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的文化底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扎实的文化底蕴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1

片断一:

师:同学们,这首诗咱们学完了,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这个老头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到江中钓鱼?

生:我知道。因为那老头儿爱吃鱼。

生:是老头儿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我想,那老头儿钓鱼是要去卖的。

师:有些道理,你明白了吗?

生:哦!

(该生似乎恍然大悟)

生:老师,江面结着冰,不可能钓鱼的。

师:是吗?有不同看法吗?

生:那有什么,可将冰凿破呀!

生:有时天冷,河面不一定会结冰的。

师:哦!是这样,你明白了吗?

看到这里,笔者感慨万千,没想到《江雪》这首被世人称为唐人“五绝之冠”的诗歌,竟被他“糟蹋”成这样,失去了美感,没有了诗意,更谈不上神韵,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凄清与孤寂都被搞得荡然无存。

所幸的是,我看到了《江雪》的教学片断二,也感到了希望。

片断二:

师:学了这首诗,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老师。那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还要去江边钓鱼?

生:我知道,因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神情凝重,饱含深情)同学们,或许老翁家里真的很穷,钓鱼充饥。可他真在钓鱼吗?

生:不是。

师:其实他在干什么?钓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那晶莹剔透的美景。

生: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环境下钓鱼。

生: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我发现这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四个字,是一首藏头诗。

生:老翁钓鱼很有情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孤独的情、期盼的情、顽强不屈的情。

师:啊!多深刻的发现,多有见地的领悟。

生: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教师神情凝重、饱含深情的一问“可他真在钓鱼吗”,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解放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学生的情感,感悟到诗人孤独至极的处境和寂寞至深的心境。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何教学效果如此不同?沉思良久,我认为这两位教师教学效果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化底蕴的差距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底蕴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

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和精神的修养。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它需要博览群书,需要体验生活,更需要对书籍和生活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高水平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清繁难复杂的内容;他们会娓娓道来,使学生疑团渐释,茅塞顿开。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高屋建瓴、举重若轻、谈古论今、左右逢源、回味无穷和难以忘怀。

在教学“规律及规律的现象”这一知识点时,一位教师说:“我们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规律。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体现了一种自然规律。请举例,还有哪些现象体现了这样的规律?”一位同学回答:“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也体现了一种自然规律。可见,原本枯燥、抽象的哲学课由文化底蕴丰厚的教师来上,也可以充满诗情画意。

已故著名教学大师陈省身经常告诉学生,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充满趣味。尤其是在他的课上,学生确实能感到数学的魅力。为什么呢?因为陈老师博学多才、通晓古今且风趣幽默。在他的讲解下,学生感到了数学背后的无限精彩和无穷奥妙,沉醉其间,乐而忘返。

总之,教师广泛阅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把课上好的基础,所以教师的书包中不能只有教参。学生是鲜活而充满个性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多元社会,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不断学习和总结新的方法。只读教参、缺少文化底蕴的教师难以在讲台上站稳脚跟。

当今的教学,为何有诸多的不尽如人意?认真反思,便可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即教师文化底蕴大多不够深厚。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非常精辟地指出:“我们的讲述可能是流利的,但却是就事论事、浅薄、平面化的;我们的答疑解惑可能是耐心细致的,但缺少更深意义上的关怀和考量;我们的声音可能更多地来自喉咙,而不是发自内心;我们的目光亲切柔和,但是却缺少深邃和睿智。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缺少应有的知识底蕴和文化视野。”

追根溯源,造成教师文化底蕴缺失的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缺乏静心读书的心态与习惯。相当一部分教师即使读书也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例如,为了提高学历而学习,为了培训过关而学习,为了写论文、评职称而学习,等等。其实,读书学习是一种文化积累,它拒绝浮躁,排斥急功近利。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学生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课本知识,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最主要依据,因此,很多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埋头于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之中,放弃了自我水平的提升,在一种低效劳动中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三是教师教育境界的影响。许多教师只把教书当做一个职业,一种谋生手段,缺乏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从内心深处难以产生阅读需求。

