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应用与运营;特色;创新
《电子商务应用与运营》是网络经济环境下一门开创性课程,是做为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课程开设的,它是将学生从传统商务引向电子商务的桥梁,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基础概念框架,掌握各类基本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技能,能够将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工作实践和网络化生活,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电子商务基本技能的现代商务人才。同时通过本课程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广阔应用前景,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灵感,培养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准职业人”的转变,并为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市场营销、市场开发等专业的重要拓展课程。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已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一、课程特色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主线,以该项目实施过程为导向,“以网络推广与促销为平台、提升实践技能为宗旨,实施项目教学”,将课程分为七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又根据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分解了16个任务。
通过反复训练,职场氛围更加浓郁;拉开岗位间的空间距离,使得实训课堂成为真正的体验性的动态立体化课堂,同学们不再坐着学习,而是在手、嘴、腿、脑并用中学习,最大限度的落实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导向,有力于学生职业自信心的建立。
2.职业情境,构建基于真实项目的工作环境
无论是教学演示项目还是学生团队项目,都要求是真实运营的网上商店项目,并通过规范的项目考核标准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非常注重真实工作环境的营造。
二、课程创新点
1.教学模式的创新
本课程提出了“以网络推广与促销为平台、提升实践技能为宗旨,实施项目教学”的课程理念,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将课程知识融于项目实践,并为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构建了基于职业情境的真实工作环境,制定了完善的项目教学管理规范。具体表现在:项目背景企业化(教学项目依据企业背景材料设计)、教师指导精细化(操作步骤有主讲教师详细的配图演示)、学生操作规范化(要求学生完成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的操作过程)、成绩考核动态化(用动态成绩鼓励学生不断修改完善作品)
2.教学手段的创新
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大多学习性工作任务都采用了全真教学,如传统商务突破、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淘宝开店等。可对于B2C、B2B电子商务交易、客户关系管理等教学项目,实施全真教学难度很大,我们就进行仿真教学。根据来自企业的背景资料,构建虚拟项目,通过模拟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理解基础知识;提出并思考一些企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课程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中,我们创新思维,以引进、校企合作、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构建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营造了很好的基于职业情境的真实工作环境。利用南京商友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平台,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网上交易、网络营销、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知识,从事实际的电子商务运作,包括市场调研、宣传策划、采购、销售、物流、客服等具体工作。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店铺入驻该平台,也可以联系企业入驻该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面向师生提供网上买卖的交易平台,而且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网上商城平台的管理工作,使学生全面了解网络零售的前台和后台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本课程与同类课程的比较
与国内同类课程比较,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有四个突出亮点:
亮点一:以任务驱动、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
内容的选取以电子商务工作岗位中实际需要处理的问题为依据,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考,以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内容来自岗位实际,过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以案例导入、任务训练为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根本性转变。
亮点二:通过“四位一体”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现了实践教学的顺序化、层次化、系统化。
考虑电子商务专业实践体系的复杂性,结合多年来的专业实践及实训条件改善情况,我院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模块。即职业基础素质训练模块、职业技能模拟训练模块、职业技能实战训练模块、职业技能拓展训练模块,各模块下分别设计了多项主干实训项目,构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
1.职业基础素质训练模块:商务礼仪训练、沟通与交流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训练
2.职业技能模拟训练:ERP沙盘模拟训练、市场营销模拟训练、物流管理模拟训练、网络营销模拟训练、电子商务模拟训练
3.职业技能实战训练:市场营销实战训练、物流管理实战训练、电子商务实战训练
4.职业技能拓展训练:企业认知实践、创业大赛、技能取证、自主创业
亮点三:教学效果明显,全国技能大赛成绩好。
自2007年至2012年期间我院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全国高校多种技能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5次、二等奖10次、三等奖12次,每次均能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保持领先水平。
亮点四:教学资源丰富,为教师备课、学生自学、技术人员充电提供便利。
在课程网站的网络课堂栏目提供所有教学模块的教学标准、实训教学项目卡,理论教学的电子教案、课件、习题及答案的链接地址,供教师讲课、学生自学及检测。
在课程网站的资源库栏目提供课题组专门规划建设的课程网络教学包,内容包括电子商务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训项目标准、技能考试题库、综合资源库等多项内容,便于学生自学提高、教师备课、同行参考。
在课程网站的参考文献中还提供了与课程有关的几十家网站的地址。
四、结束语
本门课程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的课程特点。特别是课程建设中的校企合作,起步早、举措多、做得实,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被评为2011年甘肃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刘永立.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昌学院学报,2008.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2
