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1
小组讨论,设计思考
拆一拆,看一看 让学生观察桌面上的成品,看看桌面垃圾桶的结构和材料,确定谁的东西多。每小组填写《观察记录表》,汇总:出示图片进行讲解,并填写黑板上的大型《观察记录表》。
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刚才的观察和讲解,说一说为什么用到了两个纸杯?桌面垃圾桶会“开盖”的原因?(各部分功能的讲解)
做一做 让学生合作制作一个桌面垃圾桶。作品要求:翻盖灵活、连接牢固、剪切平整。
再构课堂片段
创意设计 要把一个创意垃圾桶完成,首先要做好设计。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桌面垃圾桶创意设计表”。简单介绍:给你们独一无二的垃圾桶设计一个有趣的名字,说说他们的独特性在哪里?在设计图纸上注明它所需要的材料。请你们通过小组讨论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垃圾桶类型进行设计。
温馨提示:组长组织纪律,有序发言;记录员记录好《创意表》;规定时间七分钟。(选两组结合美观、实用、创意进行展示)同学们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否符合要求?
动手实践 教师问:同学们创意无限,有信心将创意变成现实吗?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你把纸杯作为你所涉及垃圾桶的最主要部件,小组分工合作,让纸杯大变身,变成一个创意垃圾桶。温馨提示:组长有序组织,组员分工合作;在十五分钟内完成,并且能够用你们的垃圾桶把桌面收拾干净;制作完成汇报员进行创意展示。
反思与收获
成功转型 第一节课周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模型发现杠杆原理再动手制作,首先在目标的定位上就有问题,这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劳技课,没有“研”味,只是单纯的模仿制作,再加上一个深度探究杠杆原理的环节,不属于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经过大家的商讨,决定把目标定位在桌面垃圾桶的创意设计上,让劳技课转型成研究性学习课。从美观、实用、创意三方面进行设计,在规定的七分钟内完成“桌面垃圾桶创意设计表”,完成后老师提供材料,让学生把纸杯作为所涉及垃圾桶的最主要部件,小组分工合作把纸杯变成一个创意垃圾桶。
华丽转变 巧妙提供材料。教具是一个课堂不可或缺的事物,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构后组牌变成了一个杠杆式垃圾桶,盖上写了数字,不但和主题息息相关,还对学生设计作品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而制作的材料也只有3个纸杯加上双面胶,简单至极却又创意无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最后用来评价的也是分别写上了“美观”“实用”“创意”三个关键词的爱心牌。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有一只蚂蚁住在A点,一天它得到同伴的信息——B点有美味的食物,现在有三条路,它走哪条路到B点最近?
生1:走中间一条路。
师:得到食物之后,小蚂蚁想去和住在C点的好朋友一起分享(板书C点),那它怎样走到C点呢?
生2:连接BC两点画一条线段。(师连线)
师:与朋友分享完食物,不知不觉天黑了,小蚂蚁要回家了。小蚂蚁靠着自己的味觉,沿原路返回。它慢慢地爬呀爬呀,好不容易从C点爬回到B点,它继续爬呀爬呀,终于到家了,可惜天已经亮了。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么走?
生3:从C点直接回到A点。
师:你真是一只智慧的“小蚂蚁”!(师连接AC两点画一条线段)
师:依我们设计的方案回家,小蚂蚁走过的路线就形成了一个什么形状?(板书:三角形)这两种走法里蕴藏着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新知识呢!今天这课节,就让我们继续来认识三角形。(师完善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走进生活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
生4:路边有三角形的交通标志。
生5:三明治上有三角形。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大家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衣服上的三角形,三角形的房顶,自行车上的三角形,大桥上的三角形……)
三、动手操作
师:生活中的三角形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做三角形,体验操作的快乐。(课件出示活动A:“我动手,我快乐。”)
师:谁来读活动要求?
