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建议 对策

1.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2.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理念

加强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3.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鞑ド缁嶂饕寰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

参考文献:

[1]张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05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思考

[作者简介]刘延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李眷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50-03

自从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任务以来,全国各地农村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民族地区农村面貌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相对经济而言,文化建设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地。文化是实现富裕文明新农村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文化科技基础,没有懂文化、有技能的农民,建设新农村是极其艰难甚至备感渺茫的事情。近几年,我们走访了广西百色、柳州和桂林等地的一些偏僻山村,了解不少当地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感觉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一、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调查显示,在广西民族地区山村,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淡泊的商品经济意识、安于现状的幸福观、极其简陋的教育设施以及简朴的文化生活。他们的价值观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新农村的目标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地村民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文化水平低影响到农民树立科学发展观,难以掌握科技种田的技巧,阻碍了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例如,融安县板榄镇山尾村有1500人,只有12名大学生;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岩脚村1425人中走出了4名大学生;而融水滚贝乡平等村1800人中,50岁以上村民的文化程度多数是文盲,30-50岁之间的人多为初小,前两年才首次培养出2名大学生。大学生所占比例之低,是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平等村每年人均收入约为600元左右,孩子不愿读书就弃学,他们认为孩子打工可以增加家庭收入。稍为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所到的板榄镇山尾村是广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同时又是柳州市科技示范村。该村唐支书清楚地意识到本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资金和劳力。他认为如今村里最需要的就是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他曾多次向上级政府请求派大学生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对村民实行科技培训。一旦技术上去了就能把金橘树种植发展成大规模的果园,并通过互联网寻找销售市场,这样就容易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但是他又提到本村村民中年轻有文化的都外出打工了,劳动力缺乏,他的设想还有待多方努力才能实现。

(二)教育基础设施极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尚未形成体系

经调查,民族地区的山村小学基础设施都很简陋,缺乏师资,也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例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岩脚村小学的教室原来是破烂的干栏建筑,世界银行与英国国际发展部“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对该村的资助工程,世界银行投资了3万元建造了今天的两层砖混结构新教室。融水苗族自治县滚贝侗族自治乡平等村小学有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做教室,但是操场上全是雨水,也没有任何的体育设施。目前正在建一栋新的中心小学教学楼,包括村委会、村医务所等。融水大浪乡麻石村本着教育第一的指导思想,村委会办公室被用作教师办公室,其操场的占地面积较大,基本可以保障学生的活动空间。融安县板榄镇山尾村小学拥有一台电脑和一间多媒体教室,这是上级对他们的奖励,极大方便了远程教育的实施。其他的配套设施如图书、体育用品、实验室等都是极其简陋和稀少的。

师资方面,各校教师都没有分科,需要时担任所有的课程。一般教师达到中专水平,很少具有大专文化的。学生母语的复杂性对当地教师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平等村韦老师的全能教学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民族,学生语言的差异让他学会了用五种语言(瑶语、侗语、苗语、桂柳话和普通话)教学。在当地,教师上课需混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当地方言和普通话,所以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比较特殊。当地小学的生源相对过少,如1800人的滚贝乡平等村小学只有89个学生,1425人的八江乡岩脚村小学四个年级只有23个学生,学生人数少造成了办学成本较高。同时教师必须使用双语或多语化教学等实际情况,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都没给村小学配备更多教师,导致当地学校难以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当然也无法构建起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三)村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淡泊,当地丰富的资源难以推上市场

经调查,当地村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有些剩余产品和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未能转化为商品。如广西融水滚贝乡平等村没有互通的道路,都要绕山、盘山来相互沟通,交通不便,特殊的环境让这些住在大山里的人们思想保守、安于现状,有些家庭每年剩余的谷子不出售。融水大浪乡麻石村因交通条件落后,村里的杉木和竹子无法运出去销售,从而难以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融安县板榄镇山尾村村民在政府多次宣传下种金橘养蚕,但产品价格下跌使农民失去信心。麻石村还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特困户占全村20%。贫困占60%;经济落后导致“光棍村”出现;为了多挣钱,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交给老人看管却看不住,使得教育出现了畸形,这种情况的恶化使得教育出现断层。大浪麻石村的莫维轩专员一语中的:社会矛盾都是由贫困引起的。三江八江乡岩脚村在世界银行与英国国际发展部“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的扶持下,农业综合开发茶叶和竹子种植两项目,但当地交通不便,产品难以外销而价格波动很大,甚至出现滞销现象。

(四)村民的文化生活设备落后。文化生活的种类和形式也很简单

融水滚贝乡平等村的村长说,县农业部门组织村民定期到乡里培训,推广农业技术,但没有科技人员到村里培训农民的情况。当地未上学的孩子多使用本民族语言,各族间不能交流,上学后逐渐可以交流,能听懂彼此的语言(因为苗瑶侗之间的通婚人群增多)。平时没有集体娱乐活动,一般过年过节才有芦笙会。大多数家庭都有卫星电视接收器,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在家看电视。村委会的办公楼正在建设中,日常办公就设在村长家,所以芦笙会都是在村小学的操场上举行。