关键词:自媒体;高职;创业;素养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大部分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实体店和网购平台购物,消费者正在从别的渠道来获取优惠信息购物。例如自媒体平台,自媒体是近年来发展趋势非常好的一类媒体,刚开始,他还只是个消息传播平台,后来随着“网红”的介入,利用自身影响力带货,这种自媒体购物模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渐渐地,人们认识到了自媒体的商业价值,开始利用自媒体进行商业活动,并且相当一部分普通人通过它致富,它的影响越来越大。自媒体,顾名思义就是以拥有方自身为主体的个人媒体,是指它的所有人利用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向非大众群体传递非官方信息的一种模式。其主要包括现在非常流行的交友软件、贴吧等,例如:QQ、微信、微博、百度贴吧、论坛、博客、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主流和非主流交友娱乐平台。这些平台为大众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使得我们的才艺和想法有了交流、展现的空间。现在,自媒体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交流的范围,成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商业利益集体。目前,自媒体活跃度非常高,不论是在哪个领域,都有发展的可能,作为中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我们应该结合时势发展,引领学生在专业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自媒体发展趋势,在合法、合理范围内开展有意义的创业活动,甚至是创业实践,培养新时代下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一、中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校生创业素养水平能力现状
(一)学校大部分老师和同学对于自媒体的概念认知不清楚,从而没有进一步的思路
在校生中,大部分同学提到自媒体,他们的理解仅限于网上购物,对于网站的营销活动一无所知,对于购物,他们也许非常精通,但是说到电子商务创业这个概念,他们就蒙圈了,首先想到的也许是网上店铺,即在天猫或京东开一家网店。但是,对于包括自媒体在内的一系列概念以及网购是什么流程一无所知,如何利用自媒体发展趋势和规则也是知之甚少。有的学生产生过自己创业的想法,但是对于创业方面的一切都不太了解,最基础的了解都没有,就更谈不上科学性、合理性。
(二)学生缺乏创业技能,师资力量匮乏以及学校授课知识落后
很多老师往往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中职教育,不仅理论基础不够完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也相当缺乏,并且,学校专业课老师往往是相似专业老师调岗得来的。更甚,有的课程为了宣传而开设,任课老师和相关负责人没有相关的经验,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技能培养和体系知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创业培训的作用。并且,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好多年都没更新过,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不能体现时展的需求,也未适应现代商业的发展,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仍然停留在十几年前,导致学生的学习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三)学校从根本上不重视创业素养的培育,学生得不到专业的培养
从国家层面来讲,是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的。要求各类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只能将此类教育划入选修课程当中去,这就导致大多数学校人员培训项目都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课程。即使有的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在实践中往往只是形式上应付应付,压根儿没有付诸实践,不能发挥出良好的创业教育效果,也没有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此外,学校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反应较慢,对自媒体的各方面认识和了解非常落后,使得学生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机会,影响他们的创业实践。
二、关于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技能素养培养的若干建议
(一)建立专业、科学的培养方案,使得学生具备基本能力
学校应该对此类问题充分重视,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商业的发展规律,即使调整、修改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例如,以下这几个方面在自媒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案,学校可以提供在线文案、文案策划和写作课程;视频的制作、剪辑,学校可以提供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课程;视觉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等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展示相关内容,提高平台的粘性。无论是文案还是视频设计制作,都离不开创意、趣味性和可读性。因此,要求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积累创作素材。
(二)学校培养一批具备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
专业老师必须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当中去,以自身为榜样,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实践活动,以自身为榜样,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们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新型创业教育素养技能培训新氛围
实践类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教室里,应该走出教室。学校除了开设创业理论课程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如,选择合适的企业把学生送去实习,实习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
(四)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
作为学校,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相关的优秀人才,所以应该给予学生大量支持,并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实践。学校应该从以下角度入手:成立创业导师小组,设立校园创业园,引导企业入校,营造适合学生学习创业的氛围。对于一些理论性不太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压缩课程,转为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学习。学校应该不定时举办一些比赛活动,促进教学、学习和改革。例如,组织一个小型的视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如写作,平面设计和视频制作技巧。
(五)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往往不会在实践中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学生的专业知识决定了他的上限。因此,在校期间,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着重于实践,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高校相比,我们学校的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因此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帮助学生多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加强学生对自身掌握技能的熟练度。
