场券的广告权,并参与国家旅游局有关对内外宣传画册的广告,宣传营销的力度更大,空间更广阔,影响更深远。在品牌塑造上,婺源县一方面通过节庆塑造品牌,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婺源国际文化旅游节,如今每年举办一次的“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有力宣传推介了“中国最美的乡村”这一旅游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加大营销力度,投入1000万元用于营销推介,在央视《朝闻天下》、《请您欣赏》等栏目展示婺源形象,并赴全国15个主要城市进行推介;继续投入10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等高端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强力打造品牌。如今,婺源已成为“中国最浪漫的七个城市”之一、“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之一、“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中国最美的乡村古镇”品牌已经在全国打响。

三、对我市古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对照无锡等地在古镇保护开发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就我市古城保护开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议将临清古城保护开发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原因有四:一是稀缺性。江南古镇保存较多,在旅游业发展上虽形成了一定的同质竞争,但仍然游人如织。而江北特别是山东省古城镇保存较少,在临清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只有东昌古城和临清古城。这种稀缺性是临清古城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本。二是资源性。临清拥有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原生态的黄河故道自然风光,被省旅游专家称为“山东省唯一没有被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三是民生性。临清古城内虽然格局依旧,但古建损毁严重,居住环境较差,为改善民生,亟需进行彻底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四是机遇性。当前,国家为扩大内需,推出了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举措为我们实施古城改造提供了有利时机。基于这四点考虑,建议我市将古城保护开发纳入战略选择,作为带动我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全力抓紧抓好。

(二)建议加快编制完成古城保护开发规划和相关旅游规划。四地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的古城镇保护开发规划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取得实效的坚实基础。当前,我们要抓紧推进古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争取尽快组织专家评审,并进入审批程序;同时,抓紧启动钞关保护修缮规划的编制,并做好与国家开展的大运河申遗山东段规划的衔接;另外,要加快推进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银杏园、百花园、项砖基地、龙山景区等规划的编制。特别是要加紧研究打通临清水系,规划建设形成沿漳卫河堤、北起舍利塔、南至胡家湾水库的旅游长廊。对古城规划要真正体现“修旧如旧、新建如旧”的原则,并将山东快书、贡砖烧制技艺、架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餐饮、收藏、古玩、书画、济美酱菜、狮猫等具有临清特色的业态科学导入不同的节点,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同时,依托我市元代古运河、古桥、古街、古树等资源,打造“小桥、流水、人家”、“凭栏眺望、枕窗听水”的如诗画境,令人产生梦回百年前运河古城的感觉。

(三)建议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古镇保护开发是一项任务重、投入大、风险大的系统工程。四地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古镇保护开发过程特别是在启动阶段,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要联袂行动、互为支撑。政府要完成规划编制、宣传发动、立项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还要委任精兵强将,投入适当财力启动项目。同时,主要靠市场运作来筹措资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建议我市:一是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旅游、文化、建设、发改、财政、水利等部门和相关办事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古城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的统一领导;二是成立古城保护开发管委会作为项目责任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推进和管理。三是设立古城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项目融资和建设。在投融资渠道上,首先向城市经营要资金。市政府拿出部分经营性土地、国有资产作为古城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并以此和今后的经营性收入为抵押,申请部分银行贷款。其次与国内外旅游地产商或大型旅行社合资合作。借鉴桐乡市乌镇与中青旅合作的模式,景区建设和经营走对外股份制合作的发展路子,借助外来先进理念、大的投资、专门的营销网络和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高景区的管理、投入和营销水平;或者引进大的专业管理公司,如北京达沃斯巅峰国智旅游投资管理公司采取托管、租赁等模式对景区进行管理运营,使景区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向上争取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修缮资金,争取国家、省、市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和资金。四是组建全市统一的旅游发展公司,统一打造品牌,形成合力,增强竞争力,解决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竞争力差的问题。

