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

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文1

关键词:移动增值业务;开放平台;Java;Brew;客户端/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20-5658-03

Research on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Support Platform

ZHANG Qiu-na

(Minxi Va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36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 the sorts and development of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terminal services platform.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mobile value-added is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opening services platform of Java/Brew.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lue-added services and achieve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platforms, it is necessary that providing the unified interfa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ervices execution environment.

Key words: mobile value-added services; opening platform; java; brew; client/server

20世纪80年代,移动电话在中国出现,在随后的发展中,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业界人士的预期。对近几年移动通信业务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电信基础主体业务呈下降趋势,而伴随着的是移动增值业务用户数量迅猛增长。截至2009年9月份,中国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达到5.08亿,现在仍以每月净增568万的数量在增长。作为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在与国外运营商相比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其GSM网和用户数量迅速窜升至全球第一。

随着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移动用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随时随地的话音业务,适合市场需求的移动增值业务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自从20世纪90年代移动增值业务在国内出现以来,经过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不断努力,移动增值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最早的短信业务,到后来的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品牌和中国联通的“联通无限”品牌,我国的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在2.5G网络建成后,开始全面的启动,并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现在中国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达到2.33亿。随着3G时代的到来,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而促进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同时移动通信产业形态也渐渐由单纯的产品经济时代业态完成了向服务经济业态的进化,移动增值服务将取代单纯的移动通信产品,成为这一产业主要的利润来源,对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发生深远的影响。

1 我国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

1.1 移动增值业务的分类

目前基础的移动增值业务主要有短信、彩信/彩E、WAP、JAVA/BREW以及IVR五大类,随着业务需求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更多的基于开放应用平台务架构的新业务出现,为移动增值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短信是各类无线增值服务中发展最早,最为消费者认可,也相对最成熟的业务。但是,短信市场作为成熟市场,其成长空间已经有限,加之市场中各大小SP(SP是指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的直接提供者)竞争日趋白热化,以及短信作为信息承载方式容量过小的技术限制,可以预计,短信将不再是未来无线增值服务发展的热点,但是短信和其他业务能够组合起来的新业务能够提供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服务,相信这会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2) 彩信/彩E是多媒体信息服务,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信息。是近年来移动运营商着力推广的2.5G标志业务。由于其支持终端匮乏且价格高昂、服务资费居高不下且交互性弱,致使彩信/彩E业务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远远无法达到业内人士的预期。

3) WAP的全称是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指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WAP使移动Internet有了一个通行的标准。两年前中国移动推广WAP服务时由于网络接入速度慢和按时长计费且费率高而受到制约。但随着运营商3G网络的架设与商用,WAP接入的速率大大提高了, WAP业务面临着一次重新崛起的机会。现今,SP推出的WAP业务包括:在线游戏、信息浏览、视频片断下载、手机广告等。

4) Java/Brew都是供可以将下载应用程序运行在不同厂家设备上的环境,都采用基于开放应用平台的移动增值服务架构。在未来几年内,Java/Brew是未来无线数据服务的主流方向。

5) IVR,即无线语音业务增值服务,和目前大家熟知的固定电话声讯服务类似。手机用户拨打指定号码,获得所需信息或者参与互动式的服务。这是移动运营商由2002年开始启动的新业务。IVR业务行业管理规范、用户群庞大,市场前景广阔。现有的IVR业务包括彩铃、在线点歌、语音信息服务、语音游戏、多方会议、背景音乐通话以及聊天交友等。

1.2 我国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各国运营商开展的移动增值业务以及采用的技术基本上有以下方面:基于Java 或BREW的下载游戏类业务,基于WAP/Web的信息浏览和信息查询类业务,基于SMS/MMS 的邮件多媒体消息传送类业务,以及基于各种定位技术的移动定位业务。从发展移动增值电信业务比较早、市场相对成熟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来看,开展移动增值业务对整个ARPU(即每用户平均收入,用于衡量电信运营商业务收入利润的指标)值的拉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我国,自从移动电话进入千家万户以来,移动增值业务也因方便、快捷而得到用户、企业和服务供应商的普遍欢迎。目前中国移动增值业务运营商主要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中国移动自2002 年推出“移动梦网”以来,已经陆续推广了许多新业务,从最初的百宝箱、手机上网、彩信、彩铃到现在的手机钱包、手机影视、手机动画业务等;中国联通从2001 年开始启动“中国联通无线数据综合业务系统工程”,目前基本上实现了全国联网,做到各分公司业务共享,打通了与各服务提供商(SP)的通道,实现了SP一点接入,全网服务的目的。其服务包括彩E、互动世界、掌中宽带、联通在信、神奇宝典、定位之星等。可见,我国的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2 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发平台及相关技术

移动网络的承载接入能力很大程度影响着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以前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增值业务的发展受到限制,现在,随着3G网络的逐步引入和底层通信技术的进步和网络架构的成熟,移动增值业务中的通信需求得到了满足,移动增值业务将成为3G通讯时代最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增多和3G技术的引入,如何加快移动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降低消费价格和构建一个开放性的移动终端业务支撑平台。只有手机上网资费下调,广大的消费者既能买得起又用得起高性能的能畅游网络的中高端手机,同时网络上又存在丰富多彩的移动增值业务时,移动数据业务才能快速地发展起来。

2.1 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的研究

传统的移动网络是两层体系,最底层是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包括基站、路由、交换等),其上一层是无线基础业务支撑层。随着移动增值服务的发展,在这两层的基础上,还将逐渐形成稳定的无线增值业务支撑层,该层将是面向应用的端到端的开放计算机平台架构。随着3G技术的引入,该架构将逐渐成熟,如开放的应用下载方式、丰富的表现形式等,将成为未来移动增值服务的主流形式。

架构基于开放应用平台的移动增值服务的目的是建立基于Internet、服务于特定应用领域的数据增值的开放式平台,是手机终端到服务端的解决方案。该架构中传统的基于单机应用的操作系统的概念得到了发展和延伸,使得应用程序能从开始就以网络应用概念为基础,使用嵌入端开放软件平台、手机端和服务端应用支撑平台和无线数据协议接口。

在设计基于开放应用平台的移动增值服务体系时可参考以下三点:

1) 明确设计目标是为提供面向行业或特定细分市场的移动数据增值应用平台,使应用和服务开发商能够容易地在此平台上获得丰富而强大的增值服务功能。

2) 采用基于Java、Brew或其他自定义的开放应用平台标准,屏蔽掉终端操作系统和服务接入端的平台异构性。

3) 从商业运营角度出发,要能够有效支持运营商和开发商的智能管理和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如图1所示,只有做到从终端定制到业务平台的端到端的整合,才能实现为用户提供完美的增值业务使用体验。

业务平台和终端的融合,必须和手机生产商共同配合,从应用层到平台层进行深度定制,如图2所示。

2.2 移动增值应用体系架构及产品分析

移动增值服务体系的开放应用平台可分成信息型应用和事务型应用两类,通常用于架构复杂的企业级无线应用或特定市场细分领域。“信息型应用”是指将信息内容传递和发送给移动设备的应用,比如:股票证券、新闻娱乐报道、天气预报等,该类型的应用一般不需要移动用户与后台数据库进行频繁交互,主要面对消费型用户;而“事务型应用”需要用户与后台数据库的频繁交互,例如:移动股票交易、个人帐务信息管理及移动电子交易等。

