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建设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建设认识

法治建设认识范文1

一、组建医管会(决策层),创新决策机制

成立县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由常务副县长任主任,分管卫生的副县长任副主任,组织、编制、发改、卫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资、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作为全县公立医院的决策机构,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医管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公立医院资产管理、重大投资事项决策及财务监管;负责公立医院法定代表人聘任、解聘及年薪制定;研究审批全县卫生发展规划、医疗资源整合、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等重大事项;制定公立医院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与公立医院签订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并负责对管理层执行国家、省、市卫生法规政策及县医管会的决策和决议情况进行监督;对公立医院的资产、运营进行监督;对管理层履行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监督;对医院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情况进行监督,推进医院民主管理。

二、聘任医院院长(管理层),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

县医管会公开选聘院长作为医院的法定代表人,院长及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医院的管理层;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县医管会聘任。院长主要行使以下职责:主持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县医管会决策;组织实施与县医管会签订的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拟定医院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拟定医院的人事、分配、职称聘任等基本管理制度;拟定医院运行的具体规章;提请县医管会聘任或解聘副院长,聘任或解聘医院中层管理人员。

三、完善制度章程,确保新的治理机制规范运行

事业单位章程是法人治理制度的载体。《章程》草案由县卫生局会同县医管会、县人民医院拟定,经县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核准后实施。《章程》明确了医管会依法办事、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相互平等的基本议事原则;明确了议事范围,包括:医院发展规划,医院院长、副院长聘任,医院财务预决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涉及医院全局性的重大工作、重点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明确了议事程序,包括:议题确定、集体讨论、会议表决、会议记录、形成纪要等。

四、法人治理机制落实情况

一是科学核定编制。按照《山东省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本着编制总量一次核定、动态管理、逐步配齐的原则,为县人民医院核定编制785名,核定院长1名、副院长4名,核定管理机构12个、临床医技机构52个。二是推行干部公开竞争上岗。按照公开竞争的原则,由县医管会聘任院长,由院长提名聘任副院长。县人民医院依据编制文件,按照“因事设岗,综合设置”的原则,对行政职能科室进行整合,对临床医技科室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对中层管理人员实行公开竞岗。全院共有131人参加中层管理职位竞争上岗,通过竞争,104名优秀人才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其中正职43名,副职61名,人员结构、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是推行员工全员聘用。县人社局配合卫生部门制订了《平原县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县公立医院岗位进行了分类,并确定了竞聘上岗的程序和办法。县人民医院487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竞聘上岗,460名竞聘成功,其中2名同志高职低聘,4名同志低职高聘。

通过搭建以医管会、管理层为主要架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平原县人民医院初步建立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医院在人事管理和绩效分配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自,有效激发了医院的生机与活力,优化了服务流程,提升了服务质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主要有四个方面问题:

法治建设认识范文2

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是她不舍追寻的法律真义

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民事审判法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同志在多年的审判实践中对法律真义的理解。××*曾从事过审判档案管理工作,不论她在什么岗位上,都把公正与为民放在第一位,在负责档案管理工作时,为了便于档案管理与查询,20*年她负责起草了法院系统电子档案录入方案,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对7万多卷宗电子录入、扫描、建档工作,使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走在了全市档案管理工作的前列,所在单位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本人被山东省档案局授予“全省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荣立个人三等功。20*年,××*调入本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工作,民事案件的当事人都是普通的基层父老乡亲,他们大多生活在法律语境的边缘地带,诉讼也多是离婚、工伤事故、道路交通、邻里纠纷等案件。为了审理好这类案件,她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关,提高办案的效率,使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以最有效的办法和最能让当事人接受的方式,为百姓主持公道。另一方面强化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意识,把人民满意不满意、赞同不赞同、拥护不拥护作为工作标准,做到在思想上爱民、行动上亲民、方法上便民,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20*年她审理了一起长达18年的学生伤害赔偿再审案件,为了调取证据,她三上北京、济南调查相关证据,先后十余次走访当事人,依法判处某学校赔偿当事人各项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共计17万余元,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自20*年以来,共审结民事案件380件,其中调解结案166件,其办案数量及调解率均居全院同行首位。所审结的案件均能做到案结事了,无一超审限、无一错案、无一发回改判和上访缠诉。20*年荣立个人二等功,20*年被山东省妇联、山东省高院授予“山东省优秀女法官”荣誉称号。