(1)操作。
师: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做一做、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三角形的方法多。
师: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的规则。限时两分钟,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但只想出办法还不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才能算。(学生先做三角形,然后小组汇报)
(2)分享。
师:把你们组的做法与大家分享。(生汇报交流)
师:老师也利用小棒做了一个三角形(如右图),请欣赏。(学生提意见)
师:真牛,还敢反对老师!我哪儿不对了?
生6:点没对好。
师:我接受你的建议(边说边移小棒),现在对了吗?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三角形终于完美了,数学上把像这样首尾连接在一起的现象称作“围成”。
四、自主学习
1.师:我们围成的三角形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名称,书本第22页最下面有介绍,大家看一看。(生看书)
师:通过看书,你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名称?
2.学生介绍,师相机板书:边、顶点、角。
五、合作探究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三角形都有三条边,猜想一下: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7:一定。
生8:不一定。
师:猜想是需要验证的。拿出抽屉里的材料(有一块磁力纸板、三块磁铁和两根吸管),思考一下,两根吸管怎么围三角形?你们有办法吗?
生9:剪一剪。
师:两根吸管都剪了?
生10:剪其中一根就行了。
2.师:就按他的办法操作。下面,来看活动要求。
(出示活动B:“我探究,我成长。”)
(1)围一围:同桌合作,将其中一根吸管剪断,再围一围,看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师(强调):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只剪成整厘米数。同桌分好工,一人操作,一人配合并做好记录。
(2)填一填:记录员把实验情况填到表格中。
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活动效率真高!哪些小组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介绍时说清楚你们是把几厘米的吸管怎么剪的,用哪些长度的吸管围三角形的,最后有没有围成。
生11:我们把10厘米的吸管剪成了6厘米和4厘米,再与8厘米的吸管围一围,结果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师:把你的数据记在黑板上。还有围成的吗?(生汇报交流)
师:我们也来关心关心没围成的那些小组。举手示意一下。你们怎么有点沮丧啊?不用难过,你们发现了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同样很有价值。哪组先来展示一下?(生汇报)这组有价值的数据一定要记录下来。
师:还有哪一组愿意提供数据?(生汇报)你们很勇敢。还有吗?
4.教学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刚才老师发现这一组的作品有点意思,来展示一下。你们围成了吗?这个三角形围起来怎么这么费劲?要不,再往前挤一挤?
生12:不同意,这样就不是首尾相接了。
师:你们太厉害了!老师差点都上当了,眼睛有时候会欺骗我们。大家来看电脑演示。
师:试一试,现在围成了吗?如果真的连接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再试一试。(电脑演示重合的画面)恭喜你们,猜对了,这组特别的数据一定得记录下来。
师:10厘米的线段还可能和哪两条线段也会重合?再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情况也是这样。
生13:10,1,9;10,2,8;10,3,7。
师:看来,错误有时会引起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5.师:观察这些数据,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想提?
生14:为什么有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很有数学眼光,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研究。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些数据观察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先自己思考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和小组伙伴交流,然后每组指定一名发言人,交流你们的发现。
生15:我们组认为较短的两边之和要大于最长的那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师:从他的回答里,老师听到了智慧的声音,他们想到要把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进行比较。(板书: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其他小组的意见呢?(生答略)
师:那么,在围成的三角形中,其他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呢?我们用一组数据来验证一下。(出示4、8、10,师板书:4+8>10,4+10>8,8+10>4)这说明什么?
生16:三角形随便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这里能随便找吗?用哪个词更恰当?
生17:任意。
师:你看,用这个词就能清楚地表达你想说的意思,数学语言就是这么奇妙。
6.师:那么,在没围成的三角形中有没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找一组数据来研究。(出示:4、6、12,12+6>4,12+4>6,4+6<12)
师:咦,这里也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怎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18:它不是任意两边,还有一组是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小于第三边的两个加数,在三个数中有什么特别的吗?(比较小)那么,我们在比较的时候实际上需要比3次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找哪两个数相加比较好?(生答略)
师:那么,怎么更简便地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19:只要用两条短边相加大于长边就行了。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智慧!
