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1

关键词:财务问题 负债融资 资产负债率

1 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的现状分析

为了分析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现状,本论文选取2014年福布斯数据颁布的中国上市潜力企业100强排行榜中的100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资本结构考查,并将其2013年的资产负债率与2012年和2011年的进行比较,以了解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情况。

表1-1 2014年福布斯中国上市潜力企业100强

资产负债率分布情况比较

从表1-1中可以看出100家样本公司2013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率的分布情况为:

2 上市公司负债融资面临的主要财务问题

2.1 财务危机成本

财务危机指企业无法返还的到期并具有效法律性的债务。其成本由因破产直接导致的企业现金流的损失成本和间接的在企业被怀疑或被判定为陷入财务危机后引发的其他的诸如无形资产损失等不良后果这两项成本所构成。当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时,如果其负债总额未超过其资产总额并且只是因为资金管理不当而引发的财务危机,公司还可以通过债务展期、债务重组或举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补救。[1]

2.2 负债成本

人为了解决问题,选择以企业管理者及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产生的成本形成企业负债的成本。相关资料的调查结果体现出我国上市企业的外源融资呈现出明显的举债融资比例大于股权融资的比例的特征,这点和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相差较大。[2]

2.3 股利支付不稳定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为进行分派股利所制定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政策战略。其由股利支付水平和股利分配方式等构成。企业举债过多主要从企业内部因素的两方面来影响公司股利支付的稳定性:①资金流动性。当公司需要分发现金股利时,假如公司的自由流通的资金越丰富,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则企业分发现金股利的实力就会越强;否则,就越弱。②筹资能力。企业主要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等方式来进行筹资,而企业通过这些渠道融资的能力即为筹资能力,影响一家公司的融资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融资成本、融资结构、融资收益、融资风险和融资环境。

3 上市公司负债融资财务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负债规模

企业在商定的时间内要归还多少负债的本金和利息取决于欠债的规模,一旦举债筹资的规模超过合理范畴将会比较容易使企业出现经营管理不善或战略性失误,引起损失。正常情况下,资产负债率的正常尺度为50%,最高值为65%,最低值为35%,但在我国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确高达80%,据美国的一家投资机构MaximGroup2012年8月7日发表的一组数据来看,中国规模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负债金额累计达到175亿美元,大约合计为1110亿元人民币。整个光伏业负债率已经过70%,企业将处于大破产边缘。

3.2 利息率

负债比率和举债额度是企业举债经营的关键,在保持相同的债务规模的情况下,商定的负债利率水平越高,公司所需要承担的因举债产生的利息支出也越多,企业面临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会越大。[5]

3.3 负债融资方式

若是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的方式不恰当,比方说应该进行长期资本的募集却选择了短期贷款,或者相反,都会加大公司因筹资而引发财务危机。

4 上市公司负债融资财务问题的应对措施

4.1 控制合理的负债规模

在控制负债规模上,企业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企业的融资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本企业的资金运营状况及偿还债务的能力以避免资金危机和债务风险。二是确定股东及债权人的认同程度。不同的负债规模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和还债效果,及时了解股东和债权人的认同度,能够平衡企业内部股东与经理人的管理,减少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矛盾。

4.2 保持适当的财务弹性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确定的财务灵活性是为了应对由于意外事故或投资的机会增加,产生额外的资金需求,公司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量的数量和其流动的时间的能力。企业在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资金准备策略,在经营状况良好时,应积极的储蓄资金以备之后的投资;尽可能在日常筹资时保持一定的融资储备能力,防止在日后企业因预料外的情况发生较大的资金需求时,可以很快地融资度过债务危机。

4.3 加强日常资金管理

企业的现金流的数量会因为企业的流动资产转变为现金的能力受到影响,它决定了公司融资能力的高低。因此企业应通过重视对资金的管理,在投放资金和融资时做到张弛有度,保持资本的流动性;建立健全企业的信用政策体系,做好资信调查工作,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加快资金周转率,防范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

4.4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认识财务问题的发生缘由,是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的前提。经过对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各类经营情形进行全盘的数据化的分析,能够预先发现出公司潜伏着的财务问题,有利于公司管理者和有关利益人快速规避风险来削减亏损。

5 结论

根据调查可知,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情况纷繁复杂且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能否了解企业的负债融资情况并在自身企业中合理的运用已经成为推动企业良好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应从内部和外部等方面出发了解现今的负债融资问题状况,及时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并结合当今市场和政府的运作机制,在确定恰当的债务利息率的情况下,合理的控制负债规模和结构,保持适当的财务弹性以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殷文博.论企业举债筹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9):104-106.

