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素质教育的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范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体育教师 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思想转型的同时,教育方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迎来了其第五次变革。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窗口,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作为施教环节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在体育教育由传统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迈进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求体育教师将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为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普遍的应用到体育教育中。
1.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即人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能力、体格品质等要素。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人们对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进行深入认识的结果,既符合时代的客观要求,又体现人们赋予“教育”的新理念。真正对人有价值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授知”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而转变为以“育人”为核心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达到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换言之,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与品质,以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它重视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更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1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教师把“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而素质教育作为较传统教育更具完整性的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应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对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要求。
2.2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传统体育教育以传授“三基”为教学目的,否定与排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和体育的娱乐性,导致体育教育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和单纯地传授运动技能,从而沦为一种“唯生物体育观”。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方位的,具有良好社会效果的教育,则要求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使之对于人们追求在运动过程中的心理愉悦和满足,提高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必然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狭隘性提出修正,形成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三维体育观”,即以人为本,注重体育教育在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小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素质化,必然要求体育教育随之共同素质教育化。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对人的本质和身心施加良好的影响,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全方位性。也只有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为受教育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构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性条件,但仅有观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还要求体育教师能够健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促进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化。
3.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
3.1.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以现代媒体为基础,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系统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且使教学形态、教学方法等发生了重要变革。如:计算机多媒体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系统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重心由“教”转向了“学”,学生则完全从教师控制的、同步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自定步子、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
3.1.2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思维的独立性即个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传统体育教学无视学生间极大的差异,无视学生的不自觉的信息反馈,无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而在本质上否定了学生个体的思维独立性。而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从设计开始就是为思维的个体性、独立性而创设的。如: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个体无穷尽的思维发展空间;现实中极力体现个性的体育动作的设计,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更具科学,可在结合人身心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还有CAI、3DMAX等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都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本质上是与素质教育一致的。
3.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体育教师知识体系有待健全。
既然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那么,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关键一环的体育教师这一最具有能动性因素,除了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良好的创新能力及心理素质外,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知识、技能。
3.2.1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
主要使体育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发展状况,DOS、Windows、UNIX等操作系统的应用,用于文字处理的Word软件,Excel、WPS表格文件的操作,Powerpoint、Photoshop等图文处理软件。
3.2.2计算机网络
主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网络查找、网络通讯、网络上进行教学的方法。
3.3小结。
李岚清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讲话突出地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实施素质教育在本质特征上是一致的。因此,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主导者,必须既树立起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掌握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有做到这一点,素质教育才能借助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融入现代体育教育之中。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途径
4.1加强教师队伍现代化教学建设。
教师作为学习环境的创造者、教育信息的选送者,其自身现代教学素质素养将直接影响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尽管我国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有较高学历层次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但这并非意味着能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体育现代化教学作为新的体育知识,本身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它的知识体系有待健全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转型的前提下,不断加强体育现代化教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自觉地进行回归教育,才能紧跟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是21世纪信息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4.2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指定培训计划。
各级体育教育管理层应大力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提倡在职业余培训,以培养21世纪合格体育教师为出发点,注重教师现代化教学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定期组织各种体育教师现代化教学培训,培训合格者进行资格认定,并将教师任职资格和上岗相联系,作为衡量合格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4.3根据要求确定培训的内容,配置专门的培训人员。
教师的培训应坚持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训内容设计要对在职教师的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在分析现有的技能水平和教学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
只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培训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来,取得最佳的培训结果。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范文2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 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06-02
