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的内涵范文1
随着奥运的临近,在这倒计时的100天里,如何巧妙地将自身的营销计划与奥运内核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才是最终决胜奥运品牌与营销的关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2008年4月初对中国消费者开展了一项有关奥运的最新研究,通过第一手的奥运近距离数据,帮助品牌主和媒体去思考如何制定100天的奥运营销策略。
2008奥运:触动消费者心弦的奥运
如何看待奥运场景下的中国消费者,事关品牌或媒体是否能够最终赢得奥运市场。因此,想在预热阶段赢得奥运营销的主动权,不单要补上奥运知识这一课,更要看清楚消费者是如何与奥运互动的,了解消费者眼中的奥运和期待的奥运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个人,奥运是全球文化大使,当来自地中海岸边的圣火点燃了火红的中国大地,奥运已经如此真实地影响着每个人2008的外部生活和内心梦想。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8奥运媒介行为与奥运营销效果研究报告》显示,人们围绕奥运发生的个人行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提升,其中有52.9%的消费者更加重视自己的言行,会去学习与奥运有关知识的消费者占到39.6%,13.6%的消费者会为奥运学习英语;第二个层面是分享,59.8%的消费者表示会与别人分享奥运话题;第三个层面是纪念,40.3%的消费者购买了奥运纪念商品;第四个层面是参与和奉献,其中21.7%的消费者参加了各种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分别报名参加奥运会志愿者和火炬手的消费者比例分别是6.5%和2.8%。订阅《成功营销》请点击省略/dingyue
这些数据说明,2008奥运已经走进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围绕为奥运而改变的营销才是真正扣动消费者心弦的营销。因此,企业需要重视并深入挖掘消费者参与奥运的关键因素,了解消费者的心灵导向,揭示其内在的消费逻辑是奥运营销的核心,谁能够抓住这一点,谁就会最早到达目标。
媒介:时间争夺与新媒体盛宴
2008奥运期间,中国大众将全面参与到奥运比赛中,因此把握奥运期间媒介习惯,将可以找到那些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广告投放媒体,帮助企业在100天的媒体争夺战中获胜。调查显示,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有90%的人会增加媒体的接触时间。因此,2008年奥运会也将是各类媒体大显身手比拼实力的机会,媒体如何抓住迸发出来的公众的眼球,并将媒体运营和企业营销有机结合起来,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而在具体的媒介接触行为中,电视、报纸、网络成为中国消费者获取奥运信息的三大主要媒体,互联网的使用比例将与报纸相当,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已经在媒介争夺中展现出巨大威力。抓住互联网的营销机会,将可以帮助品牌踢好2008奥运的临门一脚。
2008奥运同时还是新兴媒体的孵化器,当人们不能在家中收看电视转播的时候,替代媒体就应运而生。调查显示,消费者在移动场所中对于新兴媒体的使用比例将会增加,例如使用手机阅览奥运资讯的比例达到了13.6%,通过户外移动电视获取奥运资讯的达到了12.4%。“让奥运无处不在”是消费者的期望,而新媒体借此加大一些产品的测试和推广,比如手机的各种增值业务,促进新媒体的使用黏性,将可以挖掘出巨大的品牌传播商机。
赞助商品牌价值未充分传播,非赞助商却此起彼伏
奥运营销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专业的词汇,而“奥运会合作伙伴/赞助商”等称号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有着不一样的含义。当问到“如果一个企业是奥运会赞助商,您对这个企业是什么印象”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有实力”(45.4%)、“有品牌影响力”(32.4%)和“有品质”(31.0%),其次,有24.1%的人则回答“有钱”,21.1%回答“有信赖感”。
应该说,奥运概念的附加值的确给企业在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上带来了巨大的附加值,能够增加品牌实力和影响力,但是,这些价值仅仅基于人们对于赞助商的表层和感性的认知,而与赞助商品牌有关或者是社会价值有关的“科技含量,奥运精神,社会责任感,国际化意识”等等的消费者感知比例却并不是太高。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的很多奥运赞助商借助奥运平台的营销,还仅仅是打造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营销,对于品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显得依然不足,特别是很多赞助商都在谈与2008奥运倡导的“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有关系,但是在消费者头脑中,似乎与这些关键词的关联性并不强。
而同样在消费者对奥运营销效果的感知上,也可以看到,多数人感到企业是在传达“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信息,只有15.3%的人认为其在“提高品牌好感度”,而仅有8.4%的人感受到了“让我感受其品牌内涵”。由此,再次证明了赞助品牌对于奥运内涵与自身理念的契合度不高,对奥运平台的利用远远没有达到最大化。
现在不仅仅是赞助商企业,各类非赞助商企业也在开展各种与奥运和2008有关的营销活动,到底谁动了奥运赞助商的奶酪呢?此次调查特别让消费者来回答其印象深刻的奥运赞助商,调查显示,在印象最深的前10位奥运会赞助商中,可口可乐、中国移动成为特征鲜明且消费者记忆深刻排在最前面的奥运会赞助商。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奥运会赞助商认知榜中,“非奥运赞助商”占到了一半,蒙牛、李宁、耐克、百事可乐、肯德基和中国联通这几个品牌作为同类赞助商的竞争对手,取得的营销效果似乎并不逊色。
