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1

关键词 生态文明;水环境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0-01

生态文明本身处于建设之中,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多的含义是体制建设。对于环境监测系统而言,应围绕以制度体系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控体系,也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保障有力的环境质量监控网络、全面准确的环境监测信息是环境量化的根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1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目前,辽河流域主要河流均设置了监控监测断面,实施了定点、定期的水质监测,形成了重点流域、重点断面水质周报、地表水水质月报等数据信息上报、公布平台。以往断面设置更多地考虑地域行政划分,侧重监测流域的出、入境断面,因而总结“十一五”技术研究成果,并结合对社会、经济、水文、环境、污染现状、流域政策的调查,识别诊断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因素,完善监测断面的布设。主要措施是基于流域环境生态特点,实行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控制策略;流域内行政区之间、水系两岸之间、上下游之间形成协调互动关系,建立流域整体环境监控管理体系,使监测数据和信息全面表征流域在不同区域的水质特征[1-2]。

2 扩展并完善地表水监测指标

水环境质量安全包括很多因素,不仅涉及环境中各项污染的理化指标,还包括环境监测指标、生态监测指标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调查研究,建立影响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指标清单,除原有无机、有机、理化综合指标外,还加入生物、有机单项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多项指标。掌握整体流域环境污染状况,对流域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满足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需要[3-4]。

3 建立流域水生态监控系统

为满足流域环境与生态管理的需要,建立流域宏观层面的生态监测网络。首先,基于已完善的“十一五”流域生态监测体系框架,每月对例行环境监测点位(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和流域重点监控断面开展监测,监测因子除侧重于化学需氧量、总磷等常规项目外,对有机、生物、环境毒理学指标等也开展系统性监测;其次,升级完善先进的监测手段,如处于起步阶段的遥感遥测以及藻类、生物急性毒性等在线监测技术,解决其自动监测因子偏少、监测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使其能更好发挥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依据的作用;再次,升级信息采集与传输手段,提高信息加工与集成反馈的效率;最后,制定我国有关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行为,提高环境监测网络的完整性和目的性,形成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典型生态类型的生态监测网络。

4 提高地表水监测自动化水平

目前,环境质量监测只有部分设有自动监测站,其余均为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水平较低。为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实时监测水系整体污染状况,应增加自动监测站数量,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

5 建立水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及其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基于控制单元的“十一五”技术研究成果,建立动态、智能的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及环境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以完善的常规监测技术方法和路线为基础,并结合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即由单纯的浓度信息向浓度与总量、污染物形态、生态风险、环境安全信息相结合转化的现状,建立一套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污染物总量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体系,构建适合各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及安全评价模型。使用生物、有机、遥感等先进监测技术手段,加强各部门间资源、信息共享,各部门协同合作全面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形成流域环境质量安全立体监测体系。

6 完善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技术体系

基于“十一五”期间开展的点源风险的评估方法以及典型事故性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示范流域的预警开展探索性工作。从流域角度出发,针对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大、突发性污染事件集中呈现的状况,建立农业及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同时,针对不同功能分区开展预警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开展预警目标的分类体系研究工作,识别预警目标的特征及其对应的主要影响源。其次,将预警内容由单一的水、大气、噪声等向生态转化,切实从生态角度进行定位、提升和对一系列预警技术进行深化、研发与完善。构建高效的全流域环境风险预警与智能监管体系,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7 构建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平台

环境质量监测和管理涉及水利、环保、水委等多个部门,因而需构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省、流域等多层次的,多方汇集的流域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集成推广流域环境监测、建模、评价、应急预警等技术研究成果,减少国家财力、人力的重复投入。

8 参考文献

[1] 建立健全有害化学物质监测监管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3-09-09(2).

