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环境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调研范文1
*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辽河流域,属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正处在森林与草原、农业与牧业的生态交错带上,属一级生态敏感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我国重风沙危害地区之一。
为了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历届县委和县政府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新一届县委和政府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第一道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植树造林为重点,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可以用“两个转变”来概括,一是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风灾沙害得到有效扼制,正在加速向好的方向转变;二是由于常年干旱少雨和过度垦荒造田,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显,正在加速向恶化的方向转变。
1.*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是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这是调研组最直观、最强烈的感受。建国初期,该县林地面积只有4.6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1.4%。到2000年底,全县林地面积为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5.8%。经过6年努力,新增造林面积56万亩,超过建国后5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目前全县林地总面积已达到107万亩(包括生态林99万亩、经济林8万余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
二是风沙灾害得到有效治理。森林植被的增加,使当地风沙灾害得到明显扼制。气象资料显示,近年来该县年平均风速低于3.5米/秒,与上世纪70年代的4.5-5.5米/秒相比,明显减缓且有继续减缓趋势;大风和扬沙日数也明显减少,该县近年来平均大风和扬沙天气30天左右,远低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72天。每月每平方公里降沙量28吨,比上世纪60至70年代减少70%以上。另外,近年来该县夏季平均气温也呈下降趋势,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
三是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局面初步显现。该县积极寻求生态与经济的有机统一和互动发展,并在发展经济林、草畜结合、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据统计,目前该县发展寒富苹果2.3万亩、大扁杏1.9万亩、桑树4万亩。到2007年底,全县白鹅、牛、羊的饲养量可分别达到700万只、22万头、32万只。另外,该县还成功引进了辽花粮油、龙兴鹅业、众旺鹅业、赤峰银龙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尤其是该县海洲乡,虽然地处重风沙地带,但由于长期坚持植树造林和农田林网建设,目前不仅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而且成为国家定点绿色食品基地。
2.*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缺水是制约*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据资料显示,2006年*县水资源总量为1.59亿立方米,比2000年水资源二次评价的多年平均量少45%。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454立方米,远低于全省972立方米的平均水平,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由于严重缺水,致使该县4.5万亩中小河道常年基本无水。全县湿地面积由80年代初30.9万亩减少到21.3万亩,减少了1/3。(*县水资源短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降水量长时间偏少。据统计,*县常年降水量为528.9毫米,比沈阳市区少184毫米,是全市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自2001年以来,*县年降水量进一步下降为460毫米,其中有3年甚至不足400毫米。同期*年均蒸发量却高达2009毫米,是降水量的4.37倍。二是地下水储量下降。据统计,2006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3亿立方米,比1984年至2000年的多年平均储量少57.3%。)
二是土地沙化现象比较严重。经过多年积极治理,*县防风固沙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土地沙化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据全国第三次沙漠化土地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县沙化土地面积为184万亩(包括沙化土地87万亩,趋于沙化土地9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56.7%、全市沙化土地面积的35.8%,比1994年第一次沙漠化土地调查时增加了70.9万亩。(*县土地持续沙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不完整,仍受域外风沙侵害。辽蒙边界防风阻沙带设计总长度128.9公里,宽1000米,面积17.3万亩。现已造林12.4万亩,另有21.5公里没建阻沙带,有30.85公里阻沙带宽度不足1000米,还需造林4.9万亩,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5个乡镇13个行政村。由于地段上的农田(包括基本农田2.2万亩、册外耕地2.7万亩)土壤条件相对较好,亩产净收益高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规定的每年160元补贴标准,农民不愿意退耕还林,从而影响了防风阻沙带建设,致使域外风沙仍威胁着*生态安全。二是域内一些风沙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据统计,*县域内现有各类流动和半流动沙丘100多个,总面积60万亩,还未得到治理的占58%以上,其中单位面积1000亩以上的就有14个(共6万亩),遇到大风等特殊天气,土地沙化就会继续蔓延。三是农田防护林网还不健全,耕作方式比较落后,耕地出现大规模就地沙化现象。据统计,*县沙化耕地面积1994年为58.1万亩,2004年达到125.2万亩,净增加67.1万亩,占全县沙化土地增加量的94.6%。)
三是草地植被面积逐年减少。据资料显示,*县20世纪50年代初有天然草场126万亩,60年代初109万亩,70年代初78万亩,1982年62万亩,1996年32万亩,目前全县草场面积16万亩,天然草场11万亩,人工草场5万亩,其中千亩以上的整块草场仅4块,并且还有继续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草场质量和生产能力也在大幅下降。据统计,*现有天然草场中,沙化、碱化、退化的占到80%,最大亩产量仅为200公斤鲜草,是20世纪80年代的22%。(*县天然草场面积急剧缩减,主要是因为种草的比较经济效益低,使得天然草场长期以来被当作宜农荒地不断开垦,草场面积不断下降。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县曾引进三家草加工企业,但后来均因经济效益不佳而退出。当地农民由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种草积极性和经济效益都大受影响,再加上近些年来种粮经济效益的提高,致使草场被再次开垦和占用。天然草场的减少与退化,削弱了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能力,加剧了水土流失,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危害。)
四是卧龙湖生态环境状况令人堪忧。卧龙湖区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最大库容962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年份为7320万立方米,是辽宁省最大的平原淡水湖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自2002年到2005年春,卧龙湖彻底干涸,生态功能丧失殆尽,的湖滩地成为风沙源。到2005年夏,卧龙湖蓄水量恢复到7000万立方米,随后又再次减少。截止2007年8月,蓄水量已不足3000万立方米。按照卧龙湖目前2628万立方米的年失水量来计算,明年还有可能干涸。(卧龙湖生态环境状况恶化,除了降雨量偏少外,主要是因为周遍地区过于强调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生态保护。据调查,近些年来,*县和内蒙古科多后旗分别在境内东、西马莲河上游修建了多处截水工程,仅*县境内就建造水田3600亩,年截水量约700万立方米,直接削减了卧龙湖的水补给量。另外,卧龙湖保护区还存在非法违规开发现象。据统计,卧龙湖周边现有湿地7.2万亩,其中2.8万亩已被人为改造为水田、旱田和水产养殖区,每年耗水约1500万立方米。更严重的是,有开发商出于经济考虑,修建了环湖公路和堤坝,并曾将22处进水口完全堵塞,把卧龙湖彻底变成了“死湖”,从而直接导致了2002年到2005年春卧龙湖干涸的严重后果。)
