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财政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财政管理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1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继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的又一项重要财政管理改革,是建国以来预算科目最大的一次改革,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中周密部署、统筹规划,从制度制定、人员培训、技术学习、数据转换和信息反馈等方面入手,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回答了“钱是怎么来的,用到了什么地方,具体怎么用,用的是否理合法”的问题;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提供了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一)收入分类

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进行编码,并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等,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预算,又可根据需要统一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分类统计的体系。

(二)支出功能分类

为更加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11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较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有利于解决人大代表多次提出的支出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三)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主要是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作了扩充和完善,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并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支出、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二、为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市所做的准备工作

(一)周密部署,制定方案和制度

为了组织做好全市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制定了《漯河市本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步骤及流程,细化了职责,排定了时间,并对县区改革实施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方案考虑缜密,安排得当,从细微处入手,按照谁发文谁转换的原则进行,大大加快了数据转换工作的进度,提高了数据转换的准确性,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党组成员和各业务科室学习文件精神,对漯河市开展此项工作进行研究,并决定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列入本年财政机关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担任组长,各业务科室为成员,并在预算科下设办公室,牵头负责工作开展。三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财厅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班和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让人人掌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为改革打下扎实基础。四是我局领导主持召开局中层干部会议,认真传达并贯彻落实有关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的讲话精神,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布置,要求各科室认真学习掌握政策,互相协调,团结一致,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五是由预算(国库)、信息中心联合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及其财务负责人分期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对这次培训方案最好的诠释,质量是此次培训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培训的最终结果是要为改革提供人员基础,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本掌握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三)整合软件,以技术为支撑

目前我市国库科共有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执行系统、总预算会计系统、预算外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统、财政工资统一发放系统和国库执行信息系统等多套子系统,涉及多个开发商,这些相互分立的子系统恰似一个个信息孤岛,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为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需要,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市级国库管理系统的统一运行平台,我局迅速派出相关业务和技术人员到省里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从几个软件系统的方便、灵活、实用性和售后维护升级等方面考虑,选用了一家较好的软件公司开发的国库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国库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新旧科目数据转换的新科目标注模块,以此实现对现有国库管理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升级,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按照测试方案和步骤,正在进行各子系统的模拟测试。进入2006第四季度,按照与银行、人民银行的实际联网模式,对新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了实际模拟运行,确保了2007年1月1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四)确保数据转换准确性,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2006年7月初,预算执行数据转换工作启动,为了减轻改革给单位带来的震动,减少改革给单位带来的工作量,为预算单位提供方便,提高数据转换准确性,加快数据上报和汇总速度,具体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在新版国库集中支付新系统中专门开发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该软件界面简洁,功能齐全,操作简便。一是可以从现行集中支付系统和预算执行系统中按单位、按科目汇总各月预算执行数据,自动提取到数据转换软件中;二是数据转换过程中,软件会将一对多、多对一的科目转换数据自动进行校验和汇总,预算单位最短可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数据转换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转换效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生成各类报表,供分析和上报所用。2006年6月下旬对局内各相关科室和市级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的培训,为正式启动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2

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国务院批准,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继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后的又一项重要财政管理改革,是建国以来预算科目最大的一次改革,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中周密部署、统筹规划,从制度制定、人员培训、技术学习、数据转换和信息反馈等方面入手,确保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能够基本实现“体系完整、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的改革目标;回答了“钱是怎么来的,用到了什么地方,具体怎么用,用的是否理合法”的问题;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提供了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一)收入分类

按照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的要求,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将原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都统一纳入政府收入分类体系,进行编码,并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收入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以及转移收入等,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形成了一个既可继续按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别编制预算,又可根据需要统一汇总、分析整个政府收入分类统计的体系。

(二)支出功能分类

为更加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不再按基建费、行政费、事业费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而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11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较系统清晰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有利于解决人大代表多次提出的支出预算“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

(三)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体系主要是对原来的支出目级科目作了扩充和完善,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并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支出、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等。款级科目是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二、为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市所做的准备工作

