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德育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德育教学总结范文1
限制什么,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知”与“行”中介和“催化剂”
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培养是基础;行”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新组建的98级公关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中职德育教学总结范文2
在油画教学过程中,许多初学者认为构图就是一些位置的摆布安排只要画面饱满差不多就行,在绘画中一个次要考究的因素因而不太重视。然而,其实不然,一个好的构图,可以将平凡的东西变得无与伦比,突出主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相反,一个不好或不合适的构图,则会将一个有魅力的主角变得俗不可耐,降为闲角。笔者相信无论所有风格还是任何形式之画种,皆离不开画面架构,色彩块的布局点线面的对比等,这众多的画面元素无不指向着一个相当熟悉的词汇――“构图”。关于构图的研究可以说是伴随着绘画史一路走来,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画家谢赫在绘画“六法”的理论中就有所提及。谢赫提出的“经营位置”充分的表达了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理论对构图的理解,“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是说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经是度量、筹划,营是谋划。谢赫借来比喻画家进行绘画创作之初的布置构图。“位置”作名词讲,指人或物所处的地位;作动词,指安排或布置。谢赫说毛惠远“位置经略,尤难比俦”,是安置的意思。唐代张彦远把“经营位置”连起来读,“位置”就渐被理解为动宾结构中的名词。他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把安排构图看作绘画的提纲统领。位置须经之营之,或者说构图须进行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为一体,这一深刻的见解。对此,历代画论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构图对绘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代绘画的定义下关于构图的概念是指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将各种画面元素(如点、线、面、色彩)进行有机的解构、重组、统合从而在画面中形成特有的艺术韵律结构,从而在绘画作品中起到的主干架构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那么常见的构图有:黄金分割构图、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对称式构图、弧形跨度构图等。构图大体分为形状的概括重组,节奏的组织,空间关系的架构,色彩的架构。
一、形状概括重组
绘画中形状是指我们对物象的边线、形体、造型进行平面化归纳组合的思维意识特殊之过程。是我们观察归纳对象的初级方式。形状概括是我们在绘画过程中加强画面造型语言更具冲击力的简单而且有效的方式。是绘画创作中画者进行主动思维活动的行为之一。
二、节奏的组织
关于节奏组织有着多种元素进行提炼的节奏韵律,如同音乐创作中的节拍强弱快慢。如点元素组织起来的节奏韵律,线元素组织的节奏,点线结合的组合节奏,点线面的组合节奏,以及黑白节奏等。不同的节奏韵律造就了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的形式美、风格美感。具体还通过大小不同的对比、疏密度、长短粗细对比使之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各具不同美感的韵律与节奏的变化。这取决于作画者在画面各处用笔多少的把握,体现着创作者通过反复练习所积淀的审美修养。如米罗《女诗人》(见上图)就是通过丰富的、形态各异的点进行画面的解构与重组,以“点”元素为节奏旋律组织成的画面构图架构。
三、空间关系的架构
初学画时的透视关系,就是一种空间关系的表达方式,而在不同绘画理论主导下对空间关系主张则不尽相同写实绘画追求的是透视的物理空间感,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在散点透视的指导思想下则追求的是平远、深远、高远的意境空间,纳比派绘画则常利用物体前后叠加挡盖来提示画面空间,我们可以从博纳尔和维亚尔这两位纳比派大师的一系列画作中能很容易找到诸如此类的例子。
四、色彩架构
中职德育教学总结范文3
关键词:活动教学 德育教学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随着中职教育不断发展,中职教学逐渐朝着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的方向发展。德育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对德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使德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德育课活动教学模式概述
1.德育课活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针对德育课教学实际,对其进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德育课的活动教学是指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主动思考并解决问题[1]。德育课活动以实现学习与活动的转化为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愉悦的氛围内完成课堂教学目标。[1]
2.德育课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现代德育课教学应该重视实践与教育的结合,这也是德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活动化的教学模式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2]。中职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中职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但是思想波动性较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活动化的德育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不但符合学生喜欢探索的心理特点,而且满足了学生对德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中职学生大多讨厌刻板的课堂讲授,喜欢在活动中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同学们对德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发挥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作用。
二、德育课活动教学的应用策略
1.组建活动小组,实现互动合作学习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教学的载体,为方便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在组织活动时,将学生划分为几个活动小组,组建起互动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是为了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学习机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活动时,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很好机会。例如,教师在德育课程开始之初,为学生组建起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组员由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同学共同组成,但是每个小组的整体实力要基本相当[3]。当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重新进行分组,但仍要保持成员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公平竞争,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成绩,还要帮助别人提高整体实力。这种油然而生的双重责任感会激发学生的斗志,小组内人人追求进步,全组齐心协力共同成功。由此可见,小组模式在活动教学中的应用,切实提高了德育教学的效果。[2]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投身教学活动
