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新媒体运营岗位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新媒体运营岗位的理解范文1
一、网店运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应用逐渐深入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开始热衷于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兴起,导致电子商务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得以迅猛发展,网店运营、网店美工、网店推广、网店客服等新兴岗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k注和加入。
第二,电子商务主要是一种集金融电子化、商贸网络化和管理信息化为一体的新型贸易方式,主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网店运营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将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销售者、消费者以及制造者的需要。
第三,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网店是电子商务运营的一种形式,但是目前缺乏大量的网店运营专业型人才,因此必须要加大培养两店运营专业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
二、网店运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目前各中职学校都设置了网店运营的相关课程,但是就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其教学体系和教学理论都很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对网店运营课程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1.中职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中职学校网店运营课程师资匮乏现象严重,很多学校的网店运营课程教师都是来自于不同专业的老师,对其进行简单培训就直接上岗了,这根本不能够满足教学与实践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中职学校要专门聘用专业的网店运营课程老师,最好有一些网店运营实际操作经验,或者直接聘请一些网店中的资深专业人士进行教学,以保证在教学时学生真正掌握到网店运营课程的精髄。其次,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网店运营课程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最后,针对一些没有实际网店运营经验的教师,可以鼓励教师深入网店进杆学习,从而真正熟悉网店运营过程中各个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其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2.合理设置网店运营课程
网店运营课程按照岗位的实际需求可以分为网店运营、网.店美工、网店推广和网店客服等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其课程进行合理设置。例如在教学网店运营课程时,要重点讲解淘宝网店运营规则、网店日常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等知识,以保证#生能衫通过学习掌握网店运营管理的基本内容,了解淘宝网制定的交易规则和各种推广工具。
3.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在网店运營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演示教学法,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将网店运营课程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结合一些视频资料及音频等进行实例演示,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网店运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只靠理论讲解完全不够,必须要学生杀自体验才能够真正领会网店运营的精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必要的理论讲解之外,还要加强实验教学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述,网店运营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与购物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而所需要的网店运营相关人才也越来越多。因此,中职院校要想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电子商务人才,必须要加强对网店运营保程教学的改革。
对新媒体运营岗位的理解范文2
要想做好网络营销,首先得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网络营销?
一、关于网络营销的概念剖析:
百度百科对网络营销的定义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简言之,网络营销=网络+营销。菜根谭认为网络营销应包含:网络营销策略规划、网站平台建设、网络推广、客服销售、数据分析、团队组建、运营管理这几大模块。网络营销工作必须以营销为导向,以销售为最终目的。
从项目管理运营角度来看,网络营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管理运营的基本过程和环节。
由此可见,网络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不能将做个企业网站、开展一些如论坛、博客、微博推广等具体的网络推广工作片面的理解为网络营销的全部!
二、网络营销工作的七大核心版块:
1、网络营销战略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通过对市场、竞争对手、目标受众、自身企业品牌产品的360度洞察分析,才能科学合理的规划出公司网络营销模式、提炼出独特销售主张(USP)、明确发展阶段步骤、合理的规划团队、清晰投入和预期收益等。也只有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方能“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实现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增长。彻底解决企业网络营销难题,获得突破性增长,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2、营销型网站策划建设
“网站打天下,转化率是核心”!
企业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工作的基础,若要使网站溢价增值,脱离同质化,实现销售力、公信力、传播力于一体,有效提升转化率,成为真正的营销利器,须以客户体验为核心。
关于企业营销型网站,菜根谭的观点是:技术永远是为思想、为营销所服务的!我们必须先从营销角度来看待规划网站,然后利用技术来实现。综合营销战略、客户体验、建站功能技术、SEO等范畴,在分析行业、企业、客户、竞争对手的基础上,从网站定位、网站结构、视觉表现、销售力、传播力、公信力、技术功能这七大优秀网站(网店)必备因素入手,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转化率高的营销型网站。
而当前网站建设服务行业的现状是无营销、无策划,技术取向,功能至上。关于营销型网站话题,菜根谭有发表过《营销型网站规划建设的七大要素》、《营销型网站建设策划的步骤》两篇粗文,大家有兴趣可去了解下!
3、网站销售力策划执行
要想自己的产品服务信息在网络上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产品和品牌的策划运作,扩大同竞品的差异化,突出产品品牌核心价值。
提升网站销售力,该做什么?怎么做?
