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范文1
关键词:规章制度;企业;建设
企业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夯实基础管理必不可少。想要发展,必须强化聚焦基础工作,树立长期抓的思想,落实长期抓的措施,形成大抓基层、抓实基础的浓厚氛围,实现基础管理全面规范、全面过硬。而规章制度管理是一个企业规章制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提升一个企业精益管理能力的抓手。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注重制度有效性评价,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一、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分析
1.规章制度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规章制度并不是束之高阁的天花板,一个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后必然要执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制造企业现场生产业务如果没有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管理,员工肆意而为,那么安全事故必然会发生。同时,国家法律也规定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安全生产,生命至上”,并不是一句空口号,特别是生产制造企业,要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需要各个企业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对于生产制造企业来说,安全规章制度尤为重要,安全规章制度既能保障生产顺稳,又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的需要。
2.夯实企业基础管理的需要
企业要发展,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基础管理有待夯实,需要用精益管理的手段,推动公司进一步发展。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夯实基础、制度先行。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建立制度执行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发现和解决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谁制定谁负责,谁制定谁培训,谁制定谁检查,谁制定谁改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善、执行力更强,形成制度优势、体系优势,转化为管控能力、系统能力。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推进专项风险治理和流程改善,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只有规章制度的基础管理做好了,一个企业这座高楼大厦的根基才算是筑牢了,企业才能把大楼建的更高、更好。
二、规章制度存在的不足
1.部分规章制度缺失,业务缺少指引
企业缺乏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认识,企业领导缺乏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宣传,导致企业某部分规章制度的缺失。规章制度的缺失,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缺乏规章制度的指引与规范,造成工作混乱、无章法。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缺失了规章制度的指引,业务缺少指引,企业员工仅凭经验工作,由于每个员工的个性认识不同,对同一项业务不能形成规范性的业务流程,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还会导致出错几率升高;且没有规章制度的规范,企业员工工作没有限制,还容易缺失公平、滋生腐败;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因为没有规章制度约束,或者不遵从规章制度约束而犯错误的人,可见规章制度的构建及遵守的重要性。
2.规章制度管理混乱、不具有系统性
我国目前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规章制度缺乏层次及体系。首先,从公司层面讲缺乏统一的规章制度监管部门,缺少对规章制度的统一备案及管理,这样就导致公司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出台对本部门内有效的规章制度;由于各部门出台规章制度时与公司没有沟通,极有可能与公司其他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冲突或者重复,造成制度混乱;且本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效力范围仅适用于本部门,不能对全公司适用,且有可能与其他部门规章制度冲突,这样就造成了公司的规章制度的混乱。其次,公司内部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层次划分,造成全公司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性。例如:总则性文件与细则性文件不分,公司级文件与部门级文件不分。公司内部对各级制度缺少归口管理、动态管理,没有公司级规章制度的顶层设计,部门级的规章制度缺少指导,造成各部门无所适从,规章制度的制定没有系统性。
3.规章制度的可执行性不强
规章制度作为一个企业的“内部法”,按理来说应该具有较高的执行性,但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处于“休眠”状态,执行力低。目前,许多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都存在着重制定、轻执行的问题。一个制度的生命力在哪里?执行力!不被执行的规章制度,属于空中楼阁。有的企业是规章制度有规章制度的规定,线下执行有自己的执行准则,或者肆意执行,规章制度完全处于被闲置的状态,其执行力完全等于零,等同于没有规章制度;有的企业对规章制度是部分执行,与自己心意想吻合的部分执行,与自己心意不吻合的部分不执行,不能严格全方位地执行规章制度,执行力低下。
4.规章制度宣传不到位
企业或企业内部部门制定规章制度后,缺少对制度的宣传操作,导致制度制定后,只有制定人知晓,其他人员对规章制度并不知晓,这样会导致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制定后,缺少制定人对相关人员的讲解,会导致其他人员要么不知道有这项规章制度,要么对规章制度规定的内容理解不到位,造成规章制度执行困难和偏差。
三、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措施
1.提高规章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对规章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由上到下、全员参与的活动。一个企业想要强化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建设,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企业要形成一个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首先,从公司层面讲,公司主要领导首先要树立夯实基础管理、强化制度建设的观念,公司领导要以身作则,从自身开始推动规章制度的建设;其次,所有员工都要根据公司的风向标,强化制度建设意识,各部门、各岗位人员都应树立制度建设的理念,形成重视规章制度建设的良好风气。
2.规范规章制度体系建设
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公司级、部门级等的规章制度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首先,公司应建立专门负责全公司规章制度归口管理的部门,对全公司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掌握和备案,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管理的文件,发全公司执行,同时通过对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备案了解,避免各部门之间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发生冲突和重复;其次,从公司到部门,规章制度应具有体系性,例如,从适用范围来讲:分为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等,部门级、班组级制度不能违背公司级制度的原则。从制度级别来讲:可以分为一级制度、二级制度、三级制度,同样,二级、三级制度也不能与一级制度相冲突。
3.规章制度制定实行全员参与、集体决策
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实行一言堂,需要由具体使用该规章制度的人员来参与制定,因为只有具体参与该项工作的业务人员对工作流程和规范最清楚,有实际执行人的参与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才更具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同时规章制度的制定不能是单独某一个人来制定的,需要与该项业务有关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制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规章制度的公平性。一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通过征求基础员工的意见、领导的意见、专业的意见后,按照公司规定的制定流程,集体决策并。
4.强化规章制度宣贯工作
