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1

达内时代科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企业,在职业教育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及领先的职业教育产品体系,具备丰富的职业人才技能培养资源及经验。在10余年发展运营过程中,达内在线上及线下营销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与此同时,达内在网络营销人才招聘过程中,发现难以招聘到同时具备实操能力及营销素养的复合型网络营销人才,这也是众多招聘企业面临的难题。而百度营销大学则依托百度先进的核心技术团队,并以“让营销人都懂互联网营销”为使命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网络营销人才。两大行业巨头在持续的合作以及网络营销课程研发探讨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达到高度一致。,因此,双方深入合作,百度营销大学授权达内网络营销学院为培训合作伙伴,共同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

双方合作后,百度将为达内网络营销学员提供“百度凤巢系统”全真模拟账户及相关教材,让学员直面真实SEM操作。百度营销专家也将亲临现场教学,提供最贴合企业需求的专家级课程。在达内参加网络营销培训的学生,毕业合格后将获得百度营销大学颁发的互联网营销职业认证证书。

百度营销大学

百度营销大学由百度于2012年创建,依托百度先进的核心技术团队,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并不断完善互联网营销课程及“互联网营销模拟系统”。学生通过互联网营销的模拟训练,能够快速掌握互联网营销基础操作,加速积累互联网营销实战经验。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亿元级外资职业教育领军企业

达内时代科集团是中国高端职业教育与人才服务领导品牌,由美国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日本集富亚洲JAFCO ASIA和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 VC三大国际投资基金投资。

达内时代科集团从不到10人发展到在全国30多个城市拥有近100家分子公司,累积培养输送的IT技术人才已经超过12万,缔造了中国IT职业教育第一品牌。十一年的发展历程中,达内成功运营IT职业教育领域的十一大产品线及数百个网站。集团内部的营销与运营体系,覆盖从线上到线下,传统媒体到新型媒体等各个领域,在营销实战中建立了成熟的营销管理与运营体系,具备成功的集团化营销管理思想与实践。同时,达内时代科集团在营销人才招聘、甄选、培养、训练、职业发展上形成了成熟的人才内生机制。目前在职营销团队超过2000人,拥有逾百位在实战营销中持续成功的资深管理人员。

达内时代科集团作为国内领先的职业教育企业,积累了丰富的职业人才培养资源及教育经验。同时,达内依托强大的资金实力、运营实力、品牌实力、专业实力,结合内外部优质营销资源,成立网络营销学院并致力于专业网络营销人才的职业教育,引领中国网络营销培训与教育行业的发展。

达内网络营销学院是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旗下子品牌,学院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全程项目实战式教学,通过做营销驱动学营销,重新定义中国网络营销职业培训标准。课程涵盖营销理论、营销型网站建设、搜索引擎优化(SEO)、搜索引擎营销(SEM)、社会化媒体营销(SMM)、移动媒体营销(MMM),电商平台营销(EPM)等营销渠道,同时以行业应用及项目实战贯穿始终,并配备职业素质素养、就业特训营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职业发能力,培养懂营销,会策划,精技术,擅实战的复合型实用网络营销人才。

达内网络营销学院师资介绍

达内网络营销学院师资团队开创网络营销职业领域先河,设立创业与营销导师团,专家讲师团,实战教练团、特聘实战教练团,IT技术支持与设计指导团。在创业指导、营销项目实战、行业拓展、复合技能培养等多维度打造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创业与营销导师团由资深风险投资人、企业家、资深媒体人、资深营销管理人员组成,由达内时代科集团创始人、CEO韩少云先生亲自挂帅,力邀中国风险投资第一人、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先生等行业知名人士鼎力加盟,他们将丰富的创业、企业管理及营销经验融入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最贴合创业需求的创业指导与营销指导,同时让学生在战略的角度上理解网络营销、拓展行业视野。

专家讲师团均具备多年营销教学实施经验,通晓网络营销理论与技术体系。将为学生详细讲解营销型网站建设、SEO (搜索引擎优化)、SEM(搜索引擎营销)、SMM(社会化媒体营销)、MMM(移动媒体营销),EPM电商平台营销等营销领域的专业技能,并将策划与编辑、数据分析与监控、行业规则与标准融入课程。

实战教练团均来自营销管理一线,是正在带领市场营销团队的副总裁、营销总监,营销经理,有至少7年以上的市场营销实践与管理经验,实际每年操盘营销费用在千万级、亿级以上。在不同营销领域均有自己独特见解与实战理论体系,他们将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进行剖析讲解,并将其操盘项目作为课程案例,为学生提供贴近企业需求的营销理论及项目案例讲解。让学生了解真正的企业项目运作流程及思路,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2

