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建设范文1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148-01
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近年来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长足的发展环境。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建筑业的广泛兴建便应运而生,发展的风生水起,变化的日新月异。国家也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条例来宏观调控为了建筑业能够有良好、健全和合理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针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能够有依据遵循并有效处理,另一方面也通过法律手段强制有关单位能够做到建设工程质量可以保障日常生活需要。通过不断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的安全,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意义,也是对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
1.我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工作职责模糊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为了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而建设工程质量处理的并不是很清晰,很多工程存在安全隐患。一般来说,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人员只对施工单位的工作负责,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材料、现场检查以后验收工作,而忽视了对安全的把控。普遍认为安全监管应该由政府机构负责,或者由相关单位主动检测,并不应该由施工单位或者承建单位来完成检测。这样造成的现象就是施工单位并不真正了解所负责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存在哪些安全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并没有合理的处理方案和应急策略。这些都是因工作职责不明确造成的相互忽视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也是监管部门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1.2相关处罚很难实现
在现行的我国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的处罚意见中,对相应存在问题的建设工程处罚过重,这样造成了执行起来很难,无法对单笔罚单做到有效的处理。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力度,但处罚过轻,又起不到警告作用。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措施,给实际执法处理带来很大麻烦。对处罚的有效证据也很难找到,也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又一个缺陷。
1.3建设工程质量缺少安全标准化管理工具
很大程度上,没有一个良好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是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一个重大弊端。即使存在管理工具,也不是统一标准,没有合理的科学性和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经验性。标准化管理的大力推广,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安全性很多有必要也很有意义,很切合实际。
1.4建设工程质量缺乏过程监督
建设工程的验收往往以建设的结果为标准,忽视了建设过程中会产生的问题,比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这都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安全隐患,但在验收结果中并不能被验收人员所察觉。这样就完全靠建设工程的施工单位自我管控,目前来看,很少有施工单位有标准的施工过程处理方案,也达不到自我约束的标准要求。
1.5建设工程管理团队违规
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管离不开人的参与,而人的主观意识在管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不能客观的进行管理工作,出现了大量违规、违法现象。不能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工作,不能按照有效管理原则工作,同时,主观的将建设工程工期缩短、投入经费减少以及自我标准降低等现象。
2.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应对解决方案
建设工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工作程序十分复杂,涉及的领域很全面也很繁琐,质量作为建设工程的生命。其监管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我们在建设工程实施中,理论结合实际,以实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站在改革发展的角度上,做到更严谨、更科学、更有效、更合理的监管体系。
2.1建设工程需要大力度改革
建设工程质量的把控需要更大范围。建设工程的质量不能仅仅单一的关注现场的质量安全,还要对建设工程参与方的自身安全意识以及安全行为所重视。并加强施工个人的安全意识,调动个人的主观意识,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意识问题,整个建设工程无论在施工过程还是结果上都会提高安全系数。
增加施工信誉保障。建设工程应该完善详细建设记录,作为安全考核的依据,严格记录不健全的施工单位,提高信誉危机意识。把安全记录作为质量体系管理水平的重要根本,才能在日后工作中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2做好建设工程质量的风险控制
处理好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所存在的风险,实现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风险具有科学性的评估,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发生。建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风险,要对其安全管理上做好规避工作。首先是其施工方自身存在的风险,其次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包括建设工程周围环境、施工人员组成以及选取建材等方面,最后是借鉴以后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经验,对比可能存在的风险。增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风险意识,不仅可以保证施工过程可以顺利进行,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建筑业安全环境的建设。同时,合理有效通过科学方法来进行评估,可以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起到管控作用,对质量验收有很大帮助。总体来说,质量的安全关系到社会正常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深化改革。
2.3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科学机制
建设工程质量的安全管理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带来,建设工程应该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将建设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联网排查做到施工单位信息透明化,不会存在资质浅、暗箱操作等现象。同时,也可以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抽查。因为网络信息流通的快速,可以建立建设工程质量动态的管理模式,主要针对当地建设单位以及人员践行资质审查、建设环境合理化管理、相关证件审核等。对一些混乱现象要加大处理深度,合理安排上报程序,从严从重处理违法违规现象,这关乎到安全的大问题。
还要完善诚信制度的改革,加强监管部门直属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将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共享,对存在安全问题的施工单位企业进行信誉审核,严厉打击不良行为,协调各方进行配合监管,做到建设工程质量的无死角。
3.结语
总之,建设工程质量的安全监管比建设工程本身的质量更为重要,关乎着社会和谐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关系着人身财产安全,必须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意识。落实到实际,通过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积极配合的管理态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针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全方面的安全测评。只有坚持原则、
把握方向、严格要求才能建立良好的安全管理规范,这样我们能够有适合自己发展的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和体系。
参考文献
[1]管平,吴纪宁.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建筑,2011(4).