(六)选定特色、重要的项目作为必修课程
我们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和技能,基本都是按照市场的需求定制的。我们要把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实用的、通用的、能反映熟练程度的项目作为我们的基本技能,加强培训。加强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基本文字输入输出能力、基本图像输入输出和处理能力、自动化办公软件和办公系统的使用能力、网页的制作和美化能力。还需要加强学生们的与人沟通能力、市场需求调查分析能力、电脑等的使用能力以及文案的制作能力。还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使用市场上常用的交易系统和软件、开设网上店铺的基本流程等。
(七)多元化探索、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电子商务这门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极强,对学生的培养也是着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作为学生引路人,老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和市场需求,朝着多元化、专业化对学生进行培养,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强化,以便学生适应各个场景的实践活动。为此,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会到接触到、了解到电子商务的流程和操作,这个平台需要我们教育者来提供。除此之外,在学校内部,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的校园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身、在实际操作中尽可能多地接触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从实际操作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进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个实践过程,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极大的加强。
(八)完善电子商务学生后备以及储备功能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根据固定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的。如果企业突然改变就业标准或校企合作中断,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就业。但如果学校能从多企业、多用人单位、多岗位、多角度培养学生,不仅能在多方面储备人才,还能有效解决学生可能面临的求职风险。我们可以借鉴大学公共课和专业课在教育教学这一点上的内容分类模式,列出电子商务教学中的一些常识,并将比较专业的内容分开。这样,后备人才的作用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也是势头正猛,随之兴起的自媒体也冲劲十足,在对人才数量的大量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才的专业性也有了特殊的要求。不难看出,中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与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子商务产业随着科技创新而变化,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变化而丰富。中职院校只要立足实际,顺应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勇于创新,探索制定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和电子商务学生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找到一条适应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韦亚洲.自媒体背景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业素养培育研究[J].市场周刊,2019(05):164-165.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3
【关键词】 全媒体 传媒人才 需求变化 培养方式
学界认为,全媒体是运用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以不同的媒体形式为渠道,传播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满足受众全部感官需求的信息内容,以此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的媒介形态。笔者认为,全媒体是大规模的媒介融合形态,它能够在各种媒体形态、传播方式之间纵横交互。
近几年,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推进全媒体战略,各种媒介载体在发展中逐渐趋向融合,转向全媒体谋取发展。而在全媒体发展中,全媒体人才短缺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瓶颈。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全媒体需要的是集信息采编、摄影、摄像、专题策划、网络运用等于一身的全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全媒体人才培养和发掘,是传统媒体集团构建全媒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传媒人才受到传统媒体转型意识的影响,也面临新的需求
1.从线性思维转向交互思维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通常是在单一的工作职位上,以一种固定的内容形式向受众单向传播信息。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参与的信息反馈相对较少,且反馈滞后。同时,从业人员也受到所在单一媒介载体的制约,如报刊记者受到版面、排版限制,电视台新闻记者受到播放时长限制。
全媒体基于传统媒体形式,却又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带来的用户体验。它提供多元化、开阔式的综合传播平台,传播渠道多样,传播内容覆盖面广,传播交互性强,受众从多角度获得阅读体验。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集团转型成为信息服务商,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增强受众深度交互意识,了解受众的需求,在信息采集和形态中注重受众体验,以此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提高受众忠诚度。
2.从“一专”向“多能”转变
全媒体报道涵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多媒介立体的展现传播内容,这就要求全媒体人才不仅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还需要熟练掌握运用音视频与图像处理等各种软件。
不同的传播渠道有其自身的传播特征,也对应不同的受众群体。全媒体人才需要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形式特征以及受众阅读方式,进行全媒体报道的媒介策划,有效提升全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
3.从单一采集扩散到聚合生产
全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一次信息采集、内容整合、多种渠道的业务专业能力。以报社记者为例,传统报社记者针对一次采访报道,只需要采编撰写报纸题材的新闻稿件。在全媒体时代,报社全媒体记者需要由文字记者转型成为全媒体人才,在采集报道新闻时需要用文字记录采访,同时需要摄影、摄像、录音等。此后,还需要对采集信息通过不同方式的编辑、网络制作处理,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播工具上,实现内容在不同介质、载体上的产品化。在全媒体内容生产上,既有详实的文字报道,又包括生动的视频报道,以及实时互动的网络新媒体等,呈现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生产。
全媒体人才还应具备甄别拣选信息的能力。用户在自媒体上各方面的信息,在受众观点多元、信息复杂的环境下,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培养敏锐的新闻眼,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也是全媒体人才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承担的职业责任。