师:刚才4、6、12这组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现在把4换成“”,你认为在方框里填什么数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20:填大于4的数就行了。
师:大于4的数都行吗?一起数一数。(师生一起数)你有话说吗?
生21:方框里不能填大于19的数。
师:刚刚我们都沉浸在数数里了,只有你在用心思考,真了不起!说说你的理由。
生21:如果方框里填20,8+12=20,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师:看来,这个方框是有限制的。刚刚我们只考虑“+8>12”的情况,所以想到无数个,但随着方框里的数不断增大,它就摇身一变成了大数。看来,考虑问题要全面。(板书:4<<20)
六、活学活用
师:现在你能解释小蚂蚁走的路线和我们设计的路线,谁近谁远吗?
生22:小蚂蚁走得远,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活学活用,真了不起!
七、检测反馈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
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单导学”理念设计的,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目的在本课教学中得到实现。
1.巧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指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创设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境。“情”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境”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课伊始,我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小蚂蚁找食物的三条路中哪一条最近”的问题。在小蚂蚁嗅着自身的气味回家和学生设计的回家路线中,我告诉学生“这两种不同的走法里蕴藏着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新知识呢”,然后巧妙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2.走进生活,亲近数学。
这一环节教学,先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再欣赏老师收集的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要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设计这个环节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成长、进步,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力设计,体验快乐。
这一环节就是活动单上的第一个活动“我动手,我快乐”,活动要求是:(1)操作:先在小组内商量一下有哪些做三角形的方法,再做一做、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做三角形的方法多;(2)分享:把你们组的做法与大家分享。同时,我提出要求:“既然是比赛,就要有公平的规则。限时两分钟,看哪一组想的办法多,但只想出办法还不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出来才能算。”两分钟内要想出多种办法,还要动手做出来,不合作肯定不行,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活动单导学”使用的主要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小组活动的科学组织和展开。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分工合作,尽其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学习取得进步。
4.自主学习,形成能力。
“活动单导学”的宗旨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教,不需要通过操作就能解决的内容不安排小组活动”。如上述教学,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学完成,所以无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我们在研究“活动单导学”模式之初,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活动单就是教学流程,拿一份活动单就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证明这是不科学的。如果把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编进活动单,那活动单就失去了指导活动的价值。
5.合作探究,愉快成长。
“活动单导学”致力于开放课堂,充分地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动手写、动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手脚,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把“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上述教学,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猜想“是不是只要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同桌合作进行验证。这样设计,巧妙在只给学生提供两条线段,需剪一条,再围一围。学生在围的过程中会初步认识到:当被剪的一根吸管长于另一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否则不行。学生在对同伴提供的几组数据进一步比较中,结合围三角形的情况,就能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一旦不依赖教师时,他的内心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自我,变得更自信,越自信越强大,越强大越爱学,越爱学越会学,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挖掘出更多的潜能。
6.当堂检测,拓展思维。
课尾回到课始的故事,首尾呼应,一气呵成,然后出示一组练习,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课堂的亲身感悟与经历,学生解决问题没有障碍,轻松愉快,收获的是新知。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3
《沉浮的秘密》一课是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七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玩“潜水艇”,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课在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关于沉与浮的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指导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