实质上,厚实的文化底蕴非一日之功,必定需要细水长流的积累。因此,即使再忙,教师也应每天挤出时间读点书,文史哲精读几本,其他方面的读物广泛浏览,掌握广泛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知识,全面而准确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证明,优秀教师都是热爱读书和勤于学习之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可见,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一个阅读缺失的教师,必然难以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无法给予学生心灵的启迪,其教育教学肯定缺乏精神上的底气;无论是在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还是在课堂设计、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定然陷入匮乏之中。这样的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只能是一种隔靴搔痒的教育,而付出的大量劳动也只会停留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

综上所述,教师要增强读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读书学习当做一种精神需求,一种生命享受,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终生追求。身为教师,一定要养成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沉心静气,用心读书,潜心治学,努力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让自己始终保持心灵的温润、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课本知识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底气地站在讲台上;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深入浅出,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张弛有度。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2

关键词:修养;综合素质;学习

音乐,是艺术中最敏感的门类,因为它同人的心灵和情感最近,能够表现出神气的力量和奇妙的魅力,能够影响人、陶冶人的情操。而歌唱作为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更能通过音乐来表达和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歌唱者为达到歌唱的完善而须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歌唱修养。

一、何谓“修养”

①修养的涵义

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从字面上看,“修”为修炼之意,指整治、锻炼、学习、提高;“养”为培养之意,指培养、涵养和熏陶。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②修养的意义

一个人的修养与其自身品质、成长经历、修炼时间、领悟力有关。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而学习是加深修养的基础,是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如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还能修身养性,提升人的品位。

二、何谓“歌唱者修养”

作为一名歌唱者,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上的修养,也要加深文化底蕴的修养,就应不断通过学习相关的学科来达到修养的提升和认识的升华。

歌唱者修养应具备很多方面,包括政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专业修养、艺术修养等,并与其演绎作品的效果有着密切联系。著名蒙族歌手腾格尔曾说道:“修养是一种后天功夫,是可以学的。专业修养是花,重在“修”,精益求精;人格、文化修养是“水”,重在养,广益求广。二者都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定力,需要两眼向内,持之以恒。”

①专业修养

专业修养,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歌唱者的专业性和技巧性的锻炼。专业修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科目:

a)歌唱理论知识的学习;

b)发声训练、发声方法、练声曲运用、声乐作品练唱;

c)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试唱练耳、和声、曲式等的学习;

d)学习键盘乐器,主要以钢琴为主;

e)学习舞台形象与演技,掌握表演的基本原理;

f)学习音乐史以及其他艺术的各种体裁。

②文化修养

对于一名歌唱者来说,除了有基本的音乐方面的训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深厚全面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是同等重要的。歌唱者可以通过多读古文诗词、文学作品和美学、哲学书籍,发掘音乐与文学、史学、哲学的共同之处,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领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不断提高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有了理解才有感受,才能把内心的感受赋予音乐表现之中。为什么同一首作品,有的人能演绎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而有的人却无法引起共鸣?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全面了解歌词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其真正的内涵。因此,歌唱者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加深文学修养,提高文化素质,来生动地表现歌曲,深入细致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韵味,更好地揭示音乐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更好地表情达意,进而自己激发内心的歌唱热情,艺术地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

良好的文化修养的依托,也是一个演唱者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越是追求文化修养的人,个人素质相对也就越高,则眼光也会更加长远,不会固步自封,那么他的追求和成就也就会更大。当一个演唱者凭借不俗的文化修养达到“美”的境界,那他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魅力,能够撞击人的心灵,使人为之动容。

三、歌唱者修养的学习

①学师的风范

我们常见的许多声乐大师中就有很多德艺双馨的典范。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生于西班牙,长于墨西哥,他不仅能唱意大利语、法语歌剧,而且可以用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演唱;他不仅可以唱抒情性男高音,而且可以演奥赛罗这样戏剧性男高音角色,演技全面,才华横溢。他的一生不断在追求着新的知识,迎接着新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提升着自己的修养素质,在影响和陶醉着一代又一代的爱音乐的人。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他出身贫寒,家境低迷,却一直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在他身上充分验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古训。在经历艰难而获得辉煌成就之后的他,并没有在学习的道路上止步。他对艺术有独到见解:“声乐表演是一种文化体验,是一个人文化感应及知识底蕴的外射,是审美能力、健康心灵、深厚情感及博大心胸的告白。”他除了修习音乐,还开始学习国画,他表示“艺术原本相通,学习书画既可以增强文化底蕴,融会贯通后还能帮我创作更多好的音乐。”正是这样谦虚好学的态度,造就了这样伟大的歌唱家,世人给他的拥戴和赞赏指示着他的音乐生涯就是不断地提升修养和艺术水准、审美能力的过程。