(一)周密部署,制定方案和制度

为了组织做好全市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河南省漯河市财政局制定了《漯河市本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步骤及流程,细化了职责,排定了时间,并对县区改革实施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方案考虑缜密,安排得当,从细微处入手,按照谁发文谁转换的原则进行,大大加快了数据转换工作的进度,提高了数据转换的准确性,确保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精心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党组成员和各业务科室学习文件精神,对漯河市开展此项工作进行研究,并决定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列入本年财政机关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二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担任组长,各业务科室为成员,并在预算科下设办公室,牵头负责工作开展。三是选派业务骨干参加省财厅组织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班和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让人人掌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为改革打下扎实基础。四是我局领导主持召开局中层干部会议,认真传达并贯彻落实有关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的讲话精神,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布置,要求各科室认真学习掌握政策,互相协调,团结一致,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五是由预算(国库)、信息中心联合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及其财务负责人分期进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培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是对这次培训方案最好的诠释,质量是此次培训最为重视的一个方面,培训的最终结果是要为改革提供人员基础,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本掌握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内容。

(三)整合软件,以技术为支撑

目前我市国库科共有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预算执行系统、总预算会计系统、预算外资金管理及会计核算系(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统、财政工资统一发放系统和国库执行信息系统等多套子系统,涉及多个开发商,这些相互分立的子系统恰似一个个信息孤岛,对我们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为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需要,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市级国库管理系统的统一运行平台,我局迅速派出相关业务和技术人员到省里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调研从几个软件系统的方便、灵活、实用性和售后维护升级等方面考虑,选用了一家较好的软件公司开发的国库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国库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新旧科目数据转换的新科目标注模块,以此实现对现有国库管理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和升级,实现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目前,按照测试方案和步骤,正在进行各子系统的模拟测试。进入2006第四季度,按照与银行、人民银行的实际联网模式,对新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了实际模拟运行,确保了2007年1月1日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

(四)确保数据转换准确性,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2006年7月初,预算执行数据转换工作启动,为了减轻改革给单位带来的震动,减少改革给单位带来的工作量,为预算单位提供方便,提高数据转换准确性,加快数据上报和汇总速度,具体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在新版国库集中支付新系统中专门开发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该软件界面简洁,功能齐全,操作简便。一是可以从现行集中支付系统和预算执行系统中按单位、按科目汇总各月预算执行数据,自动提取到数据转换软件中;二是数据转换过程中,软件会将一对多、多对一的科目转换数据自动进行校验和汇总,预算单位最短可在几分钟内便可完成数据转换工作,数据的准确性和转换效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生成各类报表,供分析和上报所用。2006年6月下旬对局内各相关科室和市级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了预算执行数据转换软件的培训,为正式启动预算执行新旧科目数据转换工作,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做好解答咨询工作,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服务和监督并举,共同做好数据转换工作。为确保转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人员加强对新旧科目转换关系、数据转换软件的操作流程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对预算单位问题解答和咨询的准备工作;数据转换期间,建立了反馈制度,及时向科内反馈信息,及时为预算单位解决数据转换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通过数据转换系统,国库科、国库支付中心人员对基层预算单位科目标注情况、一级预算单位的审核汇总情况、各部门预算科的审核确认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对每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数据转换各环节工作在规定时限内完成。便捷高效的转换软件是数据转换工作的技术支撑,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是数据转换工作的质量保证。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公务卡结算 财政改革

一、公务卡结算对财政财务规范化管理管理的规范作用

使用公务卡结算有着诸多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资金利用的规范化程度,同时规范和标准的操作也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其对于财政财务规范化管理的作用主要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

全面实行公务卡结算改变了传统结算方式中手动或者半手动的操作方式,尤其是收入收缴、非税收入票号认定、信息核对等均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所以极大的提高了资金流转的速度,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收缴管理效率。以往非税收入款项打到财政专户需要将近1月的时间,而应用公务卡结算后极大的提高了资金入库的速度,也改变了专用资金滞留问题,资金的申请、支付、审查和收缴均可以在网上完成,最终全面的提升了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

(二)加大了财政预算的透明度

信息技术能够及时、真实、完整的反馈资金的流动过程,因此财政预算也能够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中得到运用。通过财政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各个款项的交款人、项目金额、项目资金使用等详细情况,而且各项预算资金涉及到的付款时间、方式、地点以及涉及责任人等均可以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显示。