4.从个体融通到整体并进
全媒体集聚传播内容,延展信息覆盖面,呈现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但在其管理运营上,全媒体人才需要推广媒体集团的理念,将其传递到各种媒介载体之中。因为缺少媒体集团理念,即使集聚再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盘散沙”,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二、全媒体人才培养策略浅析
1.更新高校培养体系
全媒体行业发展环境下,传媒行业对全媒体人才提出更新更全面的要求,而高校的媒体人才教育是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基础。因此,面对传媒行业需求变化,高校需要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全媒体人才的综合能力。
在理论课程上,高校需要更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方案,增设符合全媒体行业需求的新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全媒体的认识,高校还可以邀请全媒体行业精英与学子对话,分享其成功的实践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行业敏感度,又能及时了解全媒体行业动态。此外,高校还应该搭建全媒体实训平台,模拟全媒体采编中心,针对学生开展全媒体实训,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如深圳大学的全媒体实训平台,就具有直播、点播、社交互动等功能,从而增加了学生的交互思维意识和全媒体运作流程的认知。
2.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全媒体人才的培养只依靠教学理论还不够,还需要提供媒体行业的实践训练。因此,高校要对接业界的全媒体集团,建立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搭建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由于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能实时反馈全媒体的行业动态,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全媒体技能。学生通过全媒体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掌握操作全媒体设备的基本技能,积累全媒体采集的实践经验。
3.全媒体平台规范化建设
传统媒体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并非是简单的各种不同媒介资源的叠加,而是指全媒体平台上各种媒介资源之间的协同互补。全媒体的媒介多元化拓宽了信息覆盖面,实现了媒介融合的最大传播效果。如上海第一财经涉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新媒体等媒介形态,它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新闻和信息服务,实现了集团内部的人力资源和渠道资源的有效整合,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财经类全媒体集团。
在全媒体平台构建中,应将全媒体人才开发列入重要环节。媒体集团的全媒体平台需要为全媒体人才制定合理的职业培训,提供媒介信息指导和教授全媒体应用技能,帮助全媒体人才尽快适应媒体集团的全媒体策略。
全媒体人才拥有全面的传媒业技术与能力,由传统的知识型人才转型为知识型和技能型的复合人才 。其具备的综合专业素质,能够胜任各种情况下的信息采集任务。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他们在平台的信息采集过程中,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演“独角戏”。在全媒体具体实践过程中,全媒体人才仍需要来自全媒体平台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员协调配合,在分工与合作的前提下,构建成熟的全媒体平台结构体制,以此才能更快更好地提供全媒体内容。
三、结 语
在传统媒体集团的全媒体平台构建中,要把培养全媒体人才作为核心战略,只有具备更加丰富的行业技能和更新的知识储备的人才,全媒体的发展才有可能“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4
目标、定位以及面临的问题2010-2015年,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和不同媒体的知识、技能、方法,具有报刊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采编、节目和广告的策划与制作、网络多媒体动画及网页制作等能力,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相关文化产业中的技能性岗位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岗位,从事新闻采写、采集与编辑、节目策划与制作、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专业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依托报刊(纸质媒体)、广电(电子媒体)、网络(网络媒体)三种媒体,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建了“三技三能三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333模式。“三技”是指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三种媒体的技能,包括报刊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写、新闻摄影、版面设计编辑等技能,广电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摄录、节目策划与制作等技能,网络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集、编辑、网页美化、维护等技能。“三能”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构成了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紧紧依托于三种类型新闻媒体,紧跟媒体报道内容和媒体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预期依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除了适应新闻媒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外,还能适应文化产业公司及其他企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弊端和问题。“333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讲,的确顺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预设了就业宽出口,使学生在校所学几乎到各种文化公司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遵循的是“2+1”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的时间相当有限,当专业追求涵盖面“广”的同时,无法保证学生掌握新闻业务技能的“精”和“尖”,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展开社会调研
2.1新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只有正视新闻人才需求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笔者在郑州、开封等地展开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共有100余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报纸、广播、电视、企事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及影视公司等媒体机构。调查问卷从课程设置、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新闻单位的用人标准、人员引进情况、对高职毕业生的看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来设置,以期从调查中分析出媒体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需求,为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新闻教研室共收回110份问卷调查,经数据分析,发现以下情况。
