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建设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建设的核心

法治建设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法院信息;网络;科技;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在全球知识化进程中,人们充分利用信息产业重新构建了工作及生活布局,特别是信息化对法律工作及确保司法公正等方面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信息化、网络化对司法工作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助推力有利时机,是我们各级法院首要工作任务。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效率,逐步实现各级法院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全方位实现审判工作全程数字化,从而树立法院公正、高效的良好形象,本文就加快法院信息化建设与法官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展示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明天。

一、法院信息化建设是法官创建学习的新模式

如何利用先进的、新型的信息化网络系统来促进法院工作,促进审判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使民众有机会自由地与法院进行信息交流和对话沟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民主法制环境。这一切需要我们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把信息化建设摆在首位,齐心协力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把法院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推向新台阶。

各级法院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功能,结合基层法官的职业特点为,开展专题讲座、庭审观摩、案例分析、研讨会、辩论会等方式以开拓法官视野,提高法官认知社会、解决纠纷的能力。必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方式,使基层法官的再学习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上受信息化等载体的影响,在树立终身学习全过程中提倡“开放共享、全球受益”的教育新理念,结合自身优势孕育出新的学习模式,提高了高等教育受知面,为法官职业生涯铺平了道路。同时,课程国际化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基本的重要举措。所以,对国际开放教学资源情况的了解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快地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情况,引进新的教育思想,与世界同步。不断的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建设增加活力,更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可见,法官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在身边,只要在办公室敲击一下鼠标,就能听到一流的法学教授讲课,清华、北大、南开等法学教育资源就在眼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开拓了法官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远程庭审、远程调解等实现“公正与效率”的理性化,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对于我们的法官再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形成新的培训机制,促进偏远地区和内地区域在受教育平等。在重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科之间基础和资源存在差异中,要鼓励打破校际各自为战的书面,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高校社会资本群体性。以伊春为例,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从而使中国的法律教育大众化在伊春法官培训中更加辉煌发展。

二、法院信息化建设是法官教育载体的有机结合

在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法院整体工作通过虚拟管理软件中心连接业务管理、信息、办公自动化三大系统,对各类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挖掘并统一数据结构,整合成各网络、各系统公用数据库,使社会公众了解法院建设情况和审判工作的透明度。法院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为广大干警从传统办公状态进入网络化办公,信息化办公平台,将各类文件、法规、信息情况均放在资料库中,通过网上办公、批示、阅读、案件分析,从而在无纸办公和办案中真正实现现代化。尤其在加强基层法官素质教育,除了加快培训基地、设备、教材等载体建设外,还要广泛利用网络、大众传媒等手段提升教育效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吸收、消化、扩展教育培训成果。时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努力推进案件流程管理网络化,庭审活动数字化,案卷公文电子化,数据传输高速化,形成法学教育是多种法学教育模式的结合,法学教育体系框架内人才培养取向多元化。充分利用信息化为新时期法官学历再提升和知识再积累提供了必要学习环境,提供充实技术力量,抓好应用培训,完善应用软件,提高智能程度,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帮助法官认识社会,提高工作的预见性,积极利用教育载体开拓创新司法体系,创建学习型审判机关,优化教育培训机制和环境,拓展法官知识面,提高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法治建设的核心范文2

中图分类号: TM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195-01

随着不断成熟的风力发电技术、持续下降发的电成本和国家政策的支持,风电建设项目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这类建设项目不能盲目发展,必须在权衡建设项目社会效益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实施风电建设项目。为此,笔者采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评价某风电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评价风电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分为3类,社会经济指标包括环境污染指标、土地效益指标、就业指标和区域经济指标,社会环境指标包括节能指标、噪声指标、视觉景观影响指标和辐射与干扰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包括鸟类影响指标和植被影响指标,仍选用文献[1]给出的各指标归一化的权重系数。聘请专家对某风电场的相关指标进行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5级定性评价,所得各指标各等级的构成比和。

1.2统计方法

应用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2]综合评价某风电场反映社会效益三类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95%CI时,为降低I类错误,检验水准按照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设原检验水准为0.05,则校正后的检验水准α=0.01667,对应μα值为2.39。