[2] 高效服务助推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3-09-24(2).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2

关键词:农村污染 开展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16-01

近年来,随着城镇整体经济的不断推进,工业污染、城镇生活垃圾等逐渐向农村转移,由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缺乏环保意识,不当的生活生产方式、基层环保工作相对滞后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而对农村饮用水源、土壤、大气环境质量等造成了不利影响。而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尚处于空白状态,为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探索性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生活污染源

大部分的农村生活垃圾、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随意排放;城市生活及固体废弃物向农村转移,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带来了所涉地域的水质、土壤和大气的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1.2 农业面源

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农用地膜处理不当造成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理化性状变劣,肥力下降,使农业环境遭到污染。

1.3 畜禽、水产养殖业

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规模迅速发展,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直接排入农业环境,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未经任何处理的畜禽粪便未加无害化处理带来的农村水污染。

1.4 不良生产生活活动

部分地区农作物秸秆焚烧,严重污染农村空气;山林、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产生的原因

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有的涉及到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滞后;二是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部分基层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监管不力;三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滞后;四是环保投入不足,缺乏实用性强、可操作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五是对农村环境质量还未真正的开展实质性的监测工作,缺乏相应的监测制度与指导体系。

3 农村环境监测现状

目前,大多数环境质量监测任务主要是针对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而开展的,对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重视不够,相应的农村环境现状、质量监测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大多数监测一般都是在发生、出现问题后事后加强监测的,没有在监测工作中体现出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方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缺乏制度体系保障

由于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基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体系保障,大多数地方农村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基本属于空白。

3.2 缺乏相配套的资金投入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在起步阶段,现阶段主要以“以奖促制”、“以奖带补”的方式、方法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与之配套的资金难以到位。

3.3 缺乏人力资源保障

近年来,城市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扩充、办公条件等硬件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农村环境监测缺乏具有实际技术能力的监测人员、仪器设备等条件,不具备监测能力,而无法及时了解农村环境现状、环境质量变化走向等动态。

4 浅谈如何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为了能够及时、确切的掌握农村环境质量,为进一步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设立区域性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开展必要的环境监测工作,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4.1 健全基层环保工作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环保目标考核制度,将逐步设立农村环境保护监测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及时为保护农村环境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在设备及人员配置等软硬件方面还不能满足建立监测要求的地方,可寻求技术支持,在区域范围内先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对照点、监控点,循序渐进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4.2 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

可先选取农村基础条件较好的、有“以奖促治”等资金配套的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创建村作为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的先行试点,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以及时发现和预警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因子的环境要素为抓手开展监测工作。

(1)逐步完善试点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合理配置技术人员、仪器设备、办公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等各方面硬件软件设施,充分发挥监测技术为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服务的技术支撑。制定详实的环境监测计划,包括布点、采样、样品运输、样品分析、实验室质量控制、综合分析等,以保证监测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

(2)针对农村环境区域大、污染面广,涉及到的环境要素复杂的特点,选取试点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饮用地下水及地表水水源、农田土壤、空气质量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具体规程可参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全面掌握区域性农村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3)对试点环境质量监测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做好资料的收集、存档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逐步建立农村环境质量信息平台,平台,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环境预警信息。

4.3 争取技术支持,加强仪器配置和人员技能的培训

农村污染面广、污染物复杂,涉及的行业多,因此要以扩宽环境监测领域为目的,配备必须的仪器设备,对环境监测人员的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形成人员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才能确保农村环境监测事业的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3

一、工作开展情况

县是省4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之一,属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类型为生物多样性维护。近年来,我县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的原则,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一)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把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国土、住建、环保、林业、农牧、水务、统计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年度考核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部门职责,落实了具体任务。

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规划。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20)》,按照“一核二廊三区多点”的生态建设构架要求,编制了《省州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2014~2020年)》,继续以开展4大体系和9大重点生态项目工程建设来支撑我县的自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三是编制了检测方案。制定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2014年度环境监测方案》,继续委托州环境监测站对我县大渡河流域2个断面25项水环境质量指标和县城区4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2家工业企业污染源进行现场环境监测,确保辖区内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安全。