菜根谭认为,网站销售力具体工作上一般主要体现在网站内容整体策略、网站品牌背书文案、网站服务产品销售文案、资讯内容、网站广告文案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网站产品服务文案。
商品展示是网站规划的核心要素,能不能打动用户,主要就是商品页面是否具备强有力的销售力。商品展示的销售力其核心关键就在于提炼产品的核心卖点——USP,然后利用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围绕和强化核心卖点。
另外就是网站关于公司和品牌或者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公信力,千万不要随意夸张,让客户不信任。
4、网络推广传播
网络推广更应该理解为网络传播,即利用互联网向目标受众传递有效信息。菜根谭网络营销策划机构认为可以从下面三点来全面的理解网络推广:
(1)从过程来说,网络推广要经过三个步骤:要首先确定目标受众,即向谁说?再次,要策划传播内容信息,即说什么?第三,采取什么方式推广,即怎么说?只有经过这三个有机组合的策划,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传播案,达到传播的目的。
(2)从方式来说,网络传播推广可分为:活动创意(这方式可细分太多了)、话题事件病毒、信息、互动游戏、创意软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等。
(3)从传播管道来说,网络推广可分为:SEM、SEO、论坛推广、博客推广、微博推广、新闻软文推广、B2B平台推广、QQ(IM)推广、电子书推广、邮件推广、广告投放、广告联盟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播管道形式。
21世纪,眼球已成为稀缺资源!传播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最大难题!只有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互动、草根、娱乐、扎圈等文化特性和网络技术手段形成病毒传播的倍乘效果,才能彻底解决企业传播难题!
5、网络营销数据分析
网络营销这个系统性工程的核心就是销售转化,而数据统计分析是将网络营销系统各环节有机整合的重要环节,数据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调整策略、解决问题,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通过建立涵盖搜索引擎排名监测分析、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网站咨询统计分析、网站销售统计分析等一整套科学数据分析,提升企业网络营销运营策略和效率。
重视并用好数据监测统计分析,是提高网络营销效率、优化网络营销效果的重要一环。毫不夸张的说,数据分析是网络营销的支点,利用好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6、网络营销团队
很多中小企业开展做网络营销工作的就一两个人,没有太多预算雇请组建一个完整的团队。其实,网络营销项目运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策略来统筹全局。如果预算充足可以组建专业团队来做,如果预算少,一两个人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思路清晰、策略目标明确,日常执行形成规范化,这也是项目运营规划。
至于团队运营管理。需要多少岗位?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怎么规划?岗位招聘、培训、薪酬、考核、激励怎么弄?团队日常管理又怎么管?等等。这也需要依托总体战略来配置组建和管理,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模式,需要的人员是完全不同的。
7、健全的客服销售体系
对新媒体运营岗位的理解范文3
最近,微软联合资讯机构IDC就云计算对企業创新价值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云技术的企業可以把节约的时间和资金用于投资创新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2011到2015年期间,云计算将会创造接近1400万个工作岗位;到2015年,云计算带来的IT创新所实现的業务收入将达到1.1万亿美元;超过三分之一的云相关工作将来自通信与媒体、银行以及离散型制造行業;在所有新的与云相关工作中,中国和印度将占大约一半。
对此,微软大中华区首席云计算战略官谢恩伟表示:“云计算将会对创造就業产生巨大影响,作为一种革命性技术,云计算将在全球范围内降低成本、激励创新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和技能。”
第一章 孵化,云时代的催化剂
尼古拉斯·卡尔在《IT不再重要》一书中,将“云计算”比喻成“信息时代的核电厂”。但是在云计算尚未普及的情况下,
“孵化”则显然成为了点燃反应堆的催化剂。金砖四国
IDC预计在未来四年内,云计算将在全球带来14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几乎一半的就業机会将出现在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紧随其后的是亚太、欧洲、中东、非洲和北美。但需要强调的是,作为金砖四国成员,中国和印度的云计算市场并不成熟,需要引导。
“闪闪发光的”、“不可思议的”,印度在宣传自己的时候,喜欢用这样的词语。其实,它们似乎同样适用于另外三个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巴西。巴、俄、印、中四国的英文首字母组合成“BRIC”,借用“砖块”(brick)一词,从2003年起,这四个经济前景被普遍看好的国家被形象地称为“金砖四国”(BRICs)。作为“金砖四国”的命名者,美国高盛公司在其分析报告中称“金砖四国”将在2050年跻身世界六大经济体,与美国和日本并列,而且当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也将先后被中、印赶超。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金灿荣教授分析,在国际关系上有一个规律,知识创新不是经常性的,其问会有一定的扩散期。上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在知识创新上做得比较好,有力量向美国集中的趋势。而21世纪的头十几年,进入一个知识扩散期,“‘金砖四国’的共性正是现代化有一定基础,规模相当大,学习能力比较强,又赶上知识扩散的过程,机遇非常好”。
其中,云计算则被業界普遍认为是此次知识扩散中的一个重要技术特征。云计算带来的影响在中国和印度表现尤为突出。作为金砖四国的成员,中国和印度正以惊人的速度采用公有IT云服务,约占全球此类服务的12%(IT支出的25%)。