二、定纷止争,促进和谐,是她不懈追求的审判目标

定纷止争,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是人民法官神圣职责。××*结合民事审判工作的实际,总结出六条诉讼调解法,即教育说理法、判例指导法、理解信任法、耐心讲解法、换位思考法和社会介入法。在20*年审结了一起二审交通肇事赔偿案,上诉人沂水县居民王某驾驶货车将骑摩托车的刘某撞伤,一审判决后,王某不服,提起上诉,在二审审理期间,王某召集部分亲属围攻一审法院,××*同志得知情况后,及时和原审法院承办人员沟通,并运用教育说理法、换位思考法和判例指导法,耐心细致给王某讲解有关法律规定及其相关判例,指出其行为的严重后果,经过长达2个小时的说服工作,王某撤回围攻上访人员,阻止了一起严重违法事件的发生,又经过不厌其烦地多次调解工作,上诉人一次性将5667元现金交付被上诉人,案件实现了圆满解决。

××*作为一位女法官、一位母亲,她不仅有着亲情和爱心,还具有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一起离婚案件中,因其男方有严重过错,男女双方均同意离婚,但为抚养孩子及家庭财产分割发生争议,在调解中她运用社会介入法,让其亲属和10岁的女儿做其父母的工作,女孩的父母受到了感动,在财产分割上也互相让步,以调解结案,此案虽然不是喜剧结果,但依法保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利益。庭后,××*又将其电话号码留给女孩,与女孩长期保持“热线”联系,鼓励她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在她审结的离婚案件中,调解率达到60%以上。今年8月1日前,××*同志作为涉军合议庭成员接受了山东省广播电视台的采访,其所审结的涉军案件均能达到质量高、结案快,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军人的合法权益。

法治建设认识范文3

关键词:职教师资教育;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08-02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常设的一个专业或方向,每年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工程技术类毕业生,这些学生就业在各行各业,包括进入紧缺教师的中职院校当职业教师教师[1]。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中职院校培养理论、技能兼并的“双师型”教师的重任,但目前其在专业课程上,仍参照普通本科教育进行系统性、完整性专业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并不指望这些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职业和劳动世界建立起直接联系;二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不是来源于企业现实需求,而是“对应”的工程科学[2]。因此,如何发挥职技院校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优势,设置本专业系统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机电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让职业教育教师具备两类能力,即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指掌握某一学科扎实的理论知识,而教学能力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此外,作为职业教育教师,还应当具备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职业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与普通的高等院校机电专业相比,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应具有专业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首先,从专业的定位出发,职业师资人才培养和普通本科教育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既懂机又会电”的专业能力。但对于职业教育师资的学生来说,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只是他们需要掌握的主要技能之一。除此之外,还需学习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同样的4年时间中,简单的参照普通本科教育进行专业课程系统性、完整性教学,教学内容局限于对相应工程学科的筛选、调整和重组,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出现学生“机不太懂,电也不太懂”的局面[3]。

其次,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职业教育师资在其人才培养上比普通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例如金工实习),还需跟校外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给予学生更多的校外企业实习机会,加强其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和培养工作场景经验。所以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课程设置中,实训课时可以多于理论学习的课时,这跟普通高等院校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区别。

再次,从职业的定位出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且就业的第一目标到中职院校担任职业教育教师。基于此,职业师资人才培养应该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其学生必须掌握师范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技能。对于同样是在短短的四年学习时间里,让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理论基础,加强实践锻炼,同时具备教师教育能力,对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来说,无非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任务[4]。

二、机电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置基本原则

根据就业需求,学生需在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和职业教育几方面协调发展。

1.针对企业就业方向,学生需有扎实的机电类专业理论知识,着重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电子、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此外,在实践能力上,学生还有具备数控机床编程及加工应用、机电系统设计维护等综合动手能力,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以实现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相对接。

