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舞弊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舞弊问题范文1
由于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利益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者比投资者更具有信息优势,理性的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并不一定能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管理者凭借信息优势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往往会进行财务舞弊和虚构会计信息,结果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我国的黎明股份、银广厦、郑百文等系列财务舞弊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顺利发展和信用体系的建立,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财务信息的公信力出现危机。
一、对财务舞弊的界定
根据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定义:“财务报告舞弊是有目的的错报或遗漏重要事实,或误导性会计数据,或与其他所有可获得的信息一起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或调整其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将舞弊界定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
财务舞弊是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使用欺骗、虚构、误导等方法使相关利益者受到损害。财务舞弊是一种主观故意行为,它可以是一个组织中的个体对组织实施财务舞弊,如公司会计人员舞弊、投资者舞弊、管理者舞弊等;也可以是一个组织对相关利益者实施的舞弊,如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本文所指的财务舞弊主要是指财务报告舞弊,它具有以下特点:(1)由组织实施,主要是由组织的管理者操作;(2)存在主观故意性,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3)采用的手段是欺骗、误导等;(4)给相关组织或个人造成损害。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方式
(一)选择不适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方法舞弊
其一是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股权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对股权投资进行核算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权益法和成本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两种方法的适用情形做出了明确规定:仅当该项投资能够对被投资这产生重大影响或共同控制时,才采用权益法,其他情况采用成本法核算。在实际核算中,上市公司对两种方法的采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其二是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可以依据其性质选择多种计价方法,但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存货计价方法应该保持一致。上市公司对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较为随意且变更频繁,目的是通过存货价值调整来影响销售成本、当期利润等。
(二)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对经济业务的虚构主要包括两类,一是虚构资产业务;二是虚构销售业务。企业资产业务涉及内容较多,给财务舞弊的实施提供了空间。如存货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存货包括的名目众多而且流动性强,对存货的管理核算难度很大,虚构存货资料和虚增虚减存货数量也就成为财务舞弊的主要方式之一;销售业务也是企业会计核算难度较大并且难以审查。销售业务涉及环节和人员很多,可以通过虚构多种形式的原始会计资料进行舞弊,审查人员对有些原始凭证的真实性也很难做出判断。
(三)通过关联交易舞弊
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财务舞弊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其一是调节公司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调整关联交易中的价格政策来实现调节上市公司利润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关联交易中的价格披露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其二是转移费用。上市公司通过选择费用分摊方法和分摊标准来调节费用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之间的分配,进而影响公司利润。例如,通过改变分摊方法可以把上市公司当期发生的费用转移到其关联公司,上市公司的当期经营成本下降,当期利润增加。
其三是委托经营调节利润。上市公司可以将劣质资产剥离出来委托关联公司来管理经营,而关联公司则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委托上市公司经营代管,通过这种委托经营实现资产的重新组合,结果使得具有较强获利能力的优质资产集中于上市公司从而提高其利润。
(四)通过隐瞒重大事项或滞后披露舞弊
上市公司对有些重大事项不在财务报告或财务附注中加以反映,或对重大经济交易事实不及时披露。对于委托理财和担保等重大不确定事项不在财务报告或其附注中披露;上市公司对法律诉讼中的重大事项往往不及时进行披露。这些事项具有重大不确定性,很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巨额损失,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往往对局限性资金不进行披露,这些现金体现在公司的账面资料上,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公司现金充足、流动性高的假象。
三、应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违规现象较多,同时存在准确性差、信息之后严重的问题,会计信息披露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一套有效的披露机制,有效披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防范财务舞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效率,建立有效的披露机制要着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投资者与公司管理者之间之所以形成委托问题,其关键因素是存在信息不对称,要采取有效措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投资者对公司信息的需求,保障投资者公平和完整的知情权;其次要遵循诚信准则,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会计信息,防范财务舞弊行为。
(二)强化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要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机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审计违约成本,促使其独立、客观地完成审计工作,对于主观故意欺骗投资者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会计师要从严惩处;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客观独立性,消除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独立性的影响。
(三)强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
一是加强证券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管理职能。证券监督委员会在治理财务舞弊过程中发挥不可缺失的作用,主要是监督管理资本市场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所以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证券监督委员会的基本职能,保证资本市场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在治理财务舞弊问题过程中,政府干预的程度及其效果直接影响到财务信息的质量,重视政府监管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应该加强审计机关、财政机关和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对于不实会计信息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以此增加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及财务人员的违规成本。
参考文献
[1]孙红侠.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因及对策.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9).
