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1

网络媒介是一种巨大的电子信息媒介,要想实现对网络的整体管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对网络舆情实行行政监管。新时代,网络环境日趋国际化,各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我国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理念是多管齐下,各项工作同时展开,从上到下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每个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并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法治化,在解决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对于严重损害网络信息管理的个人或行为,可以采取法律的手段来进行制止。另外,国家广电总局对于网络资源的控制上,是通过层层筛选、层层把关,尽最大努力净化网络环境,对各项网络信息进行细心审查,避免造成网络舆论信息混乱。

2强化互联网行业和相关媒体的自我约束意识

网络媒介作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分支,要想真正地管理好网络舆情,只靠国家相关部门的约束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事这一行业的相关媒体的共同努力,确保自身的行为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处于互联网行业中的各公司、各媒体,应该成立各自的行业监管协会,对于违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并督促其改正,对于行为比较恶劣的,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行业中的每一成员严格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审查,这样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才可以有效地避免网络舆情乱象的发生,使得网络环境得到平稳、和谐的发展。

3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

尽管国家一直在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但还会有一些网络舆情失控的现象发生,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相关部门应该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及时找出事情发生的原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能力。在行业内部,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学习培训,明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理念和思想,开展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工作,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实情演练,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理能力,避免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坚实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者是净化网络环境的基本保障,因此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结语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2

济源市总人口68万,60岁以上人口占11.82%。近年来,济源市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中,坚持政府主导、向计生家庭倾斜的原则,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济源发展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新路子。

一是机构养老,政府扶持。对辖区各类养老机构实施“以奖代补”,按照建筑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奖励;“五保”、“空巢”老人,以及特困无人照料、无生活来源、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进驻济源市老年人福利院,一切费用由财政支出。二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建立“家庭养老院”,以家庭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辖区内60岁以上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或有偿的生活照料、康复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一般群众年满90周岁才能享受免费居家养老服务,而独生子女父母和计生双女父母免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年龄则降低到了70岁。三是义工服务,政府埋单。“家庭养老院”有效地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需求结合在了一起。经过培训的“家庭养老院”的养护员每月可领500~800元补贴。养护员一般住在被养护人附近,知根知底,随叫随到。四是志愿者服务,政府资助。广大志愿者与辖区计生家庭养老对象结成“一助一”、“多助一”服务对子,并为“空巢”老人建立了档案。医疗志愿服务队每月深入居民小区、楼院为老年人免费诊疗;志愿服务小分队每周深入楼院为老年人提供电器维修、陪老人谈心、打扫卫生等服务。如今,一个新型的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济源市建立起来了。其组织体系包括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一个保障委员会、一个监督委员会。 (李建中)

新野县四项措施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

为切实做好人口计生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化解工作,新野县人口计生委强化四项措施,着力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水平,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一是高度重视,加强舆情监测收集。对涉及全县人口计生工作的舆情,及时收集、整理、筛选、登记,确保舆情报送畅通无阻、迅速准确。二是认真分析,切实加强正面引导。真正发挥网络舆情在优化人口计生工作运行方式和工作程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坚持原则,妥善处理网络舆情。对发现的网络舆情,在认真分析、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区分不同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处置答复工作。四是政务公开,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主动接受网民监督,并随时与网民互动,努力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胡丰旺)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3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监管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69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从键盘上的舆情、鼠标下的舆情走向了指尖上的舆情,手机、平板电脑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网络舆情体量快速增大,网络舆情态势日趋复杂,网络舆情诉求更加多元。“陕西500名煤矿工人上街游行事件”、“武钢数以万计员工离岗”、“黑龙江龙煤集团职工讨薪”等一系列热点企业舆情事件在2016年不断抢占公众眼球,企业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煤炭形势严峻下,职工的自我意识表达、利益诉求也不断强化。另一方面,一线职工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年龄偏小,这使得负面曝光、突发事件频频。而作为国有企业,其国有身份决定了一旦出现矛盾容易被曝光,被舆论压倒,引发舆情危机,如何做好日常舆情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厘清企业舆情管理的特点,经过多地实地调研,对企业舆情管理的特点、现状以及应对办法进行一个全景式的解析。

1自媒体时代下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的特点

1.1主体的多元化

大众麦克风时代,人人即媒体,每一位网名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甚至单独的用户可以与企业直接对话,可以利用媒体造势,升级话题。

1.2影响的广泛性

在互联网通达的地方,舆论如一只蝴蝶的翅膀,正在扇动起市场的另一场飓风。对企业而言,舆论通过影响公司声誉、投资者决策,公司市场估值,乃至经营发展等方面,企业内部的小范围事件,也可能演变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只要借助自媒体网络,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1.3表达的开放性