与“信息型应用”相比,“事务型应用”对软件体系结构的要求更高,因为“事务型应用”需要在无线设备和企业后台信息系统间建立稳固的数据交换通道,以保证在无线设备上的业务处理数据被快速、准确和安全的送达后台处理系统,被后台处理系统正确的处理和高效地执行,确保关键业务数据不会丢失或被错误处理;而“信息型应用”如果在发送数据时失败,还允许移动用户通过重新发送请求获得数据的重传。通常企业和业务决策人会选择更好的“事务型应用”的解决方案,满足无线领域应用需求。 对于企业级应用的软件系统架构,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分别是浏览器访问方式和客户机/服务器方式。

1) 浏览器访问方式:通过在无线设备上安装通用的WWW浏览器,后台服务器上安装例如微软的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使用脚本编辑语言(如JavaScript、ASP等)和ActiveX技术,实现用户界面,实现业务逻辑,完成对数据库的访问。

浏览器本身的主要用途是用于链接Internet的超文本信息,它的优势在于浏览器对于颜色、图形和信息的显示,因此,它是解决“信息型应用”的最佳选择,而较少用于解决“事务型应用”的需求。

“事务型应用”要求服务器完全控制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连接,而浏览器方式是由客户端控制连接的,而不由服务器控制,因此连接事务的完整执行就无法得到保证,基于这点,“事务型应用”的需求浏览器方式无法全部解决。比如,当用户还未完成某种连接事务时,此时用户又输入其它的URL地址,或是单击其它链接,这样都会导致某个正在执行的事务的异常中断,而因为服务器不负责连接,所以也就无法得知客户端的执行状态,从而导致服务器停止,留下未处理完的事务、数据库记录和相关的日志。一般来说,浏览器是为访问Internet设计的,所以浏览器对一般采集设备的输入是不支持的。

2) 客户端/服务器方式 (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包括两种结构,分别是胖客户端方式和瘦客户端方式。

客户机/服务器方式,是指在客户端的移动设备上基于Windows CE、Linux、Symbian等操作系统平台编写的用户界面,通过中间件或中间层的解释,从而达到访问后台企业数据库信息系统、实现业务逻辑的方式。从广义上理解,终端仿真方式和浏览器方式属于瘦客户机/服务器方式的一种。

胖客户端方式,是指用户的业务逻辑、界面显示、数据库接口实现都在客户端的无线设备上完成,客户端直接访问企业后台数据库;而在瘦客户端方式中,服务器端负责定义输出(界面显示、提示声音等)和解释来自移动设备的输入,处理后台业务逻辑和对数据库的操作,客户端程序只负责显示图形用户界面和处理与后台应用系统的通讯。

胖客户端与瘦客户端各有利弊,胖客户端中,客户终端的无线设备承担更多的任务,服务器的负担相对较轻,但用户与后台系统的交互性差;瘦客户端中,终端设备的负担轻,与后台系统的交互性强,但当客户端的数量不断增多时,服务器端的承载就非常重。

目前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正如火如荼,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许多服务提供商跃跃欲试,跳入洪流,一个新的服务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体验经济时代亦杏帘在望。究其本质,服务的核心存在形态是应用,高性价比的应用需要开放的软件系统平台承载,这将导致在未来的移动增值服务领域中,计算体系与通讯体系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完美统一。

3 基于Java/Brew平台的移动增值业务

3.1 Java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早在1996年,Sun公司就推出了Java语言的三种版本,J2ME是其中的一种版本,它是专门为资源受限的小型消费性电子设备的应用程序开发而设计的Java平台,目前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小汽车导航系统以及电视机顶盒等众多小型资源受限的设备中,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J2ME的主要技术优势在于:其应用程序小巧且有良好的跨平台能力,能很好地运行在任何不同手机的不同的操作系统上;有着与J2EE后端的无缝结合能力,利用J2ME技术编写的应用程序可升级至J2SE和J2EE平台;保留了Java语言的优良特色,网络传递极为安全;现有的Java平台上广泛的开发工具,企业、开发人员能够为J2ME提供良好物质和人力支持。

无线Java技术解决了无线Java应用软件与手机底层软件的适配问题,同时促进了无线下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网络服务器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将程序下载到用户的Java手机中,使用Java手机的用户可以在移动网络中浏览、搜索和下载各种Java应用程序,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手机功能。

采用无线Java技术后,应用程序编写者(CP)和服务提供商(SP)就无需关心手机中采用什么操作系统了,手机生产商也无需考虑由谁来提供增值业务。有了开放、统一的无线Java技术后,在CP、SP、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之间形成了一条统一、高效、完整的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从而为用户提供灵活、个性化、内容和方式多样化的增值业务。

不仅如此,Java手机还是一款具有计算功能与处理功能的智能手机,而相比之下,WAP手机只是一个显示终端,其所有的计算、处理工作都必须在网络服务器中完成。

在移动通信技术中采用Java平台能够屏蔽手机终端自身系统平台的差异性,形成手机端的开放式平台,通过Java语言和Java库能够实现复杂逻辑和功能的业务。以前由于技术、设备等各方面因素, Java的业务盈利并不明显,但随着技术的成熟,Java作为未来的竞争力,是应该进行大量前期投入加以培植的业务方向。

3.2 Brew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Brew是由美国高通公司发明的封闭技术,现在只能运行在高通公司所提供的CDMA芯片上。Brew是介于手机底层操作系统与应用之间的一个匹配软件平台,为上层应用提供对底层软硬件设备的调用与管理。

Brew的优势在于其二进制的运行环境可以高效地利用FLASH和SRAM,利用流媒体应用,其运行速度比Java要快,,但其安全性和保密性则逊于Java。

Java和Brew提供业务的目标是相似的,都是提供可以将下载的应用程序运行在不同厂家设备上的环境,编程者无须知道手机底层软件。Java的安全性较高,但运行速度受到一定的削减。Brew的速度快,但安全上的缺陷导致应用的提交、认证过程的复杂性。当前基于这两种技术的业务均已经商用,孰优孰劣还有待市场的评判。

随着3G技术的引入,基于Java/Brew开放应用平台的移动增值服务架构将更加成熟,采用Java/Brew的开放应用平台标准将会更加完善,在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总结

当前,在全球的移动增值业务呈现平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增值业务将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业务市场也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3G技术的商业运营将为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强有力地促进移动增值业务市场更加迅猛地发展。与此同时,移动通信运营商需要提供统一的业务开发接口和业务执行环境,屏蔽用户终端的差别,这样同样的业务就可以在不同品牌、不同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上运行;统一的业务开发接口又提供了电信级的API调用,可以让移动增值业务开发人员专注于业务的开发,而无需深入地了解底层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技术。

面对未来,中国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加强对增值业务平台建设的认识,做到进行统一全面规划并分步建设与实施,以实现业务平台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舒波,易文强.面向移动通信终端的业务支撑平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29(增):61-62.

