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1

农民工群体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产物,伴随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该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农民工整体健康状况不佳和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引发了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1 农民工医疗保障相关政策依据

当今时代的国际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人才健康素质和水平的竞争。农民工也是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提高农民工的健康素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城乡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旨在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2006年《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六大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我党和我国政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

2008年推出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更是为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指明了方向。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在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针对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妥善解决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2 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

所谓农民工,就是长期生活在城镇,长期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以此来获得主要收入,但户口在农村、户籍身份是农民的劳动者。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当前约有1.2亿农民进城务工,并且这一数字还将递增。据调查36.4%的人生过病;在生过病的农民工中,59.3%的人没有花钱看病,而所在单位为其看病的平均支出却不足实际看病花费的1/12。

2.1 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近年,各地在探索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障模式。根据石宏伟、赵排风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模式和广东模式。上海模式:上海市自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对外来从业人员实行综合保险。成都、大连等城市也相继实施相似的保障制度。该模式的特点:“三险一补”。用人单位为其缴纳综合保险费后,外来从业人员可以享受工伤保险、住院医疗、老年补贴三项待遇。费率固定,费基完全统一,缴费周期为每3个月缴1次,待遇一次性发放。这样有利于解决长期困扰的农民工频繁流动问题。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管理。大病医疗和工伤保险委托平安保险公司承办。广东模式: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广东省颁布了《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规定将城市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有厦门、南京、深圳、北京、天津、郑州等城市。该模式的特点:农民工主要参加工伤、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保费按月缴纳,但在一些项目的缴费率、缴费基数和待遇享受上与城镇职工有差别。

2.2 模式的比较上海模式:截至2006年6月。已有260万名外来从业人员参保,参保率已达到65%。上海模式有利于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展,有利于突破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的固有框架,有利于医疗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是上海模式实质上又形成了我国医疗保障的“三元”格局,与我国正在推进建立的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改革方向不符。广东模式:将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医保体系,节省了制度的设计成本,减轻了制度衔接的压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和农民工的市民化,有助于城乡一体的医保制度的实现,符合世界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而且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不平等、费率偏高,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都缺乏参保积极性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医保的覆盖面和政策执行的效率。

3 农民工医疗保障不足的原因

除了上文中介绍的上海模式和广东模式,我国的农民工医保还存在着农村模式即将农民工医保纳入新农合范畴。尽管目前各地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民工医疗保障的试行条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实行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城乡二元医疗保障体制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我国的医疗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城乡之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二元割裂状态。目前还没有解决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的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问题,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层面都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忽略了相对比较复杂的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使得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3.2 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影响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2%中的80%都集中在城市。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其报告中曾指出:目前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更多的是医疗资源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农民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疾病诊治。

3.3 农民工自身的客观因素从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数量多、流动性强和经济承受能力差。其中农民工的流动性强表现在他们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也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频繁的流动性使他们在工伤事故中很难得到合理的医疗保障。同时,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民工不仅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而且还同工不同酬,导致其经济承受能力更差,更加容易陷入生活困境。

4 解决农民医疗保障问题的政策建议

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的探讨,应该放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框架内进行,需要思考包括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分类分层设计、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培育社会组织、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

4.1 加强制度设计,实行分类分层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民工可以分成三大类:一类是已经城市化的农民工,他们是产业工人的一部分。第二类是季节性农民工,他们只在农闲的时候出来打工。第三类是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针对已经城市化的农民工,应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将他们纳入城市的基本医疗保障范畴,享有同城镇企业职工相同的医疗

待遇。季节性的农民工只有农闲时才外出打工,应当将他们纳入正在筹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推广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这一部分人在农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其政策设计相对比较困难,应设置农民工灵活参保方式,放开户籍制度限制,允许其按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参加医疗保险,并可设置多个缴费档次,由农民工自行选择缴费,享受相应待遇。

4.2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是造成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医改形势下,应进一步巩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以促进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发展。要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量,减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费用负担。

4.3 突出社会组织作用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是一项社会性的庞大的项目,应该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切实保障农民工医疗权益方面,要依靠其他多种形式的组织,包括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的民间组织(NGO),NGO在维护农民工医疗权利上可以大有作为,包括关注农民工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并及时向政府部门提供议和反映问题,多方面灵活筹集资金,对农民工进行健康保健基础宣传等。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为NGO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鼓励NGO的发展。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2

据本刊记者了解,这一征求意见稿在宏观层面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意见。根据目前确定的方针,今后医疗行业将以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