一、适应新闻专业人才转型要求,确立人才培养新定位为了适应媒介融合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国内高校新闻专业必须调整既有的办学思路,确立人才培养新定位。

一方面,要由培养适用单一类别媒体的采编人才向培养适用融合媒体的采编人才转型。过去,我国高校新闻院系都是围绕单一形态的媒体进行专业设置的。从媒介融合发展的视角来看,其中最明显的症结就是新闻实务类课程过分细分,人为割裂了报纸、广电、网络等不同媒体业务技能的培养。例如,报媒专业主要按报社采编流程来规划课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主要着眼于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业务能手。这种依媒介种类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难以培养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传媒间的介质差异正在被打破,这种按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2]相对于单一媒体,媒介融合发展意味着媒体从业人员的采编意识、知识架构、职业技能等方面要向“全媒体”拓展。“在媒介融合情况下,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记者与编辑、报纸媒体的从业人员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等等这些概念将会被淡化,因为新闻从业人员将同时具备多项职能、扮演多种角色。”[3]因此,培养具备采、写、摄、录、编的综合业务素质,具备报纸、广电、网络等多种平台作业能力于一身的融合媒体新闻采编人才,是今后国内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走向。

另一方面,要由偏重培养“采编”类人才向培养“采编,’与“运营”兼备类人才转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主要侧重培养新闻采编人才。随着媒介的融合发展,这种单向度的人才培养取向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说记者、编辑会影响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与特色,从而影响到媒体的兴盛与发展,那么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效的媒介平台管理者则可能直接关系到整个传媒行业的变革和兴衰。”[4]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传媒业的经营管理相对滞后,传媒领域迫切需要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在提供这类人才方面却存在着明显不足。此种情形下,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理当在人才培养取向上主动作出调整:由侧重培养“采编”类人才向培养“采编”与“运营”兼备类人才转型,以适应传媒业对采编与运营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实施学科基础宽厚、课程特色突出、具有前瞻性的“T”型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T”型人才,即学科基础相对宽厚,恰似“T”的—横,同时兼具专长与特色技能,宛如“T”的一竖。媒介的融合发展使传媒业今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新闻媒体在采编人员的选用上将很难再满足于能够胜任一般性的采编业务。知识面广博、学有专长、具备特色素质的“T”型新闻业务人才,将成为今后传媒界人才争夺的焦点。因此,高校新闻专业实施学科基础宽厚、课程特色突出、具有前瞻性的“T”型人才培养方案,已迫在眉睫。

(一)学科基础宽厚

实践表明,新闻工作者必须是个“杂家”,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素养,学科知识偏窄一般缺乏长远发展潜力。“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已经说明,仅仅具有新闻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多学科知识背景和跨媒体工作能力已经成为今天媒体选择人才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确,当前新闻媒体普遍倾向于吸纳复合式人才。“复合式人才的培养,需要打通新闻专业教育、人文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阻隔,将多种知识融为一炉。”[6]因此,探索“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教育适应媒介融合发展形势改革培养方案的不二选择。除了要让学生学习新闻传播类课程外,还应将文、史、经、管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学科拓展课程以合理的比例“配方”后提供给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宽厚的学科素养。

(二)课程特色突出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激烈的同业竞争将使新闻媒体在采编人员的选用上更加青睐学有专长、具备特色素质的人才。因此,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亟需探索普适性与特色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特色新闻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部分新闻院系出于特色化办学的认识,尝试将人才培养定位特色化、对象化,如确立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法制新闻等人才培养取向,以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面对媒介融合发展形势,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依循此种特色型人才培养思路。“新闻院系通过市场调研,可以选定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然后集中力量以获得该市场的竞争优势。m高校新闻专业应根据学校区域环境和办学资源优势,确立可行性强的差异化办学定位,进而构建专业核心价值。

(三)具有前瞻性

今天的传媒业早已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局,无论是传播平台、载体形态,还是内容呈现方式,都呈现出曰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新闻专业在培养方案上保有适度的前瞻性,才能适应急速变革的媒介环境对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新闻实务课程要能及时容纳新的传播形态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操作规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就根据新闻传播业界的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科专业教学中尝试推出了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包、传播学(新媒体、视觉传播)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课程选修包等。不同的课程包根据其人才培养方向、侧重点和具体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前瞻性实务课程,如“网络互动管理”、“视觉传播实务”、“品牌传播”等,供学生选择后深入学习,成效较好。