[2]冯萍.企业负债融资的分析与策略[J].特区经济,2006(6):259-262.

[3]刘庆相,饶颂,邓新军.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47-50.

[4]李胜楠,牛建波.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投资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3):44-48.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2

投资成本与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用公式表示:股权投资差额=投资成本-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投资持股比例。股权投资差额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从证券市场购入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购买价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二,投资企业直接投资于某非上市公司,投出资产的价值高于或低于按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

第三,在会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原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增资改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被投资单位历年累积盈亏等所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

会计准则规定,股权投资差额按一定的期限平均摊销,分期计入损益。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合同规定了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规定投资期限的,投资成本超过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超过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投资成本低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之间的差额,一般按不低于10年(含10年)的期限摊销,同时摊销金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3

关键词 信息失真;财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作为整个会计工作程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投资者的科学决策以及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如何客观评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股市的国际化、规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国的股票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形成了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对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证券市场,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既损害了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

1 一些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存在信息失真问题

信息披露的失真性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为严重和危害最大的问题。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必须准确、真实,不得虚假记载、误导或欺诈,这是对信息披露最基本的要求。但有些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弄虚作假。如在2008年5月初,华夏建通刚被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讲师夏草评价为“史上最牛造假公司”。指出最大疑点是该公司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0.25亿元。但预付账款高达0.6亿元、其他应收款0.7亿元、无形资产1.27亿元,怀疑这些资产背后是隐瞒了巨额大股东占用资金。这说明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的主要表现有:通过关联方交易来调节利润,披露虚假信息,人为编造原始凭证,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等。

2 信息披露不充分

充分披露的目的是满足使用者的决策要求。一些上市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有意或无意遗漏依法须披露的重要事项,或者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投资者。

3 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规范,不少上市公司并没有把对股东及债权人的信息披露当作应尽的义务,而是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抱着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规范,其在经营管理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愿让公众知道的暗点。其管理人员普遍对信息披露还存在害怕和回避的心理。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的成因

1 上市公司内部原因

(1)公司的利益驱动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仅对公司自身及其有直接利益关系者的利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会对其他上市公司、证券交易所乃至整个社会利益产生影响。由于利益驱动,公司总是要实施对自己有利的会计行为,使财务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失公平,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例如,一些公司为了突击获得上市资格,在上市前必然要进行包装。从而导致披露的财务信息失真。

(2)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制约及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创造了条件,但仅仅依靠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中国股市依然会存在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监管效率的矛盾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经营层也就没有太大的压力和动力来披露中小投资者所迫切需要的信息。

2 上市公司外部原因

(1)相关制度和法规不够健全和完善 我国虽然已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主体,以《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和证监会的信息披露内容和格式准则为具体规范,以首次披露、定期报告为披露内容的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初步规范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但是由于政出多门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权责难以清楚界定,导致对上市公司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给披露虚假信息创造了可乘之机。另外会计制度、证券市场相关制度不完善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披露提供了诱因和可能。

(2)惩处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对蓄意造假者的惩罚力度太弱,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敢于铤而走险。有关惩治造假者的规定过轻过宽,比如《证券法》规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的行政罚款为30万元~60万元,这些罚款与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当局所获取的非法利益相比微不足道。另外,现行的法律条文缺乏具体衡量标准,执法可操作性不强。这样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3)信息使用者的素质程度

据调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群体中,证券知识、会计知识相对比较缺乏的个人投资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市场中投机的气氛也比较浓厚,个人投资者的成熟程度还有待提高。

(4)注册会计师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仍然存在执业质量低、职业道德差的突出问题。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因片面追求创收,而忽视执业质量与职业道德,不按照审计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要求来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编写审计报告。有的还违法出具虚假报告,甚至与客户串通作弊,败坏了注册会计师声誉,影响整个行业的社会形象。

三、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广大股民利益,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健全内部控制