2结果

2.1秩和比的计算

将反映社会效益各指标的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等级的百分比分别按高优、偏高优、部分、偏低优和低优进行编秩其中高优按数值从小到大编秩,低优按从大到小编秩,偏高(低)优秩次=(高(低)优秩次+不分)/2,不分是指不论该等级的数值如何均编以平均秩次,即(n+1)/2(n表示评价指标数量,下同)。数值相同者编以平均秩次。之后按照公式RSRij=ΣR/mn、RSRi=ΣWiR/m=ΣWiRRSRij(Wi表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R表示秩次,m表示评价等级,下同)分别计算各指标和各类评价指标的秩和比。

2.2三类社会效益指标的比较

将各类社会效益指标进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换,将代换值y按照公式y±μαSy计算其95%CI。比较y的95%CI可知,社会经济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文计算得到的秩和比是反映风电建设项目社会效益的一个综合指数,由于编秩时区分各等级的程度不同,所以计算得到的秩和比越大,说明社会效益(或类指标方面效益)越高。可见,该风电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表示优于),反映了该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因为从该风电场的基本情况看[1],场址区海拔高度1900~l970m,为低山丘陵地貌,梁沟发育,有较为开阔山顶场地,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便利;周围区域内居民相对较少,风电机组运行产生的噪声较少干扰附近居民生活;风力发电自动化运行水平较高,风电场运行和管理人员较少,集中处理后的生活废水能达到排放标准,对水环境未产生不利影响;风电场安装了机型、转速、色彩相同的风电机组,建成后可为当地旅游事业的开发提供新的景观。但是,对夜间迁徙的候鸟可造成危害[3],建设中风机基座、塔架基座及道路建设和施工会破坏土壤和植被。但从各指标的秩和比看,土地效益指标和区域经济指标的秩和比相同是其不足之处,因为这两个指标的各等级百分比不完全相同,编秩时只考虑了同一等级中各指标的百分比的相对大小。

法治建设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转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

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新兴概念,党的十已经将新型农民确立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将就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

一、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概念的提出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密不可分,都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实现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近年来,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以农户合作经营为方式,依托先进的农产品平台,在资金、技术、人力、物流等方面,实现农民的合作经营,建立经济组织。2007年,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大力支持,并进行立法,以规范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和运行。

二、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

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自197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这种经营方式有利于农民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与此同时,相对分散,农户之间以家庭为单位相互独立,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一旦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用户很容易遭受较大的市场风险。

与传统的分散经营相比,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以下优势:

(一)提升农户的整体竞争力

建设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将组织内所有农户的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投入市场,农户的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有利于增强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灵活性,掌握发展自。

北京市平谷区基于农业发展的现状,先后建立了北京绿谷土特产品产销协会、北京平谷区大桃标准化种植协会、北京胜泉康汇农产品合作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产销协会和种植协会提供统一的销售信息、启动资金、技术服务、辅助谈判等,降低了农民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农产品独立销售,农户们的信息渠道有限,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综合效益低。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小型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的产业组织,龙头企业的加入,有利于解决农户的农产品滞销问题,农产品加工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农业科技致富,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

(三)发展机制更加灵活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能够实现农户间的资本联合、劳动联合、产销联合,而且发展机制更加灵活,根据现有的发展经验,很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签订了合同,根据产品的交易量进行分红,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农户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性参与,有较大的自主性。

随着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户还可以以土地、资金、劳力、技术等参股,以产权为纽带,形成机制更加灵活的新型经济共同体。同时,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与农户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对参与合作组织的农民提供保护价,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真正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我国农业发展底子薄、农民基数大,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很多的问题,目前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也不大,服务能力尚有待提升。就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策扶持,鼓励农户承担农业项目

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组织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从最初的蔬菜、水果、养殖等农产品为主的单一合作,逐步发展到旅游、生态农业、科技服务等综合性领域,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试点覆盖面积也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政府强化政策扶持,鼓励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新的新领域,给予帮扶和优惠。

以生态农业的建设为例,对承担了相关项目的农户,在前期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包括果袋、肥料、农药等农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定期提供技术培训和销售支持,对于农产品种植效果好、质量好的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还可以给予适当奖励,以此激励农户积极承担农业项目。同时,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时可能面临很多问题和困境,单靠政府的作用和帮扶是不够的,需要集合社会各个团体的力量,加强产业帮扶和招商引资,广泛参与到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中去。

