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技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科技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科技教育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1

确立科技教育理念与文化

教育思想融入理念和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我校树立了“为明天培养主人”的教育理念,校园主题文化为主人文化,其主要内涵为:学习文化,责任文化,创造文化。我们给创造文化的明确诠释是:唯有创造最快乐。创造是科技的灵魂,它融入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同时,我校在特色发展定位上突出了科技地位。确立“构建三色校园,创重庆市特色名校”的目标。三色校园,即书香校园(红色)、科技校园(蓝色)、律动校园(绿色)。明确提出了科技校园的构想:让孩子们人人爱科学,人人学科学,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孩子们在创造、发明中享受到探索的乐趣,让校园处处留下孩子们创造、求索的身影。

完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

要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人人参与、人人享受的教育,就必须加强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我校科技教育的课程构建是:必修课程+辅助课程,辅助课程=研究课程+活动课程+竞赛课程。

必修课程 我校的必修课程由两个板块构成,一是国家课程,每周必须开设科技课;二是校本课程,学生全员参与科技兴趣普及教育。

辅助课程 我校开展了研究性课程活动,如校园植物考察、远程协作研究、变废为宝创意探究活动。学校开设了活动课程,如科普阅读、校园科技节、家校联手搞科技、科技手抄报等。竞赛课程,我校把上级竞赛科目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课程开设。鼓励师生参加活动课程并争夺奖项。几年来,我校师生参加了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了重庆市少儿机器人足球、车模、建模、航模等比赛,参加了全国科技创新作品大赛,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多家联合举办的知识游戏竞赛等。

创建科技教育实验场所

科技教育是一门实验型的学科,没有必备的科技教育的仪器、设备、场所,是开展不好科技教育的。科技教育要创建哪些相关的条件和场所呢?

建好实验室 一是建好与国家课程相匹配的基本实验室,二是建设与学校校本特色课程相匹配的科技实验室。

建立实践基地 科技教育需要利用好校外资源,尽可能地建立好校外科技教育参观、实践基地。我校积极主动地与开县气象站、消防中队、养殖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其成为学校科技教育基地。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提供科技活动器材 科技教育的研究型课程、活动课程、竞赛活动等都需要提供活动器材,学校要舍得一定的资金投入,确保活动的开展。

全员开展科技辅助活动

科普阅读 一是学校充分发挥图书室科普书籍的作用,让学生乐于到图书室借阅。二是学校为各班学生订购了科普读物。三是鼓励学生自购自备科普读物。四是要求学生收看科技类电视节目。五是学校开展科学故事会、科幻征文大赛等。

“特长班+ 兴趣班”模式实现全员参与 我们与“2+2”活动紧密结合,把科技活动作为学生必选活动之一,实现人人参与。为此,我校探究定格了“特长班+兴趣班”的教育模式。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了科技特长班,如车模班、桥模班、航模班等,原则上研究课程和竞赛课程的内容由特长班完成。余下的学生以年级为单位组建不同的兴趣班,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主题,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并接受书本之外的科技创新教育,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个人潜能得到和谐、有效的发展,原则上活动课程的内容由兴趣班完成。

实现了科技特色学校的蜕变

构建了“4+2”科技教育模式 我校确立了“4+2”科技教育模式。“4”是指利用四种方式开展好科技教育:一是课堂教育,每班每周开设三节科学课,教育学生学科学;二是特长教育,利用“2+2”活动开设科技教育特长班,培养科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三是兴趣教育,利用“2+2”活动开设科技教育兴趣班,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四是科技活动,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2”是指使用好两类教材来开展科技教育:一是国家教材,就是科技教育课上使用的教科书,教师必须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认真使用;二是校本教材,除课堂教育外的其他三种教育方式所使用的教材,均是我校教师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2

科技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教育作为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为此,构建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可以以下面几点为抓手。

首先要培养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要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创新教育中要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其次要培育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各学科要密切配合,借助不同学科知识、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节、主题队会等活动,让学生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班级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中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实践证明,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信心,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创造性思维。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3