四是层层分解工作任务。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准确把握各项指标的报送要求。同时,将考核指标填报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部门,要求每年1月15日前提供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所需的各项数据和资料,并由县环保局负责完成考核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在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严把指标的填报关,确保了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目前,自查报告的资料收集、汇总、软件录入等工作已经完成。

(二)严格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2014年,我县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根据《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设立了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资金专户,并规范操作流程,强化资金监管,严格实行投资评审、公开公示、绩效考评等管理制度,按照基本建设相关程序,按项目实施进度及时拨付资金。2014年,州下达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额度为2331万元。按照转移支付资金70%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30%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要求,今年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累计投入1632万元(其中:德威乡涨水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612万元,g318线绿色通道绿化工程500万元,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119万元,得妥乡新华湾东生态保护治理项目401万元),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累计投入699万元,主要用于我县偏远乡镇卫生基础设施改造。

(三)多措并举,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一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修复。近年来,全县共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及人工造林1.43万亩,封山育林1.29亩,实施森林管护196万亩,实施大渡河绿色长廊(泸桥镇浑水沟至伞岗坪)建设绿化造林3300亩,兑现集体公益林补偿基金3100余万元,开展了国道318线过境段32公里绿色通道生态恢复绿化工程建设,成功创建省绿化模范县。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使区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主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山多样性生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构筑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网络。

二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2年来,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5处,解决了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总投资17652.15万元的顺河堰综合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投入资金200万元,维修整治渠道52公里,新增有效灌面2000亩,改善灌面2134亩。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平方公里;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和维护堤防3公里,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及生态修复,完成了电站野生鱼类增殖放流50万尾,促进了大渡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三是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及治理。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13平方公里,实行了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相继实施了得妥乡发旺村、德威乡大庄子、冷碛镇凉风顶荒草地等土地整理项目,累计新增耕地3513亩。实施了涉及全县10个乡镇、20余个村社的地质灾害生态修复工程。目前,非灾后重建项目中的7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3455.13万元;灾后重建项目中的5处应急排危项目和30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完成全县242个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开展避险搬迁150户;8个小流域综合整治项目、5个重点城镇综合治理项目已完成11个,剩余2个正有序推进。

四是加强生态农牧业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建成万亩示范区基地1个;建成玉米基地2.8万亩、马铃薯基地0.5万亩、油菜基地1.4万亩、蔬菜基地2.8万亩、魔芋1.4万亩、中药材6500亩、食用菌100万袋;新建果园、改造低产果园2000亩;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1个、示范村1个;改造500亩樱桃观光园;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7个,规模养殖场31个;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完成草原禁牧补助18万亩,草畜平衡奖励60万亩,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人工种草1.7万亩;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871.02公顷,无公害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个,绿色有机食品认证1个;累计建成农村沼气5409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00台、节柴灶500台。

五是加强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文化建设。投入资金385万元,完成了桥的保护维修;投入资金1000万元,启动了河西街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居风貌改造工程,并对桥及周边旅游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了桥至纪念碑公园步游道上方滑坡体的治理;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开工建设了纪念馆暨二郎山川藏公路纪念馆。借力“乡村旅游·红樱桃”节,全县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酒店30余家,从业人员160余人,杵坭乡旅游农家乐已小有名气。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我县《岚安锅庄》被评为省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山歌》、《范氏·中藏医药疗法》被评为州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六是强化环境保护,切实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对县城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开展了日常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其取水口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对大渡河2处出境断面水质开展了日常监测,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对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开展了日常监测,空气质量情况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要求,建成投入运行6参数空气自动监测系统1套。完成了羊圈沟、木角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开展了1个水泥企业降氮脱硝系统改造,实现氮氧化物(nox)减排496t-595t;完成县桑吉卓玛青稞酒厂的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年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cr)排放540吨,氨氮(nh3-n)排放1.35吨。全面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全县已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村20个,生态小区2个,绿色学校3所,县级生态家园1317户。有序推进10个中央、省级农村环境整治项目。扎实开展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开展了汛期饮用水源排查、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中高考期间环境噪声监管、畜禽养殖专项环境执法检查、旅游全域化“绿盾”行动、环境敏感区清理核查等环保专项行动。加强环境应急工作,在2家水泥生产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控设施,并不定期开展了专项检查。全年无特大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未发生污染事故,未发生隐瞒、不报或报告不及时情况,未发生因污染处理不力,造成社会不稳定和重大损失的环境事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测能力滞后。随着县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开发力度加大,工矿企业逐步增多,环境保护任务日益艰巨,环境监测工作显得更加重要。但我县环境监测站仅有工作人员4人,无专业从事环境监测的人员,无专业监测设备,无论是在人员编制、监测经费、仪器设备等方面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西部三级标准要求,监测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主要监测工作均委托州站完成。

