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

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文1

工作流程

学院领导重视,全院老师积极响应,为了切实抓好扶贫帮困工作,学院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副院长为副组长,学生辅导员、师生代表等为成员的认定工作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各年级先后开展贫困生摸底工作多次,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贫困生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学习精神

制定帮困措施,扎实推进帮困工作,我院根据学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认真学习了《关于在**年全国扶贫日组织开展教育扶贫相关活动的通知》(陕教财办〔**〕28号)的文件并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和活动。根据措施和计划做好宣传和布置工作,在教师例会、辅导员工作会等各种会议上做好动员,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争当扶贫帮困的积极分子,共同搞好扶贫帮困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具体工作

工作落实到人,温暖送进宿舍,学院对贫困学生帮扶工作落实到各班、各责任人,做到每个贫困生都有人关爱,每个贫困生都能感受学院和学校的温暖。平时经常与这些学生谈心,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努力学习,争取有更出色的成绩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

工作延伸

延伸帮困意义在于形成帮困“人文化”,开展一些扶贫帮困活动后,学院发现全体师生的热情很高,这为我院的“人文帮困文化”——学院另一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我院提出了“人文帮困”的理念,要进一步发挥帮困的育人作用,除了物质帮困,还更需要人文帮困,以及整个帮困活动的人文化。这是帮助贫困学生在物质帮助之外的另一层次需求,包括如何克服贫困家境带来的自卑心理、如何更快融入集体生活环境、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对贫困学生这些需求的满足,有时比提供物质帮困更重要,因为物质帮困只能解决生存的问题,而人文帮困,则关系到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扶贫不仅扶起的是物质世界,更丰富的是精神世界

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文2

一、基本情况

我按照个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工作方案,以义务教育保障为核心,在改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加强控辍保学、建立健全资助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先后深入到***等6乡镇6个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走访了75户贫困户,召开乡镇层次座谈会6次、教育局全体领导班子座谈会1次,村级座谈会6次。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共征求意见建议6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8个。通过调查研究,我县教育扶贫取得决定性进展,实现了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一)控辍保学措施有序实施。一是强化行政控辍。多次召开教育保障指挥部、教育局党委会等相关会议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县教育局、各学校以及乡镇均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组织。实施县、乡、村三级包保责任制,建立了辍学台账,按照“一生一案”的要求,实行周报告制度,随报随分析,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加强对控辍保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县教育局把派驻各学校的教育督导员作为控辍保学督导员不定期地对各乡镇、学校控辍保学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二是强化依法控辍。开学前印发了《致家长一封信》,让每个家长知道送子女入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家长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督促家长主动送子女上学。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宣传,提高群众,特别是义务教育儿童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法制观念,使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责令限期改正。同时,积极与公安、司法、人社、市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发挥各部门在控辍保学工作中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三是强化情感控辍。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有益身心健康、学生乐于参加的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利,防止弱势群体学生因入学权利受到侵害而辍学。通过家访、谈心交流、单独辅导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激励和学业帮扶,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避免因丧失学习动力而辍学。耐心细致做好因基础差而厌学、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思想有问题、行为失范等特殊群体学生的感化、转化工作,切实将帮扶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强化扶贫控辍。认真落实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确保资助到位。积极动员不愿到普通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到职业学校进行初中渗透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学习,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紧紧抓住齐市技师学院对口帮扶我县的契机,为贫困学生争取了“六免一优先”的优惠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寻求升学和就业提供了保障。为切实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实施了送教上门服务,对因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学的学生,各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了专门的课程表,安排相关教师进行送教上门。

