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科技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科技教育范文1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
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创新科技教育范文2
关键词:设计概论 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更多资源的同时也使得理论课教学面临新的问题。目前,大学生大都处于90后,思维更为活跃,性格更为自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时代的需求。“中国梦”和新型教育理念的实施更为高校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作为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师应利用好现代化这把双刃剑,大胆改革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大学生为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需要。
一.设计概论课程在高校艺术史论课程中的定位
设计概论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以设计的基本思想、应用原理、设计历史和设计教育为主要讲授内容,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设计专业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入专业设计学习的综合性和指导性理论素质培养课程。同时,也作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科目,体现了这一课程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和价值[1]。可见,设计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国内各高校的设计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围绕设计项目运作而形成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观念。设计概论课程一般都设置在大一或者大二,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内涵与外延、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外设计之溯源、设计的分类以及设计师和设计批评等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文化素养,并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设计方法论。
二.设计概论现实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关于高职院校的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近几年高校教育改革中也初露规模和成效,例如尹庆民《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创新》、金国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周湘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论》等专著,《关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非遗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叹息高职院校艺术造型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高职等设计概论课程建设探讨》、《“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创作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关于高校设计概论课程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探讨》等论文和期刊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经验。但有关新时代下新手段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而且并未形成规模,仍需要进行第一线的探索和尝试。
首先,教材相对单一。自2002年起,有关设计概论课程的教材大致有赵平勇、李立新、李砚祖、李立芳、尹定邦和赵农等编著的。一部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教材,应当是群贤同道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设计学科本身对“团队精神”的执意强调,更是这一学科发展的学术基础[2]。编撰教材并非易事,特别在当下信息、技术、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把本学科内最优秀的成果传递给学生,并要讲求科学性,更是困难重重。当前国内的教材大都存在知识陈旧、案例老化等问题,这也是目前设计概论课程中学生普遍认为“理论无用”的原因所在。
其次,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虽然多媒体教学早已普及,但“满堂灌”、依赖PPT的情况并未改善。单一的采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授课方式,就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而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第三,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社会实践性较弱。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一直都是高校教改所面临的急迫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过于强化实践教学的价值,而否定理论教学的意义;另一种则认为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过于强调学校理论的专一性,而忽视对两者的结合。
在当下以及未来的科技发展的动力之下,应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确立新的教学关系,使O计概论等理论课程更为有效的与学生自身相联系,理论联系实践,理论帮助实践,积极地提高设计概论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中,转变教师思维是第一步。课堂不应该是一群“观众”面对一个“演员”,而应该是一个“导演”组织一群“演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史论课程一般都兴趣缺缺,而且,大多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加之教师一味地讲授,不免会使整个教学效果不佳。因此,首先应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的为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概念,在与具体设计作品的结合中,来感受知识,增强记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比如,在讲授设计与科技的关系时,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最新科技成果的视频,学生在赞叹科技力量伟大之时,再将设计与科技的关系讲授给学生,然后再播放些许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到设计中的技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次,大学校园是教改的领头羊。互联网掀起的数字革命让人们进入了“在线”的时代。社会呼唤的是有创意的新型人才[3]。微课堂、慕课堂正在颠覆我们的认知。微课的开展,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学,虽短短几分钟,但却可以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因地制宜的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比如,将设计概论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割,分别录成微课,上传至学院网站,供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可以增添弹幕,在提问版块留言,因材施教。
2012年10月,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杂志发表了名为“大学已死,大学永存”的深度报道,探讨慕课给现代大学带来的冲击[3]。例如在2014年7月,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三学生杨平凡上了清华大学上线的第一门慕课“电路原理”,并考试合格,以及随后众多高校也陆续推出在线课程,不但能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分数互认,还能拿到外校的第二专业证书[3]。设计概论课程的慕课改革也是行得通的,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最新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发展。大部分高职高专学校,以及国内大多数院校,很难做到专家、教授成群,除去可以聘请客座教授或者举行专家讲座外,慕课是获取教育资源平等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
第三,《2014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揭示了今后六项新技术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这六项技术是:翻转课堂、学习分析、3D打印、游戏和游戏化学习、量化自我、虚拟助理[3]。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概论等史论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章节进行灵活教学。比如在进行设计师章节的教学,我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自己制作PPT,请学生自己来分享有关设计师、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并阐述对设计职责和社会服务的认识。然后我再进行总结式讲授,一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加强记忆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丰富知识点,也有利于学生将来确立自己的设计风格[4]。再如讲有关中国设计溯源时,带领学生前往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实地讲授,这种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和教学手段,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记忆犹新。