[2]董继红.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信息化管理研究与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2).
[3]李超超.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6).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建设范文2
就业与社会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村居民面临的两大难题
农村土地素来都肩负着中国农民生存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忽视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很容易导致其陷入“进无出路、退无保障”的两难境地。
(一)出路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维持家庭可持续生计的主要来源。要保障基本生活,根本出路在于就业。从目前情况来看,土地流转后,很大部分农民长期处于无业或不稳定就业状态,情况不容乐观。据估算,目前中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高达4000万至5000万人,其中有30%左右处于无业或离岗状态。导致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农民自身能力和素质使然。长期以来,受城乡隔离政策的影响,中国农村居民就业观念较为保守,文化素质、知识技能通常较低。特别是40岁以上的劳动力,他们过去一直从事农业生产,很少涉足二、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再加上年龄偏大,应对变化能力趋弱。因此,当他们放弃土地经营权而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竞争时,就一再地表现出不适应。二是当地政府没有积极作为。土地流转后,很多地方政府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就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扶持。此种情况下,在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尚存,而当地乡镇产业和集体经济又不够发达之时,许多失地农民就不得不赋闲在家。
(二)退路问题。在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土地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保障功能,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都附着其上。一旦土地经营承包权转让出去,这些都有了后顾之忧。首先,农民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中国集体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素有“口粮田”和“责任田”之分。其中,设定“口粮田”就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现行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很少考虑“口粮田”之于农民的意义,基本上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用征地补偿替代土地的保障功能。但令人堪忧的是,由于现行流转制度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尽合理,农地流转收益往往不能落实到农民身上,甚至不能满足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其次,土地的失业保障功能。在土地经营权转让之前,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实现非农就业,农业生产始终是其“最后的港湾”。当非农经营或就业失败时,他们可以重操旧业,重新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但土地一旦转让,农民的此种失业保险便随之丧失。事实上也是如此。任何生产都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土地流转也非一转就灵。流转后农民能否适应非农产业领域的竞争,能否获得预期的收益,一切均不得而知。最后是土地的集体保障功能。在中国现行农村管理体制下,农民的社会保障很大程度上是由集体提供的。这种社会保障与农民的集体成员资格联系在一起,而农民的集体成员资格又是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社会保障的权利和渠道。
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农村居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以土地流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村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首先,土地流转明确了农民的承包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契约的形式将世代耕种的土地自愿交付给他人经营,从效益和利润空间相对较窄的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城入厂务工、经商。其次,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地的集约化经营,实现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例如,一些地方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推动集体经济的发展;另外一些地方则将产业的链条延伸至二、三产业,使农民“足不出农村”便能重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首先,明晰土地权利,赋予农民更充分而又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是明确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承包权之间的界限,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独立性,防止乡村政府和村干部随意发包耕地,避免真正的市场交易主体――农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同时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经营承包权的长期稳定,保证土地自由流转,使农民能从土地的出租、入股和抵押中分享到收益。其次,建立灵活有效的流转机制,使之充分地体现土地价值。针对中国农地现今既无“市场”亦无“市价”的尴尬状态,我们要进一步打破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格局,让土地转让进入市场,由市场统一定价;坚持灵活的流转机制,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承包经营方式,使之真实地反映农地价值。最后,制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对参与农村土地市场的主体、土地转让条件、转让程序、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重要问题进行规范,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三)合理分配农地流转收益,充分发挥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的社会保障功能。首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享有土地收益的主要部分。为缓解农村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土地流转在补偿安置和使用权的收益分配上应对农民进行适当地倾斜。其次,充分发挥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社会保障的功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目前,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都已利用土地收益金,建立了一套分年龄、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二是建立专门针对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参考城市标准进行,资金一部分来源于土地流转的补偿安置,另一部分则由地方财政直接补贴。三是,实行多样化的土地补偿安置办法,使土地收益的分配与使用更契合农民的长远利益。