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查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调查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调查制度

市场调查制度范文1

【关键词】高血压;文化程度;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31―02

高血压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世界各国的患病率高达10%~20%,并可导致脑血管丶心脏和肾脏的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统计国内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1]。目前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1991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4.15%,绝对值增长54%[2]。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西昌市市区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共计480人。其中年龄小于等于30岁的有202例(42.1%),大于30岁到小于等于45岁之间的有118例(24.6%),大于45岁的160例(33.3%);文凭小学及其以下的125例(26.0%),初中的148例(30.8%),高中121例(25.2%),高中以上83例(18%)。

1.2 调查方法: 小队分组在市区的各个街道随机抽取样本,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先向调查者介绍自己和此次做调查问卷的目的,希望对方能够配合自己的工作如实回答所有问题。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关于高血压的基本知识,例如:日常食盐摄入量和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因素等。

1.3 质量控制: 被调查者属于随机抽取的样本,保证了数据的随机性,调查者均为在校医学生,有相关的医学知识,并经过专业培训。向被调查者表明自己的调查意图,充分取得被调查者的合作后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方法及诊断标准按1979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方案规定[3]。

2 结果

2.1 不同文化程度关于对日常食盐摄入量的认识: 在被调查人群中,不论文化程度的高低,以不知道正常日常食盐摄入量居多,比例普遍在45个百分点以上;选择8g的居民占少数,比例在(4.5±0.3)个百分点上下波动,选择6g的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选择10g的比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

2.2 不同文化程度关于对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认识: 此次调查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高血压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彼此间存在着一些不同。影响因素涉及到有运动,肥胖,气候,情绪变化和吸烟酗酒。普遍认为肥胖是影响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高中以上学历者还认为有另一主要因素即吸烟酗酒。调查结果统计见表2

2.3 不同文化程度关于对高血压了解途径的数据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了解高血压的途径存在一定差别,主要途径有健康杂志,新闻媒体,互联网,医生,高血压患者和亲人朋友。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以上的主要通过医生渠道,而高中学历的大多通过新闻媒体,占了31.8个百分点。主要调查结果统计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遗产因素和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共同作用引起的血压调节混乱,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素质”的结果[4]。平时的生活习惯尤其重要,运动对能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吸烟酗酒能促进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从表二可以看出,关于运动和吸烟酗酒对高血压的影响和文化程度成正相关。另有文献报道,在对个环境因素中,高盐丶家族史丶肥胖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5],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西昌市区居民对这几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度,但不同文化程度间的认知度却有所差异。无论是正常食盐摄入量还是高血压影响影响因素,抑或是高血压了解途径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社会人群中,尤其是在农村,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基数较大,为了能够更好地降低高血压的人群发病率,我们应该加强高血压的宣传力度。鼓励尽量少吃腌制类食物,吸烟丶饮酒丶高盐饮食等也是高血压的不良影响因素,我们应该改变上述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的综合预防措施,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当代医学.2011年5月第17卷第13期总第240期 Contemporary Medicine,May.2011,Vol.17 No.13 Issue No.240

[2]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第17期(第11卷总第210期)79

[3] 湖南医学.1993年6月第10卷第3期 Human Medical Journal,June.1993, Vol.10 No.3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69

[5] 秦淑娟,董均树,田桂红.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23(5):43.

[6]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S].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17

市场调查制度范文2

关键词: 市场调查与预测 知识结构 优化策略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70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脉搏成为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因而市场调查与预测在营销研究与实践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对高等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成为当务之急。所以,本文试图通过高校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培育的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优秀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的培育策略,以期促进我国高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建设改革与外部市场需求保持动态匹配。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培育策略

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新的市场情况和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和组织能力,才能满足市场需要,成为优秀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然而,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的培养呢?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的培育策略呢?