一、目标教法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乐于学到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本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难点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在水中有的物体下沉,有的物体上浮,这是学生们都亲眼见过的,是身边时时发生的自然现象,但是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推测、验证,层层推进,由果推因。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在教学设计中分三个层次展开:(1)观察下沉和上浮的物体,提出问题,在水中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和物体是否空心有关,这里,学生头脑中的轻重、大小概念是生活中的模糊概念,所以他们的这种推测与实际观察结果肯定会发生矛盾,这是我们教学的最佳时机;(2)通过实验获取事实,对此实验,将砂盐、锯末分别装在三个体积相同装有水的塑料瓶中,用天平对四个瓶子进行称量,然后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现象,并做好记录;(3)在小结时,结合学生的实验,启发学生举例,重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沉浮的因素。
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做一做,自己联系实际说一说,以其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用木块和螺母进行实验,他们会发现大小不同的木块都会上浮,而大小不同的螺母都会下沉。此时预想的结果与实际观察的现象产生了矛盾,让学陷入“矛盾”之中,那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用天平称物体,物体在水中时和在空气中时,天平的量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全面、充分地感知事实、描述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对事物进行分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他们以为较科学的意见。
二、过程分析
1.提出的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把物体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记录。
2.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3.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比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4.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5.板书设计
物体: 铁钉 气球 玻璃 石子 灯炮 木块 螺母
上浮或下沉:
1.物体为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三、课后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中的教具有所改变,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有所改进。
2.教学策略的选用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驶去。还记得在正月开学前行政例会上,田校长宣布了各个科室以及科室的任职人员名单,健全了城内小学领导团队。我担任政教处主任一职,任命王永胜担任政教副主任,康旭华担任大队辅导员。此刻,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从2009年1月开始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又在2011年5月通过学校笔试、面试、全体教职工投票等程序成为了学校德育主任。从此原来的这些都将划上一个句号,开始投入专职政教工作中。其实这几年担任大队辅导员和德育主任以来,主要还是以活动为抓手,从大队辅导员这个职责做的工作较多,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可以说大队工作已经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自己也总结出大队各方面的一些管理措施和办法,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现在,开始专门来做德育工作,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像当初的大队工作一样,慢慢摸索、学习、总结。一年时间过去了,回想一下,进行总结:
一、老带新
首先要把自己原来手头的大队工作移交新辅导员,帮助他正常开展大队工作。从大队委建设;升旗的议程、开展;晨会的主题安排、人员设定、主持人的安排;红领巾广播的人员、播音环节、时间、栏目、安排;值周生校门值岗要求与每日值周检查;每周一歌;卫生、课间操、眼保健操检查等等常规的大队工作和活动的开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指导以及实际帮助操作。现在,康老师已经对大队工作游刃有余。
二、社团活动总结
社团是田校长来后才开展的,感谢田校长的信任,委以重任,社团工作我也是从零开始,尽我所能,努力让社团老师尽责,让班主任老师少操心,让学生有收获,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让社会好评。在一年的社团活动中,从春季学期到秋季学期,由一到四年级全面铺开到二、三年级固定时间和地点有序开展;由班级个别学生参与到全班参与;由学生怕误课不能保证每节课按时参加到社团老师再也不用向我追着要人,我在教室追着找学生;由每节课的点名表无法正常点名到现在学生人数稳定;总之,通过一步步的实践,让社团向着良好的势头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开学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社团课程以及配备社团老师。
2、社团老师与学校签订责任状。学生家长与学校签订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责任书
3、每个社团汇总老师简介以及教学计划。
4、一周时间进行报名,又实际情况,删减书法、数模、沙画社团,进行二次、三次报名。
5、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适应社团,确定好每个社团的人数以及名单,不准乱调。
6、每节社团课前和结束,社团老师都要做到提前10分钟签到,放学后签退。
7、我们对社团老师的课堂以及社团学员的到位情况每次都会进行查课,及时反馈。
8、秋季学期一共开展社团老师会议4次,强调教学进度、教学管理、学生安全、社团制度、观摩活动等事项。
9、社团老师也要求备课,本学期一共检查社团老师教案三次,及时发现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学生学习情况并反馈。
10、20个社团做了详细的学期课程设置安排,并编成册,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
11、每个社团必须有老师和学生的集体合影,并要求学生以及家长写出参加社团活动的收获和感想。
12、进行了三次大型观摩,全区的观摩、全校家长会观摩以及学期末汇总家长观摩,受到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
13、家长在学期末填写社团活动问卷调查,通过调查,100%的家长对学校开展社团活动满意。90%的老师能做到课堂反馈,80%的老师能在课后就社团上课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和家长交流,在意见与建议当中有10%的家长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希望得到改善,如:室外的社团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夏季太过炎热、雾霾比较严重时能有室内的场所,舞蹈社团希望能有更大一点的场地,以及音响设备,小提琴社团希望学校提供专门的教室和谱架来避免孩子带谱架的不安全和上课时搬桌子,摆、收谱架浪费时间。5%的家长提到社团课在1小时或是一个半小时有些短,建议延长至2小时。
14、社团结束,按1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社团学员在汇总观摩时进行表彰与奖励,二年级授奖56人,三年级授奖58人。
15、学期结束,各社团老师全部写出社团总结并交回。
虽然努力让社团活动尽善尽美,但是能力有限,还有不完善之处,请大家多多能帮助提出建议,我也会努力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听取建议,让社团更好的开展,真正让学生受益,为学校添彩!