(二)学生资助政策得到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资助体系。成立教育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教育资助工作,落实上级有关资助政策文件精神,各个学校也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了《拜泉县教育扶贫资助实施方案》和《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逐步建立从学前至大学各个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二是加强政策宣传,提升知晓率。通过县电台、宣传手册、主题班会、宣讲团和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精准宣传学生资助政策和资助申请办法,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和家长知晓政策内容,明确申请方式,清楚申请时间和具体流程。三是规范资助程序,狠抓政策落实。严把个人申请关。要求各级学校申报贫困生一律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并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审核把关。严把资助条件关。严格按照省市文件执行,班级、年级、学校评议 ,年级组、学校审核,班级、学校公示。严把材料建档关。资助中心和各级学校都要规范建档。严把公示公告关。学校不仅要把资助政策在学校进行公告,而且要把享受资助的名单、对象及标准在学校进行公示,做到政策公开、条件公开、名单公开。严把信息录入关。把贫困生资助与学籍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按时将贫困学生基本情况和贫困生受助时间、金额、资金等情况录入到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中。

(三)基本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建维修公立幼儿园20个;大力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标准化学校达到100%,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通过了全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的校舍进行维修改造;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中心拟建的10800平方米的综合实训楼,完成前期图纸设计、地勘等工作,明年开工建设。

(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工程,2015年以来招录特岗教师和安置90年代末师范生451名,交流中小学校长29名、教师229名,逐步实现了教师资源配置校际间相对均衡;大力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组织中小学校长赴北京大学、上海宝钢中学、浙江绍兴鲁迅中学、重庆巴蜀小学等名校,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和全新办学理念,建设了一支专家型、创新性、务实型校长队伍;大力实施教师成长摇篮工程,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33人、第三梯队成员52人、骨干教师300人,开展国培网络校本培训、专任教师培训、特岗教师培训、跟岗位实践研修和送教下乡培训等各类培训2564人次,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活动由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形成长期合作协议的形式实施“一对二”的结对帮扶活动。农村学校根据地域和交通划分成6个片区,片区联合开展活动。片区学校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探讨教学设计、学进度、同步实施学业监测等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通过网络开展专题讲座、共办教研活动、课题研究等形式,为片区学校搭建教科研平台,加快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片区内教学进度统一,集体备课统一,教研活动相互观摩,教育质量统一评估;片区内定期集体备课,定期进行教学交流”,教育片区共同体的建立,有力的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贫困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贫困学生享受优质资源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群众要脱贫,教育要先行。虽然我县在教育扶贫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由于教育面广、人多,在教育扶贫中也存在一定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留守儿童管理有待加强。我县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12.4%,留守及单亲儿童基本由隔代监护,缺乏父母的保护和教育,学习成绩差,辅导跟不上去,对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存在辍学风险。

(二)农村教师队伍有待加强。受特岗计划政策的影响特岗计划是我县补充教师唯一的渠道,近几年,由于特岗计划不断减少,达不到教师“退补想当”的要求。我县每年退休教师在150人左右,招录特岗教师在几十左右,造成了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非常不合理,形成了年龄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理念老化的教师占绝大数,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占比较少。

(三)家长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家长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没有概念,不了解学生辍学后,家长应该负有什么法律责任,加大了学生辍学风险。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较强。受多种因素影响,留守学生、学困生、贫困生出现自卑、孤寂内向,甚至厌学心理。同时,政府、慈善机构及爱心人士层面在关爱这些学生时,多数注重进行物质资助,忽略了情感交流,导致一部分受过捐助的学生缺乏感恩和上进心。

(五)贫困代际传递有待破除。多数贫困家庭的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能力和意识不足,认为赚钱比上学有用,多数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就选择辍学,这种现象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加大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

(六)企业用工管理有待加强。未满16周岁辍学的学生,由于刚刚步入社会,没有一技之长,大多数都从事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这些私营业主法律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执行《劳动法》有关规定,给辍学学生提供生生存空间,同时,缺乏对私营业主有效监管,加剧了辍学几率。

(七)寄宿制学校建设有待加强。我县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9所,有贫困寄宿生的只有8所,因住宿条件差等原因,所以大部分住宿学生都在校外住宿,导致贫困寄宿生总数少、占比低。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贫困学生心理教育。在控辍保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精神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贫困学生自信心和发展动力。加强推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加强“家校合作”,携起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党员主题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