(二)农村生态环境急待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坝及公路沿线居住人口日益增多,乡镇的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和生活垃圾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再加之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农户生活污水与灌溉用水长期混合排放,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全县10个乡镇100多个村群众的农村饮用水源地缺乏有效保护,水源地无明显的取水标识、警示标志和钢丝围栏等隔离设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城乡白色污染依然严重,限塑令执行效果不明显,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势头还没有真正得到遏制。

(三)生态建设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开展生态县建设涉及领域宽、所需资金大,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投入不足已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极为突出。而对水土流失治理、农村公路建设生态恢复治理等资金的投入不足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得改善。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县将在省州有关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既有成果,认真查缺补漏,确保工作实效。

一是进一步严格环境监测。我县将严格按照要求,合理确定环境监测点位(断面),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工作计划,并按照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所要求的项目、频次开展监测,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二是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省环保厅转发《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细则》通知精神,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强化资金监管,切实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方面,将有限的资金切实用于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中来。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4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新概念,是环境生态建设的技术保证。本文论述了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任务、生态环境指标等、生态监测技术和方法等进行了介绍,结合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今后工作的设想。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监测、环境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new concept, it is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uarante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 tas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of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introduced, with China's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research work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work.

Keywords: ecology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前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生态监测的重要性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系统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评价环境质量。因而生态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极强。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三、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宏观生态监测以原有的自然本底图和专业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技术和生态图技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其次也采取区域生态调查和生态统计的手段。 四、微观上的生态监测 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微观生态监测以大量的生态监测站为工作基础,以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各个组分提取属性信息。根据监测的具体内容,微观生态监测又可分为干扰性生态监测、污染性生态监测和治理性生态监测以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必须以微观生态监测为基础,微观生态监测又必须以宏观生态监测为主导,二者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五、生态监测的特点与任务(一)、生态监测的任务 加强对生态系统现状以及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进行动态监测;对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恢复过程的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集积,研究上述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建立数学模型,为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价打下基础;支持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如GEM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MAB(人与生物圈)等,加入国际生态监测网络。 (二)、生态监测的特点生态监测的特点综合性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监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工等各个生产行业。二是:长期性,自然界中生态过程的变化十分缓慢,而且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功能,短期监测往往不能说明问题。长期监测可能导致一些重要的和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是:复杂性,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生态监测中要区分自然因素(如洪水、干旱和水灾)和人为干扰(污染物质的排放、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这两种因素的作用有时十分困难,加之人类目前对生态过程的认识是逐步积累和深入的,这就使得生态监测不可能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六、生态监测体系与优先监测项目 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并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工作。生态监测指标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生态类型及系统的完整性,一般说来,陆地生态站(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等)指标体系分为气象、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六个要素:水文生态站(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分为:水文、气象、水质、底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八个要素。除上述自然指标外,指标体系的选择要根据生态站各自的特点,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干扰方式同时兼顾以下三方面,即人为指标、一般监测指标和应急监测指标。态指标是生态系统中受外来环境压力下,能满足生态系统中层次生物正常生活和循环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状况的指标;压力指标是关于自然力和人为因素影响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指标。应当看到,复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多样性、可变性,生态监测内容涉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了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目前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显得太多,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尚未有机结合,特别是一些指标和方法路线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规划。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要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确定最佳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内容、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观测数据、实验分析数据、统计数据、文字数据、图形及图象数据),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 七、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在生态监测指标及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八、结语 生态监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朱若华,强红,王玉贤.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3]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4]黄鹏.浅谈监理工程师的环境工程监理工作[J].四川环境,2006.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5