一项规章制度制定后,想要充分发挥其基础管理的功效和作用,首先就要对规章制度在相关部门进行宣贯。全公司、部门等要对涉及到该规章制度管理范围的人员进行宣贯,宣贯要全面,不能有死角。宣贯不是简单地传送文件的过程,文件下发后,要对使用部门及员工进行培训讲解,使该文件的使用人充分了解该规章制度,为该项制度今后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力及考核措施
制定制度的最终目标为按规章制度办事,也就是落实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制度需要所有员工遵循。首先,要加强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提升各个部门对规章制度落实的压力,在全员范围内建立“有章必须守”的理念;其次,对规章制度执行力不足的,要建立责任追究、考核机制,在全员范围内建立“失责就要究”的理念;强化规章制度执行力,保证规章制度活力,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王乙.关于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的思考[J].人才开发,2017,(18):170-171.
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电力设备;变压器;电力单位;规章制度;责任制
电力设备是保障电力企业、供电公司正常工作的“硬件设施”,也是电力部门的重要资产。加强电力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和维护,不仅需要专业机构的工作,而且需要科学有序的制度的保障。建立健全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的规章制度,形成完整的制度化体系,是保持电力设备有效工作的重要依托。尤其在新时期,加快电力设备运行维护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制度化网络,对于提升电力设备的工作效能与运行效率,可谓意义重大。
1 加强“以人为本”的电力设备制度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
任何制度、机制的建设与运行,都需要“人”的力量。在供电公司、电力单位等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工作效率高低,对于整个单位的运转都至关重要。加强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固然需要固定化制度的保障,但是更重要的则是重视人的力量,将职工工作制度的建设与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构筑完整的电力设备管理制度化网络。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电力设备管理机构,指派专人进行电力设备日常的维护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对电力设备管理负责的职工的制度、章程,切实提升电力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防止违规违章行为的出现。只有首先做好了职工的工作,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制度建设才能有落脚点,整个工作的效率也才能不断提升。
所以,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加强对电力设备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实施更具人性化色彩的管理,是新时期各级电力单位建设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的问题。例如,供电公司要针对核心设备诸如变压器、电气设备等,制定、实施一系列日常运行与维护的规章制度,并指派专业人员加强对日常的管理和监督;与此同时,公司也要制定健全的管理人员的工作制度细则,引导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力求保证电力设备制度的落实和贯彻。比如对于变压器的检修、维护和保养,管理人员一方面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的标准,确保工作的扎实推进,另一方面要检查各类隐患和问题,提出修正意见。
2 针对基层电力设备做好维护报修工作,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所谓的基础电力设备,指的是供电企业、电力单位日常工作核心区域所需的重点、基本的设备、设施与仪器等。这些设备是电力运行和保障的基石,十分重要,必须做好对其日常运行工作的维护、维修和保养。要千方百计的做好基础电力设备的制度建设工作,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条令,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为各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比如,要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和健全有关设备检修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检修工艺规程、质量标准、验收制度、缺陷管理制度、设备异动管理制度、备品备件管理制度等。有些设备,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已颁发了检修导则或工艺规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制订实施细则或补充规定。对上级没有颁发规程的设备,应根据制造厂说明书和现场经验编制现场检修规程。
诸如上述的具体基础电气设备的制度建设是电力单位制度化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设备异动管理制度,是针对电力设备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声响、反应、事故甚至缺陷,制定的一系列排查、探究、记录与解决的制度、条例。当电力设备出现异常的时候,根据相关的制度可以做出及时的应对与解决方案,从而大大提升了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效率。所以,对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的建设不单单需要条例、方案的颁布,还需要实践过程中的验证和落实。只有做好全方位的工作,电力设备运行维护制度的建设才能发挥实际作用。
3 健全电力设备制度建设与执行责任制,加强工作监督与巡查
电力设备的制度建设事关重大,不可儿戏。首先,要建设与电力设备制度相配套的监督与巡查制度,对制度建设、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控;其次,要建立健全电力设备制度建设的责任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机构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处置。只有这样,关于电力设备的一系列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为电力单位的正常工作和运转贡献力量。
如,针对电力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修,要建立相关的负责人制度。目前,很多电力单位都建立了检修责任制,但对大型设备的大修,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变压器等,在设备解体后,主要部件和配件都要分专业进行分解检修试验,这个分工与原订检修责任制中的分工可能不完全对应,需要在检修前进行调整或加以细化,做到每个项目自始至终都有专人具体负责,小到每个螺丝、阀门、接头、瓷瓶、从拆卸、修理、保管到安装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综上所述,新时期电力设备的运行与日常维护不仅需要专业人员的操作,而且需要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电力设备的管理制度对于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效果至关重要,这也是电力单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许进华,吴玉红.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的必要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02).
[2]邓难民.电力设备状态检修处理系统设计[J].华电技术,2008(12).
[3]张海文.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3(30).
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范文3
所谓企业法律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总和。[1]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法律文化的构成要素有三,[2]即物质表现层、制度行为层以及精神理念层。物质表现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载体,表现为可观察到的组织机构和组织过程;制度行为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中间层和支持保障层,表现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的行为;精神理念层是企业法律文化的内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律信仰等。