2008年1月,曾益新牵头的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课题组,向国务院提交了名为《我国现行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的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报告书。这也是我国最高科研机构中科院提出的唯一一份医改方案。

温总理说,这样的座谈会还要继续开,边座谈边研究。经过这一轮的征求意见之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稿,适当时候公开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推进医保体系建设被视作根本

启动已有22个月、先后有10家单位公布其方案的医改,在方向和措施上始终争议不息。但无论如何,新医改应集中针砭“看病贵”、“看病难”已成共识。

对于曾益新来讲,解决“看病贵”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医保体系。“如果说出来,可能又要挨骂。”两个月前,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提出,“中国看病最不贵”,结果招致舆论炮轰。

曾益新向本刊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从绝对价值来看,我国的医疗收费标准是比较低的,大约是美国的1/10至1/20。”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病人就医时个人支付比例畸高,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完全由自己支付,疾病的风险主要由个人承担。

政府投入是推进医保体系建设的根本因素,这是这两次座谈会的关键点之一。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一直徘徊在GDP的4.7%至4.8%之间,远低于美国的16%;2006年医疗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仅为3.27%。

程红兵告诉记者,中央高层领导也在座谈会上提出,将进一步增加新农合等项目的投入,一些项目的政府出资比例可能翻番。

本刊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无论征求意见稿本身还是代表的发言,都将完善医保体系作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

曾益新说,目前保险机构对医院单据的检查还很笼统,而在国外,这些工作都是保险机构聘请专业人士对所有单据逐一核查的。

基层医疗机构或成重点

根据曾益新团队的调查,“看病难”具体表现在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有些病人因此视看病为畏途,干脆选择放弃治疗。另一方面,二级医院病床使用率仅三四成,设备匮乏,基本上不能吸引正规医科毕业生去工作,医疗水平江河日下。

征求意见稿中以相当大的篇幅阐述了对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的设想。但曾益新觉得,其中一些内容还需斟酌。

“比如说要培养大量专科生到基层医疗机构,但现在问题不是医疗人才不足,而是下不去。”曾益新说,现在每年都有二三十万医科本科毕业生,其中有40%的人转行,在这种情况下,再培养大量专科生并不理智。

曾益新在座谈会上提出,是否可以参照免费师范生的模式,培养一批毕业后到基层服务的医务人员,并逐渐使他们的收入接近或超过供职于大医院的同行。

26年终将建立国家基本药品制度

对于社会关注已久的医药分开问题,可能将依靠“折中”的国家基本药品制度解决。

曾益新认为,药品问题并不是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药品是医院解决运行、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的问题是,药品流通环节太多,“有回扣这些情况,几元钱的药很容易就卖到七八十元。”

国家基本药品制度的核心是建立《国家基本药品目录》,目录内的药物由政府组织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在必需、适宜、安全、廉价的原则下,政府确定基本药物的品种和价格,各类医疗机构使用这些基本药物的比重也将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此外,《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乡村医生用药目录》、《社区医疗机构用药目录》等,也都需要统一。

另一方面,《国家基本药品目录》本身也存在很大问题。如一直倡导基本药物概念的WHO建立的基本药物目录有312种,世界上多数国家是二三百种,一般不超过400种。而目前我国列出2000多种,其中化学药773种,另有中成药1200多种。

对于国家基本药品制度,程红兵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我国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的居民购买20元一盒的药品可能并不嫌贵,但在西部地区就很难让人接受。如果不能达到平衡,就可能让群众对新医改产生疑问。

公益公平众望所归

公益性、以人为本成为征求意见稿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而此前外界关于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补供方还是补需方、保大还是保小、医疗机构性质等问题的争论,都随着这份方案的亮相而初见分晓。据本刊记者了解,力争实现两者兼顾,以其中一方为主导,成为基本解决思路。

“政府主导并不是重计划体制。”曾益新说,市场仍将在未来的医疗行业中发挥调节作用,但是政府的介入将保证这一特殊行业的公益性,“群众对过去医疗改革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太商品化了。”

在这种原则指导下,民营医院可能将承担高端医疗服务,政府将保证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公共性质。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3

记者:医改征求意见稿从到现在,已收到很多不同意见和建议。我们想请您首先介绍一下新一轮医改方案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李玲: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是一个综合的、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新一轮医改方案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四梁八柱”。一个目标,就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四大体系包括: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即筹资体系或者保险体系),以及药品保障供应体系。这四大体系的建设覆盖了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各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前一阶段的医疗卫生发展,虽然一直强调防治结合,但事实上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医院的发展上,并没有把防病、治“未病”放在应有的位置。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对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意义重大,因此一定要建设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城市基层各级各类医院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覆盖城乡的格局,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这也是针对当前最薄弱的医疗环节提出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就是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加大推广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的力度,提高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保障水平,而且还要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药品供应体系建设,就是要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同时规范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