[2]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9,(7).
[3]杨藏.公司治理与财务舞弊:理论和实证.现代商业,2010,(3).
财务舞弊问题范文2
1. 试论现代企业的会计目标
2. 试论会计的管理职能
3.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
4. 试论资产的计量属性
5. 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6. 试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7. 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价值计量与摊销研究
8. 试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
9. 试论会计环境
10. 论环境会计的概念结构
11. 绿色会计初探
12. 绿色会计计量问题探讨
13. 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应用与思考
14. 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
15. 对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的再认识
16. 政府会计基础的比较研究
17. 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活动
18. 上市公司的会计问题研究
19.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披露问题研究
20. 关于成本考核指标的探讨
21. 对会计监督的再认识
22. 作业成本法核算初探
23.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
24. 对作业成本管理的认识
25. 试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26. 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的探讨
27. 通货膨胀会计研究
28. 理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29. 试论会计规范
30. 经济环境与会计发展关系的研究
31. 重组会计研究
32. 破产会计理论研究
33.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评价
34. 对新型责任会计初探
35. 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研究
36. 建立和健全会计市场的探讨
37. 探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新思路
38.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
39. 浅谈会计文化及其构成要素
40. 借款利息资本化有关问题的研究
41. 浅议可转换债券及其会计处理
42. 论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
43. 存货准则中有关问题探讨
44. 成本报表体系问题研究
45. 浅议收入的含义及其层次结构
46. 对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认识
47. 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48.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
49. 试论会计信息的地位与作用
50. 成本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51. 物价变动条件下会计核算的现实选择研究
52. 债务重组及其会计问题的探讨
53.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剖析
54.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问题与对策探讨
55. 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56. 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模式的探索
57. 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
58. 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59. 如何构建会计监督支持系统
60. 关于企业商誉评估的思考
61. 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研究
62. 试论通货膨胀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63. 行为会计探讨
64. 资本市场与会计准则
65. 建立完善的会计准则理论体系
66. 资产计价目标和计价方法之间关系研究
67. 企业激励制度与会计政策选择之间关系的探讨
68. 无形资产价值确定的探讨
69. 无形资产价值摊销方法的探讨
70. 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71.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探讨
72. 关于企业实行责任会计的调查报告及其分析研究
73. 关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情况的调查研究
74.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 对所得税会计的理论研究
76. 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
77. 实质重于形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分析
78. 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
79. 运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会计收益质量
80.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主要差异研究
81. 论会计政策选择目标
82. 论资产减值会计
83. 会计舞弊的形成原理及治理
84. 论内部会计控制与社会监督
85. 完善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86. 对理解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思考
87. 长期股权投资所得税会计研究
88. 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研究
89.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研究
90. 存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1. 固定资产盘盈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2. 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3. 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4. 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5. 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6.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7.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8.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99.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0. 交易性金融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1.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2. 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4. 财产清查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5. 职工薪酬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6. 亏损合同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7. 债务担保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8. 产品质量保证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09. 债务重组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0. 视同销售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1. 其他收入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2. 售后回购所得税会计处理探讨
113. 售后租回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4. 产品分成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5. 补贴收入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6. 销售退回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日后调整事项)
117. 分期收款销售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8. 委托代销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19. 受托代销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0. 重大会计差错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1. 对外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2. 接受捐赠业务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3. 借款费用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4. 以地换房和以房换地业务所得税会计处理分析