(二)持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按照《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学校配套设备。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谋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学校食堂和宿舍建设;继续推进公立幼儿园建设,新建兴农镇幼儿园和丰产乡幼儿园,达到公立幼儿园覆盖每个乡镇。同时,实施学校燃煤锅炉改造计划,改善学校周边空气质量;继续推进职教中心建设。

(三)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教师队伍,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达到教师“退补相当”。在整顿上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教师进行教育和警示力度,坚持日常监督和集中整治相结合,重点抓好寒暑假期间教师有偿补课,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畅通举报渠道,开展“微腐败”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在制度建设上保持健全规范。按照市里关于师德师风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健全制度建设,规范师德师风,做到制度管人。在培训学习上保持经常持续。发挥进修学校作用,对教师培训达到制度化和经常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学习更新先进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四)强化法律知识普及层面。深入开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保护法》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搞好舆论引导,通过电视台、自媒体和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普及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积极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将普法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争取每月上一节法制教育课。

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文3

阆中市书院街社区的前身是城郊农村,在城市扩建中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区内还有不少下岗失业人员。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相当一部分人生活无着,经济拮据,对社区稳定构成了严重影响。“将心比心,连生存都有问题,还怎么正常生活啊?”针对这种情况,社区党总支成员一方面深入困难居民家中了解情况,进行谈心和疏导,同时千方百计帮助联系工作,使之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社区女青年代俊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瘤,刚生下孩子才8个月,丈夫就离家出走,其供职的食品厂偏偏又倒闭了。就在小代最绝望的时候,社区伸出了温暖的手,给她找了份看守车辆的工作,每月有400多元的收入。每每谈起此事,代俊泪流满面:“没有社区干部的关心,我差点走上绝路了!”据统计,仅最近三年社区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50人。

在书院街社区,深化党员帮扶解困制度的“八个一”活动深得人心,家喻户晓。多年来,该社区长期开展每名党员干部联系一个党支部或党小组、结队一名下岗党员、帮扶一户困难居民、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招引一户外来客商、解决一个热难点问题、为下岗职工找一个岗位、为辖区居民办一件好事的活动。开展过程中,仅帮助贫困学生就有三大得力举措:社区党总支、党支部成员各自帮扶1至2名贫困学生,帮助其完成学业;社区党员集体对严思静、莫妮亚等9名父母下岗、家庭困难的贫困大学生进行结对帮扶,解决了其上学难的问题;社区党总支建立了教育储备金制度,每年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抽取一部分经费帮助贫困学生,如社区内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每人每年可享受2000元补助资金。迄今为止,全社区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王开明对此认识深刻:“资助一个贫困学生,托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找到一个就业岗位,为社会消除了一个不安定的隐患!”

“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与大伙的生活密切相关,社区就责无旁贷!”社区党总支说到做到,一桩桩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记到了干部心上,落到了工作实处,温暖了社区群众的心……

书院街位于闹市区,流动人员多,以前偷盗、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群众人心惶惶。于是,社区成立了由20余名总支、支部成员组建的义务安全队,每天夜里巡逻,维护社区4条街道、20多个大院、16个小区的治安,确保了社区良好的治安秩序。许多居民发自肺腑地说:“自从有了巡逻队,再也没丢过摩托、自行车,大伙安全感强多了!”

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文4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资助效益;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困难的学生。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 “人民助学金”制度、“人民助学金与奖学金并存”、奖学金与贷款制度并存以及现在正在实行的 “奖、助、贷、免、补、勤”混合发展四个阶段,目前,以国家政策支持模式为主,辅以高校社会救助补贴制度逐渐形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高校贫困生需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健康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效益现状

效益,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层面上是指劳动占有、劳动消耗和获得劳动成果的占比,也就说尽量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从社会学角度上说,效益是指最大限度的使用有限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体来讲,社会效益通过各项社会反映指标进行界定,包括个人效益、家庭效益、集体效益等,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贫困生的资助效益,指的就是通过各种资助方式,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升贫困生的各项社会感知。

