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科技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科技教育

电子科技教育范文1

Abstract: IC technology is the main courses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course contents, which content is extensive, range of knowledge is wide, application is wide, and content updates fast.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xplored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course content and so on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集成电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C technology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23-01

1 信息时代需要优秀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学科渗透、应用性强、主要服务于IC行业等鲜明特点。能够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的高级人才。目前国内开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有: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几十所学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集成电路工艺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器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主要研究氧化、扩散和离子注入等相关技术。使学生掌握光刻、刻蚀和蒸发溅射等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技术,对集成电路工艺学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该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信息科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微电子技术系统及其决策支持与安全防护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和研制技术;③具有使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④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集成电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集成电路工艺学的内涵 集成电路工艺学是利用研磨、抛光、氧化、扩散、光刻、外延生长、蒸发等一整套平面工艺技术,在一小块硅单晶片上同时制造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并且采用一定的隔离技术使各元件在电性能上互相隔离。然后在硅片表面蒸发铝层并用光刻技术刻蚀成互连图形,使元件按需要互连成完整电路,制成半导体单片集成电路。随着单片集成电路从小、中规模发展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平面工艺技术也随之得到发展。例如,扩散掺杂改用离子注入掺杂工艺;紫外光常规光刻发展到一整套微细加工技术,如采用电子束曝光制版、等离子刻蚀、反应离子铣等;外延生长又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技术;采用化学汽相淀积工艺制造多晶硅、二氧化硅和表面钝化薄膜;互连细线除采用铝或金以外,还采用了化学汽相淀积重掺杂多晶硅薄膜和贵金属硅化物薄膜,以及多层互连结构等工艺。

3.2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集成电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2.1 教学内容 ①授课体系和重点;课程根据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要求,着重从硅工艺的角度出发,理论方面力求清楚易懂,阐述微电子学基础、半导体物理基础、光电现象和光电效应,重点介绍常用工艺原理、特性和参数。为了更好的运用硅基器件,对各类器件的电路也作了详细的分析,同时给出实际应用系统举例。②所讲授的知识要紧跟科学发展前沿;集成电路工艺学教科书对于迅猛发展的集成电路工艺学来说,既是基本的,又是滞后的,教师授课时如果按教材讲解,往往会带来知识陈旧、讲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的后果,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删掉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增添一些现代集成电路工艺学的前沿知识,特别是体现本学科专业特色的一些前沿知识,从而紧跟集成电路工艺学的前沿,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索和求真的空间。③注重课程与专业应用领域间的联系;专业课可理解为某一学科的基础课程,是通向学科广阔领域的桥梁。它的基本功能是引导学生明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自如的在该学科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上钻研、拓展。因此在讲授课程各部分内容时,电子科学专业的应用领域紧密相连。例如针对硅片生产应用领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适当加入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应用热点以及在IC行业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使该专业的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内容在该领域的应用、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景。

3.2.2 教学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各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例如投影、幻灯、录像等多媒体资料,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方便快捷、形象直观、教学效率高的优势。这样使用这些教学工具,既使教师能方便清楚地讲授专业课中的各种图片资料内容,又省去了教师课堂现场作图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讲授更多的内容,提高了讲课的信息量。因此教师要积极制作教学课件、开发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下载适合学生阅读的科研论文,并推荐给学生参考。这是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学意识和科研意识的有效方法。②采用讲座与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适当时机,安排集成电路方面科技知识的专题讲座,穿插现代集成电路科技知识,使学生既强化基础理论训练,又熟悉了解较多的现代集成电路科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3.2.3 教学目标 在集成电路课程改革中,把教学目标从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主转变为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敢于创新、善于思索、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21世纪新型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文、理、工分校,存在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离,造成理工科生的人文文化知识和文科生的科学常识知之甚少。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工科学生,应在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其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集成电路课程中的科学概念、原理、方法时可提到发现科学规律的动机,提到科学家如何通过艰苦的努力甚至牺牲生命取得创新,以及这些成果的应用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从而使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的而不是勉强的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电子科技教育范文2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方式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电类专业一门重要关键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好坏,关系到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学好搞懂该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生必须跨越的第一道槛,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难度大内容多,既涉及器件的微观结构导电机理,又涉及各种放大电路模型等内容;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课时不断压缩,内容又不能不讲,也给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造成内容多课时少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担任该课程教学同行们都进行了许多探索,也取得很多有益的成果, 为更好地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改革尝试和取得的一些成果,探讨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规范,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