一、案例分析:科技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学校从2006年建校起就开始对在校学生开展全面的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据统计,学校目前正在参与或参与过科技发明创新的学生共计368名,占目前在校生人数(3854)的9.5%;涉及全校8个系21个专业。全校学生累计设计制作创新成果376项,获得专利证书11项。在国家级科技发明成果评选、竞赛中获奖共92项(其中金奖27项),占发明创新成果总数的24.4%。(一)在社团课程中加入科技创新元素,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首先,要求课任教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对学习、生活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锻炼多向思维,进行科技发明创造。第二,综合全日制专业学习与专项科技创新辅导活动的作用,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交叉培养。如给汽车技术系和机械技术系的学生,补充单片机、电气原理知识和创新性技能;为电气技术系的学生补充五金材料和机械装配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三,设立科技教育选修课程,让更多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学习相关知识,并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制做出创新的产品。(二)组建学生科技社团,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成立学生科技社团是调动学生有效参与科技发明学习的重要途径,能让更多对科技发明有兴趣的学生在社团内进行定期的学习和交流,直接地了解到科技发明的工作内涵。依靠学生科技社团可以实施“四个一”:即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学生科技工作组织机制,确立一批有相当水平的学生科研项目,建立一批学生科技研究基地,制定一套完善的奖励机制。(三)聘请科技发明专家授课,丰富科技创新教育形式。一是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和社团科技项目,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举办科技发明讲座,通过模拟示范、案例分析、实验教育等方法寓教于乐,充分培养学生科技发明的兴趣。二是要求校内科技发明专家或辅导员指导学生科技发明的课题选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并通过展示PPT进行成果汇报,接受同学相互提问,从而检验设计思路,教师在最后帮助讲解辅导。还可通过组织观看最新技术信息、了解国内外发明创新成果,熟悉当今新技术、新材料和芯片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科技创新发明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四)开辟多种互动途径,促进学生不断提高科技发明水平。一是通过网络平台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解决学生在发明创作过程中的疑问和困难。二是通过组织参观学习、交流互动、科技比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三是参加科技发明比赛,开展校内科技比赛,以科技项目为主体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引导学生重视知识产权,增强专利意识。

二、进一步加强技工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几点建议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4

一、把科技工作摆到学校的重要地位

(一)成立组织,精心布暑

早在争创**市科技教育基地校的过程中,学校就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的科技工作,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不断丰富学校内涵的需要。因而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此后又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副书记任副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分管副校长任主任,负责科技工作的日常事务,领导组做到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校长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学校工作为科技工作开绿灯,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钱给钱。学校建立了科技工作的议事制度,先后出台了《**中心小学科技活动三年规划》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科技工作的意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

(二)全员发动,全员参与

学校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技教育工作中来,使科技工作家喻户晓,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的思想,成立学校兴趣小组,指定辅导员,加强对科技兴趣小组的指导,每个兴趣小组都要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学生、有场地,努力做到有实效,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参加学校、县、市、省组织的科技活动,动员教师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通过科技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受益非浅,老师们也看到了科技教育的实效和发展前景,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绩有了全面提升。

(三)重建制度,计划先行

为了把科技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引领师生主动地开展科技工作,学校加强科技工作的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包括《科技活动室制度》、《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以及各专用教室规章制度二十余项,以制度规范科技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技工作的开展,此外,科技工作努力做到计划先行,学校每年初召开科技工作专题会议,认真讨论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对学年工作作出整体安排,然后狠抓计划落实,确保创建工作不走过场,并对每学年的科技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和差距,及时纠正,弥补不足。由于重视制度,计划先行,科技创建工作思路清晰,稳中推进,有条不紊。

二、创设浓郁的科技校园环境

(一)利用宣传阵地,营造创建氛围

学校在明确了科技工作的目标之后,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大造舆论宣传的声势,营造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使科技工作深入人心。为科技工作做好思想准备。

(二)打造硬环境,做到科技教育“环境化”。

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为使学生在校有更多的科技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活动室的教育资源,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科技活动室的硬件建设,充实和完善硬件配备、网络活动教室、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小小气象站、科技画廓已装备一新。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平台,基于做到科技教育“环境化”。

(三)打造软环境,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技教育“学科化”

学校科技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技教育“学科化”,科技教育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技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技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抓好科技教育的学科渗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科技教育内涵,是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坚实基础。为此,我们一方面重视科技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技辅导教师为骨干,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形式,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技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技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有目的。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各学科间科技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齐头并进,相互连通进行科技教育,联合进行科技教育渗透,使科技教育真正落实到各科教学之中。