[2] 白云锋.无线增值业务平台研究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07:1-4.

[3] 刘岩.我国移动增值服务的现状及趋势[J].中国数据通信,2006(15):1-11.

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文2

【关键词】电信业;客户服务;系统开发

一、构建电信客户服务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信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一种技术,无论大人、小孩都人手至少一部手机,随着使用人群增多,国内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怎样在竞争中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是摆在三大商家面前的首要任务。要想占领市场,除了拥有过硬的技术、相对低廉的价格,还需要优质的品牌文化和有完善的客户服务系统。这就要求商家除了提供更高的产品质量外,如何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信任感,提高满意度,就成为竞争中的关键。一个好的客户服务系统能方便用户使用,并使客户对企业文化信得过,有了信任作为基础,客户就会源源不断,进而直接产生具大的商业价值。

二、电信服务系统现状

客户服务系统在各行各业中已经普遍存在,在电信业的发展也是历史已久,它的宗旨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加合理、人性化的服务。目前电信业客户服务系统的主要问题是:

(1)硬件问题:接入方式不同、计费营帐系统不同、客服业务系统不同;

(2)软件问题:用户需求响应速度慢、客户服务项目单一。

改造后带来的好处:

(1)平台统一。实现现有平台全部兼容,克服以往系统不统一的带来的问题,最大限度保持原来硬件的可用性、节约了资源,同时使人员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新系统业务分配更加合理,使得业务代表对业务的掌握更加熟练。

(2)维护成本降低。在平台统一的前提下,系统中功能分配更合理、包含多个子系统,可以实现各种需求,同时系统提供了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权限分配,克服以往管理不统一而产生的人员浪费情况,使系统的维护成本得以降低。

(3)培训成本降低。以往在培训时,需要针对不同业务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客服系统的培训,而培训后的业务代表也只能掌握单一的业务,造成了人员管理及资源利用方面的浪费。在新系统建立以后对业务代表进行培训时,采用统一的客服系统就可以了,业务代表能够了解所有的业务知识,提高业务代表的工作效率,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4)内容丰富。新系统整合了以往系统的功能、增加了新功能,业务更加丰富,对业务代表的支持力度将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利用系统中的学习模块,业务代表可以进行再学习,逐步加强自己的业务知识,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三、客户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硬件系统方案

1.接入整合

提供唯一的接入方式,并根据用户的属性信息调用不同的计费营帐系统,并由统一接入的系统尽可能多的提供客服业务系统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以有效的缓解客服业务系统不同导致的坐席管理数据不一致,该系统需要在计费营帐系统与客服业务系统、以及坐席统一管理后依然有效,并提供平滑过渡的方式。

2.业务整合

提供统一的计费管理系统,以及统一的坐席管理系统,计费系统的统一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访问统一的数据接口进行业务办理,坐席管理系统的统一,可以实现对于移动与固网用户服务以技能坐席的方式提供服务,并实现坐席管理的数据统一输出,快速进行坐席管理中相关的服务参数调用,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3.平台建设

统一接入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

(1)统一的IVR业务流程

(2)统一的计费营帐系统调用

(3)统一的坐席话务分配

(4)统一的用户呼叫报表

(5)大压力呼叫承受能力

4.核心设备说明

(1)接入媒体服务器:接入媒体服务器具有丰富的信令接入功能,可通过多种信令协议与大网相连,以及较强的媒体控制功能,包括话路控制和媒体资源控制。

(2)业务服务器:为了符合媒体控制和业务相分离的软交换的核心理念,业务服务器应运而生。它可运行在Linux、AIX、Windows等多种操作系统环境下,通过动态加载和解析IVR业务流程,并调用来自接入媒体服务器的底层呼叫、及媒体控制接口,从而完成短信、语音、视频、传真等多种媒体的自助服务功能。

(3)IP PBX:架构于纯IP软交换技术的Call Manager(呼叫中心语音接入和控制平台,以下简称CM)。

全部或部分的语音网关、IP电话等设备在系统或网络正常的情况下,注册到主服务器。一旦出现网络故障或服务器故障,全部设备和IP电话均自动转移到备用的CM服务器上;当发生服务器切换或IP电话转移服务器时,已经建立的通话都不会受到影响。

(4)CTI

在呼叫中心中,CTI技术一直是整个系统控制的核心;在客服合号系统中,具备多种媒体统一接入、统一排队、坐席统一受理等的能力。

(5)接口服务器

接口服务器是用来统一访问后台业务服务器的,如BOSS及客服系统。它可以有效解决BOSS数据的安全性;对请求进行缓存和异步操作,解决对系统的访问压力;系统安全可靠,支持大压力下的数据访问。

5.方案优势

(1)提供了完善的接入整合方案

(2)增强呼叫中心系统的稳定性

(3)提高呼叫中心的系统处理能力

(4)降低了总体建设成本

(5)有利于系统的线性扩容

(6)便于系统统一管理

(二)软件系统方案

1.采用J2EE系统平台架构

利用三层架构设计:表现层、业务层、数据层。它所具有的新特点和新特性是其它结构的系统所不具备的。

(1)数据库业务独立:业务逻辑分布到应用服务器上,数据库上不再具有业务逻辑处理单元,而只负责基础业务数据的管理,主要的计算任务由应用服务器完成,从而充分利用了应用服务器在并发处理和逻辑计算方面的优势。

(2)系统稳定性增强:应用服务器还可以做集群的配制,即在物理上,统一应用管理多台应用服务器对外部请求的分配和并行处理。这样,当计算请求并发量巨大时,集群的多台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动态的进行任务分配,实现负载均衡,保证了系统性能不会因为大量并发客户的访问而急剧下降

(3)提高了可扩展性和伸缩性:即在请求并发量增大或减少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应用服务器数量,以便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硬件资源。

(4)资源的再利用:J2EE架构可以充分利用原有投资,可以实现平滑、渐进的系统迁移方案,节约投资。

(5)缩短开发周期:J2EE标准严格要求把一些通用的、很繁琐的服务端底层开发任务交给中间件供应商去完成,这样开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在如何创建业务逻辑。

2.接口方式

系统传递及接收数据的接口方式有:Socket服务、Tuxedo服务、接口表、FTP。此四种接口方式都分别可以应用到其它的所有系统的接口中。

四、总结

电信业在08年进行了重大变革,六大电信运营商重组,各运营商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加激烈的竞争。这使电信运营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也使企业认识到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企业才能生存。服务是企业不变的话题,只有把服务做好、做到位,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壮大。构建新的客户服务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加有效的管理有限资源、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标准化、方便化、快捷化的服务。相信电信客户服务系统经过不断深入的开发和完善,可以达到更好的为客户服务的目的。

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文3

关键词:三网融合;WLAN;广电

1 三网融合下WIFI发展的背景

有线电视网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非常重要的宣传任务;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是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大众媒体。其公益性、广泛接入性和宽带优势使其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和经济合理的价格同时起到为党和政府服务,以及为民众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的双重功用。

南京有线互联网接入业务的开展有助于实现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网络媒体等不同类型的多媒体信息服务产品。为南京200余万乃至全省1600万有线网络用户的提供多层次服务。

此外,南京有线互联网接入业务兼备网络交互传输技术,以及视频节目丰富的双重优势。在家庭电脑和电视终端拥有数较高的南京,通过业务的运营,可以在全国首先实现宽带信息网络全面接入每一个家庭,大大丰富民众对宽带接入的选择,不仅使得宽带互联网接入不再因服务和资费的高高在上而成为少数人的服务,真正贴近百姓民生。更可通过对现有各项资源的高度整合,在服务和覆盖上对有线数字互动电视形成有效补充,在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消费的同时,充分利用业务的优势发挥承载社会信息化的基本功能,推动南京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与有线数字互动电视并肩促进数字南京的推进步伐,在全国信息化和文化产业建设中起到示范和标杆作用!

