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1

2014年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各大自媒体平台已经蓄势待发,这场关乎自媒体盈利模式的探索,注定是一场征战。

流量为王自媒体坐享广告收入

广告作为PC时代门户网站赚的盆满钵满的利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也不逊色,对于自媒体盈利,百度和腾讯两大巨头也瞄准了广告分发这块大蛋糕。

2013年12月,百度自媒体平台百度百家后起发力,来势汹汹,一开始就祭出了流量大旗,宣称所有的自媒体人都可以成为百度的广告分发平台,作者通过自己的百家页面的广告位点击来获取收益分成,实质上百度拿出广告流量换取自媒体内容。

这种盈利模式依托于百度自身强大的流量,背靠母体生长,自媒体人在短时间内尝到了甜头,也塑造了程苓峰月入3万的励志故事。如此一来,自媒体人成为百度的网盟的一个变种,每个自媒体人成为百度的合作站点,广告源源不断,收益就会滚滚来。

然而这种模式的价值可持续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露出了弊端:随着自媒体人数的增多,单一作者的利益会摊薄,且就目前来看,收益较高的作者大多是被推荐到首页的作者。顺便提一句,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打法,降低了自媒体人自身的价值体现,一旦半路杀出个360,拦截广告流量,自媒体人揭竿而起,又能奈何?

另外,展示广告都是以影响用户体验代价,百家也不例外。而百家日后移动端布局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届时百家的广告呈现会受到更大的制约,如何在用户体验和自媒体盈利寻找平衡点是百度需要考虑的。

无独有偶,如果说百度百家聚焦于传统互联网广告,那么微信则是把自媒体人作为移动广告联盟网点。2014年初,微信上线广点通,作为全民参与的开放性平台,微信依然采用谨慎步伐,首先采用了内测邀请方式进行测试,这对于在订阅号里蛰伏已久的公共账号来说,无疑是福音。

微信依托腾讯平台的大数据、大流量,根据公共账号的粉丝情况与广告主进行精准匹配,相比百度web端“分产到户”的广告配发更有效率,尤其对于垂直领域的大号,可以针对性的进行O2O推荐,体现了自媒体账号的附加值。

公共账号的广告模式多为文章底部文字链形式,呈现更加友好,也不会对阅读体验造成影响,知名自媒体人李瀛寰肯定了广点通的价值,但提到广点通位于页面最下方,作者常规介绍或者签名档最下面,很多读者看不到,间接指出了广点通点击率并不高的事实,对于草根账号来说,低微的点击率乘以打开率,流量变现空间也并不那么乐观。

也许对于自媒体人来说,依靠平台的广告分发着实为一种快速赚钱的方法,但是从程苓峰挖到自媒体广告的第一桶金到百度广告分发以及微信广点通,都证明了广告分发方式惠及的大多是明星用户,长尾流量变现依然沉寂。除此,“点击率”驱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作家迎合热点、利用标题党讨好读者。而且像微信这种开放不强调原创的平台,内容的筛选者相比内容创造者更新能力更强,专业团队运营的采编大号,粉丝吸附能力更强,在利益去试下,劣币驱良币,影响自媒体的独创性核心价值。

稿酬模式 依靠编辑运营的传统打法

从博客到微博再到自媒体,核心都是内容。内容的重要不言而喻,而平台付费购买自媒体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策略,毕竟对于自媒体人来说,钱落袋为安才是最踏实的。

腾讯大家采用传统约稿方式,有爆出1-2元/字的稿费标准,签约标准甚至高达10万RMB/年,其更多是依靠作者自身的知名度作为考量拟定薪酬,无关于点击量、流量,有点类似平媒的专栏,自媒体人出售内容,编辑运营内容。

大家约稿的对象决定了自媒体精英化,草根自媒体是没有希望的。而且这种自媒体人与粉丝、平台之间处于一种弱联结关系。这种高端烧钱的打法注定是孤独的,短时间并不寻求平台的盈利性,而是以提高平台影响力为目标,而这种口碑的建立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当然这种模式是否可取与平台资质和自身发展策略有关系,不可盖棺定论,此前搜狐也采用了稿件付费的形式,时隔不久,搜狐自媒体升级为内容奖励模式,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根据自媒体人的文章点击量、文章数量等作为评判标准,对自媒体人进行梯度奖励,打破了以往每个人都是不痛不痒的稿费模式,提升了自媒体人参与平台竞争的积极性。