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德育课教学,也应转变教学观念,确立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及主动思考的能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衡量德育课活动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擅长的事,使其树立起主人翁意识,从而自发地投入学习中。例如,教师安排学生做“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的角色,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写字、绘画较好的同学可以绘制宣传海报;口才较好的同学可以作为小记者采访校园的同学;做事认真细致的同学可以整理、统计调查问卷。学生投入到活动中,每个人都积极献计献策,努力完成好活动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调查活动,而且也懂得了很多正确使用网络的知识,从而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
3.总结学习经验,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包含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德育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反思可以说是知识的一种升华。反思的目的是将课堂活动的体验上升为理论思维,进而用这种思维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反思的过程是自我升华的过程。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适时引导他们利用德育知识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每一次德育课活动后,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自己也要及时总结和反思,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和行为。学生只有将这种总结和反思的模式转化为一种主动的行为,才真正实现了德育教学的意义。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极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德育课活动教学使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学生能够积极进行总结反思,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自觉抵制社会中不良风气影响。[3]
结束语:
德育课活动教学是德育教学的一种创新,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模式,真正使德育教学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这种活动化的教学可以有效补充常态教学方式的不足。日常教学实践表明,德育课活动教学对提高德育课的教学魅力,发挥德育课的教育作用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德育课活动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使德育课活动教学真正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 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0).
[2]宋运娣.提升问题情景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反思―《感受文化的影响》“一课两讲”反思[J].增城教育,2011(01).
中职德育教学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58
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情感进行有效教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点内容。就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目的而言,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1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与普通院校相比,中职学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学习群体。他们的特殊性,除了表现在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具体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特点上。对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生源来源渠道较多,学生性格以及成长环境差距大,交流过程中容易发生冲突,易怒;性格冲动,信心不足,对未来缺少规划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实际开展状况来看,似乎效果不太理想。
1.1 重视程度不足
中职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职教育除了专业技能方面教学的有效开展之外,同样离不开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以及思维涵养的有效培养。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的必然措施,同时也是对中职教育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1.2 目标与实际效果不一致
目前,就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除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在具体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出入和差距。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而言,主要是辅助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为学生今后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奠定思想基础。但是许多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只图在形式上完成任务,对于德育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采取任何形式进行跟进;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帮助和引导;在教育形式上,一直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不仅没有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引起了学生逆反心理。
2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现阶段中职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辅助,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求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结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以及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 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因此,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而言,调查工作显得极为必要。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相关部门在具体教育工作开展之前,首先应对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生活状况进行详尽的了解,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掌握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具体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及开展步骤进行有效设计。
2.2 德育教育方法的有效改进
除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了解之外,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从学生的接受层次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进行有效的转变。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影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者们应针对当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影片的呈现内容进行过滤,组织学生观看体现德育教育主题的电影,潜移默化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就其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也可以对实践进行合理的应用。