125. 我国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探讨
126. 我国预算会计主体探讨
127.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及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128.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对预算会计的影响
129. 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预算会计
130. 论权责发生制在预算会计中的应用
131.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会计要素比较研究
132. 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核算改革研究
133. 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结合模式研究
134.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会计核算探讨
135. 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差异问题研究
136. 西方政府会计与我国预算会计差异问题研究
137.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138. 会计信息失真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
139.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140. 会计诚信建设问题
141. 养老金会计的探讨
14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43.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研究
144.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145. 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146. 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147. 从企业的安全性谈偿债能力分析
148. 浅谈应收账款管理
149.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
150. 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
151. 讨论企业负债经营
152. 会计准则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分析
153.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分析
154.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途径探析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类
1. 浅谈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及其对策
2. 论企业筹资决策
3. 建立企业内部责任会计体系的探讨
4. 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5. 推行目标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 试论企业投资决策中的若干问题
7. 资金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意义和应用
8. 我国推行责任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论租赁筹资
10. 企业各种筹资方式比较研究
11. 金融市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12. 企业预算的性质、体系及编制分析
13.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的分析研究
14. 建立责任会计在会计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15. 试论财务管理的职能
16. 试论风险投资决策
17. 对资金成本问题的探讨
18. 宏观成本管理的探讨
19. 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
20. 关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探讨
21. 产权资本保护研究
22. 论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23. 现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的探讨
24. 论现代企业的分权分层管理
25. 提高企业资本运营水平的探讨
26. 稳健性原则对企业财务风险决策的影响
27. 对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
28. 论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主体
29. 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
30. 风险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31. 银行借款的案例与分析
32. 论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工作
33. 现代企业制度下权益财务管理的特点
34. 中西方理财观念的比较
35. 破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6. 企业改组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37. 企业偿债能力研究
38. 现代企业制度与财务管理改革
39.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40. 试论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41. 对财务比率分析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42. 试论企业负债经营
43. 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44. 融资租赁的案例与分析
45. 论管理会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46. 论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
47. 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的估量问题
48. 成本性态分析的意义及局限性
49.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与对策
50. 论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51. 论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
5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5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4. 上市公司的筹资策略及效果分析
55. 企业并购中的风险分析
56. 盈余管理的探讨
57. 收益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58. 作业成本计量的探讨
59. 质量成本的研究
60. 经济增加值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和做法的研究
61. 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
62. 成本中心业绩评价的分析
63. 投资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4. 负债筹资的案例与分析
65. 股票筹资的案例与分析
66. 股利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7. 成本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8. 固定资产更新决策的案例与分析
69. 本量利分析的案例与分析
70.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71. “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
72. 企业反并购对策研究
73.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财务管理创新
74. 高校贷款融资风险防范的举措
75. 中西部企业在大开发中财务问题与对策
76.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策略
77. 成本控制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运用
78.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79. 加强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
80.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81.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82.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83. 企业并购的财务效应分析
84.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研究