(三)加强对财政资金的运行监督

公务卡结算的使用还有一项重要的好处那就是能够改变传统的多重资金账户和分散预算等落后的方式,这也极大的简化了对资金利用的监管难度,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对财政资金收付过程的监控,并及时的发现违规操作的问题。主要的实现过程是,公务卡结算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动态的监督财政收支的运行状态,所以对资金的收付的事前、事中、事后实现了全面的监管,并结合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制度下,显著减少了财政违法违纪的问题,也提高了资金利用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四)综合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公务卡结算的使用能够全面的提升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并提高财务计划对整个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效果,而且监督制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原有的单一的内部管理控制逐渐的向复杂的多维立体交叉的全范围制约转变。尤其是在新型结算方式的影响下,传统财务管理中重分配轻管理的思想也将得到纠正,财务管理意识上的转变是视野单位财政财务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动力,从而开始逐渐的重视财政资金的计划使用,并将业务工作和财务管理进行融合,加强对账户用款的使用计划、申请以及审核等多个环节的监督效果。同时重视内部和外部管理的结合,在内部不断的加大预算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多个工作环节的协调和合作,从内部主动的预防和控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对外要严格的按照财政预算中对资金利用的安排和计划,重视资金利用的规范化,强化财政管理的智能,提高更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促进单位的发展。

(五)为去那面开展财政管理提供基础

公务卡结算是一种创新的财政管理模式,所以全新的结算方式也为基础财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账户管理、财务核算、预算执行等工作提供给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使这些新兴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能够获得较强的执行效果。与此同时公务卡结算的引入也为其他财务管理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公务卡结算也要求预算单位能够对资金管理记性精细化的分析,从而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和模式,而这些全新的要求也反向影响了公务卡结算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二、公务卡结算应用于财政财务管理的难点

(一)加快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是财政管理创新的技术基础,系统建设包含连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进一步的完善系统功能,全面的升级预算审查、用款规划、合同订单等多个工作;其次是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信息传递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全面的实现各个财政资金运用信息在各个环节以及部门之间的传递效果,实现信息在对应部门的采集、反馈和共享效果;最后要全面的建设适应信息建设系统,进一步的简化和规范系统操作的过程,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二)加强财政监督过程

要想全面的提高公务卡结算的应用效果,就必须强化财政监督和财务管理的作用,做好资金收支管理、记账和归档等,要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做好财务基础管理工作,确保监督的实际效果。同时要建立内部监督审计机制,对涉及单位经济活动和财会工作的人员进行约束,做好职能和权利的制约和分离,从而强化内部监督。

(三)强化银行管理

公务卡结算的应用离不开银行的辅佐作用,建立专门的约束和激励措施,进一步的加大对银行操作和运行中的监督作用,并对业务能力以及服务系统严格的银行给予鼓励和支持,并通过约束和激励的共同作用提高其服务的水平,从而全面的促进公务卡结算应用效果。

公务卡制度的建立使财政资金管理规范化,同时让国库统一支付制度更加完善,推行公务卡结算方式使预算单位用款更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了财政动态的监控,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结算方式中支付信息不公开的弊端。我国的公务卡制度改革刚刚起步,以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进一步提出完善优化制度改革的措施与办法,对于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毕莹,王春婷.关于推进公务卡改革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1(24).

[2]齐敏.完善公务卡结算改革的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3]马胜武.推行公务卡结算方法的思考[J].绿色财会.2011(08).

[4]谢爱香.公务卡结算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财会通讯.2010(35).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4

关键词:公共财政,减贫,财政职能

从绝对的生存贫困到相对的发展贫困,“贫困”这一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始终“固执”地发挥着它的威力。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对贫困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而且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没有发言权和恐惧”,据此可以确立三个层次的减贫目标,一是要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二是要为贫困人口创造基本的生活、生产条件;三是要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独立发展的能力。上述目标与政府职能存在交集,所以多数国家的减贫工作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不仅如此,各国政府减贫主导力量的核心又都统一指向公共财政,我国长期实行的便是以财政减贫为主的政府主导型减贫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同其他宏观减贫手段相比,公共财政的减贫能力最强,可发挥作用的工具最多,而其他减贫手段均不能够独立运用,必须在公共财政的辅助下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减轻和消除贫困是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在。

一、减贫目标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及理论依据

研究公共财政减贫,首先应该确定在减贫目标约束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判断减贫是否处于公共财政职能范围内,在此前提下,还应为公共财政减贫寻求充分的理论依据。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

贫困主要涉及的是公平问题,但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追求的是效率目标,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们创造效率的能力差异并不包容,这必然会造成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此外,贫困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破坏正常的市场运行,降低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威胁政权稳定,致使效率也无从实现。由此可见,无论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效率的角度,都表明减贫的内在应力客观存在。在减贫问题上,市场解决不好,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政府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来说,政府在短期内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给贫困者以物质上的救济,满足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在长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为贫困者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保障以及相应的政策倾斜,一方面满足贫困者的基本发展需要,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创造效率和参与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政府减贫的可持续性,实现贫困者真正的脱贫。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因政府资源有限,政府独立解决贫困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减贫方面,首先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并主要通过公共财政履行减贫职能;其次应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减贫的质量和效率。