此外,搜狐自媒体还在探索经纪人模式的盈利方式,平台牵线,邀请自媒体人参与商业活动,从中提取收入分成。这种尝试脱离自媒体人的原生角色,将经纪人模式嫁接在平台资源上,对运营成本人力、物力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同样资源稀缺决定了这种盈利模式要想照顾到长尾人群并非易事。

多方布局 粉丝经济与平台资源并发

自媒体平台上演的是一场自媒体人和粉丝互动大戏,缺了任何一方都不行,罗振宇自媒体会员资格高价拍卖,显示了粉丝经济的潜力,那么粉丝经济能否成为自媒体盈利爆发点?

2014年初,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云阅读提出“粉丝捧场+编辑奖励+平台广告位开放”组合拳打法,高调发力粉丝经济,意在寻求自媒体影响力变现

粉丝捧场功能是针对有原创能力的写作者开放,作为自媒体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吸附对味的粉丝,“浅浅的影响一万人,不如深深的影响一千人”,网易云阅读以用户订阅标签,为用户个性化推荐优质自媒体文章,粉丝对自媒体人打赏鼓励,刺激更多高品质文章产出。其逻辑在于通过粉丝力量保全自媒体人的独特性,但是让粉丝拿出真金白银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成本,并不能像广告分发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微信对公共账号付费慎之又慎,网易推粉丝捧场想必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粉丝捧场是突破,但创新也意味着风险,因此网易云阅读也采用了常规编辑鼓励制进行全平台刺激,云阅读依仗较强的内容运营能力,通过点击量以及编辑评估,综合评价优质自媒体人,进行每月千元以上的现金奖励。

对于广告投放,网易云阅读在一开始就列入变现计划内,提供自媒体流量变现,随着云阅读广告系统的全面开发,自媒体人广告收入也不遥远。与搜狐早先提出的原生广告强调自媒体人自己扩展广告主不同,网易云阅读宣称,既可以推广自己的资源,网易云阅读平台也可以把自己的广告分给自媒体人。

以捧场盘活粉丝经济,强化作者粉丝关系纽带;以编辑奖励刺激正向竞争,促进平台良性环境;广告位开放,促进自媒体全局商业化。三步棋,环环相扣,网易的野心在于创造高黏性的商业生态。目前开放捧场和编辑鼓励,广告位尚未开放,云阅读的难点在于权衡自媒体优质内容和盈利迫切需求,毕竟自媒体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面对波诡云谲的市场,棋局虽好,如何驾驭落子的节奏更为重要了。

小结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2

微公号发展现状决定“定位”日益重要

市场环境繁荣。根据2017年1月22日,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第39次)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超过7.3亿,其中中6.95亿为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数量的95%。在手机网民数量巨大的中国,第一大手机社交APP“微信”成为市场聚焦点,2016年9月,微信APP平均每日有7.68亿用户登录,其中超过一半的用户每日使用微信的累计时长超过90分钟,长时间浏览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不仅包括聊天、朋友圈分享,还包括新闻资讯获取、精神生活满足,而后一类活动的主要载体就是微信公众号。

行业竞争激烈。市场环境的良好制造了诸多效益良好的盈利者,也吸引了更多机构希望分得一杯羹。根据2016年7月“咪蒙”公布的数据,其关注数量为402万,每篇头条推送的阅读数量达到150万以上,月度广告收入在300万至500万元之间。不过,市场大热的背景下,竞争者也不在少数。根据2016年11月艾媒咨询《2016年App与微信公众号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底注册的微信公众号数量在1200万个以上,相较2015年增长46.2%,另外该机构报告中还预计,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将达到1400万以上。

同质化竞争严重。在注册微信公众号之后,如果无意短期内盈利或者提升订阅数量,那么其运营成本亦接近于零,因为微信运营方并不会对没有关注度、没有更新维护的公众号进行清退,所以微信公众号可以先注册而不维护,到时机成熟后再运营、维护、推广。进入门槛低、运营成本低,导致微信公众号数量巨大,而数量如此多的微信公众号也导致同质化严重。