85.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6.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87. 债转股问题研究
88. 本量利分析应用问题研究
89. 财务比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90. 财务比率分析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91. 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92. 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93. 浅析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
三、审计类
1. 论经济责任审计
2.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新要求
3. 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业务发展对策研究
4. 经济效益审计中的效益评价方法
5. 论优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
6. 建立审计信息制度
7. 试论审计信息与审计决策
8. 试论投资效益审计
9. 审计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研究
10. 试论投资效益审计
11. 审计抽样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研究
12. 小规模企业审计
13.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14. 重建我国审计信用的思考
15. 论审计环境
16. 审计技术与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17. 论优化政府审计环境
18. CPA业务拓展与独立性的冲突和协调
19. 现代企业如何搞好企业内部审计
20. 上市公司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21. 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比较
22.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应用
23.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审计方法创新研究
24. 论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
25. 论审计的独立性
26. 会计师事务所的作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
27. 论审计质量控制
28. 浅谈环境审计
29. 论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方法
30. 论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化
31. 浅议廉政建设在规避审计风险中的作用
32. 浅议政府采购审计
33. 政府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34. 财务欺诈审计风险防范
35.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36. 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
37.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及防范技术研究
38. 风险防范技术及应用
39. 会计数字游戏的识别
40. 农村经济组织的审计监督研究
41. 资产证券化审计研究
42. 内部控制报告规范研究
43. 现金流创造的审计研究
44. 资产魔方的审计问题
45. 资产减值审计程序研究
46. IPO审计规范研究
47. 民间非赢利组织审计问题研究
48. 内部控制环境评价研究
49. 会计地雷防范研究
50.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对策
5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52. 于企业合并会计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53.电算化系统审计
四、会计电算化类
1. 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作用
2. 关于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实施的经验总结
3. 计算机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4.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 中外会计信息化现状比较研究
6.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组织控制问题
7. 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8. 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问题的探讨
9. 会计软件开发中的标准化问题探讨
10. 会计信息化实践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11. 我国会计信息化市场存在的问题与调查
12. 通用帐务处理系统中的会计科目的设计
13. 会计软件开发中如何防止科目串户的探讨
14. 关于建立管理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的构想
15. 会计电算化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的比较研究
16. 会计电算化后的会计岗位设计问题研究
17. 关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体系的构想
18. 计算机网络系统在管理中的应用
19. 我省会计信息化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20.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若干典型案例
21. 会计电算化和手工系统并行运用的经验
22. 网络财务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研究
23.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冲击和影响
24. 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25. 企业ERP实施与业务流程重组问题研究
26.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的实践研究
27.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28. 财务软件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29. 会计软件通用化问题研究
30. 信息技术发展对财务报告模式的影响
31. 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策略和方法研究
32. 会计软件的质量及其保证
33. 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问题研究
34. Excel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35. 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与会计业务重组研究
36. 网络财务的安全风险及防范
37. 对我国当前财务软件的探讨与分析(以用友为例)
38. 关于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电算化业务能力的探讨
39.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40. 新经济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41. 关于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42.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分析
财务舞弊问题范文3
一、避税行为的特征
1 合法性。合法性既是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分避税与偷、漏税的方法之一。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责任和义务,税务机关的征税行为也须受到税法的规范。这种征纳关系是税收的基本关系,税法是规范征纳关系的基本准则。纳税人为规避和减轻税负而置法律于不顾的偷逃税行为显然应受到法律制裁。在纳税人有多种合法的纳税方案可进行选择时,纳税人可选择低税负方案。这正是税收政策调节引导经济,调节纳税人经营行为的重要作用之一。
2 超前性。超前性亦称前瞻性,是企业税收筹划的重要特征。即在纳税前,对投资、筹资、经营中涉税行为进行相关的规划、设计和安排。
3 收益性。收益性,即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为获取税收利益。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择低税负,即选择税收成本较低的方案。二是滞延纳税时间(不是不按照税法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欠税行为)。纳税期的合法推后,可以减轻税收负担,降低资金成本。该性质还隐含税收筹划的预期性,即事先就知道大概能节税多少。
4 综合性。综合性,是指企业税收筹划应着眼于自身资本总收益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着眼于个别税种税负的轻重。这是因为,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多缴,对企业而言整体税负不一定减轻。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讲,着眼于整个集团的税负水平,集团税负降低是主要目的。同时,综合性还指企业在税收筹划时,除考虑税收这一主要因素外、还需考虑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的其他因素,应综合考虑以达到总体受益最大的目的。