总之,实施“T”型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新闻院系须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来加以落实。这种课程体系,总体上应由通识性课程(学科拓展课程)、新闻传播主干课程、特色业务课程以及若干前瞻性专业延伸课程四类课程模块组合而成。

三、探索“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优化思路

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所需要的全媒体型新闻专业人才,仅仅依靠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将很难培养。“适任而充足的教师队伍,开放宽松的育人环境,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高水准的专业实践基地,是办好新闻传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8]因此,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应该积极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等形式,对师资力量、育才环境和实践平台进行全面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优化师资力量

与西方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往往是来自于业界,具有丰富的传媒实践经验不同,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多数缺乏媒体就职经历,这已经成为现今我国新闻教育的一个短板。“我们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素质提高、知识重构、技术提升、学养加深、能力再造的任务。,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业的优劣起着重要影响。因此,优化师资力量,是提高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做专职或者兼职新闻教师,以提升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特别是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帮助校内缺乏新闻职业经历的新闻教师赴媒体开展观摩、交流乃至采编实践,增强对新闻实务的直观体验,深化对新闻业界发展现状的了解。此外,还可以与国外新闻院校开展对流,以拓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

(二)优化育才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传播活动中。面对这类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出色的专业素养,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确立自身的独特价值。但是,在当前的办学格局下,要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就必须优化育才环境,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得到合理的引导。一方面,积极请进媒体成功人士进校园,开讲座、做报告,与学生开展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赴新闻媒体观摩、实践。通过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人,从中得到良好熏陶,从而开阔视野,激发职业信仰,提振学习热情,涵育专业素养。

(三)优化实践平台

媒介的融合发展,对新闻人才的业务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新闻专业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的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所以,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优化学生的实践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媒介资源(如校园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站等),为学生构筑坚实的业务实训平台,为他们提供全天候的动手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建立“高校+媒体”的校媒合作机制,积极利用社会媒体的相关资源服务于学生的新闻业务实践。例如,暨南大学从2007年开始,就与南方报业集团联合推出了“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有计划地安排大二学生赴南方报业集团参加实训。这样,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到新闻媒体内部的采编业务情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新闻意识,夯实业务素质。

四、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拓宽学生就业之路

新闻教育历来有着很强的职业导向,要在媒介融合时代求取生存和发展,必须拓宽学生的就业之路,否则,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社会变革对新闻教育的挑战主要反映在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和选择上。由于传媒业自身在吸纳新闻专业学生就业方面毕竟容量有限,因此,各高校新闻专业在学生的就业上,不能简单设限于去媒体做新闻这一狭窄出口,而应该引导学生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拓宽就业之路。

首先,引导新闻专业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目标,以促进就业时人员的合理分流。当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学总量相对过剩,人才供需相对失衡。同时,各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低于业界预期,难以与业界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在对《重庆日报》、华龙网、《扬子晚报》等几家媒体二十多位编辑记者所做的“媒体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与期盼”相关访谈及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两成的人认为在面向媒体求职时新闻专业毕业生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有明显优势,而近七成的人则认为优势不明显。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3

上传偷拍内容引发法制伦理问题。自2002年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剪辑、拍照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机在市场上推广以来,由手机偷拍引起的法律纠纷不断发生。当手机的电视广播功能被开发出来以后,无疑将给手机偷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可以预见,如果手机偷拍内容通过电视广播给广大受众。其对当事人将形成巨大侵害。一般情况下,违法手机偷拍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通常为公民的人身权利尤其是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而且行为手段和目的动机多种多样,如威胁、逼迫、娱乐、恶作剧等。

侵犯版权(上传者,手机电视频道运营商等)。版权问题是一个困扰内容产业的头号问题。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内容出版的整个流程、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刊、电视、广播等内容数字化之后,更容易被存储、复制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盗版的猖獗。可以预见,当手机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真正走向广大受众,其上传通道和下行接收通道都畅通无阻时,手机电视作为新媒体平台将给“盗版事业”提供新的土壤和空间。除了手机电视运营商外,受众群体也将成为监督的对象。

手机病毒传播。虽然目前手机病毒传播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3G网络环境下,当手机上网、看电视、下载内容成为惯常时,手机病毒的传播也必然像电脑病毒一样泛滥开来。成为手机电视媒体的主要伦理问题之一。手机病毒可以通过用户下载观看的内容、收看短信、收发邮件、手机蓝牙等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制造者很可能通过病毒控制用户的手机操作系统,破坏内部程序,甚至自动拨打电话,造成用户花费剧增:还有可能盗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个人隐私等信息,利用这些隐私进行犯罪活动。