新媒体运营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一、传媒产业的升级转型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促使媒体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传媒形态呈现多样化。数字创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形式多样的融媒体、新媒体先后涌现,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呈现,新的传播体系与媒体矩阵形成,新媒体传播机制推陈出新,媒体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发生显著变化;二是顺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陆续产生首席内容官、直播视频记者、微信微博运营、新媒体编辑、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师、自媒体推广等众多新的职位。新兴的新媒体岗位标准既需要掌握传统媒体的采写、编制、剪辑等基本专业技能,还要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懂用户会互动、懂数据会信息整合、懂内容会产品运营、能策划会短视频制作,并熟练进行可视化新闻报道等新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面对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专业人才的职业内涵需求的变化,高职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对应调整,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也是最重要的改革突破口。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产生巨大冲击,新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受众粘性、信息整合、内容形态、传播渠道等对传统媒体产生深刻影响,传统媒体已走上融合媒体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几个问题:一是“互联网+”式跨媒体型人才培养特征薄弱。融合媒体已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已成为趋势,“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的诉求准确分析的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技能,当前数字内容管理、数字信息存储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力也是“互联网+”式人才需求的特征,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局限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媒介岗位的采编、播制、拍摄技能,缺少融媒体需求的具有复合型的“互联网+”式人才培养的特点。二是“专业+”式复合型技能特点不显著。现阶段,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还不能体现新媒体传播分众化、窄播化的特点,仍然以传统新闻写作、拍摄、视频制作为主的技能培养,对学生缺少用户分析能力、新媒体产品内容整合、策划与运营能力、新媒体小程序、微视频、微传播等产品的策划与设计能力、创意剪辑合成能力、网络能力的训练,实践教学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态势,课程体系与新媒体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也缺乏与新媒体工作内容相关的项目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不能有效对接新媒体岗位的需求。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于理论教学体系,是与知识理论体系相对应的一项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训体系,包涵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既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统一性,又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职业性。为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当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构建基于新媒体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构建的出发点是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通过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而构建。现阶段,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深刻变革传媒产业,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已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碎片化、渠道化、可视化、多媒体形态化的发展,媒体生产内容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内容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混合传播形式,内容报道丰富,尤其短视频、H5、VR可视化形态报道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对新媒体相关岗位需求较多的领域主要分布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娱乐、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新媒体岗位职责集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多渠道与平台的内容更新、策划运营、产品推广等,尤其对用户、内容数据分析、线上活动组织、与用户互动的能力需求日渐明显。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聚焦现阶段新媒体产业的变革与发展,围绕融合媒体、新媒体领域职业岗位的新变化、新需求,确定新媒体人才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新媒体内容制作、数据分析、媒体技术、内容策划、新媒体运营等核心岗位技能,分析融媒体、新媒体就业岗位群的专业基础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构建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新媒体人才需求呈现“专业+”复合型,策划能力、写作能力、采编能力、摄制剪辑能力已成为专业通用能力,新媒体技术、融媒体内容整合编辑、文案策划、融媒体内容运营等能力为专业核心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融媒体产品设计、品牌策划、互联网市场运营等能力逐步发展为专业的拓展能力,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遵循“产业需求调研—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确定实训课程领域与目标—确定专业能力培养课程实训模块—开发实训项目及任务—开发单项、综合、顶岗实训项目”的流程,构建以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相结合,实训项目与职业技能相结合,实习平台与生产平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体快速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2.