以上问题不仅事关*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事关沈阳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揽子加以解决。
二、*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三年目标和重点工程
作为沈阳乃至辽宁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第一道屏障,*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沈阳乃至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应该摆到重要战略位置。
*县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生态恢复和建设,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到2010年,要实现有林面积163万亩(原107万亩,覆盖率33%),草场面积32万亩(原16万亩,覆盖率4.9%),水面面积30万亩(原21万亩,水面积率6.4%),森林覆盖率达到50%,草地覆盖率达到10%,水面积率近10%,林、草、水的面积占全县区域面积70%,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县和沈阳市的滨湖型卫星城。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根本在于补水、固沙,在未来三年,要通过实施生态引水、恢复卧龙湖生态功能、补造防护林等六大工程,一揽子解决*的生态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1.生态引水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根本在破解水资源匮乏问题。在天上降水有限、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少、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条件下,开辟新水源,建设引水工程是解决*缺水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历史上,在极度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曾经有过三次引辽入康行动,最后一次在1984年。)
把洪水期的辽河水引入卧龙湖,既可以为*地区补充重要水源,促进卧龙湖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又可以减轻辽河洪水灾害,缓解辽河下游新民、辽中等地的抗洪压力,可以实现储水避灾的一举两得。
通常辽河主汛期在7月15日-8月15日。由于洪水本身对污染物具有稀释作用,而国家已把辽河列为“十一五”期间三大重点治理河流之一,如果再配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引入的洪水应该可以使用。
引辽洪可以采用两个方案:一个是修复和利用原有的河道及设施,经卧龙湖北闸进入卧龙湖。其工程量小,投入少,流程长,对流经地区滋润作用明显,入湖流量可达1680万立方米;另一个是在两家子东侧辽河右岸建一座提水泵站,沿东西方向新建输水管道直接汇入卧龙湖,入湖流量可达1890万立方米。其输水效率高,对解决卧龙湖补水问题作用明显,但工程量大,投资大(需要新建提水泵站,沿途采用混凝土管和钢管铺设,按每米材料和铺设造价2000元计算,仅管道一项需要投资4400万元),而且工程采取暗管铺设后,如果发生泥沙淤积,清淤困难。
从节约成本,追求综合生态效益考虑,建议采用第一套方案。
这项工作需报请省水利厅、松辽委审批,可由市水利局牵头,市环保局、*县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2.卧龙湖生态功能恢复工程
卧龙湖作为辽宁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和改善沙化气候、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阻止科尔沁沙地面侵、维护地区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环境恶化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解决卧龙湖问题的前提是尽快解除与希贵集团的合同。目前,市里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正在协调,希望通过走法律诉讼程序,实现依法解除合同。
卧龙湖最大的问题是补水。在谋划生态引水工程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其他重要的水源补给工程。一是对东、西马莲河等主要水源进行疏浚整治,清除截水工程,取缔水田种植(整治东、西马莲河每年可为卧龙湖新增水量200万立方米。清淤治理小横道子排水工程,每年可新增汇水量200万立方米)。二是加强中水回用(对*县城每日约2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后引入卧龙湖,将北部污水处理厂向*坑口电厂输送的中水进行二次处理后引入卧龙湖,每天可补水8000立方米)。上述工程共计可实现新增补水1422万立方米。卧龙湖的核心任务是恢复生态功能。要围绕建设滨湖新城的目标,高起点策划和推进几个重大生态项目建设。一是完成湖心岛和北蟹场的湿地恢复工程;二是完成*湾湿地污水处理和退渔还苇工程;三是完成南家窝堡北段的退耕还苇工程;四是加快环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建设两个规模在500亩以上的森林公园;六是对环湖地区进行绿化、美化,形成以草地和灌木为主,草灌乔梯次推进的景观带。经过三年努力,要基本恢复卧龙湖湿地的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升环境品位,使其成为*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要恢复卧龙湖的生态功能,必须对目前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的598户村民实行生态移民。要结合*的滨湖新城建设,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加快城镇化步伐,把这部分农民变成市民,与原有土地彻底脱离关系。
3.防护林补造工程
防风阻沙带作为辽蒙边界的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对*乃至整个辽宁摆脱沙化威胁至关重要。防风阻沙带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利用三年时间,完成4.9万亩的植树造林工作,彻底解决林带体系不完整问题。
目前,制约这4.9万亩造林工作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退不出来。(这4.9万亩共涉及基本农田2.2万亩,册外耕地2.7万亩,涉及5个行政村,21个居民组,1628户,5567人。)可考虑通过三种途径加以解决。
一是搞市场化运作,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企业承担每亩每年补贴300元,市里延续以往政策给予每亩每年补贴100元,林权归企业,由企业与农民签订土地租用、造林、管护合同。
二是由县政府申请软贷款投资,搞公司化运作。由县政府成立植树造林公司,通过申请软贷款或其他优惠贷款来投资缺口的植树造林工作,林权归县政府,由造林公司与农民签订租地、造林、管护合同,树木采伐后的收益,其中一部分作为再造林投资,剩余部分为投资利润。(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投资测算:按照每亩82株造林密度、年生长量0.8立方米、亩产750元和15年一个轮伐期来计算,每亩可采伐木材12立方米,产值9000元。如果搞市场化运作,扣除(租地4500元、造林费120元、管护180元、采伐75元等)成本4875元,企业每亩可获纯利润4125元;如果由县政府投资,扣除(租地6000元、造林费120元、管护180元、采伐75元等)投资6375元,不算软贷款利息,每亩可获纯利润2625元。)
三是生态移民。对4.9万亩涉及的农户整体实施生态移民。如果按照每人一次性安置费14万元的标准计算,整体移民共需资金7.79亿元。移民后整理出来的土地,可以全部通过市场化招商来植树造林。经测算,4.9万亩造林15年之后可实现收益4.41亿元。缺口3.38亿元可以由市、其他区县(市)和*县三方共同承担予以解决。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第一种选择是解决阻沙带不完整问题的最佳方案。
4.经济林建设工程
经济林既有生态功能,又有经济价值,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契合点,应该选准方向,大力发展。未来三年,要按照建设经济区的思路,大力推进桑树、寒富苹果、大扁杏经济林建设,形成以*镇、开发区为主的环城寒富苹果生态经济带,以东部沿辽河四乡镇为主的桑树经济带,和以沙金乡、柳树乡为主的西部丘陵地区大扁杏经济带,全县新增经济林32万亩(大扁杏新增6万亩、寒富苹果6万亩、桑树20万亩),经济林整体规模达到40万亩。
经济林的发展方向就是市场化。一方面通过扩大现有政策覆盖面,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加种植面积,实现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精深加工,建设品牌化基地,带动规模的快速扩张和效益的快速跃升。
5.绿色村庄建设工程