企业法律文化的三个构成要素既相互独立又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法律文化在企业生产经营及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二、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法律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在法律文化建设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物质表现层
根据原国家经贸委《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建议企业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并配备法律工作人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更是规定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应当设立总法律顾问、设置法律事务机构、配备法律工作人员。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一些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都没有达到国资委规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地方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私营企业了,同时很多企业即使招聘了法务人员或聘请了法律顾问,也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将法律工作停留在企业管理的表面层次上,没有真正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3]法律事务组织机构的缺失和总法律顾问、法律工作人员的缺位使得企业法律工作得不到有效的组织和智力支撑,更使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自然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二)制度行为层
一方面,制度建设有待提高。首先,很多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除了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规范之外,其自身缺乏基础性内控制度,企业的很多内部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其次,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但制度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和衔接,内部不同部门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有时大相径庭,同时有些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难以执行和操作,使许多规定成了一纸空文。再次,不少企业的制度执行力不强,虽然制定了许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但得不到有效的执行,造成了虽有制度但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另一方面,行为建设有待改善。首先,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及经济行为中缺少法律审核环节,忽视了法律审核在企业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制定及经济合同签订中的重大作用,极大削弱了法律的保驾护航能力。其次,很多企业没有将法律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之中,仅将法律的作用定位在纠纷案件处理上,法律被排斥在合同管理、授权管理、风险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管理门槛之外,成了企业管理的看客。规章制度的漏洞和法律行为的缺失使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缺少了制度保障和行动落实,仅成了一种口号。
(三)精神理念层
首先,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还不强,对企业法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法律的事前防范功能,缺乏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传统的人治思想较为严重,依法治企能力较弱,市场法制规则意识薄弱,遇事沿袭习惯做法,靠关系,讲摆平,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先天缺失。其次,一些企业对普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普法宣传在法律意识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普法投入不足、手段单一、全员参与程度较低等,难以有效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环境氛围后天不足。
三、我国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意识,充分认识企业法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公司治理,真正形成有效制衡机制,关键是严格依法办事。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有利于企业依法规范行为,使公司治理名符其实,发挥效率,保证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层之间的制衡到位,有利于提高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须依法开展各种经济活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依法经营必然造成市场风险的放大,一旦法律风险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控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迫切需要企业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加强企业法律工作是深化企业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实现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要做到科学、有序、高效,就必须摒弃人治思想,积极推行依法治企。企业内部决策,要从经验决策、个人决策向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转变;企业内部管理,要从粗放管理向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适应这一内在要求,需要提高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治理,推进企业民主法制建设。
(二)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
普法教育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全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上下应当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做好普法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要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普法教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实现企业普法工作的常态化局面。要围绕重点,狠抓落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各级领导和关键岗位员工作为重点普法对象,把实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作为重点普法内容,把企业法律管理的成功经验、做法和典型教训作为普法案例,促进普法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企业普法教育,增强全员的法制意识,提高依法治企能力,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运用法律”的良好氛围,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基础
组织建设是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各企业应按照有关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总法律顾问,明确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逐步推动总法律顾问专职化、专业化,充分发挥总法律顾问在企业法律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要设置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流程,确定分管领导和机构负责人,切实加强法制工作的组织领导。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明确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权限、程序和职责等,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企业应该加强法律顾问后备人才培养,营造优秀法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取证工作,实现法律顾问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四)加强制度建设,筑牢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制度支撑