构建“层次递进化”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每个实践课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依据岗位能力、工作任务设计的体系化课程。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对新媒体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分析,递进的职级岗位主要涵盖新媒体内容编辑、运营主管、新媒体总监。新媒体内容编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内容、用户、活动、推广”四个模块,工作内容为资讯的收集与整理,素材信息、数据的收集,文章的编排与排版,根据主题、活动等撰写新媒体文案;与用户互动并解答问题,建立粉丝交流群,策划与组织线上活动;撰写活动推广方案,对各新媒体平台、渠道进行信息推广与管理。新媒体运营工作内容主要有“分析、团队、运营、市场”四个模块,对行业网站或新媒体各平台进行市场分析定位;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确定用户画像;对内容、活动数据分析,优化运营方案,对项目进行规划,确定每期内容选题,制定项目整体计划,制定管理团队并绩效考核;聚拢媒体资源,商务谈判等。新媒体总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运营、管理、市场”三个模块,具体为制定项目战略目标,对行业市场预判,整合行业渠道、媒介等资源;独立带领团队,协调内外部资源,运营栏目或平台;开展市场、商务谈判等。基于新媒体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变化,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备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引入岗位技术标准,对接新媒体内容生产、文案创意与策划、新媒体数据分析、运营推广、数字产品制作等核心职业能力的需求,开发与新媒体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每个模块化课程可采用三级化实践教学,即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暑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层次递进化”能力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3.打造校企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高职新闻专业要培养具有新媒体思维,具备新媒体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持续结合传媒产业发展,联合行业优质融媒体企业,建立校企融合多元化的实训教学平台。校企协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虚实仿真工作情景,训练学生适应复杂化的新媒体实践任务;引入新媒体行业资深人士,成立“大师工作室”,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复合式新闻实践能力;以教室、仿真室、实训室“三室”为基础,以识岗、习岗、顶岗“三岗”为途径,拓展课堂的内涵外延,通过仿真、模拟、实践能力训练、新媒体技术培训、社会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功能,深度融合课内、课外、企业“三课堂”,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仿真”或真实的生产项目的教学实践,切实感受职业标准,才能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全面提升的实践教学目标。4.建立多维度的实践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也有益于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评价主要面向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学生四个维度来设计评价指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基于新媒体的岗位工作内容,高职新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教学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需完善,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联合新媒体行业、企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新媒体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发新媒体系列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依据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变革,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媒体行业所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胜宏,唐红雨,王琳.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实践教学质量[J].镇江高专学报,2016.
[2]杨静民,纪惠军等.基于“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0.
新媒体运营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电视;媒介融合;生存;问题;发展策略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就将媒介融合视为是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组织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战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文化联盟。从技术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会为媒介产业提供两种融合路径:以媒介行业企业通过兼并、控股等方式而实现媒介行业及资源集中的“硬融合”模式,也包括以媒介资源自由合理组合配置,基于市场动机共性所实现的“软融合”模式。