高端的职业技能往往涵盖了低端的职业技能,只有以高端引领定位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入门性质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涉及的专业较多,对应的是电子信息类行业范围较广的广谱就业岗位群,教学目标是为专业课程学习及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奠定基础。

具体来看一是使学生掌握面向应用、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设计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二是通过讲解数理公式方程与工程实际应用中的物理概念案例分析,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严谨分析能力和数理基础能力。三是努力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是该课程的内容多,涉及器件种类多,有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单极型三极管( 场效应管)、单结晶体管、晶闸管集成电路; 涉及电路形式多,有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电源电路等; 涉及分析方法多,有估算法微变等效法、图解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等;。

器件外部特性涉及内部结构多,有二极管和晶体管特性频率响应特性非线性失真等; 同时,也不断有新的器件或新的功能更强大的集成电路出现该课程既涉及有器件内部结构微观运行规则的内容,又涉及外部宏观规律的内容,跳跃性大,需要很强的抽象理解力,因此,该课程本身抽象难度大教师教学依然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现象,或采用多媒体手段或采用传统黑板+粉笔手段; 由于教学时间被压缩,教师只能节选认为重要的内容来讲授或只讲授各个内容重要部分,造成学生学习内容的不连贯,理解难度更大; 多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方式为主,学生课堂参与不多等,学生学习上还存在对基础理论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内驱力不够等问题。

三、高端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所在地吉林省及东三省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中的电子信息类企业面对产业向中高端的转移和重组,除需要高层次的研发精英人才外还需要大量能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具有一定电子信息类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对应的岗位是电子信息类产品制造业和工程生产服务管理销售一线的工程师、技术员、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服务管理干部等高端引领的就业岗位群,这正是我们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定位。

四、融教学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基本的电路分析设计开发制作是模拟电子技术核心基础知识所在,是高级职业技能的具体体现。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单元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设计制作为教学要求,通过融教学实践为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力求理论教育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课堂板书结合多媒体演示以及当堂做电路为一体的教学,强调师生的互动。对于一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思想方法,多方面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经典例题和案例,采取启发讨论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一步一步跟上认知的提高,另一方面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逐步深入。

五、多种形式的开放式教学

建立服务于社会的学生电子科技活动中心,鉴于模拟电子技术等电子技术课程与家用电器衔接较为紧密的特点。从2006年开始我们在学生中组织建立了“学生电子制作活动中心”采用高年级老生带低年级新生,加老师指导的方式,每两周一次。将近十年来,利用双休日始终坚持电器义务维修服务,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这个载体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得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结合得更加紧密。义务维修活动深受学生的好评。每年“学生电子制作活动中心”配合学校每年度技能活动周的教学进程,安排在每一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进程中。我们都把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列入了教学体系中进行安排,按照竞赛的程序和形式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竞赛,在学校竞赛的基础上选拔出优秀的选手参加随后每年一次的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这种以竞赛形式进行的实训实习项目既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就业竞争能力。

六、硬件实例课堂演示,强化学生理解与兴趣

仿真实例所做的实验是完美的,但学生心存疑虑,实际硬件电路能否真的实现这些功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利用本学院电子制作协会的力量,组织制作了一批与模拟电子技术内容有关的硬件实例,如二极管的作用,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等,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看到实际硬件电路的确能够实现这些功能 也吸引了一部分同学加入电子制作协会,深入学习电子系统设计和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举多得,成果不错。

课堂问题学生讲解,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由于自身难度大,内容多,时间紧等原因,大部分教师选择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提问学生的机会有,但让让学生讲的机会不多,从而造成学生课堂参与性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为此,本课题组强调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为此,我们课堂布置问题,下一次课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讲解其问题及解决方法,每次由一名学生主讲,另一名学生补充,其他学生参与。

人人都有机会学生上了讲台讲课,教师与学生有了充分交流,学生得到煅炼,为了讲课,学生课后也进行了多方学习,积极探讨,教学效果显著。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元驱动法的目的,就是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引起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更好也引领学生自主去探索与学习,深入理解器件电路的内部机理,促进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教学实践表明,利用多元驱动教学策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课堂课后的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模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建设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和基本的内容,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和基本的保证,教学模式如何改革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涂巧玲,李山. 问题引领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策略[J]. 重庆工学院学院( 自然科学) , 2008,22( 3) :171-173.