文化素质教育以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应成为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经济的升级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当下,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赋予了新的内涵,良好的创新意识、宽阔的知识视野、强烈的合作精神与责任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一定的管理才能,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传统专业教育的革新,它着力于将社会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转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思考、能创新、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高职教育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实际人才培养工作中,是适应我国经济升级后对人才要求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现代职教理念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生命质量为本,高职学生作为社会个体既要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以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也要实现个性发展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质和生命质量,这就决定了高职学生既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也应当具备崇尚科学和民主的精神,突出个体的全面发展、突出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传统的高职教育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狭窄的知识领域,要求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导致高职毕业生知识面过于狭窄,社会认知和适应能力相对欠缺,仅作为工具人服务社会,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全面素质教育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生命质量的宗旨,力求将专业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文化欣赏能力,是高职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三)服务和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重要的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不是单纯改变物质条件,而是要实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方位进步,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当前,农民仍占我国总人口近一半的人数,我国能否在短时间内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将这些大量的农民人口转变为具备现代生产技能和现代市民素质的城镇化公民。高职教育占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且生源主要来自农村,在推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的实践中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为特殊和灵活的作用,理应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高职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意。
二、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一)观念上存在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轻视和误解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但实际上,高职教育强调从社会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发展要求出发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专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高职院校更是把教育理解为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不仅混淆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职业培训之间的差异,也在思想上模糊了人们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也存在一些误解,如有的管理者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传统的人文教育,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在实现科学与人文艺术的相互融通上功能,割裂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文化素质教育是把科学、人文、艺术融合起来的载体和途径,鉴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文化素质教育对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融合功能在高职教育中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冲突
近年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推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由于观念、物质条件、创新能力的差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简单化的倾向,影响了工学结合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在客观上制约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如,一些院校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过于依赖合作企业,而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在导向上与学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亦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文化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并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长期如此,无论企业、学校还是教师,有意无意间会忽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一些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采取简单化的做法,压缩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抽出一部分学习时间用于参加生产实践后,对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疏于教育,未经“回炉”即毕业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甚至将三年课程压缩在前两年完成,造成一些高职学生事实上“提前毕业”,这将影响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时间保障。
(三)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资源相对缺乏
文化素质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师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知识文献资源、课程资源、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师资等。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文化积淀不足,加上高职教育长期存在重职业教育轻文化素质教育的倾向,文化素质教育组织、管理和保障机制不完善。受制于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高职学生往往在入学前就存在接受文化素质教育不足的情况,总体上文化基础知识相对欠缺,社会认知能力、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亦显不足。普通高职院校特别是工科类高职院校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所需的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教学实践经验也较欠缺。当前,高职院校有限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常以任意选修的形式出现,尚未形成规范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课程和师资力量自然缺乏。
三、加强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途径
(一)树立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观念
现代社会对人才既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也要求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应包含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高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努力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是确保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性举措。高职教育对应用型技能的重视,坚持市场和就业的导向,并不意味着只是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应该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方面素质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切实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沟通和融合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并促使学生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二)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深入挖掘工学结合的潜力,是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着力点。工学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人才的培养,高职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具有独立人格和全面发展要求的个体,与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一样,有提升生命质量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求,专业素质教育不应仅限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正确处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现阶段,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探索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开展与专业相联系的文化素质教育,如从文化的层面认识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加强现代企业文化的学习,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实践在生产实践中穿插开展相应的现代生产理念、生产和劳动法规、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教育等。这些内容的教育,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相关文化知识,帮助高职学生塑造健康完善的价值体系,也有利于转变专业学习的理念,拓展专业学习的视野,升华专业学习的效果,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统筹建立高职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制机制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探索,是深化文化教育认识的有效途径,更是推进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载体,以组织领导机制、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的体制机制是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得以有序有效开展的保证,有了这些保障,文化素质教育才能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一道纳入教育教学实践体系之中。当前,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领域并未广泛而规范地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正需要在文化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体系、课程和教学管理体系、人力物力保障机制,使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划、有过程、有评估、有改进。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实施环境、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自身的实际,建立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力求形成具有高职特色、学校特色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显章,程钢.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2]汪青松,等.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宋玉红.高职高专学生文化素质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5)下
