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幼儿园环境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述幼儿园环境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述幼儿园环境的内涵

简述幼儿园环境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教学;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策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6)03-0123-02

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人们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学习,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艺术的美丽,了解人生哲理。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幼儿基础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发展方向,只是通过枯燥的教学讲解的话很难让年龄较小的幼儿园学生理解,如果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能够克服传统教育的缺点,寓教于乐。但是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渗透措施,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如何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民间艺术文化简述

1、概念

民间艺术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艺术。民间艺术文化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渐产生的一些生活现象或文化的集合。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并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种民族的不同的民俗、民风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内容。民间文化艺术是人们在历史生活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能够让更多普通的人理解、喜爱并产生共鸣,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更适合于用在对低龄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适合于幼儿园教育的民间文化内容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渗透到幼儿园教育中,而是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简单易懂、贴近生活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内容。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内容比较适合渗透到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第一,民间文学,主要包括了一些民间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第二,民间音乐,主要是一些民间的童谣、歌谣、民族歌曲等内容;第三,民间戏剧,包括一些民间戏剧、舞蹈、皮影戏等;第四,民间美术,主要包括泥塑、画画、折纸、剪纸、刺绣、编制等内容。从这些内容中选取一些学生更感兴趣并且适合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内容进行学习,能够有效地丰富幼儿园教学的内容。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意义

1、增强教学趣味性

由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针对的主要是年龄较小、知识面狭窄的刚刚进入学习生涯的幼儿,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不可能像初高中教育一般更多地使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说,课程的趣味性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就有了最直接的一种意义,即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一些民间技艺如折纸、画画、泥塑等,这样的课程对于好奇心较重的幼儿园学生来说比一般的识字课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升华教学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对幼儿园学生的教育教学也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塑造往往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幼儿园教育教学也就具有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是对幼儿园教育教学意义的一种补充和升华,将这种教学行为上升到民族和文化的高度,让学生从小就开始进行民族艺术文化熏陶。只有从小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学生才能够被培养成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起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责任。这种教育与文化的渗透能够让教学不仅意味着教授知识,更意味着文化和思想的一种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教学的最崇高理想。

3、促进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许多艺术文化形式因为得不到传承而消失,这对整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不仅是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学生如果能够从小就接触并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就更有可能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工作,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未来某一种民间文化的继承人。这种情况在目前的教育下已经有所体现,例如,我国的戏曲文化目前就有许多幼儿园阶段的学生加入到戏曲学校进行更加专业的学习,更有许多学生在国家举行的戏曲文化比赛项目中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与文化的结合,可以让祖国的下一代充分了解国家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更加优秀的文化继承者,避免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失去继承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继续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具体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民间艺术文化素质训练

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主要都依靠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正确的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渗透,首先就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相关训练。由于许多幼儿园教师是刚刚毕业或者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对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了解也不是十分丰富,因此首先可以安排教师到专业的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地或者教学地点进行学习,让教师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其次要让教师在学习参观中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改变关于民间艺术教学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民间文化素质,这样才能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民间文化艺术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较为灵活,因此可以有效地在课程中进行民间文化艺术的渗透。例如,教师在引入课程时,可以通过一小段的民间文化艺术引入,比如说在认识数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剪纸形式将这些数字制作成漂亮的剪纸形式展示给学生,既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又很好地利用了民间文化艺术方法;或者是在学习某一个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皮影戏形式向学生还原故事情节,再让学生观看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不仅新颖有趣,更能够通过一种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记住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对于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专门教授学生一些不同内容的民间艺术文化,例如专门开设剪纸课程,从基本的知识和技巧讲起,逐步教学生学习剪纸艺术,最后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于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爱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习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剪纸等需要使用工具的课程中要保证学生的安全。

3、创造民间艺术文化环境

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够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因素,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一个色彩缤纷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积极开朗的心情,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也离不开一个充满民间艺术气息的环境。例如,幼儿园可以建立专门的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一些比较有名的民间艺术代表作品,通过合理的环境结构创造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民间文化艺术氛围的环境;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创造一块学生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展示区,将学生自己的作品也融入到整个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艺术文化环境。

4、在交流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阶段,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最为频繁的,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关心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因此需要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开导,教师在这些丰富的交流过程中就可以运用一些民间艺术文化内容,让学生对于民间艺术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争抢东西而吵架,老师必须要进行调解,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严厉的批评或者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负面心理,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塑造一个榜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例如向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孔融,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也达到了民间艺术文化渗透的目的,促进了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仇晓红.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61-63.