[2]何红宇,陈国鼎.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 2) :107-109.

[3]薛延侠.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西安邮电学院,2009,14( 6) :168-170.

[4]钱月霞. 基于任务驱动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0( 2) :133-135.

[5]秦宏,曲延华,黄硕. 应用型本科电子技术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5( 4) :554-557.

[6]周亚丽. 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 4) :52-53.

电子科技教育范文3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1400)

【摘 要】结合当前人才需求情况和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以《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开展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的探究,详细分析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及教学评价方式。

关键词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蔡建聪,男,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应用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0 前言

在工业4.0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加快,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由多门技术融合成的智能控制应用日益广泛。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电子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培养目标应从培养“简单技能”型转向“复合技能”型,加强培养学生技术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增强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为建设创新型智慧城市、企业智能生产及技术改造提供人才需求及储备。为此,我们结合实际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紧跟科技发展态势,适度超前,根据职业岗位及中职学生认知发展需求,设计开发了《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传感、机械技术等知识,整合为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它重在应用,力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旨在培养学生智能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该课程不仅是首批广州市建设精品课程,也是2014年广东省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项目。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着重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方面的具体实施研究,旨在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1 研究背景

1.1 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由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等相互融合形成的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控制、智能装置、嵌入系统、物联网和智慧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产品设备日趋微型化、多功能化和智能化。高新技术融合,职业技能由“简单”变得更为“复合”,广州市作为电子、轻工业和房地产业重点发展的城市,急需复合型智能控制应用技能型人才。

科技的高速发展,带动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作中的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均需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而传统的课程模式很难承担此任。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传感技术、机械技术等多门知识,优化整合的《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力争在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和评价创新上有所突破,更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我校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历程

我校长期开设单片机等相关课程,积累较丰富的课改经验。

第一、二阶段(1997~2003~2007年):处于学科体系,分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机械基础等课程,主要有验证、制作等技能训练。

第三阶段(2008年~2011年):跳出学科体系,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按照工作过程展开,采用理实一体项目教学,通过“小项目”制作实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第四阶段(2012年1月~)建设广州市精品课程:打破学科体系,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融合传感、机械技术等知识,优化整合为《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采用“大项目、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

第五阶段(2014年11月~)建设省数字化课程资源:结合市精品课建设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1.3 以往教学实施情况分析

过去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按“小项目”的形式设置,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完成一个个独立“小项目”的编程制作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首先,在微观上看,的确体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工作岗位或生产活动中,往往并不是只完成一个简单的“小项目”如流水灯或数码管显示电路的制作,它需要融合众多“小项目”才能称作完成一个项目的开发或产品的制作。再次,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很多产品项目中,已经融入了传感技术或机械控制的内容,知识复合程度高,能否选择合适的学习项目将内容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十分关键。另外,过去的教学评价主要以项目形式考核,考核较多的是学生完成某个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水平,而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小组协作能力等情况的考核则较少。因此,须对该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作适当的调整,要考虑知识和技能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发展性,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承载课程的内容,项目载体既包含课程所学的知识,又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让学生能真真实实地体验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工作过程,对工作形成整体的认识,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培养职业素质。

2 研究理论依据及主要目标

2.1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能力是多元的,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应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教学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2.2 主要目标

2.2.1 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验证课程开发成效

通过对该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希望通过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验证课程开发的成效,并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中起引领示范作用。

2.2.2 完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设计有效、可行及易于操作的教学评价表,充分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职业素质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 课程的具体实施

3.1 课程教学项目整体安排

3.1.1 课程内容整体规划

该课程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融合传感器、机械技术等多种知识,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学习,还注重实际的应用,更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及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相应职业能力,转化成学习项目,选择具体“大项目”载体,例引进投篮游戏机项目对接动漫游戏产业,引进智能家居项目对接建设智慧城市的定位。课程以多种知识的有机融合设计成初、中、高三个模块,注意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微观结构如图1所示。