(一)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培育的影响因素

市场要求决定了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培育的影响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四类:第一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置,第二是授课教师知识结构,第三是授课教师教学风格,第四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应用化程度。只有综合考虑这四类影响因素,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优化,培育出优秀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来。

(二)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培育策略

1.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科学设置。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设置是影响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能否培育成功的起点。为了培育出市场需要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高校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必须全面考虑,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科学设置:(1)根据所招学生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设施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立;(2)根据所招学生情况,建立与培训相应的师资队伍;(3)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规划,选择相应的学期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4)根据具体授课对象,选择相应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材。

2.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优化。 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发展,影响到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培育的成败。因此,必须了解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现其问题,并进行优化,才可能培育出市场需要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来。 Schon提出,教师是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他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同等重要[1]。对于市场调查与预测授课教师来说,就更是如此,因为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本身的市场参与性就决定了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不断参与企业营销实践,获取丰富的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践知识,与外部市场保持紧密接触。自身拥有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3.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匹配。教学风格是教师所偏好的、得心应手的教学思路、方法、选择的总和(Oxford,2004)[2]。学生的学习风格则是个体对新信息与技能吸收、加工和保持所采用的天生的、习惯性的偏好方式,它不受教学方法、内容影响(Kinsella,2002)[3]。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决定其课堂真实状态。教师的教学风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师生关系等方面)(Joyce & Hodges,1966; Yeatts & Strag, 1971)[4]。同样,学生的学习风格也会影响学生知识吸取的方式、效果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只有实现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教学效果才更好。

4.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应用化。市场调查与预测属于营销策划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组织能力的课程。因此,为了培育出优秀的、能够直接上岗的高技能营销策划专门人才,必须关注教学改革的应用化,即以实践为重心,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紧密相扣,重点关注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改革:

(1) 教学环节的改革。教学环节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手段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系统化。教学手段多样化主要是指主讲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面授、网上辅导、学生自学等。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可在讲解中进行资料的剪辑、穿插,和图、表的制作;教学过程系统化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整个课程与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另外,鉴于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系统性也应该随着课程的讲授同时展开实践。

(2) 实践环节的改革。教学的进度应该严格与市场调研环节的实践进度相吻合,并跟随教学进度组织学生进行每一环节的实践。具体操作环节如下:第一,组建全真型的企业调查机构:将调查机构的成员构成与职责分配讲授清楚,然后进行人员竞聘与演讲,每组分别由项目主管、实施主管、技术督导、调查员构成。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既不能越权也不能,并且根据职位高低设置学生的成绩,同时利用内部牵制原则设置一套严密的监督办法和评分标准,完全实行企业化的奖惩制度。第二,根据授课进度布置实践任务:首先,每组项目主管根据授课的项目建议书的形式与内容组织本组成员讨论调查项目,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可行性论证与评判;其次,讲授调查问卷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与事例分析评判。然后,课后各组根据本组的调查项目设计调查问卷,之后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形式与实际内容的评判;再次,组织实施实践调查。实施主管和技术督导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和作用。最后,每个成员根据技术督导提供的数据资料出具调查报告。第三,组织实施可行的调查项目:可行的调查项目的组织实施涉及到该门课程的可持续性,市场调查与预测授课与实践结束后,应该将其中可行的调查项目在商务实践中进行实施以验证学生在前段调查工作中的市场情况预测是否准确。第四,考核与考试环节的改革:根据课程进度设置的实践的每一环节设置打分标准,实行全班后八位同学补考的形式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性以及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补考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基本是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和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家凤.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

[2]Grasha, A. Teaching with style. Pittsburgh, PA: Alliance Publishers, 1996.

[3]Kinsella, K. Understanding and empowering diverse learners in the EFL classroom. In: Reid. J(ed.).Learning Style in the ESL/EFL Classroo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pp170-194.

