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文1

一、宏观调控及其客观必然性

宏观经济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与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国家宏观调控就其本质和基本内容而言,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干预和引导,它以市场机制自身的存在充分发挥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为前提。宏观调控是补充市场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市场的功能;离开了市场经济本身,也就无所谓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性质。为了把握住这一基本性质,必须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就是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与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在这一概念中,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则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和客体;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是宏观调控的目的;主要运用间接手段进行引导和调节是宏观调控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和发挥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无一例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1、从微观领域看,“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深刻原因。市场机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也就是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失业等社会问题;市场机制不能维护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保护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给风险性投资带来一定的障碍;市场机制难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和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容易造成收入分配上的过分悬殊;市场机制不能克服规模经济与垄断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缺陷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是无法弥补的。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使国民经济均衡发展,需要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2、从宏观领域看,市场经济本身还存在着“市场失衡”,从而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这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济不稳定,既可能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表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微观经济的不稳定,必须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要么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要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市场机制自身的内在缺陷的局限性,是导致经济失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是:

(1)市场调节具有微观性。市场调节是建立在各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之上的。而这些微观经济主体,一方面在市场活动中不可能事先就洞察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并根据这一全局来决策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它们都从自身微观经济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不可能完全符合社会整体经济运行的需要和宏观经济利益的要求,甚至可能与社会宏观资源配置合理性要求相违背。这样,市场调节难以实现宏观总量的平衡和总体结构的合理。

(2)市场调节具有暂时性。市场调节是通过市场各种要素(价格、供求、竞争)相互作用实现的。集中表现是:供给与需求通过竞争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在这里,供给与需求是动态的,价格也是动态的。市场在动态的价格下使供给与需求暂时趋于平衡的状态。由于市场各种要求都处于经常变化之中,这种平衡状态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市场调节只能一次性地,暂时地解决供求矛盾,而不能使这些矛盾得到比较长期的解决。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市场调节是在矛盾或问题发生之后进行的一种调节,这种调节具有滞后性,是“马后炮”式的调节,有一定的时间差,加之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充分,因而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运行的无序和混乱,造成社会经济的频繁波动和资源浪费。如我国彩电、冰箱的生产,时而严重供不应求、时而又严重积压等,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反映。

(4)市场调节具有分化性。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然是优者获利多,劣者获利少,甚至亏损被淘汰。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会使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甚至造成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正因为市场经济存在以上缺陷,不能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所以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3、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这是因为:

(1)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信号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要形成总供给与总需要大致均衡的市场状态;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法规体系,等等。显然,在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仅靠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这些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而只会导致市场混乱,使社会经济运行走向无序。这就需要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推动这些条件的加快形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而不是违背某些基本的社会制度目标,如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等。很明显,单纯的市场调节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这些基本的社会制度目标。所以,由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了。

4、宏观经济调控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它们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性和平衡性。而这种协调一致的配合仅靠市场无法实现,必须有站在全社会高度和从社会全局的利益出发的政府,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步走出国界而形成了国际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分工更为复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各国政府必须加强对国内外经济的协调,促进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政府职能的弱化,政府在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面前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实施和评价宏观调控工作的主要依据,决定着宏观调控的内容和重点。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多元的,是由诸多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其具体内容如下:

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就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这一总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目标和经济结构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总量目标是在供需平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无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还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制订符合实际的总量增长计划,避免经济过冷或过热,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结构目标是在总量增长前提下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调整地区结构,克服地区间条块分割所造成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互补的地区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是通过具体目标体现出来或得以实现的。有关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具体目标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明确规定,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1、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总量上的增长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基础之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增加就业。

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使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业。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慎重掌握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通过促进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发落后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企业和个人可以在较为稳定的价格预期下安排生产和消费,促使经济平衡增长,避免大幅波动。而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带来价格的紊乱,影响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特别注意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之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另外,长期的财政预算不平衡和国际收支逆差也会导致币值不稳,应注意综合、协调、平衡采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文2

《经济生活》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经济生活》从形式来看很散,考生很难对其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因而各考点显得多、乱、散、杂等特点,复习中疑惑点也很多。因此,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笔者认为,把握好以下“一二三四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经济生活》的“命脉”:

“一”即把握“一个核心问题”――市场。市场是商品(包括劳务)交易的场所,是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经济活动参与者(公司、政府、劳动者、消费者等)的舞台,是检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主要指公司)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块“试金石”。这就要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把握和尊重市场规律(价值规律),遵守市场秩序(市场规则、诚实守信、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完善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等),利用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即弄清“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来发挥调节作用,它具有及时、灵敏、准确的特点,促使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而且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和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有形的手”),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尤其要以经济手段(具体表现有:财政、税收、价格、消费、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和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为主,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主要目标,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三”即挖出“三个发展动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生命在于创新。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2)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需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由于我国坚持了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等基本原则,这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文3