自媒体网络的拟态环境使公众摆脱了角色、身份等的限制,公众不再接受一个“统一的声音”,公众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从而作出判断。企业舆情处置不是简单的“监测”加“删帖”,而是全方位的舆情评估与监督。

2对企业网络舆情管理情况的分析

2.1部分单位对网络舆情管理重视不够

自媒体把人们带到“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企业的每名员工既能够通过电脑、手机接收到有关企业的各种信息,又可以把他接收到的信息或者他自己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出去。现在我们企业利润下滑,职工收入降低,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去产能政策,集团公司今年前半年完成了清退临时工的工作,在清退过程中,很多下属单位就遭遇了临时工上访甚至围堵公司的。下一步我们还会开展合编定员、冗员分流的工作,这些工作关系到每一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引起舆论的热议,产生敏感话题,导致员工在网站、贴吧、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发帖、评论、转发。如果被一些谣言、恶评主导了舆论,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部分单位目前并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企业所具有的影响,对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舆情应对工作仍然是过去的、传统的媒体思维模式,信息大多是新闻通稿、文件、通知、报告等形式。这种传统形式有着明显的弊端,魍趁教宕蠖辔薹ǚ畔录茏樱和新媒体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当舆情发生时,不能采取有效的、及时的手段和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这非常影响媒体为企业服务,非常影响媒体宣传报道作用的发挥。

2.2部分单位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不足

很多单位仅仅是凭着个人感觉、和经验来判断舆情的走向。这样企业不能及时掌握舆情发展态势,使后期的舆情应对工作陷入被动。在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体,舆情很难被批量清除或直接干预了,涉事单位如果不作出回应,舆论不会沉寂,甚至会被挖掘出企业其它方面的负面消息。在2010年的时候,大连发生过一起大的火灾,这起火灾是由于输油管道爆炸引起的,由于火情比较严重,消防官兵经过长达15小时的连续奋战,才把大火扑灭,并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救灾过程中,有一名消防战士牺牲了。但是与这起事故有直接关系的一家企业反应却极为麻木,并没有公开表示慰问或感谢,但它的一家分公司却内部召开了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这家企业的这种举动一经曝光,就引起了强烈反响,网友们对这种行为纷纷进行指责,但这家企业仍然没有站出来发声,选择了继续沉默。使企业形象一落千丈,生产经营也受到影响。经报端披露即刻引起舆论强烈反弹。所以这两种方式,不仅耗费精力和成本,还收不到理想效果,甚至会引起公众反感,进而加速舆情恶化。

2.3部分单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平台建设缺乏

在当今网络时代,企业内部要有专门的舆情监测部门,对互联网上各类有关公司的信息,做到及时搜集、汇总上来的舆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判。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隐蔽性、不可预见性、不可控性等特点,企业中负责舆情的管理人员,要配备专业的完善的舆情监测软件系统,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各种负面舆论,不良信息,在黄金时间内及时做出反应,解决问题。避免网民无依据的猜测,甚至是引发大规模舆情事件。但是,部分单位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舆情管理部门,也没有配备专业的舆情管理人员,网络舆情控制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同时也缺乏完善的舆情监测软件系统。现在有的单位开始探索和网络媒体怎样进行良性互动,比如一些单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一些单位的新闻,鼓励职工关注互动。但是由于人力有限,资金不足,公众号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趣味性不足,很难引起员工的兴趣,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针对企业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为国企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3企业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

3.1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

作为国有企业,要想及早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必须重视舆情信息的收集,前面已经分析过,企业目前在信息收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渠道缺乏,所以必须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拓宽舆情信息的收集渠道。能收集到各种舆情之后,就要加大监测力度,一旦出现重大舆情就能第一时间掌握。能很好地收集信息之后,就要加强对这些舆情信息的研判和分析,对这些舆情进行汇总、归纳,发现情况和苗头就要及时上报企业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网络舆情事件扩大和蔓延得到遏制。

3.2强化网络正面引导,疏导员工情绪

作为煤企,煤炭行情不好,稳定就变得和安全一样重要。要维护企业的稳定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以及“民声”的重要性。工资下降、福利降低,职工情绪上难免有波动,现实反馈渠道不畅通的话,就会诉诸于网络。所以,除了平时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注重疏通交流渠道外,尤其要重视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监管和网上舆论引导,把预防发生关口前移。首先企业要成立舆情监测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利用专业舆情监测软件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舆情状况,搜集、汇总舆情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和研判,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