(二)完善培训体系,为农户提供持续性培训

在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素质,通过持续的技术培训来宣贯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持续性培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由于参与培训的农户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因此应该选择深入浅出的培训方式,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授课,并尽量以理论结合实践的途径来帮助农户加深印象,以耐心、细致、负责的态度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

其次,培训的内容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户们多对种植技术应用、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等与产量直接相关的问题感兴趣,应以此为重点开展系统的培训,辅以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市场经济规律和品牌建设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在提升农民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品牌观念。

(三)加快升级换代,打造高效生态型现代农业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农业生产效率整体不高,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在进行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时,应注重其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鼓励发展高效、生态、环保的循环农业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科技化、精细化进程。

在建设高效生态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循环经济无疑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热点,围绕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养殖业、生态种植、生态牲畜业、生态渔业等合作经济组织遍地开花,成为我国建设高效生态型农业的有益探索。

以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农民私自燃烧秸秆污染环境为例,政府屡次出台政策明令禁止,但难以根治,如果能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中农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粉碎,通过青贮、氨化、沤化等方式产生沼气,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沼气是一种对农业生产有益的气体,大量的沼气可以发电,并可以用于农业除臭,少量的沼气则可以用来进行蔬菜的杀虫工作,从沼气中提取出腐熟度好、质地细腻的沼渣,与其它有益复合肥混合后,还能够形成有益于农产品生长的有机肥,整个过程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实现资源、环境、经济效益的三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绿色、环保、低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四、结语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不仅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扶,还需要地方团体的大力配合、农户的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实施,构建一个新型的县域特色经济合作和技术创新平台,实现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技术研发、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产品加工、政策帮扶、产业升级等方面的支撑,推动县域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茂向,尹昌斌,邱建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科技论坛,2011(05).

[2]地方科技工作发展战略研究组.切实加强地方县市科技工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地方县(市)科技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科技论坛,2014(02).

法治建设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电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作用

继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后,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对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核心价值体系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国家有意识地构建和推广的。

一、充分认识电视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是发挥电视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

1 电视受众量大、覆盖面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到2003年底,我国家庭电视机普及率达到了98.3%,其中拥有两台及以上电视机家庭的比例已达到29.9%。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人们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仅以儿童为例,法国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比例高达97%;美国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两小时的比例为44%;20%的智利儿童每天看电视超过3小时;31%的士耳其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我国香港37%的儿童每天看电视超过4小时。有调查显示,2000年,我国广州、上海、济南和哈尔滨四城市的少年儿童中,平均每天收看电视超过两小时的占21.5%。可见,电视已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工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2 电视的宣传舆论和艺术教化功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电视作为一种现代传播手段,实现了人们不出家门即可观赏演播的愿望,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选取自己喜欢的节目,是一种受党和国家控制的较为廉价的宣传教育工具。它可以通过传达世界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和各类信息,创造一个更加透明、公开、公平、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也可以通过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来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意志,影响受众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可以通过有选择性地解读信息,影响社会公众对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电视传媒对这种现代民族话语权的把握,要求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开路先锋。

电视,作为最年轻的现代艺术之一,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通过展现在屏幕上的可见画面以及与画面相配合的声音,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塑造直观视听形象的高度综合性艺术,也具有艺术的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娱乐功能。电视的这种艺术教化功能的实现是通过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意境、健康的趣味给人以审美需要的满足,使人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进而唤醒人的精神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观念、趣味、气质、性格、胸襟等。当我们在娱情中区分着欺骗与忠诚、背叛与信义、真情与虚假、懦夫与勇士、爱情与、正义与非正义,感受到国家意识、民族情节、国民性、公民权利、法律力量时,趋同的价值观就会逐渐在我们心中形成。

综上所述,与其他文化载体比较,电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王导作用十分明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重大任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繁荣电视文化是发挥电视主导作用的内在要求