加强基础性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体系,是规范企业行为、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也是衡量企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强化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减少原则性与抽象性规定,增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的各项内部管理行为有规可依。同时,要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加大对规章制度的宣贯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做到有规必依、依规必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轨道,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五)加强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
法律审核是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管理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环节。企业要按照“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经济合同以及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一是要有制度保障,企业必须制定有关法律审核的规章制度,确保法律审核嵌入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流程;二是要覆盖全过程,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从合同的订立到履行,从重大项目的决策到运营,法律管理必须全程参与。通过法律审核,不断促进企业依法决策、依法行为,为企业法律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合规环境。
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制度;执行力
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中,会发现不少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不能严格落实的情况,若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及时纠正,必然对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形成实质性损害,进而产生制度执行力下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企业的管理层都很重视规章制度建设,重视制度的执行力,那么,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呢?
一、制度的设计应具有明确而清晰的内涵
制度能否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首先审核制度本身是否严谨、科学。若制度的表述不明确、不清晰,在含义上过于宽泛,使人可以从多种角度予以解释,则必然在执行中出现多种行为均符合规定或均不违反规定的后果。规则内涵的不严谨常常导致执行者各取所需、差异执行的后果,实际上赋予了执行者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自然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因此,企业的职能部门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要对具体的执行层进行调查研究,进而在制度的制定中表述明确、清晰,提高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制度的本质是一个企业的法律、规则,是文化和软实力,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的管理层要从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层面上重视制度建设,做好制度建设规划,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责,实现企业制度设计最优,创新及时和具有实效,形成企业集中、统一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体系。
二、制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制度的设计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落实,对人们的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制度设计的可操作性就与制度执行力的强弱有着内在的实质性联系。可操作性低的制度自然可行性就低,而可行性低必然导致执行力弱,反之亦然。而一个制度的可操作性集中反映和体现着这个制度对于企业现实情况的针对性如何,反映着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契合程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操作性上存在障碍,导致很多制度不能真正落实。
为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的管理机构要审核具体制订制度的部门对现有制度的评审报告,主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制订制度。制度前,需进行制度会审,会审通过后才能正式。
三、制度的执行必须责任明确
验证制度设计是否科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求制度规则的执行必须责任明确, 就是指每一项制度要求认真落实执行,都必须有清晰明确的主体,由确定的部门和岗位承担相应的责任。在责任主体的确定上绝不可模糊,更不可给执行者以责任不清的裁量权。如果特定的职责在执行的主体上可以有多种解释,或者粗略地规定为由多个部门和岗位相互协商来确定,则职责的落实必然落空,进而削弱制度的执行力。为了提高不同部门的整体效能和合作成效,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按照科学化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不同部门各自的责任范围和职责内容,最大限度地压缩部门之间扯皮推诿的空间,从制度上强化责任归属,以促进制度执行力的提升。
四、相关制度之间须加强配套与协调
制度运作的系统性是整个制度体系运作绩效的基础和保障,它要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保持协调和良性的互动。制度规则能否顺畅有效地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各运作机制之间的协调性和关联性。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差,出现摩擦、脱节和冲突,必然影响和阻碍整个体系的有效运行,使得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发生人为矛盾,使得各方的工作相互抵消,大大降低了制度的执行力。为了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必须着力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消除阻碍制度执行绩效的制度结构上的症结,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
五、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考核
企业的制度体系健全以后,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就要加强制度的监督和考核,若一套再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若监督和考核跟不上,使执行者感受不到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和不执行一个样,那么,很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考核,使执行者感受到制度的约束力和严肃性,对严格执行制度、促进企业发展的执行部门进行奖励,对不严格执行制度,给企业带来损失的执行部门进行处罚,在执行层面建立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企业要建立综合考核管理细则,每项制度的业务管理部门每月要对制度的执行情况上报考核情况,由综合考核管理负责汇总、报审和考核结果。坚持每月做好制度执行力的考核,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六、加强制度评审和更新机制
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新的法律、法规在陆续,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企业内部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要建立针对规章制度的管理细则,把每年规章制度的评审、需制修订规章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把规章制度的立项、起草、审核与纳入《规章制度的管理细则》,确保制度更新及时,符合企业实际。
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范文5