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4

为加强左云和路桥友好县区之间的了解,寻求在更新层面和更深领域进一步推进两县区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应左云县委、县政府的邀请,2008年6月18日至21日,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金志率区四套班子领导代表、部分区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企业代表等15人,赴山西左云县参加当地“两会一节”活动,并到大同市周边、平遥县等地考察,重点考察当地自然生态、社会人文、古城保护等方面的成功实践。此次考察时间紧凑,行程较长,左云及其周边地区的高原风光、生态地貌、深厚人文、丰富资源,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引发深思,启示良多。

一、考察地概况

(一)左云县:左云县古称武州,位于山西省西北边缘,地处晋冀蒙三角地带,境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县城东距历史名城大同市54公里,西去呼和浩特市120公里,是山西通往北部边陲的门户。左云县辖3镇6乡、266个行政村,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其中农业人口9.3万。

左云资源禀赋优越。探明矿产资源有煤炭、高岭土、粘土、石灰岩、浮石等,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且品质优良,储量约100亿吨。现有各类煤矿174座,年生产能力在1200万吨以上,属全国优质动力煤基地县。拥有天然牧坡和人工草地38万亩,畜牧业成为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独树一帜,是优质燕麦、甜荞、豆类、谷黍、土豆、胡麻等小杂粮主产区。全县林业建设卓有成效,有林地面积63.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32%,1995年跨入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行列。左云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古长城、古堡等,周边30公里内有世界著名的古迹云岗石窟、焦赞寺、金沙滩古战场遗址等。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土地广阔和矿产资源丰富两大优势,加快推进体制、环境和管理三大创新步伐,深入实施效益型农业稳县、煤炭深加工强县、民营经济活县、科技教育兴县四大发展战略,实现了国民经济每年20%以上的快速递增和社会全面进步。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4亿元,财政总收入2.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汾河之滨,北接文水,西邻汾阳,南靠沁源、沁县,东南与武乡毗连。全县辖9乡5镇,6个居委会,349个行政村,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万亩,人口47.7万人。

平遥县是全省著名的旅游胜地,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现已基本形成铸造、橡胶、煤焦、针织、牛肉、皮革、旅游等支柱产业,集约型、扩张型、开放型的经济新格局已初具雏形。

平遥相传最初是帝尧的封地,后称为中都,于27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代开始筑城,如今保留下来的古城是明洪武3年重筑,已有600余年历史,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认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平遥古城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带城墙的4座古城之一,保存得非常完整,古城周长6公里,墙身高10米,外部用特制的城砖修成。墙顶开阔舒展,可以6马并行。最具特色的是外墙每隔一段距离筑有堞楼一座,称之马面。其街道和民间建筑基本上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形式。平遥城古色古香,十分规整,几条主要街道仍铺着当年整齐的青色条石。城内布局十分严谨,“主”字形的街道,分作4大街、8小街、72条“蚰蜒巷”,互相交错,贯通全城。

平遥在清代中叶以后,是我国金融业(当时称作“钱庄”或“票号”)的发源地之一。当时一些经营金融业的富商在平遥城内建造了不少十分讲究的深宅大院,商号店铺,如今虽已百年以上,仍坚固如初。平遥城内的民间宅院,大部分是砖木结构,饰以木雕装饰,油漆彩画,院落开阔,并有古树花坛。很能代表北方庭院建筑的特色。如今这些宅院大部分都保存得十分完好。

二、几点启示

此次山西之行的初衷并不在于学习考察,主要是通过走访,不断加深了解、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增进友谊,同时推动两地的经济合作与社会交往,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路桥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考察团对考察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未作深入的考察,但在短短的5天走访中,考察团一行不仅亲眼目睹了山西各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农牧业生产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而且切身感受到山西各地借西部开发大潮,不断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大胆实践的浓厚氛围,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成功与不足,对路桥完善自身的发展很有启发。