(二)公共财政减贫的理论依据

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缓解贫困应从促进经济增长入手,公共财政减贫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大投资以促进资本形成,限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行政府主导的土地、收入分配、教育等制度改革,发挥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带动效应等。较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罗格纳.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提出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哈维.莱宾斯坦提出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马尔萨斯提出的“人口法则”、刘易斯建立的二元经济模型、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等等。

福利经济学家则认为,为了缓解贫困,公共财政应以寻求“最大化的社会福利”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庇古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当然,“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观点会使效率受到损失,并不可取,它的意义在于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而后者则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罗尔斯认为,旨在实现收入分配平等的财政政策是正确的,他强调的收入分配平等并不是完全的平等,而是允许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助于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不平等,从而提高社会帮助穷人的能力。阿马蒂亚.森认为扶贫的目标不应该是仅仅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而是要提高他们创造收入的能力,政府应更多地关注人类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包括让更多的人拥有食品、住房、接受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等,为此政府应当实行多种再分配政策,包括对失业者给予补助,对贫困线下的公民进行救助,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培养和提高个人的能力并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上述两种理论对我国的具体实践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我国公共财政减贫重点依靠经济发展来实现,主要方式是加大资本性投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期,公共财政减贫的重点正逐渐转向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方面。这也从反贫困的角度印证了20世纪60年代穆斯格雷夫提出的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二、公共财政的减贫职能分析

根据穆斯格雷夫对于财政职能的经典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确定我国公共财政应发挥三项基本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根据减贫目标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及理论依据,可以确定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应体现减贫取向并具有减贫的职能优势,从而保证减贫目标的实现。

(一)公共财政职能的减贫取向。

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是资源流向效率较高的地区,形成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马太效应”,这便需要公共财政出面解决随之而来的贫困问题。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最主要的体现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公共财政提供如下五类公共产品和服务,使得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具有较强的减贫取向:其一,在贫困地区推动公路、桥梁、电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二,在贫困地区实施农田建设、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的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其三,在贫困地区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包括建设中小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举办各种培训班推广和普及农村科学技术等等;其四,在贫困地区投资兴建福利性企业;其五,在贫困地区开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救灾抚恤等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收入分配方面。市场和政府都具有收入分配功能,其中市场侧重于初次分配,政府侧重于再分配。公共财政通过建立包括所得税、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直接补贴在内的均衡收入分配机制,对因资源禀赋、能力差异等客观因素形成的贫困群体予以扶助,使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由于公共财政通过如下措施来行使其收入分配职能,使得该项职能具有较强的减贫取向:一是实施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适用较高的税率,同时,进行转移支付,对低收入者实施救助,这样在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二是提供公共服务并力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一方面满足贫困者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求,缩小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对新增贫困起到预防和抑制作用;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和实施针对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计划,向其提供初等教育和初级医疗保健及养老服务,从而提高贫困者人力资本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同时提高贫困者生活水平以达到社会最低生活标准并满足其基本的发展需求。

经济稳定与发展方面。公共财政履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目标是保障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各项要素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具有较强的减贫取向。首先,经济发展目标和减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经济稳定发展,才能最终减轻并消除贫困,只有减轻和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发展目标要求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发展,不能以贫困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其次,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首要任务,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使每个社会成员摆脱贫困并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第三,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目标重在关注各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共财政在首先保障贫困者生存需要的前提下,重视环境治理、能源节约和生态保护问题,力求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住彻底摆脱贫困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公共财政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大力保障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公共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减贫取向。

(二)公共财政减贫的职能优势

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灵活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共同构成了公共财政在减轻和消除贫困方面的职能优势。

首先,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共财政活动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这决定了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社会公共需要是包括贫困者在内的全体居民共同利益的体现,由公共财政通过公共收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中减贫、扶贫工程位于公共服务之列,为防止“搭便车”等非效率问题出现,公共产品及服务只能由公共财政提供。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标志性特征,体现着公共财政减贫的职能优势,因为公共性意味着社会所有成员的公共需要都被纳入公共财政的目标,公共收入源自所有法人实体、社会组织和城乡居民,公共支出主要用于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等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公共性还意味着公共财政更加关注贫困者,因为公共收入的取得要遵循量能缴纳的原则,无纳税能力的贫困者不必纳税;公共支出要为贫困者提供生活保障,但仅限于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及公共需要,可见,公共财政减贫在充分体现公平的基础上并不损失效率。