[4]刘礼明.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增值[J].现代大学教育,2008(2)
[5]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范文3
一、创立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我校逐步建立起了索质教育的三级育人目标体系。
第一级目标是:“培养一流的富于现代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这是一个总目标,它建立在时代要求与中国社会尤其是特区社会以及深圳中学作为重点中学的背景上。一流的富于现代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优化的思想观念。为此,我校确立的第二级育人目标就是:深中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十大观念,即:(1)价值观念:(2)是非观念;(3)审美观念;(4)环境观念;(5)效率观念;(6)创造观念;(7)竞争与合作观念;(8)示范观念;(9)成功观念;(10)主体观念。观念属于上层建筑,如没有能力来支撑,便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强化以下能力作为育人的第三级目标。这便是:(1)是非判断能力;(2)审美能力;(3)学习能力;(4)动手能力;(5)创造能力;(6)广泛地交际能力;(7)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8)自我设计、自我调节、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三级目标以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观念为先导,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层层深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全面性。这些目标是我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导向和学校一切工作的着力点。
二、创新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托。应试教育违背教育宗旨片面追求升学率,将课程局限于应付考试的狭隘范围,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的要求出发,创立了“五个结合”的崭新的课程模式。
“五个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知识课与活动课结合;显性课与隐性课结合;传统课与创新课结合;普通课与特色课结合。这五个结合的新型课程模式,贯穿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具体内容,体现了对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目标的积极追求。为了使这种新型的课程结构发挥整体效能,我们特别强调五个结合内部的有机性和五个结合之间的谐调性。为了保证这种新型课程结构具有旺盛的活力,我们特别注意强化对“五个结合”中后者的落实,既不搞形式主义,也不搞实用主义。如,我们为了落实普通中学普遍容易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建立了系列化的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做到了场地落实、设备落实、教材落实,队伍落实、经费落实和制度落实,开设包括工艺木工、烹饪、无土栽培等在内的六大类九门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列入正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植物无土栽培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实践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和从事现代科技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肯定。再如,德育活动课开展了“情系老区,共同成长”和为弃儿罗岭军小朋友送温暖的活动,具有形象性、实践性、感染性与教育性等优点,既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的主动精神与乐于负责的社会使命感,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还如智育活动课开展的辩论比赛,由语文科组组织,在全校各年级展开。辩题从“特区中学生能否担当深圳第二次创业的重任”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要不要对严肃艺术采取倾斜保护政策”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表达技巧,还做到文道统一,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五个结合”的新型课程结构,使原有的课程得到了纵向的延伸与横向的拓展,演化了课程结构的育人价值。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各种知识基础与各种能力基础,而且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健全人格提供了广阔的课堂。
三、创设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我校从实际出发,提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培优促特”的办学方针,建立两个既相区别,又相交叉,广泛联系的教学体系,深入探索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律。
两个系列即普通教学系列与实验教学系列。两者都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基本追求。普通教学系列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实体,理所当然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与学校工作的重心。我们主要按照“执行两个严格”、“搞好两个并重”、“达到两个调动”的思路来强化落实。“两个严格”即严格执行国家的教学大纲;严格进行教学的常规管理。“两个并重”即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并重;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并重。“两个调动”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面向全、全面负责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面素质增长的积极性。
实验教学系列是相对于普通教学系列而言的教学实体,是教学改革的主要试验常它由“校中校”、“级中级”、“班中班”等三个结构层次构成。深圳中学办有“深华中学”,我们便凭借这种“校中校”的混合格局,探索和实践优生与非优生这两类不同群体的共性化的教学规律,使“培优促特”不仅做到“优者更优,特者更特”,也使人人变优,个个有特。“级中级”是实验系列的第二个层次,由各年级的承担教学改革任务的实验班与超常班纵向组合而成,其中超常班是主体,重点探索资优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其早成人才,快成人才,成好人才。
“班中班”是广泛存在于每个教学单位的,以共同特长与爱好为纽带,以培养各种拔尖人才为目的的最小教学集体。它组织所有学生,覆德、智、体、美、劳五 个方面。如智育方面有数、理、化、史、地、生等班中班;劳技教育方面有电脑、无土栽培、工艺木工等班中班;除了这种属于宏观的教学模式外,我们还鼓励老师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探索生动、具体的教学模式,创造自己的教学个性与素质教育的个人成果。
四、创造素质教育的条件保证
落实素质教育,除了要有硬件作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下大力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该是精通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全方位的现代化教育能力和操作技巧,具备很高师德修养的新型教师。表现在教育实践上,就是有头脑、能教书、善育人、会科研、乐奉献。我们正是按照这样的要求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如,建立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外出考察国内名校制度;举办6个专业,有40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的硕士课程班;举办青年教师的教学大奖赛;创办《深圳中学报》与《深中教研》(杂志),为教师提供发表成果的阵地;建立出版基金,鼓励教师著书立说,成为专家型名师;建立电教合格证制度,以促进教师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定期举办素质教育的理论讲座与研讨活动,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的头脑;每学期统一读一本理论新著,使教师始终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还经常邀请英模人物来校作报告。这样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教师从思想到业务的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五、创建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全体师生的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所共同进行的实践活动。能否有效的保证这种实践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的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最根本的就是在学校内部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格局,做到心往素质教育上想,人往素质教育上用,钱往素质教育上花,舆论往素质教育上倾斜。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更是教育实践的导向。因而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便显得十分重要。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改革
一、引言
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向发展,是教育现代化内含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高校体育体现了教育与体育的共同属性,面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只有理顺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探究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素质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才会更有特色,才能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
二、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1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理清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的关系,首先必须界定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原有水平,并通过社会、实践和锻炼,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以达到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身心整体水平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2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2.2.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本质上来说是对人的理想素质的培养,通过帮助人的本性的自由发展和潜能的最佳完善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多结构多层次的素质人才。其教育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素质的发展,并相应地实施:思想品质素质教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能力素质的教育;身体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意志素质与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2.2.2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