启示一:要强化生态环境和国土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考察团一行在北京首都机场乘汽车上高速公路,经八达岭进入河北境内,直达山西大同市及至左云县,在这8个多小时的行程中,所触目的大多是大西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景象。贫瘠干旱的黄土地,荒凉的平原,光秃秃的山坡,颓废破败的村落,许多地方寸早不生,人烟罕见。也看到了,沙漠化荒原上的人工新植树苗,贫瘠土地上的稀疏高梁、粟米,以及左云黄土平原上的成片绿地。这一路上,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改造大自然的痕迹历历在目。相反的是,我区所属东部沿海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近年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国土资源浪费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日遭破坏。因此,今后我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强化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植树绿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

(一)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河北、山西等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于过度放牧,破坏了植皮,草原沙漠化,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变得越来越贫瘠,不能种植,成为一片死地。为防治土地沙化,加强水土保持,人们着力荒原、荒山绿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特别是左云县,由于历任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通过多年植树造林,使森林覆盖率达到32%,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每年20%以上的快速递增。路桥必须以此为鉴,倍加珍惜生态环境。目前,在我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企业排污、固废拆解和矿山开采。由于长期来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了水体和空气污染严重,河道见不到清水,近海赤潮频发,空气质量每况愈下,山体植皮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我区要按照生态区建设要求坚持污染控制,保护大气水体环境质量,严格控制不利于自然生态的填河开山行为,重视稀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使用。要以“创建”为契机,加强城区环境建设,重视沿路、沿河、沿山的绿化带建设;坚持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载体,加大旧村改造和村庄整治力度,重视村庄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实施河道整治,优化水系功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重视保护国土资源。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没有土地,一切都无从谈起。依法保护国土资源是一项大战略、大政策、大道理,不但关系到我们今天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山西西北部一片片贫瘠荒芜、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坡,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东部沿海肥沃土地的保贵,真正是寸土寸金。但从我区用地状况来看,仍大量存在乱占滥用耕地、非法侵占基本农田、乱采乱挖矿山资源等违法用地现象和长期性或季节性抛荒、土地圈而不用等浪费土地现象。去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正是基于我们越来越严重的土地资源破坏和浪费。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保护的意识。充分认识依法保护土地资源是我们一项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和应尽义务。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关系,牢固确立保护国土资源的观念,自觉提高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意识和水平。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精神,切实做好保护基本农田“五个不准”。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非法侵占基本农田、乱采乱挖矿山资源等违法用地行为。

(三)重视土地利用效率。左云县土地十分广阔,人均占有15亩,有大片空旷的土地可用。和他们相反的是,我区人多地少,人均不足1亩,土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区却又不同程度地存在城市建设用地粗放经营、土地多头出让、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圈而不用等问题。我区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GDP产出率逐年下降,现有的工业项目用地,每年平均投资只在35万元左右,最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十多万元。要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和压力,只能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来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意识,精打细算,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力求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一要通过制度规范、市场调节和科技进步等综合手段,积极转变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促进土地资源利用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变。二要进一步提高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比例,实现公平竞争,对住宅商品房、商业、娱乐、旅游项目用地,一律以招拍挂方式进行供应。三要根据《浙江省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要求,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的投资强度、容积率、行业定额、科技含量等控制指标供应土地,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土地产出率高的“三高”建设项目,优先保证土地供应。四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供地,减少重复建设和“圈地”造成的资源浪费。五要提高耕地种植的效益和水平,鼓励种植“三高农业”,遏制抛荒。

启示二:要强化节约能源的观念,走节能型经济发展之路

能源是现代文明的动力,人类文明的积累和提升,人类社会的进步,无不以能源的利用为基础。但是,能源的利用是有代价的,地球资源的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能源不适当利用的后果。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目前,我国人年均能源消耗是1000公斤标准煤,能耗总消耗量高达40亿吨标准煤以上。左云县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年产原煤近1500万吨,但侏罗纪煤田经过30多年的开采已趋于枯竭,接下去将向石炭二迭纪煤田开发,但这些煤田又能坚持几年?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能盲目用能,要把有限能源按照最有利环境的原则,最高效、最经济地应用起来。特别是我区这种能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必须要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珍惜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走节能型经济发展之路。