其次,公共财政具有灵活性。公共财政是由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公共预算、公共财政政策和公共财政体制等部分构成的有机体系,其职能范围广、可选择的手段多,在减贫方面具有灵活性。第一,公共收入具有灵活性,其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分别通过公共权力、公共产权、公共信用等多种途径筹集,是公共财政履行减贫职能的物质基础。第二,公共支出具有灵活性,其转移性支出是公共财政履行减贫职能的载体,履行财政减贫职能的全部支出都包括在内,转移性支出既可以采取直接的支出方式,也可以采取间接的支出方式。第三,公共预算作为公共收支的年度计划,是对所有的公共支出项目与公共收入项目的通盘考虑,具有计划性、透明性、全面性、法律权威性、政治程序性等特点,为灵活的公共财政赋予了一定的约束力,这正是公共财政有效提供减贫公共服务、切实履行减贫职能的有力保障。第四,公共财政政策具有灵活性,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通过实施税收、财政支出、公债、预算等政策措施来达到发展、稳定、公平、效率等目标,公共财政减贫职能是通过综合性的财政减贫政策具体实施的,它包括长期财政减贫战略和短期财政减贫策略,且政策目标及实施方式、手段可随着减贫任务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第五,公共财政体制是对各级政府财权财力划分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制度,科学地划分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减贫方面的财权财力,是公共财政有效履行减贫职能的重要条件。可见,公共财政减贫职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得以发挥,并能适应减贫任务的阶段性发展变化,在减贫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最后,公共财政具有直接性。除了公共财政减贫政策以外,政府履行减贫职能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例如农业政策、价格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但是只有综合性的公共财政减贫政策具有直接性,而其他手段的减贫作用均是间接的,需公共财政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减贫作用。公共财政政策具有如下特征:主要作用于分配领域,倾向于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直接影响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财政的减贫效果是直接的。公共财政减贫政策可以通过救济支出、补贴、投资、税收等直接或间接手段来具体实施,其中直接手段直接面向贫困者个人,能够加强减贫力度并加快减贫进度。相比之下,其他政府减贫手段则不具有这些优势,例如,农业政策是通过扶植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来实现减贫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必然要借助补贴、税费减免等财政手段实现;价格政策是通过农产品价格保护,进而保证农民收入水平来实现减贫的,价格政策一般与粮食企业亏损补贴配套使用,而后者属于公共财政调节范畴;信贷政策是通

可见,公共财政在减贫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全面的、直接的、灵活的,公共财政内在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并能够充分发挥减贫的职能优势,这对于减贫任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三、公共财政减贫的实践经验

世界各国的发展史表明,各国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贫困困扰,但因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的背景不同,各国贫困问题有着不同的特征,所以采取的财政减贫措施也存在着差异。然而,恰恰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我国才更能够从中汲取较为丰富的减贫经验,提高减贫任务的工作效率和成功几率。

(一)发展中国家的减贫经验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温饱、土地、产业结构、科技、资金等相关贫困问题与中国的情况较为接近,其经验更值得中国借鉴,因此我们首先介绍发展中国家的减贫经验。

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等国家实施了相同的财政减贫政策,即“发展极措施”,其中以巴西的做法最具代表性。具体包括:国家直接投资于贫困落后地区,建立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设立“地区性开发特别协调部”作为专门管理机构,从事制定区域开发计划、安排项目和投资、开发集中连片的落后地区等工作,分期分批地解决落后地区开发问题;将全国税收的30%作为“全国一体化”基金,专项用于“发展极”计划对落后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并组建开发银行对该项特别基金进行管理;政府规定向落后地区投资的私人,一律减免所得税的50%,并鼓励将减免的部分继续用于这些地区的投资或公益事业;实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当市场价格高于这个价格时,农民可以自由向市场出售,而当市场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农民可以将产品卖给国家,或作为抵押来取得低息贷款,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基本利益。“发展极计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巴西贫困现象明显减轻,但财政也为负担该计划所需的巨额资金而压力巨大。

(二)发达国家的减贫经验

“社会保障方案”和地区发展政策是西方发达国家解决本国贫困问题的主要措施,此外还包括价格政策、就业培训、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等措施,这些措施均需借助公共财政的力量实施。