高校体育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并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的同时,增进身心健康,促使更多的大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根据高校体育的任务和功能,高校体育的教育内容也可以分为生理层次、心理层次、社会层次三大部分。生理层次为学生本身的自然力,是学生素质发展的生物条件;社会层次反映为学生素质发展的性质、方向和水平;心理层次表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主体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介质,是外在的科学精神、道德归范与审美经验在学生身上的积淀。这三者相对独立,但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高校体育理所应当有自己的恰当位置。
2.3高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随着现在社会的快速变革,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作为形成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社会价值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健身、健心,最终使人社会化。同时,高校体育也是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基础阶段,是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和深化。高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必须立足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身体素质是一切素质的根基,高素质人才必须有优良的身体素质等深层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体育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人素质的基本途径,对素质教育和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关于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考
3.1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上。
这是因为涉及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的转变和高校体育学体制度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高校体育的作用,首先必须转变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念。一是体育发展观的转变,二是体育教育个体的个性转变,三是体育能力观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要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观念,不能只着眼于上好在校期间的体育课,而忽视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即除了培养学生的运动健身意识和技能意识外,还要使体育成为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一部分,并逐步内化为一种品质。目前,部分学校还采用一些旧的注入式的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些都与教学观念有关。因此,高校体育的改革应该从这里入手,以体育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变革为先导。
3.2强调对人的身心教育。
经济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生产的自动化和集约化,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快节奏,对现代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人的健康和体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只能成为具有健康意识的自主体,才能在身心方面无止境的发展和提高自己。体育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应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21世纪社会现代化生活结构和方式的重要发展趋势。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和改革,必须面向和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培养人为主,使大学生都能受到体育、健身、健康、竞技、生活、娱乐等方面全方位的体育教育。
3.3注意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
素质教育是一个网络化的体育体系,它不仅是指学校教育本身,而且应该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全力扩展教育的外延,变传统的、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一体化,真正做到教育的全社会化和全人生化。所以,这就关系到高校体育教育模式问题,也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高校体育必须更好地面向社会,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部潜能(体育、智力、伦理等因素),突破传统体育局限于学生学校的狭隘模式,适应终身体育的潮流。学生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以后从事任何工作,都要终身接受体育教育作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正确引入学生的体育目的论,根据素质教育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把培养现代人作为其社会导向目标。
3.4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尺度的体育课程新体系。
高校体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从意识深处反思过去高校体育出现的问题。高校体育在经历了以素质发展、增强体质到将运动技术技能作为主要手段发展身体之后,从原来的提高素质,学习运动技术的功能教育转向多样化的健康、娱乐、生活为目标的多功能教育,并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发展方向发展。随着体育教学目的的变化,高校的体育教学教育结构也应趋向多层次化,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与发展,各校根据其专业培养目标和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向多层次化、多样化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不再是原来的“齐步走”、“一刀化”的教学形式。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没有突破以运动技术项目的排列组合,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一致。我们认为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要多样化,就要突出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自我锻炼能力方面的精神和内容。理论教材内容应着重解决好体育意识问题,实践部分教材内容则主要解决好自我锻炼的能力问题。其最终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为各种能力。只有注重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才能逐步地把传习式的体育教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层次上来。
3.5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
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方法的运用与革新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它决定着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状况。目前高校体育和其它高等教育相比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的优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结构的不协调,培养结构已严重滞后,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缺乏学科带头人;二是知识结构急需更新,除极少数教师具备一些科研能力外,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属于技术和训练型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虽专项技术较好,但知识面较窄,理论水平和科研梯队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急迫。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注意与思想认识教学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相一致,师资培养应与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相适应。另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也要措施得力,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既要考虑近期工作的实际,又要有战略目光,从而保证高校体育不断的适应高校教育的新要求。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化学教育;强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a)-0167-02
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个性以及长远的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发展,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素质教育成了现代教育中重点关注的话题,我国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校由此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学化学是中学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现代教育环境下,它不只是作为一种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存在了许多不容忽视的弊端,采用的是为了考试、争取高分以及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它大大偏离了现代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全面推行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尊重并健全人的个性发展,充分的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宗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时展的主题,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一味的注重知识的教授,以追求高分与升学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样的教育为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因此,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1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不满足现状,积极探索与进取并力求突破的一种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忽略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渊博知识的基础上也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1.2素质教育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操