[2]魏建林.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7):35-35.

简述幼儿园环境的内涵范文2

课程代码:00882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1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A”涂黑;使用2013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B”涂黑。不涂或全涂,均以B卷记分。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A卷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布鲁姆把认知学习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

A.认知、领会、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B.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C.领会、认知、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领会、认知、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是下列哪种学习形式的积极提倡者?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成功学习

4.总的来说,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过程是从

A.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展

B.单纯联合学习向中介性联合学习发展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向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发展

D.刺激-反应学习向动作联锁学习发展

5.游戏准备包括哪四个方面?

A.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与经验准备

B.教师、小朋友、游戏材料与游戏场所

C.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场所与心理准备

D.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时间与游戏地点

6.动作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A.细微型动作技能与粗放型动作技能

B.连续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C.闭合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D.徒手型动作技能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7.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8.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9.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10.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

A.媒体观 B.胚胞期系统观

C.标准系统观 D.综合评价观

11.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

A.时间、空间、背景、人才与素材

B.时间、地点、任务、活动与个性

C.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

D.时间、场地、主题、设计与卷入

12.幼儿创造性测量的一般原则是

A.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与生成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开放性原则

1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以把概念分为

A.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B.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C.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 D.低级概念与高级概念

1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良的亲子互动类型的是

A.民主型 B.矛盾型

C.溺爱型 D.放任自由型

15.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称为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16.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0—2岁的儿童属于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7.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综合课程取向是

A.主题教育活动 B.学科教学活动

C.综合学科活动 D.综合实践活动

18.构成师幼互动行为的要素包括

A.外显的行为因素与内隐的心理要素 B.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行为

C.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D.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19.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以下哪两方面而实现的?

A.学校教学与个体努力 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教师教育与个体追求 D.家庭榜样与个体自觉

20.下列哪种说法符合奥苏伯尔的观点?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1.真实发言人

22.动作技能

23.互动

24.角色扮演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25.简述学生的学习及其特点。

2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27.简述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8.举例说明如何根据课程决策论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

29.试述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并与冯忠良的智力技能形成阶段论加以比较。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30.儿童在玩“商店”的游戏时,教师以“顾客”的角色自然地加入游戏并给予指导。请说明这属于哪种游戏指导的策略?并说明这种游戏指导策略的内涵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B卷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德国教育家______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A.欧文 B.卢梭

C.福禄培尔 D.桑代克

2.______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被世人誉为“儿童和儿童权利宣言”。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蒙台梭利 D.欧文

3.皮亚杰采取独创的______系统地研究了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方面,以一个生物学家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提出智慧源于动作,其本质是适应。

A.辅导法 B.测量法

C.临床法 D.访谈法

4.______是指个体管理自身的感受,以产生能够迎合他人心理状态的公共可见的表情和身体表达。

A.情绪调节 B.情绪管理

C.情绪劳动 D.情绪宣泄

5.教师是知识渊博、有理智和有道德感的人类发展者,致力于完善个体的心智,这体现了教师的______角色。

A.执行者 B.解放者

C.辅助者 D.治疗者

6.加涅提出的学习记忆模型由______三个系统组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B.刺激、反应与反馈

C.输入、加工与输出 D.加工、执行控制与预期

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

B.学习习惯的养成

C.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与实质性的联系

D.知觉的重新组织

8.学习策略的特点是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

A.操作性 B.监控性

C.结构性 D.程序性

9.幼儿学习的种类很多,按学习方法可分为发现学习和

A.接受学习 B.态度学习

C.概念学习 D.机械学习

10.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发现,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

A.U型关系 B.倒U型关系

C.V型关系 D.倒V型关系

11.当幼儿在学习了“爱国行为”之后学习“保护地球”、“唱国歌”、“挂国徽”等概念属于______模式。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相关下位学习 D.派生下位学习

12.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为

A.概念 B.表象

C.图式 D.产生式

13.为了帮助幼儿概念学习,教师可以将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以不断变换的形式呈现,这种指导方法是

A.排除法 B.解释法

C.例证法 D.变式法

14.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棋手主要是依据头脑进行思维活动所做出的决策去支配手挪动棋子的位置,这种技能被称作

A.操作技能 B.动作技能

C.智力技能 D.知觉技能

15.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过程不包括______阶段。

A.启动 B.注意

C.保持 D.再现

16.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儿童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地”产生理解和分享。这种社会性教育方法称作