绿色村庄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村屯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县要在完成今年每个自然屯1万棵树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绿色村庄建设,经过三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最终达到“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的效果,真正形成“树在村中、村在林中,村村绿色掩映、镇镇树木相连”的美丽景象。
目前在环村百米范围内,*县已完成村内植树438万株,村外植树200万株。未来三年,通过进一步挖掘潜力,可完成植树1800万株,其中村内植树800万株,村外100米范围内植树1000万株。如果按照其现有的162个行政村来计算,每个行政村新增植树11.1万株,超过10万株;如果按照701个自然屯来计算,每个行政村新增植树2.57万株。
同时,抓紧启动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单位建设,年内完成植树32万株。
6.草场建设工程
草地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遏制沙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林草并重。
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双重需要来考虑,*应该把草业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不断扩大草场面积。近三年,全县草场面积要达到32万亩,草场植被覆盖达到10%,恢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
扩大草场面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退耕还草。全面清理农民自发开垦的草甸草原,根据现行承包期限,制定清退计划,三年内增加草地5万亩。
二是草畜结合。以畜带草,通过鼓励农民发展草食畜牧业,调动养殖业大户人工种草积极性,引进乳业、食品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草业种植和经营,增加草场面积5万亩。
三是湿地恢复育草。将河流两岸、卧龙湖周边开垦的耕地退出来,增加草场面积6万亩。
在此基础上,要对20万亩的天然草场、山丘和流动、半流动沙丘实行围栏封育,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恢复能力,增加植被盖度。
三、加快*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
1.*县委、县政府应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到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尽快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要按照三年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六大工程,提出可操作性措施,强化落实,抓出成效。
2.加快市场化运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加强配套服务,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要依靠市场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集生态建设资金,力争使*生态环境建设在今后三年实现重大突破。
3.市直有关部门要把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上下联动,协同努力。各部门要用足用好现有的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对涉及的具体工作要加强指导,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尽快取得积极成效。
4.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5.建议把*生态建设工作作为千分制绩效考核的一项内容。市里对*县委、县政府的考核应有别于其他地区,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适当加大权重。*对下属各单位的考核也要参照类似办法进行,结合地方实际,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关于植被与降水量是什么关系、*森林植被恢复后能不能解决降水的问题
气象部门研究认为,在特定的天气系统条件下,森林降水概率比空旷地带多,森林可以增加局地降水量分配,但森林对降水的影响有限。
2.关于卧龙湖周边应该栽植什么树种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卧龙湖周边不宜栽植高大乔木,适宜栽植低矮灌木。因为高大乔木吸水量大,不利于卧龙湖保水。
生态环境调研范文2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如何以最低的环境代价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同时
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我市是处于资源匮乏、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面临极大的挑战。
首先××市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属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地表水资源极其匮乏。根据××市在××河上的分水协议,××市在××河占有的地表水资源为每年0.97亿立方
米/年,人均占有仅为84立方米/年。地下水资源是维系全市居民生活用水及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全市地下水补给量为1.7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2亿立
方米/年,可开采系数为0.59,目前年开采总量为0.52亿立方米/年,扣除现有地下水开采量,全市地下水开采潜力为0.5亿万立方米/年。近年来,随着全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开干齐乡的农业开发,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左右的速度下降,我市开干齐区域一带的泉水已经干枯,一些自流承
压井开始出现季节性断流。
其次我市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城市,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计,××市辖区总面积110989.2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699.59公顷,园地面积263.31公顷,
林地面积12425.09公顷牧草地面积约72761.90公顷,其他农用地2708.11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757.50公顷,水利设施499.27公顷,交通用地面积721.85公
顷,未利用土地面积3973.30公顷,其他未利用地180.29公顷。我市户政管辖人口29.4万。随着经济的发展,庞大的人口数量与资源的相对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同
时,由于生产生活中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严重的水体污染。××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经城市排水管网输送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氧化塘进行处理。少
量的工业废水的排放则因其污染成分复杂,排放浓度高,量大,难以治理并直接或间接地排向地表水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春夏季又引污水灌溉,造成土壤质量
下降
2、大气污染。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废气,不合理的排放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活质量。
(二)水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1、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协调
(1)地下水开发严重超采。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市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1992年—2007年间最大降深达6.17米,多年平均降幅达0.37—0.68米。
(2)水资源管理权分离。水质管理和水量管理分离,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节水,管节水的不管治水。河道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相
分离,××市供水水源地保护由城建局负责,农林水牧局作保护规划,农七师负责管理××河水的调度。
2、生态系统恶化。××市地表水资源贫乏,淡水资源年补给量比较少,随着××河饮水工程进一步完善,天然河道的水在河流上游就被引入了防渗引水渠,使××河对
地下水的补给功能大大降低,这不但影响到了××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对地下水的水质降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城市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用水量会不断增加