素质教育并非一般的技能教育、知识教育,而是一种心理教育以及情感教育。素质体现出了一个人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的精神内在、较高的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辨别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1.3素质教育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
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却大大的忽略了素质以及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大多数学校一味的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没有将学生作为主体,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出现了精神层次较低、文化底蕴浅薄的状况,长久以来会滋生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现象与思想。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的培养刻不容缓,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应对知识经济挑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计算机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产业与产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的差异来自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着差异,为了能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高自身的综合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加强素质教育,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应对来自于知识经济的挑战,不断地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1.5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应试教育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而是一味的以升学与考试为目的,限制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人格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人文情感教育等,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失衡,使学生严重的缺乏创造力与想象力,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应试教育偏离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在现代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这样才能遏制应试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与弊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6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加强国家的国防实力、经济实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然而在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过程中,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素质不够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未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将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与教育密切的结合起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
2目前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素质教育从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的关注,各个学校也围绕着素质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一部分学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弊端,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仍旧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环节,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并加以完善。
2.1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化学教育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化学老师完全按照考试大纲来进行化学教学的,化学课程的设置也是按照国家颁布的固定教材进行教授,学生难以从化学的学习中体会到趣味性。化学老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学生对化学的发展历史、化学的起源、关于化学的名人故事等书本以外的知识不够了解,导致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以及意义不明确,与素质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驰。
2.2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素质教育的开展与社会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学生结合着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了解社会的发展动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化学老师应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并认识到化学学习对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比如,能够解决一些新能源、生物制药、生态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与方向。然而在大多数的化学教学中,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一味的进行封闭式或者军事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主,素质教育则成了纸上谈兵。
2.3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这种观念影响了多年教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从小学开始这种观念就存在于家长及老师的思想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他们错误的意识到以数理化为代表的科学教育是具有实用性的,而以语文、艺术、哲学为主的人文教育是抽象的,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的,升学率与高分成为了教育的目标,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目前大部分的中学化学教育中过分重视化学专业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修养、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形成了失衡的现象,造成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的低下。
3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的举措
3.1及时转变化学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时的转变教育观念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根本。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念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是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改下的中学化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要及时的转变传统的化学教育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应充分的利用并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也是中学化学素质教育强化实施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不单纯只是简单的实践操作,它是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将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锻炼,在化学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这样才能成功的完成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化学实验中所产生的神奇的化学变化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与兴趣。
3.3进一步深化化学发展史的阐述
化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化学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人物与历史故事,这些也是化学教育中非常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比如,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烈性炸药,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等等,到现代嫦娥探月、两弹一星等,这些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人们不断求知与探索的勇气,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前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因此,在具体的中学化学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老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们传递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用化学发展史中出现的名人故事来激励学生,培养他们不怕艰辛、不畏劳苦的奋斗精神。
3.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度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自然学科,人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因此在中学化学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将化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化学教学的范围,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化学在未来领域的应用前景,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更多具有实用性的知识技能,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以及创新的意识。具体来说,可以用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食品添加剂、农作中使用的化肥、石油煤炭等等,还可以引入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用这些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化学情景,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4结语
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着眼点,是一种符合社会以及人类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能够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中学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以加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为基准,加快推进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创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充分的结合起来,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坤艳.浅析素质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3):200.