二、避税的思路及避税技术
1 常见的避税思路
(1)转让定价法。所谓转让定价法是指利用关联企业之间商品劳务等的转让价格来调节不同纳税主体之间的利润水平,而节约企业的总体税负成本。这其中包括原材料价格、固定资产价格、产品价格、运转费用、无形资产、劳务费用、贷款利息等。如贷款利息,提供巨额无息借贷给关联企业,回避了正常借贷产生利息所得税的税负。同时,作为该企业的关联企业,也因巨额借贷在账目上表现为负债而规避了大量所得税。
(2)经济合同法。经济合同法是在订立经济合同时,通过对一定的涉税因素条款的调整来达到节税目的的方法。我国的“以票控税”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纳税义务发生的问题,经济合同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税务机关确认纳税义务是否发生的重要参与依据。但是通过对合同条款的设计,可达到有效税务筹划的目的,因此经济合同法成为最成功的避税方法之一,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税收利益。
(3)重组法。重组法是利用资产、股权、债权、组织机构及业务重组进行节税筹划的方法,甚至于上一个ERP系统都可以达到目的。其主要方法有企业核算形式由独立改变为非独立,新设节税公司,利用企业的组建、嫁接、兼并、合并等。
(4)政策优选法。我国税法的不完善,为避税提供了一块自由的空间。如,现在中国对消费税是按照出厂价进行征收的。于是,一些厂家便应势而动,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然后再用较低的出厂价把产品卖给自己的销售公司,以此来避税增加利润。
2 常见的避税技术
(1)免税技术。免税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纳税人成为免税人,或是纳税人从事免税活动,或是征税对象成为免税对象而免纳税收的技术。其中免征人包括免税自然人、免税公司和免税团体机构。
(2)减税技术。减税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纳税人减少应纳税收而直接节税的技术。各国减税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照顾目的,例如国家对遭受风、火、水等严重自然灾害的企业可以减轻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优惠、针对非典时期受到影响的行业有关税收政策的优惠,这都是国家照顾性质的减税;另一目的是出于鼓励,例如高新技术的软件企业在获利年度后的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就是国家为了鼓励软件企业的发展。
(3)税率差异技术。税率差异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税率的差异而直接节减税收的技术。这里的税率差异包括税率的地区差异、国别差异、行业差异、企业类型差异等。
(4)分割技术。分割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得财产在两个或更多个纳税人之间进行分割而直接节减税收的技术。例如:个人承包经营甲企业,全年应纳税所得按照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如合伙经营,全年应纳税所得均分后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降低,整体税负降低。
(5)扣除技术。扣除技术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扣除额、宽免额、冲抵额等尽量增加而直接节减纳税,或调整各级税期的扣除额而相对节税的技术。
财务舞弊问题范文4
学 院: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年级: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___教授___________
20 年12月25日
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含文献综述)
立题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个买方主导的市场已经形成,同时顾客的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使得企业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难以预测的市场,因此企业如何降低成本,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乃至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库存是指处于储存状态或运输过程中,为了应付不确定需求而储备的物品。在企业里,库存以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形式存在。如今,企业对库存管理越发重视,无论它是制造商、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还是其他类型的行业企业。因为库存资产在企业总资产额中所占比率相当可观,降低库存是实质性地减少流动资金需求的最快方式之一。库存周转把资产转变为利润,库存周转越快,收益率越好。诸如资产回报率以及其它一些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评价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组织。
由于木材物流信息存在滞后性,以木材为原材料的生产企业对木材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木材的供应情况不能及时地准确掌握。另外我国森林资源短缺,木材供不应求,一些企业担心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只要市场上供应有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木材,企业就会提前订购,长期储存,作为安全储备,以防不可预见的供应短缺。通常有些企业的木材库存时间长达一年以上,库存费用非常高。
库存存在于木材供应链的多个环节当中,木材生产企业由于季节性生产,因此在木材没有完全销售完之前会存有库存、木材产品的经销企业为了获取销售利润存在有库存、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在购买之后存在库存,这诸多库存费用在物流成本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木材属于大宗物资,并且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适当的库存必不可少,但目前这种以企业各自为中心的分散库存耗费了大量成本,增加了木材的物流费用,因此需要根据实际供需情况,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木材供应链进行合理地库存控制。
研究现状:
1、国外现状
库存控制是沿着科学的路线发展起来的。192019年Ford Harris提出经济批量的基本概念;1934年R.H. Wi I son提出订货点的统计方法。然而,这些相当复杂的库存管理系统技法很少获得应用。从20实际初到二次世界大战,Toylor, Emerson,Gannt, Gilbreth等创导的科学管理使得大多数公司建立了明确的生产与库存控制职能部门。
“二次大战”之后,由于运筹学、数理统计等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应用系统工程论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库存理论,亦称“储存论”。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以及在美国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提高了库存控制的工作效率,促使库存理论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1957年27名生产与库存控制工作者会集于克利夫兰创建了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PICS),其目标是开发本行业的知识,传播生产与库存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对会员与本领域其他人员进行培训。APICS通过它的杂志、及每年一度的国际会议,在生产与控制的发展中已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力量。1958年,H.wagner等人提出一种适用于单周期阶段费用变动的存贮问题控制模型。
20世纪60年代,Clark和Scarf对供应链库存多阶段库存进行研究,两人的研究为许多学者研究多阶段库存揭开了序幕。
美国的Joseph A Orlicky博士首先将企业内的物料按需求类型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据此,得到了“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的认识,并发展形成了物料需求计划(MRP)的理论:爱荷华大学的Tinabnig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多品种生产与库存管理的问题,提出了库存控制的优化策略。
2、国内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库存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晚,近十几年来国内对企业独立需求下的物料库存控制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国内的研究主要都基于无限能力假设的单一产品的多级库存,对于基于有限能力假设的单一产品的库存控制是供应链多级库存控制的难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士华、陈志祥等人研究了供应链上多级库存控制问题;周家务针对购买费用滞后支付对库存系统库存补充策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带有两种不同滞后支付规则的库存系统的库存补充模型。王海滋等建立了随机状态下的基本经济订购批量模型,改模型适用于订购周期服从某种特定概率分布的情况;黄培清供应链库存管理提出改善了几项措施:保证在供应链集成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组织激励,研究和建立供应链性能量度,加强理解不确定性;徐贤浩、马士华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了需求率和供应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并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张坚与戴更新分别针对多阶段EOQ下多物资的合并订购策略问题,给出最优策略及其解法);赵道致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产量联合优化决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供应链各环节产量联合优化决策模型,证明了最优解的存在性,并求得了计算方法;柴跃廷、任守集、李芳芸等人提出了基于协调中心的敏捷供应链系统,研究了敏捷供应链中的准时采购计划问题。