四.结语
借助高新科技手段为媒介,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以“微课堂”、“网络教学”、“游戏教学”、“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Unity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为实验,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转变。采用课题小组成员探讨、与学生代表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手段,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对大学生艺术设计教育载体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新时代下大学生设计概论课程载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依据大学生艺术与设计理论教育载体发展与创新普遍遵循的原则,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研究能力,反思设计教育、行为能力[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深入思考,最终提出新时代下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策略。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设计艺术修养、自主学习能力、造性思维以及人文素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慧,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现状与教学对策[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2]尹定邦、邵宏,设计学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4
[3]汤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
[4]成娟,浅探《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J],文教资料・高教高职研究,2008年26期
[5]聂世忠,设计概论课程自主研究性教学谈[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年33期
创新科技教育范文3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堂;情境创设;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4-0102-03
2005年钱学森在病榻上问总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同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以“不录取书呆子”的理由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面对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大批“高分低能”学生的事实,人们不禁要问到底什么是杰出人才?在杰出人才标准的诸多要素中,创新能力是杰出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美国教育学家泰勒指出:创造性活动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和鼓励人们的潜在创造性,那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可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如何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许多中学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形式主义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其课堂情境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在综合考虑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情境,应从兴趣激发、思维发散、联系实际和挑战性等几个角度出发进行课堂设计。本文以中学物理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这四个方面的情境创设,使中学生在物理情境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一、兴趣激发与学生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从根本上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学习兴趣,内在兴趣和与其密切联系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影响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考虑兴趣因素。以课程引入环节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会采用直叙法(即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入新课)和提问法(即通过提问学生引入新课)。实践证明,通过这两种方法引入课题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吸引学生并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要多变。众所周知,同一种方式使用的次数多了,效果自然就会变差,所以,想要引起学生持续的注意,引入课题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课程引入,比如情境体验、实验探究、智力问答以及头脑风暴等。
其次,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要富有新意。心理学上将兴趣分为三个层次:有趣、乐趣和志趣,第一个层次是有趣,学生觉得有趣了才会产生兴趣[2]。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如教师可以巧用新科技为教学服务,吸引学生的目光。例如,愤怒的小鸟是一款很热的网络游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讲解抛体运动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玩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让学生思考游戏中小鸟做什么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如何控制小鸟的发射速度和方向?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会自发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于是课题引入水到渠成。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后,创造的潜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诱发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动力[3],所以在课程导入环节,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十分必要。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要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帮助他们融入创设的课堂情境中,保护他们创造的兴趣,帮助其实现创造性的设想,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思维发散与学生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科学创造性思维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即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其中,发散思维很重要。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会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途径等。以往老师在提问时往往忽略了基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启发性、多解性和量力性。
1.问题情境应具有启发性。当人们对一个问题有困惑、有质疑时,会产生探究的冲动,主动地寻找答案,或者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支撑。教师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启发性,启迪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其有探究的冲动。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1)“矛盾对立”的问题情境。创设可能产生两种结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对立的两派,激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反应,驱使学生积极思维,形成问题意识。例如,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以速度V拉小船,绳子与水平面夹角为θ,小船是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学生若把V看做合速度,对速度进行分解会得到V水平 = V合cosθ,随着θ增大,V水平减小;学生若进行受力分解会发现
F水平≠0,水平方向有加速度,V水平增大。为什么会产生两种矛盾的结果呢?