环境影响评价以人类活动更具环境相容性为根本目的,鼓励国家或者企业在做出规划或者是决策的时候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具体的概念是指对国家实施项目、区域的开发计划以及正在议定中的企业建设项目具体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并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政治社会安定有非常重要作用。

2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2.1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运用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成分和组分去进行系统的定性、定量并且探索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为了强化环境管理而应用技术手段监测违反环境法律的行为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的一个过程。2015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方案要求环保部要建立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并负责日常运行随时掌握全国各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行时期是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从职能方面来看,在我国负责实施环境监测行为的是环保局下辖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监测行为的实施单位是环境执法过程之中具有法定举证资格的单位,也是法定环境技术鉴定和仲裁机构。

2.2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的内容根据阶段不同分为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环境监测两部分内容,这当中前一个阶段的环境监测尤为重要。调查阶段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寻找适合的环境因子和监测对象,而后根据被检测项目的经济条件、评价等级和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去选取科学的监测方法对适用检测范围制定优选的监测方案。竣工验收过程中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在工况稳定的前提下做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敏感点的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等方面的工作,其中所监测的污染因子必须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确定的污染因子。

3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3.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数据,所以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需要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环境状况调查,只有全面的、系统的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环境数据,进而才能全面对所得环境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到拟建项目地准确的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趋势。当地的环境容量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需要重点调查分析的对象,综合考虑当地的条件与特点,合理预测环境的变化趋势并且寻找污染源,结合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做出更全面的环境监测数据。

3.2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具有监督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需要环境监测所提供的科学数据作为基础保障,但是同时环境监测工作所得到的数据也能够对环境影响评价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环境监测的数据可以非常直观并且真实的反应拟建项目地的环境质量状况,而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环境监测所得到数据去分析判定。同时环境监测数据可以动态的将拟建项目地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及时的呈现出来,这非常有利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及时的去发现并调整自己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这也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自身的一种监督。

3.3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包含项目环境、环境影响预估、环境影响评价结果以及最终报告书等等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以环境监测的科学数据为依据的,而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在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出来之后还会对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用分析所得结果去判断项目环境评价的可行性。环境监测是贯穿环境影响评价整个体系环节的,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所以环境监测就可以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好的监测作用。

3.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的工作中也面临着由于仪器使用率偏低、监测点位不全以及工作内部动力不够等原因所造成的监测质量不够的问题,在环境监测的实际作业中,各种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对整个监测工作带来干扰和限制。对于监测工作来说所使用的仪器都有标准的配置,可是很多环境监测单位却只是按照基本配置要求购买了仪器,但是在作业中使用率却很少,造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够。还有很多时候会出现监测点不全而造成的监测数据不准确的情况,这些大多是由于自然原因所造成的,这也会令监测数据出现不够准确的情况。同时,由于一些地区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会导致监测工作的经费和时间都出现问题,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一些必要的监测步骤被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压缩甚至省略掉,为了节省时间不按照环保规范操作处理污染物,这都会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不高,无法提供科学的环境质量数据。此外,生态环境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个内容,可是该项监测目前多数只是走形式,因为技术方法和数据表现形式上面的缺陷,这项工作显得毫无实用价值,这也会造成整体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目前来看,大力推广并且使用新的技术,相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明确其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的手段。