2.针对职业发展方向,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实践实训机会,并获取本专业的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例如数控车工(铣工)中级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等。此外,学生通过接受师范教育,在掌握师范教育理论和教师技能的基础上,获取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从而体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新特色。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1.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比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主要分为通识素质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资格教育和集中实践教学四大块,其中学科专业教育为重点,同时加强了实践教育,如表1所示。

2.学科专业课程设置:

(1)理论课程设置[5]。在学科专业课程上,机电一体化专业职教学生的主要课程和普通本科教育从学科的系统上来说是一致的。考虑到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跟普通本科的差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综合性较好的教材,或者尝试几门理论课合并成一门课程(如图1)。例如,可以选择《AtuoCAD》和《机械制图》融合、《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融合的一些综合性教材,而《公差与配合》与《机械设计》、《零件测绘》与《机械制图》则可以进行合并。

(2)实践课程设置。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师资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师资培学生的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见习、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是教学实验部分,例如电子电工实验、单片机实验、CAD工程制图上机实践等,是对理论课程学习的一种补充和深入。

②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包括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毕业设计,是一种综合性较强实训。

③专业见习与实习。专业见习是指在学生入学初期,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或中职院校参观访问,对本专业有个初步了解。实习一般设置在最后一学年,比如专业实习可以放在大三暑假,由学院统一安排到合作企业(机械制造类)进行8周左右的实习,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

④考证培训。针对学生专业职业技能需要,学院在学生参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前,还需安排相应的工种操作技能培训,以帮助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三、机电一体化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法[6]

在职业教育教法上,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曾经总结出5条主要的授课模式,即项目教学法、发现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微观教学法。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微观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也许更加合适。

微观教学法的要点是确定题目、独立工作、伙伴工作、小组合作和结束,主要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的问题中的独立思考、实际动手、信息共享和合作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机械制造基础》的实践教学课程中,设计题目“根据实际生产,制定马桶把手的工艺流程”。由学生分组完成,分工合作,学生课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得所需的信息来确定最合适的工艺流程。

角色扮演法更多的是讲究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例如将自己定位为数控车床的一线操作工人,如何进行数控车床编程和控制其进行加工。或者是模拟把自己当做职业院校的教师,面对你的学生,你如何把你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在国外,教学更多的是思考如何活教活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目前来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上,大多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更加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而不是局限于对应的工程学科专业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修改,或者简单的增加实训课时。但总体上,这些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仍是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辅,用来增加实际工作经验的课程和教法仍然很少。本文基于实际工作,提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课程教法上的一些思路,当然,这些方法和思路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建荣,王建初.论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J].2010,(01):38-41.

[2]菲利普.葛洛曼,菲利克斯.劳耐尔.国际视野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M].石伟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0-70.

[3]闫金友.关于职业院校加强机电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6,14(5):98-99.

[4]季月琴.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研究[J].职教论坛[J].2009,(17):73-74.

法治建设认识范文4

关键词:涉台法务;人才培养;知识教育;泰勒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D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法的理性化途径,与法的命运,直接取决于法学内部的种种情况。亦即:端视于对法的形成方式发挥职业影响力的那群人,有何特质而定。一般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只不过是间接的决定因素。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法学教育的方式,亦即:法实务家是以何种方式训练出来的。”[1]涉台法务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特殊的培养教育模式的设计。

一、福建省涉台法务人才培养目标

(一)精英取向、职业取向与通识取向之取舍

1、精英取向

将涉台法学教育目标设定为法律精英教育,认为涉台法学教育在于培养具高度理性、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之高级专门法律人才。如有学者提出,学院式法学教育应借鉴日本之“法律职业精英”,侧重精英教育,究其原因精英教育是作为高度经验理性之法治需要;若将法律职业者视作“产品”,应具众多知识、职业道德及品格。

2、职业取向

涉台法学教育的目标设定在培育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要求之特殊涉台法律职业人才,对于有志从事涉台法律实务者进行科学严密的职业训练,使其掌握涉台法律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因此,接受涉台法学教育者可视作进行职业教育或进行职业训练。

3、通识取向

有学者指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系培养涉台法律人才的首要价值标准,平等、公正、正义的民主思想应当是涉台法律人才职业道德质量之应有内容,所以,涉台法学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之一部分,其所提供者系一种通识教育。