微信公众号的定位策略研究

整体市场繁荣同时行业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微信公众号要维持生存进而实现盈利就需要精准定位,抢占用户的心智资源。精准定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内容定位。很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把自己定义为互联网企业,而实际上微信公众号的本质还是媒体平台。在艾媒咨询集团2016年的调查中,表示使用微信公众号是为获取最新资讯的手机网民占比52.3%,而在退订微信公众号的网友中65.2%是因为微信公号推送的内容不够丰富、57.9%是因为更新频率低。由这些数据不难看出,网友对微信公众号持久关注的动力还是来自于内容,所以,与其说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是互联网公司,不如说运营者是传媒机构。

正如维亚康姆(Viacom)公司CEO萨墨・雷石东(Sumner・Redstone)所言“传媒企业的基石必须而且绝对必须是内容,内容就是一切!”。微信公众号在明确自身定位时必须首先审视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什么样的内容是自身擅长的,只有自身擅长的内容才能保障微信公众号具有持续生产高质量信息的能力;什么样的内容和竞争对手有区别,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同质化、抢占受众的关注度。更进一步讲,微信公众号必须竭尽全力追求“一句话原则”,即受众可以用一句话表达该公众号的主要内容。

用户定位。传媒行业是靠信息吸引流量再通过流量获取广告收入实现流量变现,这一点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传统媒体行业可以靠“订阅”获得部分收入,如报纸的订阅费用,但是微公号必须通过流量变现(微公号目前已开通打赏功能,但收取金额十分有限)。因此,用户的粘度变得至关重要。

保持用户粘度,除去生产高质量内容,需要生产用户需要的内容。以“咪蒙”2015年度最高阅读量的文章《致:我凭什么要帮你?》为例,其中包含歧视性言论、甚至有脏话,但是这样的内容和语言迎合了很多用户寻求发泄的心理,于是获得大量转发,最终收获的点击量高到数百万次。

盈利模式的选择。微信公众号从根本上讲是靠流量盈利的,但是在此基础上还有两个不同盈利方向,其一是流量变现、其二是深度变现,两者都是建立在点击量、阅读量的基础上,但是在内容选择、运作方式上会有明显的不同。

所谓,流量变现是指在盈利过程中主要通过推送内容的阅读量来吸引广告商投入宣传费用。这一类公众号盈利模式在内容的选择上偏重于选择较极端的观点。在古斯塔夫・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经典《乌合之众》中有过相关论述,群体中信息传播的有效方法是“断言法”,“作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观点较极端的内容容易引发读者认同,并进行转发从而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当然,的推送在深度上显然不够,无法引发受众的消费冲动。

所谓,深度变现是指公众号在盈利过程中,利用互联网的长尾效应,培养一批深度认同公众号观点的订阅者,并对于订阅者进行深度挖掘,通过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例如,罗辑思维,其对外宣称的订阅量仅有200万却通过深度挖掘用户实现盈利。

微信公众号必须在最初的运营定位阶段就在流量变现与深度变现中作出选择。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3

很多自媒体人和创业者更是直接去践行,努力地想抓住社群这个大风口。他们看了一本又一本的社群理论,学习了一项又一项的社群运营技能,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社群。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少有社群成功了,在商业变现上更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感觉就像,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要想"过好这一生","懂得很多大道理"只是个必要条件,你不去践行这些道理,自然过不好。更残酷的是,你懂得了大道理,你也在践行,可是如果没有找到人生方向,或者朝着错误的方向在努力,你依然经营不好这惨淡的一生。

同样的,你只是认识到了社群的重要性,你只是懂得了许多社群的理论和方法,可是你却没有找到社群这风口的方向,或者你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挣扎,你当然运营不好这垂死的社群。

何为风口?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风吹的方向。可见,要想乘着风口飞起来,找准方向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说社群是互联网的大风口,那社群的风口又是什么?也就是说,社群路在何方?

电商吗?好不容易把大家忽悠在一个社群里,平时把大家伺候得这么好,关键时刻我卖个东西不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吗?

我不做电商,我就向群成员收个会员费,不交钱的我不带他玩,可以吗?

都可以。作为社群具体的变现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变现方法,可无论是电商,还是收会员费,它们都具有普适性、具有成为"风口"的潜质吗?