创新科技教育范文4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59-02 收稿日期:2016-09-26
作者简介:曾凌静(1983―),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云计算、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概念及其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
2.微课程基本特征
(1)教学针对性强。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及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
(2)教学过程简短。一般为3~7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0分钟,且相对完整(碎片化与完整化的统一)。
(3)教学内容精选。相对于内容宽泛、目标多元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重难点问题。
(4)资源容量较小。容量小,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
(5)注重教学设计。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
(6)服务学生学习。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
(二)微课程的组成
微课程构成要素:微频、微教案、微反思、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其中微课程的基本构成,如下图所示。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模型ADDIE的基本内容
(1)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
(2)设计。包括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
(3)制作。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版权等)。
(4)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复习、课后总结。
(5)评价。包括微视频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素
①选取教学内容。
②确定教学目标。
③分析学习对象。
④制订教学策略。
⑤选择录制方式。
⑥微课资源制作。
⑦撰写微课录制脚本。
⑧微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及同步录制)。
⑨教学评价。
3.微课程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选题小而精。
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价值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且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2)注重教学设计成效与策略。①规范:微课片头含有课程章节、微课名称、主讲人姓名、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以方便观摩与学习。
②策略:为了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要明确微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③问题:微课程设计时应有恰当的提问,提问的形式最好多样化,以促进学生思考。
④活动:要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讲授和传递为目标,要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
(3)微课程设计的通用原则。
①值得学(有用)。
②想去学(有趣有吸引力)。
③容易学(易懂)。
(4)微课程设计的 “四种观念”。
时间观念:微课制作的脚本意识,教学时间与环节精确规划;
内容观念:精选、重组;简短、独立;
结构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完整性;
语言观念: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逐步呈现、音画同步、启发思维。
(5)教师上好微课的五点注意事项。
①切入课题要迅速。
②讲授线索要清晰。
③教师语言要得体。
④课后小结要快捷。
⑤PPT课件要专业。
(6)高质量微课要素及评价指标。
①长度适中:视频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
②精心设计:精心设计上课脚本内容,讲解精练、路径合理、重点突出。
③注重导演(内容处理):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
④注意互动: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
⑤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
⑥技术要高:清晰而小巧。
二、微课程的分类与制作
(一)微课程的类型
1.按知识点内容的传授方式
(1)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2)讲解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3)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4)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5)其他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2.按微课的主要教育价值来划分
(1)“传道型”微课。主要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2)“授业型”微课。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3)“解惑型”微课。主要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二)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
1.拍摄式微课
通过外部摄像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操作演示、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2.录屏式微课
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的讲解、分析、演示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课堂的教学过程。
3.软件合成式微课
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4.混合式微课
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
(三)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
(1)字体要粗、醒目、看得清;背景用纯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
(2)讲解课程时,如遇字数过多,可用分批动画呈现或者明暗呈现。
(3)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头像等,都要删除。
(4)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师讲解要同步。
(5)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三、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高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IF条件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
“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
2.设定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成绩来分等级,作为评选奖学金的参考依据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IF条件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
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IF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7、PPT软件。
2.过程简述
(1)选题。
“IF函数”是Excel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解惑,为教师启发教学。
(2)教案编写。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其良好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惑、解惑的作用,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3)课件制作。
课件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必须带有反思。
(4)教学实施与拍摄。