无线WIFI作为互联网接入的新技术,越来越多的被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所使用,基于WIFI接入和有线电视网络承载的新型网络就成为广电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可以将电视业务和视频节目更好的覆盖的千家万户。目前有线电视网络本身就在走IP化的道路,不仅仅在接入网,目前核心的数字电视前端已经IP化了,点播流的推送也实现了IP化,采用WIF接入并依托有线电视网络的安全性和权威性构建权威信息平台,发挥对舆论的正确导向,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的作用,建立政府和市民的良好沟通渠道;同时为有线电视迅速接入新媒体产业,树立新媒体权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国家政策

根据工信部电管函【2012】452号文件给南京有线的批复,其中第一条“同意你公司在南京市开展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

互联网的基础是基于TCP/IP协议,所有的用户互联网终端是以为TCP/IP协议簇为基础的网络终端。因此广电要实现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业务,必须对接入网络进行改造,即要实现从有线电视网络到TCP/IP网络的转换。这种改造必须适应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即高带宽、移动化和广覆盖。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WIFI作为一种高带宽和可集中管理的接入方式,是未来互联网接入的重要手段,也是作为家庭有线接入的重要补充, WIFI更为重要的特点是面向全终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使用。

根据国家无委会相关的法规已经批准将2.4G和5.8G用于无线业务接入,这也为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和国内IP电话业务提供了更多的接入选择。因此从技术和政策来说都不存在任何问题。

另一方面,根据工信息部批文目前南京有线具备从事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业务资质。因此南京有线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采用多样的接入手段将互联网用接入到有线电视网络中,通过与运营商的骨干网互联来开展国际互联。

3 技术实现

TCP/IP协议栈作为internet互联网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TCP/IP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协议采用了5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使用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网络来完成自己的需求。而南京广电有线电视是基于Docsis协议,因此广电要提供互联接入业务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将TCP/IP协议栈和Docsis协议栈相互映射。

从下图1可以看出Docsis协议栈的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同TCP/IP协议栈的互联网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应。不同的在于底层协议间的映射。TCP/IP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有例如以太网、令牌环、HDLC、帧中继、ISDN、ATM、IEEE 802.11、FDDI、PPP;物理层协议主要有以太网、Wi-Fi等。从目前来说互联网无论是链路层协议还是物理层协议主要采用以太网和IEEE 802.11。

因此广电要提供互联网业务DOCSIS协议栈必须完成物理层和链路层到以太网和802.11的转换。Docsis和以太网的协议栈之间转换关系为下图2:

DOCSIS在网络层上完全采用了IP协议,这样可以很好地和支持IP协议的设备兼容。在数据链路层上分了三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逻辑链路安全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采用了以太网的标准,DOCSIS制定了逻辑链路安全子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的协议。DOCSIS在物理层上定义了两个子层:下行传输汇聚子层,任务是将以太网帧封装成MPEG-2数据帧,在HFC网络上传输;物理媒体子层,定义CM和CMTS的互操作性,制定了物理层传输的TDMA和S-CDMA标准。

因此只要Cable Modem提供了CMCI以太网接口,用户可以在有线电视网络内实现国际互联网有线覆盖。从目前来看,这种方案已经非常成熟,很多大的厂家如MOTO、CISCO和华为等公司都有成熟稳定的产品。

对于无线来说802.11协议定义了物理层和MAC,LLC子层。LLC子层以上和 DOCSIS以Ethernet完全兼容,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实现两种协议间的转换。

从技术角度来说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将802.11协议直接转换为Docsis协议;另一种是先将802.11转换为Ethernet协议,然后将Ethernet转换为Docsis,由于两者都有成熟的产品,因此可以很容易的实现集成。

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文4

【关键词】下一代网络 ;NGN 网络安全;应对措施

1. 前言

(1)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主导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场新的技术、产业和革命。大力发展信息化,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IT网络安全的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信息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

(2)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能够容纳各种形式的信息,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提供各种宽带应用和传统电信业务,是一个真正实现宽带窄带一体化、有线无线一体化、有源无源一体化、传输接入一体化的综合业务网络。 

2. 下一代网络的构成

与传统的PSTN网络不同,NGN以在统一的网络架构上解决各种综合业务的灵活提供能力为出发点,提供诸如业务逻辑、业务的接入和传送手段、业务的资源提供能力和业务的认证管理等服务。为此,在NGN中,以执行各种业务逻辑的软交换(Softswitch)设备为核心进行网络的构架建设。除此之外,业务逻辑可在应用服务器(AS)上统一完成,并可向用户提供开放的业务应用编程接口(API)。而对于媒体流的传送和接入层面,NGN将通过各种接入手段将接入的业务流集中到统一的分组网络平台上传送。 

3. NGN的安全隐患

NGN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论是网络硬件开发、协议设计、还是网络应用软件开发,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有不完善的地方,对于NGN系统来说,其安全隐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物理设备层面的隐患:

设备故障;

电磁辐射;

线路窃听;

天灾人祸。

3.2 操作系统层面的隐患。

操作系统是网络应用的软件基础,负责掌控硬件的运行与应用软件的调度,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目前网络上应用比较普遍的操作系统有Linux、Unix、Windows、以及嵌入式Vxworks等。没有任何一种操作系统是完全安全的,正如Windows操作系统存在的大量安全漏洞造成了目前互联网安全问题的现状一样,操作系统的隐患也将使得网络系统本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3 应用软件层面的隐患。

应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被用户有意或无意删除,造成其完整性受到破坏。此外,不同应用软件之间也可能出现相互冲突。有些应用软件,在安装时存在文件互相覆盖或改写,从而引起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3.4 数据库层面的安全隐患。

数据库是存放数据的软件系统,其安全隐患主要有:

数据的安全;

数据库系统被非法用户侵入;

数据加密不安全性。

3.5 协议层面的安全隐患。

协议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网络中互相通信的协议本身存在安全方面的不健全,以及协议实现中存在的漏洞问题。协议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软件系统,因此在设计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失误。比如:互联网的基础协议TCP/IP的设计就是仅仅建立在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到安全性。黑客可以通过专用软件工具对网络扫描以掌握有用的信息,探测出网络的缺口,从而进行攻击。另外,IP地址也可以人为地用软件设置,造成虚假IP地址,从而无法保证来源的真实性。