手机电视媒体伦理问题的防范

手机实名制。手机实名制不仅可以预防垃圾短信,从源头上实现对短信业务的管理和监督,而且可以有效防范手机电视有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比如规范手机电视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市场行为。减少手机电视内容的相互抄袭,增加原创动力。同时可以减少未来手机电视可能出现的违法广告、欺诈广告等,另外,也可减少用户的恶意欠费,降低运营商的风险。

我国于2006年开始启动手机实名制管理工作,但这项工作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用户对移动运营商的信任问题,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这个问题在2008年分众传媒“短信门”事件后变得尤为敏感。用户认为移动运营商对客户资料的泄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营业厅与商管理严格程度不统一。第三,由于手机实名制推行比较晚,之前的手机用户个人信息基本上是空白,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要对他们的信息进行重新完善,则需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3G是全面推行手机实名制的良好契机。随着3G网络的完善和3G手机的推广普及,其增值业务会迎来较大发展,另外,第一、二代手机将逐渐更新换代。淡出市场。运营商可以通过手机实名制建立详细的用户数据库,重新梳理用户信息,根据职业、年龄、爱好等不同特征对客户进行细分,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荐业务。

加强技术防范。这里的技术防范加强应包括从终端制造商到网络运营商,从内容提供商到服务提供商等手机电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内容提供商应加强把关,严格审查,对出处不明、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的内容,谨慎杜绝;网络运营商应设置一些类似“防火墙”的技术屏障,让符合规定的内容信息无可乘之机,尤其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定位功能。迅速找到上传不良内容的源头。对于终端制造商而言。可以提高的技术空间更多,比如针对偷拍视频上传的问题,设置凡通过手机上传到电视上的视频都留有源手机的代码或者标志等,这样,侦查人员根据手机用户开户登记信息就很容易找到嫌疑人,同时这些技术也可以威慑那些非法的偷拍行为:再比如,对手机用户的操作系统实行定期的系统升级,提高操作便利的同时,也防止了病毒入侵。另外,应鼓励反病毒软件公司有针对性地开发手机病毒杀毒软件,有可能的话,还可与终端制造商合作,在手机出售之前就将之安装在手机里。

大众参与治理。首先对手机电视用户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其次,鼓励手机电视用户参与监督和治理手机电视伦理问题。频道运营商可以合资设立一个手机电视管理频道,对不良内容、侵犯版权的内容进行曝光和封杀,管理中心可以对举报者直接予以奖励,也可以通过扩大其频道收看的权限进行奖励。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媒介素养提出的主要背景是大众媒介在当今的作用和力量日益彰显,如果人们不能学会了解媒介、使用媒介,学会媒介化生存,那么,就只能被媒介信息所淹没和控制;另外,在未来手机电视的传播模式中,普通用户将介入视频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全过程,甚至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草根”群体将成为传播格局中的主力军,主流话语、精英垄断将面临土崩瓦解,以手机电视、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仅仅扮演传输平台的作用,这一方面会造成“权威”缺失,另一方面会形成信息的泛滥。因此。在新媒介时代,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4

一、媒介融合与广播领域的变革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据称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教授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1983年出版的著作《自由之技术》中提出。他将“融合”视作媒体工业的变革力量,认为模式的融合模糊了媒介之间的界限,包括点对点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国内许多学者也就媒介融合的多层面、多阶段进行论证。学者们认为,媒介融合的多层面体现在以多媒体化为主要诉求的业务形态融合,并将媒介融合阶段进行划分,指出媒介融合的大融合层次就是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

无论专家学者对媒介融合概念理论怎么论证,身处其中的我们确实感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传统的媒介市场。经由新媒介的介入,使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杂志从内容生产和媒介运营层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相对于其他三大传统媒体纷纷推出数字报、IPTV、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型媒介形态,但就整体而言,广播媒介仍旧处于弱势地位。

广播媒介与新媒介的竞合过程,主要有4种尝试:

1.网络广播。即传统广播与互联网的结合;

2.“播客”广播。即以播客为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广播媒介;

3.数字音频广播。基于数字技术,是继AM/FM调频广播后的第三代广播,不仅能为用户提供图文影音的多元化信息形式,海量的信息内容, CD级的广播音质,而且还通过更为智能化的终端产品有效加强用户与广播媒介之间的互动;

4.移动广播。即以收音机以外的载体进行传播的广播形式,如车载广播,手机、MP3、MP4等。

从全球媒介市场来看,近年来,广播媒介涉及的媒介市场资本运作日趋加剧,并购案例日渐增多。而在国内,大规模的商业并购并未出现,但政策与传媒的不断碰撞也爆发出新的传媒效益。

