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

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文1

自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推出了手机报,用户订阅手机报的费用无需专门到有关机构去支付,只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即可。因此,手机报有着明显的渠道优势,2004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影响力比较大的全国性手机报有《人民日报手机报》、《新华手机报》,地方手机报有《浙江手机报》、《华西手机报》、《齐鲁手机报》、《湖南手机报》、《广西手机报》等。此外,各地方版报纸的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开始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外省的读者们也可以通过手机来阅读当地的报纸。比如从2007年3月底开始,扬子晚报手机报升级到7000号平台面向全国手机用户发行,据称在试推广期间,已有近1万名来自上海、安徽、山东、北京等省市用户订阅了扬子晚报手机报。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业务发展很快,但此项业务尚处在市场导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由于技术上存在瓶颈,特别是盈利模式的限制,加上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使手机报,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境。

1.政策问题

手机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无线运营商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及发行是否通畅。“运营商究竟有多大的诚意和兴趣来跟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一块分享手机传媒的蛋糕,从我个人的判断而言,目前形势不是特别乐观。”中国妇女报手机报主编姚鹏说:“在手机报方面,中国妇女报虽然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但是坦率地说,几年下来,这只螃蟹还没有吃出味道。”目前,手机报的上游环节完全掌握在运营商手中,手机媒体存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政策问题。

手机报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机媒体与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手机报的发行渠道掌握在运营商的手里,无线运营商的政策决定了手机报的价格、发行是否通畅,也就是说你的生死大权完全被人家所操控。而目前的手机报,无论是彩信还是WAP,只不过是运营商的增值服务项目而已。运营商决定了手机报成本居高不下,不能被更多的用户接受。

只有在能够对手机媒体的内容、发行,以及盈利模式,都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操控前提下,才是报业满意的手机媒体形式。一个新媒体的命运如果控制在移动运营商手里,控制在一个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里面,这个前景很不好,手机报的盈利模式也就无从谈起。需要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做更多的协调关联产业、关联行业的工作。

2.盈利模式的问题

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手机短信、彩信和手机上网等无线增值业务从一开始就是收费项目,付费使用无线增值业务也已形成习惯。但正因为订户付了费,他对未经其许可强行推销给他的任何东西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从现状看,手机报的广告营销和广告收入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从电信营运商方面讲,在手机中做广告是明令禁止的,这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如发现可马上中断业务并给予处罚,用户也可以投诉。从手机报订户方面讲,一般不愿意接受广告,如果收到了广告,或是退订,或是投诉,电信营运商对投诉都很重视,对投诉业务的处罚也是很重的。而从广告商或是广告业主方面讲,一是对手机报有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对手机报的广告传播效果缺乏认识和评估;二是目前手机报缺乏一个稳定的、合法的、有吸引力的广告营销的平台。①这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目前手机报的广告经营活动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很难付诸实践。

3.内容同质化的问题

目前手机报最大的弱点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其媒体业务、市场开发、新闻来源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内容同质化”也将成为手机报未来发展的死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家报社在内容制作上已经开始寻求突破,向分众化的需求方向发展,如设置了“综合”、“新闻”、“财经”、“体育”等多个栏目。但这样做还远远不够,手机报的信息模式应该是基于多媒体的,除包含传统报纸的文字、图片等基本形式的信息外,还应该向集音频、视频、游戏、娱乐、互动等多媒体形式的内容方向发展。另外,由于用户和渠道资源都掌控在移动运营商手中,各报社与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不能够充分的挖掘用户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手机报的分众化发展。

4.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

从手机报的营运实践看,影响手机报的几大关键因素分别是有吸引力的内容、稳定的技术和通道、符合无线增值业务的营销方式。

从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电信运营商对于手机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手机报订阅费中的一部分要交给电信运营商,更为重要的是,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资费优惠,吸引更多潜在的用户订阅手机报。

在手机报三方(或两方)的利益共同体中,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媒体和作为服务提供商的技术支撑公司,都不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拥有垄断性渠道资源优势的电信运营商,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手机报的无线增值服务收入,对于无线运营商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手机报的营销也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

三、对策

1.媒体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

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与运营商的强强联手无疑是手机报在发展初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海外市场上,许多手机报都是通过借助运营商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报业走下坡路之时,《朝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纷纷向日本顶级移动运营商NTTDoCoMo伸来了“橄榄枝”,NTT的手机用户只要交纳一定的信息费用,就可以每天通过手机上的菜单选择阅读《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报纸的内容。

手机报的营运模式,是由媒体提供内容、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电信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的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一个依托手机这个通讯终端整合各方资源、谋求市场收益的利益共同体。在这种“统一战线”中,如何既坚持各自的原则立场,又尊重合作各方观点、意见和运作习惯,就成为维持手机报这个合成系统良性运转的重中之重。“做手机报其实首先是做公共关系”。华西手机报与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四川移动经过碰撞、磨合,建立了相对高效的运作机制,得到了合作伙伴的理解、尊重,最大限度获得了通信政策和营销手段方面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华西手机报的经营。②