2.1.1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
在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因地区而异。通常,郑州的媒体对毕业生的学历有着较高要求,要求本科以上学历。郑州以外的地区,新闻单位在学历方面要求则有所降低。在河南省境内,大城市和小城市,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一发现为新闻教研室开拓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市场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2.1.2用人单位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最应具备的素质
接受调查的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能力要求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其中最受用人单位重视的毕业生能力分别是:综合能力、专业技能、策划与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表达能力,而理论知识水平的排名则比较靠后。
2.1.3用人单位对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
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电脑编排、摄影、摄像及视频编辑等课程。在调查当中,广大新闻单位没有提出增减意见,但普遍认为核心业务技能的训练不够精深,要对摄影、摄像、非线性编辑等技能着重加强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2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课题组对新闻专业已毕业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追踪,充分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共有117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非常高,达到97.5%,其中进入国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学生占35.5%,60%的学生进入了企业。真正进入新闻媒体工作的学生比较少,还不到6%,35%的学生是从事和新闻专业相关的文化传播领域工作。只有1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剩下90%的学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很满意。”27.5%的学生表示“专业对口,与所学专业联系紧密”,45%的同学表示“有一定联系,但联系不大,偶尔会用到专业知识”,27.5%的表示“毫无联系,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这和学生的工作领域直接相关,进入媒体和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学生,工作和专业的联系较为紧密,而那些其他工作领域的学生则基本用不上专业知识。在“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训课程是否能满足您目前的岗位需要”这一问题上,32.5%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40%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27.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差距”。通过对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发现学生对新闻专业的整体教学设计还存在局部不认可的地方,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设计,使其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3确定新的专业发展方向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新闻专业逐渐找准发展定位。结合当前最新的行业发展形势,新闻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聚焦,确定“影像制作”为下一步的专业发展方向。
3.1摄影、摄像及相应的后期制作
技术有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大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上升,追求精神享受的愿望随之增加,国家也在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摄影、摄像行业是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的朝阳产业,未来行业对摄影、摄像及相应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将逐年增加,其中经过正规培训的高端摄影、摄像人才将更加抢手。当前行业人才总体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行业内就业的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很优越。本专业方向的就业适应性也非常广泛,既能让学生在报社、电视台、影像制作部门、广告宣传部门、音像出版部门、影楼、剧组及影视公司从事摄影、摄像工作,又能支持自主创业,打造具备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3.2本专业转型存在可实施空间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教研室教师均获得“高级摄影师资格”。面对高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瞬息万变,教师紧扣市场发展脉搏,积极调整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培训和行业实践,在提升职业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摆脱了长久以来教师知识与能力脱节的问题,也为新闻专业向“影像制作”方向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
3.3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向“影像
制作”方向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培养学生媒体应用技能的基础之上,强化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能力,建构“目标引领、知识构建、平台孵化、服务保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引领”指明确培养“精业务、懂媒体、会策划”的创新创业型摄影摄像人才的目标;“知识构建”指构建融合人文学科和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课程知识体系;“平台孵化”指搭建孵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梦想平台的“影像传播工作室”;“服务保障”指提供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教学管理服务和保障。重新确定了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后,教研室基于工作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要求,进一步设置课程,从而打造全新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和环节对知识、能力、素质进行了结合,既包含体现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也有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开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职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开设摄影、摄像、视频编辑与Photoshop图像处理等职业技能课,培养学生从事摄影、摄像前后期领域及新闻领域的职业能力;开设影像工作室实训、模拟电视节目实训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在职业拓展课程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修相关课程,课程包括人像摄影、商品摄影、主题微电影策划与制作、网页排版设计、网站运营、商业修图、广告策划与活动营销等,助力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此外,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还开设了提升学生个性化素养的选修课体系,包括唐诗宋词与人生、生活中的管理学、历代女性法律地位解读、大学生岗前法律问题、高尚女性的必修课、婚姻爱情与家庭、职业发展中的团队智慧、交友与情商、幸福心理学及大学语文等,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场适应能力。课程设置与开发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将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就业市场的反馈,持续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作者:于秀 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 人才 培养
