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1

中学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其一,正如韩愈所言,“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语言优美,更契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其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谓刻不容缓,但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教师孤立地谈德育,重说教,而轻感悟。学生不理解,不买账,学习兴趣低,教育效果差;在德育过程中,过分重视社会的期待,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语文内涵的多样性,导致德育的假大空,雷声大雨点小,带给学生的良性影响几乎为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应当要意识到,德育的崇高和语文的多彩是可以共融的,集体与个人、大爱和小情并不对立,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吃透文本,抓住德育渗透点。

语文阅读文本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以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润泽他们的心灵。要有效地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做到行之有效,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备课,熟悉阅读文本,明确本堂课的德育渗透点,并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寻找其和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比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用平实的笔触记述了他和父亲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诠释了父爱如山的伟大,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亲情的可贵并学习感恩父母;《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中学生养成终身的修身自省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故宫博物院》,真实再现了故宫的雄伟壮丽,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都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学习本文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二,细品慢读,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注重朗读。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逗,读出感情,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在品读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比如,在《黄河颂》一文教学中,朗读便是重要的一环,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节奏鲜明,情感奔放,在配乐朗读中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黄河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魄,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咬文嚼字。文本中的重要字词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适当地咬文嚼字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领会德育内涵。比如,《亲爱的把爸爸妈妈》一文开篇,作者聂华苓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其中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自关于南斯拉夫克拉库耶次小城的记忆:沉重,美丽。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7000多人遇难,其中甚至有300个孩子,这份记忆是沉重的,这段历史是沉重的; 但在此中,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令人动容,这是血雨腥风的残忍下的美丽。牢记屠杀,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灾难不再重演,歌颂人民,是为了痛斥刽子手,也是希望这样悲壮的英勇再也不要重现。这两个简单的词看似矛盾,但却殊途同归:要和平,不要战争。抓住这两个词,能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把握文章寓意,接受思想熏陶,从而达到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物品析。许多阅读文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有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品质,或是高尚的品格,或是美好的心灵,或是豁然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比如,木兰的不慕名利,夸父的执着不懈,唐雎的不畏强权,都能够给学生以美好心灵的熏陶,从而以此美好为榜样,努力前行。而许多反面人物同样深刻鲜活,作者在生动刻画他们的同时也在讽刺批判。比如,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小说刻画了他在极短时间内态度的五次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变化前后,态度自相矛盾,对比鲜明。极强的讽刺效果将这一善于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深刻挖掘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以人为镜,从而达到正身自省的教育效果。

第三,空白延伸,在感受中渗透德育。

抓住阅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大胆的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教育效果。譬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问爸爸能否到学校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病入膏肓的爸爸看着英子,“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此处看似是闲笔,实则含蕴丰富,需要用心品味。在此处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何突然转过脸不看英子了?如果你是导演,请你来拍这个细节,想象一下父亲此刻的神情。由此便能引导学生了解父爱如山的深沉,拥有时是幸福,且行且珍惜。

同时,要做好文本阅读的空白延伸,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比如,播放歌曲、短片、图片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感知氛围,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比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播放《中国男儿歌》,让雄壮激昂的旋律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并为学生讲授歌词中“燕然勒功”的典故,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们在戈壁滩上的无私奉献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保家卫国,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再比如,在讲授《丑小鸭》时对安徒生的生平经历进行延伸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生活本身就是童话,要学会正确面对逆境,因为这也是人生的宝贵体验。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收获便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成果。

第四,活动拓展,推动德育内化。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精读 生活

一、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取资讯,从文章中建构意义的过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好坏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阅读体现为一种对于信息、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摄取能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同时,阅读更表现为一个人外在的修养和情趣。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支撑。

二、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阅读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是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薄弱,积极性较差。特别是对于文章的阅读,大多数教学的时候,只是照搬照抄、一味地进行文章思想的分析,或者进行专项的阅读题目的训练,这种死板的教学方法其实大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于阅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单一落后的阅读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走入错误的思维领域,他们的思维将会僵化。不利于他们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不断地做到与时俱进,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才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教学需要。

2.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

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是生活便是教育,是好生活便是好教育,是坏生活便是坏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所谓之“教育”未必是生活,即未必是教育。但是,由于阅读教学过于书面化和理论化,没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就不容易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

忽视学生个性,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随着时代教育脚步的逐渐加快,忽视学生的特点是很多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的是一种“虚”化的能力,不利于量化,所以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也是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是目前语文阅读面临的较大问题,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足够方法上的引导,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不断地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的形式,如个性化阅读、多角度阅读、多方法阅读并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要善于将报纸、书本、杂志、多媒体阅读教学等教学方式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多方法教学――深阅读与浅阅读结合、博览与精读结合,通过博览开阔眼界,增长见闻,以阅读的广度求眼界的宽大,“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所谓的精读,就要求学生能够对文章本身反复地研读,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细节的认识都做到游刃有余;多角度阅读――重点把握文章整体、个别句子、词语等,提高阅读质量。

2.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

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能力的载体,而且是人的教育,故而教师必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把阅读教学的课堂延伸出去,与社会生活接轨,让生活化的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阅读教学有一个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关注社会现实、体验日常的生活,从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阅读即生活,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结合现实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心领神会,更加清晰地感知整篇文章,明确语文阅读的意义所在。

3.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

语文阅读的终极意义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阅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深度训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而对于阅读水平稍微差一点的同学,可以进行一步步训练,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规范阅读方法。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四、结语

阅读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全学生的人格。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阅读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创新,阅读教学过于脱离实际,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差异分析等问题,这严重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所以,必须要对症下药,改进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让生活和语文阅读建立广泛的联系,尊重学生地位及个体差异,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人性化,推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胡蓉.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04).