2.结合实际,选择盈利模式

从手机报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全国手机报和地方手机报。全国手机报参与者由报社、移动运营商和SP共同组成,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无论哪种方式,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5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有研究文章指出,手机报可以通过企业冠名栏目、大型企业点播、分类信息服务等方式开展广告经营。即通过企业冠名或者点播的方式,让手机报用户免费获得新闻内容,这部分订阅费用由广告业主支付,就是“免费+广告”的模式。另外一种模式,即目前手机报的运营模式,即“订阅费+无广告”的模式。

反观手机报的发行,由于是顺价发行,决定了随着发行量的增加手机报的收入也增加,而且由于手机报的成本支出相对固定,发行量越大对利润的贡献越大。

3.在内容方面,要细分受众,注重信息的有效性

手机报首先应该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特别是对于自己用户的定位。常州手机报对五千多位读者进行调查,86%读者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读者明显高于女性,占76%;浙江手机报受众总共已近10万,大多为城市白领、公务员、中小创业者、企事业管理人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等,其中80%以上为男性。③总体来看,目前手机报读者大多为男性,年龄在25~45岁的比例最高,这就使得手机报在自己的内容定位上有所偏重。

信息内容要量身定制。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在对手机报客户的回访中发现,客户渴望更贴身、更细致的信息服务。对此,《广西手机报》正计划细分受众,开发地市版和有关影视娱乐、房产、汽车、饮食等专版。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由合作媒体派出记者自主采访,以掌握和即时发送第一手的信息。

从海外市场的情况来看,以人为本也成为衡量手机报好坏的主要标准。挪威电信和数字电视运营商Telenor的有关人士表示,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能否赚钱,而在于能否为读者提供足够好的新闻,我们必须保证手机报用户认为值得为收到的信息支付费用。他们提出的一个方案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主动——报纸将每天的标题新闻打包,然后以极低廉的价格(甚至完全免费)提供给手机报的用户;被动———读者对某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之支付费用,获得详细报道。

4.注重手机报与报纸、网络的互动共赢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红网董事长龚曙光认为,“现在的互联网和传统媒体还是可以多赢的,”他指出:红网是2005年的10月份正式并购过来,到2007年元月份,独立IP从9万到40万,收入从1200万到2000万;与此同时,潇湘晨报的增长率也在两位数以上。“晨报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来自于和红网的互动”比如,2007年五、六月份,红网举办了一个网络“漂亮宝贝”的评选活动,潇湘晨报是协办媒体,“美容美发对我们平面媒体是没有广告的,但是通过网络来做这一个活动,把美容行业的客商带到了我们的平面媒体。”

除了网站,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产品是手机报,它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的内容多是来源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对于已经刊登过消息的再次使用。随着手机报的发展,用户肯定不满足这样的现状,希望寻求更大的信息容量,这不仅需要手机报在信息的采集上,能够增加自采以及突发新闻的报道,更要能够突破不同媒体之间的隔阂,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言,传媒业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完全融合、互动,产生更为可观的价值和更长的产业链。

注释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刘骞:《手机报:传统报业的数字化介入辨析与猜想——以〈华西手机报〉为例》[J],《新闻界》,2007年第2期。

孙海宁:《江苏省报社创办手机报情况调查》[J],《中国报业》,2006年第10期。

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文2

尽管在理论定位上,栏目剧迄今为止还并没有形成一个为各方都共同认可的概念,但它在实践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湖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经视故事会》、陕西电视台的《都市戏碎》、苏州广电总台《故事会》、湖南电视台的《爱情魔方》、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的《百姓聊斋》、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东方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的《百家心阿庆讲故事》,以及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的《摩登公元后》、生活频道的《大城小事》、南方电视台的《真实故事》等等。

据统计,全国目前有一百多家省市电视台开播了与栏目剧相关的节目,其形制也从10分钟、15分钟、30分钟到40分钟不等。在收视业绩上,除去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所创造的6%的高收视率外,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的《大侦探西门》、武汉电视台文艺频道的《都市茶座》、湖北电视台的《经视故事会》、南方电视台的《真实故事》等也都进入了该地区收视率TOPIO排行榜。

与高居前10的收视率形成对应的则是电视栏目剧投入产出比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利益空间。以湖北电视台《经视故事会》为例,其年度投入2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其产出却在3000多万元以上,是投入额的近15倍。同时。与栏目剧低廉的制作成本相呼应,节目本身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特征和传播特色,不但降低了竞争对手仿制的可能性,也为地方台在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下,突破电视节目购买及播出中的瓶颈制约,提供了突围的契机和路径。作为一种在审查机制上相对自由、宽松的节目形态,电视栏目剧凭借着特色鲜明的竞争优势在四年多的时间中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电视台市场竞争中的品牌性栏目之,广泛介入到中国电视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和创新序列中来。

两类形态

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公司在其2007年公布的《电视剧收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报告中指出,栏目剧在2006年已经深度介入到国内电视剧市场的竞争博弈格局中,①并在叙事策略上表现出了新闻纪实与虚拟表演交互错杂的共生形态。结合各家电视台现有的栏目剧运作情况,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栏目剧表现类型也大体上可以以该论述为基准,划分成彼此联系的两种类型形态:

第一种类型形态以湖南经视的《新闻故事会》为代表。主打“新闻牌”。这类栏目剧通常以本省或本市区域内发生的焦点、热点新闻事件或热门人物为叙事原型,以“场景重现”的方式呈献给受众。在不对真实新闻事件构成背离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演绎创作,在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参与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新闻事件表达的戏剧性效果。湖北经视的《经视故事会》和青岛电视台的《岛城故事》、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等与此相仿。这类形态的电视栏目剧多少带有戏说新闻的性质,在严肃的新闻事件、信息传播和娱乐化的故事表达之间不断游走穿梭,往来于纪实和虚构的边缘。

第二种类型形态以重庆卫视《雾都夜话》为代表,这类栏目剧从叙事形式和表现方法上,更侧重于故事性和娱乐性的打造,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由一个个民间故事连缀起来的荧屏体评书。借助电视媒体的影像传播特点和民间生活的质感及情怀,这类栏目剧的文艺性和娱乐性均超过了事件本身的纪实性价值。与《雾都夜话》相类似的重庆电视台推出的另一档栏目剧《生活麻辣烫》,除去在内容和收视群定位上略有差异之外,节目形态上也基本属于这类型,浙江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的《本塘第一剧》、江苏广电总台影视频道的《百姓聊斋》也属于这一形态。

其实,就整个电视栏目剧的节目群体来讲。无论是哪一类表现形态,无论是偏重于新闻性还是偏重于文艺性,最终都无法做到纯而又纯的形态。对于处于交叉地带和边缘地位的电视栏目剧来说,“杂”是构成其本质属性和表现指征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三个模式

对于为数众多的地方台来说,开办电视栏目剧除去经济利益上的诱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迫于竞争压力的无奈之举。事实上,电视栏目剧最初的开办者也都是电视剧竞争市场上的边缘者和弱势群体,这些缺乏全国影响力和雄厚资金作后盾的弱势电视台,在电视媒体间就优质电视剧资源进行疯狂竞价的时候,也被赶到了竞争生存的绝境。当电视媒体领域中有限的资金流和优质资源迅速向少数几个大台汇拢集中的时候,包括不少省级台在内的电视媒体也都开始面临着市场萎缩、节目源匮乏、心理落差加大的困境。在这种危机情势的逼迫之下,地方台不得不去寻找新的发展途径与节目资源。如苏州广电总台《故事会》栏目制片人金磊所说,对于一家市级台来说。从电视剧上已很难再找到新的增长点,民生新闻也已经被人做滥,大型的演艺活动又没有足够的成本和实力,权衡之下只有电视栏目剧最适合地方台的区域传播定位和经济实力。②栏目剧虽不一定能取得高收视率却可以避免低收视率,这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弱势地方台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电视栏目剧最初并不是从强势大台兴起,而是在弱势频道首先得到发展的原因。

也正是由于此,目前全国电视栏目剧较为成熟的三种节目运营模式也都全部来自地方电视台之手。第一种是以苏州广电总台《故事会》栏目为代表的节目运营形态。这种运营形态完全采用体制内运作模式,从拍摄、编辑到后期制作与平台播放全部由电视台内部团队完成。对于一档日播的电视栏目剧来说,每集2500元的制作成本已接近同类栏目制作成本的底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栏目对优质剧本的广泛搜求和对群众演员的淘汰筛选,成为节目寻求更大发展的瓶颈制约。

第二种是以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栏目为代表的节目运营形态。这种类型采用体制内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对节目的制作采取相对独立化、市场化的承包制度,节目完成并通过审查后再由电视台花钱收购。由于有了相对独立的制作团队和多层审查机制,再加上其每集的制作成本保持在20000元左右,在业内同比处于中上水平,从而使节目的质量、数量和时效性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保证。

第三种运营模式是一种更为彻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陕西电视台的《都市戏碎》为代表。这种模式制播完全分离,所有的节目制作环节全部实行社会化运作。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成品必须统一交由台方组织的专家审看组和观众审看组联合打分通过。然后再由电视台按照实际播出时的收视率成绩支付给制作公司以相应回报。每集从6000元到12000元不等。相对于前两种运营模式来讲。这种运营模式下的栏目剧不仅能够保证充足的节目源供应,同时也更能推出受市场欢迎的节目成品,但在统一规划和集中选题,尤其是节目制作者风格的统一和品质提升上,却缺乏必要的跟进保证。

四个问题

在尴尬定位与强劲势头中,迅速发展的电视栏目剧在经历了2005―2008年的摸索、探询与整顿之后,何去何从成为一个让实践者关注 和忧心的问题。在一个讲究品牌效应的传媒时代,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栏目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形态,尚缺乏成为精品的普遍气魄和能力。这不但因为栏目剧品位时高时低的不稳定状况及节目总体质量的参差不齐,同时也因为其制播机制的不成熟、不完善,以及交流平善度的欠缺与滞后。

