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文1

【关键词】 生态文明制度 路径 制度建设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利益至上的冲突

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矛盾彰显了伦理学中道德与利益的基本关系问题。当前我国生态危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正是以上两者矛盾的集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相互促进,良性发展。长期以来,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导致自然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以占有最大化的生态资源获得利益,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出现。首先,这种经济利益至上的“唯GDP论”导致我国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几十年来,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节制地浪费了很多资源,导致大片植被被毁,物种多样性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严重。其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而且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和工化污染,导致诸如雾霾等极端天气的频发。如果人们长期处于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会诱发很多疾病,甚至导致人们工作积极性的降低。

2、生态文明建设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冲突

消费是生命存在的前提,但是人的消费欲望的满足最终都将转化为对自然界的压力。在文明的发展演进过程中,由于人的消费行为不合理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这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生态资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首先,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既有基本生存的需求,也有享受与发展的需求。但是如果这种消费主义需求被无限制放大的话,就可能产生对地球资源的极大压力,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其次,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消费主义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料,更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土地沙化严重,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品种锐减,最终酿成了几乎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3、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道德意识缺乏的冲突

当下,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多人无视自然价值和权力,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人”地位,对自然资源的掠取不思后果,最终引发了大量的生态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民的生态责任意识缺乏。由于当下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缺位,很多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生态忧患意识缺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越来越危机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科学意识严重匮乏。当下,很多人对生态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科技虽然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它不能彻底解决目前的生态环境为。四是缺乏生态参与意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全面配合,但作为个体的公民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型”特征,很多人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而自己很少参与到具体的过程中去。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应对严峻的生态挑战的现实要求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科技相对落后,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据环保部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在监测的60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5%。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在监测的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来看,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0.9%。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监测的798个村庄显示,农村饮用水源和地表水收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这种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引发了一些社会冲突和矛盾。要改变恶化的生态环境,就要爱护自然环境,通过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生态文明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否系统完整,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这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也是“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的细化,体现了党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信心。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依然出现乱砍乱伐、盲目过度开发的情况,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只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系统部署,才能从源头防控污染。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如果不能防控好源头,势必对过程后果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同样,如果让生态文明制度取得实效,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然,还要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者进行严惩,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只要从源头监管,对过程进行控制,后果进行严惩,那么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文本,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有序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的退化趋势,彰显得是生态平衡的生态规律。因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应积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当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不能“竭泽而渔”,还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因此,当代的发展必须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最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文明制度是长期生态经验的总结,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

1、抓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全局出发,制定出一套符合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规划,对不同地区进行统筹考虑,能够为各级政府、企业和民众所接受。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把生态文明制度的顶层设计尽量合理。其次,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而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通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我们不仅能够发现不同时期的文明内涵,而且更能从中发现生态文明从萌芽到发育、成长的过程。生态文明制度的形成也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要根据国情和各区域的现实状况,制定相适应的具体对策。同时,生态文明制度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实际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可以不断创新发展。再次,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自身的生存发展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要在尊重生态规律、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生活。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的工作生活都受到巨大的影响。要制定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使民众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最大限度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

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依据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这也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依据。虽然生态文明建设与其它四大建设各有各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关联,相辅相成,不是孤立分割的。首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生态文明政策的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意识,建立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并且能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实现绿色发展,这就需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增长要向集约化转变,必须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积极培育和引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环保的投入,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再次,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设“美丽中国”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公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使他们成为生态公民。作为生态公民,不仅要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还要推动政府制定相关的环境法规。最后,将生态价值观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轨道。不断加强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

3、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健全管控制度。我国生态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形势恶化。通过生态红线,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效应相统一。二是实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监测机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国大部分地方出现了拥堵、雾霾、缺水等问题。这需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环境生态管理等方面去解决。三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飞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的需要急剧增加,资源不足成为突出的瓶颈。同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缺口也在不断的增大。要加快改革步伐,使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能反应市场供求、生态损害修复成本等,从源头上保护自然环境。四是抓紧建构统一的、严格监督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要加强对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把环境保护贯穿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各领域,落实到政府、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实现对污染排放的全面监管。五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打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的区域界限,把陆地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安全结合起来保护,提高污染的综合防控能力。六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全民参与机制。要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个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很多建设项目的环评和污染物排放要及时通报,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公众对于那些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3WF09;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3-sk-8。)