1、贫困生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

个人层面的资助效益,主要通过资助对贫困生心理的影响、资助对贫困生群体自我形象塑造、资助对贫困生未来发展三方面进行考察。我们随机对受资助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有28.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一点,但很快就没有了”,35%的受助学生认为完全没有,仅有 16.75%的受助学生认为 “有自卑心理,但觉得在正常范畴内”,没有人选择 “有很强烈的自卑心理”。综合分析,贫困学生的个体心理情况较为良好,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资助应更关心其精神世界,给予精神关怀。

56.25%的学生认为贫困生的形象是“自立自强”的,31.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生与一般同学没有差别,仅有 6.25 %的学生认为贫困的形象是自卑孤立。在与受助学生进行访谈中可以得出,大部分贫困生的自我形象塑造较为成功,仅有小部分学生因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产生负面的影响。这或许由于贫困生从小的生活环境、成长不良因素,也有可能因为资助工作的不全面性导致贫困生对自我形象产生不认同感。

41.25%的受助学生认为获得资助能够帮助缓解经济压力,35%的受助学生认为是促进更好的学习。资助既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基本的生活学习保障,也能够帮助其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将“受助”看成学习的动力。可见,完善的资助体系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2、贫困生对资助工作的反馈反映出的资助效益

(1)高校资助的有效性。通过问卷中有关资助工作问题相关性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50 %以上的学生认为资助来源应该是国家和学校,37.25 %的学生认为是勤工助学岗位,仅有1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资助。国家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岗位都是属于政府层面的资助,这说明目前学校对于政策类的资助宣传力度大,反映效果好。而社会资助被认可度低,或许因为目前社会资助较少,覆盖面比较窄,也可能因为资助体系并没有把社会类资助放在资助的主要方式上。

(2)高校资助的发展性。贫困学生认为资助的侧重点应该是提供个人机会平台的资助项目,根据问卷数据显示,62.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该提供能够对个人发展有益的机会,43.75%的受助学生认为应增加助学金的金额及覆盖面,37.5 %的受助学生认为应提供就业方向的服务。由此可以看出,物质需求位居需要层次第二,学生更看重的是个人的发展进步,个人的成长成才。

(3)高校资助工作的社会性。将 “如果您经济条件改善了是否会帮助他人”与“是否受过奖助学金”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50%的受助学生选择 “一定会尽全力”,12.5%的受助学生选择 “想过,但不知道怎么行动”。根据访谈得出,受助学生有过帮助他人的想法更加强烈,也有受助学生表示目前还是应该努力学习,等自己有能力以后再帮助他人。

3、高校资助效益的困境及表现

(1)贫困生心理困境。贫困学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由于个人、家庭、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使贫困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心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危害他们的健康发展。类似于抑郁、敏感、多疑、自卑等“心理贫困”的表现越来越多,总的来说,目前贫困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紧张情绪。紧张的情绪除了来自经济压力外,个人及家庭对于他们的期望也是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之一。在思想上,希望通过自己改变家庭贫困的想法日益成为较大的压力,在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期望就会造成期望值落空,从而形成坏情绪。二是自卑心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虽然较为少,但是一部分人仍然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将过多的自尊掩盖了自卑的心理,看似正常,却存在自尊 “矫枉过正”。长此以往忽略生活的积极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三是焦虑心理。家庭本来是温暖的港湾,但是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尽人意,让贫困大学生缺乏家庭的保护作用,他们的内心十分彷徨,自己又是一个消费者,非常担忧学习、担心生活、担心家庭,心理压力极大,没有安全感,产生焦虑心理,有的产生退学的念头,甚至出现轻生的想法。四是不健康的消费和攀比心理。由于初到大学,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穿得好吃得好,自己难免产生了嫉妒和攀比的心态,但由于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就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从而出现行为偏差。

(2)资助工作的有效性持久性困境。现阶段,资助工作的重点还是物质帮扶,通过长时间的实施,各资助部门也发现除了物质以外,精神需求及个人发展也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大量的困难。主要表现:

一是“一次性资助”困扰。学生流动性大,贫困生的比例较大,将每一个贫困生的受助信息持续的跟踪难度较大,目前的资助现状多为 “一次性资助”。二是无偿资助易造成心理惰性,造成资助困扰。在国家资助体系中,奖助学金大都属于无偿资助,意味着学生不用归还。长期以往,学生会形成不劳而获的心理惰性,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再加之贫困学生认定制度不完善,学校和资助方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某些学生钻制度的空子,提供虚假信息,多次获得无偿资助。这样会造成整体受助学生的不良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降低资助工作的有效性。三是资助有效性信息监控难度大。每年各高校有30 %-40 %家庭困难的学生,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给予特殊帮助可以实现,并对其进行跟踪反馈,但其他学生的信息监管难度较大,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也未必能面面俱到,加强专业团队的培训及介入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3)社会环境影响资助效益。从学生及校方的反馈得知,社会类资助资金不足成为了影响资助工作的因素之一。按照国外的发展趋势看,社会类资助将成为资助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社会类资助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资助分散。社会类资助最大的弊端是连续性不强,大部分企业资助都是按照本企业的年效益决定是否追加合作项目,一般的社会资助也有年限的限制。企业在寻求与高校合作时,有的选择专业,有的选择地区,有的按照性别,资助方各种条件的设定限制了资助的覆盖面。很多贫困学生正因为条件不符合而失去了资助的机会。二是资助不平衡。地域差异导致资助不平衡,工作难以开展。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学资助项目较多,一流学校的资助项目多,而西部地区和一些二流三流的学校得到的资助机会就很少,且资助金额不大。尽管国家开发一些 “西部工程”项目,但由于社会支持率较低,项目开展的难度较大,这使得西部地区的贫困学生很难得到资助。三是资助目的各异。资助方或是企业或是个人,资助的目的也各有差别。其资助的方式、金额、特殊条件都是由捐赠者的心态决定。在筹款过程中,资助方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地位等外部条件,或是根据资助后给其公司或个人带来的效益大小决定是否合作。这些以利益为杠杆的资助形式削减了资助的成功率,形成了为了公益而公益的不良风气。

二、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的对策

贫困大学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校贫困生问题是高校工作的难点,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关注、关心、关切他们的成长进步,不断提高资助效益,发挥资助效益的最大功能,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发展、成长成才成功。

1、积极有效地落实好经济帮扶政策

提升高校资助效益,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积极解决好实际问题。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资助管理体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在内的国家助学体系。目前,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资助体系,将无偿资助逐步转化为有偿资助,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2、多措并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一种集教育、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高校要针对贫困生所处特殊环境而产生的诸多心理困境,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贫困生心理困境。一是开设心理知识讲座,帮助贫困生更新健康观念,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塑造贫困生健康的心态,培养健康人格;二是建立朋辈辅导小组,将情况相似的贫困学生组成小组群体,由专业团队带领其进行小组活动,从中发现问题并实施以帮助。相同经历的个体相遇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互相形成依靠进行情感的宣泄,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让大家能够重新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贫困;三是对特别贫困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无论从经济、心理的压力都远大于其他学生,而个案社会工作具有针对性和私密性,它能够保障案主的绝对隐私。对于贫困学生来说,他不希望自己的情况公之于众,所以运用一对一的帮助效果更好。辅导员采取面对面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实施计划,对其开展各种治疗方法,如危机干预、人本治疗法等。同时能够反馈贫困学生的需要信息,相关部门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帮助。