第一,由于其诞生的环境和成长的条件,栏目剧先天地具有着浓郁的“草根”气息和偏重于戏拟模仿的娱乐倾向,这既是栏目剧能够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容易造成其视野局促、格调低俗的病因。如何避免低俗化倾向的出现,提升栏目剧创作中的审美自觉程度,扩大选材范围,打造出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与新闻性、娱乐性相统一的精品,一直以来就是电视栏目剧在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对栏目剧中“仿真性”等具体叙述手法的应用上,如何做到既避免“感情造假”现象的出现,又能在场合和频次上充分发挥出“仿真叙述”的造境拟情效果,也是令从业者头疼的关键性难题之一。2008年底。第三届全国电视栏目剧年会在广州举行,针对全国部分电视栏目剧制作中的低俗化现象,与会者联合签署了旨在提升栏目剧品位的《南方宣言》,这也是全国电视栏目剧行业自2005年诞生以来,该行业第一次颁布本行业的自律性公约。

第二,在生产机制的完善建设上,目前国内栏目剧的生产90%以上采用的是公司化运作模式。这虽然为电视台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基础设施上的可能消耗,但同时也加大了对栏目剧制作团队及其拍摄选题、制作质量的掌控难度。由于目前社会制作公司人员构成的流动性和其本身趋附盈利的市场本能,很难保证栏目剧生产和运营的规模化、连续性,更不要说选题上的长远规划和必要统筹。从电视媒体自身来看,这一现状的出现极不利于栏目剧自身品牌的形成和系列剧模式的拓展开发。南方电视台虽然在栏目剧制作上推出了“掌控核心资源下的制播分离”方式,③将与电视台合作的制作公司集中进产业基地,以便协作驾驭,但对于绝大多数势单力薄的电视台和无产业基地可用的媒体来说,这一方式显然并不具备普遍的实践意义。

第三,在广告的市场运营上,电视栏目剧与正式电视剧相比,由于在品牌建设上的不足与滞后,导致其在广告运营上往往无法成为大型品牌企业广告主的市场首选。微型的叙事程序和小型化的栏目规模,极容易让品牌企业广告主觉得没有品位,档次低下。无法吸引到理想的消费者群体,从而导致他们放弃选择栏目剧作为企业广告的刊载平台。同时,由于栏目剧在制作上绝大部分采用了外包方式,这也导致了电视台栏目组在植入式广告的市场开发上丧失了主动权,④将这部分保障性收益违心让渡给社会制作公司支配。这无疑会对电视栏目剧的健康成长和播出平台的拓展壮大造成影响及制约。

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互联网化转型 电信运营商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telecom operators get out of trouble using the development force of “Internet+”, the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negative impact and transformation dilemma the operators suffered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then taking the operator’s point of view, 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rnet+”, based on which, put forward the architecture and service standard of operators “Internet+” promotion. With the foundation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e paper proposed operators’ transformation measures in the “Internet+” era.

[Key words]Internet+ Internet based transformation telecom operators

1 “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与运营商转型困境

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电信业务收入总共完成 11 251.4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扣除“营改增”对电信业务收入的影响)同比增长仅0.8%,创近10年新低。行业竞争加剧、资费下降、“流量当月不清零”等固然是导致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但“互联网+”时代的“分享、开放”理念更是迅速冲垮了运营商因信息不平等筑起的各种围墙优势,运营商需要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其面临的冲击及转型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模式方面。随着个性化需求激增及强化,传统的标准化大生产已明显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将紧密连接生产与消费,帮助企业实现按需生产甚至按需定制。运营商如何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造核心价值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是营销模式方面。“互联网+”时代的产品及服务更多是以信息方式呈现,媒体合作及广播式诱导消费难以为继,用户是媒介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如何构建高效的互联网化营销体系和用户服务体系成为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另外一道门槛。

同时,转型发展对电信运营商提出三个新要求:

(1)大平台要求:一是跨地域、跨业务的数据整合和分析平台;二是支付、社交、位置、通信等能力的云化和开放;三是高速智能网络,快速支撑产品部署。

(2)小团队要求:一是技术水平高,产品开发能力强;二是灵活多变,因需制宜,形成快速作战的虚拟团队;三是富有“创业激情”。

(3)一体化要求:一是集团公司、省公司和本地网的纵向一体化运营;二是营销、开发和运营三位一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2 研究评述

从2015年以来在“通信”、“互联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来看,在发展模式及策略、技术演进及方案、业务探索及实践等领域有部分代表性成果,具体如下:

(1)发展模式及策略方面

高歆雅[1]剖析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服务商竞合的新生态,观点如下:一是互联网厂商通过打造低价平台进入传统产业;二是传统IT企业利用新技术优化产品及服务模式重构传统企业流程;三是运营商应立足通信能力优势,通过大量合作整合产业链,实现业务创新。李蓉蓉、杨新章[2]对运营商业务现状及业界发展趋势剖析后,提出运营商通信业务在场景化、平台化和新型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转型建议。吕恒、任晓亮[3]认为“互联网+”即是“互联网+各行各业”,主流运营商进行互联网转型的关键在于颠覆传统模式,形成高效灵活的销售、交付、服务模式。张锦顺等[4]认为“互联网+”等于通过“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数据流动”对产业资源和分工进行重组,以实现效率提升、多方受益和产业升级,提出如果要构建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多赢生态环境,必须开放基础资源、开放渠道资源、开放大数据资源、开放产品能力和开放营销体系。