【参考文献】

[1] 赵建军: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2).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镇;建设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之后,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为系统的蓝图。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

1生态文明村镇界定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通过物质生产层面、机制制度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的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新型文明秩序。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村镇是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为一体的新型村镇。生态文明村镇是村镇民众生态意识强、村镇生态产业发达、村镇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村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村镇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依靠科技进步,克服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村镇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村镇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村镇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2西部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1)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多重制约。对于乡村人口占多数的西部地区而言,建设生态文明村镇就是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许多西部地区民族种类众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且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村镇建设基础差,发展能力不足。生态文明的原理表明,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两重性特征,即矛盾性与同一性共存。生态文明村镇建设需要调整二者的关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但是,由于人们对经济与生态关系问题的认识不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一,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很差,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有些乡村仍然向大自然开战,继续破坏环境,生态灾害不断,一些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思路不活,虽然生态环境较好,但是没有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社会支撑,但是,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的融合度还较低,许多地方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乡村干部建设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有的甚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视而不见,不少地方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既没有危机感,也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教育难以深入乡村。

(2)生态功能衰退问题仍突出。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森林面积虽有增加,但林分质量不高。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草地退化严重问题仍不可忽视。

(3)毁林开荒、过度垦殖的现象仍然存在。西部地区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过大,人居适宜环境范围小,人均耕地少,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极为尖锐,陡坡地耕作面广量大,治理困难。

(4)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消减。由于乡镇企业、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不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再加上城市污染向乡村的转移、发达地区污染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使西部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的消减。

(5)生态灾害频繁。西部地区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损失重,尤其是干旱、洪涝、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十分严重。

所以,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村镇建设面临着要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目标和任务,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将会重蹈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污染的代价惨重之路,所以我们一定要谋划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思路。

3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对策

3.1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作用

生态文明村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更是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是村镇居民、企业和政府。村镇居民和企业是生态文明村镇的直接建设者和受益者,政府是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策划组织者、生态文明村镇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者。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村镇的基本路径应该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规范,实现村镇区域内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此,生态文明村镇建设主体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村镇要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基础设施,倡导和实行科学消费模式,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3.2生态文明村镇建设规划要先行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课题,应当列入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实施,统一考虑资金;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支撑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基础,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村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科学的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是关键。经济发展思路及规划方向上,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化工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生态规划中,要制定生态乡镇的指标体系,如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饮用水卫生率、垃圾清运处理率、空气优良率、人禽粪便资源化率、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情况,乡镇环境基础建设及清洁生产战略等。

3.3发挥民族生态文化的教化功能

西部地区众多的民族养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有不少是属于民族生态文化。对自然的敬重是许多民族的风俗文化,这就是民族生态文化。西部地区各民族都曾经产生过朴素的环境文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汇聚和传承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做法,这种民族生态文化不仅表现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尊重,有着崇尚天然、天人合一的价值尺度,而且还包括了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愿望和价值标准,所以在生态文明村镇建设中,一定要充分挖掘这些有利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子。

3.4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制度是保障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基础。再好的设想如果没有制度作为保障,那只能是幻想。生态制度建设包括法律法规生态制度建设,生态化的政策制度建设,生态运行及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总之,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生态村镇建设中充分发挥各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人类才有可能朝着生态文明目标不断迈进。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文3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39-02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思想是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建设生态文化的重要指导依据。坚持生态思想,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

一、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生态思想是关于人与人、自然、社会相和谐关系的经典阐释。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开始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告诫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为,自然是客观的,人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人与自然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人既有利用自然的权利又有保护自然的责任,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保护自然。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实现形式是实践,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主体,不能脱离人的活动来谈论自然问题。人和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自然创造了人,人又反过来以其社会性活动影响和改变自然,在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彼此相互制约中,人应该爱护和保护自然。强调人类必须与自然进行人道的交往,因为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生命的自然基础,对自然的爱护和保护就是对人类自己的爱护和保护。的生态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并且对我国生态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二、生态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