大浪麻石村的莫维轩专员谈到当地村民文化生活情况时介绍说,本村无条件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全体村民集会,村委委员的选举活动也是分区入

户进行的。无大型集体活动,大浪乡唯有大安村有集体办公场所,所有宣传资料的发放都靠入户。麻石村曾多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拨款15万元建村委办公楼,但至今未果。农民除了看电视外,很少其他的娱乐活动。村委蒙主任介绍说,上级要求组织群众和老人的文化活动,有的老师写诗和山歌,但群众很少参与;以前村里有个篮球队,曾参加县里的比赛,今已解散;节庆没组织任何活动,外出打工的人多而家中劳动力不足,大家都忙家务。

板榄镇山尾村的韦医生说:村里有文化活动室,但无设备。定期娱乐很少有人参加,都忙于工作。以前娱乐方式较多,县文娱乐队经常来演出,现在除了打牌还是打牌。近几年电影也很少,前年才请县电影队放宣传片(主要是支教和农业方面的内容)。

八江乡岩脚村的具体情况是:村里的大小事情都是在鼓楼解决,每个侗族村寨都有鼓楼。吹芦笙、邻村交流比赛、商议大事、开会等事宜,都在鼓楼处理,以前村委办公也在鼓楼。以前有吹芦笙会,现在的孩子很多不会吹,25岁以上又经常在家的人会吹一点,年龄更小的只有个别人会吹,长期在家的人一般都学吹芦笙。由于会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芦笙会也两三年才组织一次。

无论是文化生活设施、文化生活种类,还是文化生活的形式,山区农村都是处于一种相当落后的状态,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很艰巨。

二、思考

新农村建设需要文化做后盾,而先进的文化需要良好的孕育环境。在各地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时,要考虑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并将文化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力军是农民自己。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正如山尾村的韦医生所说:村民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过程。当他们看到别人从中获得实惠时,就会效仿。他们丰收了,但是没有多种渠道销售产品,而是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卖给了当地收购商,致使经济收入无法提高。农产品不能积极地向外开发市场。丰收也难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这就大大挫伤了农民建设家园的热情,从而妨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总体上看,落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很难改变安于现状的观念,无法掌握科技,不懂去开拓市场,因此难以胜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首先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二)加快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提升教育条件

总体而言,各地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远没有达到标准,没法与城市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齐全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设备同日而语,更没有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些都会阻碍当地教育的发展,制约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对全民素质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经济贫困制约着当地教育的发展。正因为村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外出打工大多数做苦力工,工资待遇较低。滚贝乡平等村有一位村民说,他的儿子和儿媳因为外出打工待遇很低,正准备返回家乡了。正如麻石村莫维轩专员所言,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太低,没法自己去创新,只能随着别人做事,没法将当地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还没达到农业产业化水平,难以增加经济收入。

(三)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村民的商品意识淡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农民增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有关政府部门应该通过电影、广播和讲座等多种渠道,在农村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帮助农民兄弟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走出思想的误区,树立起科学的思想观念。并运用于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板榄镇山尾村的支书希望年青人加入村委会,把先进的理念运用于该村建设,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奔小康。因为他认为青年人的文化素质较高,易于吸收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科技,这些都能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建设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3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苏木宣传文化站和村嘎查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固查线、五乌线、临赛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苏木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嘎查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苏木图书室、个村嘎查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苏木、文明村嘎查、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嘎查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菏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问题研究

总的看,我市对新农村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采取的措施更加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上下全力搞好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开工建设生态文明村237个,2011年底完成主体工程的达到111个,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有26个。目前全市完成了村镇体系规划,今年初步建成的300个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都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了规划设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有很多成功的模式。我市农村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78.06亿元,增长3.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5 890元,增长23.9%。全市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到117.22亿斤,实现了连续八年增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90家,比去年增加4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90亿元,同比增长11.2%。

一、我市人口和地理位置基本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京九铁路与新欧亚大陆桥在此十字交汇,现在已成为我国纵连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虽然交通发展给人们出行和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对社会管理也增加难度。我市人口91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10;土地总面积12 239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157公里,东西最宽距离140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8%。

二、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有以下因素影响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对推进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还缺乏积极性、稳妥性;对示范村的培育力度不够,采取的形式,多种渠道培育试点村还需要加强。对基本达到生态文明标准的村,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真正达到标准。对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村,还需抓紧做好“四通”、“五化”等工作,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农民早日入住。对开工建设的村,要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抓好工作建设质量,尽快建成生态文明村。