,水资源供求矛盾愈加突出,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生产和生活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状日益严重。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或疏干地下含
水层,使得原本依靠地下水生长的植物严重枯萎和死亡,造成地面沉降和生态系统恶化等现象。
3、水资源浪费严重。2007年,全市万元gdp取水量为158.75立方米,人均用水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还很低,与先进地区
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水利工程老化,田间设施差,配套不完善,灌溉方式陈旧;工业设施陈旧、节水水平低,我市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多为传统企业,设备
陈旧,技术和管理落后,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在加上政策管理措施薄弱,节水机制不完善,节水管理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水
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地土资源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市城市用地总面积由1996年的23.25平方公里增至2006年的24.78平方公里,年均增幅15.3%,各类城市用地除特殊用地之外,其他各类用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市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及绿地等四类主要用地占城市建设比重为55.73%,根据<<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建设用地结
构距离国标城市规划规范(60%-75%)还有一定的距离。
2、城市土地生态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城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园林绿化、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投入较多,因而也更为持续。××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关注发展
速度,更关注城市化质量的不断提高。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区域环境噪声值等指标亟需加强,以增加对土地生态建设的投入,创造更好城市生态环境。
3、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十五"期间我市的土地开发项目大部分未经环保部门审批,高质量高起点的土地开发面积较小,土地缺乏统一长远科学的规划。部分
土地开发规模大,实际开发能力小,只顾数量,不求质量。有的土地开发项目因为资金困难,抽水成本较大,水量不足,而引发搁荒等生态风险问题。
4、土壤质量下降。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扰动了地表,原始植被破坏严重,开发后通过机械压实土壤,破坏了土壤结构。部分土地因为资金的原因,在开发后长期闲
置,处于半搁荒状态,农田防护林建设没有及时到位,减弱了水土保持能力,在遇到雨时,拦蓄地表径流及涵养水土能力低,引起或加剧了水土流失,也造成
了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降低,甚至土壤风蚀、沙化,成为荒漠。另外,污水灌溉也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宣传,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鼓励公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
各项环保政策。环保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尤其是在3月12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22日世界水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6月25日中国土地日等节日采取各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全市各单位、各部门从自身做起广泛开展节水节能活动,在全民节水节能活动中起模范作用。各级机关要普及节水节能用品,完善水表、闸阀防漏设施,加强用
水计量和统计,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加强用电管理,办公人员做到人走机停,杜绝长明灯,不浪费每一度电。
(二)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
1、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应专门成立由市长直接领导的,党办、政办、宣传、水利、计划、经贸委、建设、环保、农业、林业、畜牧、气象、土地等相关负责人
共同参加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小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坚决执行五个“统一”的方针。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征收
水资源费,从根本上改变各部门协调不力,推诿扯皮的现象,形成高效的运作体系。
成立由兵团、部队、驻市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或领导管理小组,制定统一管理目标,共同商讨解决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加强保护有
限利用水资源,达到水资源不受污染的目的,防止一边保护,一边污染的现象。
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对国家明令禁止、污染严重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对已经且造成污染的企业,特别是对我市造成重要污染的
企业,按照以新带老的原则,把污染治理与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推行清洁生产与企业污染治理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3、制定企业节水制度。通过对主要工业企业用水测试工作,摸清企业用水现状与用水结构,分析节水潜力。制定并主要企业或产品的用水定额,逐步实现用
水定额管理与节水评估,审核制度。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同时,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水资源的
循环利用和节水技能的采用。
(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1998年审议通过的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要按照土地利用规划严格审批和管理土地,确立了规划在用地制度中“龙头”地位。
1、认真审查把关,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管理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建设用地供地的长期计划与年度计划,严格批地,杜绝粗放式
的“圈地”现象。采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多种措施充分消化吸收被闲置的土地,在审批用地中应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作严格审查。
2、加大城市土地结构优化力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创建人居优秀城市。
要合理布局城市用地,从追求单一地块的利用效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城市土地整体结构功能的最优化。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增加绿地面积,加强对生活垃圾无害
化处理和噪声污染整治,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通过土地置换来显化城市土地资产价值
目前,××市土地利用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一、二、三产业用地比例不协调。效率低下的工矿企业或行政机构占用
土地附加值高的城市中心地段,而部分商业用地相对比重较小且区位优化度不高。为了实现土地优化利用的目标,目前最佳的途径是在企业改制和城市土地使用制
度改革的基础上,转换土地使用功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将利用率低和综合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重新配置。
(四)加强领导,强化监管,建立有效的环保监督责任机制。
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管体系,形成一个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负责、环保牵头、部门配合、舆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作格
生态环境调研范文3