3.1.2 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

(1)模块一为初级阶段(入门):采用“大项目主导,小项目内嵌”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围绕一个完整的大项目(如投篮游戏机),学生通过逐步完成每个小项目进而完成整个大项目也即课程基础部分的学习。

(2)模块二为中级阶段(应用):通过对完整的功能任务书的分析及框图设计,完成项目的制作、安装与调试等。如以智能小车或智能机械手作为学生提升的项目载体。突出实用性,以单片机为核心,加大传感器、机械等知识的融合度。

(3)模块三为高级阶段(拓展):主要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将关键知识点、技能点拍成微课,以多媒体、网络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际操作。因智能控制综合技术应用较强,例如智能家居里就用到多种传感器(光、热、湿、气、位移、红外)、太阳能和机械等知识,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融合性和拓展性,适度介绍新知识新技术及单片机应用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载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同时还应适度加强真实生产项目的教学。另外,在中、高级阶段的教学中,应注意“分类定制”,采取分层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处境和需要,使各类学生均学有所长,为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服务。

3.2 项目实施的过程

加强校企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提供保障条件。基于单片机产品典型工作过程,不同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训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展开,学习功能分析、设计、编程、仿真、装配与调试等多种知识技能,体现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在完成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中,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学做结合,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并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一个工作项目实例,六个教学步骤”的“一项六步”法。所谓“一个实例”是每个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实际项目为引领,“六个步骤”是指每个项目教学中,分六个阶段进行,如图2所示。

3.3 课程的具体实施

3.3.1 教学组织形式与要求

一般采用小班教学。将一个行政班划分两半,用另一门项目课程如《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配合,学生按项目课程轮换学习。采取“全体大班导学,项目小组训练,个别针对辅导”的操作形式。

3.3.2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工作过程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能力。

(1)模块一:“初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结构

采用“大项目主导,小项目内嵌”的模式,当完成全部的“小项目”后,再整合“小项目”,逐步完成“大项目—投篮游戏机”的安装与调试。

每开始一个小项目前,先下发工作任务书,然后进入“六步骤”教学:项目引入、明确任务、制定计划、任务实施、任务评估和任务拓展等。在任务实施中,重点加强该项目知识点及实操技能的训练,采用“虚拟仿真+任务制作”方法,实施“四环节”步骤:即①电路分析设计;②程序编写与仿真;③电路实物调试;④终端装置安装与调试。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如表1所示。

(2)模块二:“中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组织

中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由功能任务分析、查阅资料、电路框图设计、绘制电路图、制作及调试电路、程序编写与调试、完成产品等步骤进行,如以智能小车或智能机械手为项目载体开展。

(3)模块三:“高级”阶段的课堂教学组织

该阶段为拓展、进阶阶段,主要通过微课视频,以多媒体视频播放、网络学习等形式来拓展学习,引领学习方向。如以智能家居系统为项目载体,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了解科学技术发展新动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4 教学评价的关键点与主要操作方式

(1)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过程考核由项目负责教师在项目教学中进行,结果性考核在课程结束后统一组织考核。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各小组成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过程考核根据回答问题、学生作业、平时测验、技能竞赛、出勤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评价主体由师评、组评、自评构成,成绩比例为70%、20%和10%。考核配分如表2所示。

(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 主要成果与成效

5.1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优化课程教学结构

通过分析职业能力,重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以单片机技术为核心,融入传感、机械技术等知识,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如投篮游戏机)承载课程内容,集“趣味性、综合性、实用性”于一体,按“分类定制”原则设计成“初、中、高”三个层次。“大项目主导,小项目内嵌”组织教学内容,开发了项目教材,为课程实施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

5.2 实施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加强教学环境条件建设,设置工学结合学习场景,实施“大项目、能力递进式”教学模式,精心选择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以简单有趣的产品入手,在一个完整的“大项目”中设计不同的“小项目”,学生逐步完成一个个“小项目”的工作任务即能完成整个产品的制作。一般采取“全体大班导学,项目小组训练,个别针对辅导”的操作形式,“大班”、“小组”、“个别”,统分结合,形式多样,注重实用,分散难点,将知识点融入到生动形象的各项任务操作中,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开展第二课堂,设置学生创作园思维点子库,完善教学资源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鼓励勤于思考大胆创新。以各级技能竞赛为推手,进行较深层次的“竞赛式”教学,利用学生间差异性与合作意识进行互动,激发学生潜能。组织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在实际工程环境中亲历生产过程,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省市技能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5.3 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多元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进步