在云计算这一新兴市场中,微软、IBM、惠普、Vmware这四大巨头已经如同“金砖四国”一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将主导云计算的未来。据悉,微软的云计算战略包括三大部分,目的是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三种不同的云计算运营模式:微软运营、伙伴运营、客户自建。而和其他公司的云计算战略不同,微软的云计算战略有三个典型特点:即软件+服务、平台战略和自由选择。最近几年,微软中国在动态数据中心、私有云以及公共云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其中,孵化中心是一种重要的云探索方式。
孵化器
孵化中心的出现,不仅仅在于为解决方案找到了落地的原型,更在于其背后强大的示范作用。一个成功的孵化中心,意味着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2010年11月1日,微软中国与上海市北高新技术服务業园区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联手打造了国内首个“云计算产業基地云计算应用孵化中心”。
根据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联合建设基于微软技术平台的“中小企業云”,重点服务区内电子政务系统及园区内2000家企業。此外,微软将协助上海数据港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集装箱式数据中心产品进行微软的标准测试和认证。双方还同意在未来合适的时候,探讨进一步的合作,共同研发并推广云计算解决方案。
除了“首个”的标签,这个孵化中心的出现,更是有了战略层次上的意义,为微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在国内落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当时一个大的背景是,上海市启动了“云海计划”——计划在3年内实现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发展目标,努力将上海建成全国云计算技术和服务中心。
很快,该孵化中心便有实际项目落地。2011年1月28日,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与微软云计算应用孵化中心上海和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微软云计算应用孵化中心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上海和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由美国微软公司授权在中国范围内规划发展“微软云计算应用孵化中心”的企業,此次选择落户芜湖市弋江区,力求通过微软本身的品牌、人才、技术等优势与地方相关产業相结合,搭建的云计算运营平台将为政府、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云计算服务。在谋求自身创新发展的同时与弋江区本地快速经济发展相融合,推动地方经济转型,拉动经济发展。
实际上,不仅仅是在中国,孵化中心也是微软在其他国家所热衷的一种推广云计算的方式。3月14日,微软在以色列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创業孵化器——The WindowsAzure Accelerator,鼓励创業者开发更多的Windows Azure云计算平台上的应用产品。该孵化器,为创業者提供免费办公空间(850平米)、导师制(30位)、教练培训、法律支持等标准服务。但考虑到这些公司都是云计算创業公司,微软将为其免费提供两年高达6万美元的Windows Azure平台接入服务。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孵化器的成立除了是微软的主要战略的一部分以外,微软还希望通过这个孵化器将创業文化带回公司。
第二章 创新,行業云的触角
云计算正将企業从传统的IT系统中解放出来,并让其投资于更具创新性的IT。作为领先的云计算厂商,微软为企業和消费者提供一整套全面的公有云和私有云解决方案,帮助推动云计算的持续发展,让用户通过互连和分享的方式,从云计算中获益,并实现成本的节约,帮助机构抓住技术革新或战略转型的机遇。
商業创新
来自IDc的调查显示,总共72%的大企業或多或少已经在接触云计算,而其中13%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已经实现了一些云计算方案,另外21%的受访者正在实施中,剩下38%正在进行规划。这一数字在未来3年内预计会增加到90%。
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技术格局的改变者,研究最后总结并列举了多种能够促进商業模式创新的云计算方式:成本弹性——从固定成本到可变成本的灵活转变,实现“按需付费”的模式;業务可扩展性——提供灵活的成本收益计算能力来支持業务增长;生态关联性——形成新的价值网并引领潜在的新業务,等等。
云计算提升企業创新力的方式之一就是节省IT固定资产的投入,率先采用微软云计算技术,搭建“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则是云计算的早期受益者之一,通过云计算相当于节省了一半以上的IT资金。
当然,很多企業也借助云计算来改进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银河证券是微软在中国金融行業一个重要的客户。从2010年开始,银河证券就提出了一个口号:“网上交易一定要做到行業最快”。基于这个目标,它从每一个地区的数据流量分析做起,监控整个系统处理时间有多长,信息处理完成之后发到总部机房,再发到别的地方,整个流程都要监控。一旦分析结果显示,哪些地方、哪个运营商的客户较为集中地登录银河证券的网上交易系统,银河证券就连一条线到该运营商那里,帮助登录系统的客户提速。从2010年到2011年,这种灵活的机制,让银河证券网上交易速度大幅度提高,也让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与产業共成长
对于通过云计算给传统行業带来巨大的商業模式革新,谢恩伟表示,借助云计算,微软的客户正在重新审视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人之间合作的業务模式。例如,通过迁移到云,一家汽车零部件销售商得以更快速地采购零部件,开发新库存以提升客户体验。同样,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借助云从全球各地的智囊库获得反馈,然后与客户分享进而改善医疗。他表示:“我们已经无数次地看到云如何帮助我们的客户节约成本并提升客户体验。”
