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文1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施,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我国区域性贫富差距等原因造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出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依靠“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方式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但通过近些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心理困境更加突出。因此在高等教育日趋完善的今天,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及化解对策,帮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就更加刻不容缓。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

(一)经济自立与现实压力的矛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成长在贫困的环境中,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其生活和学习必须养成精打细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其刻苦学习,帮父母圆梦大学的动力,但进入大学后,面对高昂的学费、生活费等经济支出往往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无法排解的忧愁之中,且由于年龄已达成年,相较未上大学就业的同学已有了一定收入,自己却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完全依靠家庭付出和学校资助,使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在其内心中有着强烈的经济自立意识,而所依托的勤工助学等方式虽然可以有一定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却压缩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导致内心矛盾的冲突[1]。

(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拥有着理想和抱负,希望通过大学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但由于基础教育的差别、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竞争等原因,使得原本高中优秀的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反倒没有想象中的优秀,自己原先定下的目标与别人相比显得如此单薄。长期的挫败感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丧失信心,感觉低人一等,认为现实自我丑陋不堪、无人欣赏,甚至思想上走向了极端,表现为对周围同学、学校、社会任何正面现象都看不惯,往往以家庭背景深厚、外貌漂亮、老师偏爱、社会不公等理由解释,长期如此将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人际需求和自我封闭的冲突

在某种程度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学生更渴求别人认可,希望得到真正的友谊,追求美好的爱情,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得到别人的需要和赞赏,但由于自身的经济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往往具有独立的性格特征,在遇到喜悦时不会表现出分享的冲动,在遇到忧愁时不愿表达出诉说的渴求,使得自身很难融入到周围同学中,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内,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许多负性情绪,造成焦虑、抑郁、敏感多疑、麻木冷漠等心理症状。

二、化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对策

化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国家、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具体表现为:

(一)国家层面

要继续加大资助力度,进一步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的覆盖面,不断优化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制度,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免、缓”的资助体系,实现“奖优原则”与“助贫原则”相结合。扎实推进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助力高校“精准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通过设立企业奖助学金、个人奖助学金等方式,拓展资金来源,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资助覆盖面。

(二)学校层面

学校是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知识普及、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活动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高校应采取专、兼、聘等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心理教师为主力,兼职教师为辅助、聘用专家为弥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切实提高这支队伍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设立专门的工作场所、专项经费,将心理咨询工作由以往被动式解决为主动式出击,通过邀请或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挖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采用“一对一”心理帮扶,以心理测试为辅助手段,以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为依托,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正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准确发现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 [2]。

(三)家庭层面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除了要在物质层面解决经济困难,更多的是要在心理层面给予子女足够的了解与关怀,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树立艰苦朴素的价值观,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子女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构筑健全的人格。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要改变以往传统观念,正式心理困境的存在,从实际出发,配合高校家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措施的实施,切实为化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困境提供可靠保障。

(四)个人层面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首先要学会自我调适,正确看待心理困境的出现,以e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在出现心理问题出现的初期,及时化解不良情绪,减轻内心冲突与不安,缓解心理负荷。其次要学会自我脱贫,正确认识家庭经济的不平衡性,理性接受经济贫困的现实,通过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积极参与勤工助学等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取应得的经济回报,改善经济状况,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和各方面素质的完善,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争取国家奖助学金,进而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最后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以豁达开朗的心胸接纳周围同学,通过学校活动和日常生活多接触充满“正能量”的人或集体,融入社会主流,通过平等的交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心理适应性[3]。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境仍旧存在,但通过在国家、学校、家庭、个人四个维度上采取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帮扶,将会不断完善资助体系,提高心理教育水平,构筑和谐家庭基础,提升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仅能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脱贫,也能真正做到心理脱贫。

[参考文献]

[1]肖琼,薛保勤.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劣势及干预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7,(1).

[2]李瑞学.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教育探索,2005,(11).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文2

7月份以来,为了贯彻落实省委“____”工作部署,做好贫困妇女的帮扶工作,省妇联开展了“贫困妇女需求调研月”活动,组织全省各级妇联干部入村(社区)入户调查摸底,全面了解和把握我省贫困妇女的生存状况、基本需求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现将有关情况作以汇报:

目前,全省共有贫困妇女949,228人,其中城镇553,513人,农村395,715人。她们的家庭人均收入均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低保是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贫困妇女占贫困人口的比重较大。全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49.34%,低于男性1.3个百分点,而贫困妇女占贫困总人口的54%,高出男性8个百分点。调查中,贫困的老龄妇女和贫困的单身母亲这两个特殊群体引起了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是贫困老人中多为鳏寡、高龄、空巢妇女,老龄贫困人口呈现女性化倾向。调查显示,全省共有老龄人口(65岁以上)2,339,499人,其中贫困人口446,039人,贫困妇女235,210人,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0.1%,占贫困老龄人口总数的52.7%,比男性高出5.4个百分点;在贫困老龄妇女中,鳏寡老人71,792人、高龄老人53,854人、空巢老人68,062人,占贫困老龄妇女总数的82.4%,占同类老龄人口的57.3%,分别比同类男性高出32.4、4.8和0.2个百分点。

二是单身贫困母亲面临着生活困难与子女教育困难的双重压力,生活状况堪忧。目前,全省共有单身贫困母亲81,326人,占单身母亲总数的30%,其中60%以上的单身母亲有子女就学。丧偶的单身母亲大多为前夫治病花费巨额,又要独自承担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重担,离异单身母亲在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婚姻失败带来的精神负担,生活倍感艰辛。

1.生活保障问题——贫困妇女的基本需求。收入低、生活困难是贫困妇女的共同处境,其中半数以上妇女无独立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低保、社保或其他社会救助维持生活,生活质量低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健康问题——贫困妇女的普遍关注。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导致贫困妇女普遍患有妇科及其他疾病,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不注重个人卫生保健,不做定期体检,有病不及时就诊,常常带病劳作,恶性循环。部分妇女参保意识不强,怀有侥幸心理,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遇到重大疾病时束手无策,给个人身心及家庭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和影响。

3.子女教育问题——贫困妇女的突出困难。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减免了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但城镇学生的资料费、服装费、补课费,农村学生的食宿费、交通费等仍令一些贫困家庭无法承受。而高中、大学阶段高额的教育支出,更是为大部分贫困家庭雪上加霜。同时,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后托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被调查对象。

4.创业就业问题——贫困妇女的脱贫希望。大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希望通过创业就业走出困境,但因为受信息、资金、技术、项目及就业岗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大都对独立创业就业信心不足,希望政府及妇联组织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就业扶持,以实现脱贫致富。

5.养老问题——贫困妇女的后顾之忧。调查显示,老龄贫困妇女大都面临经济条件和生活自理困难的问题,且精神生活匮乏,即使与子女同住赡养无忧者,也大都因子女工作繁忙而精神空虚。不仅如此,人口老龄化、子女多为独生的现状,也让大部分非老龄贫困妇女对今后的养老问题表示忧虑。因此,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贫困妇女的共同期盼。

6.住房保障问题——贫困妇女的迫切需要。贫困妇女的居住条件大都较差,多数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十平方米,且内部设施设备简陋,特别是一些单身母亲,因没有自住房而租房或借住亲属家里,特别希望争取到廉租房、棚户区或泥草房改造等政策,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7.心理疏导问题——贫困妇女的内在渴望。贫困妇女 特别是单身母亲往往会遭受不公正的社会待遇,一方面,在创业就业过程中,用工单位大都认为女人年纪大、麻烦多、家庭负担重,不愿意录用;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生活贫困加上老人、子女的重负,精神负担日益加重,其中的单身母亲大都很难走上再婚道路,心理抑郁问题呈上升态势。因此,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精神压力,成为贫困妇女特别是单身母亲的另一重要需求。

1.民生工作要聚焦贫困妇女、单身母亲、老年妇女等特殊群体。贫困妇女、单身母亲和老年妇女大都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其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稳定程度,甚至关系着社会的和谐进程。但由于自身或社会原因她们却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等生存能力相对低下。在普惠的基础上对贫困妇女、单身母亲和老年妇女等特殊群体进行系统的重点帮扶,从根本上改善其整体生存状况,既可以消除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又可以确保民生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有利于民生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建议将贫困妇女、单身母亲和老年妇女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对象,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与资源开展有效的帮扶救助,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等社会保障政策向其倾斜,推动城乡困难妇女帮扶专项资金随着

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2.探索建立贫困妇女社会化帮扶机制。对于生活极其困难的贫困妇女和家庭,单靠政府或某个社会团体以单一的救助手段很难保障其基本生活。应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动员包括企业、事业、社会团体及妇女自身在内的各界力量共同关注和帮助贫困妇女群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帮扶机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多种帮扶形势和手段,切实解决贫困妇女的生产生活困难,有效改善其生存状况。