存在问题:
1、信息传递效率低、可靠性差;
2、供应链中产生“牛鞭效应”;
3、缺乏合作性与协调性。
主要研究内容:
1、木材库存控制现状分析;
2、木材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木材库存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4、木材库存控制优化模式的设计。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木材库存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木材库存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3、木材库存控制优化模式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谢家平,黄嫦,孔令丞,物流系统的库存控制模型研究[J],管理评论,2019(03)
[2] 孙士雅,罗兵,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绩效评估指标及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0)
[3] 郭大宁,张健,供应链管理中的联合库存控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5)
[4] 陈秋双,刘东红,再制造系统的库存控制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3)
[5] 赵道致,詹燕,霍艳芳,基于累积批量处理的逆向物流最优库存控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04)
[6] 孙清华,彭志忠,供应链多级库存控制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9(02)
[7] 董景峰,周燕,许恒勤,面向内外部逆向物流的库存控制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01)
[8] 徐佳,刘晓冰,王继岩,李修飞,钢铁集团原料协同库存控制模型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9(02)
[9] 李艳冰,高德华,面向供应链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改进研究[J],经济师,2019(07)
[10] 丁留明,崔南方,李晋,基于设备使用周期的备件库存控制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2019(03)
[11] 赵学锋,张金隆,蔡淑琴,定量分析模型在维修配件库存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2019(09)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预期目的
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步骤:①、资料的调查、收集
②、资料的整理分析
③、论文大纲的制定
④、开题报告
⑤、撰写论文初稿
⑥、论文修改
⑦、论文打印、答辩
预期目的: 通过本研究,预期能了解当前木材库存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节省木材库存成本,节省木材的物流费用。
三、研究工作总体安排及具体进度
2019.02.1-2019.03.20调查收集有关资料,拟定论文研究方案,完成文献综述和论文开题报告。
2019.03.21-2019.03.26提交论文开题报告,并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开题报告。
2019.03.27-2019.04.14资料整理与分析,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拟定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
2019.04.15-2019.05.10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完善论文初稿。
2019.05.11-2019.05.15提交论文初稿给导师审阅。
2019.05.16-2019.05.20 根据导师的审阅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与完善,并打印装订论文。
2019.05.21-2019.05.25 将论文交导师和评阅人审阅。
2019.05.26-2019.06.03准备好答辩材料,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2019.06.04-2019.06.10根据论文答辩意见,对论文进行必要修改,并将有关论文资料整理归档。
四、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五、系(教研室)审查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六、学院审查意见:
财务舞弊问题范文5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区域经济
应用型人才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
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岗位技术水平提高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二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这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三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因此,应用型人才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
尽管很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为什么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等问题的认识并不清晰。因此,我们有必要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的角度人手,对地方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
一、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人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核心,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提供智力保障。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中坚力量,是推动企业进步和持续经营的主要动力;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直接满足区域经济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同时可以优化区域人才资源结构,有助于提高知识应用的转化效率,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只有针对性地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才能保证人才兴业战略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得以顺利实施,使之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
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才教育发展的历史都表明了教育是在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时教育的成长又加速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得到共识。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适合适用的人才,以节约区域经济主体的搜寻和培训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教学资源和经济支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区域经济为教师提供科研环境,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
高校招聘教师由于学历的限制,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因此很多教师缺乏对实践的了解。教师不了解企业实践,就无法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授课内容。这是地方高校加强应用性教学的难度所在。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地方高校加强与区域经济主体的联系,委派教师去专业相关单位任职、学习、锻炼可以提高教师对实践的了解。高校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专业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发现并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促进教学水平,同时也能提高科研水平。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建立课题研究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科研实力,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既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促进了区域经济主体的顺利发展。