(2)技术演进及方案方面

赵远、沈蕾[5]在基于互联网思路介绍电信运营商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富媒体通信)方案建设及运营的过程中,总结出五条互联网思维法则:一是得“潘俊闭哂天下;二是用户体验至上;三是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四是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五是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冯伟等[6]认为运营商应在立足于用户和业务区分的基础上打造智能管道,技术上使数据网络具备疏导、感知、管控等能力,应用上主要集中在后向收费、闲时引导、带宽保证、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吴列宏、林海等[7]认为互联网思维与运营商思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支撑的封闭思维与互联网开放思维的冲突;二是传统的数据管理思维与大数据精准营销思维的冲突;三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思维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的冲突。运营商可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运营商传统支撑能力,一是以平台化能力开放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互利价值;二是以大数据精准+体验营销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应用价值;三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思维重构支撑能力,提升用户体验。陈飞[8]提出在运营商统一支付平台上自行引入第三方支付机制的思想,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构建新型支付平台,实现低本高效运营。

(3)业务探索及实践方面

邓煜熙等[9]对欧美日韩等标杆运营商互联网化实践进行研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经验:一是利用互联网工具提升客户体验;二是跟随用户需求与产业形势来革新产品与应用;三是利用运营模式的多元化以应对互联网浪潮挑战。胡世良等[10]认为与传统洗衣行业相比,荣昌e袋洗O2O模式在下单方式、费用结算模式、衣服交接过程、互联网营销方式、线下配送体系具有明显优势。e袋洗对运营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一是向互联网产业高价值市场进军,拓展“互联网+”应用;二是有选择地切入“互联网+”垂直领域,强化产品创新,注重客户体验,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三是以打造开放平台为核心,加强产业链合作,积极开展战略投资、收购等资本经营,推进跨界融合;四是打造适应“互联网+”转型的干部员工队伍;五是深入推进创新业务运营“自主化、区隔化、特区化”,新兴业务领域实行独立化运营。

综上来看,站在运营商角度,基于“互联网+”的理解提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服务标准及转型举措等方面的成果非常之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观点供参考借鉴。

3 运营商对“互联网+”的理解

“互联网+”在微观层面的影响显而易见,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时代的不适应性将迫使产业重构,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系统由封闭走向开放,产业分工更细,各企业更专注于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核心价值;二是基础设施继续下沉,生产业活跃度及贡献度大增,掌握用户、平台等优势资源的企业均有可能成为生产商,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撑及服务。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摘自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从运营商角度看,我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通信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运营商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光纤固定网络、2G/3G/4G/Wi-Fi无线网络无缝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上,关于电信运营商如何理解“互联网+”,本文认为运营商应充分发挥优势能力,将互联网作为生产要素融合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对企业全领域、全过程的互联网化改造和升级,推动企业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全新商业形态。

4 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运营商应通过自身互联网化转型,致力于成为“互联网+”的推动者和赋能者。具体指,一是提升自身和城市互联网能力,二是将互联网能力通过技术与非技术手段等赋予实体经济。

具体来看,运营商应快速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以软件化智能通信网络和云技术为基础,以能力开放平台为核心,以大数据为核心优势,辅以用户资源和线上线下渠道资源,重新定义“云、管、端”2.0概念,构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企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帮助行业及企业实现信息传递互联网化、资源调配智能化、生产定制化、销售电商化、经营精准化、客户管理个性化的互联网转型目标,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图1为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

“云、管、端”2.0是市场驱动下的基于新技术应用的高度开放、紧密合作的多赢生态,不同于传统的技术驱动下依赖于硬件的网络服务,其内涵已经发生改变,分层将更清晰,强调基础设施的下沉、共享以及运营商服务内容的衍展。表1为运营商“云管端”2.0的目标及路径。

5 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

在持续构建、提升自身“互联网+”服务能力的同时,运营商作为“互联网+”的赋能者,应不断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重新定义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标准,具体如下:

(1)实时:业务需求实时响应,快速交付;

(2)按需: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资费和服务组合;

(3)在线:将产品和服务全量构建在云端,便于随时获取;

(4)自助:让客户自主获取业务和服务,零等待;

(5)可分享:实现在线沟通,打破行业协作的信息鸿沟。

6 “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推进企业愿景,解构和重塑生产经营体系,需要通过改革、创新、集约推动“四大重构”(包括业务重构、网络重构、运营重构及管理重构),促进企业全面转型。

(1)业务重构

如图2所示,业务重构培育新的增长点,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传统连接向新连接转变;二是前向经营向前后向并重;三是松散捆绑向深度融合;四是基础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变。