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开展了对非法养猪场的大规模整治行动,这些非法养猪场无序发展,且无任何污染防治设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还直接威胁到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为促进我市养殖业健康发展,减少猪粪对环境的污染,11月17日,市养猪行业协会、市水产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举行了养殖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讨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朱昌雄给市养猪行业协会的100多名会员进行零污染养猪技术培训。朱昌雄表示,他希望在惠州推广零污染养猪技术,将养猪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走访
粪水排到小溪,养猪场臭味熏天
在市郊的一个小型养猪场,养殖户一家人的生活环境很恶劣。距离该养猪场还有一段距离,记者就闻到了一股很浓的臭味。走进这个养殖户搭建在猪棚边的木屋,里面的味道就快让人窒息了。
这个养殖户是从外地来惠州养猪的,他租了当地一村民的鱼塘养鱼,在鱼塘边搭建起一个猪棚,一边养猪一边养鱼。一家4口就吃住在鱼塘边的木棚里。记者看到,这个养殖户清洗猪圈的粪水直接流入鱼塘里。“这粪水很肥,鱼在这种水中生活容易长大。如果粪水太多了,就从旁边的小溪抽些水来补充。”记者看到鱼塘旁边小溪的水也很脏,黄绿色,水面上漂浮着一些装饲料的包装袋,还有不少垃圾。“这粪水会不会流到小溪去?”“说不准,有时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小溪去,反正这小溪水也不能用来喝。”
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不少这些搭着简易竹棚或木棚来养猪的养殖户,基本上都是直接将洗猪圈的粪水排到鱼塘里,这些小型养猪场周边的环境很糟糕。
猪圈
铺垫料两年不用冲洗
为了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一些养殖户也采取了多种方法减少污染。记者在河南岸辖区的一个养猪场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环境很干净,基本上闻不到什么异味。
记者看到这个养猪场的猪圈与别的养猪场猪圈有些不同,这个养猪场的猪圈表层不是水泥地面,而是有一层类似黄沙模样的东西。“我们将猪圈砌成一个浅水池的模样,上面铺的是锯末、谷壳等混合物,这些东西被称为垫料。猪直接就在垫料上面生活,粪便也直接排在上面,然后由微生物发酵降解。用这种垫料,约两年时间可以不用冲洗猪圈,经常翻动垫料就可以了,这些垫料日后还可以当肥料使用。”养猪场负责人说。
记者在该养猪场看到,每个猪圈都有几头猪在拱垫料,有些地方已经被拱出一个窝,但没有散发出什么异味,猪身也很干净。“这种方法养猪很好,但前期投入的成本比较高,两个40多平方米大的猪圈,投资就要几万元。另外还有锯末也不好找,我们是提前1个月让几家木材厂帮忙收集,才筹集到足够的锯末,而且日后还要不断增添垫料。”该养猪场的工作人员表示,我市不少农户种植了很多的甜玉米,其实将甜玉米秆粉碎也能做垫料,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问题
猪粪随意排放或堆放易污染环境
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叶新泉介绍,目前我市生猪年出栏350万头左右,生猪出口的养猪场就有20多个,其中年出栏10万头有两个。据介绍,目前猪场猪粪处理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沼气发酵的处理方式占大部分,大规模养猪场都建有沼气池,而且实行标准化养殖。但是一些外地养猪散户由于场所不固定,猪粪往往直接排放。“其实一个上规模的正规养猪场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很大,有的甚至要上百万元。目前生态养猪的模式也有很多种,但是有些方法因为运作成本太高,养猪户一方面承受不起那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因为生态养猪使用的材料很难找,往往很难坚持下去。”叶新泉表示。
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随之产生的大量畜禽排泄物的处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排泄物水分含量高、体积大、处理费用高,有些养殖户往往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导致河水受污染以及富营养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把粪便等废弃物随意堆放,这样不仅要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堆放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恶臭物质和硝酸盐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雨天则因污水四溢常引起附近居民极大不满。还有一些养殖户不加任何处理就将这些排泄物卖给附近的农民作为有机肥施用,这样常会引起人、畜疾病及病虫害等的发生和传播。
据朱昌雄介绍,以往猪场的猪粪处理主要采取沼气发酵和种养结合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无法根本消除猪粪污染。沼气发酵的沼渣仍然会引起二次污染,种养结合过程未经处理的猪粪仍然会引起巨大环境问题。
专家
垫料铺进猪舍能迅速分解利用粪尿
朱昌雄认为,解决养猪场污染的问题,必须走“循环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倡导慎重开发利用资源、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环境调研范文4
关键词 上海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5-0064-06
当今,旅游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 市旅游赖以持 续发展的基础[1]。近年来,上海都市化跨入新的转型阶段,都市旅游成为上海 服务型经济快速成长的新增长点。据统计,1998-2004年期间,上海入境与外地来沪旅游的 人次累计达到4.5亿人次,年均流量突破6 400万人次,日均21万人次。2005年,上海接待旅 游总人次突破9 000万人次,其中外省市旅游者突破6 800万人次;入境旅游者突破570万人 次 [2]。面对大规模的旅游人口流,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具有高密度、大流量人群的特 大型城市来说,其生态环境可谓背负着巨大的考验。因此,如何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 ,做到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就成为上海市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需要着力研究和解 决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运用协调发展理论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对上海市2000-2006年 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测算与评判,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经济、生 态或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1.1 协调发展度概念释义
1.1.1 协调发展概念
“协调”与“发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协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 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 系,是多个系统或要素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而“发展”是指系统或系统组成要素本身从小 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 到有序的变化过程;反之则称为“负发展”或“逆发展”;介于两者之间,维持现状不变的 则称为“零发展”。由于发展是系统或系统要素本身的一种演化过程,所以某一系统或要素 的发展,可能是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是毁灭作为其发展条件(或代价)的。可见, “协调发展”只能是“协调”与“发展”概念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 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 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
综上所述,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它不是单 个系统或要 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这一有益的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即在协调 发展的运动过程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 [3]。[KG)]
1.1.2 协调发展度概念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系数);C为协调度;T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发展水平)的 综合评价指数,它反映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或水平;α、β为待定权数,具体可 以利用专家系统确定。