上述这些歌唱家们的个人艺术水平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之所以能登上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除了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他们凭借自身浓厚的文化修养在对作品进行完美的诠释。

②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

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曾在他的传记中写到:“空闲时,我用来读书……音乐学院里得到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读书的意义于他来说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渊博的学问家,而是想在书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正是由于他年轻时的这种攻读,为他后来成为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师奠定了基础。

在近几届的青歌赛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暴露出的文化素养欠缺的问题。选手们在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音乐素质上,要么是眼界狭窄,要么是知识不足。特别是有些原生态唱法的歌手竟不认识中国的国旗。难道原生态唱法的选手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做“文盲”吗?即使是一些基础性的常识题,很多选手也会被难住。有人以为“焚书坑儒”是铁木真的“暴行”,甚至有人答到“伦敦”是“法国”的首都等等。因而有评论家说:“文化底蕴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制约歌唱艺术高深发展的严峻问题。”一个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歌手,唱出的歌曲也只是淡然无味,更别说拥有更高的声乐艺术的造诣。

所以,歌唱者的修养的学习,应在注重专业上和技巧上的提升和突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学习。聪明的歌唱者应学会在对音乐形象的感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对音乐韵律的表达和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积累中增强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美感,领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自身文化底蕴,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操,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美)塞激厄斯•卡吉著.论学习歌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8

[2]王次昭.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孙焕英.歌唱不是唱歌.《人民日报》.2000年08月05日第五版.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3

一次,一位京城来的名师到南京献课。课上到关键处,这位名师为展示自己的“点拨”“启发”之功,竟然将问题的答案写在手掌上,然后借着递话筒之机,直接“屏显”给学生。结果,这一举动引来台下听课教师的一片哗然与公愤。

因为没有亲历现场,所以对此事颇为怀疑:这不是忽悠人吗?名师怎会干出这等事来?然而,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朋友听时,他却不屑地说,这算得了什么,有比这更绝的呢――

“去年,我们学校承办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位名师来校上课。原定借的是我们班,可活动前一天,这位名师到班里来了解学情时,发现学生的反响不是很热烈。于是,他找到校长,希望借一个语文底子好一点的班级。校长有些为难,说这已经是最好的了。怎么办?名师想了一个‘绝招’。他对校长说,在剩下的几个班里选出40个思维活跃、举手积极、成绩优异的孩子,临时组成一个班级,同时告诉这几个班的语文老师,课前一定要指导好这些孩子,确保上课的效果。于是,活动那天,这样一个‘混搭’的班级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名师自然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学生也是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观课教师更是心潮澎湃、掌声迭起。一堂好课就这样诞生了。只是,谁也不知道,这样的好课究竟是怎么诞生的,这样的名师究竟又是如何炼成的。”

朋友的故事让我瞠目结舌,久久说不出话来。

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旦离开了这个“真”字,也就意味着走向没落、走向消亡。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伪语文”开始泛滥、“假语文”开始猖獗。那些举着课改大旗、喊着生本口号的名师们,却一心想着如何用作秀来夺人眼球,如何拿噱头来博得掌声。于是,课堂成了舞台,教师成了演员,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异化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和陪衬,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讽刺与悲哀。为此,一些有识之士不无痛心地高声疾呼:“让语文回归本真!时代需要真语文!”