很难说。罗辑思维卖书、卖年货,吴晓波做"吴酒",依靠的是罗振宇和吴晓波强大的个人魅力,他们走社群电商之路的成功,不好说是电商之路的成功还是个人品牌的成功。对于广大普通的社群来说,我们很难达到他们的这种个人影响力。

同样的,很多收费社群的成功,你很难说是收费模式的成功,还是个人魅力的成功。毕竟有很多的脑残粉为了见真人一面连身体都可以贡献,现在贡献一点会员费又算什么。

那社群的风口到底在哪里?我认为,社群媒体才是真正的下一个大风口,是广大自媒体人和社群主应该抱住的大腿。

2

什么是社群媒体?先强势插入一个定义:社群媒体即社群化媒体,是针对社群生产内容和由社群产生内容的媒体组织。它的内容既面向社群,又来自社群。

下面我们来分析社群媒体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认为,社群是一群人基于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内容、兴趣、目标等)而形成的组织,并通过共同的仪式来强化群成员间的认同感。

一个社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首先通过内容来吸引用户,再通过内容(内容即是围绕使命和愿景而产生的)筛选用户组成群成员,形成社群。社群成功运行后,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也就是说,社群通过内容吸引群成员,而内容又是由群成员共同产生。在这里,群成员间互相交换内容信息,产生强大的威力。

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切,内容是关键。一切内容皆媒体。我们知道,媒体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内容的载体。在一个社群内部,存在着频繁的内容生产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且这种交换是所有群成员对所有群成员的,即“多对多”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社群即是媒体。

媒体是会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的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1对1”信息交换时代,我们有电话电报媒体;在“1对多”信息交换时代,媒体变成了广播电视;而如今的"多对多"信息交换时代,相应地则产生了互联网媒体。社群是典型的“多对多”信息交换,因此,伴随着社群的产生而产生的社群媒体,是媒体随着人类信息交换形式的变化而自然演变出来的结果。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组织方式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自媒体的粉丝群和基于微信的兴趣群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导致人类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又一次变革,社群成了新一轮的人类组织方式。如今,“人类重回社群”已成共识。

既然社群成了人类新的和必然的组织方式,而新的组织方式必然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因此,媒体则必然会演化出社群媒体。通俗点说,社群媒体是媒体的未来方向。

3

我们知道了社群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问题来了,社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在分析社群媒体的运作模式前,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

传统媒体一般都是有一个中心的,由中心产生内容,通过内容吸引粉丝,然后向粉丝售卖广告。传统媒体只有产出和传播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写,一个看,模式简单,可持续性也不强,对中心的原创能力要求非常高。比如现在很多的自媒体,还有最近火得烫手的网红,走的都是这种模式。

社群媒体则是去中心化的,它通过内容吸引并筛选用户,筛选下来的用户形成高质量社群,社群通过一套规则体系,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如此循环,社群持续健康发展。一旦社群媒体大循环形成,围绕社群所能够产生的商业模式则非常之多。

在这里,不仅仅有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还有高效的互动。内容不再由一个中心产出,而是整个社群成员共同贡献。不仅如此,社群媒体由于群成员的高粘性和高互动,其产生的内容往往是高精准度的,因此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果将大幅提高,而成本却大幅降低。也就是说,创业者和自媒体人组建社群后,走社群媒体的道路,流量问题会迎刃而解。

比如李笑来收费的“七年就是一辈子”社群,李笑来首先通过自己的书、文聚集了一大批粉丝,通过收费筛选后组成社群。这个社群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与社群成员共同训练和实验,并总结出一些方法论,然后共同创作一本书。这很好地体现了社群媒体的运作规律和强大威力。

4

虽然说社群媒体是媒体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就是社群未来的出路?