三、打造科学型教师队伍

一流的学校既要有一流的设施,还要有一流的教师。“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勤于动手”的榜样。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习国家有关科技教育的法令条文,学习与科技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其他学校的教学实践经验,努力转变不适应科技教育思想的观念,不断钻研科科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技育人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热情,热爱科技教育,争当科技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二)专家引路,培养骨干。学校积极与县内外教育专家取得联系,经常向他们请教或邀请他们来校作学术报告,来校把脉会诊,指导培养教师开展科技活动,同时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形成了一批科技教育骨干,并担任科技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批科技教育的领头雁,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工作。

(三)科研导航,开发科技资源

为了丰富科技内涵,整体推进学校科技工作,学校大兴教学改革之风,倡导以研兴校,以研促教,教科室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科技教育课题研究,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根据科技思想,围绕科技目标,研究本岗位、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分析开发科技资源,找准突破口,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技方案,并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所有学科的渗透,目前,一大批教师在科技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学校逐步形成了一支科技型的教师队伍。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活动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技教育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技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科技兴趣小组

学校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了各科技兴趣小组如:快乐科学兴趣小组、无线电兴趣小组、环保社团、电脑仿真兴趣小组、航模兴趣小组等。辅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自主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2、参观科技教育基地

学校积极主动地与省、市科技馆建立长期联系,并成为其会员单位或协议单位,使其成为学校科技教育基地,每学年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市科技馆,听科技讲座,使学生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科技知识,努力使活动过程系列化,在参观过程安排科技辅导员给学生解释有关科学现象,回来后要求学生写心得、写观感。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献身科学的精神。

3、科技读书教育系列活动

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读书教育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崇尚科学、传播文明”、“青少年健康”、“应急救治”读书活动,力求使活动系列化,在普及读书的基础开展征文、演讲、小品、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推动科技教育活动,广大学生踊跃参加,提高了读书教育的质量,在“崇尚科学、传播文明”读书活动中,多位同学获得省、市比赛一等奖。

4、积极参加科技比赛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展示学校科技教育成果,让学生有更多、更高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机会。在我校申报创新作品中,邢焰阳同学的发明作品《方便多用锤子》获省级一等奖,孔蓉同学的科技幻想画获省一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积极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活动组委会组织的航模大赛,参与面广,参与学生众多,并取得了“橡筋动力飞机”团体一等奖,“伞降火箭”团体二等奖,学生共获得40多个奖项。

5、校园科技节

我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科技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每位同学提供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每学年举办一次校园科技节。在科技节期间,学校开展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论谈,科技制作,科研成果评比,科技板报及科技影视展播、网页制作比赛、科技调查等系列活动。到处洋溢着节日气氛,同学们尽情施展科学才华,他们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把我校的科技教育推向。

6、开放科技活动室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各科技活动室的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各类科技活动室包括科技活动室、科技阅览室、微机室、科技画廓、多功能厅、科技模型展示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每天有人值班,责任到人,加强管理。各科技活动室组织安排好讲解工作。

7、学科竞赛活动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生源素质不断提高,学校重视各学科的竞赛活动,发挥学科竞赛的激励机制,让各类优秀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知识的乐趣,校内赛事活动频繁,涉及面广,同时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同学们参与面大,获奖等级高,几年学生获国家级奖30多人次,省级奖项60多人次,市级奖项80余次,竞赛活动促进了学风和校风建设,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技素质。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的思路

存在问题:一、由于学校科技教育发展历史短、内涵不丰厚,对科技教育只是处在探讨摸索阶段,在科技教育的某些环节上尚嫌粗糙。二、部分师生对科技工作的意义认识不够,存在对工作的解怠或不力的现象。三、科技教育还未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完全认同,给学校的科技工作带来一定阻力。

今后工作的思路:

一、加强对科技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师生、家长、社会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努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实效,争取形成广泛的共识,进而形成科技教育的强劲合力,推进科技工作。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5

[论文摘 要]学校推进科技教育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需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运演路径选择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通过建立合作、整合、体验、活动四大机制,能促进校内价值认同一致、学科渗透互动、学习走向生活、智能多元开发,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发展,并更好地体现其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是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择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是关键。当前,小学科技教育愈来愈引起重视,推进科技教育,特别是创建科技教育特色,须充分认识校本课程运演策略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因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重建与否与学校特色教育的内涵发展有着必然联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的创新发展就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重构和实践运演。