近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逐渐趋同,媒介一体化进程加快,媒介融合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1]全媒体时代随之而来。媒介环境的转变,致使新闻的制作、、传播过程发生改变,对新闻业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形势下,广电编导专业应与时俱进,培养具有新思维、新视野、新尺度的新闻专业人才,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专业化,融合型”的培养目标
作为艺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兼具艺术的气质与新闻的理性特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的单一技能培养已成为“过去式”,培养具备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于一身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已然成为发展的必然。“专业化,融合型”的广电编导新闻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具有复合型的知识、融合型的技能以及整合性的思维。
1.作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
当前,传媒业快速专业化,媒体招收毕业生趋向其他专业背景,金融、经济、法学、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尤其受欢迎。[2]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传统新闻学的教育模式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应首先做到“通才”,博闻强识,成为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任何单向度、片面化的教育都有可能造成人才的单一性、同质化。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除了具备基本的新闻业务素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等)外,完备的知识体系必不可少。应广泛了解各学科领域知识,如人文、政治、经济、社会等,不应局限于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
2.作为根本的融合型技能。
媒介融合带来媒介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如何有效利用各种媒介的特长为新闻服务,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所培养的新闻人才的基本技能。2002年,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作为“背包记者”横穿阿富汗,半个月时间内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照片、录音录像等,在广播和网站播出。[3]全媒体时代要求的是全能型的新闻人才,不仅会采访,而且写文字稿、现场报道、摄像、编辑样样精通。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媒介融合大趋势下广电编导新闻人才的培养决非“大而全”、媒介技能的简单相加,而应分层培养,突出广电编导专业的特长,在此基础上,熟悉各媒介的操作方法,形成立体化、整体性的新闻报道“习性”,真正做到“一专多能”。
3.作为灵魂的整合型思维。
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形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分散化现象日趋明显。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的新闻人才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要对各媒介形式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将采集和制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更多地是要让他们形成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地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并且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4]这一过程中,新闻人才的资源整合能力作用凸显。拥有复合型的知识是对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掌握融合型的技能是新闻人才的立业之本,具备整合型的思维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广电新闻人才要有新思维、新视野,在整合播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闻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学科,理论联系实践十分必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必须让学生尽早熟悉报社、电台、广播、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这就要求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时注重“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1.从入学到毕业贯穿始终。
传统的广电编导专业在新闻教学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大一、大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与理论知识紧密相连的实践教学,没有对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在全媒体时代,没有日常的锻炼,仅仅依靠毕业实习来增强学生的媒介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入学抓起。“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模式要求从入学到毕业课程设置上始终注意平衡与统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量同样重要,广电媒体与其他媒体的课程同样重要,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理论知识,增强媒介技能,努力打造知识复合型、技能融合型、思维整合型的新闻人才。
2.理论课与实践课无缝链接。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是广电编导专业的“两驾马车”,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快速前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一直是高校广电编导专业学习的重点,实践教育的欠缺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无缝衔接成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如美国著名的“密苏里模式”推崇的理念就是“新闻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新闻,并且将新闻课堂、新闻编辑室、媒介制作中心和教授办公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体会专业实践,提高实践意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
3.传统媒体、新媒体课程兼备。