1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内涵
对于传统主流传媒广播电视而言,它目前正在受到来自于新媒体环境的冲击挑战,就比如说网络数字媒体。当然网络数字媒体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客观讲二者还是存在自身优劣势的,而广播电视若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更广阔生存发展空间,它需要学会去迎合技术及市场环境需要,与新媒体形成相互互补,因此促成二者之间的媒介融合对于双方发展都有好处。二者应该首先实现传播技术的有效融合,这将涉及多种传播技术融合。传统广播电视具有它的普适性传媒技术优势,它的技术特征有目共睹。而新媒体技术则具有独特性与独立性,实质上它已经将传统四大媒体的传播技术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所有功能,而且还有所优化更新。因此广播电视才必须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融合发展,为自身更新换代,下定决心走“硬融合”与“软融合”兼顾推进路线[1]。
2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的利弊问题
2.1有利分析
首先,广播电视如果能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那么传统媒介资源就能实现跨地域性的多角度利用,这也实现了媒介业务形态的相互融合,即多媒体化演变。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创造性组合,因为它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广播电视内容,也为新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受众。目前基于广播电视与网络新媒体的合作项目很多,例如电视新闻栏目、广播专栏等都实现了在网络上的有效延伸扩展,它们也丰富了新媒体环境,为大众传媒发展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双方都利用各自的优势传播技术并强化了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其次,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实现了受众角色的创新转变,即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借助广播电视与网络功能的全新融合,同时扮演观众、听众、读者、参与者以及用户,这也提高了受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可以将其理解为交叉渠道的受众优质融合,它高效、独一无二且拥有极高的信息化特征,这是一种良性的传受互动关系,能够提高广播媒介的美誉度和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受众的忠诚度,避免受众流失。在新媒介融合角度下,电视广播与网络媒体共同合作形成集团竞争力,为新媒体终端发展提供了更多优势要素和发展机遇。再次,媒介融合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传播指向,它让广播电视也实现了从共享型传播到分享型传播的无缝转化。广播电视若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生存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传播指向,满足受众收视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媒体融合为受众创造更大可选择空间。比如说接入互联网,为受众提供有关节目内容的主动搜索、兴趣搜索、时间搜索、自定义搜索等智能化模式,从宏观方面定位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策略,然后再在微观层面策划具体节目内容与受众服务形式。以上就是对广播电视在传统中全向性共享型传播方式到现如今定向性分享型传播方式的创新转变,也就是对节目内容的有效分化。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这种分化确实能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新的优势。
2.2弊端分析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学家Marshall.McLuhan曾经指出“媒体的形式规定了媒体的内容,因为不同媒体由于信息符码传送技术、接收工具以及媒介特性上的差异而影响到了传播内容的形态甚至内容本身。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它们在主动寻求彼此融合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生产新内容、新模式以适应新媒介形式。但也不得不承认,媒介融合在发展初期也常常会面临用户短缺和收益分配模式不明等问题,这使得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双方在新内容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性都有所降低,同时投资者的资金注入行为也相对变得更加谨慎,直接造成了新媒体市场内容的匮乏,短期内无法实现有效填补,形成巨大的传播内容缺口。另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还没有找到适合于自身融合新媒体环境的有效运营模式,这对他们打造新生存空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它需要全新的运营模式与经营理念。虽然说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接收状态及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的生产者本质并未改变,此时就需要广播电视根据传播格局与媒介市场发展的此消彼长来积极求变,创造出不同的内容产品来改变自身生存形态,产生新的媒介效益。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考虑自己新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如何找到更好的信息生产、加工、包装以及输送状态,将产品以最大价值交易给受众和广告商,迎合新媒介环境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节奏,促成真正有利可图的盈利模式[2]。
3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