4. NGN面对的安全威胁

目前,大部分的NGN网络都是基于IP进行通信的,因此,根据IP协议层次的不同,NGN安全威胁可以分为来自底层协议的攻击和来自高层协议的攻击。

4.1 底层协议攻击。

底层协议攻击主要是指第一层到第四层的网络攻击,比如,针对TCP、UDP或SCTP协议的攻击。来自底层协议的攻击是非常普遍的,对于网络中的大量设备会产生相同的影响,所以,对这些攻击的防范是与整个网络密切相关的,且与上面运行什么协议无关。

4.2 高层协议攻击。

高层协议攻击主要是针对NGN协议的攻击,比如SIP、H.323、MEGACO、COPS等协议。由于来自高层协议的攻击一般都是针对特定目标协议的,因此一般的防护方法是:或针对特定的协议,或使用安全的隧道机制。

4.3 NGN中存在的其他攻击:

拒绝服务(DOS)攻击;

偷听;

伪装;

修改信息。

5. 提高NGN安全的应对措施

要避免NGN未来可能遭遇的安全威胁,应全面着手,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

(1)首先,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安全威胁永远存在。安全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永远不能认为采用了怎样的安全措施就能实现安全状态。付出金钱、管理代价可以增强安全性,但是无论付出多少代价也不能实现永远、绝对安全。

(2)其次,安全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以及时间的推移,原本相对安全的措施和技术也会变得相对不安全。

(3)再者,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是有针对性、有范围的,通常只对已知或所假想的安全威胁有效,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不能对未知或未预想的安全威胁生效。 

(4)安全应作为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的努力。NGN安全研究范围设计广泛,涉及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管理措施、网络规划、网络设计、设备可靠性、业务特性、商业模式、缆线埋放、加密强度、加密算法、有害信息定义等大量领域。因此安全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安全投入本身不能产生直接效益,只能防止和减少因不安全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此外通信安全越来越重要,不但影响公众生活,还直接影响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因此安全研究应当作为基础研究,应由国家和运营商共同进行。 

(5)安全隐患有大有小,有轻重缓急之分。当前NGN上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例如光纤、电缆可能遭破坏或窃听,网络设备可能被攻击,用户通信可能被非法窃听,网络业务可能被恶意滥用,网络服务可能被分布式拒绝攻击,网络协议可能存在漏洞,加密算法可能强度不够,基础设施过于集中等。对于众多的安全隐患,应当视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需要付出的成本,按顺序加以解决。一般来说可能大面积影响网络业务提供的安全隐患应当优先解决,对于不影响业务正常开展,或者只影响少量用户之类的安全隐患则可以延后解决。 

(6)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绝大多数安全隐患

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文5

标准与应用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Napster、KaZaa、BT、eMule这样的基于P2P技术的文件共享软件在Internet上迅速传播,P2P技术在国际国内都引发了研究的新热潮。国外开展P2P研究的学术团体主要包括P2P工作组(P2PWG) 、全球网格论坛(GGF)以及各高校的研究小组。P2P工作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加速P2P计算基础设施的建立和相应的标准化工作。P2PWG成立之后,对P2P计算中的术语进行了统一,也形成了相关的草案,但是在标准化方面工作进展缓慢。目前P2PWG已经和GGF合并,由该论坛管理P2P计算相关的工作。GGF负责网格计算和P2P计算等相关的标准化工作。

从国外公司对P2P计算的支持力度来看,Microsoft公司、Sun公司和Intel公司投入较大。Microsoft公司成立了Pastry项目组,主要负责P2P计算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开发了基于Pastry的多种应用,包括SCRIBE、PAST、SQUIRREL等。在新一代的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中,也增加了最新的P2P研究成果来支持协同工作。2000年8月,Intel公司宣布成立P2P工作组,正式开展P2P的研究。工作组成立以后,积极与应用开发商合作,开发P2P应用平台。2002年Intel了. Net基础架构之上的Accelerator Kit (P2P加速工具包) 和P2P安全API软件包,从而使得微软. Net开发人员能够迅速地建立P2P安全Web应用程序。IBM公司也开展了基于P2P技术的研究,提出了Smart Networking,另外IBM公司大力支持的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与P2P计算在许多方面的研究类似。

Sun公司以Java技术为背景,开展了JXTA项目。JXTA是基于Java的开源P2P平台,任何个人和组织均可以加入该项目。因此,该项目不仅吸引了大批P2P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而且已经了基于JXTA的即时聊天软件包和搜索引擎。JXTA定义了一组核心业务,包括认证、资源发现和管理。在安全方面,JXTA加入了加密软件包,允许使用该加密包进行数据加密,从而保证消息的隐私、可认证性和完整性。在JXTA核心之上,还定义了包括内容管理、信息搜索以及服务管理在内的各种其他可选JXTA服务。在核心服务和可选服务基础上,用户可以开发各种JXTA平台上的P2P应用。

主要应用领域

从目前情况看,P2P实际的应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P2P分布式存储系统

P2P分布式存储系统(文件共享与下载)是一个用于对等网络的数据存储系统,它可以提供高效率的、鲁棒的和负载平衡的文件存取功能。对于存储系统,用户关心数据的定位、搜索以及路由的效率,安全性也是重要的因素。集中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不再适用这种大规模数据存储的要求,这就需要一个新的体系来管理系统中的数据。P2P分布式存储系统就是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些研究包括全分布式存储系统: 如Oceanstore、Past和FreeHaven等。其中,基于超级结点结构的半分布式P2P应用如KaZaa、Edonkey、Morpheus、Bit Torrent等也属于P2P共享存储的范畴,并且用户数量急剧增加。Oceanstore和Past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广域网存储模型。它们的底层都建立了一个代价上限为logN的路由策略。 Past则是面向一个相对简单而紧凑的概念,它采用Pastry提供的路由机制,试图利用网络中闲置的存储节点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存储语义。FreeHaven则建立了一个详细的匿名体系,用来防止潜在的恶意攻击。

图1 单源的P2P流媒体传输

P2P计算能力的共享

加入对等网络的结点除了可以共享存储能力之外,还可以共享CPU处理能力。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基于对等网络的计算能力共享系统,比如SETI@home。SETI@home是由加州伯克利大学开展的寻找外星生命的研究计划。它使用P2P技术串联所有参与研究计划的闲置计算机来执行复杂的运算,用来分析行星的无线电信号,寻找宇宙可能存在其他外星文明的证据,这些电脑每天平均发挥的效能超过了全球造价最高,运算最快的超级电脑。这种计算能力共享系统还可以用于进行基因数据库检索和密码破解等需要大规模计算能力的应用。

P2P协同工作环境

协同工作是指多用户之间利用网络中的协同计算平台互相协同来共同完成计算任务,共享信息资源等。通过采用P2P技术,个人和组织可以随时采用多种方式建立在线、非在线的协同应用环境。协同应用一般包括: 实时通信、聊天室、文件共享、语音通信等基本功能,除了这些基本功能,用户之间还可以共享白板、协同写作、视频会议等。另外,协同有时候还包括工程人员的协作开发软件。例如,JBuilder2006 Java集成开发环境就增加了P2P协同开发的属性。采用P2P技术使协同工作不再需要中心服务器,参与协同工作的计算机可以点对点建立连接。Groove就是基于P2P的协同软件平台,已经被微软公司收购。