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必将迎来大爆发、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社群媒体的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道路运输到电话电报,再到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人信息沟通的效率大增、成本大降,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到社交网络时代,Facebook、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创造内容和传播内容的成本变为0,建群的成本也变为0,社群媒体“内容用户社群商业变现”的运作模式很容易就能实现并形成大循环,普通的自媒体人和创业者都能达成。

其次,从商业的本质来看,互联网20年的大机会归根结底都是媒体的变革,社群媒体作为媒体的未来趋势,自然是下一个大风口。

事实上,互联网的演变反映的正是媒体形式的演变:门户搜索社交。

而垂直类互联网大企业做的更是媒体的生意:旅游有去哪儿,汽车有汽车之家,房产有搜房网,分类信息有58......是的,一切内容皆媒体,一切媒体皆生意,社群媒体必将成为大风口。

最后,从流量红利理论来看,社群媒体可以解决互联网流量枯竭问题,为广大自媒体人和创业者带来新的流量红利入口。

我们知道,流量红利入口是在不断变化的。传统零售商主要依靠的是线下流量,但是随着社会高房价趋势和电商的发展,线下流量逐步减少;

进入PC时代,流量主要靠搜索引擎。而搜索带来的流量,又随着用户转入移动端逐步流失;

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主要靠APP。但是APP流量如今已被应用商店、预装、刷机等大家熟知的手段瓜分殆尽,导致现在获得流量的成本非常高。广大自媒体人通过辛辛苦苦产出的内容吸引了大批粉丝,却苦于无法有效利用手中的粉丝资源,如何新增,如何留存,如何变现,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因此,必须要寻找到新的流量洼地。

反观社群媒体,其“内容用户社群商业”的运作模式中,内容是流量的入口,社群是流量的沉淀,商业是流量的变现,从入口到变现,很好地解决了流量各阶段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社群媒体的流量成本低,精准,而且始终是自有流量。因此,社群媒体必将是下一个流量红利,势必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4

互联网总是在不断催生新词汇,粉丝经济、网红经济、文化金融,不一而足。这些“新词”成为媒体争相评论的行业噱头,更成了资本关注的焦点。人们谈到“粉丝经济”“网红经济”时,都会顺其自然的把它和“文化金融”联系起来,特别是随着Papi酱蹿红吸引1200万投资,让网红资产资本化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网红经济逐渐显露并火热起来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掏出手机刷微信微博时,发现大家都在追同一个热点,同一部热剧、同一段奇葩视频、甚至同一碗鸡汤,这些现象级的热点往往会将背后主导人物推上舆论焦点,让其成为大众的饭后谈资或膜拜对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们“追踪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明星艺人”,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催生了一批“网络红人”。从第一代的淘女郎卖图片教人搭配实现电商销售,到第二代YY、9158的女主播和电竞主播(现在仍然很火),靠打赏和平台进行分红,再到第三代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催生的段子手,他们都是只要有足够的粉丝(用户流量),最后都可以通过内容进行各种变现(流量变现)。

艺人中有歌手薛子谦,依靠强大的歌迷粉丝,写段子卖服装开火锅店样样做的风生水起,网红中有张大奕,依靠百万级的微博粉丝,她的淘宝小店不足一年做到四皇冠,而且每当店铺上新,当天的成交额一定是全淘宝女装类目的第一名,经济收入直追甚至赶超当红明星。

由于“网红”们变现能力强大,“网红经济”成为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新经济物种。

网红经济光鲜背后是焦虑

我们认为网红类似于电竞、体育、音乐、淘宝红人,他们都有着粉丝基础。而粉丝经济是基于影响力变现,变现模式通过电商、广告等进行,核心都在积累人气。看上去,一旦成为网络红人,钱就会比打工上班来的快且容易。但对大批网红而言,表面上的光鲜亮丽,背后却并非那么简单。她们其实也非常焦虑。

社会日新月异,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网红就跟艺人一样,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来一批新人,而前浪很有可能就被拍死在沙滩上,所以网红们都有一个压力——如何在爆红期间尽可能多的产出价值,说人话就是如何赚快钱。

网红的变现模式其实非常单一。段子手做内容卖广告,要保证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所以面临着留住粉丝热情的压力,创作灵感枯竭的压力。网红们开网店搞副业,要兼顾内容和供应链,运营自身品牌、提高价值、通过社交平台吸引粉丝、维系关系、形成供应链、产品输出与售后服务……而这条路又日趋激烈,要走好,不仅难,也很耗精力。

近日,有网友爆出papi酱给微信好友群发了一条短信,让大家有好玩的搞笑群拉她进去。她不做供应链,从来不出来接受采访,专心做内容也开始有创作瓶颈,更何况那些什么都要做的网红店主。显然,到了风口,无可适从的网红,也并非少数。