市场调查制度范文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市场调查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科学系统地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报告的过程。市场调查应用广泛,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之前,都要进行市场调查。纵观成功的企业,都建有市场调查部门。市场调查不仅是市场营销的开始,而且还是管理决策的必经环节。科学的市场调查,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是管理决策的重要前提。当今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关起门来搞发展,忽视市场调查,只会自取灭亡。企业要发展必须了解原材料市场、竞争对手市场、消费者市场、合作者市场等市场系列因素。通过市场调查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各种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思路,科学决策,跟紧市场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我国市场调查存在的问题

1.调查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市场调查采用单一的抽样调查方式。抽样调查以其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推断性一直被市场调查所采用。然而,如果采取的抽样组织方式不合理,抽取的样本代表性就差,调查资料将不能正确反映市场规律。抽样调查注重认识市场普遍特征,忽视特殊状况的存在,不易发现新生事物,不易捕捉到市场的微妙变化,对个性市场的信息不易掌握。

2.调查人员不专业

调查员是影响问卷调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我国对市场调查员的要求普遍偏低,很多公司没有专门的市场调查人员,需要时就从市场临时招聘一些人员来充当,而且常常是不限学历,也不限工作经验。非专业调查人员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工作懈怠,随意性大。这种既缺乏市场调查基本知识,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又不讲究工作方式的市场调查,最终导致调查准确性差,不能掌握实际资料。

3.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不合理

调查资料的搜集是一种统计技术,讲究方法与技巧。常用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采访法和报告法等。搜集方法的选择受到调查目的、环境和经费等因素影响,不同调查目的,需要的调查资料不同;不同的调查资料,搜集方法也应该不同。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不合理,就无法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全面性;调查资料不符合要求,后期的整理、分析和预测都是徒劳。

4.调查连续性差,对分析预测造成影响

社会在发展变化,市场日新月异,企业不但要了解市场历史,掌握市场现状,还要预测市场将来发展趋势。未来市场状况是由过去发展到今天的延续,市场预测需要连续性的调查资料。市场调查工作不连续,或者市场调查资料存储保管不善,致使历史数据丢失,缺乏连续性,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就无法保证。没有准确地预测市场发展趋势,企业的长远规划将是纸上谈兵。

三、科学开展市场调查,提高市场调查质量

1.多种调查方式结合,相互补充

不同调查方式特点不同,调查反映的问题也不同。就拿调查产品客户市场来讲:抽样调查往往是针对大众客户,掌握大众趋势,获得的是大多数客户的心声;典型调查可以针对个性客户,容易发现认识新生事物,及时开发新市场;重点调查便于了解重要客户,进行VIP管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市场调查要将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相互补充。

2.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调查人员素质

市场调查人员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最终影响到决策判断正确性。提高市场调查人员素质势在必行,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调查行业进行规范管理,要求调查人员持证上岗,提高调查人员素质。市场调查要建立一系列规范的科学体系,要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规定培训学科,培养专业的市场调查人员,满足市场调查的需要。

3.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科学选择资料搜集方法

市场调查的价值主要依托调查资料的质量,调查资料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资料搜集方法。不同的资料搜集方法特点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市场调查要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选择合理的资料搜集方法。如调查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包装、价格等的喜好程度,就适合用观察法;对新产品的包装设计、柜台陈列、销售方式等进行调查就适合用实验法;采访法适合探索性调查,巧妙灵活地搜集可靠资料;报告法适合对办事处、内部销售部门等有隶属关系的部门展开,以便得到很好配合。

4.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并做好资料的存储管理

企业不想被市场淘汰,就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时刻把握市场动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不断适应和开拓市场,在竞争中拥有主动权。市场调查不能虎头蛇尾,要善始善终:前期主要做好设计工作,形成完整科学的调查方案;中期展开正式的调查,搜集准确资料;后期要明察秋毫,严谨做好资料的整理分析;最后切莫忘记调查资料的存储管理,及时建立长久数据库。