3、注重实现最终的育人目标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贫困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仅是高校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最终目标。要坚持教育优先,以育人为目标。在资助过程中,重视贫困生的成长成才,是近两年资助改革的重点。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理念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不仅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为此,一要进行制度创新,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习和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引导受助学生“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从而让爱心传递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三要提升受助学生个人技能,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除了知识储备外,更多的是个人素质和技能的优势,为受助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科研培训等,进一步提升受助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最后是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如志愿服务、科研创新、实践三个平台,让受助大学生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感受“受助思源、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内涵,感受到学生群体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气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不断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要使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不断得到提高,完善管理制度是有力的保障。一要确立完善的贫困生管理机构。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所以,为了确保资助工作切实有效的落实,应该形成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党团工作者、实务专业工作者参与,由学生辅导员具体落实和实施的管理体系;二要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发挥新媒体在育人中的功能;三要完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流程。在贫困生思想教育中,针对不同情况,需要为其制定相对应的帮扶流程。采取建立档案、具体分析、制定方案、跟踪控制、有效反馈等几个步骤,这样能够根据贫困程度不同,有效帮助贫困生改善心理困境,提升资助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新生.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 陈双凤.我国高校体系发展历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30(3).

[3] 刘朝武.国外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现状及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3(01).

[4] 高玉玲,吴成霞,杨小玉. 高校贫困生资助效益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5] 李从松.西方国家大学生贫困观念的变迁与贫困生资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6).

[6] 李从松.大学生贫困是一种阶段性贫困[J].计划与市场,2002(03).

[7] 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28).

[8] 张晓芳.以育人为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全面提升资助效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Z1).

[9] 王涛.资助中坚持育人育人中创新资助――陕西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10] 沈桂凤.论高校资助体系改革―促进贫困生精神帮扶工作[J].林区教学,2008(09).

[11] 史梅.增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效益探微[J].华中人文论丛,2010(02).

[12] 包月辉.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基础工作提高资助效益[J].经济师,2012(05).

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文5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不摘”重要指示要求,发挥教育职能作用,确保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不失学辍学、有学上、上得起学,有效推进并完成教育领域扶贫工作任务。

二、工作目标

以全面落实各项资助政策为目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全方位救助体系入手,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精准帮扶。确保资助政策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建立教育保障机制

1.规范管理,抓好资助政策落实。

(1)切实落实学前教育助学金资助政策。在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等,每人每年1500元标准发放学前教育资助金。

(2)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等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免学杂费和免教科书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提供生活补助;按照财科教〔2019〕30号文件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学生以及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给予补助。按照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基础标准50%的比例核定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即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

(3)切实落实普通高中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严格界定贫困生的认定条件、规范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学前教育助学金的评审、公示、发放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为每生每年2000元,根据学校结合实际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分为3档。

(4)切实落实中职学校学生资助政策。

①实施中职国家免学费制度。对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补助。

②实施中职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5)积极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生新生入学资助工作。

①认真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续贷、新贷服务以及贷后信息变更、本息催缴等管理工作。

②为适应生源地助学贷款规模不断增长的新形势,要健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机制,制定更有效的贷款催收方案,确保此项工作健康发展。

③在我县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新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一次性资助(路费)省内500元,省外1000元。

2.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策知晓度。

按照积极宣传、正面宣传、有效宣传的总体要求,抓住重要时间节点,精心组织,拓宽渠道,通过媒体专访、校园网、钉钉软件网课、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从学前到大学资助政策及“雨露计划”的宣传。不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电话回访,深入贫困学生家庭走访宣传,切实提高社会知晓度、满意度。

(二)扎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对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的失学辍学情况进行认真排查、细致分类、有效指导、精准施策,确保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一是对确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儿童、少年进行评估,建立名册,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二是对适龄未上学的失学儿童、少年,按照“应入尽入”原则,保障其免试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三是对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学生,因人制宜制定劝返方案,保证其及时返校就读;四是对因家庭思想观念而辍学的学生,落实家长的法定责任,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五是对身体残疾且有学习能力的辍学学生,通过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予以保障,做好教育安置;六是对因身体疾病等特殊原因暂时不能上学的儿童或学生,按规定及时办理延缓入学或休学手续,并确保其及时入学或复学;七是对因其它原因失学辍学的儿童、少年,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其完成义务教育。

(三)认真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积极向上争取教师特岗计划,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工作,建立健全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联动机制,努力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1.积极发挥科技志愿者服务队作用。继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对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科技生产致富能力的生活水平。