A.角色扮演法 B.移情训练法

C.体验思考法 D.语言传递法

17.华莱士提出的创造活动的四个阶段为

A.实际操作阶段、归纳经验阶段、提出理论阶段与理论再返回实践阶段

B.提出问题阶段、明确问题阶段、提出假设阶段与验证假设阶段

C.“登高”阶段、“悬想”阶段、“苦索”阶段与“顿悟”阶段

D.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与验证阶段

18.加涅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把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______的学习五大类。

A.态度 B.概念

C.原理 D.命题

19.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其实是一个______的过程。

A.顿悟 B.试误

C.接受 D.建构

20.教学活动设计是为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而进行的规划过程,这一观点是______的教学活动设计观。

简述幼儿园环境的内涵范文3

“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 又可以称为“包含教育”、“包容教育”,是《萨拉曼卡宣言》中的核心思想,也是一种教育主张,即: 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并为其提供适应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全纳学校要兼顾学生之间的不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学校组织、教学策略、资源利用及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旨在消除歧视、创造接纳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1]

“全纳教育”是具有思想和行动指引意义的一种教育主张,其思想指引是: 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高低,生下来就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受教育,才能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才能以一种适宜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因此,所有的人都要受教育,所有的人必须接受教育; 其行动指引是: 将全方位的人,按照不同需求,纳入到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中来,使人在生长全程中始终能获得个体需求的“文明教化”和“精神哺育”的助力。在 2007 年的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全纳教育”论坛上,中国教育思想中最古老、最受尊崇的理念“有教无类”,成了最闪亮的词语。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官员雷纳多•奥佩蒂先生首次将“全纳教育”与“有教无类”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做了生动精彩的讲演,这不能不让我们中国的学者深感敬佩。雷纳多•奥佩蒂先生说: “‘全纳教育’,并不是指某些类别的学生,也不仅仅是残疾学生、移民的孩子、穷人或者是其他一些弱势群体,我们讲的是所有人,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教育,包括不同的学生或者学习者不同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育。”雷纳多•奥佩蒂的报告中还提到,“有调查显示,一些国家越来越多家庭背景较好的孩子集中在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 在重点大学的校园里,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农家子弟的身影越来越少……种种现象在说明一些问题: 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平等……。‘全纳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旨在真正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它相似于中国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中国,全纳教育思想观照下教育公平问题的焦点之一是留守幼儿的学前教育问题。“全纳教育”思想所彰显的普惠及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当代中国农村留守幼儿、流动幼儿学前教育的全纳式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留守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

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的认定是: 外出从业时间6 个月及以上的经济活动人口。《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0》指出: “2009 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 2. 11 亿人,未来二三十年,人口流动的规模还会不断地增加。”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产物,是与农民工现象相伴产生并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资料显示: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市民”的身份,渴望城市认同和社会融合。维护打工者的群体利益和尊严,追求体面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方式。这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未来 10 年,中国农民还将以每年 850万的速度向城镇转移,预计今后 20 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将达 3 亿。“农民工”、“城镇化”、“市民化”,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关键词”。建设部官员亦表示,约有2 亿农民工未来5 年将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其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系列问题的重中之重。根据此项报道,意味着随父母而流动的学前幼儿数量将是非常大的。还有许多留守幼儿,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或者是经济上无能为力而没有上幼儿园。可以肯定,无论是入园还是未入园的幼儿,大多数留守幼儿处于放养状态。我们看到: 和城里幼儿相比,成长环境反差巨大,家长的教育观念反差巨大,先天遗传的学习能力潜质反差巨大,幼儿园师资以及设备等硬件条件反差巨大……

留守幼儿与流动幼儿不止在中国大量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或者经济更落后的国家也屡见不鲜,资料显示: 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的留守、流动儿童更多,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所导致的一种必然现象。

“留守幼儿”顾名思义: “留”指留下、留放、留存等含义,“守”指守候、守望等含义。结合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时代背景,留守幼儿可以定义为: 在农村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年少儿童。留守幼儿相对长期地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辈身边,也有的受托管于其他亲属或邻里之中。

“流动幼儿”与“留守幼儿”的概念相对应: “流动”原指水的流淌,这里指不固定、不确定、不安生、随时迁徙等含义,“流动”一词生动地再现了农民工子女的一种生态实然。基于与留守幼儿同样的背景,流动幼儿可以定义为: 随着父母或其他亲属从农村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出来流入城镇的年少儿童,他们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而变动,随着父母居住地迁移而迁移。流动幼儿长期随父母辗转他乡,无法相对安稳地在同一所幼儿园接受教育,也有相当数量的流动幼儿根本没有进入幼儿园,由随其子女进城务工的祖辈来看护。