正是这种创新的机制让微软在国内云计算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微软开始不断地推进云计算技术在中国的落地,其中包括:2008年11月,与苏州工業园区、江苏风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saaS服务平台风云在线;2009年12月,国内首家商業运营的规模化云计算中心成都微软云计算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2010年8月,基于微软云计算技术的“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在成都市云计算中心上线;2010年9月,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落户上海;亚太研发集团南方总部在深圳成立……;2011年5月,与上海交大共建首个云计算教学与研究平台;2011年11月;微软与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微软与重庆经开区联手建立重庆首个“云计算”服务平台,让经开区企業用最低的成本使用最先进的IT服务等。
第三章 造血,职業新母体
云带来的效率提升不仅体现在IT的创新中,也体现在招聘更多的销售、财务、生产及市场人员,以及改变IT从業人员的职業新方向——云计算提升企業创新力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将IT经理解放出来,投入到关键项目的运营中。根据IDC的研究结果,云计算在2011到2015年期间创造的1400万工作岗位中,大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各占约一半。从这个角度来看,云计算俨然成为了一个职業“母体”。
被解放的IT经理
服务递送网络为福特从外部厂商那里汇聚数据,将获取存储在企業内的信息实时递送至用户车载通讯和娱乐系统Sync上。对于服务递送网络运作经理Dave DiMeo来说,云计算模式为他提供了新的职業生涯。——最初他是一名IT人员,现在他是福特Sync多媒体通讯娱乐系统递送服务团队中的一员。
事实上,云计算在企業中的兴起为许多IT人员提供了在公司重新定位自己角色的机会。当然,要想成为一名企業云计算专家不仅需要理解虚拟化、服务器整合和扁平网络,还需要学习新的技术与商業技能。对此,云计算咨询公司蓝山实验室的首席技术官David Linthicum:“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并愿意为这些承担风险的高管将在这一轮云计算浪潮中脱颖而出。通过运行置于微软和谷歌云服务上的系统,他们可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这让他们被视为英雄。”
除了福特这样的大公司,IDC预测中小企業会比大企業更快速地采用云服务,因为很多大企業受到现有投资的限制。
百万职業机会
来自IDC的报告显示,云计算创造的工作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与每个行業的规模成正比,但也不是绝对的。总体来说,预期会创造最多与云相关工作岗位的三大行業是通信与媒体(240万)、银行(140万)以及离散制造(130万)。
对新媒体运营岗位的理解范文4
——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五
光明日报媒体融合发展专题调研组
人才是媒体竞争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强的人才队伍,拥有一批真正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执行力的创新人才,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当前,新闻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最突出的一个变化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带动,媒体成为一个横跨广电、通信、设备制造等诸多传统领域的产业,现在又呈现出从“跨行业”向“全产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对媒体所需人才的结构和种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媒体人才已大大突破传统单一采编人才的范畴,数据处理工程师、产品经理、UI设计师等新岗位、新工种不断涌现,同时对编辑记者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激烈的竞争,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单位积极引进传统媒体缺乏的互联网技术人才,加强对采编人员的培训和提升,同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加快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激活人才队伍活力,初步打造了一支既有专业新闻素养,又懂新媒体传播运营,还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 大力引进人才,补齐媒体融合发展人才短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在内容的生产、制作、设计、、传播等各环节不断变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很多是传统媒体人才队伍缺乏的,如数字开发、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方面的人才。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从媒体融合发展人才需求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补齐媒体融合发展专业人才短板,逐步形成了一支由记者、编辑、设计师、程序员等构成的多元人才队伍。
融合
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各媒体注重根据自身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改善原有人才队伍结构。人民日报在巩固传统媒体办报人才存量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强化与新兴媒体业态相关的内容生产、技术实现等各类人才增量的挖掘、储备和开发,逐步实现报社人才技能结构从以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信息传播技能的转换。新华社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引进具备互联网基因、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同时适应新媒体市场运营需要,大力引进熟悉资本运作的人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适应媒体传播链的三个要素“内容”“读者/用户”和两者之间的“连接”的变化,分别建设了内容数据仓库、用户数据仓库及新媒体云服务平台,同时建立了三支平台级的技术团队,并以这三个平台技术团队和“浙江在线”“浙江手机报”的技术团队为基础,组建了浙报集团技术委员会,作为集团内部技术力量的统筹协调机构,有力支撑了浙报集团的转型发展。