2.加强县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支持县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和信息化建设。鼓励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免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帮助其完成高中阶段学业。

(五)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全面改善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力争使薄弱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教学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确保薄弱学校实现硬件、软件同步提升。

(六)高质量做好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

认真履行脱贫攻坚包保职责,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县教育局驻村工作队作用,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通过相应脱贫措施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完善日常工作完成情况、重要工作完成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报送制度,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各项资助工作落实到位。

贫困学生帮扶计划和措施范文6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精神,为切实提高高新区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和致富能力,促进农民收入五年倍增,现结合高新区实际,就开展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从今年起到2015年,用三年时间,实施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以帮助低收入农户充分就业和扶持创业为重点,坚持输血与造血、开发式帮扶与救助式帮扶相结合,制定救助措施,完善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帮扶工作责任,确保所有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如期脱贫。

二、帮扶对象及目标任务

1、帮扶对象:高新区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20户49人。

2、目标任务:立足“三年任务,一年达标”,通过挂钩帮扶,至2013年底,实现所有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2014、2015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三、工作重点

1、实施产业援助。所在村根据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承包鱼塘及种植业田块,所在村为其提供部分鱼苗,同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给予养殖户、种植户一定的奖补资金。

2、实施就业援助。加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促进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充分就业。一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免费考证,帮助其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开展“户企结对”帮扶。动员和组织辖区内各类企业采取“户企结对”的办法,因户制宜、因人制宜,重点帮助低收入农户家庭中有劳动力的成员安排落实收入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安排一人长期稳定就业。三是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道路管护、村庄环境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就业。

3、实施结对帮扶。一是深入开展“千名党员干部联千户、进万家”活动。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千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原则上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个低收入农户,做到经常深入农户家庭,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建立干部帮扶工作责任制。为每个低收入农户家庭明确牵头帮扶责任人和具体帮扶责任人各一名,建立结对帮扶联系卡,做到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确保其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实效、保障有措施、脱贫有依靠。三是党员干部帮扶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帮助低收入农户理清发展思路,树立脱贫信心,寻求致富办法,增强劳动技能。

4、实施保障扶持。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因病障、智障、残障丧失劳动能力等低收入农户,由民政部门统一纳入低保,并建立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二是改善低收入农户住房条件。按照中央和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分批帮助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改造建设最基本的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的农房。三是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减免政策。相关行业职能部门要对照上级有关文件和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满足低收入农户基本生活需求。

5、实施教育资助。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已经出台的有关教育资助文件精神。区教育部门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就学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政府资助1000元/人/年;发放义务教育段学生生活补助(小学1000元/人/年、初中1250元/人/年);发放高中段学生国家助学金1500元/人/年;职业教育学生学费全免,另提供助学金1500元/人/年;提供高等教育生源地无息贷款,最高可贷6000元/人/年,并将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不断加大就学资助力度,确保低收入农户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学生就业责任制。教卫科、社保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帮扶责任,通过组织定向培养、开展就业指导、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措施,帮助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就业问题。

6、实施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扶持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参加新农合保险,积极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加大低收入农户因重大疾病导致生活困难的救助力度。低收入农户重大疾病(20个规定病种)医疗费总费用报销70%,民政救助20%,自付10%。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的参保费用由具体帮扶责任人负责按个人缴费标准代缴。参保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在区内定点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门诊、住院医药费由定点机构直接减让30%,其余费用按规定比例报销,减让部分由新农合基金与定点机构进行结算补偿。参保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当年报足最高限额3万元后,超过部分可报销医药费在区大病统筹基金中按80%予以报销,全年累计报销限额为15万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领导,成立高新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局分管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各局(室)、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农村工作局农经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政策扶持及综合服务工作。切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2、强化宣传发动。各局(室)、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全面宣传发动,动员全社会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工商企业、合作组织挂钩帮扶低收入农户,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形成机关部门与各级党员干部、工商企业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挂钩帮扶的良好氛围和强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