图2 多源的P2P流媒体传输

P2P应用层组播

组播技术(Multicast)是一种针对多点传输和多方协作应用的组通信模型,有高效的数据传输效率,是下一代Internet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早期的组播技术研究试图在IP层提供组播通信功能,但IP组播的实施涉及到对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调整,因此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随着P2P研究的兴起,基于应用层的组播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应用层组播协议将组成员节点自组织成重叠网络(Overlay network),在主机节点实现组播功能,为数据多点并发传输提供服务。应用层组播是在应用层实现组播功能而不需要网络层的支持,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由于网络层迟迟不能部署对组播的支持而使组播应用难以进行的情况。当然,应用层组播也有许多局限: 一是端系统对IP网络的了解有限,节点参与组网时,只能通过探测获得一些网络性能参数,选取的逻辑链路难以优化; 二是主机不了解IP网络的拓扑结构,只能通过带宽和时延等外在的特性参数,以启发式的方式建立重叠网络,逻辑链路不能较好地利用质量较好的底层网络资源,重叠网络的多条链路可能经过同一条物理链路。

Internet间接访问基础结构

为了使Internet更好地支持组播、单播和移动等特性,Internet间接访问基础结构提出了基于汇聚点的通信抽象。在这一结构中,并不把分组直接发向目的结点,而是给每个分组分配一个标识符,而目的结点则根据标识符接收相应的分组。标识符实际上表示的是信息的汇聚点。目的结点把自己想接收的分组标识符预先通过一个触发器告诉汇聚点,当汇聚点收到分组时,将会根据触发器把分组转发该相应的目的结点。Internet间接访问基础结构实际上在Internet上构成了一个重叠网络,它需要对等网络的路由系统对它提供相应的支持。

P2P流媒体技术

传统的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一般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服务器以单播的方式和每个用户建立连接,由于流媒体服务具有高宽带、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服务器的带宽很快被消耗完,所以以前的网络电视经常出现断断续续,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缓冲。为了解决系统的可扩展性,许多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例如IP组播技术来实现Internet上高效的一对多的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然而由于IP组播存在种种限制,如很难实现可靠性组播和拥塞控制等,IP组播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P2P网络本身的可扩展性,基于P2P方式的流媒体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流媒体带宽不足的问题。单源的P2P流媒体系统建立在应用层组播技术的基础之上(如图1所示),由一个发送者向多个接收者发送数据,接收者有且只有一个数据源。服务器和所有客户节点组织成组播树,组播树的中间节点接受来自父节点组播的媒体数据,同时将数据以组播的方式传送给子节点。而多源的P2P流媒体传输系统(如图2所示),则是由多个发送者以单播的方式同时向一个接收者发送媒体数据。

P2P搜索技术

P2P搜索技术使用户能够深度搜索文档。而且这种搜索无需通过Web服务器,也可以不受信息文档格式和宿主设备的限制,可达到传统目录式搜索引擎无可比拟的深度。目前,集中式搜索引擎Google、雅虎、百度是人们在网络中检索信息资源的主要工具,但这种集中式的搜索引擎远远无法涵盖所有互联网内的共享内容,而P2P搜索技术正好是这种集中式检索的一种良性互补。

简单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每个节点在加入网络的时候,会对存储在本节点上的内容进行索引,以满足本地内容检索的目的。然后按某种预定的规则选择一些节点作为自己的邻居,加入到P2P网络当中去。发起者P提出检索请求Q,并将Q发送给自己的邻居,P的邻居收到Q后,检查本身是否存在查询的信息,如果不存在,转发查询,直到返回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P2P搜索流程

面临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

在P2P共享网络中普遍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尽管目前Gnutella、KaZaa等P2P共享软件宣传其骨干服务器上并没有存储任何涉及产权保护内容的备份,而仅仅是保存了各个内容在互联网上的存储索引。但毫无疑问的是,P2P共享软件的繁荣加速了盗版媒体的分发,提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点。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与这些共享软件公司展开了漫长的官司拉锯战,著名的Napster便是这场战争的第一个牺牲者。另一个涉及面很广的战场则是RIAA和使用P2P来交换正版音乐的平民。从2004年1月至今RIAA已提交了1000份有关方面的诉讼。尽管如此,至今每个月仍然有超过1.5亿首歌曲在网络上被自由下载。后Napster时代的P2P共享软件较Napster更具有分散性,也更加难以控制。即使P2P共享软件的运营公司被判违法而关闭,整个网络仍然会存活,至少会正常工作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Napster以后的P2P共享软件也在迫切寻找一个和媒体厂商的共生互利之道。如何更加合法合理地应用这些共享软件是一个崭新的命题。毕竟P2P除了共享盗版软件,还可以共享相当多有益的信息。

网络社会与自然社会一样,其自身具有一种自发地在无序和有序之间寻找平衡的趋势。P2P技术为网络信息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改进,而这种改进如果想要持续长期地为广大用户带来好处,必须以不损害内容提供商的基本利益为前提。这就要求在不影响现有P2P共享软件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目前,已经有些P2P厂商和其他公司一起在研究这样的问题。这也许将是下一代P2P共享软件面临的挑战性技术问题之一。

网络病毒传播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病毒对信息安全的威胁日益增加。特别是在P2P环境下,方便的共享和快速的选路机制,为某些网络病毒提供了更好的入侵机会。

由于P2P网络中逻辑相邻的节点地理位置可能相隔很远,而参与P2P网络的节点数量又非常大,因此通过P2P系统传播的病毒,波及范围大,覆盖面广,从而造成的损失会很大。

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防御病毒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有一个节点感染病毒,就可以通过内部共享和通信机制将病毒扩散到附近的邻居节点。在短时间内可以造成网络拥塞甚至瘫痪,共享信息丢失,机密信息失窃,甚至通过网络病毒可以完全控制整个网络。

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2003年通过即时通信软件传播病毒的案例显著增多。包括Symantec公司和McAfee公司的高层技术主管都预测即时通信软件将会成为网络病毒传播和黑客攻击的主要载体之一。

随着P2P技术的发展,将来会出现各种专门针对P2P系统的网络病毒。利用系统漏洞,达到迅速破坏、瓦解、控制系统的目的。因此,网络病毒的潜在危机对P2P系统安全性和健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高效、安全的防毒体系。

网络带宽问题

P2P文件共享和下载给用户带来了很大便利。然而,随着它的大面积流行,P2P下载流量占用带宽接入的大量资源,被许多ISP视为洪水猛兽。据统计,在一些地方,Internet超过70%以上的流量被P2P相关应用占据,很多公司和学校不得不封杀P2P端口来阻止这种视频、音频文件传输。这样的下载流量在有时会影响某些用户正常使用Web、Email以及视频点播等业务。