社会保障方案是一种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角度缓解贫困状况的措施,实质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其理论基础源自西方学者提出的“福利国家”思想。社会保障方案一般包括实行养老、疾病、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以及为贫困者直接提供基本的营养、卫生、教育保障和其他生活补助,以满足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失业者等主要贫困者的基本需求,改善他们的贫困状况。该方案须借助财政手段来实行,主要通过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支付缩小人们实际收入差距,缓解低收入者的贫困状况。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小,适合实行普遍的福利制度,因此社会保障方案已经成为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减贫措施。在美国,公共福利支出是州和地方政府的第二大财政支出,仅次于教育支出;在英国,社会保障及福利支出是地方政府的第三大财政支出,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丹麦,中央和地方财政都是典型的福利财政,地方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列第一位,占总支出的1/2以上,且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地区发展政策是以空间分布为基础的一项减贫战略,其主要措施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来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倾斜来鼓励和刺激其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地区发展政策的实施,其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科学的区域政策,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贫穷落后状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例如,美国曾进行大规模的西部开发行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地区发展政策,包括减税、免税、退税等优惠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政策和相关补贴政策,改善了西部地区的贫困状况,并在减少和消除贫困的基础上实现了地区间的平衡,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整体经济发展。再如,德国曾进行大规模的东部开发行动,实施了两项重要的地区发展政策,其一是发达的西部地区对贫困的东部地区进行大量财政援助,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和减少失业等方面;其二是加大东部贫困地区的科技服务投入和为其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优惠贷款,促进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地区发展政策有力地刺激了德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增加了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缓解了贫富差距。

四、我国公共财政减贫的政策思路

国内外长期的反贫困经验证明减贫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不一,单从一两个方面实施减贫措施难以实现长期减贫目标,因而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通盘考虑。通过前文对公共财政减贫职能的阐释及对公共财政减贫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以公共财政为核心、立足于贫困群体和宏观调控实际需要的减贫政策思路逐渐清晰。

(一)根据致贫原因选择减贫方式,做到区别对待。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各地致贫原因多有不同,综合起来主要包括: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贫困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且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资金、技术、人才短缺;因病、因残及因子女教育致贫等。由于致贫原因不同,我国贫困人口所面临的贫困性质不同,对减贫措施和力度的需求也不同,公共财政应该根据致贫原因,安排不同的支出,对减贫相关工作给予分类支持。具体来说,对于生存条件恶劣、资源贫瘠的贫困地区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转移搬迁、异地安置;对于资源禀赋较好的贫困地区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开发式减贫;对于缺乏劳动和生活能力的贫困者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救济式减贫;对于因灾致贫或返贫的贫困者宜安排相应支出支持扶植式减贫等等。在确定减贫方式后还应根据贫困者的贫困程度来确定具体的措施和力度,以此来提高财政减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根据贫困对象确定瞄准方式,做到点面结合。我国的贫困对象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贫困县、贫困村、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长期以来,中国的减贫政策采取的是区域瞄准方式,即绝大部分扶贫项目和扶贫投资主要瞄准贫困地区(以贫困县为主),通过各类区域发展项目改善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使贫困人口受益,实现减贫的目的。我国中西部有21个省区市的592个县(旗、市)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减贫成效显著。然而,区域瞄准方式只适合于贫困人口规模较大且高度集中的情况,在此前提下具有准确、有效、节约成本等优点。但是,随着减贫效果的逐渐显现,贫困人口的分布开始分散,有些贫困地区除生活在边远山区的居民外已经实现了整体脱贫,前提条件发生改变,区域瞄准方式的优点也就无从体现。对此,我国应该下移瞄准对象、缩小瞄准范围,以提高瞄准的准确性,同时防止财政扶贫资金的浪费。目前,我国将瞄准方向逐渐转向乡村,已有14.8万个贫困村被纳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调整瞄准范围,一是将瞄准对象全面从县确定到村;二是将非贫困县的贫困村纳入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三是针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进行重点扶助,直接向特困者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满足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

(三)根据贫困对象的发展能力,做到以“输血”促“造血”。“输血式”扶贫也称“救济式”扶贫,是我国传统的减贫模式,通过政府发放资金和实物,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也即生活救济。这种减贫模式较适于特困群体,可以在短期内使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迅速缓解贫困。但这种减贫模式的缺点也较突出,一是只能起到短期缓解贫困的作用,而不能彻底地摆脱贫困,二是贫困人口对救济的被动接受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妨碍其自身发展能力的激发和调动,也会增大财政的压力。因此,应尽早告别单一的“输血式”扶贫,在通过“输血”使贫困群体摆脱“特困”束缚后,根据其自身发展能力,从机制和组织体系等方面积极培养其“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放贫困对象的生产力,实现长期脱贫和遏制返贫。具体来说,财政应一方面通过单纯发放资金和实物对特困人群实行救济,一方面根据非特困的贫困群体的具体情况,通过投资相应的扶贫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市场竞争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方面应力求形式多样化,因为随着减贫难度和成本的不断提高,政府难以独立完成减贫任务,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具体可发展对口帮扶、联系帮扶、定点帮扶、股份合作、“公司十农户”、“大户+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的社会扶贫,并吸引中介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同时,还应引导贫困对象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创新与自身能力及特点相适应的减贫模式,在“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脱贫。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5