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兴起,并不代表新媒体可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传统媒体课程是培养新闻人才的基础,新媒体课程是适应时展的产物。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开设传统媒体课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增设新媒体课程,比如:在广播电视编导传统课程中,增设网页制作、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网络编辑、流媒体信息制作等新媒体课程。
4.本专业、外专业的联合培养。
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单靠开设传统课程和新媒体课程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是不够完善的,学院自身的力量也较为有限。为此,可以实现广电编导专业与其他院系、其他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院校资源。例如可以和计算机院系、艺术设计院系等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业务技能;甚至可以实现不同高校之间广电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新旧媒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有利于各高校、院系之间的发展合作。融合时代,打破各院校之间的壁垒,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是广电编导新闻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三、“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
当下将就业见习、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明显落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体系来塑造优秀的新闻人才对广电编导专业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一套完善的实践体系,离不开贯穿始终的专业实习以及资源平台的整合利用。
1.专业实习。
(1)鼓励校内实习。充分利用校内媒体资源,如校报、校刊、校广播台等进行模拟演练,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校园媒体(广播、报纸、报刊等)、学校社团,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开拓视野,提升新闻洞察力水平。
(2)介绍临时实习。一般而言,新闻传媒学院都与某些媒体组织有工作协议合同,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临时实习单位,提升新闻业务技能。
(3)推荐假期实习。寒暑假,通过学院统一安排或自主联系媒体组织实习,深入新闻生产的前线,在长时间、集中性学习新闻实践技能的同时,加深理论认知,不仅有利于学生采编能力的提高,而且有效缩短进入媒体机构的适应期。
(4)规定毕业实习。通过前面三项的实践锻炼,到毕业实习的时候,上手快,可以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带来的变化,在这一长期的实践锻炼中,取长补短,着重提升专项媒介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2.资源平台。
实践活动的展开必然依托完善的资源平台,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平台是推进实践教学的另一举措。
一方面,积极完善校内资源平台。完善学校原有的校刊、校报、广播台等媒体平台,推进与传媒相关的校园社团的建立。除此之外,加强建设院系实验室资源,包括非编实验室、新闻采集实验室、广播电视实验室、虚拟演播厅、综合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其实践教学的任务,在校内建立实习、实践的平台。
另一方面,充分拓展校外资源平台。校外的资源平台包括社会资源、校友资源、兄弟院校资源等。这些都是学校在发展中不断累积起来的宝贵资源,应合理利用,同时要不断地开发和建设,为实践教学搭建坚实的资源平台。
3.媒体人才。
对于新闻教育起步较晚的院校来说,由于可利用媒体资源有限,学校实习基地建设跟不上学校教育,所以应另想它法。聘用优秀的媒体人才来校兼职、任教,其教育理念贴近媒体的实际运营情况,有利于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带给学生宝贵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4.参加竞赛。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大学生全国专业知识竞赛,如大学生广告竞赛、大学生电影节、DV短片竞赛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地区间、学校间的友好联系,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逐渐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动手及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路子。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的转变。广电编导专业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应追求专业化、融合型的目标,努力培养“既专又博”的新闻人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全时段、全媒体”的教学,提升新闻人才的综合素养;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专业实践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进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以新的思维、新的视野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
注 释: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杜骏飞:《新闻传播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新闻大学》2009年春季刊
[3]宋昭勋:《新闻传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1期
新媒体运营基本技能范文6
1.锻炼和培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远程教学平台中的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性考核系统、资源与运营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传授,尤其是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利用网络课件、双向视频和课件点播系统,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己安排学习并接受学校教学指导,并随时在网上和教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实现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2.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培养复合型高端技能型的人才需要对专业进行深度融合。以“专业方向+专业”的方式,实现专业之间的融合,如“营销方向+工商管理”、“外贸方向+工商管理”、“工程造价+工商管理”、“会计电算化+工商管理”等。同时通过远程教学平台、网络实践平台等途径,实现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了解与掌握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动态,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的适应性。
二、教学目标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一线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远程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运用技术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的特点,在学生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远程教学中将专业的管理方法、手段运用到虚拟现实环境或现实环境中,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使其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开拓动手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从事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因此,远程教学与传统工商管理教学相互融合,为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现代远程教育在高职工商课程设置中的实施