1、要实行节电、节水措施。黄土高原的荒原难以种植,其原因不旦是土地贫瘠,而更在于缺乏水资源。水资源不足导致草地变荒原,导致人畜难生存,一片死寂萧条。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油、电、水和重要原材料供应紧张,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水、电短缺尤其严重。去年我区用电负荷缺口达 8 万千瓦,电量缺口达1亿度,影响工业总产值增速近5个百分点;因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日供水量仅为6万吨,今年夏季高峰日供水缺口达2万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严格实行节电、节水措施。要强化节电管理,积极推行有序用电,全面推广节电措施,包括限低空调温度、使用高效节能灯、推广高效节电器、限时夜景灯光、广告照明和路灯等。在节水方面,要推广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以及循环用水和多级串联用水等技术,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用水定额,逐步恢复实行计划用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的政策,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2、要发展节能型工业。目前,我国很多领域已经出现能源告急,国家已对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五大高消耗能源的行业实行严格的监控,将加大对这些行业使用设备的更新改造,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原料路线。显而易见,能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能源,就拥有着发展。左云县的优势,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就在于其禀赋优越的资源,在于其拥有着储量100亿吨的煤炭。而对于路桥这种缺乏能源的地区,只有走节能型工业发展之路。目前,我区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制造业、模具及塑料制品业、电气及器材制造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虽然这些产业不属于国家监控的五大高耗能行业,但也具备高耗能的特点。而且我区大部分工业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其效益很大程度上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此,我区在千方百计增加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严格市场准入,严格执行能耗、环保、水耗等标准。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资源节约,抓紧研究制定和完善节约降耗的激励政策,逐步形成企业和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机制,努力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要建设节能型住房。长期来,我们的居住房没有讲究节能,只在豪华、面积上做文章。房屋建筑的设计对保温隔热的问题不够重视,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室内热环境质量恶劣,采暖、空调能源利用率低。而一些小区的档次只在绿化率、容积率和智能化上体现。这是十分错误的。建筑特别是我们的居住房,不仅仅要追求智能型,更重要的是节能型。要提倡向节能型发展,住冬暖夏凉的节能型房子。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对建筑节能工作非常重视,建设部出台了《建筑节能“十五”计划纲要》,我省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一步推进全省的建筑节能工作,以实现建筑节能50%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区要在创建“台州市康居示范工程”、“康居示范小区”等项目中推进建筑节能,分步实施建筑节能计划。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和政策,使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器具和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系统的运行效率。要鼓励在新建住宅建筑中设计选用节能型的采暖、空调等设备,引导市民选用节能型的建筑门窗和照明设备,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

启示三: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树立规划就是生产力的意识

规划是城市的灵魂。平遥古城严谨的城区布局,“主”字形的街道,大街、小街、小巷,互相交错,贯通全城;乔家大院规整的“双喜”布局,精美的建筑;以及大同市老城区凌乱的建筑,破烂的街容,无不透视出规划的重要性,没有规划就没有如此艺术般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路桥建区九年来,两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城乡规划的编制、完善和实施工作。近几年,面对全国各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区委、区政府更是把规划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促进全区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完善规划体系、调优城镇布局、强化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功能,城市的框架逐步拉开,城市的品位明显提高,城市的功能日渐完善。但我区规划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是规划编制的质量不高、超前性不强,规划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领导规划意识不强,规划人才还比较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为我区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制约因素,迫切需要我们把规划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以认真研究。

(一)要确立规划优先原则。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须先于建设,先于管理。规划编制一定要高瞻远瞩,尽可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按照提前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对城市的未来作出安排。要牢固树立城市规划就是资源,搞好城市规划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观念,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切实解决好规划相对滞后问题。坚持规划优先原则,很重要的就是要正确把握城市规划的内涵,城市规划不单单就是建高楼大厦、修宽阔马路,重要的是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要突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根据城市不同的区位条件、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差异体现特点和优势,克服千城一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