所谓“八个支撑”。就是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系,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以及监管体制、人才保障机制、信息系统、法律制度。

记者:和以往改革相比,这样一个以“四梁八柱”为主要内容的医疗卫生制度。它定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李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其定位的核心是体现以人为本,说到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延续。实事求是,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实事”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和阶段,“求”的关键是解放思想,“是”就是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道路。实事求是就是根据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和阶段,用解放思想的办法,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道路,解决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正是“实事”变革的时点,我们正面临着理论、国情和时局的三重变革。

首先,从理论上看,人们对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性作用,但也导致了今天的金融危机。这表明,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都不可少,二者之间有着规律性的联系。与哈耶克同时代的学者波兰尼所提出的大转型理论值得重视。这个观点认为,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是十分野蛮的,会对社会与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尤其是造成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但是,一个社会的发展总是要在市场与政府两种力量之间寻找平衡。市场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有政府等保护性力量介入,提供公共服务、社会保险等公益事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过度的市场力量造成的社会分化和矛盾。应当说,这是一个规律性的趋势。

其次,从国情变化上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指出,从1978年到2003年,我国的发展模式有两个明显不足。一是单一追求GDP增长,二是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加大。王绍光教授通过分析我国卫生总费用支出结构的变化,验证了我国正处于波兰尼所指的“大转折”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医疗领域。卫生总费用中的政府支出、政府预算支出和社会支出是双重下降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医疗负担便转由老百姓自己承担。2003年以后,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问题得到政府来越多的重视,数据显示,用于医疗卫生的社会支出和政府预算支出等又都呈上升趋势,而个人支出的比重呈相应下降的趋势。

再次,从国际时局的变化看,今年各国政府都面临着重大挑战和考验。这些挑战和考验令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即任何类型的体制都存在缺陷,政府体制存在“政府失灵”的缺陷,市场体制存在“市场失灵”的缺陷。当出现危机时,社会需要找一个负责方出面解决危机。找谁呢?原则上说,是政府的责任找政府,是市场的责任找市场。但是,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市场危机是无数个市场主体共同行动的结果,没有具体的人为之负责,即便企业破产也只承担有限责任。而一个国家是要持续生存下去的,必须承担无限责任。市场出了问题,老百姓还是要来找政府,因为他们找不到“看不见的手”。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状态:有限的政府,无限的责任。无论问题是由政府失职造成的还是市场失灵造成的,甚至由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无论问题发生在公共领域还是经济领域,政府都要负最终责任。所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政府的责任,政府该管的,就一定要管好,管到底;政府不该管的,应该交给市场,但在交给市场的同时,不能放松监管的责任。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政府和市场并不是对立的或者说是非此即彼的,只有市场和政府良性互动,才能形成一种最好的发展模式。我认为,在新一轮医改中,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关系。

这次世界性的金融风暴,除了让我们重新认识政府的责任外,对我国的医改也有一些直接的影响。有利的一面是,我国外贸出口受阻,需要拉动内需来保证经济的增长,而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建设是拉动内需的有效手段,因此现在是推动医改的非常好的时机。不利的一面是,如果我国经济显著放缓,财政收入就会下降,而医改要加大政府投入,如果因财政收入收缩使政府的投入不能到位,势必会影响到医改的顺利推进。

记者:自国家发改委公布深化医改征求意见稿到现在。不同职业背景的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发表了不同看法。有关部门和人士也出面做过解释。那么,作为本次医改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参与者,您认为本轮医改有哪些亮点和突破点?对人们提出的各种疑问您认为应当怎样看?