3.进一步扩大贫困妇女医疗健康援助范围。针对贫困妇女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应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免费体检和医疗援助,通过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尽量减少贫困妇女的医疗负担。建立贫困妇女“两癌”检治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的覆盖面,逐步由农村向城镇延伸。

4.不断深化贫困母亲子女助学行动。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应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减免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捐资助学,确保贫困孩子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针对初中毕业后的大龄孩子,应创造条件让他们接受继续教育,可采取政府支持一部分、企业赞助一部分、学校减免一部分的方式,举办各种职业教育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技能,促进其就业,从而彻底改变一个家庭的贫困面貌。

5.实施贫困妇女创业就业援助工程。针对贫困妇女的创业就业需求,应建立贫困妇女创业就业援助体系,积极搭建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岗位援助、信息服务等多元化服务平台,由“输血”型救助转向“造血”型帮扶。应支持妇联组织进一步深化家政服务员培训、农村贫困妇女生产贷款贴息、贫困妇女手工制作等项目,努力打造一批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帮扶项目品牌。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文3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16

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另外,也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农村走读式学校向寄宿制学校转化也是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特别是在管理方面,难度相对较大。

一、对农村学校寄宿学生管理存在问题调研分析

农村寄宿学生管理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 学生及其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寄宿学生大部分家居偏远,为了上学,他们不得不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自制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较差。

(2)住宿时间长不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关心孩子,在亲情教育上是一种缺失,学生的在校生活让家长担忧。

(3)由于居住条件相对偏远,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经济收入很低,部分家庭支付学生在校费用存在着一定困难。

(4)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许多寄宿生家长选择了外出打工,孩子一般请亲戚朋友托管,或者是由学生的爷爷奶奶照看,这样缺少了家庭教育,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巩固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学校管理方面的困难

(1)住宿学生数量增加,学校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培训孩子们自主生活能力的任务加重。(2)学校没有专职的生活教师,又无管理寄宿生的编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3)学校宿舍紧张,即使有也很拥挤。(4)学生放学后的学习辅导,作业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集中上自习课、政策上不允许,不集中上课,学生就相对分散,难以管理。(5)由于上学放学路途远,学生们途中的安全难有保障。(6)孩子年龄小,教师的管理和照顾任务进一步加重。

二、解决策略探究

1. 利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良好机遇加紧硬件建设。利用“寄宿制工程”基础教育的极大发展,减轻由于宿舍紧张给学校带来的管理上的压力。

2. 为解决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的问题,为每个宿舍安排兼职生活教师,生活教师由各班班主任轮流担任,为了切实有效,学校每周安排一名学校领导带班,确定每周一课为生活能力培训日,为巩固成果,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自我劳动服务竞赛,经过培训,让学生养成了起床叠好被子,将生活用品摆放整齐,简单地缝补衣服,洗小件衣物、每天打扫寝室卫生、同室相互帮助的良好生活习惯。

3. 少数学生生活相当困难,通过学校调查,村上核实,为生活困难学生按时足额发放学生生活补助费,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号召全校师生为特困学生献爱心。

4. 为了让学生在校安全有保障,学习有人辅导,实行住宿学生晚上集中学习制度,七、八、九年级各班进行专人辅导学生学习,为住宿生课后巩固和预习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 为了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全舒心。可采用以下做法:

(1)用具体行动让学生感受如家一样温暖。

(2)宿舍管理实行“三清一公示联动管理”制度。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安全为首”的工作思路,在安排住宿时,学校分管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都做到了“三清”,一是住宿人数清,学生信息清、学生所住宿舍和床位清。“一公示”是为加强直观管理,学校为每个宿舍编号,将每个宿舍的舍长,住宿学生名单、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训练的教师名单予以公示,这样值勤领导和教师在值周期间很容易了解每个宿舍的情况。

(3)宿舍实行“学校领导――班主任――执勤教师――舍长四维一体”的管理制度。学校领导每天至少检查一次,班主任全天检查,执勤教师负责夜间纪律和安全,舍长是该宿舍的信息报告员,宿舍如果发生应急事件,这一管理网络会在第一时间开始有节奏快速运行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4)实行执勤教师与学生同住同楼的零距离管理,为保障学生安全,学校实行执勤教师与学生同住以便加强对住宿学生的管理和照顾。

(5)实行学生有病急时救治制度。在校住宿生生病,执勤教师接到信息员报告后马上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并即刻将患病学生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实施救治,病情严重的在与家长取得联系的同时做好转院的相关准备工作。