实施分层、分类、分项目考核,注重学生“心智技能”方面的评价,将第二课堂、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表现等纳入综合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水平,也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等,以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评价方式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效果。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加客观有效,促进各类学生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今后“首岗适应”或“多岗迁移”就业、升学及创业等打好基础,为学生职业生涯多元化发展服务。

6 结束语

本文以《智能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为例,结合实际开展工学结合模块化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方面的研究,进一步验证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成效,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电子科技教育范文4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仿真

作者简介:李林琳(1977-),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配电自动化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讲师;邢顺涛(1976-),男,吉林延吉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长春工程学院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4-02

“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力变换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来源于工程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本课程将实践贯穿始终,具有层次性和互补性。通过理论教学、实践锻炼、MATLAB仿真等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创新的能力。

一、“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即在课程教学中依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讲述各种电力变换原理。[1]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病:第一,传统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传统的教学形式方法单一,课堂上教师讲授课程,学生只是被动参与,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由于现行教材不能很好地体现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且教材中讲授的理论都只集中在技术层次,而忽略了现场应用的实际因素。因此现有的教学存在与实际脱节的情况,从事电力系统及相关行业工作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去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新原理和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电力变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针对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工程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成就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奠定基础。

二、探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有很多电力变换的原理需要画波形,受板书的限制,授课的信息量很有限,所以可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有关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讲述时多媒体教学可与黑板手写教学同时进行,将多媒体教学和手写的重点、难点知识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现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有很多,但是这些课件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课件制作过于简单,缺少动画和过程讲解,很多原理图都是直接出现,很多结论也是直接给出,这样对于刚刚接触电力电子的学生来说很生硬,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首先从课件入手,重新制作课件,在课件中增加大量动画和工程实例。比如在讲授整流电路时,对于每一种整流变换的电路图结合工作原理都制作了动画。教师在上课时,讲到某一回路和器件时,该回路和器件都有明显的标注、声音和动画变换。这样,学生有更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加深对工作原理的理解。

2.引入问题教学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该方法是指采用互动学习的方式,在引出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先进行充分讨论,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三相桥式整流电路中,某一相触发电路的触发信号丢失,整流电路负载侧输出的波形会是什么样?先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老师理论讲解。教师还可以利用MATLAB程序,在课堂上演示,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式教学方法与国际教育相接轨,国外的教育跟注重人的培养,老师不会每天给学生留作业,通常会让学生准备课题,上课进行讨论。国际教育更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这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述和创新意识。

3.推进案例教学法,引领学生探究工程实践

“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应与电力企业及日常生产、生活实例相结合。实例可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引入,课堂上引用的例子尽可能是学生日常接触过的或电力行业中的设备,这样学生会更感兴趣。相关章节举出相应实例,指出课本上的基本电路、基本原理是怎样运用的实际中去的。这样一方面能深刻地讲述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能扩大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将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完脉冲宽度调制技术(PWM)基本原理内容后,通过风力发电生产案例引入变频器。首先给出变频器的主电路及各部分参数要求,其次根据变频器的主电路图,结合理论课讲过的整流、逆变和PWM控制理论给出变频器的工作原理,最后可以利用MATLAB仿真软件给出逆变器各参数波形图。

同理,在讲授电力电子各部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适时地引入电力企业生产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和电力变换对电网稳定性和电能质量的提高、及电力电子新技术的发展对新能源、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流输电技术等的影响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实习、教学仿真及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等活动,构成了螺旋上升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及应用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电力电子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开设近十个实验,教师教学中可根据需要从中选做5个的实验。每个实验每个班级分批、分组进行,每组最多不超2人,每次实验都由任课教师和一名电力电子实验室老师共同指导,这样教师可以对每组学生进行详细指导。通过课程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仿真教学