自2001年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三网融合”这一概念以来,10年时间里,国家先后5次下发相关文件,三网融合日趋明朗,为中国的传媒市场带来新的机遇。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认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三网融合发展,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将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媒介融合给广播领域带来的机遇

尽管媒介融合给广播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就整体而言,媒介融合也拓展并深化了广播业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中广播媒体的新特点

第一,从媒介传播形式来看。传统的单一音频广播形式正逐步向多元化的传播形式过渡,集图文影音的数字音频广播市场前景广阔,不仅能提供海量的信息,还能实现信息的实时播报。

第二,从媒介技术来看。传统的模拟广播正逐步向数字广播过渡。

第三,从终端设备表现形式来看。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和便携化的特征。

第四,从传播方式来看。互动性都大大增强。

第五,从媒介产品及服务来看。媒介融合带来了产品的极大繁荣,新的增值服务类型日新月异。

(二)媒介融合给广播媒体带来的机遇

借由媒介领域的融合,广播媒体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得以拓展和深化。媒介融合为广播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

1.构建了新的传媒平台。如网络广播、播客广播、数字广播等,稳固受众市场,并获得新的经济利益增长点。

2.最大化利用了广播的媒介优势。视听一体的新广播形态的出现,综合广播媒介的低成本便携优势,将有效促进广播业的发展。

3.提升了广播的市场价值。广播媒介小型、低廉、快速、极易推广,在全国范围内本就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4.优化了广播的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在遵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适应传媒业的市场化,为提高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机遇。

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媒介融合”策略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媒介融合探索是与其产业化改革相伴前行的。在过去几年里,北京电台面对瞬息万变的媒介技术环境,积极应对挑战,在“媒介融合”方面做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包括在媒介内容产品生产、跨媒体经营、内容合作、数字化发展等,为媒介环境下广播媒体的策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 利用前沿技术,抢占数字市场先机

技术是媒介变革的推动力,也是媒介变革的重要标志。在新媒介环境下,数字技术是各媒介升级更新,实现媒介融合的主要技术力量。抢占数字技术,应用到传媒的发展变革中,也成了各媒体的当务之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这一层面上,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1.构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官方网站

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北京广播网的投入,突出了“汇九台之精华,扬e网之优势”的办网理念,使其成为继9个专业广播之后新崛起的又一个新闻宣传阵地。

北京广播网还和北京团市委合作,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电台――青檬网络电台。听众不仅能在线收听广播,还可以通过网站社区与主持人互动,真正实现了网络交流和电台节目的融合。

2.构建数字音频广播市场

在国内市场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将数字技术与广播媒介的变革融合起来,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借鉴国外经验,为数字广播在国内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终端产品研发上,2008年7月31日,继DAB手机上市后,由北京广播公司下属的北京交广汽车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历经一年半研发推出的,具有国内首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于科技奥运的新产品――1039新媒体机正式投放市场。上市不到两个月,销量即达5000多台。产品共有3种型号,既可便携、也可车载。产品除了实时路况信息、GPS导航、DMB数字电视收看、DAB数字音频广播收听之外,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实时资讯更新功能,可以及时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政务、财经、娱乐、体育、天气、旅游、购物、出行等实用信息,尽力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

在内容生产上,北京电台已经实现了DAB数字多媒体广播正式播出,现有16套广播节目、6套电视节目。

3.增强互动性和专业性,加强内容建设

随着新媒介环境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针对受众的细分趋势,加强节目的互动性和专业性,一方面通过网络、短信等平台增加用户与主持人,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频率,另一方面,通过细分化节目,增强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和原创性。

4.发挥主持人和精品栏目优势,培育新兴市场

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采编播队伍中,就有一批优秀主持人,具有极高的人气和品牌形象。在进行媒介融合拓展的过程中,电台也充分考虑到这一优势,将新旧资源进行融合,相互促进,以稳固原有市场,培育新市场。在推广DAB数字音频广播路况导航系统时,就以交通台“一路畅通”几位主持人的声音作为导航提示音,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持人,进行导航提示。

(二) 革新盈利模式,实现多元化盈利

传统的广播媒体主要依靠广告盈利,媒介融合环境下,围绕广告收入的多元化盈利创收模式正在形成。多元化的盈利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增值服务和产品;二是无线增值服务及产品;三是网络互动服务及产品;四是终端产品及周边市场;五是数字产品版权盈利;六是经由内容和服务提供增值服务和产品从而实现盈利;七是其他由广播品牌衍生出的盈利形式。