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制订相应措施,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在实现了全流通的基础之上,应从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强化外部约束两个方面同步人手,双管齐下,切实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才能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从而使大股东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受到制约。同时,将控制权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堡垒中分离出来,克服内部控制权过于集中、董事会和管理层成员的过度重合,所有权、经营权和控制权混乱不清的状况。

(2)强化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力度

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需要控股的一些领域的上市公司,最好由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担当,以杜绝多头管理而导致管理的弱化。对于国家需要退出的一些竞争性领域的上市公司,应创造条件促使国有股上市流通,将国有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的地位让位给社会公

众或企业法人。由他们根据自身利益强化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约束。

(3)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应由上市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组成,通过公司内部会计部门、审计部门、经营部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职能活动来完成。其机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①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目前必须将上市公司的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分立,分属不同领导,分担不同职能,避免舞弊。②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③明确财务人员的信息供给主体的地位,强化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④上市公司应该充分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中的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使其拥有一定的控制权。这样,可通过内、外部的双重的真正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来加强管理层对会计信息操纵的监控。

2 健全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法规制度 财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方式和时间,与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财务信息的质量直接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如果没有会计准则对财务信息的质量做出规范,则无论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本身如何完善,其作用的发挥也很难保证。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完善具体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

3 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

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应对上市公司进行以落实诚信责任为重点的巡回检查和专项核查,督促各有关方面切实履行诚信责任;建立上市公司诚信评级和公告制度。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判断标准和惩罚方法。加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处罚力度,应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且应予重罚,提高其违规成本。要对违法乱纪者起到震慑作用。除此之外,建议考虑信息虚假披露所引发的民事赔偿责任问题。

4 会计人员素质和社会环境的培养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为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培育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

5 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信息披露监督体系

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审计制度对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十分有效。因此,我们应转变监督方式,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信息披露监督体系。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质量,增强其独立性,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杜绝舞弊行为,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成为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和信息披露的可靠保证。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4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是在实践中得出的概念,包括并购和转让等多种操作方式。在国外的学术资料中并没有资产重组的相关记录,所以资产重组的概念是需要更深一步界定的。

近年来,资产的概念的泛滥导致了资产重组概念更加模糊,从讲究的结果看,资产重组的定义应包括下面几点:

1.资产重组的实质是为了增强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综合实力,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和优化其资产结构。

2.资产重组的重组内容不仅仅是财务方面,也是人力和物力的全面整合,是企业对资源全面重新配置。

3.资产重组属于资产主体的一种行为,包括收购、联合、托管等具体行为。

一、资产重组问题的产生及其演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98年12月以前为“缺少监管阶段”,《股票上市规则》中仅将这一行为列入企业重大事件中,要求各企业在发生这一行为的时候,需履行报告和公告的义务。在这一时期股票上公司的公司所持有的股票很不稳定,破产的公司非常多,在此期间发生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寥寥无几。

2.1998年12月到2000年6月为“严查严审阶段”,上市公司需要通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批,许多企业想通过改变企业主管的形式避免证监会的审查,在这一时期,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是通过审查的。

3.2000年6月到2001年12月为“制度放松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市场体制和转让股份的制度的不完善,大量的公司退市后导致了无交易场所,造成了市场的严重混乱,一度威胁到了社会安全问题和治安问题,证监会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重大购买或出售资产行为的通知》规定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总资产、净资产、利润总量占50%以上需要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决定。

4.2002年至今为“监管监察阶段”,中国银监会了《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中规定在公司发生资产50%以上的重组时,需要先召开董事大会,在董事大会通过后,需要报到中国证监会审查,审查通过的上市公司方可召开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做出最后的决议。这一方法比较有效的减少了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对市场的影响,有效的控制了经济的脉搏,提高了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二、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动因

1.企业重组的动因是充分的利用市场上的资源,谋求稳固和扩大充自身资产价值和企业声誉等目的。利用市场效应来弥补企业中存在的不足,所以企业的资产重组有其内在的动因。企业的运营不单单是机器,操作人员,厂房,财务运转,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企业想在大风大浪中求生存、求发展,它就需要不断的去适应市场经济为它带来的新环境,不进则退的道路是企业所追求的发展,企业重组的动因有:(1)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取得公司的专利等。(2)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达到企业价值核心的提升,达到企业的平衡,解决企业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3)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达到企业的降低成本目的和达到市场垄断的效果。(4)实现公司内部的高度整合,充分调节、分配以达到公司的发展需求。