(三)区域经济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解决学生就业
随着大学扩招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数据显示:2008年高校毕业生为532万;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611万;20lO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630万人;201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有660万人。而2008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5%,未就业学生达79万;2009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6%,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近80万;20lO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未就业毕业生为61万。可以看出虽然就业率在不断上升,但是每年不能就业的大学生数十万。可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而地方本院校由于知名度和教学水平的限制毕业生就业更是困难。
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就业总量、就业观念、就业体制、社会用人环境等因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有了新的变化,用人单位希望所招聘的大学生不但具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素质,还要具有一定的上岗能力,希望不需要经过培训能直接工作。如果地方不顾企业市场需求,一味培养“毛坯型”人才,就可能导致更多的学生不能顺利就业。
为解决这一矛盾,地方本院校人才培养要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加强横向联系密切关注用人单位的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职责,并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特别关注区域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区域经济主体是消化地方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主体由于地理条件便利有利于地方高校收集市场信息。地方高校加强与区域经济主体的交流和沟通,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平台,以达到以企带教,以教促企的双赢局面。
(四)地方高校以区域产业为依托突出特色办学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着高校办学模式趋同的现象,这在地方高校尤为明显。地方院校想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走差异化战略,即建立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办学。地方院校的关键选择是高校的区域化,即结合本地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服务地方中办出特色,以区域化为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有些地方院校原来属于部委直属后下放地方管理。他们与原来的地方普通高校不同,这些地方高校原为特定行业服务,已经形成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就业市场份额,他们在区域内的某些行业影响较大。这些学校如果放弃行业特色会逐步失去其行业内的拓展空间,进而满足不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些院校应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以行业研究和服务专业建设特色进而带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
地方高校认识自我优势劣势以及环境的机会威胁的基础上定好位,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进而建设一些特色专业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有利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二、河北省地方院校本科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与区域发展脱节
在高等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河北省地方高校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很多院校热衷于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忽略了学校自己条件和资源优势,造成盲目发展。一方面由于资源实力和办学经验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在“大”和“全”的优势比较中,地方院校虽然投入很多财力物力,但效
果却差强人意。另一方面,办学趋同现象严重,办学特色和优势削弱。一些地方高校抛开自己的传统优势,不考虑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竞相设置热门专业,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环境和条件,最后不但新建学科徒有虚名,优势学科受到冷落,使得学校发展处于困境。
然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是个不争事实,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趋同的办学模式不但会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更跟不上区域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明确科学定位高校制订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前提。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密切结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集中力量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才会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办学理念和定位的方式。虽然一些地方院校意识到服务区域经济是建立竞争优势的途径,但是如何为区域经济发展,何种人才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培养何种人才,如何培养等方面的问题不是很明确。出现办学理念恰当,但是人才培养传统陈旧脱离实际需要的现象。
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人才类型通常按“二分法”分类,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人才中,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一些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表述不规范,同时出现应用型、创新型、专门型、技术型等字眼。目标的界定的范围广泛、模糊,甚至矛盾冲突,给培养目标的落实带来了难度。
(三)培养模式陈旧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基础,而培养模式是人才目标实现的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靠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要靠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来实现。然而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重教学、重课时、重系统的传统观念依旧占据主要地位。人才培养方案空洞、课程设置僵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管理混乱是我省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存在课程设置与工作共荣脱节实践环节不足,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整合性较差等问题,影响到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制度保障落后
大学功能的实现不是单线作战能完成的,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良好的合作和互动。地方高校将办学定位于区域经济,承担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加大对高校的经济投入,密切合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两者良性互动需要政府引导和制度支持。与其他身份地区比较,河北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起步较晚,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既缺乏制度的刚性约束,又缺乏政策的柔性引导。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两者之间的发展相互独立,双方都不愿也不能把合作当成一种发展的战略部署,而是局限于一种短期的、暂时、不稳定的利益联盟,发展缺乏长效互动运行机制。双方“单兵作战”现象成为主流,影响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策略.2009(04)
[2]麦可思.(MyCOS)公司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0.(06).