(2)网络重构

如图3所示,网络重构注重灵活开放智能,实现网络、平台、IT“分离”向“融合”的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DC为核心网元且云化;二是实现SDN/NFV;三是OpenStack开源;四是分布与集约。

(3)运营重构

如图4所示,运营重构注重互联网化变革,实现销售、服务、运维“分离”向“协同”转变,呈现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线化、O2O化;二是集约化、智慧化;三是开放化、市场化。

(4)管理重构

如图5所示,管理重构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守旧守业型向创新创业转变,呈现四个显著特点: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人本化。

7 结束语

2015年我国电信业创近10年新低,从2016年6月底看,2015年减收因素在今年依然将延续,同时还将面临另外四个现实的“不利”局面:一是用户红利将终结,2015年全国电话用户同比增长0.1%;二是互联网应用对传统话音短信业务替代进一步加剧;三是竞争白热化的局势将从移动通信领域扩展至固定宽带领域;四是“提速降费”政策预期可能导致行业结构性减收。综上,运营商保增长压力倍增,必须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拓展新的增长点。

在国家大环境层面,“互联网+”无疑将促进产业互联网大发展,市场前景将远超传统市场,为了帮助运营商找到“互联网+”时代下的运营商转型举措,本文以运营商的视角阐述对“互联网+”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并提出基

于“云、管、端”2.0概念的运营商推进“互联网+”的体系架构,并建议运营商提高“互联网+”的服务标准,最后建议运营商从业务、网络、运营、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重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互联网化运营,拓展更多的市场增长点,走出一条适合“互联网+” 时代的运营商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高歆雅. “互联网+”时代的服务商竞合新生态[J]. 电信技术, 2015(4): 10-14.

[2] 李蓉蓉,杨新章.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通信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 移动通信, 2016(6): 92-96.

[3] 吕恒,任晓亮.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转型与机遇[J]. 中国电信业, 2015(8): 62-65.

[4] 张锦顺,范嫣然,王新建,等. “互联网+”运营商的多赢生态[J]. 中国电信业, 2015(8): 62-65.

[5] 赵远,沈蕾.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运营商RCS建设方案探讨[J]. 互联网天地, 2015(8): 66-70.

[6] 冯伟,周江卫,彭海燕.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智能管道发展思路探讨[J]. 广东通信技术, 2016(3): 2-5.

[7] 吴列宏,林海. 基于互联网思维重构运营商支撑能力[J]. 现代电信科技, 2015(2): 73-77.

[8] 陈飞. 运营商互联网思维下的支付平台探索[J]. 移动通信, 2015(2): 87-96.

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报媒;困境现状;解决对策;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9 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49-01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理论介绍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力分析

1、形式多样化

(1)网络电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看电视。高科技的媒体技术让更多的人选择上网看电视,因为它广告少,可以全集联播、随意查找想看的节目。谁真的愿意为无休无止的广告买单?这种电视的选择性更高,让每一位观众更有选择权。它巧妙的广告设计不影响观众观看,难怪一推出就迅速普及。

(2)数字化报纸。自从互联网开始普及,报纸业也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人们看报纸不用订或买了,只要点击鼠标,天下大事尽收眼底。不仅如此,网格的编辑功能可不是以前的剪刀和胶水能替代的。不用花钱买报纸就可以看多种报纸,可以随时挑选日期和看相关章节,谁还愿意总守着老观念?

(3)多功能手机。现代人拥有一部手机就足以掌握天下,3G技术的超大带宽更是让人们在移动中享受生活。接着,物联网技术更让手机这种媒体进发出核电一样的能量。全国4亿的用户基数,是何等的利润来源。

2、接受群体的普遍化

对于以网络传播为主的新媒体,以人机对话代替人与人交流,由点对点转变到多点对多点的趋势,它无疑扩大了接受群体的范围。它没有空间、时间,甚至地域的限制,成年人、孩子、老人都成为接受群体,丰富广泛的广告传播甚至都成为了孩子们玩耍时的经典语句。

三、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

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之下,已经显露出下滑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新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世界网民的数量已超过20.8亿,中国网民数也高达5.4亿,其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同时,艾瑞咨询公告,2011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43.7%达到85.6亿元,并预测2012年中国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的地位,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有品牌效应,但仅仅有这些本身优势是不够的,传统媒体必须完善自身的品牌价值,追求新闻及时性的同时应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坚决杜绝假新闻,维护自身形象,做出更优秀的作品,强化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权威性,使其自身的品牌价值得到更好的延伸及提高。从而获得新的生存道路和发展空间。

2.采取积极对策,拓展生存空间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开通了自己的网站。相对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网站具有极大的优势,一是政策资源优势;二是原创新闻信息优势,传统媒体大多具有完善的采编队伍;三是信誉优势,传统媒体的网络版信誉度一般要高于网络媒体。但是,传统媒体网站存在内容单一的缺点,这些网站主要是依托于母体建成的,网站里的新闻比起母体几乎无多少新意。在内容方面传统媒体网站就显得比较单薄。加之传统媒体网站普遍处在发展的初创阶段,资金不足,人员匾乏,大部分还只作为母体的附加物存在,受重视不够的现象还很突出,在同商业网站的竞争中不可避免的处于劣势,这就需要在运行机制上有所创新。所以传统媒体的网站需要与网络媒体的渗透与融合,将自身产业链进行完整延伸,形成新的传播优势和新的市场竞争力。