(6)实行晚间进出登记制度,确保住宿区的安全。

(7)实行夜间点名制度,及时了解住宿学生的归宿、当天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及时为住宿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8)住宿学生离校实行请假报告制度,住宿学生请假后,该班班主任教师要将其学生离校情况全面详实地向执勤领导和值班教师反映,以便值勤教师夜间查房时心中有数。

(9)学校实行学生无请假离校追查制度,学生无请假离校由执勤教师与该班班主任共同寻找,切实摸清学生去向,确保学生的安全。

6. 强化家校联系,充分发挥三结合教育的重要作用。为了解决学生上放学路上安全管理难、家校联系不容易,教师掌握学生不准难以实施有效教育的困难,每半学期组织一次寄宿学生家长会,在会上相互交流学生的成长收获,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家长会一改过去的颁奖会或者是批评会,而是对等和谐地坐在一起商讨学校发展大计,一起谋求孩子成长良方。更多地了解学生,明白家长的愿望,知道我们工作的不足,促使学校更深层次的思考。 除了利用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外,还要求各班班主作教师每学期都要做好一次全班学生的家访工作,对学困生、“双差生”、“问题生”、“生活困难生”、“留守生”进行建档转化与帮扶工作,对这些学生教师做到周转化不间断帮扶,每月家访一次,与家长一起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习辅导工作,对生活存在特殊困难的及时予以解决,力争达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不让每一个孩子失学。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文4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特征

第一,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较低。由于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末端,录取分数自然偏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尽管文化基础课成绩高低不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唯一条件,但高职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习惯较差。很多高职学生由于过去一些学习习惯较差以及学习主动性不足,加之本身知识积累相对而言较为薄弱,使其在接受知识方面和对一些知识的认知上有别于本科学生。在生涯规划上,部分高职学生也表现出缺乏人生目标及在拼搏和进取方面缺乏自信等。

2.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在学习上缺乏足够的动力。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浓。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目标,加之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够重视,常出现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平时靠抄袭应付老师检查,在学期末考试中,为了过关,甚至不惜冒险作弊。第三,纪律松懈,班风、学风不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风气总体上看不及本科院校学习风气浓厚,如课堂出勤率不高、违反校规校纪人次多、学生沉迷网络现象严重和学生科技学术社团建设氛围不浓等。

二、学风建设措施

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效果。

1.抓辅导员对学生成长目标的引导工作

要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大学期间需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及将来毕业后从事职业是什么和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在学生成长目标引导上,辅导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校从2009年起,在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成长目标引导上重点抓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多数学生在报考学校和选专业时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初步规划,但这个规划只是一个职业概念,并不证明他们具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此,在学生入学时,辅导员就要着重培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时,他们才会认真分析目标与现实的关系,才会为之努力并采取积极行动。第二,确定发展目标。在学生对所学专业与自身职业目标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学生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一次自我认知活动,这种自我认识活动一是需要指导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二是需要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寻找实现职业目标的有利因素并发现不利因素;同时,要帮助每一名学生提高自信,通过高职的三年学习,在理论方面与技能训练中逐步完善自我,为今后的职业目标积累职业素养。

2.抓课堂出勤监控工作

学生上课出勤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为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学校建立了班级日报表制度,由任课教师填写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和教学效果情况。各班级将报表次日交院系,院系指定专人分类汇总,对迟到和旷课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警示。此外,学校还建立辅导员听课制度,要求辅导员每周至少听2次课,以及时督促学生按时上课。近两年数据统计显示,通过齐抓共管,学生上课出勤率都保持在95%以上.

3.抓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工作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有三个方面:一是日常操行表现,主要考核学生遵纪守纪、社会活动、表彰奖励情况,这部分占20%;二是学业成绩表现,主要考核教学计划内必修、选修课的成绩,这部分占60%;三是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各种专业技能证考试情况,这部分占20%。

4.抓三困学生帮扶工作

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困难、守纪困难和思想困惑的三困学生。三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风的良性发展,所以,帮扶三困学生摆脱困境的困扰,对营造良好学风至关重要。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三困学生档案。做好迷恋上网玩游戏、谈恋爱荒废学业、学习习惯差、自律意识差等四类学生档案登记,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二是实施一对一帮扶。建立党员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对口联系一名三困学生制度,帮助他们找原因,找差距,及时记录学生转变情况,肯定其成绩,促进其转变。三是建立三困学生特殊评价体系,帮助三困学生重塑自信。