(二)强调法之适用取向与着重法之形成取向

1、强调法之适用取向

法学科目教学研究上重视演绎及诠释方法,是自成体系、独具内部理性之学门。强调法之适用取向,涵摄过程倾向静态、实体之概念,适用法律之结果自然也会讲究、预设唯一之正确答案。林钰雄教授曾提到德国法学教育之目的在培养“能正确适用当代法律于具体案件上之所谓有分寸的法律人”,德国法学教育之理念颇能传达强调法之适用取向之目的。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的涉台法务实践人才可以此为价值取向。

2、着重法之形成取向

法之形成取向之训练系在于判例拘束原则,及强调区辨、类比等能力,法之适用能力并不特别被强调,对于找出正确答案亦非其所重视。在强调法之形成能力下,上揭法学教育之内容,在设计出具有论坛性质之程序架构,以便随时可进行理性辩论,促进法律之形成,包括形塑、生长与演化。[2]教育目的系指教育欲设之理想,决定教育发展之方向,指引教育活动之归向,故教育目的不能无中生有,应在其所处社会环境下形成。良好涉台法学教育目的之形成,应有下列特征:涉台法学教育目的应能与实际教育情境相关联;涉台法学教育目的应与社会所需涉台法务人才培养相关联;涉台法学教育目的须具有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检验之可能性。

(三)确定培养目标之原则

1、回应社会发展需求

个人不能离群而居,教育重点之一即在设定使个人能适应未来社会,进而有服务社会之能力。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皆有其不同意义之教育目的,例如:民主社会体制之教育目的,希冀培育具自由民主素养之现代公民;共产社会体制之教育目的,以培养身为劳动者为荣之公民;二十世纪以前,教育目的在培育维护传统文化之国民,二十一世纪,应以兼具人文与科技、本土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公民。故,当今福建省涉台法学教育目的应能回应社会变迁下对特殊专门人才的发展需求。

2、调合学习者身心发展

学习者是教育之主体,教育目的的拟定,应能调合学习身心发展,若一昧只求劳力成本、社会效率或国家进步,而忽视学习者主体的身心发展,其效果自是有限。

3、顺应教育发展思潮

教育发展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有变动,而中西教育思想家亦经哲学思辨、透过观察或实证不断提出教育理论,此皆为使教育主体获得最大发展,亦为使社会变迁持续前进,例如:二十世纪初期,杜威倡导实验主义,重视个体经验改造、增强个人适应社会能力;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时代,涉台法学教育发展思潮不只是发展潜能、社会适应,亦强调培养具有终生素养、本土化与国际观之现代化的涉台法务专门人才。

二、从涉台法学教育课程设置观点―兼论泰勒课程模式

Curriculum(课程)英格人早在一八二年即开始使用,美国人约慢了近一个世纪,首见于一九一八年鲍比特所着《课程论》。之后,课程的工学模式成为课程发展的主流,以科技理性、科学的典范来发课程。在这段期间有很多与课程相关的大事件,而最重要的就是一九四九年将工学模式更加理论化、模式化、步骤化,提出所谓的Tyler模式:课程目、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鉴。其后,Tyler的学生都踏着这样的脚步研课程的发展,课程研究几乎都聚焦在这样的问题上:目标要怎么决定、课程要择什么、课程如何组织和评鉴,所以传统学派之力量可以说是非常大的,在学教育之课程模式上亦扮演关键角色。

(一)统一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在于:传递学生有关其所生活之世界的知能、提供有关自然现象的事实、传授科学之原理原则、赋予将有关现象理论化与类化的能力。课程能传授年轻人不同文化现象的类别,如所处社会及包社会的规范、价值、传统、与信念,但在这些化现象的教学方式,虽非采用直接或分开之方式传授,却可经由教师、学习者、课程与教学等因素之交互作用,让学习者习得;是故,从某种角度来说,课程一方面系为达到教育目的作用,但另一方只是协助传递人类认定有价值之知能。

以大学教育而论,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何者为重,或需加以统合,均会直接、间接影响到课程之结构与教学科目安排。我国大学教育一向以培育研究高深学术之专门人才为宗旨。但专才教育发展至极点,可能会造成如英国物理学家施诺爵士所指的对立之“两个文化”,或两个以上文化鸿沟的弊端。