刷脸之路难长久 资本变现需要新风口

在我们眼里,网红或许已经是一种新兴的身份,但在他们自己看来,独树一帜的身份话题若不能形成相应的收益,那都是白谈。所以,资本变现是急需,资本多样化变现是刚需。

网红身份具备的资本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智力(段子手、自媒体)、颜值(淘宝模特)、IP(“吾皇”胖猫出了表情、书本、手机套等系列周边)。如果按照现行的资本推动市场,从孵化粉丝到圈粉,再到依赖广告、开店变现获得收益,这种变现方式迅速简单粗暴,难以长久持续。随着资本对“网红经济”的关注,网红资产变现有了新方向——资产证券化。

当前,资本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在互联网普及较早的国家和地区,电影证券化、音乐证券化、体育证券化已经成功践行许多年,现在有了专业的网红经营公司。简单的说,就是网红们拥有的IP、智力甚至颜值也能像股票一样投资买卖,这种全新的投融模式在国内也有可借鉴之处。目前,内蒙古文交所旗下的数字产权交易平台(也称“泛娱宝”)未来也可以实现。在泛娱宝,泛娱乐文化领域内的一切具备收益可能的有形无形资产都有机会进行变现。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5

一、什么是平台型产品?其价值是什么?曾在网上看到一则对于平台的定义是:

“平台是指连接两个以上的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交流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需求,并从中赢利的商业模式”。

最近在读的马歇尔《平台革命》一书中同样提到平台的首要目标是:

“匹配用户,通过商品、服务或社会货币的交换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价值”。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提到的是为双边用户群体,提供创造价值的“场所”。

平台的价值无外乎围绕信息交换、商品、服务、货币这几点创造。其中,信息交换最轻,然后是创造商品价值和服务,逐渐货币的交换和获取变现的能力(当然,虚拟货币,比如荣誉勋章等也可以纳入货币的范畴)。

而平台的产品及运营的工作是:为平台双边用户提供工具和制定规则,让价值交换变得容易。

我们可以利用平台画布的方式去具体分析一款平台型产品的架构,即便你目前的工作不涉及产品的方方面面,也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岗位在整个平台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价值。

以下以“闲鱼”简单举例产品的平台画布:

平台双边用户在平台上获得闲置、拍卖、租房等信息服务或商品交易的价值;

平台需要给双边用户提供的信息展示、地理位置、搜索、分类、导航等工具和服务,同时也需要为退换货、估价、物流等另一端用户提供消费者相关的工具和服务;

此外,货币在平台上可以实现流转,用户数据能得以存储,线上流量形成变现能力。

(平台画布)

参与者的层面注重的是生产用户的引入和消费用户的匹配,甚至是生产用户和消费用户的相互转换。

尽管平台各种产品功能会非常复杂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平台革命》一书中就将平台的基本结构总结为:参与者+价值单元+过滤器——核心交互,在我看来,还是挺受用的。

如何理解这个基本结构,我们可以自行对一些产品进行平台解构,下图列举部分主要方便大家理解:

通过画布和架构,我们应该或多或少对平台型产品有了些初步的认识,接下来继续看平台思维下的用户关系。

二、平台思维下如何看待用户关系无论是B2B、B2C、C2C甚至C2B的产品,平台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双边市场,双边用户和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定会对整个平台带来影响,所以我们宏观上看待一个用户模型时,可以大致上分为A、B端来看,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影响我们可以看成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效果。

其中一边用户会影响该边其他用户,无论该边是作为生产的一方还是消费的一方,同样适用。当产生积极作用时,用户带动用户,实现增长、并形成氛围;当产生消极作用时,用户间的竞争、资源的匹配带来浪费并可能降低了用户提供创造价值的意愿。

单边作用单边

一边作用另外一边

举例:

早期抖音,生产内容的达人或用户利用平台提供的运营工具(如配乐、剪辑等)输出优质的内容,其他有意愿参与的用户会根据这些内容、模仿复制并进行一些微创新进行创作,带动了用户的增长,并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这个时候,用户对用户之间的影响就是积极正面的。

那么,当入驻抖音的内容创作者越来越多,生产的内容越来越多,每个创作者获取到的关注和流量随之减少,消极的影响就会随之而来,获取不到关注的创作者意愿度降低,逐渐失去创作的动力;内容的量越来越大,水化内容的剔除和筛选也将成为运营的重点,来降低单边用户之间的消极影响。