5.构建学风建设机制

(1)竞争激励机制

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专业技能实践是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学校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应注重在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并逐步在校园里形成学生个体和班级团队的竞争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要完善各项评优评奖激励机制,发挥奖励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的作用。可以在学校设置技术能手、科技发明、技术创新、综合素养、道德模范等标兵称号,举办隆重的颁奖仪式,大力宣扬学生优秀事迹,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

(2)监督约束机制

学校要建立学风建设监督约束机制,以制度保障学风建设。保障学风建设应完善四种机制:一是完善学生规章制度,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学校教育管理实际,制定严格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制度,都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二是要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建立学工人员和教学人员听课制度,尽可能深入教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应建立与迟到和旷课学生谈话的制度,及时对违纪学生进行专项教育,并对其进行纪律处分约束。四是要建立成长目标引导制度,引导学生每学期建立学习目标,监督学生按时实现目标。

(3)评价考核机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评价高职学生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对其评价应强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各种行为变化。基于此,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应更注重用工作场景考核代替传统考场考试,用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4)警示帮扶机制

育人始终是高校功能中的核心和根本内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采取积极帮教措施。为此,我们尝试以下做法:一是先进带后进,帮他们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二是对一些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较差、家长教育无效的学生,辅导员要重点进行督促,防范这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的副作用三是专业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缩短他们与优秀学生间的差距;四是进行纪律处分警示,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坚持逐级纪律处分,以加强警示作用。

(5)全员育人机制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目标观和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应该要求全校教职工从学生出发,在各个岗位上都能够真正地做到爱生如己、待生如子、教生如友,从而在全校建立起全员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6.处理好学风建设的几个关系

(1)学风与校风的关系

优良的校风具有强烈昭示、感染、同化、激励和规范的作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校风的基本构成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及校园的气氛和容貌。没有好的学风就谈不上好的校风,高职院校要建设优良校风,就必须从学风抓起,努力培养和形成优良的学风。

(2)学风与教风的关系

教风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良好的教师群体形象有利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管理力度对学生出勤率和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闭环控制系统;学业预警;预警后跟踪

学业预警制度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的一种机制,从学生刚进入高校就对他们的学业状态进行持续、动态的评估,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的轻重及时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高校学生学业预警制度是一种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新型机制,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以专业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基础上,辅之以个别重点指导的教学方式,是学业预警制和导师制的有机结合与灵活运用。本文借鉴闭环控制系统的动态性、实时性、自动调整性等原理,研究构建了一种科学的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阶段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业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大学扩招导致入学门槛降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普遍下降等问题也凸显出来,如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不强、自学能力差、学习态度懒散、自我控制能力弱等问题比较严重。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业状况不佳,不能按要求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业,当大量学生出现这种问题时,就会使学校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严格执行学籍管理的要求,让学业差的学生留级、退学或肄业,将会导致学校无法给社会和家长一个满意的交代,也给自身的办学资源和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果降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人才培养标准,则易导致恶性循环,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些都表现出在原有高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需要从管理上进一步完善,在教育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需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业过程进行管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想办法、下功夫。

构建和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机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落实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必然举措,是体现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方法,是联系家、生、校的有效纽带,是激励学生发奋图强的直接手段。

二、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要求及面临的困难

1.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要求

(1)注重实效性。实施学业预警制度并非是外部对高校的要求,而是高校自身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内部存在的现实问题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因此构建实施学业预警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讲求实际效果,如果只重形式摆架子将会失去本来意义,也是多此一举。

(2)要有可操作性。构建学业预警制度既然要注重实效性,就必须要求相关制度方便操作、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说的好、做得少,雷声大、雨点小,避免流于形式。

(3)要有配合联动性。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机制要统一领导、系统配合、家校一体。要教学学工两条线配合、学校和院系两级配合,采取班主任主抓、学生帮扶、家长参与等多种方式,系统地开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教育讲座在内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改变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以及时到位的工作和耐心关怀来帮助出现学习危机的学生,并帮助他们解决危机。

(4)要有帮扶激励性。学业警示不能仅仅是为了警示而警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方式达到提醒学生、激励学生、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实现学业的良性转变,避免学生掉队,从而减少因学业问题而对学生进行学籍变动处理的现象。通过学业警示管理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能使其不再感到迷茫。

2.面临的困难

目前学业预警机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在推行的过程中学校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

(1)管理力量难以满足要求。高校扩招后,教学管理人员人均管理学生数大幅增加,管理工作量几近满荷。如果不借助信息化手段仅靠教务处管理人员的人工处理,很难把十分复杂的学业预警制度执行到位,当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预警措施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学业预警的目的是加强过程管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进步,但当出现较多的留级生、退学生的情况时,往往让学校的管理部门进退两难。