1)迎合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定位新传媒机构运营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必须找到自身准确的内容定位,即偏向于对“窄众”的有效把握,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把握机遇,表现出为个人针对的特别属性,即做到基于新技术新媒体的“私人内容定制化”。面向于广播电视客户及网民的网络电视节目体验订制,同时也为广告运营商提供全新的广告推广模式。例如,北京传媒就利用资源整合、品牌运营、产业连接、市场驱动等联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对本地广播电视主营业务的网络化突出,将广播电视娱乐与新媒体业务融合,促成了资本运作活跃模式,形成了较强市场竞争力,让北京传媒能够跃居全国领先位置,实现了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媒体环境的有效媒介融合。2)为广播电视更新盈利模式。广播电视靠广告维生,但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广告市场就被重新划分,这就压缩了广播电视行业生存空间,所以广播电视若想继续保持高盈利模式,就必须实现与新媒体的“硬融合”,走跨媒体整合路线,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传播模式。广播电视要将自己的节目内容进行多元化扩展,让它能够适应于各个平台,构建“跨媒体平台”,就比如说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全平台直播,让所有客户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收看到直播,且实现对节目的智能化、灵活化定制功能。就像《纽约时报》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卖的并不是报纸,我们卖的是新闻,是信息和知识,这和新媒体的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电视广播仅仅提供的是载体,它如果希望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内容发展,强调内容之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形成互媒体形式。这就需要广播电视领域应用到更多更新颖的技术手段,寻找更多渠道,扩展自己的内容传播方式,进而实现与新媒体环境的“硬融合”,最终获得更多利益。3)灵活充分利用品牌资源优势。传统广播电视进入新媒体环境其实就是品牌的延伸,它并非是仅仅针对产品本身,它也是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品牌资源优势的有效提升。新媒体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品牌内涵及知名度,提升了品牌效益,也使得媒介融合发挥了巨大的媒体发展促进作用。在海外,成功跨媒体运营案例数不胜数,他们都合理利用了品牌资源优势,例如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纽约时报公司就成功借用了《纽约时报》这一老品牌,在新数字媒介创办第一年就已经赢利。另外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也秉承了传统报刊品牌风格内涵,成为全球付费用户最多、网站运营最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实际上,广播电视媒介在融入新媒介环境后,它必须要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建立市场优势并保持受众忠诚度[3]。
4总结
现代传媒环境要求广播电视必须走创新道路,发展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所以基于以上论述,广播电视必须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与新媒体环境融合的利与弊,然后从软硬融合方面做到双管齐下,为自身在新时展创设更开阔空间,迎接新媒体新挑战,为广播电视适应并融入新媒体环境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琳.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17-35.
[2]田甜.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特点与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5):128-129.
新媒体运营的内涵范文4
互动良性化
第一,中文在线有统一的销售和反馈机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系统内部的互动营销策略、渠道的推广与系统外部亲人、好友、粉丝、群体用户的交流,活跃用户的参与度,增加新用户,促进网站的发展。第二,通过事件营销、话题营销等,结合虚拟积分奖励,让用户不断感受到新鲜感和活跃感,从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与黏着度。第三,将精彩的事件、活动运营通过口碑、push、MMS等多方位的立体通道进行推广,全面覆盖目标用户群,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第四,通过评论、投票、意见征集、网上调查、会员服务、在线投稿、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产品的销售量、用户对消费内容和网站设置的投诉等信息留住老用户,准确经济地发展新用户。第五,根据区域状况,资费合理性,内容安全和完整性等突出问题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定期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加强互动与交流。
营销精准化
在完善的平台建设示范的推动下,中文在线以搭建高质量的内容平台为出发点,做好出版内容的整合分类工作,用户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每推出一种出版物,用户平台上就会广泛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包括年龄、身份、阅读手段、阅读时长、阅读喜好。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可以把受众分为若干群体,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荐适合于他们的内容。
中文在线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为目标,通过为读者、图书建立各类行为与内容属性,利用强大的运营平台,对用户信息、用户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精确地找准目标受众,进而有针对性、不定期精选一批推荐图书,通过多种通道将内容精准推送给需求用户,实现图书的智能分发和营销的精确化。