2.进行资产重组还有以下好处:(1)提高资本利润率。(2)避免同业竞争。(3)减少关联交易。(4)把不宜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分离出来。通过这些,可以为企业带来崭新的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进而扩大了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的角逐中,占领一定的市场,也保证了企业在运营中的稳定性。

三、资产重组通常涉及的财务问题

资产的重新注入,还有资产或业务的出售问题,资产重新的整合,债务、资本比率的改变,新形式的资本、债务形式,借款期的改变等。重组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包括:资产注入、兼并、股份化、破产、出售、建立核心子公司等。既然资产重组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较多可选择模式,也就是我们在采用重组形式中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所有权换位的资产重组,即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发生转换或实现重新组合。如注入新资产、兼并、合并、收购。许多西方国家的公司就是通过收购取得对企业的所有权来扩大实力。这种重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我国的上市公司所采用。

2.非所有权换位的资产重组,即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不变,仅仅是资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在不同的资产主体之间发生转换或实现重新组合。

3.根据市场法则进行的资产重组,即遵循市场经济法则,通过市场的公平交易将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实现重新组合,如资产拍卖、证券市场的合法收购等。

4.非市场型资产重组,即利用行政及法律等超经济力,可不按市场经济法则,通过强制力将资产的所有权在不同的产权主体之间实现转化或重新组合。

四、如何解决资产重组中存在的会计问题

1.重组的财务清算报表中,应更加细致的分清类别的去披露,加深题的认识,明确其披露不准确的严重度,加大公众的审查力度。

2.确立在资产重组中的会计计量方式,在结算重组前的账目时,应该采用.承担债务式的会计处理。在这种方式下,兼并企业一般不付给被兼并企业资金。此时,被兼并企业结束旧账,即借记所有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科目的余额,贷记所有资产科目的余额。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5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开募股,是指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IPO包装上上市有助于欲上市公司达到上市的目的,还可以减轻审核部门以及后续监管部门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投资者来说,还可以降低其投资风险;但由于在我国,资本市场体制还不够健全,有些企业扭曲了上市的目的,将企业上市作为一种圈钱的手段,并且在实践中,我国上市条件较为严格,发行额度和流通股比例受到限制,这就直接导致很多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不惜在企业业绩和财务上做文章,出现了过度包装,甚至恶性包装的现象。

适当的财务包装有利与企业资产重组,优化社会资本结构,但我国现行的体制,使得上市公司的财务包装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多企业在面对“一旦公司获得了发行股票的额度就可以获得大量成本低廉的资金”这个巨大诱惑时,做出过度财务包装的行为,但最终受到损害的永远是广大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

2.IPO财务包装制度概述

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是指发行公司在一级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它在证券市场的各类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和交易市场又称二级市场的一个连接通道,经过这一通道,优秀的企业不断进入二级市场,为二级市场补充新鲜的血液;同时,二级市场的资金流动不仅实现了企业的首次上市股票融资,而且通过交易活动引导资金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优胜劣汰,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

一个公司欲通过IPO上市,首先,要公开募股的公司必须向监管部门提交一份招股说明书,只有招股说明书通过了审核该公司才能继续被允许公开募股。(在中国,审核的工作是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接着,该公司需要四处路演(Road Show)以向公众宣传自己。经过这一步骤,一些公司或金融机构投资者会对IPO的公司产生兴趣。他们作为风险资本投资者(Venture Capitalist)来投资IPO的公司。(风险资本投资者并非想入股IPO的公司,他们只是想在上市之后再抛出股票来赚取差价。)其中一个金融机构也许会被聘请为IPO公司的承销商(Underwriter)。由承销商负责IPO新发行股票的所有上市过程中的工作,以及负责将所有的股票发售到市场。如果部分股票未能全部发售出,则承销商可能要买下所有未发售出的股票或对此不负责任(具体情况应该在IPO公司与承销商之间的合同中注明)