【摘 要】通过对中职班级“软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必要性的分析,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等角度,就中职旅游专业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建设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班级文化;软文化
班级“软文化”通常是指在班级内部师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与“硬文化”不同,“软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很多实践证明,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的建设,积极、健康、优秀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活跃班级生活与学习氛围,还可以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对于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实现班级“软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一、企业行为文化与班级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
企业行为文化与学生行为准则的建设对接,有助于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及个人行为方式的改善,便于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旅游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中职旅游专业要在班级内部加强实践文化的培养,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契机,让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走进旅游企业、深入旅游市场,在实践中对旅游服务、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纠纷解决等问题进行切身感受或模拟训练,让班级内部的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渐加深对职业岗位的感情认知和理性认识,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其次,中职旅游专业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加深对旅游行业的整体认识,以及旅游行业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之间的关系。例如,中职旅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走进旅游景区,组织旅游区生态环境调研或垃圾清理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边实践,一边加深对“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念,实现学生行为准则与当前旅游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再次,中职旅游专业教师要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中提高对团队文化培育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化班级团队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旅游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学生职业精神的同步培养,从而使班级环境建设与企业环境的不断对接,让班级学生在近似企业的环境下不断改进个人的行为方式。
二、企业制度文化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对接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健全中等职业规范、强化素质教育,教育部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中等职业教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这对中职学校的班级规章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企业制度文化的导向作用,将有助于中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但是,校企文化的建设对接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工作量大,只有将中职学校班级规章制度建设与企业的制度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政府部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加强协调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建设对接效果。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牵头引导作用,制定鼓励旅游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并鼓励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及时熟悉企业的制度文化,汲取企业制度文化中的精华,并应用到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的具体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和中职学校的双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制度立校,文化治校,将旅游企业的制度文化逐步内化为班级规章制度,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制度文化在班级“软文化”建设上的逐步渗透,往往能够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企业精神文化与班级价值观念文化的建设对接
在班级的“软文化”建设活动中,学生共同价值观念的建设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学生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要发自内心的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对旅游事业的热爱,由此产生相应的旅游事业奉献精神。在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旅游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旅游市场意识和专业能力,还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旅游价值观,在旅游工作岗位上要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积极为中国的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当前很多旅行社企业却因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相应的不诚信或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等消极思想对中职旅游班级的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而中国的生态旅游建设,不能过分强调短缺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中国旅游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因此,中职学校的班主任或授课教师可以以优秀旅游企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旅游意识和职业道德精神为主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这对学生顺利走上职业岗位并实现良好发展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旅游专业的班级“软文化”建设中,可以重点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重点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实现在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充分适应,进而达到内外兼修、统筹兼顾、虚实并重、循序渐进的教育目标,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金大青,党君.探究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95)
[2]成伟君.班级文化建设:提升职校德育水平的必由之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孟晶.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环境[J].职业.2010(18)
加强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范文6