(3)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目前针对高校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的信息管理研究还很不成熟,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和管理业务两者未能深入结合,熟知业务的人员信息技术偏弱,有较高技术能力的人员又欠缺业务知识,这都严重制约了学业预警机制的发展和推广。

(4)预警后处理力不从心。学业预警的成败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警后处理和跟踪环节,预警后处理和跟踪环节需要投入的人力多、任务重、周期长以及工作难以量化考核等都是目前学业预警中最薄弱和最复杂的环节。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的学业预警机制。

三、闭环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具有负反馈环节的闭环控制系统,其输出量实时反馈到信号输入端,与参考输入量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它是现代自动控制原理的典型系统,又称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根据输出信息的变化来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比较系统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并根据偏差自动控制、调整以获得预期的系统性能,既存在由输入到输出的信号前向通路,也包含从输出端到输入端的信号反馈通路,两者组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器、受控对象、反馈通路组和比较器组成(见图1)。图1中带叉号的圆圈为比较环节,用来比较输入与输出,给出偏差信号。

四、基于闭环控制原理的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思路

依据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将学业预警机制分为参考标准设定、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比较评价、控制执行等几个环节,以期形成一个具有动态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半自动化的预警机制,其预警机制流程框图如图2所示。

参考标准设定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管理制度设定的受学业预警的条件和级别,比如某学生积欠学分达到什么条件给予警示级别,达到什么条件给予留级级别,达到什么条件给予留校试读级别等。

信息采集是指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适时提取关于学生的学业信息,如学期积欠学分、累计积欠学分、当前绩点分等信息。

信息处理是指根据一定算法将这些信息统计为能直接利用的特定值。

反馈环节是指实时将处理输出的结果反馈回来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判别某同学是否需要预警,要何种级别的预警,以及帮扶处理后的学业改善情况。

控制执行是根据预警级别,进行相应的控制处理,比如预警信息的公布范围、需要参与配合的力量、是否需要配备学业导师、学业导师过程管理等。

该机制借助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完备的数据,根据程序的控制实时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反馈、判别、应对,形成了一种自动循环的预警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克服实施学业预警制度的种种难题,避免学业预警机制操作困难、执行不到位、易流于形式等问题。

五、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完善和实践效果

江西理工大学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始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的高校之一,2005年教务管理部门审时度势及时采取了学业预警措施。初期的学业预警制度比较简单,主要是分阶段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对积欠学分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进行警示、留级、退学等不同的处理,配合分级教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来进行预警后处理。但这种初级的学业预警制度存在较多现实困难,比如教学管理人员精力严重不足、对数据的人工统计工作量过大、预警不及时不准确、预警后跟踪处理不到位等,导致预警效果不明显,易于造成形式多于实效的结果。

根据这种情况,学校高度重视,对推行的学业预警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并于2009年专门成立了该课题研究组,成功申报了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最后借鉴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结合前期的实践经验,构建了新型的学业预警机制。

事实证明,该学业预警机制可操作性强、便于管理、跟踪到位。数据表明,该学业预警机制的推行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江西理工大学某一学期某一年级受学业警示的47名本科生中,第二学期新增积欠学分为0者有9名同学,占19%,这9名同学中第三学期新增积欠学分为0者有7名同学;而第一学期未受学业警示处理的,有30名同学在第二学期大量积欠学分以致于达到了留级条件,占留级总人数的57%;被连续两次学业警示的12名同学中,第三学期新增积欠学分为0者有9名同学,占75%,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作用和效果是明显的。

参考文献:

[1]王学江.高校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及其预警工作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5):133-136.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扶措施范文6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 生涯阻隔 帮扶策略

[作者简介](1981- ),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徐云慧(1973- ),女,山东曹县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江苏 徐州 2211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徐州市科技计划一般项目“徐州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对策研究――徐州高职大学生创业案例分析及创业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M12B11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12-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他们的就业困难、生涯困扰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要求各高校“对困难毕业生开展有效就业援助”,强调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帮扶计划”的重要性。对于高校而言,要想就业帮扶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困难学生在职业道路上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深入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即生涯阻隔。生涯阻隔(career barriers)最早由Crites提出,意指在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所遭遇到的内在冲突与外在挫折。生涯阻隔在个体生涯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是造成大学生生涯发展不顺的关键因素。当前,发现与应对大学生的生涯阻隔因素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因素分析