2.3 评价机制的有效确立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于德育教育的成果和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这样不仅无法有效督促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难以调动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针对这一情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除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改进之外,同时还应确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以及开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系列的问题进行有效总结,从而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优化中职教学体系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作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始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者的角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中职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对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和转变,确立有效评价机制,不仅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神圣的教育使命,同时也是转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延琪.中职学校“人本德育”实施方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丁汀.中职生思想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文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杨利军.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中职德育教学总结范文5
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微课教学应运而生,不但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在教育改革中,微课更加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微课教学在这场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以中职德育教育为例,分析出微课在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应用的意义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
微课;德育教育;班主任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移动学习、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为了提高德育实效,将“微课”和教育中的一个领域——德育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实践和研究,通过多元化的微课授课法,使德育教学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更加适合学习者自主化学习的特点,为微课教学在中职中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微课教学定义及特点
(一)微课定义微课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境开展各种教与学的联合体。微课教学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创新举措。
(二)微课特点微课教学法主要有四个特点组成:一是,课时短。通常微课中的视频教学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摒弃了传统的45分钟的教课时间的弊端,更加吸引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精炼。由于微课的课时短的原因,导致微课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针对某个学生的知识点,将主题内容更为突出,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三是,现代化的教学法。突破传统的黑板教学,利用现代化的视频手段,可以让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
二、微课教学在德育教育应用意义
(一)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得教育共享成为可能,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更是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班主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融合,多媒体的呈现方式、1-5分钟的学习享受使班主任在班级德育教育的形式上更为新颖,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值得大力提倡。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微课是一个短小精炼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就像到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同时微课的视频播放还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微课使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微课教学使德育教学内容更为精炼,对中职学生开展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为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身边的时事热点和人文情怀的传输,营造赋予时代特色的德育教学氛围,更是班主任自我教学创新的成长体现,同时微课应用到德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很大的有利影响,可以实现化育人品、塑造人格的目的,是在德育教学开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三、微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一)建立长效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绝大部分的德育教学内容都是比较枯燥范围的,教学方法单一,很难调动起中职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对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法,为德育教学营造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根据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明确德育教学的微课研究定位和目标,如可以针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进行传授,将国学融入到微课德育教学中,开展参照《弟子规》对比自身言行的一系列活动。同时还要进行典型示范,整体推广形式,利用微课进行典型事例的道德宣传,在某些班级进行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二)开展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微课开展的有效性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微课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方法进行经验方面的积累,从德育教学开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中职微课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质量。如班主任可以通过与教研组内的教师进行研究,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写出德育教学的微课方案,然后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或者是班主任将典型或者有代表性的德育实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班主任工作室或德育教研组播放研究,作为今后德育教育的范例。