近年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通过产业化改革,不断探索广播业,尤其是数字广播领域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并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建立网上数字化平台,如北京交通广播所提供的在电脑上“看广播”的服务。二是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基础和品牌效应的终端产品,及相应的产品服务市场。如DAB数字广播接收机,已经自2008年开始销售。三是增值服务及产品,如打折服务、生活信息服务、路况导航服务等。四是网络互动服务及产品,如新闻线索提供、产品及音视频信息下载等。其他还包括通过1039品牌效应而形成的卡务、自驾游活动等,以及电台投资的北京广播公司所带来的其他经济增长点。这些都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探索多元化盈利的有效举措。

(三)优化管理运营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媒介融合是媒介市场化运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必然涉及对媒介传统管理体系的冲击,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就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而言,产业化改革和产业化运营一直是与媒介融合同步进行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兴办北京广播公司,探索跨地域跨行业运营

近年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投资兴办了国有独资的北京广播公司,公司遵循电台的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新媒体及数字广播领域、平面媒体领域、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领域、酒店管理领域以及其他文化领域等都进行了有益尝试。成为电台与新媒体对接,实现媒介融合的成功案例;是电台多元化盈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台管理运营创新的重要体现。

2.根据市场和行业变化不断调整广告运营策略

多年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广告经营业绩在全国电台中一直遥遥领先。这主要得力于电台在广告运营策略和经营管理模式上的推陈出新。在运营模式上,从2003年以前的“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到2003年的“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并成立广告管理部和广告经营部,将广告经营和管理分开;在制度上,从独家、多家联合、多家联合承包、全台分行业到总台分项目。电台始终根据广告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优化管理运营体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3.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播音主持人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媒介融合环境下,用户的碎片化、个性化趋势需求增强,对内容产品的专业性和互动性要求增加,窄播和小众化传播成为趋势。

对电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媒介融合给他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播音主持平台的延伸,从单一媒介到多种媒介;二是与听众互动关系的增强增多;三是播音主持过程中新技术手段的辅助利用。如直播中的短信互动平台,为主持人与听众的实时沟通提供崭新便捷的渠道。

媒介环境的这些巨大变化首先对在岗的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新闻敏感性、个性魅力、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及时了解新的传播技术,学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工具,掌握媒介融合下新媒介的传播特点,熟悉多种媒介传播形式,更加关注受众的需求,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其次,这一变化还要求电台在进行人力资源选拔和培训的过程中,形成科学成熟,适应市场变化,符合行业需求的评估体系和培训体系,提高采编播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养。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5

>> 是枷锁还是钥匙? 爱是打开“笨”学生心灵枷锁的金钥匙 可视化运营是如虎添翼 还是新式枷锁 微信,枷锁还是 给你一把钥匙,打开焦虑的枷锁 是谁给昆明戴上了枷锁? 巴塞尔协议Ⅲ——地方商业银行的枷锁还是机遇 内部控制:管理者的工具还是枷锁? 智慧是钥匙 朗读是金钥匙 微笑是把钥匙 自由,是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尊重,是打开孩子心里枷锁的密码 过去是未来的钥匙 外部董事制度是钥匙 耐心是把金钥匙 养神是把金钥匙 “兴趣”是最好的钥匙 兴趣是把金钥匙 真情是最好的钥匙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5][7] 郭跃军.论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构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6);640-644

[6] 王丽园.信息爆炸下的冷思考:娱乐底线在哪里[J].华章,2014(4).

[8]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传播,2007(19).

[9]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07(3)

[10] 刘献春.浅议教师网络素养[J].现代传播,2006(5).

[11] 刘俊峰.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2] 贾悦.信息时代的病症――都市青年手机依赖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商报,2015(11):204-205.

[13] 陈兴东.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

[14] 欧阳九根,刘文献,梁一灵.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4).

[15] 耿益群,阮艳.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J].现代传播,2013(1).

新媒体运营的职业素养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节目;机遇;挑战;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97-03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广播、网络、微博、微信、手机等传播渠道成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并且以碎片化、易被受众接受的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等形式,与传统的电视媒体展开全面的市场竞争[1],并给电视节目带来巨大冲击。电视新闻栏目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品牌及战略的角度,整合新闻的内容及传播形式,创立自主的新闻品牌,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创建适应受众审美需求的发展模式。

一、新媒体的优势及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有其自身的优势,并且对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的优势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新媒体能够满足大众获知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目前,受地域和时空影响,电视新闻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对获取信息的时限要求,而新媒体则可以轻易的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2.新媒体具有挖掘信息来源的广泛基础