其实,我一直以为“真语文”是个伪命题。真实、朴实、扎实,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何须另立新名,再整出一个“真语文”来。然而,在“伪语文、假语文”大肆横行的今天,呼唤“真语文”却又显得如此的必要与迫切。

前些时,有幸参与了一场磨课活动,其中一位名师的诸多“课堂宝典”着实让我大开眼界。比如――

学生批注时,教师要一边巡视,一边记下哪些人写得好、哪些人写得不好,等到交流时,让那些写得好的人来回答,这时往往能获得听课教师的青睐;

指名朗读课文时,一开始要让读得不太好的人来读,等教师指导后,再请班里朗读最好的人来读,这样就能看出教师引导的效果;

找一个朗读不好的学生读课文。虽然读得不好,但不要放弃,要有耐心,要舍得在他(她)身上花时间,这说明你的教学很人性化,很有人文关怀;

……

恕我愚拙,教了近20年的语文,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课堂宝典”,而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样的“宝典”竟然出自一位众人敬仰的名师之口,着实让人唏嘘感叹。

当然,名师之所以为名师,自有其过人之处。然而,如果其“过人之处”仅仅是耍一些花拳绣腿、搞一些投机取巧、走一些歪门邪道,那么,名师之“名”也就难副其实了。

行笔至此,忽然想到王崧舟老师说过的一段话:

“所有的优秀教师,所有的名师,他最终在课堂里面所呈现的,其实就是他的文化底蕴。他的魅力来自他的文化底蕴,他的吸引力、创造力乃至竞争力也来自他的文化底蕴,由底蕴来筑基,这个‘基’就是冰山的基座,冰山的基座越庞大,那么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就可能越高。”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4

1、练扎实的绘画功底

中国花鸟画和陶瓷艺术装饰同样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二者一脉相承。花卉、禽鸟作为自然的象征,无论在绘画领域,还是在工艺美术领域,都是长盛不衰的题材,陶瓷装饰艺术也是如此,在陶瓷艺术装饰中,通过对传统花鸟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文化底蕴与绘画技巧,对自己今后的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陶瓷艺术装饰中,花鸟画装饰手段以其自由洒脱、自然,不拘一格的独特艺术魅力在陶瓷装饰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中国艺术文化中,国画写意花鸟与陶瓷装饰借鉴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及其它艺术宝贵经验,并以创造意蕴深邃的装饰艺术为目标。原始陶瓷花鸟装饰曾产生和促进了绘画传统花鸟的生成与发展。花鸟画成熟后,其引导陶瓷花鸟装饰走向了繁荣。可见花鸟画与陶瓷装饰艺术历来是相互相承、共同发展的。

2、提高传统文化底蕴

学习传统花鸟对自己了解中国的花鸟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墨客艺术创作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一直以来都为中国历代画家所爱,清代郑板桥对竹的喜爱可谓众所周知,郑板桥正是偏爱其精神,所以在其作品中通过竹来表达自己坚强人生意志及品质。另有花鸟画中的飞鸟走兽。王恩怀的《春在自然中》,通过对牡丹的深刻了解,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世界。但凡能在中国花鸟画上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画家都是通过对花鸟的赞美而把画家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大自然的飞鸟走兽中,从而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寄情于物。再如中国已故的陶瓷艺术大师胡献雅,他在其艺术生涯中以画会友,广结翰墨之缘,与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过从甚密,成为事业上的知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积学致远,终于跻身于大家行列。观胡献雅作品犹如见其真人,作者正是由于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底蕴的了解才能在艺术创作时得心应手。

3、丰富表现手法

传统花鸟在陶瓷绘画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成功的陶瓷画家必须学好传统花鸟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不乏单一。如果在创作的时候发觉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正是由于在传统花鸟上下的功夫不够深。随着时代的转变,现代陶瓷画家更新了自己的创作观念,拓宽了创作题材,榕树、杂花、田野、蔬菜、水果、珊瑚等在传统绘画中不曾出现的对象也成了创作的题材。还有一些画家从自己画面装饰性的要求出发,大胆夸张变形,不受物象自然形态的束缚,但这都必须在具备扎实功底的前提下,才能游刃有余地创作出各种体裁。使内容更加丰富。

现代陶瓷画家已努力避免陶瓷创作中的模式化,更新了“随类赋彩”的观念,改变了以“分染”、“罩染”为基本手段的“三矾九染”的过程,开始吸收西洋画的用色方法,以统一色调处理画面,注意黑白、色相、冷暖对比等关系,使画面丰富又不失统一。与传统工笔画家不同的是,现代的陶瓷画家大多都经过美术院校的学习,汲取了许多西方的绘画营养,有着坚实的造型基础和色彩修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写实再现能力,提高了陶瓷绘画创作汲取现实生活的视觉能力。再加上对色彩的感悟,促使陶瓷绘画创作的色彩向现展。