1.生涯意识淡漠,对未来感到茫然。事实上,几乎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从入学那一刻起就对未来就业持有极高的抱负。他们背负着家庭的希望与个人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谋取满意的职业,摆脱贫困的命运。但与高抱负形成反差的是他们对自己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冷漠。他们并非不愿意去规划自己的生涯蓝图,而是根本没有意识去规划。由于在生涯成长道路上缺乏指路人给予足够的支持,他们很少考虑未来的目标,对生涯的计划也就无从谈起。生涯意识的空白无疑使困难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陷入情绪焦虑、行动偏差的窘境,表现为看不清未来的发展而陷入茫然,不知道努力的方向,也不知道如何去努力,往往疲倦苦读和埋头打工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2.多元生活经验的匮乏,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缺乏热情。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参加丰富多彩、健康快乐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不仅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自身的沟通、协调、合作等职业能力也在文化熏陶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提高。然而,我们很遗憾地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受“知识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度读书高”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摆脱贫困的理念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他们希望借助高等教育提高收入和声望,这成为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但这种理念也使得他们用单一而非多维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活,视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自身价值体现,很少培养学习以外的兴趣和爱好,对于环境探索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热情。此外,也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往往喜欢通过疏远各类社团活动来回避失败,这些都导致他们生涯活动的经验不足。多元生活经验匮乏的结果是他们的语言表达、交流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培养被忽略,自身职业素质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3.生涯信息的缺失,对职业缺乏想象。当前大学生获取职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教师传递、同学间分享、网络资源、家庭支持、学校等,信息渠道的畅通还需要大学生的主动探索。而这些都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有所出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父母大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得他们无法给予子女相关生涯发展与职业信息的帮助,导致他们接触的信息量相当狭隘,很多同学就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选择了大学专业。入学之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也没有得到改观。他们交际圈狭窄,缺少同伴与师生的互动,不擅长处理网络信息,更缺少主动进行职业探索的意识,因此他们获取职业发展信息的渠道非常闭塞。

4.不适当的自我概念,以消极态度面对职业生涯。在生涯辅导研究领域中,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包括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个人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对处理事务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与评价等。自我概念涵盖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两个方面。在自我认知方面,由于平时缺少自我探索的意愿和经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少特意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特长,也不清楚哪些兴趣、特长是契合未来职业的,所以也没有明确的自我需求和定位。在决策时,更是仅凭同伴影响、薪酬待遇等环境因素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于是“钱多、活少、离家近”成为他们职业决策的主要依据,很少考虑自我实现的因素。在自我评价方面,困难学生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不高,在同伴中还有可能处于被歧视的境地,在承受巨大社会压力的过程中自我评价倾向普遍不高。对未来的较高抱负与对自己较低的评价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心理情感。

5.生涯成熟度低于同伴,就业准备不足。Super认为生涯成熟(career maturity)是指在生涯决定过程中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就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成熟度是指他们对与职业相关的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以及个人在生涯探索和生涯计划两方面所持的动机与态度。富裕家庭的子女往往在较佳的学习环境下,拥有较多的资源储备与较宽的职业视野,而困难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无组织的生活习惯、无远虑的思考方式、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等文化特征影响子女的可能性大,延续的风险也相对较高。可以说,他们的生涯成熟度先天就遭受延误而落后于其实际年龄,在大学学习期间,这样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困难学生在认知准备方面表现为对生涯的关注度、动机和掌控感较低,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也很少花时间和精力拓展自我,不熟悉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清楚业界的人才规格,看不到毕业的前进方向,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动。在技能准备方面,他们并未储备未来在社会独立成长所需的技能和价值观念,经常给人以衣着不整、仪容不洁的印象,就业能力也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毕业季节,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好能力与心理的准备就被推入就业的旋涡,决策毫无理性可言,原本美好的想象也在现实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

6.高校生涯辅导体系的不健全,帮扶效果不明显。生涯辅导尤其是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理论基础薄弱、方法指导缺失、思想状况了解不足等问题,而高校的生涯辅导体系并未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伸出橄榄枝,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帮扶内容的偏差,帮扶的主题止于就业指导层面而未涉及生涯辅导。例如,当前高校开展的帮扶措施大都是提供经济援助、推荐落实就业单位、简历与面试指导等,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内在需求。困难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疑惑与自身的认知不足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带着这些本应在学生时代就应被解决的疑惑和困难就业,可能会出现适应障碍,阻碍其后续发展。二是帮扶形式存在结构性偏差。当前高校开展生涯辅导容易忽视困难学生与一般学生在交往、表达、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先天差距,往往依托大学生职业规划竞赛开展,通过竞赛的平台推进大学生生涯意识的普及和规划能力的提高,但其精英选拔的上线评价方式往往将那些不善沟通、性格内向的困难大学生拒之门外,导致他们沦为职业规划普及的边缘人物。但事实上这些困难大学生更应当成为生涯辅导的主要对象。