管理优质化
中文在线拥有优质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针对渠道多、产品授权时间不同、数据繁杂等问题,在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版权审核及内容加工、数据及结算管理、产品销售及反馈管理、用户及数据管理模式。
在运营的过程中,中文在线拥有系统产品内容的选择和管理方式,通过出版机构、知名作者、原创作者等获取原创版权内容进行内容的采集,再由整体资产管理平台,实现版权及内容的管理,并实现内容的风险控制,形成“机审人读,审编一体”的审查机制,努力做到“内容安全,产权清晰”的发展模式。由法务人员定期维护内容审核关键字库,对内容库进行技术扫描,排除图书安全隐患。通过技术扫描和人工审核的途径进行多层次审核,并对重点图书采取人工逐本审核。这种管理体制有效地避免了纠纷,确保了图书内容安全和发行需要。
产业链完善化
全媒体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数字出版平台与作者、出版社、内容运营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产业链更加复杂多元。中文在线以内容的整合、运营平台、用户资源的共享作为商业模式的基础,通过如数字资源加工、资源管理、产品运营、产品发行等全媒体运营管理平台探索出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链条。在全媒体格局下,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产业生态复杂化,出版发行产业链面临重构和变革,价值传递过程更加多元化,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突破传统的依赖性,运营商介入到利益分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版权的提供方上传授权内容,中文在线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字产品的加工审核,根据内容销量、排行等向版权需求方(企事业单位、海外机构等),机构用户向机构下属、个人用户推荐书店内容并支付版权费用,数字出版运营商再向版权提供方结算版税。这种产业链接能进一步带动传统出版单位寻求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和新的赢利模式,加快数字化的转型,催生新的出版业态,推出新产品,带来新体验。
新媒体运营的内涵范文5
3G通讯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工作越来越便利。3G手机除了是一部方便的高质量的移动电话机之外,还有不受时空影响的即时上网、存储和进行数据资料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欣赏,电话会议、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等。这种数十种功能的小型智能化电脑,谁都可以亲身体验,成为人们无法分割的“身体的一部分”。信息传播的方便、快捷、互动、海量的优势突现,这无疑会使部分受众将传统媒体抛弃。如果我们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原有的框框内的话,毫无疑问,总有一天会被抛弃的。但如果我们也置身其中,积极参与,情况就大不一样。我们的视野不要只盯住3G牌照在谁手上,而要放得更开阔一些。3G牌照发放,不只是给直接的运营商提供了商机,同时新技术的开发所构建的平台也给团体单位乃至个人提供了商机,而且有均等的机会。比如,你是某方面的行家里手,你坐在电脑旁,利用新技术平台给你提供的机会,就有可能让你财源广进。所以,当你拥有这类新的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终端”,被运营商从你身上取走使用费时,也有可能让你利用这一平台经营新项目赚了一把。因此,我们应当摒弃因循守旧的思维,开拓视野,勇于创新,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
就传统媒体而言,在转型中就不能停留在原来的一般化的与新媒体的互动上,而是要融合到新媒体中,建立跨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的媒体新格局。在这过程中,许多媒体都会一拥而上,但并非谁都能得心应手。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场新的创新能力的拚搏。创新,不能理解为弃旧翻新,新的不一定就有创造力。与众不同,也不等于是创新。
新必须有新意,创就是要有创意。创意是对传统的框框的突破,就是自我超越中也超越别人。不只是融入新媒体之后的新形态,更重要的是新形态的内涵和品质。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或者是融洽之后的新形态产品,都要在“创”字上下功夫。而且,创新也是不断地与时俱进的,因为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是新形态的产品,明天可能就是旧的了。比如,西方早些年就已经出现的街头打印版的报纸,中国就不可能再出现了。因为有了移动媒体,谁还会去街头巷尾刷卡打印报纸。
创新必须抢夺先机,先行一步。由新变旧之后,再进一步推进,步步领先,就步步主动。
创新,还要创建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前几年,笔者曾提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建立新的平台――新闻数码港(超级编辑部)。什么名称好,可以研究,但必须构建大传媒(或全媒体)的平台,这是融媒运作必须的。与此相适应的应设立全媒体运作机构,改变原有的运营模式、组织结构。报业记者身份也随之变化:“ 纸”(纸媒)记者――“报”(报纸、网络报、手机报)记者――大传媒(全媒体)记者。报业记者的素养也得提升,不能只会文字功夫,视频、音频相关的技术也得掌握。完成大传媒平台的创新之后,哪一个媒体快就往哪发稿,滚动发稿。当然记者的考核激励机制也要适应这种变化。
新媒体运营的内涵范文6
清晰的战略定位: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
在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之前,中国石化长城油在营销战略上一直主打航天牌。以服务中国航天事业数十年并功勋卓著的事实为基础,借势神舟宇宙飞船,长城油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向公众传递出长城油的航天品质,树立起高科技的品牌形象。航天科技,对于帮助长城油建立高科技、高品质的品牌形象功不可没。但是航天科技毕竟远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因此依托航天科技建立起来的长城油的高科技品牌形象,会让不少消费者无形中产生一种高不可攀的距离感。