基于前述分析,本文按照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状况划分为 由简到详的不同的2个层次,共5大类15种基本类型(见表2),从而据此进行上海市旅游经 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评判。[WTBZ] 2 [ZK(]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实证分析[ZK)]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公开的权威统计数据。其中,上海市生态环 境数据来源于2000-2007年《上海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上海水务局网站 公布的数据;上海市旅游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1997-2002年《上海旅游年鉴》以及历年《中 国旅游统计年鉴》与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与 权威性。
2.3 评价步骤与方法
首先根据公式(1)计算出上海市的f(x)和g(y),然后分别按公式(3)、(5)和(4)计算 出协调度C与协调发展度D。本文式(1)中ai,bj的确定采用熵值赋权法[9]。 熵值赋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 联系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观因素带 来的偏差。具体计算结果见表3。
2.4 评价标准确定
评价标准是衡量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相对尺度。可用未来某个时期的规 划目标值作为评价标准,也可用某一典型城市或理想城市甚至若干城市择优选出的指标值作 为评价标准[5]。本文城市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主要采用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市建 设指标(2005)”的相应值[10],并参照了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相应值[11~ 14];旅游经济发展评价标准采用《上海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上海市2010年旅游业发展目标值[15](见表3)。 2.5 计算结果与结果分析
按前述评价步骤与方法,计算出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相关指标(见表4) 。
从表4及图1中可看出,2000-2006年上海市旅游综合评价函数值有小幅波动,这主要 是由于2003 年“非典”的发生,使得当年旅游综合评价函数值略有下降,但之后即呈现出 平稳的增长态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函数值则一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二者的比较来看 ,上海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适度超前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即f(x)
从表4和图2中可以看出,2000-2006 年7年间,上海“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度增 长幅度较为平缓,其中在2001和 2003 年的协调度还略有下降。从协调度数值大小来看,其 数值大都处于 0.6~0.8之间,表明了7年来上海“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开始进 入中度协调阶段,其整体协调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及表2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可将上海市旅游经济 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列于表5。
上海市2000-2006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见表5、图3)的计算结果表明, 7年间上海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是相互协调的,其中2000-2005年属于中度协调发 展(0.6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2000年以来,经过上海市政府及市民的共同努力,其旅游经济―生态 环境系统已逐渐 步入良性耦合的 新阶段,且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适度超前(即g(y)> f(x)),充分说明 了上海市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非常[CM)] 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也反映出上海市政 府提[CM)] 表5 2000-2006年上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类型
Tab.5 The type of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from 2000 to 2006
年份Df(x)与g(y)的对比关系协调阶段20000.652 9f(x)
出的城市建设“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正在变为鲜活的现实,个中的经验尤 其值得其他城市学习。而且随着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上海市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 经济发展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2)另一方面,虽然上海市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长 足的进 步,但其发展质量仍值得我们关注。上海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从2000年 至今,其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从总体上仍处于中度协调发展阶段,这与它的大都市地位 有些不相称。如果和世界其他著名城市相比,可能还有更大差距。
(3)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生态环境的发展一直适度超前于旅 游经济的发展(即f(x)
(4)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能衡量出城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从而为检验和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不足之处是协调发展度的计算结果仅 是对过去状况的一种评判,对未来的预测则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Kevin Meethan. York: Managing the Tourist City [J]. Cities,1997,(6):333~342.
[2]汪宇明,赵中华.基于上海案例的大都市旅游容量及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 与环境,2007, 17(5):118~122.[ Wang Yuming, Zhao Zhonghua. Study on The Metr opolis Tourism Capacity & Bearing Based on Case of Shanghai[J]. China Populati 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7, 17(5):118~122. ]
[3]王辉,姜斌.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20(5):115~119. [Wang Hui, Jiang Bin.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Coo 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stal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urist Economy [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7,20(5):333~342.]
[4]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 05,20(1):105~111.[Liu Yaobin, Li Rendong, Song Xuefeng. Analysis of Couplin g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Natural Re sources, 2005,20(1):105~111.]
[5]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Liao Chongbin. Quantitative Judgment and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Case Study of the City Group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J]. Tropical Geography, 1999,19(2):171~177.]