(二)大学自治之必要性

大学自治究系如何规定,美国高等教育法学认为大学的任务即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实验和创造之环境,大学在学术基础上自己决定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谁来学,而其中教什么、如何教之决定,具体表现即在大学课程之安排。

德国认为直接涉及教学与研究事项均属于大学自治之范围,大学教师在学术领域中扮演关键,因而对于校园内授课之程与教材以及研究方向,均享有主导地位。教育行政机关或国家应尊重各大学课程自主,不得以命令强制规定课程。其勾勒范围大致包括,学术计划之拟订、教学大纲之订定、教学课程规划、学术研究与教学授课相互协调配合、学术性设施之设置与研究组群之参与、学则与考试规则之制定与执行、教师与研究助理人员任用等人事事项。

(三)泰勒课程目标选择模式

一九四九年,泰勒在芝加哥大学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出课程设计之法则,即课程目标、课程选择、课程组织、课程评鉴,详细地说从目标,以至学习经验之选择、组织,乃至评鉴,形成一个循环,根据评鉴而得结果,反馈至目标,备供修正之依据,是故此种模式,亦称为“理性计划模式”有时亦称为“手段──目的计划”。

选择目标最受青睐:泰勒法则可说是一种选择教育目标之过程,泰勒提出的课程计模式相当具有综合性,特别系该模式之第一部分―选择目标。泰勒建议课程计划者应循三个管道──学习者、社会、教材收集而来资料──以确立一般目标,确立一般目标之后,透过哲学及心理学筛选后,进行过滤、修正,何谓哲学及心理学之筛选,以下作一解释:

1、第一重之哲学筛选

泰勒将学校拟人化,视学校为一动态、有生命之实体,是故,其所指哲学之筛选与“学校专注之教育与社会哲学”、“学校接纳之价值”,“学校信仰之内容”等理念,务其所筛选出之目标尽量一致。此部分相当易于理解,在统一课程模式之时期,法律系之课程安排重视实体法、诉讼法及商法部分,与司法实务审检辩人才所需之专业能力不谋而合,在校定课程时代,如台湾地区东吴大学着重英美法,是故其课程选择上,有相当比重之英美法系课程,而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学系着重在财经课程发展,是故从一年级开始便有相当比例之财经课程,与一般法律学系有所不同。而在福建省的各大高校中,在培养涉台法务人才的课程设置又有多少特色而言呢,我们不得而知。

2、第二重之心理学筛选

为了应用此种筛选方式,教师须厘清自己认定较佳之学习原理。泰勒指出:学习心理学不仅包括具体与固定之发现,而且也应涵盖统一之学习论,以协助列出学习过程之性质、学习过程发生之方式、在何种条件下发生之学习过程、采用那种运作方式等。

以泰勒课程模式观我国法学教育,哲学和心理学二道筛选应如何看待,哲学筛选系一种上位概念,可将之视为各校法学教育目标,法学教育目标各校如何订定,本文认为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当然为最佳,但亦有不以此为限,如台湾地区中原大学财经法律前身为商学院所设之财经法律学系,系以培养进入企业界之法律人才为其目标,虽然在培养模式上我们强调差异性,不要同质化,作为师范类的福建师范大学应利用其本身的学科优势,重点应放在培养教育类的涉台法律人才,而属于财经类的福建江夏学院应着重培养通晓两岸财经法律法规的复合性和应用型涉台法律人才,能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提供更加优质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人才。但无法否认者系不论其目标为何,课程编排却仍以国家司法考试科目作为规划方向,此为我国法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特色之一。

另就心理学之筛选,笔者认为现今法学教育之科目对于刚上大学的学生而言显得过重,试想,新入学学生大约十八岁的生涩年纪,他们便开始学习非常复杂人际关系与社会百态下所产生的法律关系与法律问题;以他们有限的社会与其他经验,要了解及处理此等问题,非常不易;更何况法律所讲究推理的高度技术性,或公平正义观念的抽象性,或法律所使用文字的结构困难度,或表达所需的高度精确性,对刚开始学习法律的年轻学子,都造成许多困难。对此等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常属极为痛苦的经验。 就连传统的法学知识在理解尚存如此难度,何况以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涉台法学教育。