仿真实验模块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相关的仿真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简单的电路设计,实现所要求的电路功能。为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现将MATLAB仿真引入到电力电子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对比目前比较流行的仿真软件后,发现MATLAB更适合电力电子仿真。用计算机仿真可以方便地进行不同器件、不同参数的比较,进行反复试验。MATLAB提供的仿真工具箱SIMULINK,是一个功能十分强大的仿真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方便地为系统建立模型,并且十分直观,它的仿真精度很高,仿真结果准确。应用计算机仿真来研究电力电子技术,有利于提高研究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电力电子技术”仿真所用到的电气、电子元件模型全部都包含在MATLAB元件库里面。在MATLAB提示符下键入Powerlib命令,这个命令将打开SIMULINK仿真窗口,同时显示出电力系统模块工具箱。电力系统仿真环境简称“psb”,它几乎提供了组成电力系统的所有元件。其中包括:同步机、异步机、变压器、直流机、线性和非线性模块、传输线路、断路器、负荷模型、电力半导体器件、控制元件、测量元件以及信号显示模块等等。

应用MATLAB软件,着重研究整流、逆变、斩波及变频等基本电路的仿真及其波形结果分析,验证课本中的基本原理。例如整流电路中,对不同的触发角、不同的负载时参量输出波形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别等,使学生能够对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如图1单相桥式可控整流电路原理图。

在仿真电路中,更改负载的参数就可以得到不同负载类型,如电阻性负载和阻感负载。对于相位控制的整流电路来说,控制角的相位直接影响输出波形,可以利用MATLAB仿真调整控制角α数值,观测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输出波形,及晶闸管两端的电压、电流的波形图。当α=60°时,各参量输出如图2。

MATLAB软件也可以对一些复杂电路进行模拟仿真,如改变触发角对波形的影响、缺相对波形的影响等等,并对其波形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研究。通过改变各项输入参数观察其波形变化,从而使学生对电路模型能够熟知和精通,加深印象,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3.体验式教学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可占总学时的50%,根据“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可将课堂直接搬到仿真实验室、实训基地甚至单位现场。根据现场实际设备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一些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参加教师的科研实践、学校或省级科技创新计划、全国电子大赛等。很多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引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有了完整的体验。

四、结论

电力电子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教学内容与方式也要相应地变化。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可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理论授课结合仿真、工程案例和实践教学环节,使枯燥的理论变成体验式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电力变换的基本理论和当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丰富知识面,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电子科技教育范文5

关键词:Moodle;Proteus;信息化;微课;任务驱动;电子技术;仿真;教学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电器安装与维修、制冷与空调、物联网等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到较多的概念、知识点、元器件,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喜欢电脑操作,但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单纯的理论学习感觉枯燥、不感兴趣,因为不明白具体用在何处、怎么应用。教学中若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Moodle网络学习平台结合Proteus软件仿真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可以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Moodle平台和Proteus软件简介

1.1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ModularObject-OrientedDynamicLearning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也被称为魔灯。它是一个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而设计开发的开源课程管理系统,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和虚拟学习环境。它需要被安装在Web服务器上才能正常运行,是一种网络教学平台。对使用者而言,只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且会上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教师可以利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创建课程。从使用者的角色上看,除了课程创建者,还有无编辑权的教师、学生以及访客。课程创建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课程界面;增加或删减内容;添加各种课程活动,如测验、反馈、互相评价、SCORM课件、Wiki协作、投票、聊天、讨论区、作业、问卷调查等;添加各种资源,如网页、文件、文件夹、标签、URL、IMS内容包等。其中作业模块支持指定作业的截止日期和最高分,教师的反馈也会显示在学生的作业页面。测验模块可以为测验指定开放时间;设置答题次数、评分方法,如最高分、平均分、最后一次答题等,并能显示反馈和正确答案;限制访问,如要求学生完成(未完成)其他活动、要求学生达到指定的分数;题目和答案可以乱序(随机)显示,减少作弊。题目既可以在线创建,也可以从外部文件导入。在Moodle中创建的题目可以导出,导入到任何支持国际标准的学习管理系统。Moodle加强了学习者的历程纪录,教师通过它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历程。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者手机客户端登陆Moodle网络平台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