国家教育部 2001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纲要》围绕 3—6 岁学前儿童的发展,制订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教育内容、目标与要求。

《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组以幼儿社会性成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重心,进行了“前学习能力测试”。2011 年暑期,组织了南京晓庄学院 31 名本科生对 258 名 6 岁农村留守幼儿和 258 名 6 岁城市幼儿进行了上述五个领域的发展水平测试,两组幼儿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留守幼儿的状况令人担忧。下面统计图的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差距现状。为使图呈示更简洁,留守幼儿和城市在园幼儿分别用“LS”“ZY”指代。

健康领域测试显示: 留守幼儿对于安全、自我保护、卫生等方面的常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日常体育活动更是处于无律状态。大多数不像想象中的“穷人家孩子早当家”,他们在祖辈的照顾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语言领域测试显示: 留守幼儿普遍缺失倾听能力。没有“倾听”的前提,就没有正确的观察、想象、表达和理解。如: 在面对一幅“鸟妈妈喂小鸟”的漂亮图画时,城市在园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流畅的表达,让人感叹“进化”的神奇,但是,许多留守幼儿却没反应,更没有窥见内部语言活动。

社会领域测试发现: 大多数留守幼儿不懂礼节,不能“自律”,更无视“他律”。例如,一方面能够回答出“踩了别人的脚说声对不起”,另一方面,随手就撩拨其他幼儿,抓头发、骂人或在测试现场跑来跑去等等; 早期教育中良好行为习惯、礼节和规范意识的培养严重缺失。

科学领域测试发现: 留守幼儿和城市在园幼儿的探究兴趣、感知觉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方面,存在着更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是探究兴趣引导的缺失、感知觉培育的缺失,加之几乎为零的动手动脑训练,所以,多数人状况是: 兴趣淡漠,经验匮乏,感知觉被动,注意力涣散。

艺术领域测试发现: 留守幼儿与城市在园幼儿的艺术兴趣及感受力非常悬殊,几乎所有的城市在园幼儿都喜欢歌唱、韵律及美术等艺术活动,许多孩子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准,但是,绝大多数留守幼儿不仅对艺术活动几乎没有兴趣,许多孩子面对好听的歌曲也毫无表情。[2]

“教育部曾经组织各地在幼小衔接问题上做了大量的调查,结论为: 到小学后,影响学生学习的第一位要素不是知识准备情况,而是儿童社会性成熟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儿童是否处在对学习和探索的积极主动状态”[3],这就是说,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社会性成长和基本素质发展水平,仅仅在幼小衔接的环节中就具有重要的先前铺垫作用,而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它应该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素质”的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第二,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 第三,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的综合,是完成学习与实践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任何个体的基本素质,对于所在种群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其已包含于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之中。一个国家的良性发展,也正是建立在广大民众个体良性发展基础之上,因任何个体已经被包含于国民素质的总体质量中。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幼儿的生命初期是否朝着“文明化”方向发展,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整体品质,也决定着未来整个民族是否富强、国家是否安定和谐。当人的“素质”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以至一个生命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时,与其不能分割的关键问题必然要呈示出来: 怎样提升素质,特别是在囿于种种困难、学前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现实中怎样提升留守幼儿的素质,怎样让留守幼儿也接受文明的熏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特别是卓有成效的实践尝试。

三、高校参与留守幼儿教育的“哓庄模式”

“在一切可能情况下,所有儿童应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这是 1994 年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最让人感动的语言。问题在于: 一种先进思想的诞生,一定要有随之而来的实践相伴,才能体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现有的国情下,有哪些可利用的因素能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力量呢? 具体地说,谁能够为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幼儿的成长尽一份帮扶力量、而这种帮扶又能成为一种常态呢?