(别人家的播放量和我的播放量)

利用单边用户之间积极的影响力,往往能带来的效用是裂变式增长的,口碑、分享、参团、评分等机制或手段都是利用其积极的作用力实现单边用户带动该边另外一群用户。

另外一种,则是其中一边用户影响另一边用户,这种情况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平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多了,消费者可以接收的商品或服务就更多了;消费者多了,愿意入驻的生产者也会更多。双方之间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往往需要平衡好两边的输入和输出。

消极层面的影响,继续用开篇提到的闲鱼来举例:闲鱼发展至今,逐渐暴露出来的买号、刷赞、盗版、灰色信息、假货等问题越来越多,对于消费用户来说,对平台的信任感降低,就会逐渐流失,消费用户的流失,就会反作用于者一端,对真实有效的生产方来说,就是一种伤害。

所以产品和运营的职责就是降低消极效应,提高积极效率,帮助平台价值和用户直接实现精准的匹配和分层。

用户运营中,无论是用当下流行的AARRR模型理论,还是运用各种营销工具传播,还是标签化精准运营,平台思维的方式有助于你去衡量你所做的运营工作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这也是为何现在精准化运营、个性化推荐等产品越来越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三、平台思维下的产品运营平台思维下的产品功能设计展开是个很宏大的课题,暂时不做探讨,这里主要想聊一下,平台思维下的产品运营该怎么做?上文中已经简单提了平台的整体架构以及双边用户效应,那么和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实际的结合点?

就以新媒体运营者或者内容运营人员举例,日常的工作可能是每天写文章、写活动,写好的文章在微信、在头条在各种自媒体渠道上分发,其目的是通过内容的生产制造达到吸引用户、宣传产品等目的,并且做一些点赞、转发的活动来活跃你的粉丝。

那么,你可能往往会遭遇这些问题:

每天写文章的数量有限、素材有限、供给跟不上;

你的内容垂直于某个专业,风格单一难以吸引不同喜好的用户来关注你的内容;

繁杂的工作有时导致无心写文,内容水化,造成用户流失;

预算有限,活动经费少,无法促进用户活跃……

平台思维方式下,你的解决方案可能应该是这样,把你所运营的公众号当做自己的产品平台来看,则应该这样去思考:我的平台结构”是怎样:参与者是谁?价值单元是什么?过滤器是什么?最终要形成的核心交互是怎样?

给出的答案之一可能是这样:

参与者是文章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价值单元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文章,可以是某一媒体形式的内容,比如视频或音频;

过滤器是符合某一规则的内容标准;

核心交互由于是在某一已开放平台如微信订阅号,所以交互形式不在于创造而在于运营。

那么接下来,给出的解决方案:

1.提高内容供给:

建立长期可以转载关系的合作方

建立投稿机制,鼓励你的粉丝对一些课题进行投稿,从你的粉丝中挖掘潜在内容提供者

建立小自媒体联盟,相互输出内容

建立之初,可能是一些体力活,但当你把内容供给搭建成一套体系时,你的工作内容可能就不是不断写文章了,需要身兼半个BD角色

2.满足不同消费者内容需求

文章栏目化,不断测试研究不同用户的偏好

用户标签化,善于给用户打标,维度多样化:根据活跃度如活动参与活跃者、评论活跃者;根据兴趣、地域等;这样当你组织一场活动时,寻找到活跃度最高的用户给你扩散时,往往事半功倍

3.降低消极效应,提高积极效率

建立良性的反馈机制,问卷调研、满意度调查定期做

新媒体运营变现方式范文6

在危机面前,以央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为代表的“大佬”们纷纷转型。央视开始制播分离,成立了两家全资的节目制作公司;湖南卫视实施新媒体“独播”战略;东方卫视则全面拥抱互联网等。

受制于覆盖、平台、资金、人才等因素,地市台转身较慢。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的电视台,转型的焦虑更加强烈,看到“大佬”们正在积极转身,“曾经也阔过”的城市台五味杂陈。