4结束语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范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现状;建议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05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是我国环境监测的重中之重,它也是环境管理和环境治理的技术支撑。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我国相关的环境治理部门需要结合当下的现状,针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适合的解决对策。

1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

(1)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监测体系。近年来,随着政府的不断重视和不懈努力,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目前体系有各类标准和方法,大部分的环境污染源都有相应的监测标准和控制方法。开展相关污染源治理研究工作,不单单能改善环境质量,还能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实现较好的环境监测效果。

(2)不断壮大环境监测队伍。目前我国有了一个符合我国基本情况的环境监测体系。另外有数据显示,环境系统的各级环境监测站点已经达到了两千多个,从事环境质量监测的人员约有六万人,同时我国各领域部门拥有三千多个环境检测机构,从事环境质量监测的人员约有两万人。这份数据也充分显示我国的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壮大。

(3)不断完善环境监测网络。现阶段我国不单单发展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还进一步发展了一系列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比如说近岸海域监测网络和三峡生态监测网络等等。此外,其他领域的部门也都建立了自身内部的环境监测网络,这样可以实现科学合理地结合,进而提升我国环境质量监测能力。

(4)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相关的环境监测站点数量不断增多。现下我国也能够有三十多个放射性环境监测站、六十多个海洋环境监测站、二十多个生态环境监测站和一千多个噪音环境监测站,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2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环境监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拥有较为系统完整的环境监测体系,但是当下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仍需要不断地努力。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两个问题: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机制不符。

(1)环境检测机经费投入不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国家和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环境监测方面的投入有限,仪器设备整体较为落后,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水平低下。目前,全国的环境监测系统仪器设备原值共计为七亿元,约每个环境监测站点有三十万元的仪器设备;国家控制网络监测站点仪器设备原值共计约三亿元,约每个环境监测站点有一百六十万元的仪器设备。可见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稳定的经费筹集渠道,也没有完善的投入保障体系。财政经费是环境监测经费的主要方式,却未纳入同级地方财政,这也是影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障碍之一。环境监测包括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常规指标监测和有毒有害指标监测、城市环境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浓度监测和总量监测等等各个方面,这都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而目前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亟待解决。

(2)环境监测管理机制不符。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具有计划性,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管理。在环境保护部门内部,管理任务各自条理化,资源管理模块化,这也导致了区域间投入水平不足和环境监测能力差异较大。水、林、牧、工业等管理部门各成一体,独自管理,建立了为各自服务的环境监测网络。这样容易轻视国家整体的利益,网络结构分散,既不利于统一管理,缺乏整体优化,也不利于整体环境监测系统能力的发挥。

3 加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

(1)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管理。我国应该尽快完善颁布健全的《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以便环境保护部门完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工作,做到全国统一监测,环境监测技术保持一致规范,信息统一公布,以实现管理的最优化,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做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

(2)注重基础能力建设。为改善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现状,国家需要重视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国家和地方对环境监测工作基础能力的建设投入,尽快使得环境监测站点标准化建设,形成对生态和环境各个要素环境监测的体系,提高环境管理和执法部门的服务水平。

(3)做好水质自动监测建设工作。针对十大流域重要断面,我国需要完成一百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地方需要加大对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重视度,加快建设,严格做好主要流域重要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记录并分析变化趋势,进而将水质自动监测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起目标责任制,以保证环境监测的水平。

(4)加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目前我国的空气质量水平整体不高,亟待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国家和地方都需要重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建设一百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五十多个乡村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和六个国家重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此外,需要对所有的地级市全部实现空气质量监测的自动化,积极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排行日报,对重点环境保护城市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工作。

4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家和人们必须还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先例作为警钟,加快建设我国的环境监测系统,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建立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以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先杰,段剑臣,薛建新等.我国铀矿冶流出物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J].铀矿冶,2014,33(0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