3.3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处置力度

企业不仅要对舆情进行检测,当负面舆情爆发时,也要进行应急处理。一是要和相关网站、政府部门保持联系和合作,对主流网络媒体进行管控,还要确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专人统一对外发声,激浊扬清、以正视听。二是勇于面对、不逃避。如果发声突发事件或舆情危机,企业不发声、回避只会引来更多的恶意揣测。所以应该不堵不避,跟进情况,说真话,主引导,解决问题是关键。

参考文献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4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5-0097-0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使用率为64.1%。其中,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有43.8% 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非常喜欢的占6.7%,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或者评论,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如微信、腾讯QQ好友,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

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价格的降低,智能手机开始普及,3G和4G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这种情绪互相感染,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发生变化,人人都是传播者,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图片、视频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

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分享观点、意见,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不断被强化,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者,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衍生出新的结论,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有效应对舆情,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时代,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以缓解舆情危机,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通过该项危机信息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5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对策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快速便捷的平台,以微博、网络新闻、博客、社交APP、论坛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帮助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有效地加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也使政府公信力面临着考验。因此,如何在网络时代下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急需面对的课题。

一、政府公信力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面对社会差异和利益分配,通过公正、高效、廉洁、民主、负责等途径获得公众普遍性信任的能力”。[1]由此可知,政府公信力既是一种被公众所认可的能力。一般而言,政府的初始公信力往往来自于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旦政府没有履行契约势必会失去公众的信任,从而导致公信力下降,甚至引发公共行政危机。可见,政府公信力体现的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即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公共政策来赢取公众的信任;公众则依靠自身的价值判断对政府行为进行评判,从而评价政府公信力水平的高低。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满意度。

二、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

(一)政府信息不公开

信息的输出方与接受方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信息公开化程度,信息的不对称使信息的接受方对输出方产生质疑,从而产生了信任危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掌握信息的能力也日渐提高,政府依靠传统的的信息不对称优势日趋减弱。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仅没有提升信息素养、顺应时代趋势,反而固步自封、恪守陈旧的思想观念,刻意隐瞒、欺骗应当公开的信息,却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违规操作、谋取私利,忽视公众要求公开、透明的知情诉求,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刻意隐瞒欺骗、甚至封锁消息,造成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极易引发社会恐慌,从而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

(二)公众期望存在落差

公众对政府较高的心理预期与政府实际行为结果之间存在差距。[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认知水平的提高,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增加。目前,虽然我国政府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并没达到相应的要求。如果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不能够满足公众的需要,公众的期望难免会有落差,再加上政府没有及时疏导公众的不满情绪,很容易引起公众对政府的怀疑、抱怨和失望,甚至质疑政府行政行为。

(三)网络渗透的影响

网络利用微博、网络新闻、博客、社交APP、论坛等新兴媒介载体,全方位地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国公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3]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平台,当政府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时,公众便会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当公众发现政府存在失范行为或不公正事件时,很可能会在各网络媒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抨击不公。因此,政府应谨慎处理一些一些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否则,极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导致大范围的舆论围攻,从而给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带来了不便。

三、网络时代下政府公信力提升对策

(一)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政府公信力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对信息的不了解。政府应当转变执政理念,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公开信息的内容、对象和范围,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倡导利用自身门户网站,及时公布职责权限、办事程序和监督方式等信息,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另外,政府也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妥善运用公共话语权,积极回应公众的诉求。最后,政府要破除陈旧的执政理念,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

(二)提高公众素质

网络的普及给广大公众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便利平台,但同时也给政府公信力的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如何提高参与网络公众的素质。首先培养公众辨析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公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要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运用,主动屏蔽和抵制一些负面信息和极端言论,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传播和接受信息,面对一些有关政府行政行为信息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理性地看待政府行政行为的得与失,适当调整对政府的期望。如果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存在一些瑕疵与不足,公众要给予体谅,同时,也应鼓励政府不断改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升公众网络伦理道德修养。教育往往是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加强对公众网络伦理的教育,来进一步提升公众的道德修养。另外,政府也应加大文明上网活动的宣传力度,有意识地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主动屏蔽或删除一些虚假、偏激的网络言论,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行为规范。最后引导公众理性参与网络。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等特点,当公众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对某些公共事件有着偏激的想法时,便会在网络中宣泄个人不满情绪或发表过激的言论。因此,政府应当对公众进行正确地引导,呼吁公众要理性地运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诉求。