李玲:这次医改有五大亮点。

一是将人民的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设计角度看,以前医改的若干措施,一定程度上是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如国企改革)创造条件。本次医改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

康。这在认识上是一次飞跃,必然带来我国医疗体系构建的战略转型。

二是从医疗卫生本身的规律出发来设计改革方案。以往医疗领域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是照搬其他领域体制改革的经验,忽略了医疗卫生本身的规律。新一轮医改重视医疗卫生领域的特点,强调公益性,强调政府责任,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立足国情“双管齐下”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一时难以转变。如何能够让老百姓在最短时间内受益?“双管齐下”是条路子,即一方面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覆盖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基本医疗卫生的投入。目前的方案就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政府提供,大病医疗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这次医改特别强调了医疗服务能力,尤其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

四是强调改革方案综合配套,重在制度建设。在设计上,改革目标远近结合。过去很多医疗改革措施不能落实或者收效不好,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不配套、不协调。比如从2000年以来,我们一直试图解决医疗费用中药品所占比例偏高的问题,但是经过国家发改委24次降价、医疗机构行风整顿等各种方式,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实践证明,面对复杂的医改问题,只推出单项改革措施往往会导致其他一系列政策发生扭曲。

五是提出了一些新举措,采取了一些新决策方式。比如,提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过去我国只有基本药物目录,没有基本药物制度。再如,提出逐步建立统一整合的信息系统。这一点对中国未来的医改是一个重大的基础建设,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人口健康信息库,现在面临的很多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又如。成立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过去两年国务院成立了由16个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领导小组,联合制订医改方案,方案制订之后,成立医改推动机构,以保证医改持续向前推进。

在决策方式上,本次医改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推动了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比如,这次是中国第一次对医改这样重大的社会公共政策采取全球招标改革方案的方式。同时,国务院层面、各省市层面,都召开了很多座谈会,进行广泛调研,征求各方意见。现在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在国外也很少有这样的尝试。

当然,由于是尝试,所以征求意见稿出来之后,各方反应非常热烈。应当说这是很正常的。

首先,很多人提出这个医改方案太专业,看不懂。客观上讲,这毕竟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改革方案,会有很多专业的概念和名词,尤其是医疗关乎生命。医改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精确的阐述。何况这又是我们第一次对特定领域的改革方案全民征求意见,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和必要的知识积累,看起来是有难度的。但也有可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医改方案公布的同时,配套开展医改知识普及、辅导阅读等工作,效果会更好一些。

其次,有的人批评医改方案太原则,都是一些框框条条,没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一定意义上讲,国家层面的改革方案比较原则是必要的。这个层次的方案是定目标、定框架,具体的配套措施的实施方案还将出台。另外,中国这么大,各地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国家层面制订方案也不能太具体,各地应在国家制定的原则目标和基本框架基础上,因地制宜的设计适应自己实际情况的具体措施。

再次,一些人认为这个医改方案有前后矛盾之处,逻辑上有问题。我认为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个方案确实带有平衡多部门利益的痕迹。在平衡的过程中,前后的一致性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二是这个方案也带有平衡价值取向的色彩。至少到现在,对于“医改到底如何定位”、“医改到底是为了什么”等基本问题,各界都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方案中的一些表述兼顾不同的取向,也会导致一些前后不一致的问题。

但是,无论方案是专业的还是通俗的,是原则的还是具体的,最终的评论标准应当是“以人为本”,应当是总理所提出的要求,即能否实现“让老百姓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尤其是能否让老百姓受到实惠。

记者:这次医疗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李玲:重点和难点其实是一致的。主要是公立医院改革、在城乡一体化前提下发展农村医疗,以及医改方案的落实和综合配套。

(一)公立医院改革

公立医院是本次改革的重点。不仅因为公立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力,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怨气主要指向公立医院这个层次;而且因为公立医院改革是整个医改的关键环节,其他体系的建立和配套政策的落实,最终都要通过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这个平台来实现。例如,对于医疗保障制度而言,提高覆盖面和覆盖水平要靠制度的建设。但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靠公立医院的改革,否则保险方和医院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博弈,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得到最佳利用,甚至形成保障水平越高资金浪费越多的局面。再如,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改革而言,研发、生产和供应要靠相关政策解决,但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医院要有主动使用基本药物并控制药物费用的动力,如果便宜的、廉价的、可靠的药生产出来医院不用,这个制度也形同虚设。又如,发展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涉及现有医疗资源的重新布局,要重新调整公立医院的职能,尤其医院是发现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基层医疗的后盾等等,这些调整也是有难度的。

公立医院的改革也是难中之难。如此重要的改革,为什么现在还要试点呢?就是因为医院改革的方向还没有非常明确,公立医院如何定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为这次医改方案没有确定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模式,我们只讲了需要哪些体系,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制度都包括这些内容,关键是这些体系如何组织起来,也就是医疗卫生制度的模式应当是怎样的。这一点在这次医改方案中是没有明确的。没有明确当然有其难处,这个问题各方面的争议还很大。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记取其失败的教训,以利于我们理清思路,达成共识。