三、涉台复合性法务人才培养与国家司法考试之关系梳理

大学的目的在于保存与生产知识,因此大学的涉台法学教育也应该从这个方向重新定位与厘清。涉台法学教育传授给学生的只是学术的雏形,亦即逻辑的思考与批判的眼光。然而逻辑的思考与批判,必须从对实体法法体系以及法规范目的之清楚了解而出发,欠缺扎实的实体法基础所产生的批判是无根的。在这样的大学法学知识生产过程中,自然培养了日后快速反刍、再生产法律知识的技术与能力,也成为下一步学术生产的基础。自然而然,这样在大学法学院所复制、再生的知识,也正是国家司法考试所要测验出的应考人的门槛要件。这个见解从法学教育与实务应用结合的教学目标出发,对于大学法学教育课程的内涵与设计有所启发。然而在我国一般认为合格的法律人并不以接受过正规法学训练为已足,必须通过司法考试者才能被民众普遍接受。[4]因此除了大学法学院的课程必须调整,国家司法考试在结合学术与实务的目标上,势必也要较现况有所改变。

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太过强调法律知识的传授,很难说着重 legal mind的培养。究其原因所在,不外由于法学教育受到国家司法考试的影响,通常都只偏重于与考试有关的法律的教学与解题技术的训练。使得学校教育变成只为培养一些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帮助他们将来能考取法官、检察官或律师,取得任用或执业资格。而大部份的学生也都把求学的重点放在与考试有关的法律课程的学习,至于与考试无关的基础法学或相关的基础科学,便很少有学生肯下功夫去加以研究。在这样的情形下,学校的法学教育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是很自然的,但是,所谓“法律人”的培养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法律人的品格,或人格教育方面,目前就相当缺乏。而我们在着重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性的涉台法务人才时,绝对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部部国家司法考试的机器,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独特的涉台法律视角来坚定自己永久长远的信仰,而不是屈服于短暂的通过司考的自我满足。

参考文献:

[1]刘恒p.从知识继受与学科定位论百年来台湾法学教育之变迁[D].台湾大学.2005(6)

[2]屈茂辉.海峡两岸法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科学版).2006(1)

法治建设认识范文5

关键词 水利建设 节约成本

中图分类号:TV5

一、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方向

1.1 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推动水利新理论的形成

20世纪我们在建设大型水利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各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由于大量的不合格水利工程的建设,流域的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出现短路的现象,破坏了地表水的平衡,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影响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食物链中的某些环节遭到破坏,物种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防洪工程的建设在杜绝了洪灾的情况下,也阻止了洪水泛滥区与河流之间的水循环工程,导致洪泛区的生态活动难以进行;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速度超过它的再生速度,过量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地表植物的枯萎、地面下沉等严重的后果;流域一般都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但大量污染物的排放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内,环境的总体质量下降,流域的物质循环受到阻碍。这都要求我国发展新的水利理论,实现我国水利的现代化,维护生态的平衡稳定。

1.2 我国水利新理论的发展

为实现我国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水利新理论应运而生,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充分体现高科技、现代化的管理思想。传统的旧水利理论是以改造大自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主要指导思想,以力学知识作为支撑,在这种思想下的水利建设工程严重的破坏了水流域的循环系统。水利新理论在总结传统理论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情况,发挥水利在流域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水利新理论跨出传统水利理论的局限,将流域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重视流域的物理特性之外着力分析流域的社会及自然特性。在研究流域的水文规律的基础上,从天象、地象及生态整体上观察水域情况。同时,不可忽视人类活动在其中的影响。顺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水利新理论在综合分析水域的自然特性、水文状况以及社会特性,实现流域范围内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水利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控制分析

2.1 完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企业质量控制能力 完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分包、转包的质量监管是有效避免水利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的重要方式。在现代水利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应加强自身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构建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的质量控制体系,有效提高企业对施工质量的监督与控制能力,预防常见质量问题的发生。