三、其他工作总结
1、每学期初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检查、评比。
2、每月一次的卫生大扫除。老师、学生、家长总动员。
3、学生行为习惯每周要求。专门制表,并在晨会填写在每周要求栏内,执行不到位。
4、完成我校学生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工作,共参保592 人,其中低保5 人,正常 586 人,成人 1 人。参保金额70820元。信息全部电子版总结后报送。
5、三次捐款:为学生王萧云捐款共41879.5元,教师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 141人参与,共捐 2080 元。第三次130人捐款13000元
6、体育季拔河、广播操、室内操比赛,晨会中进行的比赛结果的宣布,遗憾没有进行颁奖仪式。
7、山西晚报的征文比赛,三四年级参加,收稿56份,学校先进行评比,表彰奖励13名同学,提高参与积极性。
8.完善学生的成长档案资料。
9.清明节刘胡兰纪念馆。
10.陵园扫墓。
11.岚城面塑节活动。
12.碛口之旅。
13.文水梨园基地实践活动。
14.视力测试安排布置,顺利完成。
15.成语故事初赛、决赛,比赛。
16.走进新闻综合广播实践播。
17.小记者十人十一足竞技赛。
18.两次交通银行实践活动。
19.去聋哑学校慰问活动。
20.八一街、小哈弗幼儿园来校体验小学生活。
21.我校12名同学代表离石区在柳林参加市象棋比赛。
22.象棋冠军走进城内小学亲临指导。
23. 3.9、4.9两个班级的文明礼仪体验剧参加省展演,两位指老师喜获省级荣誉。
24.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升旗、晨会、主题队会、讲座等。
25.李霞老师家庭亲子讲座。
26.防震演练、两次防火逃生演练。
27.各个班级社会实践活动,3.10、2.6、3.2、3.51.6、3.8、1.11、5.10、1.2、5.8,一共 10 个班开展。
28.文化馆高雅艺术进校园。
29.《中国少年报》小记者稿件投稿并见报。
30.老兵艺术团来校交流指导。
31.公众平台开展《中队秀》栏目5.14、2.6、3.9、间断,没有坚持。
32.六一校园文化艺术节七场大型演出,孩子和亲子趣味体育活动,资料汇总成书。
33.党务工作:选举、两学一做考试、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换届选举、组织观看两学一做专题片。
34.创建吕梁市节水型校园的资料汇总,并授牌。
35.全省防震示范学校的汇报材料、平安校园创建汇总。
36. 每次铃声变更的调整。
37.一年级班主任工作交流会、班主任学习书籍《班主任工作创意市集》和《创建一间幸福教室》授书与交流、班主任工作论坛。
38.读书角的建立与维护,需要更加健全的制度与管理,班主任老师安排。
39.寒暑假优秀作业的评比。
40.春秋季家长会。
41.预防传染病宣传。
42.交通安全系列活动:警官来校讲座、主题队会、社会实践体验。
43、卫民安消防宣传处教师消防讲座。
44、大队委、播音员选拔笔试、面试。
45、重阳节敬老活动。
46、队前教育、入队仪式。
47、励志中国梦 感恩在心中公益讲座活动。
48、捐书活动,部分充实读书角,部分2.10班代表学校捐助贫困山区学校。
49.种植园植树节仪式。
活动开展的很多,参与面也广,组织更多更好的活动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并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四、工作反思
1、政教工作需更多渠道学习、实践、总结。
2、宣传报道稿件提高水平,内容再丰富,报道更加及时。
3、有布置、有执行,有检查,不朝令夕改,不让老师做返工事情,徒劳无功的事情。
4、领导交代工作后:少和领导提困难、自己动脑想办法,少发牢骚多行动,圆满完成来汇报。
六、最后总结
老老实实做人 真诚待人 正直处事
踏踏实实做事 以身作则 角色转化
清清白白行政 集体为重 全心服务
勤勤恳恳尽职 做好本职 当好助手
平平淡淡生活 不计得失 不过张扬
实实在在成绩 圆满完成 检查好评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5
民主生活会,是党员领导干部召开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活动制度,但有些组织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却开成总结汇报会;有的走了程序,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容都客观化,没有重点指出存在的不足,没有开出扯袖、红脸、出汗的效果,失去了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意义。
不能开出实效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一是没有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没有按照要求开展生活会;二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长期在一起共事不想把话说难听,即使有话,在会上都是和和气气,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都没有什么问题;三是意识没树立,觉得没有必要那么认真,装装样子,走个过场。
以上这些都应该是会上提出整改的问题,而不应该越犯越错。
2016年度民主生活会有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要继续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且把从严开展民主生活会形成常态化。
程序从严,民主生活会是党内生活,如何开展有相关的规定,不是想怎么开展就怎么开展,要按照规定程序充分做好征求意见、谈心谈话等会前工作,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为开展会议做好准备。
两学一做汇报材料范文6