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录制。录制背景简洁,声音大小合理。要注意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会明显。
(5)后期制作。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三)微课的应用
在网络Web 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IF相关的函数,如sumif、countif等函数。另外,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IF相关函数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设置相关的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总结和展望
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又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制作精良的微课。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会进行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微课程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创新科技教育范文5
一、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科技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高中英语;新教材;创新设计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笔者认为课程设计对于教学情景的设置有较大的影响。本又试从课文导入、教学活动安排思考题布置等方面对如何设置教学情景做一初步探讨,侧重于分析课堂设计在教学情景设置中的作用。
1.教学情景的创新
1.1 采用多姿多彩的导入形式,为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情景做准备。课堂教学导入有时也被叫做热身活动。Warming-up exercise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导入有多种:如事例导如、问题导入、妙语导入、审题导入、自荐导入等。对中学生学习外语而言,单调乏味的开场白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丰富多采、求新猎奇的
活动菜单才能使学生胃口大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标新立异,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导入形式,从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玩玩唱唱中引入课文,让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教学情景的展开做好铺垫。
高一第5单元第一课是对话课,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说话掌握采用语言。我这样设计了本课的导人活动:先请大家说出自己最喜爱的流行歌手,然后令其上讲台尽力模仿之(唱歌、动作、说话、都行、类似湖南卫视(欢乐总动员)节目程前主持的模仿秀),其余学生当评委,评出模仿秀。学生纷纷跃跃欲试,想尽其所能地展示自己。待模仿秀产生后,我就自然地引入本课主题,请同学们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他。此时学生交际热情高涨,大有要把被问者难倒之势,无形中他们己使用了大量的采访用语。这时我把其中一些地道的采访用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告诉学生,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way of asking questions in the interview . listen to the dialogue .(要想了解更多的采访用语请听以下录音对话)。通过热身活动,学生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思维一下子激活起来,急于想通过录音了解自己的未知信息,这种带着任务及兴趣听录音,不仅听得准、记得牢,而且为下一教学步骤——教师设置采访情景,学生自编对话作好了心理与知识上的准备。
这里的教学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组织、有结构的行为和动作的结合,它是由外显的操作行为动作和包含在其中的思维结合起来的运动形式,如游戏、表演(角色扮演)、日常交际、分组竞赛等。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来组织教学和活化教材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教学活动把教材内容中那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直观化,创造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活动环境。
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较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便于自己去认识发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揭示和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当然,课堂教学活动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活动,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
2.教学情景的调控
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设置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学情景的创建,二是教学情景的调控。因此教学,情景调控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2.1 补充相关词语,深化课堂教学情景。准确及时地补充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它来对课堂教学情景进行深化和调整。
在高一第11单元“Country Music”(乡村音乐)一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手法补充相关词语:首先告诉学生:“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in the tape . Now listen and tell me . What kind of music each of them belong to? ”(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音乐形式。请听这盘磁带中的音乐片断,然后说出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待乐曲播放完毕,黑板上已写下了一大串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音乐形式的英文名称,如 乡村音乐、轻音乐、爵士乐、古典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等。学生用英语说不出的由老师补充。这些补充使学生在乐曲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主要的音乐类型及英语名称,为下一步教学的话题——“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and tell us the reason ? ”(你喜欢哪种音乐形式,并告诉原因)中有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的教学扫清了道路。
2.2 以思考题为线索 呼应课堂教学情景。每单元课题完成后,教师应巧设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题进一步提炼和归纳本课的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思考题的设立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情景的呼应,另一方面也是课堂教学情景的进一步深化。高一第19单元“job”(工作)一课讲述的是职业妇女为获取一份较满意的工作而女扮男装,遭遇车祸而事情败露后,公司老板对其去、 留问题与下属展开的一系列争论的故事。结合主题 我设置了两个思考题:
(1)What do you think of sex —— discrimination? (2)Is there anything sex – discrimination in China? If so, what would you do as a woman? (谈谈你对性别歧视的看法?中国存在性别歧视吗?如果有,作为一个女人你怎么面对这一现实?)对这一类社会性问题的探讨,高中学生本来已经有自己独立的观察与见解,再加上通过课前一定的备,发表的看法往往会有相当的深度。有的同学提出的某些社会问题,还真发人深醒。由于思考题贴近现实,讨论起来如同身受,加之允许在英文表达卡壳时使用汉语,大大减轻了学生怕词不达意而造成的尴尬,发言十分踊跃。这类思考题的讨论,我往往是作为每单元最后一课——巩固课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展开,因此在深化课文主题的同时,通过教学情景的呼应和深化又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