3.传媒内容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海量、传播的迅速还有广泛的互动交叉性。但是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传统媒体的内容和编辑水准是新媒体所达不到的。而且新媒体虽然提供海量的资讯,但其中不乏大量的垃圾信息。因此,“传统媒体如果能强化自身的内容优势,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就能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而不是在网络上费时琐碎的搜索。”

4.媒体责任是传统媒体主要竞争力

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文5

【关键词】消费者感知价值理论 民营宽带运营商 发展策略 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9-0065-05

1 引言

宽带网络发展情况对一国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民营宽带运营商合法化之前,二三级宽带企业一直通过一级宽带运营商增值业务中的“驻地网”服务发展宽带接入、转租或增值业务,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在发展模式方面仍比较单一,网络质量不稳定、安全风险大、服务效率低等问题成为阻碍民营宽带运营商发展的严重隐患。此外,由于个别媒体经过不专业的测速平台对民营宽带运营商的宽带进行测速,不专业的测速结果使得用户对“假宽带”的质疑不断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宽带运营商的品牌形象。随着宽带牌照的发放,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国家政策进行发展模式的转型,如何克服企业自身当前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高效的发展策略,是民营宽带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献回顾

消费者价值感知是消费者通过比较期望效用和实得效用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对商品或服务的评价[1]。价值感知是服务业领域用来了解消费者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购买行为之前,消费者会通过价格、品牌、原料来源等因素的信息形成认知以降低感知风险[2]。除核心产品以外,包装、服务、支付方式等都可能对消费者价值感知产生一定的影响[3]。

2.1 消费者价值感知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价值理论都有深厚的研究基础。Sheth、Newman(1991)等人认为消费者的选择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情景价值、认知价值[4]。Stone(1993)认为消费者感知受到消费者对感知风险的评估,合同风险和财产风险的增加都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5]。Sweeney、Soutar(2001)创建了评估指标,将情感、社会、价格/价值、质量/行为作为评估消费者感知的四大因素[2]。周少雄(2007)将影响宽带用户感知的因素归纳为新功能、网络质量和服务三个方面[6]。

2.2 运营商宽带发展策略影响因素研究

Nungu.A、Pehrson.B等(2011)从产品、消费者分布、基础设施、成本、合作商等10个角度对农村地区宽带产品推广进行了研究[7]。Yates、D.J(2011)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139个国家的宽带发展策略进行调研分析,并从政府层面研究宽带运营商发展策略[8]。吕春艳(2006)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市场分析及案例调研,从资费、技术、服务、营销策略四个角度研究电信运营商宽带发展[9]。孙昊(2013)在宽带市场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宽带业务发展困境,从产品结构、促销渠道、定价策略、技术提升等多个角度提出发展建议[11]。

虽然有关消费者价值感知理论及宽带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丰富,但将消费者感知与民营宽带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文献研究并不多。当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市场环境及政府宽带政策,描述宽带企业发展困境及问题,进而给出规划及建议,较少从消费者需求及消费者感知的角度展开研究。因此,希望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探究民营宽带发展的影响因素。

3 访谈结果分析及模型构建

主要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对消费者价值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家庭用户及民营宽带运营商的访谈,初步确立消费者宽带购买意愿影响因素,提出假设并构建概念模型。

3.1 家庭宽带用户访谈结果

本次共对20个宽带用户家庭进行了访谈,其中包括15个使用民营宽带的家庭。在访谈过程中,民营宽带的使用家庭普遍表示价格低、企业宣传效果好是他们选择该宽带运营商的主要原因,但实际网速和实际网络质量并没有商家宣传的效果理想,经常出现掉线、打不开网页的情况,虽然价格低廉,但是使用体验不佳,且售后服务往往不及时。

目前民营宽带运营商的业务市场份额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用户对民营宽带的未来发展普遍持观望态度,资费价格对用户而言极具吸引力,但是最终对用户选择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宽带质量及配套服务。小区物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小区的宽带入驻情况,用户的自主选择权因此受到干预。安全性不是当前用户决定是否选择一家运营商的主要因素,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安全性问题随之突出,这也是宽带运营商需要在后期提升产品质量的重点。此外,用户倾向于选择品牌知名度较高的运营商,他们认为较高的知名度意味着该企业的产品及相关的配套服务更为健全,企业具有提供优质资源的能力,因此,民营宽带运营商如何在宽带政策开放以后迅速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是当前的民营企业需要关注的问题。

3.2 概念模型的构建

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最终将影响消费者感知的要素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感知质量、感知价值、感知成本、感知风险。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H1:感知风险会影响消费者对民营宽带的选择;

H2:感知质量会影响消费者对民营宽带的选择;

H3:感知影响力会影响消费者对民营宽带的选择;

H4:感知成本会影响消费者对民营宽带的选择;