一、建立合作机制,多界面价值认同

当代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表明,影响特色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课程本身的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学校理念文化在课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一所成功的特色学校,应有不同于一般学校传统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必须根据学校传统教育文化特色、师生特点、教育环境、办学信念及独特的发展方向确定特色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耐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全校性的改革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学校文化、资源、组织结构和领导四个因素。学校文化方面,要求学校内成员必须认同及分享以下价值取向:强调学习、珍惜互助与合作、接纳不同专业的意见、重视相互参考与支持。因此,只有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在特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整体性行为,全校性的课程改革就会容易成功。也就是说,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

学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有位教师提出了“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的建议,他认为这与学校办学理念“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以及校训“强学力行”具有较大的相融性。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反映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文化自觉,能以学习、开放、反省的方式投入课程开发。此后,学校通过“建立组织,明确职责;宏观指导,落实责任;强化培训,提高教师;挖掘资源,编撰教材;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全制度,加强评价”等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使科技教育文化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着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学校理事会和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通过多年努力,学校领导、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科艺苑》纳入课程后,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了用好校本教材,教师们主动参与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实现资源共享。

笔者认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主要包括课程的价值领导和课程的教学领导,而课程的价值领导主要是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变为具体的引导决策,拓展校本课程的合作领导的空间和质量,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教育的内容需要向现代科技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课程目标、类型、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只有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开发质量的主要决定者的意识,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担当科技教育特色教育责任,合作参与课程开发,才能反映学校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如果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对学校特色教育课程理念没有一致的价值认识,就会缺乏课程建设的动力机制,教师缺乏创造性,并得不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那么再好的校本课程也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众所周知,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界限,正向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联系,让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美国普渡大学科学与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塔韦尔认为:“完善的科学教育都强调科学是认知方式和认知体系的统一体,主张将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学习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认为,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其发展不是割裂的行进,而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因此,科技教育不仅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精神气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式的综合性教育行为。应该承认的是,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学科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思维和教学方式,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和学生也有着不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然而,教师们更应该认识到科学课程文化的重建是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补充,这需要多学科教师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如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内容拼凑在一起,教师应该形成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的综合性课程观,加强研究,积累丰富的科技教育整合性资源。学校要赋予教师课程职责,让教师在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提高课程合作、课程沟通、课程建设能力,推进课程开发实践,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课程。

三、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课程的主要内容都是人类科技文化知识和经验的结晶,它反映了人类科技文化的基本成果。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知识经济”概念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概念需要扩展,需要把经济、技术及实践性的知识包括在内,使科学教育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科学原理、发展智慧潜质、增长知识技能。因此,小学科技教育的课程设计更应关注与生活的联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现代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世界。整个中国必须接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活。”

为了使课程的内容实用化、生活化,就必须结合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活、社会、科学、技术各个方面的问题和知识不断纳入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学中。如学校十分关注本地区的人文底蕴、自然风貌、科技进步,通过搜集、归纳、分类等信息加工过程,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经济、人文科技、生态面貌等方面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建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有质量的科技教育活动方案,并组织教师围绕“小学生科技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引导师生发现和探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科技现象及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原理。根据校本教材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并带领学生走进姚桐斌故居等科技教育实践基地,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追求的基本形态,强调体验和参与,课程设计理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验,坚持不懈地关注和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知,并通过实践环境主动建构科技知识。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在他们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和重要意义。如学生自主研制的风能太阳能双能驱动小车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20个学生的科技小制作获国家专利,其作品内容和项目均来自生活实际,证明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合理选择,使其与校本课程有效对接和互补,才能充分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使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既能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建构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四、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所选内容无疑是学校科技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学科知识是从一定的知识体系中选择加工形成的,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与某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相适应,因此,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意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如果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主体活动,任何外在的“灌输”都是无效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学校的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下设的少儿感知气象工作室,借助学校数字化气象台和实时气象数据网上平台,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公布气象信息,学生十分喜爱;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科技模型大赛,学生对杆身橡筋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模型火箭、太阳能气垫船等模型制作兴趣浓厚;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