1.教材简析;2.学情分析;3.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制定为: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用列举法等方法求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等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过程,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3.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小公倍数》这节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而学生已经有了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半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交流探索、归纳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
在本课中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不仅为学生提供日历表、数轴、彩笔等作为学具,还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堂中,优化数学学习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描述故事 暑假,淘气一家准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6月30日之后,妈妈连续上三天班休息一天,爸爸连续上五天班休息一天,淘气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望老人,在这个月里,大家建议他哪些天去呢?
【教材直接通过让学生圈数的活动,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同桌两位同学相互合作,共同探索
3.引出概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因为前面有了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学法铺垫,所以这里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4.引申提问 在这一环节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引申提问,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对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理解更加深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探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填一填 出示课本51页“试一试”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重点指导集合圈的写法。在他们汇报时,如果有学生提出其他方法找出6和9的最小公倍数,我适时介绍大数。
2.跳格子
(1)大宝每次跳4格,小宝每次跳3格,他们都跳到的地方有哪些?先请学生在课前发的数轴上找一找,画一画,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像3和4这样公因数只有1的数据,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2)看到大宝跳得那么快,小熊不甘示弱,他想跟大宝比一比,小熊身强力壮,一次能跳8格,你能把大宝和小熊都跳到地方找出来吗?引导学生认识,对于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反思总结归纳方法
(1)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用列举法;(2)有特征的数字采用特殊方法。
这部分的设计是运用迁移学法,让学生通过填集合图和在数轴上找两个数的公倍数,深化概念理解,在巩固找两个数公倍数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对有特征数字的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对于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这部分知识,学生在第一课时掌握上有一定难度,我参照了其他版本的教材,把它放在第二课时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课本52页“练一练”第3题:我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巡视指导。在巡视的过程中对于后进生给予特别的辅导点拨。
2.做一做
让学生养成边做题,边思考,常发现,常总结的学习习惯,学习从不同角度想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惊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评价自己的学习。适当的总结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五)课外延伸
在世界上,中国最早提出了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由于分数加减运算上的需要,在《九章算术》中提出了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在西方,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才第一个论述了这一概念,比中国至少要迟1200多年。
六、教学板书的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