1.课程设计
①公共基础课主要关于基础知识的应用和知识面的延伸。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办公自动化、经济数学基础、应用文写作等。
②职业基础课主要涉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统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等。其中管理学基础和市场营销学为远程教学和课堂面授相融合的模式。
③职业技能课注重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职业技能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该类课程全部采取远程开放融合模式教学方式。课程主要包括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源与运营管理、营销案例分析、企业生产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
④职业技能拓展课由课程中的实训环节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假期社会实践环节所组成。主要包括企业资源与运营管理实训、电话营销实训、沙盘模拟综合实训等。
2.资源建设
①教学资源形式选择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本课程初步确定采用三种以上教学资源形式:即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最终目标是:各种教学资源形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考”的体系,以便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文字教材是落实课程教学大纲、传授课程基本内容的主要教学资源形式,是其他教学资源形式的基础和核心。它的任务是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传授和自学的指导。它是学生使用的主要的教学资源。
网络课件是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资源形式之一,本专业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教与学的模式下,充分发挥网络课件的教学内容可选性和补充更换方便的特点,为学生自主学习专业课程提供更方便的教学资源,以达到启迪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声音、图像、动画、文字、色彩等多种方式,用于系统讲授文字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及时辅导学习者的学习。网络课程是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索,通过网络表现出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集中体现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可有效提升教师、学生综合运用网络的素养与能力。三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就其任务、地位、目的而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既有相同之处又不是简单重复。
②教学资源使用说明
(1)文字教材是将“课程教学内容”和“自学指导内容”有机结合的形式。教材中“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传授。自学指导内容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本章小节、思考题等形式,完成对学生的导学、助学。
(2)网络课件由课程主要章节内容构成。主要系统讲授文字教材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时辅导学习者的学习。另外安排一定课时的双向视频互动授课内容,增强导学及期末重点复习内容。
(3)网络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实施的教学活动、评价与反馈等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体现了课程“教”与“学”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平台中课程教学资源、课程信息和教学大纲,如教学资源包括素材库、试卷库、网络课件库、案例库等。所有资源都分别建有其索引信息,以便师生快速的查找、浏览与存取。同时使用“在线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如网络浏览、网络会议、电子邮件、QQ等,参与课程任务和实时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即便是参加校外实训的学也都能在网上参加课程的学习。
(4)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三种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互补共存的关系,它们各司其责,共同为圆满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服务。
3.技能训练
①改变以往单一课堂灌输教育,向利用现代远程教学技术的互动情境教学转变。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室加强技能训练环节的教学,可以从设置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来构建。通过远程教学平台系统建立模拟实际企业的运行过程,帮助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各个方面的实际问题,如生产、质量、设备、人力资源、会计、营销等。以《资源与运营管理》教学为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企业,就人力资源、资源配置、库存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通过网络、现场观察等进行调查研究,在调研基础上,在教学平台上展开小组讨论、并提出经营问题与建议措施。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②与企业沟通,产学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训练。远程教学模式可以部分解决校外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双向视频系统,教师指导和企业培训相结合,使人才培养做到“无缝对接”。通过网络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并掌握企业工作流程;让学生更快地将自己学到的间接知识转换为自己的直接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观看网络课件,直到可以动手操作。
四、教学评价
1.网上教学评价
远程教学中的“在线学习”可以实现及时的学习进度跟踪功能,系统能够提供完整的学习历史纪录。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同时也方便教师测量并评判教学效果,及时了解学生对预定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并针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解答。进一步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
2.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融合模式的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由形成性考核方式和终结性考核方式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方式通过把平时作业、作业设计、实践报告、计算机操作、小组协同学习纳入教学平台的形成性考核系统,对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给予评价或评分,并且把在线学习的过程考核或结果考核纳入到该课程的总体考核中;同时结合以笔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注重形成性考核,把学生技能培养的形成纳入到考核中来。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