完善的科技教育活动课程应该分年级、分程度设置,使其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相匹配。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研究、实践和改进。为了克服活动课程内部缺乏连续性的缺陷,学校通过多年实践研究,逐步发现各学年段学生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和各年龄段学生的兴趣中心,并根据这种自然顺序,不断完善、充实校本教材的工艺制作、园艺栽培、模型制作、智能机器人四大模块,初步确立活动指标和预期学习活动结果。活动中,由师生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通过查阅资料、计划组织活动、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安排从事的评定程序,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的活动课程体系。这一活动课程体系适合小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探究,具有与生俱来兴趣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注意难度适中,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匹配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提供了历练平台。如课内课外结合型科技活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科学学科课程中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普及科技制作型活动中,引导学生从制作杆身直升机模型开始,随着年龄的上升,再制作放飞杆身橡筋动力飞机、空中轿车飞机、东风一号伞降火箭、太阳能气垫小船等;在文娱表演型活动中,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各种科技类文艺节目,使校园科技节与艺术节融汇一体;在评比竞赛型活动中,组织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学校主动承办、协办各级机器人大赛,为学生展示新兴科技技能和特长创造机会;在科普宣传型活动中,让学生以自己制作的科技制作、科学幻想画丰富校园环境文化;在探索研究型活动中,组织学生写科技小论文、搞小发明参加专利申请等。开展这些活动的宗旨是用丰富的科技活动去实践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文化理念,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6).

[2]马延伟,马云鹏.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教育研究,2004(3).

学校科技教育范文6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学方法;探究;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各个学科有了新的要求,其中对于小学科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科学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乃至科普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承担着为小学科学素养奠基的任务,并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它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1]。“探究式”学习已经逐渐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发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的主题。当今学生素质总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基本素质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城镇和乡村的教学资源水平差距过大,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也五花八门,面对这种复杂的教学环境,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在当今新课标的推动下,很多学校的科学课教师都表达了对于课改标准更加实际化的诉求。当今的小学科学教学处于复杂的形势之中,一方面源自于学生的自身的情况,根据城镇学生和农村地区学生的自身条件,出现学生科学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个班有部分学生来源于城镇,部分学生来源于农村的两级分化的情况,面对不同科学素养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兼顾有优秀科学素养的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补齐短板学生的科学知识凸显的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同样在对学生教学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城镇和农村设施存在巨大差异的现实处境,城镇学校拥有先进、科学的教学器材,能使学生不出教室就能了解所讲述科学知识,但是城镇狭小的教学空间,不利于教学的展开,无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施展空间。相对于农村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差,无法为学生提供先进的科学演示基础设施,但拥有较大的教学场地,更容易接触到自然环境等优点。这些复杂的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城镇和农村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做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探究式教学

科学课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理解科学的学科,学生学习的方式从原来的由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发展到今天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经历一个漫长的改革,事实表明,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更优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科学课应该更多的体现科学的理性,科学探究更多的是应是思维的探究过程,通过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使学生自己体味认知事物的过程,在不断的认知中发掘创新思维。

以三年级(上册)第五节《蚂蚁的生活》为例,我们可以制作探究式的教学过程,因地制宜的发挥学校的优势自然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1)将学生分为三、四人一组的若干组,利用所在学校的环境优势,将各个小组分散到学校食堂的菜园,寻找蚂蚁群。

(2)用事先准备的白糖,面包屑,饼干屑,肉沫,水果果肉等食物作为诱饵引诱蚂蚁。

(3)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行为,由每组专门的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待实验结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发言,最后由教师纠正错误,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学生建立小组学习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实现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和不同素养的学生的组合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尝试组织小组内的活动步骤,亲自去探究、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比较不同环境下的蚂蚁的区别和相同点。总之,蚂蚁作为一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动物,具有数量多,不具有伤害性,实际的可操作性等特点,非常适合用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在学习的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协作,使学生得到自我的提高,既能减少学生之间的科学素养差距,又能达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的辅助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整个小学时期,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小学生的思维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尽量达到生动形象的介绍新事物,避免因描述或者想象带来的思维误差。

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中,这些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为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发挥者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国外先进的裸眼3D技术已经日渐成熟,可以做到在体育馆内模拟各种科学场景,为学生展现出立体、生动的自然环境,或将学生带入荒漠,或将学生带入热带丛林,或将学生带入大海,甚至可以做到将学生带入宇宙空间,以外空的角度来观察宇宙。利用现代科学,来展现以前只能依靠语言和想像来描绘的科学场景或自然环境,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不可能完成的,同样也决定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科学教学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总之,在随着科学进步的同时,对于辅助教学的教学用具的改革也在愈加深入,合理的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和科学技术已经作为辅助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辅助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将更加接近教学任务中的教学目标。

总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科技每时每刻都在进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也在趋于复杂化,以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仅仅有一黑板一粉笔一课堂的教学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新时期的课程改革的新形势,科学课的教学理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之中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的制作教学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主流;其次,合理利用进的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来开阔学生视野,进行辅助教学以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最终使学生具备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优秀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书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辨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 8) : 38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