四、网络的发展,对市场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调查的优势不断显现出来:使用多媒体技术,降低了调查费用;动态的沟通画面吸引更多的被调查者主动参与;计算机软件完成资料存储,减少了登记性误差;它的隐身性,减轻了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它的全球性和海量性,使问题涉及面更广等等。虽然网络调查有很多优势,但对市场调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调查要适合调查对象

网络调查是通过互联网采取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网络调查对调查对象有一定的要求,要适合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起码要有条件上网并会上网进行交流。目前我国多数城镇居民符合网络调查条件,但对偏远地区的居民,网络调查就不太适合。2012年春节,我国铁路部门为了解决农民工返乡难买火车票的问题,实行网络购票制度,当时却引起农民工的强烈不满。主要原因是许多农民工没有电脑,或者对网络不熟悉,无法网络购票。

2.网络调查对调查问卷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因为调查手段和调查经费的限制,传统调查问卷都偏向简单明了,很难分层次进行。网络时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调查问卷可以针对调查对象有差别地设计,围绕目的任务,按区域、年龄等进行分层次调查。网络调查的参与者具有积极主动性,便于及时搜集资料。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很难保证资料的真实性。网络调查问卷需要设计更多、更真诚的语言,打动被调查者,让被调查者意识到认真填写的价值,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网络的不安全因素也影响了一些人的心理,使调查不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企业可以通过抽奖或赠送礼品等方式,来获得被调查者的真实资料,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3.网络调查要与传统市场调查相结合,取长补短

市场调查制度范文4

1.标志性规章: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制定各种相关规章以保障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三有环境”,即有法可依、有资金支持、有发展方向可循,从而推动小制造企业逐步实现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并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鼓励支持发展中小制造企业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要扶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从创业时就选准产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业等先进业态。

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缓解当前生产经营困难,保持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关工作。

2.标志性细节:中小制造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为推动这种高成长性,国内不少大的城市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并不断扩大成为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如2007年青岛市经贸委出台了专门的《青岛市民营制造企业教育培训大纲(试行)》。青岛在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方面,坚持了高起点发展的原则,有效打造了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在很多方面成为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试验田”。

3.标志性成效:中小制造企业的高成长性,给经济以越来越丰富的回报,中小制造企业群被誉为“高回报地带”。此外中小制造企业还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

2、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存在问题

1.市场调查不充分,无法明确回答“谁是你的目标客户”。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在刚起步时各项资源有限,无法像大企业那样投入巨大市场调研经费,对目标客户信息了解不充分。例如一家生产氟涂料公司,只负责高档氟碳金属漆生产,由于前期市场调查不充分,开始主要把业务定在型材市场,可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后来在开展市场调查后才得知型材市场需求零散且量小,而渠道成本也太大,就把主营业务方向调整为外墙和钢结构,取得明显突破。市场调查不充分造成市场细分欠缺,无法找到目标客户,这是目前中小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对竞争对手了解不充分。中小制造企业普遍过分关注眼前竞争对手而忽视远期对手及破坏性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搜集和分化竞争对手的能力,缺乏对自己产品的保护意识。例如某公司是一个专门生产墙用护角的企业,其墙护角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但其一车间主任后来出去单干,与公司竞争并取得了不错业绩,而公司却没有在意这一情况,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可对方后来却把公司无力经营的市场做的很好,给公司遭成很大损失。中小制造企业在不断维护自身创新制度情况下,应保护好自己,时刻留心竞争对手的变化。

3.市场营销团队管理不善,对业务员绩效考核模糊。如一些中小制造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和生产部门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企业不能及时改进产品,营销与生产脱节。企业对营销团队支持不力,财力和物力上明显比其他部门少,这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质量。虽然中小制造企业资源有限,但开发市场时必要的开支是应该的,不应因此而失去机会。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对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现金流又制约着其投入,只能在小范围做文章。对业务员的绩效考核没有科学标准,使其不关心企业营销。四、中小制造企业市场营销建议