1.2Proteus软件简介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electronics公司研发的一种EDA工具软件。它包含ISIS(智能原理图输入系统,系统设计与仿真的基本平台)和ARES(高级PCB布线编辑)。它能对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及元器件进行仿真,真正实现了在计算机上完成从原理图、电路分析与仿真、单片机代码调试与仿真、系统测试与功能验证到PCB板生成的完整的电子产品研发过程。是目前同类软件中最先进最完善的电路设计与仿真平台之一。Proteus软件的用户界面友好。它的操作界面就像一个电子实验工作台,使用者可以通过元件拾取功能选定好所需的元器件,然后单击鼠标左键,在工作区合适位置连续单击鼠标两次或者双击鼠标左键即可完成放置,通过单击鼠标即可完成连线。需要注意的是Proteus里面有不少器件没有仿真模型。如果需要仿真,必须选用含仿真模型的器件。拾取具有仿真模型的器件时预览窗会显示“SchematicModel”或“SPICEModel”,否则预览窗会显示“NoSimulatorModel”。

2Moodle平台和Proteus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课堂扩大化,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环境。课前,教师精心创建Moodle平台课程,学习指导书,针对教学难点录制微课视频,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生用手机端登录Moodle网络学习平台,预习学习指导书,完成预习测验,明确学习要求。Proteus软件具有强大的仿真功能,通过其颜色、图表、声音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直观了解电路的运行情况,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困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运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结合Proteus软件仿真开展自主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Moodle平台反复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进阶学习。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教师通过测评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仿真结果及课堂表现评分,结合Moodle平台的成绩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中数电部分的“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应用”内容为例进行说明。“集成计数器的应用”是在2进制计数器内容之后编排的。该部分内容既是对计数器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同时又是实训——“制作数码显示计数器”的理论基础。它的重点有2个:1.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功能;2.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引脚功能。难点是应用74LS160实现不同进制计数功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环境选择有网络功能的Proteus仿真实验室,之所以要求上网功能是方便学生登录Moodle教学平台。同时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⒈将教材中只给出框图的应用实例——数字钟,处理为分别给出时钟、秒钟的具体电路原理图,让学生明确集成计数器在电路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习兴趣。2.引入Proteus软件的运用,利用其强大的仿真功能对电路进行仿真运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软件仿真将集成计数器的应用与具体任务:实现数字钟内不同进制计数功能结合起来。课前,教师通过Moodle平台“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应用”任务指导书,录制“应用74LS160实现不同进制计数方法”的微课视频;学生可以用手机客户端登录Moodle网络学习平台,预习任务指导书,完成预习测验,明确任务要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者、体验者、探索者。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明确集成计数器的应用。两课时的教学安排需要完成创设情境、引导分析、自主学习和总结评价这几个环节。在创设情境环节中,引导学生从红绿灯计时器、篮球计时计分器、车位计数器以及数字时钟等具体多样的应用中整理概括其共同点,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对象——集成十进制计数器。并以其中一种典型器件74LS160作为教学应用。74LS160可以实现加法计数功能,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器件与电路联系起来,在电路中认识器件,初步了解器件的使用。进而引出今天的任务——应用74LS160实现数字钟内不同进制的计数功能。这时教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数字钟组成框图中计数器部分时钟、分钟、秒钟分别采用何种进制计数?2.如何利用74LS160实现对应进制的计数功能?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3个思考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1.74LS160的引脚功能是什么?2.利用1片74LS160如何实现计数?3.如果要实现11-100范围内任意一种进制计数,需要2片74LS160,它们之间应如何连接,进而实现24进制、60进制计数?带着这些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思路,主动运用Moodle平台和Proteus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登录Moodle平台后,通过内容导读(见图1),大致了解本次课的内容。其中,任务1和任务2都是针对教学重点设计的。任务1是利用Proteus软件对教师给定的集成计数器74LS160功能测试电路(见图2)进行仿真运行并完成计数器逻辑功能测试表(见表1);任务2是利用Proteus软件完成给定的24进制计数电路(见图3)中红色框所示部分的电路连接并仿真运行通过。学生通过完成任务1或者任务2掌握教学重点。测验2是对其学习成果的检验;任务3是利用Proteus软件完成给定的60进制计数电路(见图4)中椭圆框所示部分的电路连接并仿真运行通过。它是针对教学难点设计的,测验3是对其学习成果的检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提供2种任务完成方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其中:方式1为:任务2测验1任务3测验2;方式2为:任务1、2测验1任务3测验2。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选择方式1或者方式2进行学习。方式1与方式2的不同在于方式1直接跳过了任务1。选择方式1的同学可以通过自主选择课件、教学视频、微课、课本等掌握74LS160的功能。通过平台资源介绍部分,学生可以了解平台提供的资源及其用途。其中教学视频介绍了集成十进制计数器的功能,微课视频介绍了实现不同进制计数的方法。任务实施阶段,学生通过完成任务1掌握74LS160的功能;在任务2中,学生只要正确完成了教师给定的24进制计数电路中集成电路74LS160的引脚连接部分,就可以正常实现24进制计数功能,从而进一步熟悉74LS160的引脚功能。通过任务1、任务2突出了重点,接着通过测验2检验其学习成果。在任务3中,学生只要正确设置了简易电子秒表中进位清零信号,就可以顺利实现60进制计数功能。通过任务3,突破难点。接着利用测验3检验其学习成果。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结合Moodle平台、Proteus软件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具体任务结合起来,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知识点,即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予以适时指导,即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教,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通过Moodle平台提供的“成绩管理”中的“评分人报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成绩管理”中的“用户报表”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随着任务的逐步完成,课程也接近了尾声。教师请同学上台分享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布置下节课的任务。