[2]杨桂萍.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文学教育,2014,(0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3

各科教学都有一条共同规律,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前提下,以艺术化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更具艺术性的学科,这种艺术的首要的本质目的在于: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愿望和动机,这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性强弱的最重要的标志。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作为语言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具有信息性、交际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而且还处处蕴含着形象性、情感性、意境性。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其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多方面的知识,给语言这种工具增添了具体、丰富的内容,因此语文阅读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阅读是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把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由视觉感知文字信息,再由传导神经将文字信息输入大脑,然后大脑中枢神经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与此同时,读者要经历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归纳、联想、想像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又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既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发散思维,又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聚敛思维:既有纵向思维,又有横向思维: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正是在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理解读物的意义,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

2、阅读是语言表达过程。阅读将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的过程是内化的吸收过程,这是由一系列的语言活动行为和语言活动技巧组成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在听读活动中,读者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语言符号,并且通过查阅工具书、翻检书目、参照注释来释词、诠句,理解词句含义和篇章的要旨,又学习和运用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技能。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要运用精读、略读、朗读、默读等技能技巧,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吸收思想知识营养,积累语言材料和写作技巧,将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训练语言技能技巧的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学习和掌握阅读的一系列规则和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的技能技巧,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3、阅读是情感体验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阅读过程是读者经历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的过程。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凭借对文字形象的感知、想像获得感性的情感信息;阅读议论文,通过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方式获得理性的情感信息。所以,语文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载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4、阅读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围绕阅读教学目的,采用启发引导、点拨、提问、答疑、朗读、讲解、组织讨论等方式向学生输出信息,传授知识。与此同时,学生通过昕读说写活动将他们对课文理解和对知识运用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一步步达到预定的阅读教学目的。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巾,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参与阅读的内在动力的大小、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语文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这就是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语言的示范性。而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五个要求。

1、重视情感,教出情味。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课文),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人情”、“因情而觅理”。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引入情境,激励思维。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像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绪体验.又怎能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最终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呢。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肩学生思维,像导游一样,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3、联系生活,调动需要:这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带有动力性:”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听说读写实践)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在中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是不管怎么改革创新,尽管各师各教、方法百出,不同的教师有着自己不同的教W方法。但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总离不开“阅读”教学。而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阅读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下面就阅读教学谈谈一点认识。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①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②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③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突出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一、正确理解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总是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究竟如何搞好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呢?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强调阅读主体的适应过程与理解能力,运用分解、剥离手段,对阅读对象的信息进行识别区分,达到正确感悟的效果。教师应主要围绕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来面对学生给予艺术的辅导。谈到阅读,往往会有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作品,也可以是非教材上的内容。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政文章,让他们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但是,阅读是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阅读者对材料进行筛选,进行加工的过程,在阅读中如果缺乏系统性指导,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时,一定要注意阅读的目的性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二、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强化训练阅读教学的读写技能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句名言:“工夫在诗外。”强调指出写诗方法、技巧之外的生活积累,对于我们的写作尤为重要,而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学识,培养创作的灵感。也唯有博览群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有些中学尽管开设阅读课,也是形同虚设。如此,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语言干瘪枯燥,索然无味,也就是不足为怪的事了。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如在讲授散文时,向学生推荐朱自清、周作人、巴金等人的名篇,并指导学生洞悉其中的美质,在学习诗歌时,除了介绍传统的精典名篇之外,还向学生推荐徐志摩、闻一多、臧克家等人的诗篇,体会诗歌的意象和音韵之美。此外每年的寒暑假,介绍两到三部世界名著给学生,并提出适当的阅读要求等。通过这些有目的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积累了不少语言素材,同时也促使学生努力摹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想象能力 创新能力

语文在学科教学中一直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只能被动地接受标准答案。教师在教学过程忽略学生的主体认知感受,把文本解读的支离破碎,忽视对学生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中学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解读文学作品。

例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画面,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荷塘的景色,令人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让学生自己去领略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

二、语言创建情境,融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如学习《阿Q正传》一文,分析完阿Q的性格后,我对学生提问:鲁迅笔下的阿Q是哪个时代的缩影?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人物,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有学生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失为一道心灵鸡汤,当考试失利的时候可以自我安慰:题目太简单了不适合我。有学生认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豁达:皇明太阳能集团就是用精神胜利法启发员工,激励员工,使企业做强做大。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相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这样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三、借助网络辅助教学,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利用多媒体技术,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非常利于制造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文本情境延伸,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获得美感与享受

讲授《雨巷》一课时,先通过图片演示漂亮的丁香花,并配上古代关于丁香的诗歌,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去感受、去感叹丁香的漂亮和丁香花本身所带的“愁”的象征意义。静止的文本完全“活”起来了,亦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入感知体验的思维活跃状态。《祝福》《边城》等教材选编小说均被改编成了电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观赏电影与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小说人物,解读小说寄寓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精彩,同时也评析演员的表演。改变过去单一的文本品读方式,而学生对这种多维的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对教材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的能力

讲授屈原的《离骚》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屈原》,内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对屈原的认识、有关屈原的习俗、传说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等方式,自主查找资料,学生甚至能对屈原的作品娓娓道来,对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心境描摹得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进行阅读专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三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