在实际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懂代码”成为了媒体招人的新标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技术人才备受青睐,如程序设计人才、架构师等。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把引进对互联网开发技术有深入了解、具备良好组织能力的高端架构师作为新媒体人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架构师来完成新媒体产品、项目、平台的总体架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能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新闻元素通过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阅读、互动和转发,得到了媒体的普遍重视。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设置了“首席视觉设计师”,通过不断引入鲜活的创意元素,将其融入新闻信息生产传播过程,增强了用户对内容产品的黏性。除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外,产品经理作为新媒体产品的牵头人,也成为各媒体着力引进的人才。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产品从创意到上市,相关的调研、研发、产品、预算、市场、运营、推广等,都需要一个好的产品经理掌控。
二 加速培养人才,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人才转型升级
进入全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已不能只通过一支笔、一架相机来包打天下。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形态对媒体人的综合能力,包括采编技能、新技术应用、职业意识、知识积累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互联网公司相比,多数传统媒体在薪酬、发展等方面,客观上存在差距,大量引进深刻理解互联网和新媒体运营逻辑的人才还有难度。传统媒体有一支基础好、素质高的新闻采编队伍,在媒体融合发展实践中,加速对他们的培养,让他们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快速成长,对媒体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通过大规模开展对员工的互联网思维意识、全媒体传播技能培训,以及新闻实践锻炼,不断促进员工能力转型升级,成为同时拥有多项技能的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
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
资料来源:艾瑞互联网年度数据报告。
媒体融合发展专项培训是提升存量人才队伍全媒体能力的基本方式。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在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摸底调查后,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媒体人才培训。光明日报将提高报社中高层干部新媒体管理能力作为媒体融合发展培训的切入点,在清华大学开设了全媒体管理高级研修班,邀请互联网公司从事新媒体实务的专家和国内新媒体研究的权威学者授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围绕全媒体时代新闻队伍技能的提升,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举办了全媒体技术系列培训班、视频业务轮训班、网络非线性编辑系统轮训班,对编播队伍开展“一专多能”技能培养。通过培训掌握摄影、摄像、音频、简单网页制作等基础技能,提高员工在社交媒体平台、媒介融合新闻产品的编辑与制作等多种能力,培养了一批能进行采、编、播、译等多种工作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浙报集团把课堂前移至媒体一线从业人员,使培训成为常态。在培训上,浙报集团突出专业化融合,将集团的采编、经营、管理人员全部打通,按照财经、社会、文教、时政、视觉、管理、生活时尚服务等类别,分批进行专业化授课。同时注重实战演练,根据培训班的不同类别,请相关领域新媒体实战专家,就新的采编方式和流程进行案例分享和理念碰撞,并设置开放式的新媒体产品设计竞赛课题,引导采编人员换位为产品经理,激发员工的产品思维、互联网思维。
通过新闻实践尤其是重大报道的实践积累经验,提升编辑记者能力,让他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中迅速成长,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人民日报把两会当作锤炼全媒体人才队伍的重要平台,2014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记者就开始以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三栖记者”的身份开展工作。2015年两会,人民日报试水全媒体平台,在全新的采编流程下,提升编辑记者的内容制作、策划传播的能力。在2014年乌镇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融媒体报道的基础上,光明日报把2015年全国两会报道作为加速融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在报道中打破了以往报纸、网站采编队伍的割裂状态,将光明网上会记者纳入整个两会报道组,要求报道组每一位同志完成2-3件融媒体作品。原来习惯了只为报纸工作的记者,在实战中既发文字稿,同时录音、拍照、拍视频,开始向全媒体记者转变。中国日报社通过轮岗机制让编辑记者在不同岗位学习,借此提升其全媒体能力。中国日报建立了编辑记者跨媒介、跨国界的轮岗交流机制,报纸编辑记者到网络新闻、多媒体视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部门定期轮岗,有力提升了采编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尤其是提升了采编人员运用新媒体进行报道的能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开始与新闻人才输送的源头高校新闻院系合作,一起培养全媒体人才。