二、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特征

1.多元性。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除了遭遇一般大学生感受到的普遍困难外,还要承受经济、资源限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繁杂且深刻,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限制,又以潜隐的形式作用于他们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多元化的生涯阻隔也决定了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多样性。

2.主观性。从存在的形式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涯阻隔既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是主观臆想的,因为个体的认知评价系统赋予了这些阻隔因素特殊的含义。由于生活背景、教育条件的特殊性,困难大学生感受的困难也呈现出主观化的色彩。有时客观障碍可能因为未遭遇而未被察觉,有时简单问题甚至并非真实的困境也会被他们特有的思维与评价方式而无限放大,为自己带来烦恼。

3.两面性。不可否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要比其他同学承受更多的困难与压力,但同时,一部分困难学生在经过艰苦的求学经历和生长环境磨砺后,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屈的精神克服困境迈向成功,践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句俗语。这说明大学生感受到的生涯阻隔并不必然对其生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是正面积极的。有研究就发现知觉到家庭方面对生涯造成阻碍的大学生反而在其生涯发展中表现得更为成熟。这种影响的结果和个体的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培养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和应对方式无疑有助于其合理地评价自我与环境,并对挫折情境做出合理归因,进而采用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帮扶策略

1.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激发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对职业生涯的关注是他们规划行动的前提。一旦具备了规划的意愿,探索与行动也会成为一种自觉。校园氛围的营造能够顺利引发他们对生涯的关注,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致力于将规划理念扎根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思想中去。生涯意识的普及不仅体现在课程中,更应当延伸到专业课程、校园文化等各个层面,这势必将全面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规划动机。此外,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拓宽了生涯信息的来源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生涯咨询,有助于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索职业、策划生活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保障生涯信息传递畅通。生涯信息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程的基础。生涯信息内容的开放与渠道的畅通依赖于学生自身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高校就业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首先,高校要注重困难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转变“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向网络、媒体、报刊等各种媒介索取资源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动员他们利用和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包括同学、好友、校友等,通过他们了解社会与职场现状。其次,完善校园信息内容与渠道。高校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困难大学生主动推送有用信息,在广播、校报、杂志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构建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校园新媒体环境。通过各种形式传递政策法规、服务指南、专业介绍、个体辅导、企业宣讲、校友经验等资讯,帮助他们快捷、准确地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资料。

3.搭建专门平台,健全困难大学生就业辅导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除了遭遇到一般大学生在生涯发展道路上的困惑以外,还由于贫困的烙印感受到了更多的阻隔,有着更加迫切和特殊的辅导需求。如果高校忽视这些特殊的阻隔在同一平台开展教育,很可能使困难学生由于一开始表现出来的差距而畏惧参与活动,因此高校应根据他们共同的特点,为他们搭建专门的帮扶平台,并以此为依托,把经济资助、能力改善和精神脱贫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帮助困难学生展现自我的光辉。为此,除了鼓励困难学生参与校园教育活动外,还要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此外,根据困难学生在不同年龄、年级阶段遭遇困难体现出的共性,分层逐级地开展教育援助和引导。刚入学的学生以启蒙生涯规划意愿、普及职业知识为主,引导他们合理地认知自我和看待职业。进入二年级的困难学生开始逐步感觉到贫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此时教育的立足点在于帮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克服其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信心。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学校更应当注重不要让招聘信息的获取与简历面试等牵绊了学生的顺利入职。

4.重视价值观引导,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由于经济导致外在的一些差距,困难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不适当的自我概念,使得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发展。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合理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认知矫正,提高生涯自信。在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中,生涯自信掌握与监控着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并被认为是达成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而困难学生存在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等问题都和认知不合理有密切的关系。认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他们正视家庭现状,破除经济差距与工作能力挂钩的认识,坦然接纳贫困问题,增强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二是培养困难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榜样教育等方法协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生涯阻隔,认识到将生涯阻隔转化为动力的可行性,使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拓展与发掘自我兴趣和能力,形成合理的自我期待。简而言之,高校既要注意消除贫困带给他们生涯发展中的负面影响,也要维护和增强困难带给他们的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洋.微言[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3).

[3]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1&CurRec=2&recid=&filename=1011187659.nh&dbname

=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DIzNjg3RGgxVDNxVHJ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