新媒体的传播者大部分不具备传统媒体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素养,但因为其身份的多种多样,因而具有挖掘高敏感性事件的能力。

3.新媒体使公众话语权得到了保证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由“受众”变成了“参与者”, 新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去,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也可以立即对传播信息进行反馈。“媒体”对一般民众不再神秘,如果有兴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某种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探讨问题,甚至引导舆论。新媒体与受众之间没有时空隔离。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电视新闻的话语霸权[1]。

(二)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信息传播无地域限制,而电视的传播(尤其是地面频道)相对地域性限制较强;相比传统电视新闻,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多、更便捷,传播的时效性也更快。

与电视媒体传播中受众往往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的情况相比,新媒体使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见解,受众具有了接受和传播的双重身份,这种双向的互动性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新媒体的运作是以Web网页为基础,它可以将影像画面或音频单独的制作,从而满足了受众根据个人喜好完全独立进行视听选择诉求。相比而言,电视媒体只是将影像画面和音频简单的编辑,并且传播方式单一,效率低下。

新媒体传播更受消费者的青睐,其传播方式和手段更符合大众的胃口。新媒体所具有娱乐、信息化的传播模式取代了电视传播单一的娱乐和信息传播功能,使得电视的受众逐渐分化,受众群体大量的流失,市场所占份额比重明显失调。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栏目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范围内,起初媒体人对于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以为然。普遍认为这只是人们的类似“Facebook”这类SNS社交网络,或者“MSN”聊天软件之后又一个人际交流的新工具罢了。而当越来越多的事件,如美国NBA总决赛的比赛过程、奥斯卡颁奖礼,甚至于俄罗斯战机被击落等一系列事件,第一时间首先出现在新媒体上时,电视新闻人才意识到了已经有一种新兴的媒体正在迅速崛起并且不断壮大。

时至今日,新媒体已然在新闻活动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样一个新媒体日益强盛的环境下,电视新闻栏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电视新闻发展面临的挑战

电视新闻与新媒体相比,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以地方电视台为例):

1.电视新闻时效性差

目前,除央视新闻频道可以在理论上,做到随时对新闻事件的进展进行更新报道外,其余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版块,由于受到播出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只能在新闻节目播出前一定时间段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与“自媒体信息者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的消息,并且还可以对自己之前的消息进行不断的修正,在修正的过程中让自己所的事件更趋于真实”的事实相比,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明显较差。

2.电视新闻的信息源单一

除了来自政府的时政信息之外,许多媒体开通了信息提供热线。虽然有这些措施,并且有对于提供线索人的奖励机制,但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永远都会有所遗漏。而微博、微信和客户端这样一些“背对脸”(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多点对多点”的交流方式,使得更多、更具体、更为原始的消息源在此汇集。在这一点上,电视台的信息获取广度与新媒体相比要略逊一筹。

3.缺乏信息互动和共享

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交流通常是单向交流。电视新闻一般把受众当作“发射”信息的“靶子”,而且播出时间在一段时间里基本是固定的,受众接受信息完全是一种被动行为。因此,电视新闻根本谈不上与受众的信息交流,共享也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表演。由此可见,传统的电视新闻制播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开始受到影响。目前,新媒体在提供信息的数量、时效方面作用逐步加强,令电视新闻人“老大哥”地位受到挑战。

(二)电视新闻发展机遇

1.电视新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由于电视新闻在新闻线索的获取、新闻素材的采集以及新闻过程中的报批、审核机制健全,整个制播流程严谨,经由此渠道的信息至少要经过三四道核实手续,因而,虚假或者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很难轻易。相比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信息者素质鱼龙混杂,往往在并未对某些事件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就根据自己的猜测和推论自认为真实的结论。电视新闻在信息中的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优势就变得更加突出。

2.电视新闻的舆论缓释作用不可替代

电视新闻在阻滞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是政府赋予电视传媒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日益发达和多样化,但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时,民众迫切关心自身的安危和权益,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得有关信息的诉求没有改变。此时,民众如果无法从正当、权威的渠道获取信息,就会转而寻求别的信息渠道,通过微信、微博、QQ群发出的流言、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和进一步扩大的空间。而这些不负责任的流言或小道消息,则很有可能进一步加深民众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造成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舆论混乱,甚至导致社会恐慌[2]。对此,政府一般会在事件发生时,通过电视新闻和其他一些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公开信息、澄清事实、平息谣言、鼓舞人心”,使电视新闻和其他一些主流媒体在客观上发挥了舆论缓释的作用,充当了“社会舆论的减压阀”。因此说,电视新闻的舆论缓释作用不可替代。