[2]王占发.素质教育之于中学化学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4(1):85-86.
[3]聂晓慧.浅谈怎样加强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的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174-175,177.
[4]孙树峰.素质教育推进中中学化学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2014(8):282.
[5]鲁竹元.中学化学课程中素质教育拓展的四个维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4-5.
[6]曾卫民.刍议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渗透傅鹰化学教育思想[J].新西部:理论版,2013(20):139,151.
[7]朱政宇.怎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青春岁月,2012(8):240.
[8]张士龙.从中学化学教材改革看素质教育的实施[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223.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范文6
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但纵观全国尤其是农村的教育模式,仍然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甚至有些地方这种模式愈演愈烈,拼命的提高学生平均分、升学率,以此来衡量教师水平和学校优劣。素质教育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造假作秀,摆脱不了传统教育多少年来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影响。从学校作起向社会延伸,而不是单靠学校一方行为而能作好的。
那么困扰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教育自身。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一些理念理解不深不透,导致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作秀之嫌,花拳绣腿;农村的大多数教师远离都市,新的教育观念接触晚,更新慢,再加上周边众多的农民群体的同化作用,使教师自身思想滞后。更有许许多多的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工资而流连忘返于各种各样的“短、平、快”的进修,并没真正学到什么,甚至在进修和继续教育考试中弄虚作假。再者教育行政领导在制定对教师的考评方面仍按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进行,束缚了教师们的发展,一味为了追求升学率而拼命要成绩,大搞题海战术,扼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家庭因素。传统的农村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一心只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否则就是“没出息”,导致孩子们压力过大,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认为读书只要不上大学,不分工作就是无用,才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另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对学生学习不重视,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给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说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就是从这一点来说,待到接受素质教育的孩子们作了家长的时候,再进行素质教育就会很轻松了。
在农村实行素质教育就应该认真克服上述困难,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1、切实加强对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理念的培训,尽快摆脱传统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大力推行新课改,培训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要真杀实砍,真正使教师更新认识。教育要创新,教师必须进取;要造就人才,教师自己必须要有才。对全体教师进行敬业精神教育,让教师对教育事业真正热爱,而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无奈的一种谋生方式,采取新的激励政策,让真干活的人能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力提高一些有特长教师的待遇,留住人才,因为这些人在素质教育中能起中流砥柱的作用。让广大教师和家长懂得素质教育并不影响升学率,而是促进升学率的提高。
2、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接受再教育,让他们接受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理念,向家长宣传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家长进行积极向上的励志教育,让他们的心态影响学生。教育家长应经常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要知道家长的责任不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了,家长平时应多学习多读书、看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3、学生教育方面,多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之外的教育,诸如习惯教育、道德教育、自信心教育、感恩教育、中国传统礼仪与基本国学文化教育,增强他们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教育等等,使学生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提高。现在人们物质条件好了,人们的智力水平相对过去要高了很多,就现在初中教材内容而言,如果学生潜心自学定会无师自通的,何况还有老师的指点,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潜心”,这应成为当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4、生态文明村建设不应只作表面文章,要加强内部文化设施建设,并且让教育部门参与进来,让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动手动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现代文明思想,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主动摒弃一些不文明思想和作法。多给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能走出校园,到社会的大舞台当中去锻炼成长。比如,举办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让农家孩子进城,感受城市生活节奏,零距离接触只有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以增长他们的见识。
总之,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由于各种因素的困扰,真正实行确有难度,并非短期能实行好的,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全社会必须认真转舵,明确目标,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社会发展脚步,中国的教育才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才能进一步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