2014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陆续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签订协议,共建新闻学院。共建新闻学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破业界和学界的隔阂,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全媒体人才。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研发基地、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高校与媒体的实时交流互动,建立技术、产品、项目研发合作机制。共建双方致力于把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建成新媒体产业的实验室、孵化器和“生产车间”,以“实战导向型”教学,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各地也开展了共建新闻学院行动,如天津日报与天津大学合作,创办了天津日报新媒体学院数字与新媒体专业本科班。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为在全媒体时代培养卓越新闻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有效激励人才,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
媒体只有不断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加入,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其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吸引人、留住人,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系。一年来,中央和地方主要新闻媒体适应新闻业态的变化,强化用户和市场意识,创新人员招聘、考核、薪酬、培训、激励等制度,探索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破解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
图为浙报集团三圈环流示意图。资料图片
如何为人才提供合理的职业晋升通道,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在全媒体时代,靠感情留人、行政职务提升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滞后,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适合媒体融合发展的职业晋升机制,为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新的舞台。人民日报根据不同职位设置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晋升渠道,如针对技术人员除了设计技术通道、管理通道外,技术职级和管理职级还可以自由转换,并鼓励员工尝试不同岗位。秉承“采编为宝”的理念,上海报业集团实施了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建立首席记者、高级记者、资深记者等新闻采编业务序列,力图改变报社内部职务晋升“写而优则仕”的传统模式,为好记者、好编辑提供新的职业发展空间。在薪酬制度上也打破传统,优秀记者和编辑的收入可以高于主任、副总编辑甚至总编辑的收入。浙报集团出台了《互联网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参照互联网企业对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管理实践,对技术人员晋升设计了技术、管理双向畅通的职业通道,让技术人才能引得来、留得住。
绩效考核是个指挥棒,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创新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注重同用户的互动,用户的分享、评论、反馈对扩大媒体内容产品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倒逼新闻媒体建立适应互联网传播的绩效考核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编辑记者的积极性。中央媒体普遍将稿件点击量、阅读数等纳入了采编人员的考核。光明日报制定了报社微信公众号奖励办法,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达到相应量级给予不同程度奖励,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的给予特别奖励。中央电视台建立了全媒体评价体系,为传统的收视率统计引入新媒体影响力评价机制。中国日报社改进采编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网络供稿数量、稿件点击率等网络指标纳入报纸记者绩效考核体系,从根本上强化了采编人员的“新媒体意识”。湖南广电采用了包干法考核,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按效分配”的原则,将员工薪资分为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三部分,形成了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节目生产一线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员工绩效与所在部门绩效紧密结合,全台的分配与各部门的绩效紧密结合,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员工、部门的活力,也推动了湖南广电事业的向前发展。
对新媒体运营岗位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专业设计,就业岗位,能力培养
一、引言
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对人类经济、社会影响极其巨大,在促进通信技能人才的培养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每年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如何开展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使高职高专业院校的学生能够高数量、高质量的顺利就业呢?