第一条为加强河南省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公务用车协议供货的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廉政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平等竞争原则,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定协议供货生产厂商及生产厂商授权的协议供货服务单位。每年对协议供货生产厂商及生产厂商授权的协议供货服务单位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奖优汰劣。

第三条按照公开透明原则,河南省2008年度公务用车协议供货要在网上操作,采购人和协议供货生产厂商及生产厂商授权的协议供货服务单位要配备相应设备,安排专门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为与财政年度吻合,2008年河南省公务用车协议供货有效期为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止。

二、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办法适用于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公务用车的河南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包括省本级、各省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各县、区及县级市、乡级,以下简称采购人)及协议供货生产厂商和生产厂商授权的协议供货服务经销商(以下简称协议供货企业)。

第六条采购人所发生的公务用车购置,适用于本办法。

各类车型的适用范围如下:

轿车:10台(含10台)以内;

越野车:5台(含5台)以内;

商务车:5台(含5台)以内;

微型客车(车长L≤3.5m):20台(含20台)以内;

轻型客车(3.5m<车长L≤6m):3台(含3台)以内;

大客车(6m<车长L≤12m):3台(含3台)以内。

第七条采购人可在确定的协议供货企业范围内自主选择。特别强调的是,协议供货期间的价格执行原则上以中标品牌的中标协议供货价为依据,在协议供货期内如某一车型的协议供货价高于市场统一媒体价扣除中标优惠率后的净价,则以优惠后的净价作为新的协议供货价,但都不得高于最低销售限价。同时,采购人实施采购时可以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做进一步地谈判、询价和协商。

三、程序及付款

第八条采购人在购买公务用车之前,应先从河南省政府采购网上“公务用车协议供货”栏目查询中标车辆的品牌、型号、配置及报价等需求信息。

第九条采购人在购买车辆之前,根据车辆配备标准、单位车辆编制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的车型到同级车辆审批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条车辆主管部门批复后,采购人按照批准的车型可以向协议供货企业直接购买,也可以组织多家议价或采用反竞拍的方式采购。

第十一条采购人与协议供货企业要及时签订合同,按时交付车辆,并按照事前约定及时支付货款。

第十二条为提高政府采购的公平公正,增强透明度,最大限度便利采购人,2008年适时将开始电子化交易,实行网上政府采购。具体操作程序及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采购人原则上不得采购协议供货范围之外的车型(省级领导干部用车、专用汽车和进口汽车不在协议供货范围内),确属特殊需要,必须以书面形式报告同级车辆审批主管部门审批,采购人按照审批的方式进行购买。

四、权利与义务

第十四条协议供货企业有以下权利:

(一)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拒绝接受采购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二)对采购人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有索要回扣、强要礼品等行为,可向同级财政部门及相关执法机关举报。

第十五条协议供货单位有以下义务:

1、生产厂商的义务:

(1)保证所供车辆为全新、零公里的原装合格正品,并且符合国家有关质量技术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2)保证河南省各级采购人优先享受各项服务;

(3)针对本次汽车协议供货项目成立服务小组(由生产厂家人员或生产厂家授权的人员组成),指派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及联络工作;

(4)登陆“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将所有中标车型的技术参数维护到系统中(如不及时更新信息造成的损失自行承担);

(5)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廉政工作,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6)履行投标时的各项承诺;

(7)自觉接受河南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和监督管理;

(8)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尽的义务。

2、生产厂商指定的商(4S店)的义务:

(1)登陆“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在系统中注册、办理U-Key,并维护好自己经营的品牌;

(2)保证不对跨区域购买和售后服务做任何限制,保证在不超过承诺的交货时间内供货和完成售后服务工作;

(3)应设有24小时服务电话,在接到送修方报修电话后立即响应,并能提供免费上门维修服务和免费紧急救援服务,配备有明显标志的抢修车;

(4)建立用户档案,每月初及时向所在地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报送上月相关信息及协议供货情况统计表;