1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点,也是电视传播必须坚持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电视文化传播中坚持“唯人”而不是“唯物”,就是要坚持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的持续为原则,而不是“一切向钱看”。众所周知,一部人类传播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自我发展需求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电视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艺术,其受众是人,因此,应当而且必须更加自觉地将“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去不懈追求。在这里, “以人为本”的“人”不是简单的个人,也不是单纯的集体,而是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结合,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人”的理解不同,其服务对象也会产生偏差。西方国家的电视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的得失,我国的电视则更关注群体利益的取舍;西方的广播电视体制更多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则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我国的电视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服务的文艺。我国当代电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审美娱乐,从而振奋精神,更好地投入到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大潮中去。在这一点上,我国电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是一致的。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电视文化传播中,就是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把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而不是把个人或极少数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最高价值追求,而不是把满足极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作为最高价值需求;就是要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更加有效地引领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就是要将媒体模式、媒体内容、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更加自觉地实现“三贴近”原则,更加务实地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传递人文关怀,保障公民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电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 不断繁荣电视文化,缝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发挥电视主导作用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价值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借助于广大的宣传媒体和人们的文化消费才能得以传播和建立。只有不断繁荣电视文化,才能更好地为核心价值提供更丰富的载体。一般来说,电视文化大体可分为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主导文化是指占主导地位的、体现领导阶级意图的、以国家意志形式出现的文化。我国电视当前的主导文化,宣传和提倡的是,希望通过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来鼓舞人民大众的斗志,凝聚人民大众的 力量,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目标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主导文化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电视文化传播中的“主打节目”。抓住主导文化的传播,就抓住了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关键。

大众文化直接反映普通人的文化理念,具有时尚性、娱乐性、世俗性和平民化等特点,它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但又具有媚俗的特点,有时候与主导文化相矛盾。价值的多样性、层次性、时代性要求价值的有效载体――文化也应是多种多样性的。大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核心价值的传播和建立不仅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文化消费过程。电视的家庭性、日常性决定了电视具有大众化、通俗性的传播特征,这使电视拥有了最广大的受体以及由此而来的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力。电视创作如果不适应消费时代、消费观众的消费需求,肯定不会赢得观众和赢得市场,更谈不上传播和建立核心价值体系。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影视文化看似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其实却是其大众文化与其核心价值的经典之作。不少文化学者坚信,美国好莱坞电影绝不仅仅是经济,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事实上,70%-80%的好莱坞大片都可以说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这些电影依靠商业资金、按照严格的市场方式运作,在严密的叙事体系中巧妙地缝合了所谓美国精神和主流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在弘扬美国精神和主流价值观时,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强加于大众,而是通过娱乐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观众。这无疑给我们广大电视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既抓好主导文化的传播,又加强大众文化的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巧妙地缝合到电视文化中,这样,随着电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会得到很好的传播。

三、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电视工作者队伍是发挥电视主导作用的根本保证

任何电视文化产品,都是经过电视工作者的创造与选择才能够面世的。其质量的高低、核心价值蕴涵的多少、社会影响力的大小无不与电视工作者的思想价值取向、聪明才智和具体运作密不可分。应该说,只有建立一支德艺双馨,即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知识功底好,文化艺术修养高,选择、组织、操作能力强,人民喜爱的电视工作者队伍,才可能有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当前应加强以下两方面的修养。

1 善于把握电视传播规律,创作和传播人们喜闻乐见的电视艺术精品。

电视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经济为后盾的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它更具有浓厚的商业性。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可分为“创作――制作――销售”几个阶段。“销售”阶段,无疑应按商品规律运作,如广告宣传、上星入网、数字电视推广等,很明显具有商业性;“制作”阶段,也有大部分内容是按商品规律运作的,如“包装”、讲究“商品”的技术质量、聘用演员、租用摄影场地等等,很显然也具有商业性;就是在电视艺术的“创作”阶段,创作者或编导也要考虑大众化、通俗化,也要考虑上座率、收视率等因素,因此也具有商业性。电视艺术的商业性决定了电视节目离不开赢利目的,但电视又是不同于香水、牙刷、彩电、冰箱等这些日常消费品的特殊商品。因为电视编导们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不能放弃自己的个性和独创性,而将自己降为商品生产流水线上的制造商。它的特殊性就表现在它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内涵,具有艺术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和娱乐作用,是一种现代艺术,其艺术性要求电视要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为此,电视王作才必须在电视产业化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关系、文化的商品属性与艺术属性的关系,正确把握好喜闻乐见与低级媚俗的区别,既坚持主导意识形态又有经济效益,才能创作出具有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足以打动人心并能鼓励人积极追求真美善的电视节目精品来,才能繁荣电视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如果生产出的电视产品,大量都是平庸的、一般化的,没有什么新意的东西,那么它们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是消极的负面价值影响。