[6]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 5(1):84~87.[Wang Hui, Lin Jianguo, Jiang Bin.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ionDevelopment Degre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Dalian[J].Marine Environment al Science, 2006,25(1):84~87.]
[7]张燕.桂林旅游生态承载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Zhang Ya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 Study on Tourism Ecolo gical Capacity and Economy in Guilin[D].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20 07.]
[8]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Yang Shihong. Ci 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9]白雪梅,赵松山.由指标相关性引出的确定权重的方法[J].江苏统计, 1998,(4): 16~18.[Bai Xuemei, Zhao Songshan. Methods to Settle the Weights Based on the R elativity of Index[J]. Jiangsu Statistics, 1998,(4):16~18.]
[10]张洪军,刘正恩,曹福存.生态规划――尺度、空间布局与可持续 发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Zhang Hongjun, Liu Zhengen, Cao Fucun. Ecology P lanning: Dimensions, Space Layou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Beijing: Che mistry Industrial Press, 2007.]
[11]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 4,23(4):80~86.[Song Dongmei, Xiao Duning, Shen Yuancun. Assessment for theLevel of Ecological City in Inshore Regions in China[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4,23(4):80~86.]
[12]刘则渊,姜照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 术管理,2001,(4):61~63.[Liu Zeyuan, Jiang Zhaohua. The Inquiry into Constr uction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odern Ecology City[J].Scienceand Science technique management, 2001,(4):61~63.]
[13]梅卓华,方东,宋永忠,等.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 学与技术,2005,28(3):81~82.[Mei Zhuohua,Fang Dong,Song Yongzhong,etc.,Evalu ation Index System for Urban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Nanjing[J]. Environ 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8(3):81~82.]
生态环境调研范文5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105-01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水资源实质上就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资源体系。外加地球上所呈现出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实际上极为悬殊,那么在降水径流是表现出的地区、流域分布不够均匀的情况下,水资源所表现出的多方面问题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伴随着社会经济体系飞速发展,传统的流域分配,实质上已经无法有效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那么如何对于跨流域调水的问题,便成为了现今极为迫切的问题。下文主要针对跨流域调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1 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外实质上都在针对跨流域调水所涉及到的生态影响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且直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来针对调水工程体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但是历时多年至今也未构建起一个能够广泛适用于各个不同环节评价指标。所以,本文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之上,来直接将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系的相关概念融入到了其中,进而从多个不同方面来对于生态环境体系提供了极为良好的借鉴意义。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应全面真实反映各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个侧面的基本特征。每一侧面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评价系统,反映不同地区从综合到分类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能力。
(2)代表性原则。评价指标要准确反映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变化特征。
(3)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反映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只有将这两类指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才有可能达到科学评价目的,取得可信结果。在具体分析时,还应当注意到定量和定性的划分是相对的。
(4)独立性原则。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力求减少各单个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减少指标的冗余度。相关联的指标应尽可能选择其中一个指标来代替该类指标。
(5)客观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应避免加入个人的主观愿望,指标含义尽量明确,并注意参与指标确定人员的权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6)动态导向性原则。选择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评价区域的历史、现状、潜力以及演变趋势,揭示内在发展规律。每一个具体的指标应该反映待评价领域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体现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敏感性,从而指导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
(7)区别性原则。对一项跨流域调水工程来说,其对水源区、输水区、受水区的影响评价指标也应有所区别。
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于调水工程在不同区段下,所实际能够选择的根本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指标权重建议。
3.1 调水工程不同区段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水源区主要包括取水口上下游的原用水区域
从水源区取水,对取水口下游的影响往往更大。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选取的指标体系。这里所说的输水区,是严格意义上的输水区,即不取水而只是工程输水通道经过区域。输水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选取的指标体系。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选取的指标体系。
3.2 指标权重的选取指标权重的选取和评价指标的确定同样重要
任何一项成熟、成功的评价,实质上都是无法脱离现代化的科学指标体系以及完善的指标权重。一般情况下,指标权重都是直接在相关领域专辑的客观打分基础上,所采用的一种层次性分析措施。而由于考虑到跨流域调水工程本身所表现出的不同目标,进而在实际利用专家打分法的过程中,要对于调水工程本身在权重分配问题上表现出的相关差异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能够使得城市的供水紧张现象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的实际成败与否,也就是完全受到受水区、输水区影响的,进而在供水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促使供水的局面得以改善和环节,使得这方面的工程体系本身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加以选择的过程中,能够对于受水区、输水区等环节涉及到的指标权重进行强化。同时,也应当要赋予更大的比例的权重给予受水区和输水渠,这其中的经济指标,实质上包含了居民本身实际的水资源占有变化率、可支配经济收入变化率、涉水文化设施建设等等。但同时,还必须要对于和供水体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相关指标加以重视,比如人均呈现出的水资源占有量变化率等方面的参数。
(2)要使得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现象能够得以解决,就必须要加强对输水区、受水区等方面农业指标体系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些指标体系,同时为这类指标体系赋予较强的权重。应赋予较大权重的输水区和受水区农业相关的指标包括土壤肥力变化、农业总产值变化率等。
(3)对于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调水工程,则应赋予物理化学系统和生物系统较大的权重。应赋予较大权重的物理化学系统和生物系统指标包括最小月流量变化率、地表水质变化、水土流失(侵蚀模数)、气温变化、降水量变化率、干燥度变化、珍稀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变化、鱼类洄游习性变化等。
(4)在对以综合开发利用为目标的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水源区、输水区和受水区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注意各类指标权重的均衡,以使评价结果能够综合反映工程对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影响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均衡和平均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平均仅仅是数值上的简单的平分,而均衡则不仅仅是简单的平均,根据综合开发利用的特点,这种均衡体现的是各类指标权重分布的平衡,大于或小于均值都是正常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评价指标所进行的确定,实际上对于我国的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体系来说,相关的评价都是极为基础的,能够直接选择较为适宜的一些指标。而保证指标的是影响,能够为为跨流域调水工作的生态影响指标体系提供引导,进而使得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概念能够直接融入到其中,最大限度的保证条件考虑的全面性,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就促使某种性质上的跨流域调水生态环境评价理论、方法研究进程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娄广艳,周孝德,韩娜娜.调水工程的发展及趋势[J].水利发展研究,2014,(9):43-45.