2.2上市财务包装的概念及驱动因素

2.2.1上市财务包装

上市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时往往需要借助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其进行形象设计,即企业要求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对其资产、财务、税务、法律等方面进行具有鉴证性质的评价,构造企业的公众形象,我们称这一过程为企业的包装。其实质是将企业进行公开化、商品化过程。在经济日趋膨胀、企业日趋细化的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对企业进行适当的包装,能够使企业行为显性化,使公众更方便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资产结构,使国家更准确地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有利于股民和政府制订其投资决策,这也是投资银行等融资中介机构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

2.2.2上市财务包装的驱动因素

股票市场制度的有效性及可信性对股票市场中经济主体的行为有着充分的决定作用。就股票发行与上市的财务包装而言,如果有关股票发行与上市的制度无效或有效性受到怀疑,股票发行者的财务包装必定会大为增加,甚至出现恶性财务包装。目前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在IPO之前不是一个股份有限公司,甚至不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企业需要进行改制,因而招股说明书中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只能通过模拟而获得。但由于会计报表模式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有关会计报表的模拟规范不完善,使得股票发行者完全可以通过会计报表模拟来提高过去的经营业绩而不至于被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轻易发现。同时因为公司的股票发行和上市采取的是所谓“直通车”方式。

3.常见上市公司IPO过程的财务包装手段

3.1 无偿占资转嫁成本

这种方法在所有的IPO财务包装手法中最为隐蔽,最难被人发现。其主要做法是:将成本较高的一些与生产经营等相关活动交给大股东来做,最后产生的收益却由公司无偿分享。这样就相当于准IPO企业无偿占用大股东资产,并向大股东转嫁了一大笔的生产经营和研发成本,从而达到做靓财务报表的目的。

3.2灵活运用减值准备

通过损失和风险的财务处理来达到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这在IPO财务粉饰中并不少见。例如一些企业自身具有极高的存货量,但面对行业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跌等各种现实的风险,财务总监却往往视而不见,只计提了很少的减值准备;或是企业面对一大堆的陈账烂账而不做坏账准备计提,这也相当于给企业虚增了一笔利润。

3.3关联交易做业绩

如果上市公司业绩不能达到上市要求,那么就使用大规模的关联交易,隐蔽可能出现的业绩下降或者投资损失,以达到符合上市要求的目的。此举可以把拟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建立在关联方的亏损之上。例如大股东设立一个专门的销售公司,负责上市公司产品的销售业务,如果产品价格出现下降,上市公司可以依据原本已经签订的销售价格将货物卖给销售公司或者大股东,从而达到隐藏损失的目的。

3.4 寅吃卯粮透支未来

在诸多的粉饰业绩方法中,通过寅吃卯粮透支未来的方法包装业绩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假如一家拟上市公司从看起来很靠谱的客户那里拿到了大量主营业务收入,貌似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深究,其中或许还是会让人感到一丝不安。因为很多时候,准IPO企业为了上市做财务报表的需要,往往通过各种优惠与大客户签下具有突击性质或长期性的大合同,将本应发生在未来的收入提前到IPO之前确认。

上市公司的财务问题范文6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高管;激励制度

一、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制度的重要性

公司薪水制度的具体作用就是设计这种制度从而对公司对外运行的影响。薪水制度的建立也是极大的决定着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该作用和公司对人员管理的作用是一样的。加强对上市公司企业高管的激励制度们可以保证高管的工作态度,这些也将会保证高管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样也将会极大的激励高管能够完成公司所需的基本任务。另外通过薪水制度极大地激励企业高管的工作热情,从而使企业获得高于成本的利润:与此同时,一个完善的薪水制度也将会极大地让企业内部文化更好的发展。另外加强企业高管的激励制度的完善,还可以方便企业的股东加强对其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小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二、我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制度存在的财务问题

1.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物质激励和短期的激励

虽然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薪酬设计,但是还有部分的上市公司的薪酬设计还是处于原有的阶段,仅仅是物质激励和短期的激励,对于高管的激励方式还是特别的单一。传统的薪资还是占据主导市场,上市公司采用长期激励方式的企业还是很少。上市公司采用这样的激励方式,仅仅是对企业的高管目前的管理水平做出一个评价,但是也会使企业的高管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把企业的长期利益以及发展抛到身后。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企业的高管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一般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会首先选择那些成本较低并且投资收益较快的项目,往往放弃了那些投资成本高,收益慢但是长期收益较高的项目。另外,是大多数的上市公司一般会忽视对高管的非物质方面的激励,或者有的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跟不上。