(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够。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难点在于资金不足,要想深入推进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就必须切实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为此,在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重点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土地金融政策,土地复垦政策,土地挂钩试点政策,开发区建设政策,农村住房改造政策,改水、改气、农村医院、学校、道路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特别是充分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集中向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尤其是重点村镇倾斜,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确定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村,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如村村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四通”工程、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所以,要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达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还需要努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生态文明乡村,强化后续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队伍,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重视。

(四)农村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2011年9月份以来,我市深入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但全市清理“粪堆、土堆、柴草堆、垃圾堆”等,相对达不到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标准;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的根本改变还有一定距离。

(五)工作督导调度力度相对不够,详细了解农村社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进展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需加大工作力度,完成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六)个别地方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标准不高。如和潍坊寿光市,滨州博兴县、滨城区,德州平原县、齐河县等地相比,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

(七)农民对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行动不够。同时,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制度规范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农村文明风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干部有的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闻不问,有的对发生的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持有推脱的态度,不积极进行处理和解决,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影响了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加快我市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5

文化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的枢纽。作为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它既是上级各部门文化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本乡镇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发起者,也是农村民办文化的引领者。多年以来,欠发达地区将文化站“编制取消,牌子保留”人员并入其他站所,文化站名存实亡。近年来,毕节市以农村机构改革为契机,恢复各乡镇文化站,实行竞聘上岗,文化站已逐渐成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站的地位正在逐渐被政府和村民所认可。

二、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宣传作用,传播先进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思想保障。政治职能是文化站的根本职能,公益性决定了文化站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文化站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用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鼓舞人、教育人。

一是文化站要以现有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依托媒体,发挥其宣传、引导职能。通过墙报、报刊专栏、过街横幅、各种标语、宣传队、学校的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文化站扶持、引导农民自办的文化组织,编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好作品,使农民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村民在农闲时自编、自演一些歌颂党、歌唱美好生活的“小品、三句半”等文艺节目,说的唱的都是村里人、身边事,人们喜闻乐见,在不知不觉中,党的方针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沁入人们的心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党在农村的执行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娱乐作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新农村文明村风的形成。文化站的基本职能就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配合上级文化部门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大力扶持民办文化,打造品牌文化大院;培训农民文艺骨干,不断壮大业余文艺队伍,努力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3.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服务的作用,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文化站要做好文化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活动,为农民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每个村建立文化共享工程村级站点,让农民群众能分享到共享工程带来的成果和实惠。二是开发特色文化资源,为新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文化站下乡调查,保护、开发乡村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智力投入,把历史、民俗资源变为文化资本,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农民艺术家、工艺大师、文化产业工人和文化服务者;定期对村民进行舞蹈、声乐等方面的辅导和培训,提高村民艺术素养,使节目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是千方百计为农村文艺骨干服务,使他们能够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范文6

一、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成因

(一)经济条件的限制,是班级文化建设有力难使。

1.基础设施落后,硬件建设的薄弱。据了解,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源于“普九重建”,然后就很少再翻修重建。走进教室只见斑驳的墙面,油漆脱落的课桌,许多教室内仅有的现代化设施仅仅是一个录音机或校园广播;同时,许多学校的教室中摆设简单,黑板报、学习园地、队角等教育宣传阵地不齐全,教室体现出无规划状态。硬件建设的不足,限制了不少班级活动的开展,深深制约着班级文化的形成。

2.活动经费的不足。文化应在活动中循序而形,但是农村初中经费紧张,不少班级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在单调乏味中度过。能够开展的活动,项目单调,内容贫乏,覆盖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热情,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二)农村地区文化意识淡薄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使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多余”。

在当今农村,不少家长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缺乏对学校教育作用的全面认识,他们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同时家长大多把考上大学当成孩子唯一的出路。因此,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如何,就成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和教师唯一的评价标准。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农村初中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余时间全被文化课的学习占领,教师无暇指导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

二、有效改进农村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积极营造和谐优美的班级文化环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注重教室的卫生,使教室变得洁、净、美,营造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整洁、明丽、温馨的心灵家园,为教育教学的健康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重视教室的布置,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书画角、小名士挂像、图书角等来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渲染教室的文化艺术气息,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终身受益。

3.利用农村优势,开发有效的班级观念文化载体。在班级观念文化建设中,离不开文化载体,如,节日文化活动、小电视台展播、红领巾广播站、小记者采访团活动、小旅游团的采风游、主题中队会等。但以上载体中,农村学生相对缺少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和家庭文化活动的机会,所以可以结合农村优势,不断开发适合农村小学生的活动载体。

(二)大力开发有效的班级制度文化,使班级稳健发展。

1.健全班委会制度。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出色的班委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老师要精心挑选并培养班委,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的核心骨架、教师的好助手。

2.制定合理可行的班规和公约。一个班级除了学校的各种制度外,总要有自己的班规等一些制度。因此学生要依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富有特色个性的班名、班风、班训、班歌等,班级成员应共同遵守的班内的规定,让学生自理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