我们把希望寄托于在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身上。

( 一) 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来实施非正规学前教育

在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内,任何一所大学都应该对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传承有所承诺,且对民族和国家命运更应有一种“行必果”的担当; 大学不仅应该在传递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成为主流思想的先导,更应该成为培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之人才的摇篮;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自在的。

1. 非正规学前教育的设计

当下,非正规学前教育途径有更多的创意,是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潮流,并已经成为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

面对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幼儿学前教育的空白或半空白,我们建立了一个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构想:以学校学分制下的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为契机,以专业导师为引领,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以基于零培训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或类似的学前教育读本为教育载体,通过非正规的途径,将通俗、通用的故事、歌谣、游戏等传递给留守学前幼儿,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文明的种子。

2. 非正规学前教育前景描绘

根据多方查询,中国现有的 100 多所师范类大学均有学前教育专业,加之许多综合型大学和以千计的各级各类幼儿师范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各省市地的教育学院及诸多的民办二级学院等,大都设有学前教育专业。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前专业,少说也有 2000 多个; 以每个专业在校生平均 400 人估算,学前专业将有 80 多万在校生; 以每人的社会实践帮扶 10 名留守幼儿计算,将有 800 多万留守幼儿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文明教育或熏陶。应该强调的是,一首好听的歌谣、一个能打动幼儿心灵的童话故事、一个引发幼儿好奇心与创造力的游戏、一幅与幼儿志趣相联的图画等等,都是幼儿成长的精神食粮。调查显示: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记得在童年期听过的某一个童话故事,并因此而产生某个与情感发育相联的“情结”,而这种情结竟能影响人的一生。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志愿者们在实施这种非正规学前教育过程中勇于尝试,广大留守幼儿都会不同程度地接受正面的影响。

南京晓庄学院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学校始终坚持弘扬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精华和“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晓庄模式”的留守幼儿支教工作,是在全纳教育思想境界感召下而生成的一种组织行为,也是一种将全纳教育思想落实在提升千千万万留守儿童整体素质的实践研究。

( 二) “晓庄模式”的留守幼儿学前教育志愿者社会实践简述

1. 从留守学前幼儿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编通俗、通用的课程资源和全纳式幼儿教育读本

2010 年,凤凰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支教团队首席专家史爱华教授领衔面向留守幼儿创作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首先,所有的资源全部为原创,含 36 首主题儿歌,36 个同主题童话,36 套同主题配画,36 组目标体系设计。其次,创建了教育用书与幼儿绘本互动的模式,使幼儿在因地制宜的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等感官同样得以同步协调运动,同样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第三,教材的使用基于零培训,以每个单元设置的“智慧树”为学习目标,可以直接向受教育者实施正面影响。第四,教育资源的采择可以灵活多变,例如幼儿歌曲部分,可以省略读谱视唱,直接朗诵押韵的歌词即可。第五,可以根据留守幼儿的成长需要及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学习目标的取舍。此外,本教材基于零培训,所以还适用于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

2. 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专家主导、专业支撑、志愿者参与和共青团组织”的四位一体学前教育支教团队

因为支教的对象是学前幼儿,所以,组建的支教团队聘请了学前教育专业导师来引领和具体指导;大学生志愿者的成员都来自学前教育专业。在暑假和寒假之际,以具有晓庄校本特征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和《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为教材蓝本,“到农村去,到儿童成长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教团队出发前要经过导师的专门培训,在实施过程中由南京晓庄学院团委和专业辅导员专人管理,并设有预定的评价指标和考量方法。这种自成体系的组织行为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个体的专业成长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3. 从建立长效机制的实际需要出发,把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课程融于“学分制”管理之中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用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大学生志愿者对留守幼儿的帮扶实践要想成为常态,仅靠一时的热血是不能够长时间维系的,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十分重要。“晓庄模式”的留守幼儿志愿者支教团队,同时立足于学分制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管理系统之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举动。

我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晓庄模式”的留守幼儿支教的社会实践,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目前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它是建立在晓庄学院近 20年“志愿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弘扬了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丰富,具有可操作性,为解决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应该强调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 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 其基本理论知识能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4]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课程。基于此,作为课程管理的“晓庄模式”学前教育志愿者支教实践,也被纳入到学分制管理,每个假期进行一至二周,经考核合格,给予 1 个学分。

简述幼儿园环境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廊坊市 城镇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

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赢得巨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传统城镇化,是指由农业人口占较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逐步转变的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廊坊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廊坊市东临天津市,北接北京市,西部和南部分别与保定、沧州两市接壤,全市总面积6500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420多万人。下面简述廊坊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域之间差距较大

尽管廊坊市城镇化发展迅速,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廊坊市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主城区、三河、霸州三市城镇化水平最高,在50%以上;大厂、香河、文安次之,在28%以上;其余县城(市)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在20%―29%之间。在大城县、永清县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城镇化推进缓慢,城乡二元结构较明显,农村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才比例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端人才匮乏,难以支持高端产业发展。