1.市场调查是市场营销的前导。做好市场调查,要结合中小制造企业的特点。由于人力、财力和时间有限性,中小制造企业更应该重调查方案设计与信息分析,调查方案设计关系到整个实施的成败,信息分析直接决定成功的指标,相反就不能结合市场推广来做市场调查,对中小制造企业比较适宜的就是由业务员在推广市场时一并做市场调查,可以节省一部分资源,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

2.组织竞争情报系统,对竞争对手保持时刻警惕。“战场上的失败可以原谅,但遭到突然袭击不能原谅。”弗勒德里克这句话强调了组织情报系统的重要性。中小制造企业不必设置情报部门,情报工作可以交给外部来做,而管理协调的工作由营销经理负责。竞争情报系统有分析员、数据库管理员和项目经理组成。中小制造企业组织情报系统应充分利用市场开发人员的作用,及时处理市场营销人员从市场带来的有价值信息并做出对竞争对手的有效反应,同时定期对信息汇总,从而加强对对手的了解,预测其动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小制造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坚持长期性、持续性和可参考性,要信任员工,激励员工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信息。

3.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要做到明确、公正,选择适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中小制造企业销售考核制度要制定相应的业绩标准和激励机制。业绩标准有利于对业务员进行适度加压从而保持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机制要从过去的注重个体激励向个体间竞争激励转变,要有利于业务员选拔,提高业务员素质。中小制造企业还要注重营销沟通,只有企业的各个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市场方案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结束语

中小制造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要参与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制造企业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机遇好好发展,对自身存在的营销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好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注意营销的动态循环和公司资源充分利用,有的放矢,在营销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乔尔?埃文斯,巴里?伯曼.《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3]任天飞.《市场营销案例解析》[M].北京: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曾忠禄.《情报制胜》[M].天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9月.

市场调查制度范文5

1.市场调查的概念

市场调查,它是指个人组织有目的地,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与企业营销问题有关的信息资料,分析、了解市场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正确的资料。

2.市场调查的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只有在对市场情况有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针对性地制订市场营销的策略。各行业的竞争力日益增大,只有不断地通过对市场因素进行调节,去更好地应付市场竞争。

二、会展

会展就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的商业或者非商业活动的简称,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者不定期、制度或者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

1.会展策划

会展策划是指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资源,根据会展主办方的发展战略或经营意图,全面构思、设计,选择合理、有效的方案,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策划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目标是起点,信息是基础,创意是核心。会展策划对会展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以实现企业开展会展活动的目标。

2.会展策划的内涵

成功的会展活动源于成功的会展策划,成功的会展策划源于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会展策划是对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用系统的观念去认识资源,用系统地方法分析整合资源,用系统的功能去实现资源的优化是会展成功策划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之一。

3.会展策划的设计流程

(1)对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搜集有关项目的各种资料。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编排,结集归纳。(2)制订详细完整的会展策划方案及确定会展的目标市场、会展的规模、展品的选择,评估观众数量的多少和展览面积的大小以及参展的费用预算。(3)实施前的培训。让全体的实施工作人员理解策划方案精神,熟悉策划方案要求,掌握实施方案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技巧。(4)印刷材料的设计制作。利用会展的会刊、媒体报告等手段进行前期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5)展开的布置以及设备的安装到位,人员的配备。(6)相关的会展服务。(7)做好活动的评价开好总结会议,做好善后公关工作。

三、市场调研和策划会展

1.市场调研和策划会展的关系

会展的举办是建立在了解市场和理解市场的基础上。会展的专业运作的绩效,需要借助市场研究手段的评估。会展的举办首先要进行会展的策划,会展的策划要依赖于一些具体的数据,这些数据都需要通过市场调研得到。所以是市场调研是策划会展的基础,良好准确市场调研决定了会展举办的成功。