目前,世界上医疗制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医疗保险模式,即政府举办保险,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加拿大、瑞典、挪威、台湾地区等是这种模式。二是政府医疗服务模式,即政府直接举办医院,为公众提供支付得起的服务,像英国、丹麦、希腊、香港特别行政区等是这种模式。三是以市场为主的模式,比如美国,但美国没有能够实现全民医疗覆盖,有近20%的人没有医疗保险。

医疗制度模式的发展是一个演变过程。在现代社会之前。医疗都是个人的责任。个人自己为医疗支付费用。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劳动与其他生产资料相分离、传统家庭结构解体,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个人无力单独抵御风险。于是在近代的行

会、工厂等组织中,出现了互的保险组织,最终演变为商业保险。但是,医疗大病的发病率低。医疗也适用“二八定律”,即很少的人使用大量的资源,大部分人仅仅是分担风险,因此大部分人不愿意买保险,保险公司又不愿意把保险卖给不健康的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德国1883年在全世界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通过政府的力量,立法强制每个公民都要加入保险,基本解决了全民覆盖的问题。但是从现实来看,实行全民保险的国家,其医疗费用都相对高于实行全民医疗的国家,原因就在于“医、患、保”之间存在着三角博弈。保险方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在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下,医疗方和患方都有使用更昂贵诊疗项目的冲动,医患可以联手推高医疗成本,保险公司只能想方设法来控制医疗成本。在这个三角博弈中,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起主导作用,所以在保险公司和医疗提供方之间。常常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医疗费用的控制情况并不是很好。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按病种付费,但实施后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医生把病种升级,比如说普通肺炎可以升级到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可以升级到有并发症的肺炎,总之,服务提供方总是有办法把它想要的那部分拿到手。为了解决利益上的不一致,上世纪90年代,美国推行了把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合起来的改革,成立了联合的管理保健集团,让双方的利益相一致。然后把一定范围人群的健康和医疗按人头付费包给管理保健集团,比如每人每年支付5 000美元,这一年这个人的医疗就归管理保健集团负责,如果多花了。就是管理保健集团的损失,如果能控制成本,省下来的就是利润。这就从机制上改变了提供者的激励机制,把医院从一个利润中心,改变成一个成本中心。这个设置实际上是参照了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有过的医疗体制。由商业保险公司和医院构成的新型医疗组织叫做管理保健集团,但如果国家把社会医疗保险的职能和医疗服务的职能合二为一的话,就是公立医院的职能。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政府直接办医疗机构的方式,以便有效控制成本,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在我们这次医改中,这方面的争议还很大。究竟是政府提供服务合适,还是政府购买服务(购买服务就是保险形式)合适?有的学者认为购买服务可能比提供服务更有效。但从前面讲的“医、患、保”三角博弈看,购买服务成本很高,需要建立买方和卖方的契约,而医疗领域关系复杂,恰恰是契约失灵的领域。例如,我们目前医患矛盾尖锐,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契约失灵。市场上很多商品和服务都能实行“三包”,但是医院不行。一些患者依照市场的逻辑,认为自己到医院花了钱,就应包治好,没治好就是医生的责任。这是商品经济异化社会观念的结果,患者对医生普遍不信任。又如,现在所说的“看病贵”,实际指的是医疗费用贵,而不仅是医疗价格贵。理论上讲,医疗费用是医疗价格乘以医疗服务量,是由“价”和“量”共同决定的。对于患者来说,生命最宝贵。去医院看病的人,追求的是风险最小化,对于一个患者或者其家人来说,什么都可以省,但救命的钱不能省,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做最好的治疗。所以在医疗市场上,竞争使价格往上走。因为患者为了降低风险,愿意选择高价而不是低价。同时,“量”是由医院决定的。医院间的竞争可以使价格降下来,比如挂号费免了,药品、检查的单价降了,但医院完全有办法让你多做一个检查,多吃一些药。因此很难用一个合约把这些都规定好。医疗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领域,即使购买服务,也还要有非常强大的政府监管,政府还是要有非常大的投入。同时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良心职业,不能靠硬性的规章制度管和压,只有给医生提供相应的地位和待遇,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行使“白衣天使”的职责。