(二)城镇空间结构不成体系,受北京天津的影响明显

目前廊坊市共有省辖市一个,县级市两个,县城六个,县城以下建制镇52个。廊坊市域被分成北三、南七县(市、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在地理上相互分离。廊坊中心城区在北京、天津两个超大规模城市的挤压下规模偏小,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全省城镇网络中的等级地位不高,没有形成辐射全市的经济中心。主城区首位度仅为3.1,正逐步演化为京津两市的高科技研发和生产基地、工业基地、食品供应基地及重要的产品销售市场。

(三)城镇职能结构总体上趋于低端化

廊坊市域城镇职能主要来自于京津城市的辐射配套,低端化特征较明显。目前只有廊坊中心城区具有相对高端的研发、会展商务、休闲娱乐等职能。廊坊市域多数城镇仅具备自给自足的偏向于农村的低端服务,对外中心服务职能不足,尤其是南部三县部分商贸型城镇还停留在传统集镇的发展阶段。城镇制造业职能也相对低端,大多以工矿资源初级加工、木材初级加工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等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城镇职能对外部依托较强,依赖相邻的北京、天津等重要产业外溢形成了一系列的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城镇。

二、廊坊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领导干部和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主要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其次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难度较大。

(二)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

一方面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与周边县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县域城镇发展比较滞后,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

(三)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老城区规划落后,新城区规划落实不够。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

(四)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

廊坊市经济发展基础不够强,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产业集聚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没有考虑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

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六)城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二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三、推进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当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环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些都为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一)提高认识,用科学发展观提升城镇化水平

一是要处理好当前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要确保当前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发展,又要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础。二是要处理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用“三化互动”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矛盾。三是要处理好突出重点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要实现城镇化的统筹和谐发展,用既有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二)统筹规划,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发展规划必须着眼廊坊市“生态、智能、休闲、商务”的城市定位,充分考虑适应未来人口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抱着对城镇发展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大幅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高标准地制定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一是确立新的城镇规划理念。二是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三是要立足廊坊发展实际。四是要体现特色。五是打造亮点。

(三)完善体制政策,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农民变市民,而户籍二元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农民进城。建议进一步放宽条件,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把在城市有固定住所、长期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员和在城市工作或缴纳税金具有一定年限的人员及谋求在城市就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登记为城镇户口。对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及时转为城镇户口。

二是改善进城农民各种生活保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有力保障。首先要提高住房保障,对已经转为城镇户口、符合条件的农民家庭与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提供廉租房,允许在城市就业具有一定年限的农民工申请廉租房。其次要强化就业保障。最后要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争取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使农村居民进城后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和生育等社会保障;要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医疗、养老保障范围,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城镇路网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枢纽,以县城和乡镇集镇为节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网点,建立起干支衔接、畅通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二是建设完善的城镇水、电、气、暖供应系统。三是统筹建设城镇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优先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快推动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加快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打造产业聚集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在进一步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加大产业集聚区商务、物流、通信等设施建设。建议把园区建设作为城市化发育不充分阶段培植和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抓好功能区建设,打造具有带动城市经济向高端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化电子信息核心开发区,拓展先进制造业园区,提升新型农业园区,促进多园区整合联动,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要素高度集中的功能区,成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发展载体,真正发挥其对区域产业引导、技术扩散、功能辐射的重要作用。

二是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着眼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根据廊坊市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加强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综合保障能力,重视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竞争力。

三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一方面努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针对我市传统服务业发展“小、散、弱”的实际,积极引进外地大型企业或集团,支持本地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着力推动生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和开发、商务会展等,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四是创新发展农村产业。在构建新型城镇建设体系中,应根据农村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建议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以优质粮食、果木、蔬菜、养殖等产业为重点,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化、休闲化、科技化、旅游化与农村改造一起实现城乡统筹,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京津菜篮子生产服务产业化基地。

(六)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着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扩大城市道路、公园、游园、居住社区的绿化面积,提升绿化的层次。发展城市低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二是打造现代文明城镇。重视城镇文明形象的打造、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三是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现代城镇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城镇管理职能,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积极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

四、结语

本文调查了廊坊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廊坊市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廊坊市的实际情况给出了推进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政府部门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得到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的质量也将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N]. 科学新闻2003,9

[2].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4-10

[3]廊坊市政协办公室.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廊坊:廊坊市政协办公网,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