3结束语

电子科技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校本教材 仿真教学 项目化教学

我一直以来从事我校非电类专业的《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授课工作。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研究的是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为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为他们将来涉及电的知识打基础;也为他们自学、深造、拓宽和创新打基础。学习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重在应用,他们应具有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本专业和发展本专业的能力。因此《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课程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从专业角度出发,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从就业前景出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教材资料严重滞后,与现有项目化教学不相符。我们所用的教材是“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的《电子基本技能》的2005年版本,该书分为五个章节:前三章为“常用电子器件、印刷电路及焊接技术、电子产品的安装及调试技术”,后两章为“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授课内容界限分明,各章节独立性较强,元件和电路分开,理论和实践分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给教学带来很大不便。并且该教材设计课时为136学时,而我校课时最多才66课时。我校早几年已将《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砍掉,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此课程之前所具有的基础只是初中物理中的电学知识。所以我们备课时在很大程度上整合了教材内容,添加与删减的内容很多,尽量符合项目化教学的要求,但学生阅读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讲的书上怎么都没有啊?”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2.《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性很强,但我校学习本课程的班级较多,实验实训场地紧张,往往实践落后理论教学几课时甚至到最后安排不了实验,更不要说连续性较强的综合性电路组装。又或者即便做了实验,实训元件投入不足,实验设备陈旧,损毁严重,出现多人共用一个实验台的情况,那么就有学生趁机偷懒,想做的学生也不能尽兴,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鉴于在教学中遇到的两个突出问题,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1.以模块为基础,编辑《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校本教材,所有项目尽量覆盖教学目标的多个知识点,兼顾教学大纲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俗易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大范围地涉及实用的实训项目,所选项目应具备趣味性、实用性、完整性等特征。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个项目的规模不要很大,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应该有明显的主题或突出的重点。针对《电子技术及基本技能》课程可以开发以下项目:(1)制作整流和滤波电路;(2)组装直流稳压电源电路;(3)组装多级放大电路;(4)组装声光控延时照明开关电路。以上项目以现实问题为内容,基本包含《电子技术与基本技能》课程的教学基础内容和基本技能要求,以现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主,教师讲授和学生操作互动,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让学生在“学”与“教”中,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技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2.利用软件教学,在电子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仿真软件,在电脑上进行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灵活设置多种故障,克服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不足的限制,同时无需购买元器件及制版,节省实验经费,降低安全隐患。况且仿真实验本身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置身于真实环境中,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仿真结果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图像,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尽管计算机模拟仿真不能代替真实工作中的实际技能训练,但可以缩短学生的实际动手时间,提高训练效率与质量,突出学生的自我参与,体现技能训练的灵活性、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与交互性,使学生了解工作场景,熟悉操作步骤,规范操作方法,培养职业意识。并且仿真软件易于升级,现如今是知识爆炸社会,信息电子行业迅猛发展,先进知识风起云涌,先进设备日新月异,仿真软件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更新新设备。

以上只是自己对近几年教学工作的一些思考。教学本身永无止境,我们每年面对的教学对象也有所差异,每年电子信息的前沿技术都有所变化,本学科的老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丰富知识储备,加快知识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以便适应现代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龙兴.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