新媒体运营困境及形成原因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占据了公众视野的眼球,其在传播手段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为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使得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强烈冲击。随着新的传播技术快速发展,也推动着媒体加快进行媒体融合和技术转型,从而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媒体融合发展将围绕构建新型主流媒体和现代传播体系开展,这也意味着传统媒体在新的传播技术下需要适应新的信息传播格局,改变对已有话语权的掌控方式,进而实现自身的改改革转型。本文拟从新媒体惊人的速度,开放式互动的特性与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切入,探讨传统报业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新媒体和传统报业媒体建立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人类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一场媒介的革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不断改变着大众的活动空间、节奏和态度。根据国际电信联盟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40%。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冲击下,传统报业媒体的影响力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据慧聪公司统计,2013年全国报业广告同比下降5%,2014年同比下降18%,2015年一季度降幅扩大到28%,特别是都市生活类报纸广告出现断崖式下滑,个别都市报广告同比降幅超过50%,传统报业经营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无论是在用户数量还是技术手段上,都正在以不可预测的迅猛势头侵占着传统媒体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不进行现代化改革转型,就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甚至失去对公众的话语权。

正如科技革命推动未来一样,互联网技术革命则对传媒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就像造纸术、印刷术、无线电广播推进人类文明一样,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变革始终是改变世界的最具有革命性的力量,由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所推动的发展不可抗拒,落后的技术和传播方式必将被淘汰。就像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指出的,“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他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需求决定供给,符合先进社会需要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新媒体在信息的丰富程度、更新速度、互动性、接受便利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而在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而且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也是报纸、电视、广播能长期受大众青睐的根本原因。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扬基础上,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只有大众化才能主流化,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媒体才能被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所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品牌传播优势与新媒体技术、渠道优势,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

二、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困境

(一)面临断崖式下滑的传统媒体

实际上,很早以前中国报业就知道新媒体所带来的威胁与挑战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固有的传播思想和僵化的体制机制,使得传统报业媒体一直没有做出实质的改变,直到从2013年开始,报纸停刊休刊的消息不断传出,报业媒体的大佬们才真正意识到“狼”真的来了。2015年,楚天都市报前三个月业绩跳水,据称计划一次性裁员近百人。事实上,纸媒出现困境大裁员,并不仅仅出现在国内,国外纸媒早已开始。2014年10月1日,《纽约时报》宣布将裁掉约100名新闻编辑,以节省运营成本,投资未来的数字业务。华尔街日报和今日美国也都在公布裁员计划。2014年,全国报业媒体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以大众报业和南方报业为例,公开报道显示,大众报业集团2014年利润总额从2013年的7.35亿元降至3.22亿元,降幅高达56%;而南方报业集团更是陷入亏损,有数据显示,2013年南方报业集团利润总额为1.29亿元,2014年下降至8650万元,同比下降37%。

(二)竞争激烈中的新媒体

新技术的革新必然会影响一个时代的发展,淘汰旧的工具。但是对于目前的现状而言,新媒体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比如,曾经引领的新浪微博,2011年新浪微博扛着“自媒体社交媒体大旗”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并迅速占据中国大众的眼球,他给受众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声”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但现在新浪微博早已入不敷出,在他发展最快的几年时间内一直强调他的新媒体属性,却忽略了他的社交作用。作为为社交媒体,最重要的是用户

作为“人”的用户,当用户觉察到自己被忽视,发现自己的需求被冷遇,他们就会离开。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由于充分明确了自己社交工具的定位,现在已经完胜微博。当然,这两个产品有许多共性。但正因为他们的定位不同注定了结果的不同。加之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门户网站之间轰轰烈烈的微博大战,最终新浪微博虽然守住了老大的位置,并在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但从如日中天向迅速衰落已经成为必然。导致新浪微博逐渐式微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至今都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而微信引领潮流之后,也不断出现了陌陌、米聊、易信等这一类的社交软件,竞争也日益激烈,其结局也可能还是一样。竞争会导致传媒行业迅速的发展,但当竞争超过一个标准后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新媒体目前所面临的最大困局就是激烈竞争下的优胜略汰,并不是完全繁荣的局面。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是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互动、互补、互融。单一的媒体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必将失去竞争力,采用多种传播手段进行深度融合的媒体才能胜出。

(一)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使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报业媒体往往由于时间、地域和版面的影响,新闻信息的容量有限,只能截取最有新闻价值的,迎合大多数人的阅读取向的信息,因而缺乏个性化,不能全面满足受众的阅读需要。而新媒体则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其信息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特征,可以汇聚多种传播手段和方式,并能同时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使的信息内容更加丰满生动。

(二)传统报业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使传播渠道更加畅通

报纸凭借强大的公信力、庞大的受众群体及权威的舆论地位,在传播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其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传统报业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将集团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采编业务集中在一起,组建类似于“大数据信息厨房”新闻采集中心,遇到重大事件报道和突发性事件,派出一个融合报道组,集中采访可供全媒体使用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编辑部再把这些产品进行编发,提供给集团内不同的渠道,特别是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推送传播,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