因此,从“购买服务”模式的一些实践看,虽然购买服务的理念满足了“市场化”的要求,但是在医疗领域,这种模式最后往往演变成“政府买单的市场化”,简单地说就是市场放开,政府买单。其实,完全市场运行,是从患者口袋掏钱,老百姓容易产生直接的感受,会形成一定的反馈机制;完全政府运行,是从政府口袋掏钱,便于控制成本;而“政府买单的市场化”,一只手从政府口袋掏钱,一只手从患者口袋掏钱,既控制不好成本,老百姓也不容易产生直接的感受,最后的结果是有钱人得到了实惠,普通人在支付成本。

在医疗领域我们应避免“政府买单的市场化”。医疗费用可以说是一个黑洞,如果采用政府买单的市场化,有多少钱都不够用。美国的医疗提供了非常好的例子,政府给穷人和老年人买单,但是医疗服务是市场化的,这两个项目至今仍然是美国政府最头痛的项目,每年费用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快,濒临失控。从我国的实践看,这些年在推广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筹资水平的提高,费用的上升也是非常明显的。上海的筹资水平是最高的,职工医保筹资水平达到工资水平的14%,“新农合”的筹资水平达到450元,高于全国的50-100元,但是老百姓仍然感到看病很贵。“新农合”的推广使得农民就医有了一定的财务保障,但是也提高了农村的剖腹产比例和“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盐水)的滥用。所以,不仅要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同时要有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

美国现在也认识到公立医院的重要性,很多大城市的政府正在加大建立公立医院的力度。美国穷人和老年人的医疗都定向在政府的公立医院中而非直接市场化,为的是控制成本。无论是相对市场化的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公立医院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德国、澳大利亚、泰国等都在进行医改,总的趋势都是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资,以此来改善老百姓享受医疗服务的福利。因为这是最直接、最可控、最有效的方式,能够较好地把政府的投入变成老百姓的福利。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采取医疗服务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来说成本是相对低的。提供服务也是最主要的保障方式,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主要采取国家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保障模式,一些曾经采取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国家,例如巴西、泰国、埃及,后来也纷纷改为国家医疗服务的模式,效果良好。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分析美国医疗现状和问题、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推荐公立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全民医疗服务模式,认为这是解决医疗费用黑洞最有效的方式,只有医生和公立医院承担起人民健康的责任,医疗支出才能有效地转化为老百姓的福利。克鲁格曼还特别推崇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该系统是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医疗系统,政府通过税收对其拨款,医疗机构设施国家所有,人员为政府雇员,由退伍军人事务部下属的退伍军人医疗事务局管理。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其财务压力不断加大,老龄化等原因导致医疗卫生支出不断上升,而在降低联邦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的宏观政策下,政府财政投入跟不上,它备受官僚

主义、效率低、治疗水平一般等指责,把退伍军人医疗系统私有化的呼声不断。1995年,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开始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整合性的医疗系统,被评为兼顾效率与成本最佳的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医疗信息化、绩效提高方面的行业领导者、公立医院的成功典范,它引起了政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明确公益性目标、转变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医疗模式、考核质量与效果,以及为患者、医务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支持的信息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是美国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改革成功的条件。退伍军人医疗系统逐步建立了全系统共享的信息网络,它包括(1)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档案系统;(2)以医疗服务人员为中心的服务提供与评价系统;(3)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管理财务系统。此信息网络,将病人信息、医生信息、财务信息,医院所有物流信息等都整合为一个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人员在总部可以实施对系统内所有医院运营状况、医生医疗行为、财务流程、患者信息及群体疾病特征的实时监管,而且达到了人机对话。比如病人记录中有某类疾病,电脑就会相应地针对该类疾病向他显示出治疗、保健建议。这不仅帮助医生做出合理的医疗决定,同时也为提高绩效和实施健康管理提供支持,创立了新型医疗和管理模式。

英国这几年一直在借鉴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的经验。尤其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美国虽然创立了非常好的医院管理体系,但却难以在自己的国家推广,因为美国市场化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分散的。要在一个信息平台上整合资源,需要有共同的目标、统一的理念,所以美国没有办法实现全国总体整合。英国过去采用的是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因此它在学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体系的成功经验时,推进得非常快。

我国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我们有统一完整的公立医疗体系,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改革呢?过去我们缺乏有效的手段,现在借助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创新有效率的管理机制,使公立医疗体系在公益性原则下高效运行。

当然,由于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模式还没有确定,使得这次医改中很多重大问题没办法确定解决思路。比如,公立医院的规模、资源布局和职能如何确定:政府对公立医院补贴的规模、方式如何确定;社会医疗保险的筹资水平、保障范围如何确定,只保大病还是大病、小病皆保;门诊和慢性病是否纳入统筹?医保机构和医院之间的支付和结算方式如何确定?医保和卫生的行政管理体制如何理顺,等等。从可行性原则出发,目前既补贴供方也补贴需方,服务保障和财务保障双管齐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这也是一个务实的选择。但是从长远来看,必须明确我国医疗制度模式的选择。