(5)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廉政工作,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6)投标人承诺的协议供货服务商提供的其他服务承诺;

(7)自觉接受河南省政府采购监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和监督管理;

(8)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尽的义务。

第十六条采购人有以下权利:

(一)在协议供货企业范围内择优选择协议供货企业,按照协议供货企业承诺的价格、服务质量享受优惠;

(二)对协议供货企业不按其投标文件及其承诺执行的,服务质量差、价格有问题或采取不正当手段经营的,可向财政部门投诉或举报。

第十七条采购人有以下义务:

(一)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和货款结算制度;

(二)严禁要求服务企业虚开发票;

(三)严禁向服务企业索要“好处”、“回扣”、“礼品”,或要求服务企业为本单位提供规定服务以外的其他物品或服务;

(四)未经批准不得与非协议供货企业发生采购业务关系;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尽的义务。

五、信息反馈

第十八条协议供货企业必须于每月五日前,将上月与采购人发生政府采购业务情况上报同级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对于不按规定报送的,财政部门将视其具体情况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上或以其他形式予以公告,直至取消其协议供货服务资格。

六、监督及考核

第十九条建立定期监督检查制度。财政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于每季度终了对协议供货企业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或不定期抽查。

(一)检查协议供货企业发票、记录等;

(二)公布举报、投拆电话,听取采购人意见;

(三)调查落实有关投诉问题,协议供货企业及相关单位应予以配合;

(四)听取新闻单位及其他采购人的监督意见;

(五)监督采购人开展公务用车采购业务是否通过协议供货企业进行,是否要求虚开发票、强行索贿、吃拿卡要等;

(六)不定期召开协议供货企业会议或以其他方式,听取意见及建议,完善管理措施;

(七)不定期召开采购人会议或以其他方式,了解对各协议供货企业服务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条对每次检查情况,财政部门将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上或以其他形式予以公告。

七、违规处理

第二十一条协议供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一经调查属实,第一次通报批评,列入不良记录名单并予以公示;第二次取消其协议供货服务资格,扣除履约保证金,取消相应中标人和商的协议供货资格,并在二年内不得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活动。

(一)没有及时按统一服务承诺规定为采购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二)未按中标的价格进行优惠;

(三)对跨区域购车及服务设置障碍;

(四)不及时按要求报送报表及统计数字;

(五)不积极配合协助处理协议供货业务履行中发生的各种争议,不主动提供真实情况;

(六)其它有碍合同公正履行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协议供货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一经调查属实,即取消其协议供货服务资格,并在二年内不得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活动。

(一)违反国家规定或合同承诺的质量标准,以次充好,提供假冒伪劣产品;

(二)为采购单位多开发票;

(三)拒绝接受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协议供货企业未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第十八条所要求信息资料的,第一次给予警告,列入不良纪录名单,并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上予以公示,第二次暂停政府采购协议供货业务一至三个月,进行整改;第三次取消其协议供货服务资格。

第二十四条采购人有下列行为之一,一经调查属实,将进行通告,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一)未经批准选择协议供货企业以外的企业获取服务的;

公共财政管理范文6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效益进行科学分析和比较,以综合评定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成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工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通过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财政支出的“问效制’’和“问责制’’,分析、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深化预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体系,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绩效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单位和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是财政安排用于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具有特定用途或专门用途的各类支出。包括企业挖潜革新改造支出、基本建设类支出、城市建设和维护类支出、农业类支出、科学技术类支出、教育类支出、社会保障类支出、医疗卫生类支出、一般公共服务类支出、公共安全类支出和其他类支出等。

三、绩效评价的工作组织

财政部门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管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组织实施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各部门和项目单位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者,负责参与、配合财政部门进行绩效评价,并开展本部门、本单位支出的绩效自评工作。

四、绩效评价工作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从项目立项、概算、实施过程等方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评价。

(二)科学性原则。从实际出发,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科学设计评价标准,合理、准确地反映项目绩效情况。

(三)可行性原则。从绩效评价工作实际出发,在评价指标的设置和选取指标的数量上,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真实反映和衡量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公正客观原则。保证所采集的资料、数据等必须真实、可靠,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五)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相结合原则。从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等多个层面,分析项目资金的运行过程和执行结果。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评价其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其形成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一)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向县政府报告,,按规定程序调整支出预算,并以此作为下年度财政审核、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提请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

(二)财政部门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意见,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三)被评价的部门和项目单位,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分析本部门、本单位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内部管理的措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绩效评价结果报请本级政府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以体现和增强财政公共支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