二、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09年12月,2010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李毅中部长做工作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信息产业规模从2004年至2009年持续扩大,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2010年2月,2010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在巴塞罗那举办,本届MWC大会以“Vision in Action”(“美梦成真”)为主题,手机应用创新是今年的热点话题。我国中兴、华为、海尔等企业都带去了自己的新产品。
2010年春季CWCC 中国企业通信大会于4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其最新议题涵盖范围如下:移动互联网、全业务运营、3G增值业务及平台、企业无线通信、无线城市、绿色通信、3G/LTE/WiFi/WAPI / WiMax、FMC、 IMS、 LBS、高端智能手机、上网本等。
2010年10月,2010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开幕,以“创新引领发展、融合成就未来”为主题,展示内容涵盖信息通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诸多领域,三网融合、3G应用演示及体验、4G前瞻性技术开拓、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绿色通信、新媒体等为本届展览会的展示亮点。
三、通信专业需求岗位与就业前景
1.通信专业需求岗位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随着3G、4G的发展以及三网合一的逐步实现,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朝阳产业,那么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以石家庄为核心的通信技术产业链,主要有通信运营商、设备生产商、通信工程建设公司、产品销售公司、通信网络服务公司和通信产品制造公司。通信运营商主要是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设备生产商主要有华为、大唐、中兴等;通信工程建设公司主要有河北通建、海通伟业等。通信技术专业在产业链中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为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持和输送大量技能型人才,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2.通信专业就业前景
对于高职院校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与本科生相比理论基础较薄弱,但实践能力较强,与中专生相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也相当。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也相对比较乐观。
通信专业职位需具备知识的结构特征是: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掌握工程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同时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设计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与后劲。职员一般从工程人员做起,经过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或成为高级工程师,最后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高层市场或技术管理人员。
如通信产品销售人员,企业招聘要求为: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熟悉通信技术及其解决方案,出色的人际沟通与商务谈判能力,英语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较强。销售人员一般从销售助理做起,然后升任为销售工程师或销售经理,最后成为销售总经理或自行创业。相对来说,目前这类职位需求量大,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特别深,而且该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做好销售,一方面能积累资本为创业做好物质准备,另一方面能锻炼自己创业的能力。
又如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要求:对通信知识有一定基础,具备一般软件设计工具和软件工程知识;掌握一般调试工具、调试手段、测试方法;能够熟练阅读和理解英文资料,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类岗位一般也是从普通职员做起,然后升任部门主管,最后成为中高层管理人员。虽然说这一类职位招聘一般不会需要专业背景,但无论如何,在同样条件下,具有通信专业和别的专业的应聘者之间有较大的优势。从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为什么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却不理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就业创新模式
1.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通过和运营商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把校内建设的基站机房作为通信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企业人员对基站进行巡检维护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习。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针对现有的实训条件进行了初步的规划,比如在学习“通信设备安装调试”这个实训项目时,目前只能在移动通信实训室完成,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移动通信机房进行观摩,实践,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了解最新设备的安装调试方法。
2.订单式培养创新模式,针对合作企业需求,在三、四学期开设企业项目选修课,把企业一线工程人员请进课堂进行实践教学,按企业要求进行订单式培养。在岗位应用技能环节加入企业专职技能培训课程,结合企业最新设备和规定进行穿插讲解,这样,一方面企业工程人员工作经验丰富能够更好的进行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充实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团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双证融合创新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将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认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职业资格证和学校毕业证结合,在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持证上岗。