除一次性的货币安置外,土地流转还可采用留地安置、逐年支付租金、土地补偿费入股等多种方式,确保土地收益的保值增值,从而为农民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内控制度建设;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风险增加,因此医院需指定应对措施,以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医院加强内控制度[1]的建设,在全面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改善医院运营环境,降低市场经济体制对医院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医院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在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与经营政策的背景下,保证财产物资的完整与安全,并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与可靠性,降低医院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灵活性与效率性,实现医院经营的组织目标。在对医院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综合考虑后,对医院经营中的存在人、财、物、等因素实施管理的制度与程序,实现自我调整、自我检查、自我制约[2]的一种系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医院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而医院总收入中财政拨款的减少,将医院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而医院为了自身的发展与生存,就需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主要依靠医院业务的开展获取为此医院发展与经营的资金,因此需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需预防舞弊与欺诈的出现,保护医院的财产安全,提高医院运行的监督力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精确性。内部控制流程图见表一:
图一 内部控制流程图
二、医院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医院中的内部控制只是针对某一范围,并不全面,医院中基本业务全部涵盖,但是我国的大多是医院并未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极大的误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较为模糊,制度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局限性,造成内部控制的力度较薄弱,而经济业务的控制更加随意,严重缺乏监督。
1.对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
我国多是医院对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管理制度与管理办法不严格与科学,普遍存在无章可循的情况,这就造成医院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不雄厚。而在实际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不遵照规章制度进行办理,而注重灵活性,这就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严肃性,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不足[3],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属于表面形式,导致行为失控、职责不清的情况出现。而在有的医院中财务科长就可对资金进行随意调拨,缺失必要的监督机制,以规范医院工作人员的行为,增加了经济业务控制的难度。
2.内部控制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我国医院中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特别是乡镇级别的医院中,受到规模、人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有,但不完善,而市区级别的医院中所构建的内部控制制度非常简单,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医院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医院中的规章制度,并没有确切的、完善的、科学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4]。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存在多种问题,没有约束与防范机制,不能照顾全面,忽视内部控制制度与医院业务之间的密切关系,影响内控制度的实施效果。
3.风险控制效果不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卫生不断发生变革,医院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大大增加了医院经营的风险性。而现阶段,我国的医院只重视扩大医院规模、基础建设与就诊人数,没有充分认识到医院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因此也就没有针对医院经营风险控制的制度存在,医院基础建设所需的资金多数是银行贷款实现的,若是到期,医院无法偿还贷款的话,医院就会出现财务危机,医院在经营过程中,不对自身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或者是过分夸大自身的偿还能力,而选择性的忽视医院经营中存在的内部风险,极度缺乏风险意识[5]。
4.医院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医院经营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人类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作用与效果受到设计人员与实施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年轻血液加入医院审计、会计的队伍之中,提高了我国医院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缺少晋升的机会,导致对财会管理方面的新知识、新规章制度无法及时传达,影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执行。
三、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
1.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
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权责,且不同部门、员工以及岗位之间的业务办理均需进行验证,以实现相互之间的制衡作用,保证同一岗位、工作人员无法完全处理医院业务。遵照内控制度,对医院各部门、科室的岗位职责[6]进行调整,以提高医院部门之间的监督力度。例如,在医院中设置资产管理科与采购科,以分离采购与资产购置审批,明确采购科的职责与采购负责内容;而资产管理科主要是针对库存与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所有物资的审批与申购等操作均需通过文件进行记录,以保障操作的真实性。
2.提高财产物资的控制力度,减少损失
提高医院资产的管理力度,严控入口关。在资产的日常管理中,需要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综合考虑,重视资产购置中的预算管理。购置人员需重视资产的利用率,且科室之间人员的变动需在资产管理科中办理交接证明,并对医疗设备的利用率与故障率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奖惩措施。对于相关科室报废的设备,资产管理科需一一进行核对与确认,以保障医院资产的完整与安全,明确各个岗位负责[7]的区域,例如:医院的现金、有价证以及银行存款等有且只能够由出纳人员负责,而库存物资只能是仓库管理员接触。对于体格较大,价格较为昂贵的医疗设备需要专人进行负责,以提高医疗设备的保养工作质量,降低故障发证率,保障医院资产的可靠性。
3.重视预算,完善医院预算体系