城市台面临困境的原因:“内容+广告”模式终结

电视媒体传统的盈利模式是,电视台通过节目、品牌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广告商依据收视率来投放广告,从而形成“内容+广告”的模式。广告成为电视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而到了卫星电视时代,以湖南卫视为代表的省级台,借助综艺节目、电视剧在收视份额上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给城市台带来了很大压力。但由于整个电视行业仍然处在高速增长的时期,城市台与省台仍然维持着一定的平衡。

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商业视频网站的出现和壮大。

互联网改变的,首先是传播渠道。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视频,广电对有线、无线、卫星等传播渠道的垄断被打破。

其次是接收终端。电脑、iPad、智能手机成为新的接收终端。随着智能电视时代的开启,网络视频企业通过开发各种OTT盒子,展开对客厅观众的争夺。

与此同时,观众也不再满足于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他们的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强,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释放,边看电视边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吐槽”和“点赞”。于是,越来越多的观众离开了客厅的电视屏。

互联网掀起的这场“客厅革命”,直接导致广告主将广告逐渐投向了新媒体。“内容+广告”模式被颠覆,电视遭遇发展的天花板。央视、一线卫视凭借强大的平台影响力和内容制作能力,尚能开辟新的模式,将广告占总收入的比重降到50%以下。而城市台除了广告外,开辟新财源的能力较弱。观众流失、品牌影响力变弱、广告减少,危机四伏。

开辟城市台内容化生存新模式:运营内容

在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依然是电视台的强项,制作能力和节目影响力优于商业网站。在“内容+广告”模式下,电视人奉“内容为王”为圭臬,只要节目好,就有收视率,就会有牛奶和面包。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为王”被消解,渠道、平台也可以为王。内容做得再好,也不能阻止观众向新媒体转移。如果内容不能有效地到达目标观众,就不能产生商业价值。

城市电视台每天播出大量自制节目,并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对内容的经营。出售版权、冠名广告,虽然也属于内容运营的一部分,但城市电视台在这方面并无优势,急需转向新模式、新渠道。

1.重点打造可开发产业链的节目

灿星制作(星空传媒)节目研发总监徐帆曾表示,“哪怕是像《爸爸去哪儿》这样节目收视率再火再高,没有产业链的节目我们也不做”。③除了新闻类节目外,城市台应该着重研发有产业链价值的节目,创造出“线上到线下”相结合的盈利模式。简言之,就是线上播出节目,打造品牌;线下围绕节目开展增值运营。节目,只是包装品牌、吸附用户、推广增值的介质。节目的成本,从线下的增值项目中成倍地赚回来。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可以看作是“从线上到线下”的完美案例。线上,节目赚足了人气;线下,延伸出了图书出版、网络游戏、电影等相关产业链,仅电影的票房就将近7亿元。

湖北荆州电视台开办的《垄上行》节目很受农民欢迎,后以此为基础开办了垄上频道。线上,频道做好栏目,2013年广告创收6500万元。线下,以频道为依托,开办农资超市,搞农资销售、信息咨询、保险,全年创收4.2亿元。④

而城市消费活跃,城市台可重点关注购物、美食、电影、旅游、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领域,研发出可开发产业链的节目。

2.引入电商模式

媒体电商化成为当下传统媒体变革转型的新方向。《新京报》等10多家报纸与阿里巴巴合作,推出“码上淘”产品。读者通过手机扫描报纸上刊登的商品二维码,就可以网购。⑤这是将媒体公信力通过网络变现的方式之一。

对比《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重要的区别就在于运营。《舌尖1》播出时,还属于按传统套路出牌,卖版权、冠名广告。《舌尖2》的运营团队则与天猫商城、豆果网等合作,开创了“将内容变现”的新路径。《舌尖2》提前将食材、菜谱透露给天猫,天猫抢先组织货源,节目播出之际,观众就可以在网上购买,节目组从销售收入中提成。播出的第5天,已有2005万人浏览过相关美食页面,成交729万余件。⑥

观念和体制:城市台内容化生存的保障

许多城市台的广告部,大多是在卖时段,较少围绕某个节目深度开发。而节目制片人,只关注节目生产,很少考虑节目的运营。内容化生存,需要城市台在观念和体制上有所蜕变。

1.运营观念

一是要有产品理念。优秀的内容产品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将节目视作产品,这是运营节目的基础。从节目研发、制作、推广到播出以及增值开发,都要有一套操作流程,即节目制作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