3.专业素养及团队力量无以伦比

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是在一定的组织机构基础上建立的,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整个团队的专业水平都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提高的。由于电视新闻的职业化操作程序和运作规范、专业采编队伍的保障,无论从对新闻事实的深度解读能力,还是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能力而言都是任何新媒体所无法企及的[3]。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职业理念、人才目标和专业技能的变革

产品运营的意识是现在媒体人必备的素质。新闻职业理念要改变工业化时代行业内部分工的僵化思维模式,整合内容生产和传播环节,实现从“内容生产者”到“产品运营者”的转型。

新媒体时代记者、编辑与媒体的关系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媒体从业者,不再依附于某一单一媒体,他们可以运营自己的新媒体或者手握着具有注意力、能实现商业增值的内容,散布到不同的分发平台上。

“新闻记者需要拥有对数据洞若观火的技能。很多时候,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帮我们锁定有趣的故事。”用数据丰富报道,洞察数据间隐含的联系,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不仅需要传统的社会学和人文学科背景,还需要计算机信息的挖掘、处理能力。眼下传媒业奇缺的是程序员、设计师和会做HTML5、会玩微信的高手,只会写稿的记者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需要。

(二)相互适应,积极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创新与实践

电视新闻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要注意吸收新媒体的成功之处,相互适应,但绝不能丢弃自己所长,更不能失去自我。电视新闻应该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制播技术和实现手段的创新与实践。

1.着力提升受众的视听体验效能

目前情况下,电视语言提供给受众的视听体验始终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传播。如果说新媒体是迅速获取信息的手段,那么电视新闻就应该带给受众真实、具体的视听感受。让电视新闻节目变得让观众喜闻乐见,除了在内容上充实、加强以外,也应该在节目包装和设计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当然首先是电视人自己要满意,因为,无法让设计人员自己满意的电视作品,就无法对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重视电视新闻样式的探索与创新

电视新闻之所以会给受众一种沉闷的感觉,源于新闻节目在长久时间内的一成不变。所以在新闻节目样式和播报方式的创新上,也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举措。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应该算是国内媒体中做得比较好的。

(三)用灵活的机制打造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专业队伍

媒体业本质是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是队伍,因此,传统电视要发展,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媒体环境的专业队伍十分重要。因此,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想要在这样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强化与提升。

1.对新闻线索来源的扩充和增补

目前,电视新闻线索已经不能单靠政府和新闻热线,微博、微信、网络,甚至于某些报刊上的消息,也应该成为电视编辑记者们获取消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新闻线索来源的扩充与增补,对于电视编辑记者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2.注重对新闻事件主题的把握

电视新闻不能局限于对于某一消息进行的简单传播和描述,这会让那些在微博、微信或网络上浏览过此消息的人感到厌倦。

所以,只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解读和讲述才能让电视新闻更具可观赏性。这就需要较高职业素养的记者对事件进行快速的跟进和准确的把握,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事件和消息进行核实和再确认,对其中的新闻点进行深度的研究和发掘。同时,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应该对整个事件有一个持续性的关注。

3.落实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真实、权威和准确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赖以生存的优势。电视从业人员,面对突发新闻事件应该理性分析、整体把握,不能够道听途说,更不能“摆拍”、“演戏”,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坚守电视职业人的操守。

4.改变政策类新闻的播报方式

一般人看电视新闻主要看的是节目对于政策类消息的与解读。因此,电视新闻的编辑记者在采编政策类新闻时,不能只是将政府下发的文件进行了基本的阐述,而应该首先把政策理解、吃透,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电视画面对政策的重点和特征进行解释和说明,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为受众全面、准确的理解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做些有意义的实际工作。

四、结 语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新闻节目产生强烈的冲击,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是传统电视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电视新闻栏目需从战略及品牌发展的角度,转变新闻职业理念,借势媒介融合,发展深度采编,提升媒体公信力,创立自主的新闻品牌;丰富消息类新闻的编辑形式,依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段的新闻内容,开展多样化、多类型新闻节目编辑[4],实施多思路的编辑举措,整合新闻的内容及传播形式;用灵活的机制打造和建设一支能够提供优秀内容、懂新媒体的人、熟悉大数据和统计的人专业队伍;发挥优势,技术创新,走专业化道路,变革而非迷失自我,探索而非抬高他人贬损自己,提升自身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创建适应受众审美需求的发展模式。在坚守中前行,一定会在日益变革的技术潮流中找到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创新改革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雯琪.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窗,2011(6).

[2] 李颖.电视新闻与社会危机意识[J].当代电视,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