在医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三方共同进行管理:预算委员会、财务部以及预算员,主要负责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起草、检查、报批、路奥斯预算管理制度;②记录、控制、管理预算执行,定期开展分析,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③预算年度管理规章制度;④预算草案,制定严格的预算分配指标;⑤分配定额的制定与调整,并制定确定的预算调整方案。而医院的预算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医院总体预算:包括四部分:专项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收支结余预算、现金流量预算;②院级预算:包括多个方面,例如:人工预算、材料采购、设备购置、网络建设、业务收入、公用支出、药品采购等多种预算项目;③责任预算:包括5部分,例如业务收入、收支结余、业务量、业务支出、设备购置等[8]。
4.问责制度的构建,提高内审监督力度
在医院财务部实施问责制,以提高内部控制力度。医院所开展的业务主要涉及审批人、检查人、经办人以及监督人等,而不同岗位的人员其权利也就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相互独立与制衡,以体现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权力制约与岗位分离[9]等原则。而在医院经费的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稽核权与审批权,通过财务、审计与纪检三个部门组成临时检查监督小组,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以掌握医院财政支出的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中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属于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医疗制度的变革等而发生改变的,因此需要根据贯彻情况进行不断完善,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对医院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协调,全面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实现医院制定的目标,提高医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力,促使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邝歌.电子商务在现代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2]陈财柳.民营南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研究[D].兰州大学,2014.
[3]赵鹏.对新形势下医院内部审计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8:1617-1619.
[4]伊冬华.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的经济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4,27:42-43.
[5]唐英.浅议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J].学理论,2013,03:72-73.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建设范文4
__年,我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十”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省市会议精神,巩固平安建设成果,着力加强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力度,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综治基础建设,推进新一轮平安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一)深入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以平安村(社区)创建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达到新一轮平安创建标准。
(二)切实加强综治机构建设。加强综治机构自身建设,充实力量,健全制度。调查研究,明察暗访,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狠抓各项综治措施的落实。
(三)大力推进综治工作中心平台建设。在有条件的村要健全综治办或综治工作站,有效整合公安、、民政、国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工作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其在维护稳定、社会治安、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四)健全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确保年内基本完成村(社区)为核心,警务室或调解室为支撑,治安巡逻队为基础的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体系的目标要求。
二、着力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体系,维护社会持续稳定
(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组织领导和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组织领导,实现矛盾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健全预警机制。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分配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排查梳理涉及农民工返乡、农民工资、引发的矛盾纠纷,掌握社情民意,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加大信息汇总、形势研判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积极做好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工作。
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着力健全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
(一)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斗争,统一执法思想,加大打击力度。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打击能力,减少社会对抗,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渗透与分裂、破坏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城乡治安整治专项活动。加强对旅游环线的整治,深入开展“打黄打非”、盗窃破坏“交通网线”设施专项整治,非法安装使用电视接收机设施、传销和“黑网吧”等专项整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四)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把社会管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建设规划,构建以巡逻员为骨干,其它群防群治队伍为重要力量。切实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和工作机制建设,保持社会治安平稳。
四、创新重点群体管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村(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全力做好返乡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流动人口流入地、流出地双向服务管理措施,形成服务管理合力。
(二)加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排查管控。推进重点群体信息库建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落实违法犯罪人员及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加强对闲散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
(三)加强安全监管工作。抓好企业安全的监管,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势头,做好学校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和改进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管理和交通运输,消除安全隐患。