2.市场调研的决定会展的策划

(1)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会展的目的。每一次的市场调研,都是围绕着企业调研的目的展开。调查人员要围绕这个目的去设计,然后调研,收取和整理数据。会展的目的就是企业的目的。所以在策划会展时,首先要明确这个目的,然后运用市场调研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的。(2)调查对象决定了策划会展的级别。市场调研的对象一般为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调查对象的确定会影响到策划会展的级别,如调查对象是广大的消费者,在策划会展时,就要考虑会展的地点、人流量的大小以及会展产品的推出,以此来树立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打开销路。所以调查的对象影响着会展的策划。(3)调查内容决定了策划会展的内容。市场调查的调查内容是搜集资料的依据,是为实现调查目标服务的,可根据市场调查的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决定了策划会展的内容,策划会展时,都要依据调查的内容来策划,最后决定会展的展出产品,来保证会展的目的不偏离。

四、结语

市场调查制度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薪酬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86-02

事业单位是中国各类人才的重要集中地,也是增强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薪酬体系,改革原有体系中不适应发展的部分将成为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事业单位薪酬体制的改革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共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事业单位薪酬制度现状

目前,中国事业单位的薪酬体制的决策权和管理权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各事业单位遵照执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不尽合理,激励作用不明显,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工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日渐突出,已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的稳定和积极性的发挥。

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特点,在建立职员职务序列的基础上,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职员职务工资和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两部分。职员职务工资是按员工职务的高低、责任的大小和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工资标准,是职级工资制中体现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在职务工资标准中,每一职务层次设有若干工资档次,员工按担任的职务确定相应的职务工资,并随职务及任职年限的变化而变化。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主要体现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大小和岗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是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

事业单位实行定期增资制度。凡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可以按照规定晋升工资和发给奖金。中国事业单位增资制度采取以下四种途径:一是正常升级;二是晋升职务、技术等级增加工资;三是定期调整工资标准;四是随着工资标准的调整,相应提高津贴水平。

二、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行了政事分开,建立了工资正常晋升机制和工资动态调整机制,赋予了事业单位一定的分配自,并根据职务高低、责任轻重、任职时间、工作年限长短适当拉开了工资档次,加大了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使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实际贡献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部分事业单位引入了竞争机制,工资水平开始与市场衔接,职工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也应看到,事业单位现行薪酬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现行的工资管理办法是按财政预算管理形式划分的,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由于分配上的“大锅饭,职工积极性难以调动,国家付出了财务,单位对国家的回报不大,出现了该养的没养好。一些具有行政执法收费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国家应加强监管的单位,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调控,造成部分单位收入过高,使同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造成心理不平衡,出现了该管的没管好。

2.绩效考核执行过程有缺陷,薪酬的激励作用偏离。一方面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一些部门为了保证本部门考核积分晋升者数量,形成了事实上的大锅饭;另一方面虽然管理规定已明确绩效工资分配要与绩效考核挂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往往直接影响的只是他们岗位工资晋升,而与绩效工资联系不紧密,尤其是以岗位绩效系数来确定工作人员绩效工资的职能管理部门,年底绩效考核合格及以上即可享受所在岗位的绩效工资,并没有针对考核结果对其绩效系数进行调整,导致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样,体现不出绩效优先原则。

3.薪酬增长模式僵化,导向作用片面。目前事业单位加薪模式通常为每两年自然晋升一级工资和调整工资标准两种,形式过于单调,覆盖面比较宽,各类人员的增资额档次没有拉开,以资历定薪酬的传统思维模式无法根除,激励职能不能正常发挥。事业单位职工如想加薪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职务提升,而另一种是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员工过于热衷于职务、职称的晋升,从而不利于优化员工结构,也达不到职工的期望值,致使士气下降,单位急需的骨干人才流失。