生态环境调研范文6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水环境;对策;影响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含天津段)总长1427km,是世界上最长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自丹江口水库引水,途经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三省两市,总共经过了53个市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个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也即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以明渠为主,有少量的涵管,天津段就是布置的涵管。
1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介绍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河流,集流面积lO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呦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的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性气团控制,天气寒冷干燥;春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气温回升快,风速大,蒸发量大,天气干燥少雨;夏季6~9月为海洋性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绥地带,气候温湿多雨,但因历年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进退时间、强度、影响范围等很不一致,致使暴雨分布和降雨量的变差很大,旱涝时有发生。秋季一般秋高气爽,降雨量较少。沿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8~552mm,南北无明显差异,降水集中于6~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以上。
3生态绿化对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中对沿线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沿线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农业灌溉上,有时候会因为建设施工而截断了农业灌溉的渠道,这样又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植物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地理环境很差,在河北省境内的一些沿线的丘陵地带,土层主要由碳酸岩、碎屑岩和变质岩组成,基岩出露于丘顶,丘坡多被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状壤土覆盖。在建设水利工程时,会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破坏,而在渠道两岸做好生态绿化可以减少不良影响,还可以美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
3.1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3.1.1河砂无序采挖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现浇混凝土的材料中的一些砂石骨料有时候是在当地就地取材的,在河道内采挖获得的。但是,在采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按照一定的规划就胡乱的进行采挖很容易使得河道变形,出现堤案坍塌、河床下切的现象,会致使河道的走向不明。
在河砂的采挖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规范采砂行为。在采砂的处理上还要注意河道的生态绿化问题,在渠道的两边规划出一定的自然保护区,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选择丰富多样的植物,譬如:银杏、木槿、垂柳等,促进生态平衡的同时还美化环境。植物的选择首先是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植物,大小乔木进行组合搭配,营造出良好的自然风光。在渠道两岸建立起植物带,可以促进生态平衡,这些植物可以固结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这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自然界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为人类和动物的生存提供一定的环境。比如说:一棵直径20公分的绒毛白蜡,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3.5千克的氧气,可以满足大约5个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3.1.2地表水农业灌溉渠道受损的处理措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设有一定数量的交叉建筑物,交叉建筑物是在大于0.8m3/s的灌溉渠道中建设的,而在沿线的建设中还会出现一些小型的渠道,这个时候就不能建设交叉建筑物,应该采用井渠或渠系恢复连接来替代交叉建筑物,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有些小型渠道中并没有建设替代方案,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灌溉,使得农业灌溉渠道受损。
应该要充分考虑每个小型渠道的具体情况,将替代方案最大限度的优化,对于没有建设替代方案的小型渠道要进行补建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政府联系,做好人民群众的工作,尽量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3渠道左岸洪水串流的处理措施
从地形方面来考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的沿线地形是东低西高,自然情况下,夏季雨季的时候雨水会顺着径流传播,均匀流动。在工程施工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沿线的地形,暴雨发生时,渠道左岸的雨水不能迅速的流通,造成阻水的情况,在有交叉建筑物的地方,暴雨径流会从建筑物口门集中下流,加大了右岸的防洪压力。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可以改变城区发生暴雨时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分阶梯的依次排入泄洪渠道,进行有序的排水。做好清淤的工程,对现有的河道状况进行整治,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在渠道的左岸种植较高的白蜡、银杏、圆柏等树种,在右岸种植小乔木,如垂柳、山桃等,形成一定的自然风光,营造出适当的生态防护,促进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在中线工程沿线中很多因为工程建设而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在水土上,沿线的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那么夏季的暴雨冲刷下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所以说建立起植物带是非常必要的,这些植物有拦蓄降雨和径流的蓄水保水的功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得沿线的水资源不会减少,不会影响到生产生活。
由于在中线工程沿线多沙质土,所以在选择植物时,选择树种选择根系深且发达,保土固沙能力强,少飞絮、寿命长的乡土树种,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选择投资较小、生长快、耐寒、耐瘠薄、不需要人工修剪、养护管理成本低的植物种类,比如垂柳,抗旱耐寒。
3.2地下水环境影响及对策
在地下水位地区,渠道开挖必须进行工程降水,在中线工程的沿线中,有很多地区都是需要进行工程降水施工的,这是为了给渠道开挖一个较为干燥的环境,减少地下水对施工的不良影响。但是,工程降水也会降低地下水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解决措施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安排施工期,避开农作物生长灌溉期。第二,对当地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合理布置深水位机井,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
结束语
南水北调工程将会带来北方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大大改善,促进南北经济的协调发展。中线工程施工中对沿线的水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客观的进行分析,在建设施工中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