法治建设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交互性;职教新干线;空间;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12-03

基于云计算的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重要任务,是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职教新干线是信息库、交流平台,而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交互性。这里所说的“交互性”,一方面指使用者之间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另一方面指平台本身为使用者提供人性化的、方便的交流方式和友好的人机界面。没有充分的、活跃的交流互动,再多的资源也会变成一潭死水,再好的理论也被会束之高阁,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就不能发挥其根本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交互性是职教新干线生命力的源泉,是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在平台使用上,应将交流互动作为中心内容进行要求和引导;在平台的设计上,应进一步完善平台交互的便捷性、兼容性和实时性,为使用者能够进行交流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一、良好交互性是职教新干线生命力的源泉

首先,在教学中,良好的交互性是基于空间平台的新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与保证。

如果说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到采用多媒体形式教学是实现了教学效率上的一次飞跃,那么从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到采用职教新干线空间平台进行教学,是教学模式上的又一次飞跃。与传统多媒体课件相比,它不仅有更多的资源、更灵活的形式、更方便的使用途径,而且其资源的更新速度与频率也大大提高。

然而,面对更多的资源和更快的更新速度,如何将这些资源充分、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受益?那就需要发挥空间在资源丰富与交流方便等方面的优势。借助空间的庞大资源,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尽量多地传授知识,需要的案例、佐证材料可以信手拈来,省去了携带资料的麻烦。通过空间多样化、立体化的展示形式,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课堂外,学生可以随时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登录教师的个人空间、各类机构空间,查阅相关的教学资料,还可以在线进行咨询与交流,真正实现“时时课堂”、“处处课堂”,从时间和空间上大大拓宽了课堂的传统定义。以上教学方式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如果教师空间的资源迟迟不更新,或者更新的过程很繁琐、很费力,就会失去活力;如果空间平台设计不人性化,学生查阅和交流不方便,话题没有吸引力,学生课后就不会积极登录空间与教师交流、向教师提问,空间的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

教师之间积极良好的交互性也是职教新干线平台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教师之间不仅可以交流和共享资源,还可交流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从而更好地发挥职教新干线平台的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交互还有利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

第二,良好的交互性是通过职教新干线空间形成全校性的交流网络,实现学院领导、教职工及学生的建议、看法及时得到表达的保证。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院长话题”栏目持续火爆,自设置以来,从院长到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收到极佳的效果,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如果话题不吸引人,大家不愿参与;如果没有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认真思考并热情参与、充分交互,这样的火爆场面是难以想象的。要实现职教新干线大信息量、可持续地发展,涌现更多的像“院长话题”这样的优秀的主题信息交流平台,必须以良好的交互性为动力。

第三,只有在管理中保持良好的交互性,才能在学校管理中发挥职教新干线空间平台高效率的优势。

管理是讲求效率的活动,更加需要充分考虑信息的时效性和交流的便捷性。职教新干线空间的建立,使指令的传递和信息的反馈更加迅速。通过职教新干线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直接垂直的信息交流,实现各级之间全方位、无障碍的沟通。比如,只要登录空间,基层的管理人员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院领导的最新动态和管理信息,并能及时进行信息的传播。各种管理信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管理网络。这个管理网络是建立在良好的交互性的基础上的。每一个管理者都是管理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只有每一个节点都能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才能保证整体的流畅运行,实现管理的“全息化”。管理网络的形成和不断健康发展是以良好的交互性为动力的。学生管理也是如此。

二、如何提高职教新干线空间的交互性

良好的交互性对职教新干线空间的建设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职教新干线空间的交互性,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呢?笔者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职教新干线作为新的信息平台和交流平台的作用,形成以自身工作需要和研究实际需要为目的、以自身职责为中心的职教新干线空间使用习惯。