五、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建设范文5
一、劳教戒毒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要坚持四条原则
劳教戒毒的法律属性决定其管理是一种依法依规的管理;所有的执法活动要有明确的标准;所有的执法标准都要有清晰严密的责任约束。所以,我们在推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好以下原则。
1、职权法定的原则。劳教戒毒规范化管理,事关劳教戒毒事业长远发展,一定要坚持职权法定的原则。一是各项制度的设置要坚持合法性,正确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基本内容。二是每一项执法行为和执法内容与标准都有据可依、有所遵循、统一规范。三是建立规范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实现权力运行流程标准化、信息公开化。
2、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劳教戒毒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把握好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社会层面来说,就是要突出执法为民的指导思想,坚决打击和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二是从服教学员层面来说,就是各种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必须有利于提高学员矫治质量和法律执行质量;有利于提高学员回归社会后的生活技能。三是从执法民警层面来说,就是各项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充分体现从优待警的基本要求;必须充分反映促进劳教戒毒警察的全面发展;必须充分表达劳教戒毒警察依法治所、依法护权的意见与呼声。
3、务实高效的原则。规范化管理的行为标准主要体现在“八化”上,即:决策程序化、权责明晰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奖罚有据化、控制过程化。在正确把握行为标准的基础上,坚持高效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法简化程序,整合规范制度,创新管理办法,使得执法更加公正,程序更加简便,行为更加规范,作风更加务实,服务更加优良,运转更加高效,群众更加满意。
4、统一规范的原则。规范管理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员参与。就是要让在职的每个民警和职工都参与到规范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全过程中来,以保证其理解、认同与支持。二是体系完整。有完整的思想理论和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吸收了中国古代和当代管理思想和文化的精华,容纳了中外劳教戒毒管理的先进经验。三是制度健全。有能构成劳教戒毒规范运行的系统规则,健全组织成员行为激励诱导机制的管理制度。同时,在规则与制度中充分体现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在正确把握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执法规范、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和考评机制。
二、劳教戒毒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要着重把握四个环节
构建劳教戒毒规范化管理新格局,促进劳教戒毒持续安全稳定新发展,要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开拓创新,求精务实,奋发图强,扎扎实实推进规范化管理工作,切实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着重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把健全制度体系作为规范化的前提。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制度体系,使劳教戒毒执法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劳教戒毒工作始终在规范化轨道上运行。一是要抓好确保场所安全的制度体系建设。场所安全是劳教戒毒的首位工作,要在梳理、修正既有制度的基础上,着力完善所内非正常死亡事故防控制度、健全所内公共卫生安全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二是要抓好确保科学矫治的制度体系建设。树立大教育矫治观,整合资源,凸显主业,建立大教育矫治机制,使劳教戒毒各项工作服从服务于教育矫治学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具体要完善落实好专业技术证书发放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制度。三是要抓好确保公正执法的制度体系建设。公正执法主要体现在办理减、保案件与维护学员合法权益和考核奖罚等执法管理过程中。为此,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减、保工作标准,消除自由裁量权。同时,既要注重解决好执法行为的合法性问题,又要注重解决好执法程序的合法性问题。要深化所务公开,把公开关口前移,着力推进执法过程、执法环节的公开。
2、把完善工作流程作为规范化的重点。劳教戒毒工作要规范运转,必须建立业务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协调运行机制。一是要制定清晰明确的业务流程。每一项业务,要按照业务流向,建立落实、执行、流转、追踪、修正、完成等步骤流程。使每个岗位的民警都清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二是要建立严密的工作程序。劳教戒毒要实现公正执法,关键是要做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三是对日常劳教戒毒管理、教育工作程序也要进一步明晰,每项工作都要做到内容明确、步骤清楚、程序严密。
3、把健全岗位责任作为规范化的关键。建设完善的责任体系,做到人人负有责任、事事有人负责,是促进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关键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内容。对普通警察,要实行责任目标管理,细化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责任目标,建立健全全员、全岗、全程的责任体系。对领导干部,要区分行政领导责任和业务领导责任,集体领导责任和个人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直接领导责任。二是要建立上下有机结合、点面线全面覆盖的责任坐标体系。重点要抓好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规定岗位工作目标、要求、时限、成效。健全问责制、倒追制,把问责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建立重点工作项目专责制,如,可以把事关劳教戒毒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安全隐患问题、教育矫治质量问题项目化,进行攻关,落实到岗位、部门或个人,明确责任和要求。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建设范文6
一、完善企业制度,健全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应建立健全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完善和改进企业运营机制;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建立科学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和监督制度;建设企业诚信文化,提升企业信誉;通过股份制改造、出售、兼并、重组、联营、合资等有效途径,不断改革,寻求生存发展之道。
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偿债能力
建立以实现经营现金流持续增长为核心的企业目标,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增强自我积累意识,为扩大企业规模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制定合理的融资战略,巧妙运用表外融资等多种融资手段降低筹资成本,保证资金链的连续;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融资与融物相结合,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