安全问题

P2P网络系统的开发,除了涉及传统的安全性领域,如身份识别认证、授权、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还有一系列安全管理问题比较突出:

1. P2P网络没有中心服务器,信息完全共享,这给了使用者很大的自由,但是这也使其陷入“无政府主义”的困境。、暴力影片在这些系统中随处可见,获取完全免费,这样对青少年成长会造成负面影响。

2. 由于P2P系统的复制传播迅速,一些机密文件一旦丢失,在P2P系统只要有一份拷贝,就有可能迅速扩张,造成大面积的影响。

3. 间谍软件已经成为P2P软件的硬伤。例如,P2P软件KaZaa在大面积流行的时候,里面出现了大量的间谍软件,CA公司称: KaZaa 是互联网最具威胁的间谍件。许多使用P2P网络下载的用户被植入间谍软件。

发展展望

在P2P文件共享领域,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一些软件如eMule、BT、KaZaa、POCO分别培养了自己的用户群。但是,由于基于不同协议的P2P系统资源并不共享,相互隔绝,而且目前这一类型软件正处在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市场的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不相上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下面这些内容必须考虑: 怎么样激励用户提供资源?怎么样保障网络里资源高速稳定的下载速度?怎么样去除间谍软件和病毒在系统中的传播?除了这些,还有人气的较量,服务质量的较量,收费与免费的较量。最终的方向是实现P2P网间资源的整合,资源互通,搜索共享。

在P2P协同计算方面,国内企业起步较晚。相关产品还不是很多,而国外诸如Groove在这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开发了相对成熟的产品。随着协同计算概念的兴起,这方面软件的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应该是一片广阔的蓝海。而且,这类软件往往是面向企业和政府用户,所以相对于免费的P2P文件共享软件来说,有更好的盈利空间。

在P2P流媒体技术方面,由于目前流媒体传输的研究才刚起步不久,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由于P2P流媒体系统中节点的行为具有Ad-Hoc性质,如何在动态的系统环境下保证流媒体的服务质量,需要结合流媒体对QoS的要求和网络流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研究高效率、低代价的QoS保障机制。可研究的方向包括: 服务节点的选择、节点失效时如何保证流媒体服务的连续以及对多个发送端的传输调度等。

基于P2P技术的VoIP产品Skype的巨大成功给P2P开辟了又一个新的领域。相关专家认为,VoIP的发展目前应该有两条路,一种是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路线,即在可管理的IP网上建立IMS平台发展 VoIP话音业务。这种网络是封闭的,可管理的。另外一种是基于现有互联网公众公共P2P VoIP网络。它的特点是开放的,任何人可以自由加入和离开网络,具有分布管理和增长能力,任何设备只要支持标准协议都可以使用。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利益需求和广大用户的需求成为一个矛盾,但是市场的需求和VoIP 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将来具体采用哪条路还不确定,还要看发展和竞争情况。或许会有很多的企业大客户、政府机构对稳定性、安全性等有特殊的要求,会采用电信运营商建立的VoIP业务,但对广大普通用户来说,基于公共互联网的P2P VoIP网络将是大势所趋。

P2P技术正处在发展的春天,基于这项技术的杀手级应用将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将极大地改善整个IT世界的面貌,可以说是互联网技术又一次新的革命。

链接一:国内学术机构研发的产品

Maze

Maze 是北京大学网络实验室开发的一个中心控制与对等连接相融合的对等计算文件共享系统,在结构上类似Napster,对等计算搜索方法类似于Gnutella。每个节点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目录下的文件共享给系统的其他成员,也可以分享其他成员的资源。Maze支持基于关键字的资源检索,也可以通过好友关系直接获得(maze.省略/)

Granary

Granary是清华大学自主开发的P2P存储服务系统。所谓P2P存储服务系统是指存储服务的提供者在Internet中部署一定数量的存储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服务,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可用性、安全性和访问效率; 存储服务的使用者按照所存储数据的容量和质量付费。它以“对象”格式存储数据并且支持属性级的数据查询(hpc.cs.tsinghua.省略/granary/)。

AnySee

AnySee是华中科大设计研发的视频直播系统。它采用了一对多的服务模式,支持部分NAT和防火墙的穿越,提高了视频直播系统的可扩展性; 同时,它利用近播原则、分域调度的思想,使用Landmark路标算法直接建树的方式构建应用层上的组播树,克服了ESM等一对多模式系统由联接图的构造和维护带来的负载影响。

WonGoo

WonGoo是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一套P2P技术平台,该平台主要为信息安全、网格计算提供支撑技术和试验环境,同时WonGoo的基础部件将在开发完善之后以开放源代码的方式向社会公开。

WonGoo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特色功能: 具有强匿名性的P2P通讯(WonGoo-Link),基于内容查找的P2P资源共享(WonGoo-Search)。可以在这两个功能的基础上搭建各种特色化的P2P应用,目前相关的应用还没有具体实现。WonGoo-Link与WonGoo-Search可以分别独立构造并搭建各自的应用。同时,WonGoo-Search底层通信也可以采用WonGoo-Link协议来实现更安全的应用。

基于IPV6的P2P内容存取应用系统

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世纪鼎点软件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国家CNGI项目的一部分。它主要研究基于智能节点弹性重叠网络技术的内容存取应用中间件系统,在 CNGI 上建设可管理、可控制和可运营的智能节点弹性重叠网络,开发内容存取类应用(p2p.省略/)

链接二:国内企业研发的产品

国内企业在P2P的应用领域研究一直与世界同步,开发了众多使用广泛的P2P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文件共享与下载、网络流媒体电视等方面。

POCO

POCO 是中国领先的免费电影、音乐、动漫等多媒体分享平台,同时在线人数突破七十万人, 是中国最大的电影音乐动漫分享平台,是有流量控制力的,无中心服务器的第三代 P2P 资源交换平台。POCO提供多点传输、断点续传等技术,来保障传输过程的高效和稳定。

PPLive

新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范文6

本文就定位业务的架构演进和互通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定位业务的应用策略和互通策略。为简便起见,本文大部分内容的描述就移动承载网是WCDMA的情况展开。

由于定位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应用和互通策略对其它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定位业务的架构

定位业务,即基于位置的业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有时也称为LCS(LocationService),是指通过移动网络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通信系统或第三方,并借助地图信息的支持,为移动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信息的业务。

目前在定位业务的架构主要由3GPP的一系列规范规定,OMA的架构与3GPP的架构基本保持一致,仅在用户平面定位方面有新的思路,这里先以3GPP的规范为准介绍定位业务的架构。

在3GPP的规范中,根据请求发起方的不同,定位业务可以分为三种:

1.终端始发定位请求MO-LR(MobileOriginatedLocationRequest):终端通过空中接口向定位管理系统直接发起的定位请求,它可以向网络直接请求位置信息、请求辅助数据或请求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第三方。由于该功能目前应用模式不清晰、灵活性差,几乎不能在实际应用中见到。

2.终端终止定位请求MT-LR(MobileTerminatedLocationRequest):使用最普遍的请求方式,终端通过定位客户端LCSClient(即第三方或SP)向定位管理系统发出定位请求,终端和LCSClient之间一般要通过为定位业务接入网关(短消息系统、多媒体消息系统或WAP网关等)接入到LCSClient。