由于现代陶瓷花鸟画创作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工具材料等方面的拓展,使得新的审美境界逐渐形成。以扩展空间来扩大花鸟画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变小情趣为新意境,通过画面内容触动心灵,提升观者的艺术感染力,传达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罗晓聪先生首创的青花剃花工艺,将如梦如幻的中国乡村景象表现得生动自然,却又不乏意境,其作品近年来深得广大陶瓷收藏家的亲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在代代相传的艺术实践中,陶瓷绘画创作的花鸟画取像单纯,多为主体描写。多具诗情化,借助联想构筑充满感彩的诗境,以求“画外有情”。在追求“似”与“真”的前提下,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令其栩栩如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菊生教授被业界所认知,除了他创作的典型风格外,更重要的是他在陶瓷界首创的“高温颜色釉装饰工艺”为艺术陶瓷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李菊生就投入到对高温颜色釉新技术的研发创作中。20年来,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由于失败率极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使五彩斑斓的高温颜色釉装饰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大众,他不惜将不完美的试制作品砸碎,变为一堆堆五颜六色的瓦砾。这种技术大大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语汇和表现手段,使艺术陶瓷的装饰效果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花鸟画与陶瓷装饰艺术共同发展,相互促 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写意花鸟画与陶瓷艺术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笔花鸟画的语言形式在近几年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长,在各国与我国文化艺 术的频繁交流中已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洋绘画的冲击。如何较好地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吸取优良传统又发展自己的独立个性已经成为了现代画家们努力和创新的首要目标。画家们不仅要延续古代优秀传统,也要对这一画种进行创新与开拓,赋予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这些问题使得现代工笔花鸟画画家,在对传统的继承突破中形成了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多元素,为以后陶瓷装饰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句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敷衍了事。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逸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中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的把握。

课外知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此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高中生加强课外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增加课外阅读量。高中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扩充阅读学习。比如《马桥字典》就是文学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学作品,高中生既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品味作者的文化底蕴,还可以扩充课外知识面,了解一些课外知识。2.适当参加课外活动。高中生可以适当地参加兴趣小组、科学小组、文学小组等等,在小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3.观看适量的影视作品。一些影视作品中将历史名人、战争等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方便高中生理解。

扎实的文化底蕴范文6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广大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较佳的促进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今贤文、《三字经》《论语》等),对于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较为有利,甚至还会对小学生日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实时优化调整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无疑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经过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衍化,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若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底蕴,那么必将能够较好地激发广大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第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广大学生系统、完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应措施

1.吃透教材,归纳整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于为广大学生打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这也是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对教材和教学大纲予以紧紧地把握,耐心解疑、详细讲解。只有学生具备了过硬、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之后,再加以点拨指导,尤其是要在他们的头脑中串联起新旧知识,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够达到迁移互惠的效果,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的内容时,教学可以采取这样的讲课方式。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曲与“母爱”主题相关的和缓音乐,然后,再以缓慢且饱含感情的语调来向学生细细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各位同学,老师今天要给大家说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搬家的故事,但和我们平时生活中所遇到的搬家是不同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同学叫作孟子,他的妈妈为了能够给孟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不辞辛苦地先后多次搬家……那么这个故事就是‘昔孟母,择邻处’的出处。我们大家一起想一想,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我们的母亲为了我们付出了多少母爱?”这一下就让整个课堂气氛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大家纷纷抢着发言,抢着说对于“孟母三迁”的思考,教师再适时引导:“孟子的妈妈为了孟子将来有出息,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付出了她全部的爱,而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妈妈也都是如此,为你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不图回报。”紧接着,教师就可以抽选几位学生登上讲台来讲述他们母亲对他们的爱,整堂课程下来,每一个学生都眼圈湿润、眼含热泪,在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母亲的爱。

2.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就离不开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真心地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听取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感悟,体会学习的真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索、发现、体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勇于在大家面前将个人的意见、建议表达出来,通过多种措施来为广大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性。

3.采用科学授课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