生态思想的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自然界的生存系统内,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过程中,要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思想界定了发展对象

生态文化是一种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型文化,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其根本出路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把被资本主义异化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彻底扭转过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问题,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却常常被忽略。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贫富差距十分严重,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质量极其低下,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长时间重复性的劳动甚至使个人的人格扭曲;与此相比,另外一些人的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工业时代,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类大量向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因此,要处理生态问题,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这就为生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生态思想规定了发展内容

生态文化的建设要归结到生态思想的方向上来。党的十突出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地位和重要性,将其提升到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等共同发展的高度上来,这就说明追求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那种摒弃自然而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生态文化的发展必须以生态思想作为观念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作为十的新提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而应该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生态思想引导了生产生活方式

生态思想是一种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它标志着人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是与当今发展生态文明步伐一致的思想观念。建立在此种观念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念则是一种互利型的价值观,讲求努力克服传统人本思想文化观念之中的反生态性质,积极追求一种适用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持续进步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承认和肯定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合理消费,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发展的客观需求。生态思想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寻求一种生态型的生产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走上以生态文明发展为方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应该以生态思想为指导,逐步建立起以生态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三、生态思想指导下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路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全新的生态文化理念正得到急切的呼唤。生态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它随着环保的产生而发展起来,可以说是新时期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系。因此,要想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就需要不断进行生态文化的创新,这直接关系到人类整体的生存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建设良性的生态文化,能够为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及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化的建设。

1.克服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的弊端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无特殊之处,只不过相较于其他生物,人类更高级,进化的更完全,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人类中心主义者”的借口,人类应该秉持与自然平等的态度,进而克服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的弊端。这种文化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对自然资源无休止的掠夺,对自然生态环境无休止的破坏,以及对自然地位的轻视和蔑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自然是人类的生养之父”,人类没有权力主宰自然的命运,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感恩于自然,在和谐平等的基础上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2.重视生态文化教育

教育的作用和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在生态文明建设初期,教育有助于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并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生态教育的施行方法和内容都是不同的,生态教育同样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群体是生态教育施行的主体,大学生本身具有其他群体不可比拟的教育优越性,拥有最先进的教育资源,而且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更容易接受最新理念并付诸行动。因此,大学生群体是施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力军,要注重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等。相比于此,倘若针对社会成员依旧采取相同的措施,则收效甚微。社会人员闲暇时间少,工作繁忙,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生态文明理论,针对此特点,可以采取开展生态文明展,主题讲座以及短片宣传教育等。

3.积极构建现代生态生产生活的方式

生产生活方式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积极构建现代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就是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论的具体行动。理论的力量在于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践行理论,倘若理论仅停留在书本层面,那么这些理论的价值几乎为零。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不仅能够有效遏制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消费观。

4.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制度

生态文化制度建设是规范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保障。制度是一切非规范行为的牢笼。“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态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意识层面的支撑,更需要制度层面的依靠。规范生态意识和行为不仅需要人们自身的自觉意识,更需要制度进行规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民的努力,这不是少数环保主义者的独角戏,更不是少数知识分子研究的课题,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但是,在工业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的转型时期,大多数人仍旧缺乏生态文明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制度的工具,培养和规范人们的意识与行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兼顾奖励措施和惩罚措施,对不同企业类型进行分类指导等。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在炫耀权力,不是制约,更不是经济利益的获取,而是在理性的层面上,利用制度的手段和工具促进人们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的建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人们的主动吸收和内化,将建立起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转化为生态行为,从而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打下基础。

5.加强世界生态文化的合作

生态问题不是一国专有的内政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有性问题。加强世界生态文化的合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在一国出现的问题极有可能是受他国影响或者将问题传染给其他国家。针对同样的生态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交换看法和意见,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有助于各国关系的改善和融洽。

参考文献:

[1]宣裕方,王旭峰.生态文化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文4

本文以泰安为实证,借助于SPSS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应用研究,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一次升华,同时在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意见,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借助山东省的各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找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泰安生态文明评价的信息化提供必要的依据。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SPSS分析;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改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得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提出成为必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又一次创新性选择。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便是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同时也避免不了严重的环境影响。我们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大规模使用和挖掘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还处在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巨大是无疑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从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中,一些是直接明显的,一些是间接不明显的,这些影响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诱发的也有积累的。无论是哪种影响因素,都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蹄选,如社会调查、专家咨询以及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等。首先对已有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排除重复和明显不合理的因素,归类后得到定性分析结果。

对定性得到的初选指标,采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利用统计资料、调查资料等一系列数据进行定量化处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主导因素,最后形成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内容

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泰安的发展实际情况,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现状分析;②建立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③整理、计算、分析、评价;④根据以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泰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二)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及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工具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熵值权重的GRA-TOPSIS的评价方法。运用熵值法,根据样本数据的信息量,客观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灰色关系分析,通过比较样本数据的多维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确定各个评价单元之间的关联互动程度。

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SPSS分析的方法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从而做出最优决策的分析方法。

1、政府部门起到重要推助作用。2、企业的环保意识极大提高。3、公众参与性较差。4、人口发展会接受新的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建立

依据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指标选取工作。

1、空间优化指标的选择。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专注于城市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结合的体现,并促进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2、资源能源节约指标选择。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的评价一般是对主要城市资源节约利用的评价。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选择。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实施,以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标选择。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使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体现文明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激励机制的生态要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数据来源

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年到2012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泰安市统计年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泰安市水资源报告》、《泰安市环境状况公报》。指标目标值来源于国家相关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十一五”住房与房地产业专项规划、国家园林城市规定、国际现代城市规定等相关标准。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为进一步测算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依据前文测度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我们采用200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根据评价步骤,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如图所示: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总体趋势是先平稳后逐渐增强的,其中2006-2011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2007年允迹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提高,这与2007年国家批准在泰安城市圈设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赛改革试验区”系列政策不谋而合,政策意义与实施效果凸显,针对泰安市开展“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分析总结,将对其他地区起到较好的参照作用,真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应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旅游发展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文5

第一,持续用力深化转型发展。转型发展是鄂尔多斯再铸辉煌的必由路径,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四个方面实现转型,率先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加快转型项目建设,在抓好能源、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同步抓紧抓好农牧业、服务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基础。二是大力推进资源清洁高效集约开发利用,推动资源转化增值、延长链条,力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三是着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五是扎实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建设国家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第二,全面着力强化创新引领。创新是鄂尔多斯实现转型发展的命脉,创新这步棋走活了、走好了,我们就能够取得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发展。一是以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为平台,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率先建成自治区创新驱动引领区。二是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推动简政放权、教育医疗、文化体制等各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成效。三是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统筹抓好国际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内陆港建设,在认真实施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中率先突破,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让鄂尔多斯更好地融入全国、温暖全世界。

第三,精准发力推动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必须补齐城乡发展短板,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以康巴什设区、自治区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为契机,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二是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打造100个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七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铁路、公路、航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全力促进就业增收,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宗教等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再上新水平。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5-01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两种文明都是造成生态破坏的文明。人类要进步,要持续发展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治理,无论从资源消耗上看,还是从环境污染上看,现在都有了很大改善,这与重视保护环境有很大关联。85%的发展中国家仍要推进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而这个发展不能是继续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以上问题,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是要深化一种理念、做到两个坚持、实现一个着力、达到一个目标。

1、在价值观念上,深化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党的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的价值取向。

2、在指导方针上,做到两个坚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

3、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4、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响后代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节约资源意味着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模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涉及各行各业,与每个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有关系,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必须利用各种方式在全社会广泛培育节约资源意识,大力倡导珍惜资源、节约资源风尚,明确确立和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理念,形成节约资源的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全社会齐心合力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是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资源是增加社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节约资源的目的并不是减少生产和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是使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能够消耗更少的资源,或者用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高的价值,使有限资源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只有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是节约利用资源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深入挖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真正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努力用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是节约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能源储量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巨大的客观现实,决定了在我国节约能源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必须把节约能源放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