(二)农村医疗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医疗卫生长期滞后的根源。因此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发展农村医疗是这次医改的又一重点。

那么,如何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发展农村医疗呢?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城市化的思路,即农民迁出农村进入城市,就可以逐渐享受到城市的医疗服务。这种思路过于理想化,且不说农民进城后能否顺利获得城市的服务,即使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可能还有4亿农民,超过美国的总人口,这些农民的医疗问题如何解决还是个问题,因此城市化无法解决中国的农村医疗问题。另一种是就地发展农村医疗的思路。按照这种思路,投保资金补贴、硬件设施建设等相对容易解决,能够让农民看得起病,一定程度上看得上病,但农村现在最缺少的是医疗人才,农村怎样吸引和留住人才以便让农民看得好病,这是有难度的。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4

在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众矢之的时,医疗改革无疑是牵动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根敏感神经,成为一项最复杂、涉及面最广的民生改革。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备受瞩目的新医改方案从征求意见到落地实施,经历了社会意志100多天的考验。

新医改方案,对以往争议较大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方案的亮点包括“政府加大投入、医药分开、基本药物制度、鼓励地方试点、预计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其中,政府加大投入格外打眼,《意见》提出:未来三年总投入8500亿元用于包括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等五项改革,重点是用三年时间建立全面涵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保制度,减轻居民就医负担。此外,《意见》还明确了今后三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同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将得到重点发展。

《新世纪周刊》VS宋晓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医改话题在近几年始终保持较高关注度,政策的风吹草动都会被媒体细致呈现,实际上,这些内容并不“新鲜”,但8500亿的高额投入却是首次披露,这笔钱怎么花、花到哪儿值得关注。

从方案大的框架上来看,8500亿应该有一半用在患者身上,还有一半用于公立医疗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的医疗保险建设上。

如此大规模对患者加大投入在过去医改方案中似乎没有这么大的力度,应该算是09版的一个亮点吧?

对,在讨论医改方案的时候有人提出过,政府应该把供方需方都包下来,把管理与监管都包下来,是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后来这种观点没有被采纳,现在的模式还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引入一些市场竞争机制的医改思路。

新一轮医改中,加大政府医疗投入是一个共识,但财政投入是补供方(医院)还是补需方(病人)也一直存在争论。此前,卫生部一直提出朴供方,而财政部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则倾向于补需方。新医改方案里财政投入的大头还是给了需方。方案预计,未来三年内为深化医疗改革共投入保障经费8500亿元。而专家估算,在每年2800亿中,将有1300亿到1400亿用于支付全民医保,200亿投入到公共卫生,剩下1300亿用于补供方,有700亿元主要用于在未来三年内扩建、改建2000所县医院、建设2.9万所乡镇卫生院并扶持村卫生室建设。

这几年关于“我国卫生事业要不要坚持社会公益性事业”一直被讨论,两会前温总理在和网友聊天时谈及此问题强调了卫生的公益性问题,您怎么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看看中央文件就应该很清楚,包括1997年卫生改革的决定、1998年医疗保险改革的决定和今年的三项指导意见等,这些文件从来都在讲“我国的卫生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从来没有说要把医院推向市场。像企业改革那样市场化运作。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把医院办成企业(全部卖掉)的做法等等,提出要将“一院两制”。

2000年医改曾提出来要解决公立医院的性质定位问题,但要真正解决就又会遇到财政补贴够不够、以药养医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解决过程中进展相当缓慢,不是说医改方向不明确,而是确实滞后,力度不够。近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视情况,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是不会变的。

医改话题屡谈屡不见效,但从目前已显露的一些方案迹象上看似乎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

我认为政府是有决心要彻底改革的。不说其他,单从目前大的宏观经济背景来看,内需不足、出口导向经济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等等都特别需要提振国内需求,而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大家不敢消费,因为“我得存钱看病啊”,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政府也是要下大力气来做的。

您曾经讲,“最困难的不是那些具体问题,而是一些超出了医改范围,却对医改有着重大制约作用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那些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三个问题。现在。有一个已经得到解决,有一个得到部分解决,有一个还得深化改革。