(三)加强网络建设与监管

网络不仅为政府信息提供了便捷,而且也加强了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可见,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自身门户网站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为公众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科学规范的政府门户网站,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同时,良好的网络环境,也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了便利。因此,政府加强网络建设与监管显得刻不容缓。一是完善网络立法。制定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网络言行,强化公众遵纪守法的意识,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使得网络安全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二是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政府应通过提升网络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加强对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的目的,根据网络舆情的具体情况,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利用相关专业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走向,及时向公众公布信息,疏导公众的不满情绪。三是增强网络功能。政府应重视对自身门户网站的建设,从而搭建一个与公众交流沟通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增强网络功能。另外,也要及时向公众相关政务消息,以便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工作内容,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从而防止虚假信息或者谣言的传播与扩散。最后也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公众搭建相关平台,强化公众的责任意识,呼吁公众妥善使用网络话语权。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郝玲玲.政府公信力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33

强化网络舆情监管范文6

[关键词]网络技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高校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性的培养,更应注重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素质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虚拟性、无边无际、资源多元化等特性不断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等,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冲击,对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造成威胁。因此,现今如何借助网络技术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所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据工信部发表的数据分析可知,现今超过99%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通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而他们平均每日花在网络通讯设备上的时间超过8小时。网络逐渐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抢占网络制高点对于有效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对于思政教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大多都有一种抵触心理,认为思政教育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注意,舒缓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政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网络的全民化普及使得高校围墙“不拆自倒”,它可以将学校、社会、家庭连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社会化,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

“互联网+”时代虚拟平台开放、信息传播迅速以及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虽然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但是,网络技术也是把双刃剑,绚丽多姿的互联网世界就像是开启的潘多拉魔盒,与其带来显著社会效能的同时也使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1.网络技术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大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时空的隔阂不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限制。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长久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是以面授的形式开展的,这种面对面传授的方式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系统性,然而随着资源的信息化,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为的多元化,教师费尽心力准备的资料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轻易获取到相似的资源,教育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使得“搜索一代”的大学生们难免会受到错误思想浪潮的影响,但是由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化和隐匿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难以实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教育环境的真实性。

2.对大学生认知造成冲击

信息化环境虽然能很大程度上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便利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但是它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冲击。当今世界,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原始的天然屏障被打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想入侵和文化渗透成为了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最为重要的武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仰仗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打着“自由民主”的口号不断的通过互联网向我国传输一些不良思潮和西方主义价值观,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肆意横行不断侵蚀着高校大学生们的思想,弱化大学生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智和认知还不够成熟,网络世界的多样性和隐匿性极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现实的落差使得学生形成浮躁情绪,不愿真实面对自我,造成学生认知偏差。

3.加大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管理者,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其深厚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还应能够顺应时代的改变,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然而由于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大多由思政专业类的大学生和硕士生构建而成,他们在思想政治领域有着极深的领悟,但是在网络技术方面只能单纯满足日常的需求,在“互联网+思政教育”方面受限于网络应用能力,往往难以大展拳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同时给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若高校思政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知识教育和新闻宣传的层面上,显然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了。

三、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策略研究

1.基于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

在网络全民普及的当前,要想从限制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思政教育工作现存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打击和制止,而是考虑如何“转危为机”?现今,虽然网络技术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造成了冲击,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借助网络技术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1)巧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强化双向交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应把握好网络互动性这一特性,通过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等媒介来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途径,“线上+线下”思政教育工作齐抓共管。同时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上,没有了与教师面对面的压力后,部分学生更愿意对教师进行倾诉自己的困惑、需求以及对教师的建议,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2)善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应多多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学术沙龙、社会热点话题讨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政专题辩论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无遏制的网络不良信息的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恶劣的影响。为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舆情信息监管:一是积极收集网络舆情信息,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小组,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微博、贴吧、论坛等平台收集全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信息和事件;二是实时处理网络舆情问题,在发现敏感舆情信息后,高校网络监管小组应迅速给出有效的预警方案,并对网络舆情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对危险信息进行封锁;三是做好网络舆情信息跟进工作,实时跟进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舆论导向,并对学生进行舆情信息通报,舒缓学生的不良情绪。(2)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仅仅只靠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远远是不足的,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实时关注学生的信息健康,通过构建在线心理辅导栏目,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线的与心理辅导教师交流,帮助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大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

3.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1)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团队。正如上节所言,现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政治理论水平高的教师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行,网络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思政教育知识不足。而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的开展网络技能培训和思政教育体系培训,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思政教育能力和网络技术应用技能,构建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技能强的综合性思政教育工作团队。(2)整合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文化教育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结合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话题——韩国萨德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到萨德部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为社会输出思想觉悟高、道德素质高、职业能力高“三高”人才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造成的冲击,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从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加强网络监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团队、创新思政教育内容等方面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培养出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2]尹燕.化解不良网络舆论反向渗透对高校思政教育冲击的路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133-136.

[3]王茹,王宇航,孙任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策——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1):101-102.

[4]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