2.高管的薪酬设计的随意性比较大

通过分析现在相关的薪水现状和相应的薪水制度,导致企业死气沉沉的主要原因在于仍然没有形成有效且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员工的劳动程度低下,严重的导致许多高管人才的辞职,从而导致了企业最终没有了竞争力,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制约。首先,每个企业中内相同的职位薪水却不相同,甚至有的公司职位差距加大,普通职位和特殊职位以及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工资待遇却很小,而有的公司则是不同职位所对应薪水之间的差距很大,普通职位的工资很少,而企业管理人员的工资确实高的离谱。而其次,相同职位却不同工资,在现有的薪水制度下,有的企业中内部工作人员与外聘人员的工资差距较大,而在正式员工在同一职位中也有着不同的薪水,甚至差距很大,这种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缺乏归属感,觉得不公平,进而直接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根据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不论是什么性质的企业,不论企业的类型大小,高管的收入一般和企业的营业收入是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的。因此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上市公司只有把高管的工资和公司额业绩形成挂钩,才可以充分的调动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高管的薪酬和公司业绩没有关系,那么薪酬所产生的激励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

3.高管的业绩考核指标不合理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而言,还没有建立十分客观的业绩考核体系,这样很难对这个公司的价值以及企业经理人的业绩做出一个十分合理的评价,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对企业高管的激励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股权激励。因为如果对企业高管采用股权激励的话,就会要去企业经营人的收入和这个企业的股票的价格以及价值变动挂钩。但是我们在现实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股票的价格和价值变动,不仅仅要收企业经营人的自身的因素决定,还要受到企业的总体经济形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激励制度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绝对业绩,并不是相比较的业绩,这样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股权激励制度所产生的激励效果是不一样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对待一些规模比较小,还是处于成长时期的高新技术的企业而言,那么股权激励所产生的激励效果会比较明显;但是对待一些规模比较大,已经处于成熟期的传统型的企业而言,股权激励政策多产生的激励效果会比较小。

4.高管的激励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于高管的激励制度没有健全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如果监督约束的机制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那么进行对高管的股嗉だ制度就没有办法很好的把委托人以及人之间的利益很好的统一起来。这样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企业的人可乘之机,做出一些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事情,从而损害企业所有人的利益。上市公司对高管进行股利分配的激励方法,属于是一种长期激励的约束制度,并且一部分的奖励是在高管离职以后一段时间后才会进行给予,由于经济市场处于不稳定的情况下,这种延期的股权激励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高管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多数的情况下会以自身的利益为先,会考虑自己的股权权益字自己离职延期以后会不会发生缩水。高管在面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时,往往会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出一些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事情。通过国外的上市公司的经验可以看出,当企业的高管没有办法预期到自己的长期利益的时候,会通过一些非法的途径取得一些激励的事情。

5.高管的薪酬比较隐性,没有起到很好的刺激作用

在我国,只要求对上市公司的的税前工资的总额进行申报,并没有要求他们对薪酬的具体组成进行公司。而且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对于企业高管的薪酬没有进行十分透明的申报,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的构成进行了十分严格的披露,是我国完全没有的。对于我国上市企业把高管的薪酬结构隐蔽了,每个高管只了解自己的工资结构,没有办法起来很好的刺激作用,没有办法很好的调动高管的工作积极性。

三、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制度的财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的财务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1.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比较落后

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各方面还不完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已经逐渐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并且随这行业的垄断形成,一些不正当的竞争使企业之间的不平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指标的公正性。另外由于社会注意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导致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办法公正的反映这个企业的真实的经营效果。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反映出企业的高管的管理效果。这样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也滋生了一些企业高管投机取巧的行为,从而限制了企业高管激励效果。

另外,职业经理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对于高管的一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还存在着委任的现象,使企业高管没有竞争的意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缺乏约束力。

2.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不合理

究其根源,导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的直接原因很大的程度上与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有关系。在我们国家目前所具备的公司制度里面,基本上都具有“一股独大”的现象,公司最大的股东同样也会加入到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去。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也兼着企业总经理的职责,这种现象存在的比例特别大,高达60%以上,小股东在企业中所占有的股分特别少,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所做的决策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从公司大股东的角度来看,公司的拥有人员与公司的经营人员间的联系已经消失了;对于小股东而言,自己手里掌握的股权特比少,在实际决策中,根本不占有话语权,这些小股东只能听命于大股东,或者是出售自己的股权。上市公司的高管权利过于集中,子啊公司内部形成了新的势力,从而进行了内部控制,有时候会出现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的时候。