法治建设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民生 跨越式发展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生态环保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对民生高度关注之后,以及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与完整的政策取向,并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其中有许多提法具有新意。如此全面系统地阐述民生问题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方案是前所未有的,如此旗帜鲜明地突出公平、平等、共享理念,并将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指向也是前所未有的。

改革开发以来,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274亿元,比实施西部大开放的1999年增长1.6倍,年均递增10.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926元,比1999年增长1.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到388亿元,比1999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18.5%。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快速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8元,比1999年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笔4005元,比1999年增长1.7倍。特别是从2000年至2009年,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万亿元,是前十年的4.4倍。

但黄金发展期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在民生方面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阶层矛盾、劳资关系、教育医疗住房等。另外,新疆历来就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而且是民族众多,据非官方数据统计以维吾尔族为主,新疆目前有55个民族。各民族起源、发展、壮大以至到今天,各民族历史沉淀各有不同,各有特色,相互融会贯通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新疆疆域内,文化认同很难统一,祖国认同难形成,历史认同也无从谈起。所以,新疆的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较之内地阻力更大,千扰因素多,困难重重,要达到预期民生效果也要历时之久。那么针对新疆特殊的客观现实境况,民生问题如何解决与如何改善呢?这里谈一下自己几点粗浅看:

1 全力推进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

1.1 以科技为支撑,加快发展新疆工业,打造特色林果业基地,示范基地,形成新疆特色农产品新疆、国家、世界知名品牌。

新疆优势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要从全局考虑,支持新疆合理提高资源加工利用的比例,面向市场发展一些下游产品。新疆发展特色农牧业大有可为,要帮助当地建设好农业示范园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色林业和畜牧业,加快推进农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品加工、深加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统筹规划建设工贸园区,搞好配套设施,构筑发展平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要支持新疆深入实施面向中亚、联接内地的对内对外开放战略,发挥东引西出、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帮助受援地加快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建设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围绕增强发展能力开展对口支援,往往是互利互惠的。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需要支援方的付出,也会给支援方带来收益;不仅要开拓新疆当地市场,还要开拓内地和周边国家市场,开成区域经济协作的综合效益。着力打造特色林果业基地,示范基地,形成新疆特色农产品新疆、国家、世界知名品牌。

1.2 加快新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要想富,先修路。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的主要条件之一。在铁路公路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出现以前,或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地区,运输成本极高,从而减少了人们的运输需求,人们的经济活动只能局限于极为狭小的地理空间之内,而且人们的大部分劳动要花费在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运输活动中,就不可能形成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就不可能存在规模经济。

没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高昂的运输费用会割裂市场联系,把一国经济划分成不同的孤立市场,从而限制专业化分工的范围与深度,抑制经济发展。

虽然近年来新疆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等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但和沿海及一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尤其对实施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还不能适应。如新疆运输距离长,交通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运输方式的结构不合理,造成各种工农业产品运输成本高,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抑制了新疆资源优势的发挥。因此交通长期以来始终是我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1.2.1 对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建设。根据交通建设项目的性质、所在地、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资源状况、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开发目标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综合分析,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分为“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和“一般性项引’三类,实行分类投资指导政策,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1.2.2 在目前新疆财政收不抵支情况下,仅仅依靠地方交通规费收入已难以保证常规发展,更谈不上加快发展和超常规发展。新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继续申请国家的大力支持,积极发挥国家投资的主体作用。

1.2.3 积极要求国家在运价政策上给予我区更多支持,实行优惠的价格政策。以减少进出我区货物的运输成本,促使东西部地区建立良性的互补关系。如我县(岳普湖县)招商引资政策中的产品运出和原材料运进优惠或减免政策等。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享受社会保障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前提,也是广大老百姓的迫切愿望。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还存在亟待解决。如社会保障覆盖面窄,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保资金来源不足,缺乏法律保障;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一下措施完善新疆的社会保障制度。

2.1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加快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其覆盖面,实行包括农村、城镇相对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养老保险费用体系。

2.2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失业保险体系

一要使国有企业所有非自愿失业职工都能获得事业救济和再就业帮助;二要使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覆盖城镇农村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工以及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订立劳动合同职工;三要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目标,做到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四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