我国通信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将带动相应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带来通信技术教育的繁荣,当前通信技术人才急剧缺乏,尤其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是企业急需的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改革逐渐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找准就业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及岗位能力要求,从而提高通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江敏;黄.中国3G现状与高职通信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6月;
对新媒体运营岗位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接地气 区域媒体 融媒体
一、接地气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强调,新闻媒体要“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总书记还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提出要求:“新闻战线的同志也要接地气、深入基层,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接地气、深入基层”的要求,为媒体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不少平面媒体自乱阵脚,丢掉了接地气的传统优势,表现为:减少了本土新闻的比重,内容原创性不足;大量使用网络稿件,报道的同质化严重;过分追求信息量,快餐化倾向明显。媒体从业者的行为,亦有许多需要改正之处,比如,部分采编人员习惯于跑会议、拿材料,对党委政府的政策精神、决策部署不能采用老百姓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官话、套话较多;在信息资源、信息选择、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仍有“自家说了算”的优越感,居高临下或自娱自乐;简单地将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搬到新媒体平台上,不考虑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新媒体用户的接受心理及阅读习惯。
江苏省靖江市《靖江日报》的直接受众,主要是生活、工作在靖江范围内的人群和对靖江市的资讯、服务感兴趣的人士,他们是《靖江日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可以说,他们既是新闻和资讯的创造者,也是新闻的消费者、经营活动的承接者。因此,摸清他们的需求就非常重要。目前,《靖江日报》的用户中,党政机关干部、文教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乡社区居民约各占四分之一。他们关心城市发展、创业创新、自身进步、子女成才等方面资讯,因此,《靖江日报》坚持采取“本土新闻+周刊”的版面布局。在本土新闻的采集方面,主动深入受众、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近年来,《靖江日报》先后策划了《记者乡村行》《记者社区行》《记者企业行》等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体验式报道方式采写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作品,受到读者好评;推出《对话骥商》《靖江骄傲》《靖江好人》《创业故事汇》等多个人物报道专栏,报道各个层面的典型人物,其中的优秀报道还结集出版发行,实现了新闻的多次传播,赢得了受众的关注。
在周刊建设上,《靖江日报》围绕健康养生、生活出行、教育成才、地域人文等设置周刊版面,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2016年7月1日起,《靖江日报》实施新一轮改版,再次优化版面布局,增加本土新闻版面比重,增设《面孔》《现场》《热线》《调查》《帮忙》等版面,专刊副刊版面也大量增加了本土题材稿件和本土作者稿件。
二、接地气是县市区域媒体的竞争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产业是注意力经济,失去了用户的注意,媒体的生存必然步入困境。当前,用户日益呈现分众化、差异化态势,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也l生了深刻变化。但对地市、县市区域范围内的人群来说,他们对本地发展变革的关心是始终如一的,他们的家乡情怀是不变的。从调查和统计的数据来看,《靖江日报》的用户主要集中在靖江本地,网站的市外用户中有很大比例来自南京、上海、北京、武汉等靖江籍在校大学生、定居人士较多的城市,微信和客户端的用户构成也有这样的情况。这符合用户了解新闻和信息的接近性原则,人们总是更关注与自己地域、心理、利益接近的资讯。
近年来,部分省级晚报、都市报订户数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户分散、需求差异大,省级晚报、都市报难以满足用户的接近性需求。对区域报来说,要谋求发展,就要更好、更快捷地将地方党委政府的声音、改革发展的成就、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举措等,通过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便捷的途径传递给读者。区域报只有与读者贴得紧,最大程度满足读者的需求,才能守好舆论阵地,赢得注意力和竞争力。
接地气,需要媒体报道读者感兴趣的新闻,采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靖江日报社与读者建立了便捷沟通的机制、无障碍联络平台,定期邀请读者探讨新闻选题、共议报道方式,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迅速接收用户信息、回应用户意见,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距离。在策划重点报道、主题宣传时,尝试采用开放式采访、全程推广的传播方式,通过事件当事人叙述、市民参与采访体验等方法,让当事人、读者和记者一起“生产”新闻,新闻作品变得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吸引了读者自发帮助转发、传播。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从靖江市民需求出发,不断策划推出市民喜爱的活动。比如,靖江日报社连续四年与一个边缘镇联办桃花节并逐步升级为旅游文化节,这个活动踏准了乡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节奏,满足了市民寻找本地乡村游景点的需求,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收获了各镇、部门对靖江日报社文化创意产业策划能力的信任。现在,靖江市的工会、妇联和园区、镇等纷纷找到报社,合作打造外宣产品,联办文化活动。
三、接地气需要提升融合发展的能力
接地气,光有理念和决心还不行。在融媒体时代,还必须具备综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融合发展的能力。
《靖江日报》紧跟媒体技术变革潮流,不断加大新媒体建设、投入力度,已经形成了包括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和户外媒体等在内的多平台传播格局,并入驻今日头条等信息平台;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抓住“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这个关键,全力改造新闻采集、加工、流程,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新媒体主攻突发新闻,报纸主攻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新闻,将单一媒体的竞争力转化为全媒体的共同竞争力。2016年4月26日,江苏省消防总队和靖江市委市政府为靖江德桥仓储公司火灾事故中牺牲的烈士朱军军举行追悼会。《靖江日报》事先进行了全媒体的策划,调集12名文字、摄影记者到现场采访,在靖江网、靖江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个平台进行了传播,新媒体仅当天的阅读总量就超过40万,阅读量达到报纸订户数的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