随着高端车用油成为长城油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市场,长城油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大众化和情感化的品牌营销平台,通过与消费者的情感互动,让长城油的航天品质和高科技形象告别高处不胜寒,实现长城油品牌价值和市场业绩的跨越式提升。长城油有关负责人在谈及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初衷时表示:“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公众影响力和全民参与性的体育盛会,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和时尚感,选择奥运营销平台,能够为长城油品牌增添时尚感,并能进一步拉近业已形成的‘航天品质’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与消费者建立亲近感和信赖感。”
“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的战略定位,赋予了长城油奥运营销之旅以鲜明的主题,有效规避了一些奥运赞助商在奥运营销过程中品牌诉求太多造成的认知混乱,也为工业企业如何借势体育营销积累了经验。
契合奥运三大主题:系统规划,精准营销
早在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之初,中国石化就提出了“奉献清洁油品,服务绿色奥运”的主题口号,这契合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主题,将自己的业务、品牌与绿色奥运建立起完美联系。这种品牌内涵与奥运精神的对接,成就了长城油整合营销传播的灵魂。
要成功实施奥运营销战略,奥运会合作伙伴在将品牌内涵与奥运精神对接的基础上,还必须借助一系列与自己的业务和品牌内涵完美契合而又富有创意的整合传播手段,将这种品牌文化的对接展示和传递给消费者、合作伙伴、公众、政府等利益相关者。
中国石化长城油对奥运营销创意和整合传播手段的娴熟运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其作为国际化大企业在品牌传播上的“长袖善舞”,在产品、奥运、目标消费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切实有效的纽带和载体,并围绕这个纽带和载体展开奥运营销系统工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精准营销全力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符号,避免诉求上的频繁变换,最大化地节省营销费用。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北京的交通环境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交通文明代表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体现着国民的精神风貌。而中国的奥运交通环境,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众多为北京奥运会锦上添花的公益活动中,独独缺少帮助奥运交通解决实际问题的雪中送炭之举,这无疑是彰显长城油社会责任的良机。另一方面,关注和倡导文明行车,集全社会之力让开车上路的人参加交通文明大考,这又将激起北京350万车主怎样的感情?而这些人,正是油产品的直接消费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文明乘车,围绕“倡导交通文明”、“促进交通软环境建设”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既契合长城油的业务和目标客户群,又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中国石化长城油准确地洞察到了全社会对文明行车的要求,率先发起了以奥运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这一活动无疑是长城油与公众和消费者展开密切沟通、争取认同与好感的最佳载体,也是长城油奥运营销独特的爆破支点。
整合传播手段:以全方位行动影响利益相关者
2007年9月8日,“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正式启动,长城油在北京100多家中国石化加油站进行文明行车公益理念宣传,并发放活动车标。与此同时,同为活动主办方的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每天对“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不仅在创意上匠心独具,在整合传播上也是高出一筹。除通过高端媒体进行空中传播外,中国石化还动用了大量地面资源,其旗下116家加油站、13家汽车养护中心、多家4S店、车友会以及300余志愿者深度参与其中。从“长城油畅行2008文明行车公约”的到“拥抱2008,300名畅行车主摆五环”,从“明星集结倡导文明行车”到“长城油畅行2008进社区”,再到新浪、搜狐公益论坛等网上活动的开展……此次活动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短短数月,此次活动就得到了70多万车主的热情响应和积极参与,网络点击量突破上千万次,70万张鲜艳醒目的活动车标变成了穿行在城市里的一道流动风景,似乎整个北京城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社会公众和奥运的距离近了,和长城油的距离近了,一个得到了政府、公众、媒体广泛好评的长城油让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其他一些城市纷纷仿效,在当地组织畅行活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报道这一活动时感叹:畅行活动展示了中国人有能力举办一届出色奥运会的实际行动与坚强的信心。
平面、网络、电视、广播媒体,国内、国外媒体,广告、车标、口碑……“长城油畅行2008活动”的宣传载体从媒介延伸到人,传播效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公众、交通、城市、社会责任、城市利益、奥运精神……借助此次活动,长城油收获了公众的关注和社会认同,完美地体现出一个国际企业的大家风范。
从2004年携手奥运,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中国石化长城油以精准的奥运战略定位和全方位的整合传播手段,巧妙地把奥运、交通、环保和公益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编织起一个巨大的奥运营销网络,搭建起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立体影响体系。借势奥运营销平台,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拉近了长城油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在延续“航天品质”传奇的同时,给长城油品牌注入了更多科技、时尚和人文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