4.缺乏配套改革措施和自主分配的权力。事业单位改革是管理体制的整体改革,它包括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考核制度改革、立法工作等等。没有相关配套改革的推进与配合,工资制度单方面的改革必然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另外,作为独立的法人和利益主体,事业单位应享有充分的分配自,才能制定和实施内部分配政策。目前,全国高度集中统一具有刚性的工资政策、工资标准、工资政策不仅导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也直接干预了事业单位分配权限,使事业单位没有充分享有分配自。

三、完善中国事业单位薪酬管理的对策思考

1.重视薪酬市场调查,合理设计薪酬结构。薪酬的市场调查分为内部市场调查和外部市场调查。内部市场调查主要是对单位的工作目标、与业绩的关联程度、人才定位、经济承受能力、员工群体、关键部门及关键岗位、以及内部薪酬结构、等级、差距、公平程度、满意水平的分析与调查。外部市场调查是对本行业、本地区的薪酬支付文化、类型、结构、组成、水平等的分析与调查。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调查才能为薪酬方案的制定、可靠的决策提供依据。

2.完善岗位评价与分析,实现科学管理功能。要实现分配的公平,就要以岗定薪,而岗位评价与分析是实现科学以岗定薪的基础。事业单位要达到将原有薪酬水平拉开的目的,必须让尽可能多的各类工作人员参与岗位评价。首先应加强和完善岗位研究,在岗位设置过程中,要做到权责对等,对各岗位的性质、任务、承担本岗位所需的资格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拉大初、中、高不同职级的工作级差,编制岗位说明书,对应聘到相应岗位上的每个工作人员,对其承担的工作责任、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评价等作出明确、细致的规定;根据岗位说明书对岗位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以利于后期绩效考核。

3.要建立合理多元化的薪酬体系。首先,岗位工资制。“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在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岗位特殊性,建立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相应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以有效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是员工的工资调整取决于个人、部门及单位的绩效,效益与收入直接挂钩,它强调以目标达成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注重结果。绩效工资通过调节绩优与绩劣员工的收人,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以刺激员工,从而达到发挥其潜力的目的。第三,“混合工资制”、“结构薪酬”的设计吸收了能力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优点,对不同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分类,并加大薪酬中活的部分,其各个工资单元分别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和要素,因而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按岗位、按技术、按劳分配的原则,对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效益的提高,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要建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外部市场已成为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事业单位要想加强薪酬管理的合理性和外部竞争力,必须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薪酬信息。单位可委托专业的咨询公司做调查,选择的参考对象应是自己的竞争对手或同行业的类似行业,通过薪酬调查分析薪酬趋势、职位薪酬水平、福利状况、长期激励等信息。单位可以根据市场薪酬数据确定薪酬的竞争策略或跟随策略。

5.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增长机制及长效激励机制。应当建立一种只要员工的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的薪酬增长机制。在整体设计中,为员工建立一种有效、畅通的技能工资晋升通道可以向员工传达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单位文化,从而激励职工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可以以职工有形资产入股、无形资产入股、向技术骨干配股,或以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模式使职工切实地参与到单位的管理中来,使职工关注单位的前途命运,使职工将自身利益、事业发展同单位的长效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单位不断发展壮大。

6.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一是要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进行。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聘用制改革和岗位设置步伐,为新工资制度实施和发挥应有效能作用提供前提和基础。二是要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工资总量管理。根据事业。三是要改变工资管理方式,赋予事业单位分配自。政府行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工资的管理,要从人头管理转变为总量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事业单位制定内部分配方案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目前,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许多事业单位也逐步实行了以岗位绩效薪酬为主体、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制度,对优秀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分配原则。由于中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仍长期沿用原有的分配体制,因此在改革时,尤其是在触动职工个人利益的薪酬分配体制改革时必将遇到较大的挑战。但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事业单位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充分发挥薪酬的最佳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茜,金菁,李琳,慕汶娟.浅析中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制度[J].内江科技,2012,(3).

[2] 臧丽.浅议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3] 蒋凤春.论如何实现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

[4] 王宏伟.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