[3]卢学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
[4]孟令择.王少军.河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探索.2009(06).
财务舞弊问题范文6
关键词:财务报表;舞弊;审计;预测;风险评估
从近几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着眼,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企业的财务报表不但没有得到相应的进步,还出现了不能准确对经济状况进行反映的情况。财务报表的舞弊现象屡见不鲜,此行为对于社会造成了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使社会中出现信任危机并不断持续恶化。因此,该问题应引起社会的重视。不断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到解决方案,从而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保障。
一、财务报表舞弊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恶性影响
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包含资产表、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财务变动表以及附注等内容,该内容为营运的需要应向外界提供,在此过程中,对于会计报表的非法更改,造成企业的数据不能真实的进行反映,即为舞弊行为。例如将该企业的收入进行夸大,债务进行缩减等行为。
1.财务报表舞弊现象的原因
一些高级的管理人员为满足其自身利益,所以将报表内容进行更改,从而取得更多分红;并且部分公司制定超过预期盈利状况的战略,也会迫使会计人员进行财务报表的舞弊。还存在着一些上市公司,为从股票市场上取得更多资金,因此将财务报表进行舞弊,从而从中取得大量的超额利益,从而维持公司的运营。除此之外还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着极大的关联。部分会计人员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的情况,并且没有建立较强的法律意识,从中不仅没有对于财务人员的问题进行秉公处理,还获得了部分非法利益,利用职位的便利,从而帮助进行舞弊。
2.财务报表舞弊的恶性影响
财务报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财务报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企业根据近期的财务状况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近期目标,并进行近期发展的合理预测,从而及时做好准备和应对措施。因此,若在此过程中,财务报表存在舞弊现象,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及其严重的危害,减少企业的经济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的发展。财务报表的舞弊不仅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并且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员工以及政府都会造成极其重要的影响。舞弊的财务报表会造成该市场不能健康发展,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的诚信体质出现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减少,破坏市场秩序,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财产损失。
二、对于财务报表舞弊现象审计的相关有利对策
1.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程序需要规范
对于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素质培养,增强其对于该项工作的职业素养,使审计人员做到可以辨别出舞弊现象,及时对此行为加以制止,并且在发现报表存在问题时,及时进行改正,以对其准确性进行保证。审计在进行实施之前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计划,可对审计进行小组设置,将经验丰富的员工集合在一起,从而进行分工安排,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并不定期的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将重点放在优化审计方法上,进行合理的审计。
2.了解需要进行审计的客户的经营状况
通过审计对企业的运行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不断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更新,从而更加深入的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进行全面性的了解,进而对社会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把握。通过有针对性的对财务报表进行掌握,来不断提升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质量和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实地调查,不在实践中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
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在进行查找舞弊现象的工作能力应进行相应的优化,提升查找的概率,在调查过程中采取内外同时进行的调查方法,内部的调查方法即为与加强工作人员的寻问,从中来获得更多关于企业的信息;外部的调查方法为加强对于企业生产情况的调查,并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将内外部相结合,使获得的企业信息更加准确,对舞弊的情况进行避免。
三、结语
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因此,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正处在萌芽初期的市场经济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财务报表在此发展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舞弊的财务报表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道德层面的缺失,因此,对财务报表的审计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问题。在此问题中,需要企业以及政府和投资方做好沟通与交流,及时对市场信息进行了解和更新,互相协调发展,使市场秩序和谐稳定,财务报表内容真实可靠,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
[2]吴东芳.目前关于财务报表舞弊及其审计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中旬),2014(5).
[3]刘晓波.浅析财务报表舞弊审计对策[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