2.2 科学规划工期进度,减少工期紧缩造成的质量问题 在现代水利工程施工中,由于事前规划不合理或对工程所在地气候条件估计不足常会造成工期紧张的情况。企业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减少企业工期延误造成的成本增加,其在工程施工中会相应缩短各个工序的施工时间。例如:水泥混凝土浇筑速度提高、浇筑后固结时间缩短、养护时间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水泥混凝土强度,甚至导致混凝土工程的开裂,其严重的影响了水利工程中坝体的安全。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在工程造价编制阶段即考虑工期对施工的影响,科学规划工程施工工期,将可能影响工期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以此确保工期的合理、科学,为有效避免工期问题造成的质量隐患奠定基础。

2.3 注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施工技术是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也是现代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要通过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指导技术管理工作,有效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参数符合设计要求,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在现场管理工作中,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还要加强现场监控力度,加强技术人员与质量人员的巡检工作,提高技术控制效果,以此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

三、做好精确预算,开源节流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趋势,改善网络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预算管理是信息社会对时空管理控制的客观要求。

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的编制、执行、内部审计、评估和动力都组成、运营管理控制系统。外部环境:今天大多数的水电建设企业进行简短的、扁平的、快速发展模式,简单地注意建设速度快、低成本、早期的输出,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导致相应的输入大的建筑公司,导致在一个资金短缺,导致收益低、运行困难。内部环境:机械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涨、员工工资成本增加。与此同时,作为经理意识薄弱,导致自我管理和控制,心智成本上升索引。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战略把握全局的前提下,在细分市场上精确制导,取得绝对优势。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争创节约型机关:“四个一”,即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分钟:节约型项目部:杜绝在物资采购、工程结算、设备材料使用管理混乱;各种非生产性经费开支,如电话费、招待费、差旅费等方面不必要的浪费。在资金运作方面:健全完善承包机制,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实行资金集中统一,盘活闲置、沉淀资金,加大财务控制力度,资金管理应遵循“以收限支,以支促收,先收后支,合理有效”的原则。在物流方面:对于客观物流成本得管理控制,狠抓实物流通费用、信息流通费用、物流管理费用的管理控制。在施工生产上:大力引进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生产消耗,增加利润含量。

四、水利工程严格的执行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 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的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作者简介:

法治建设认识范文6

    现将建设部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建设部79号令,以下简称《办法》)转发给你们,并就实施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以下简称工程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及监督管理。

    市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规委)负责有关勘察、设计招标资格条件的审查。

    二、申报甲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经市建委、市规委初审后,由市建委报建设部认定。

    申报乙级(或暂定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经市建委、市规委审查认定后,由市建委统一报建设部备案。

    三、在本年度工程招标机构资格认定中,《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暂定为“通过全国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

    四、申请招标机构甲级资格的,具有注册建筑和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应各不少于2人;申请招标机构乙级资格的,具有注册建筑和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应各不少于1人。

    五、申请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含中央在京单位),统一到市建委和市规委领取《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申请表》,并按《办法》第十条规定的要求,分别向市建委或市规委报送申报材料。

    六、报送申报材料时,还须同时提交已过的全部工程项目的招标机构与被单位的委托合同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中标通知书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其中两项工程的招标文件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被单位(业主)对招标机构的业绩评价文件2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或注册资格人员资格证书正本1份及复印件2份,其中专职人员还需提供劳动合同及其保险证明正本各1份、复印件各2份。

    七、申报甲级资格的,向市建委报送一式7份,向市规委报送1式2份;

    申报乙级资格(或暂定级)的,向市建委报送一式3份,向市规委报送1式2份。

    向市建委报送申报材料时,除书面材料外,还须报送申报软盘1份。申报软件向建设部信息中心购买。

    本年度报送时间为2000年9月26日至2000年10月15日。

    八、市建委、市规委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根据专家委员会的评审意见,作出最终认定并公告认定结果。

    符合申报甲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条件的,经由市建委统一报建设部认定;

    符合申报乙级(或暂定级)工程招标机构资格的,经由市建委统一颁发《工程招标机构乙级资格证书》或《工程招标机构资格暂定证书》。

    九、凡未按本通知要求申请办理工程招标机构资格认定,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招标业务,否则将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