头一个就是医改为谁而改的问题。当时的医改方案是作为国有企业的配套措施来进行的,它的主要着力点是要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城镇居民和农村都没有被考虑进来,只是为国有企业解困。现在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我认为是非常有历史进步的。新医改方案的出发点是一个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涵盖社会全体成员,包括8亿多农民,虽然种类并不相同,但改革的出发点和视角都大不一样了。《意见》明确了目前提出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是让全民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而不只是少数人。

改革开放以前的基本医疗卫生体制取得相当大的成功,其覆盖的人口比例曾达到90%。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原来以计划体制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体制迅速解体,特别是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几乎一夜之间解体,城市居民的医疗体制也随着国企改革陷入困境,得到及时医疗服务的人口迅速减少。所以说现在的医改方案是属性上的进步。

第二个是财政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半,现在的国家财政比过去增强了很多,有目共睹,有了钱就能办更多的事。第三个问题是,医疗保险改革怎么能够反映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意见,就是民意渠道疏通问题,这个问题仍有待深化改革。

“以药养医”是目前公立医院的生存现状,新医改将对医院的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以药养医”的模式也将发生根本改变,医药有望逐步分离,那么实行医药分离后怎么解决财政缺口问题呢?

最关键问题就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定位和改革。管办分离,药品收入要与医务者的收入分开,但公立医院里的医生该怎么定位?社区卫生机构完全是国家的一个机构还是由国家出钱来购买社区卫生机构、医生应该成为自由职业者还是政府雇员等,就我国目前各项制度来说,估计短期内还不能迈不开这一步。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5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截止2008年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接受门诊治疗咨询并已基本康复的婴幼儿累计为39965人;正在住院治疗的婴幼儿为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已治愈出院1579人。在所有接受治疗的婴幼儿中,2岁以内婴幼儿占81.87%,2~3岁幼儿占17.33%,3岁以上幼儿占0.8%。

经流行病学调查,上述婴幼儿基本上与食用三鹿牌婴幼儿奶粉有关,没有发现与食用液态奶有关的病例。

国务院再次公开征求医改意见

京华时报讯9月1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会议强调,近期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工作: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要加强四方面工作

中国中医药报讯9月18日,全国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表示,全面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的深入和健康发展,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基础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中医药服务。二是丰富手段和拓宽领域并重,提高社区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预防和干预,指导社区居民自我养生保健。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社区中医药队伍。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把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与任职资格要求、职称晋升制度衔接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中医药人员的培养体系和机制。四是丰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的合作内容,建立和完善协作机制、制度,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分工协作机制。

中西部对口支援卫生院项目实施方案微调

健康报讯中央财政将安排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开展新一轮“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工作。

对口支援项目已经开展4年,项目管理方案也在逐步调整。新一轮项目覆盖范围依然是中西部地区21个省、区、市。其中,允许两部11省、市、区将部分国贫县调整为边远少数民族县和省贫县,具体调整县数不超过总数的20%。中部10省必须在困贫县范围内开展对口支援。

新一轮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时间发生了变化。以往实施方案执行时间均在下发通知后的次年中期,新一轮项目地区都被要求在项目方案下发后的一个月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在2008年年底之前,所有项目地区都需将人员派驻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

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期满需重新审核

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范文6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我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于××年××月××日正式启动。为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全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二是成立了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院内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日常事务;三是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站,负责协助与监督医院合医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日常工作;四是在各科室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科室监管员,负责监督并指导本科室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接诊、转诊制度》、《查房制度》、《慢性病鉴定审批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住院及转院流程;统一下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手册》以及参合人员须知、六种慢性疾病鉴定组名单及参合人员出院补偿等,为我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根据上级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我们分别于××月××日、××日、××日举办了三期新农合相关知识培训班,内容主要有:对实施办法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严格对入院、转院何慢性病鉴定进行审核、审批;运行过程中随时反馈、通报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规范工作。特别在收费上,能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做到了补偿及时兑现,现场直接报销。据统计,从今年××月××日起到××月××日为止,我院共收治住院参合农民××人次,病种涉及我院所有临床科室;出院补偿××人次,补偿总额为××元;批准转上级医院治疗者××人次;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宣传力度不够深入,工作氛围不浓。

(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比例低,导致报销比例低,参合农民得到的实惠少。

(三)医务人员诊疗行为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1、不合理用药;2、一次性耗材用量较大;3、不合理检查;4、门诊辅助检查较多;5、文书书面不规范;6、应住院的办理留观。

(四)医务人员不能充分尊重和维护参合农民知情同意权。

(五)处方质量方面:1、项目填写不全;2、药品名称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