3.网络触发定位请求NI-LR(NetworkInducedLocationRequest):请求从正在为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的PLMN内部发出,主要应用于支持对紧急呼叫发起方的定位,在这种方式下,定位的结果往往通过定位管理系统发送到能处理紧急呼叫的专用LCSClient处。

图1示意了定位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三种定位请求发起方式的区别。

在图1中,网关移动定位中心GMLC(GatewayMobileLocationCenter)是核心的设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定位管理系统,它不仅处理各种定位请求、根据请求所要求的精度调用无线网络的能力得到定位信息,而且完成定位业务的运营,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签约信息管理、增值应用的鉴权认证和计费等功能。

服务移动定位中心SMLC(ServingMobileLocationCenter)是具体完成定位功能的逻辑设备,主要功能是在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并将测量消息转换为用户的经纬度信息。

3G核心网设备MSC或SGSN在这里类似一个请求,主要起着将请求路由并转发到SMLC的作用。

面向开放业务体系的发展

1、基本的趋势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尽管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用户定位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技术的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其原因在于完成一次定位往往需要核心网和无线网甚至终端的参与。

在3GPP对定位业务进行规范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复杂性,并提出了前面描述定位业务架构来将这种复杂性简单化:

1.3GPP将最终的定位计算单元SMLC固定在无线网侧,这主要是因为位置与无线侧设备位置往往是相关的:最基本的定位方法CellID可以在无需终端主动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终端所处蜂窝的ID得到;而OTDOA的定位方法通过内置在NodeB中的位置测量单元LMU协作完成,这种协作的控制中心SMLC设置在RNC即可;对A-GPS的定位方法言,参考GPS基准站一般每直径200~500km需要部署一个,可以考虑和RNC共建,并将相关计算在RNC中的SMLC模块中完成。

2.核心网的MSC或SGSN作为一个请求处理的中间出现,它们可以通过Lg接口(MAP信令)接入各种GMLC的请求。

3.3GPP将定位业务的核心接入部件制定为业务层设备GMLC。GMLC不仅负责接入和各种定位请求,同时还是LCS业务的运营平台,完成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业务签约信息管理、SP数据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通过以上的努力,定位业务的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清晰。虽然在提供业务时,运营商需要考虑到终端、无线网、核心网和业务网设备对定位业务的支持,但各部分的功能和接口都已经划分得很清晰,各部分的规划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面向用户平面的发展

尽管3GPP已经将定位业务架构清晰化、简单化,但因为涉及到核心网、无线网甚至终端在信令底层的参与,整个架构还是相对复杂的,这时,一种更加简单的架构——基于用户平面实现定位的架构SUPL(SecureUserPlaneforLocation)被OMA提出,并成为了新的趋势和可替代方案。相对而言,3GPP的实现方案被称为基于控制平面实现的方案。多智网校诚招全国各地市独家线下商,共同开发网上教育市场。多智教育()!

在众多的移动数据业务中,一个能体现移动网特色的业务是移动定位业务。由于人们对移动业务的依赖,移动终端已经非常普及,而且人们习惯将手机随身携带,这样,通过手机终端来定位用户,为许多应用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本文就定位业务的架构演进和互通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定位业务的应用策略和互通策略。为简便起见,本文大部分内容的描述就移动承载网是WCDMA的情况展开。

由于定位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其应用和互通策略对其它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定位业务的架构

定位业务,即基于位置的业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有时也称为LCS(LocationService),是指通过移动网络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移动终端的地理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通信系统或第三方,并借助地图信息的支持,为移动用户提供与其位置相关信息的业务。

目前在定位业务的架构主要由3GPP的一系列规范规定,OMA的架构与3GPP的架构基本保持一致,仅在用户平面定位方面有新的思路,这里先以3GPP的规范为准介绍定位业务的架构。

在3GPP的规范中,根据请求发起方的不同,定位业务可以分为三种:

1.终端始发定位请求MO-LR(MobileOriginatedLocationRequest):终端通过空中接口向定位管理系统直接发起的定位请求,它可以向网络直接请求位置信息、请求辅助数据或请求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第三方。由于该功能目前应用模式不清晰、灵活性差,几乎不能在实际应用中见到。

2.终端终止定位请求MT-LR(MobileTerminatedLocationRequest):使用最普遍的请求方式,终端通过定位客户端LCSClient(即第三方或SP)向定位管理系统发出定位请求,终端和LCSClient之间一般要通过为定位业务接入网关(短消息系统、多媒体消息系统或WAP网关等)接入到LCSClient。

3.网络触发定位请求NI-LR(NetworkInducedLocationRequest):请求从正在为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的PLMN内部发出,主要应用于支持对紧急呼叫发起方的定位,在这种方式下,定位的结果往往通过定位管理系统发送到能处理紧急呼叫的专用LCSClient处。

图1示意了定位业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三种定位请求发起方式的区别。

在图1中,网关移动定位中心GMLC(GatewayMobileLocationCenter)是核心的设备,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定位管理系统,它不仅处理各种定位请求、根据请求所要求的精度调用无线网络的能力得到定位信息,而且完成定位业务的运营,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签约信息管理、增值应用的鉴权认证和计费等功能。

服务移动定位中心SMLC(ServingMobileLocationCenter)是具体完成定位功能的逻辑设备,主要功能是在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定位方法进行定位,并将测量消息转换为用户的经纬度信息。

3G核心网设备MSC或SGSN在这里类似一个请求,主要起着将请求路由并转发到SMLC的作用。

面向开放业务体系的发展

1、基本的趋势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到,尽管通过移动网络进行用户定位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技术的本身还是很复杂的,其原因在于完成一次定位往往需要核心网和无线网甚至终端的参与。

在3GPP对定位业务进行规范制定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种复杂性,并提出了前面描述定位业务架构来将这种复杂性简单化:

1.3GPP将最终的定位计算单元SMLC固定在无线网侧,这主要是因为位置与无线侧设备位置往往是相关的:最基本的定位方法CellID可以在无需终端主动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无线网络确定终端所处蜂窝的ID得到;而OTDOA的定位方法通过内置在NodeB中的位置测量单元LMU协作完成,这种协作的控制中心SMLC设置在RNC即可;对A-GPS的定位方法言,参考GPS基准站一般每直径200~500km需要部署一个,可以考虑和RNC共建,并将相关计算在RNC中的SMLC模块中完成。

2.核心网的MSC或SGSN作为一个请求处理的中间出现,它们可以通过Lg接口(MAP信令)接入各种GMLC的请求。

3.3GPP将定位业务的核心接入部件制定为业务层设备GMLC。GMLC不仅负责接入和各种定位请求,同时还是LCS业务的运营平台,完成用户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管理、业务签约信息管理、SP数据管理和计费等功能。

通过以上的努力,定位业务的运作模式已经比较清晰。虽然在提供业务时,运营商需要考虑到终端、无线网、核心网和业务网设备对定位业务的支持,但各部分的功能和接口都已经划分得很清晰,各部分的规划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