四、完善我国高管激励制度的措施

1.丰富高管的机制方式,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

对员工的激烈,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激烈,也需要精神上的激烈。物质激烈一般就是发放奖金和福利待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质激烈都是正面的,有时候也需要对员工进行负激励,例如员工再犯了错误时,可以进行罚款等方式的负激励。精神激烈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在企业营造一个特别好的工作氛围,例如对待优秀的员工可以授予各种嘉奖,例如可以给员工提供外出旅游的机会。上市公司需将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以此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态度。诸如,企业在给非正式员工发放薪水时,不能单纯的规定每月的固定工资,还应该完善工资制度。关于人员的工资,不应该只包括单纯的基本工资,还应该包括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年底分红和浮动工资,这样使工资具有灵活性,使企业中的财务激励制度更加充分,从而降低企业的费用。

2.严格规定高管的薪酬设计

在分析上市公司薪水制度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薪水制度的制定有着很多的不足。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薪酬管理的不断加强与完善,这种种现状表明上市公司在制定薪水制度必须要有者自。一方面,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通过完善薪水制度来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制度的完善与改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自主薪水制度的改革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以此更为了留住专业人士以及高级技术人才,并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家对此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对于那些具有完善稳定的薪水制度的企业可以进行放手,让他们自主进行管理;而不是的话,更要放心的放手控制。换句话来说,让公司自主进行薪水制度管理也可以依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薪水制度的改善与改革,以适应企业以及经济市场的需求。

3.建立科学合理的业绩考核制度

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薪资机制,另一方面必须制订一套完善且公正的评测系统。对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想要公平的进行评价,就必须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职务的分析。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不同,那么他的绩效也应该不同。我们需要注重企业运行的真实状况,制定相应的激励的机制。我国的上市公司对员工的薪水发放与市场经济价格都出现失去平衡的现象。大致这种状况的出现就是因为老式的制度的不合理性,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有的企业更是出现“大锅饭”现象。因此,在制度完善方面,就应该加强经济市场的统计与监察,并可以向相关专业行业进行学习,探讨,并制定出与相应单位所适应的薪水制度。在这其中,重要的是个人业绩在发放薪水时所占的比例。

4.强化高管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企业的监督机制和加强企业的约束机制,是规范企业高管激励政策不可或缺的,而这时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没有完善的约束机制,那么激励政策就会变得肆意,但是只是约束吗,却不进行激励,那么企业高管的积极性就会不给严重打击。我们应该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股东大会的作用,对企业高管进行有效的制约;(2)提高公司的审计地位,使其不受企业高管的控制;(3)加强来自银行方面的监督,一般上市公司的最大的债权人就是银行,银行成为了公司利益的相关者,有监督上市公司行为的权利。

5.完善高管的薪酬的信息披露,增加透明度

我国的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我国只要求对上市公司的的税前工资的总额进行申报,并没有要求他们对薪酬的具体组成进行公司,因此高管的薪资的真实性显得让人怀疑。另外,上市公司进行的薪酬的披露也仅仅限于本年度,仅仅是年度总额,不利于企业的股东等相关人员对其进行监督。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效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上市公司完整嗜返陌哑笠蹈吖艿男匠晷畔⒔行披露,从而让企业的股东等进行监督,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五、总结

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制度可以充分的调动企业高管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我们应该认真进行总结找出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完善上市公司的高管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曲波.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3(12).

[2]蔡家胜.论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激励员工[J].时代经贸,2014(5).

[3]张坤.关于企业员工归属感的几点思考[J].商情,2013(10).

[4]司娜.浅析现代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J].北方经济,2013(24).

[5]孙冉.事业单位优化知识型员工工作绩效的建议[J].中国经贸,2014(12).

[6]高明华.2009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数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聂德刚.如何正确使用股权激励[J].中华财会网,2004.

[8]高晓博.经理激励与股权期权[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

[9]刘佳佳.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约束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