高职院校在科学规范管理学生规章制度时必然涉及到管理的内容,而管理的内容又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管理内容纷繁复杂,其管理内容和管理制度必须既符合法律范畴,也符合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管理需要调动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双重联动机制,首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定需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学生也应该享受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比如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评价权等等。比如在高职院校中涉及到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时,可以征询学生意见,综合考量,采取刚柔并济的实施策略。学生参与学校和学生利益直接相关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比如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度的宣传,监督学校有关政策、制度的实施。当然,界定学生参与内容和范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其具体内容会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学校历史传统、管理者素质及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制度需要符合学生法律范畴,也要符合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支持、保障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就总体而言,还是存在着规范化、制度化不足,系统性不强,机制体制缺乏的问题。因此,当前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并重点使以下基本制度规范化、制度化:1.学生议事制度。把学生吸收到学校有关议事机构中去,让学生参与学校有关工作的讨论和决策,用制度明确学生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代表的产生。2.学生意见制定。学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明确学生实际需求,完善健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管理辅助教育、管理促进教学的协调发展。3.学生申诉制度。主要规定受理学生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充分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基本精神。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权利和意见的情况下,才能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顺利实施,而不是完全“命令式”的制度实施手段。
三、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落实高职管理的科学规范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管理的实施者,教师的管理能动性决定着学校管理的质量,所以,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制度规章也需要不断健全完善。首先,要合理定编,科学管理,要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高效的原则,确保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的中心任务,在编制管理上要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辅之以流动编制、浮动编制;其次,要科学设岗,推行聘任制。由教师岗位职数控制向结构比例宏观指导转变,向重点学科、学科点等倾斜,同时,要强调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强调岗位业绩,岗位业绩与津贴挂钩;第三,要落实责任分配制度,对于高职院校管理任务分配要实行责任制,将任务分配落到实处,将任务成果与教师的成效挂钩;第四,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通过公正严明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人员的使用和培养、晋职升级、任免奖励、聘任解聘待遇分配等挂钩,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工作效率;第五,要积极推行用人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人事制度、人才租赁制度、聘用合同制度等用工形式,真正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高职学生民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高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管理队伍的思想意识和管理决策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质量。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实行高职院校管理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包括吸取优秀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和先进管理学校的讨论交流,也可以吸取其它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并结合本校的现状,制定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合理缜密化的同时,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实施手段,促进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因此,专业的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保障高职院校管理行为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
五、以管促用,加强高职院校产研结合科学机制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学生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的管理内容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和工作,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为了既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也便捷学生的学习道路。因此,完善了以上各项规章制度后,学生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也作出了努力,通过深入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实行高职院校产研结合,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首先,加强学生职业定位,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企业需求及办学优势,建立一批相对长期稳定的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以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为主,形成优势和特色,密切与行业、地方的合作,这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措施。只有定好位,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好,激发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依靠性”,使“服务”与“依靠”互动,进入良性协调发展。另外,高职院校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社会和行业的需要,根据需要及时修订培养计划,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压缩课堂教学的学时,增加集中实践和顶岗实习,优化人才培养计划。
其次,大力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课程教学体系。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校设置的专业、班级、院系与企业共建或以企业冠名,实现高职人才订单式培养,即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出资金、出设备,共同编写教材和授课等,对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包括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学生毕业后到合作企业工作。另外,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同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吸纳行业专家的意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最新需求。
最后,加强学与用的结合,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组织教师积极开展与教学相结合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除了积极申报国家及省、市项目等纵向课题外,还要努力与行业(企业)合作,争取重大横向课题。教师牵头搭建,学生积极配合,开发出更多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型技术。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