(三)反复实践,完善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微课方式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出微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从而集体攻克微课在德育教学应用的难关,使其更加完善。对此,在微课教学中就应该把思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微课对德育教学内容展示是否全面,目标是否明确,开展中中职生对微课的反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微课教学是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其大胆而又积极的尝试,在今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将会起到很大的发展潜力。微课教学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更加有利于中职德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中职德育教学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课程 职业素养 引导流程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在用人要求上不断升级,在中职德育实施方案中如何强化个体职业素养与思想政治基础成为了相关检验机构极力关注的话题。德育课程对于不同专业学生课程完善辅助功效显著,是落实法制教育、职业与心理健康指导细节的主要阵地。下文便针对中职德育课程中个体职业意识强化手段予以细化解析。
一、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论述
中职学生作为我国未成年群体的主要组成要素,可以说为我国后期产业大军实力积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便直接步入社会职业生涯之中,职业素养与个体今后发展前景息息相关。在时展的背景下,涉及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已经面临挑战和威胁,实际上中职德育教学工作始终存在许多突兀反应。为了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就必须针对大多数的高素质劳动人员进行高技能专门训练,争取令其职业素养结构发生全面性改变,这对于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科学重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二、中职德育阶段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
经过我国中职院校德育渗透过程进行细致观察,有关阶段规划目标必须顺利延展,使得学生在爱国主义思想稳固前提下拥护“党”先进的领导方针,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保留适当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在此基础上个体价值观、人生观才会更加趋于健全。
首先,透过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格式进行系统规划和认证,令学生合理掌握专业知识,同时秉承科学择业观与成才观,进而在日常学习交流中不懈努力,保证后期相关事业的顺利拓展。
其次,借助哲学人生理念解析,令学生领悟哲学和自身人生发展的密切关联,全面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并吸取相关经验。
最后,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尽量督促其在学习生活中加强与同学交流,并能够及时参与到学习合作与竞争项目中去,同步提升应对求职就业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另外,正确认识自我并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树立迎合自身发展的生活目标,养成自信、敬业、乐观的心理品质,最终提升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德育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意识的细化措施解析
1.争取一切实施方案都能透过学生实际角度出发
中职德育课程引导模式重在体现教师主导地位以及学生主体价值,确保个体都能及时参与到启发式情境之中,尤其经过不同社会角色扮演以及合作探究式思维调整,增强课堂感染力实效;教师有必要应用较为鲜活的语言修饰技巧,尽量利用丰富的事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个体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再就是加大教学手段创新力度,尽量应用科学技术,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加以辅助,教学效果必将因此提升。依照学生实际知识水准、结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加以系统解析,个体品德由此逐渐优化,进而贯彻寓教于乐指标。
2.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志愿服务
经过调查报告和活动总结模式,使得学生获得应有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充分配合教学参考资料适当开发创新校园德育资源,进一步搜集优秀学生典型政治、文化素材。
3.以职业装为特色,塑造企业员工、学生的双重身份
中职学校从新生入学初始阶段,就力图让学生明确自己具有“学生”“企业员工”的双重身分。为尽快让学生实现由中学生向中职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向一个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学校应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相应的行业和企业调研,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专业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订制职业装。学校还可以对职业装穿着规范细节进行专题讲座,并要求学生在参加重大活动期间穿职业装。职业装不单单有助于消除学生着装中的贫富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着装进行引导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变中职生一贯的牛仔裤形象,也可以提升中职生的形象和气质,强化其职业意识。
四、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模式的合理改进
大部分中职生在进行阶段学习质量评估环节中,时常会利用期末试卷分数和平时出勤状况进行个人成绩确认,此类手段不够客观,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开放。真正落实评价模式改造任务,就必须彻底颠覆过往单一评价机制,实施多元评价手段并且适当克制学生死记硬背倾向,实际上就是将教师、班级、个人评价与社会实践单位相关任何科学结合,保证成绩评定能够与个人品行表现顺利衔接,以此稳固学生课内、课外活动融合绩效。
第一,在评价学生德育课程进度过程中,需要全面稳定能力与知识细节的统一衔接效率,具体评价的范围需要围绕知识了解程度加以拓展,保证在知识实践运用能力与学习品格方面都得以科学改造。具体的评价工作包括学生阶段考核成绩、家庭以及社会评价途径等,其中教师在进行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完成效率评价上主要针对学习成果鉴定和学期评语模式加以补充;至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工作,便是联合自我反思与进步经验总结等手段加以拓展。
第二,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在课程结构上的精准定位、教学原则的贯彻以及内容理解层面上,特别是在先进教学资源和方法应用环节中,学生积极性由此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得较为良好,教师可以在其间进行适当自我反思;必要时可征求其余教师综合性建议,保证教学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对学生行为模式予以客观认证,具体就是科学评估学生人生成长实践表现,督促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尊重学生主观适应需求和个性差异结果。经过对学生不同实践活动参与和行为表现结果综合评价,关键时刻指出各种存在问题,使之明确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职业意识,主要联合职业生涯长远规划与阶段教学评估手段进行逐层拓展,进而为日后个体多元化职业发展广开方便之门,杜绝一切瓶颈限制问题的滋生。
参考文献:
[1]姬建军.以学生为主体就业为导向,上好中职德育课[J].商业文化,2010,(06).
[2]杨晓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意识现状差异性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06).
[3]刘国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职业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