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世界主要经济体多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有些国家甚至负增长。我国虽然仍然保持较快速度的经济增长,但也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危机的产生主要就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失衡造成的。如何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各行各业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对这两者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者在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为正确处理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的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功能 政府功能 关系 分析

如何定位和适度调整好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的关系,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重大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分析研究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失灵和政府调控的缺陷和失灵的基础上,对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的关系加以经济学模型分析,从而提出科学处理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关系的一些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市场机制的缺陷分析

(一)市场的天然垄断性

由于市场竞争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优胜劣汰的过程;这个优胜劣汰过程的形成,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参与竞争的主体通过对生产成本的不正当性地压低造成的。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利益的需要形成垄断组织,操作了市场定价。这种垄断的形成往往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自觉克服的,这就会导致垄断权力的滥用。典型的表征就是,一部分企业获得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使得大部分企业由于没有成本优势,成为了被淘汰的一方。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发展成为了少部分经济寡头受益、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受损的过程,这显然是需要市场机制之外的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

(二)市场配置非最优性

从市场经济理论上推断,市场机制在理论上可以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但是看似完美的一整套市场机制在面对不同利益诉求的市场主体时,其配置的效益就必然会大打折扣。比如,对同一生产原材料的采购价,一些厂家采用非市场交易手段比如变相垄断,取得较低的采购价,在生产技术和宏观政策环境基本均等的情况下,其他生产商的生产成本将会被迫抬高。显然,这种配置过程无法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这是帕累托最优理论在实践中经常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三)市场偏好非公共性

市场主体不是由一个个“上帝”组成的,而是由首先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普通人组成的。这就导致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时,天然存在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是,作为一个社会,要实现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分配的整体平衡,这就必然需要有这样一个机制,这个机制能够保证提供绝大数民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但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仅仅靠市场的自发供给是难以有效实现的。

(四)市场信息不对称性

在实际的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由于每个市场主体掌握的信息、资源不一,这就必然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和资源的不对称非常容易引发商业道德和诚信危机,进而阻碍和损害社会各种资源实现配置效益最大化。信息的高效共享和资源的通畅流通是确保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但是这个“前提”市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其他手段的辅助,才能充分保证。

(五)市场导致分配失调性

由于市场的天然垄断性、资源配置的非最优性、产品提供的非公共性以及市场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财富难以实现公平分配,容易出现贫富分化,使经济发展效益难以有效转化为社会效益。尤其在经济危机时期,这种分配的失调性非常容易诱发社会危机甚至政治危机。

政府调控的缺陷分析

(一)由政府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导致调控效益降低

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动态性和复杂性。动态性是指市场经济的运行变动性较大,大量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变化周期比较短。复杂性是指由于市场主体的多级市场关系,导致对一类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分析研判难度变大。这就给政府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及时正确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如果政府对经济信息掌握不够充分、不够完全,把握不够准确,获取不够及时,那么政策的制定就会存在不合实际、滞后等问题,进而背离甚至违背宏观调控政策的初衷,损害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由政府行政效能不强导致的调控效益降低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采取的是先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再政治领域的渐进式的方式进行的。相对于市场经济改革的迅猛发展,行政体制的改革推进相对较慢。许多行政部门和行政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比较欠缺,应对和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够,这就导致行政部门在制定和推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效率和效能比较低,导致调控的效益难以有效显现出来。此外,部分行政官员经受不住经济等利益的诱惑,利用特殊的职权和职务之便搞“权力寻租”,以牺牲公共利益的代价换取个人“丰厚收益”,严重扭曲了调控政策的目的和意义。

(三)由行政体制改革导致的调控效益降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职能部门。比如,为了有效提升行政效能,严厉遏制权力寻租现象,政府设置了许多机构,这导致行政机构日益膨胀。但是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迅速增加并不必然产生高效率,相反,还经常会出现“人浮于事”、“职能交叉”、“职权不清”等现象,这导致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也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的经济学模型分析

笔者通过经济模型对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

条件A:用政府调控经济行为所需成本生产的产品数(设为X)=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行为所需成本生产的产品数(设为Y);条件B:这些产品需要所有的资源(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资源);条件C:政府调控所需成本和和市场所需调节成本是既定的。

由此建立方程:W=(Q1,Q2),其中,W是社会财富分配总和,Q1是政府用调控成本生产的产品数,Q2是市场用调节成本生产的产品数。

首先,A点位置代表的经济学含义是:由于政府调控过度导致市场调节作用削弱,即导致W1

其次,从经济运行的长期考察看,经济保持健康、协调的良性状态总是相对的,而经济不协调发展是绝对的。这就导致X∶Y比例值处在激烈的变动中。当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趋于完善,信息技术等提升生产效能的重要手段愈发达,X值将大幅变小,即政府宏观调控成本大幅降低,其节约的成本将促进政府宏观调控效益持续放大,在这种良性状态下,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将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于是就形成了政府调控能力和市场调节能力的“双提升”,如图2的L1上的点的连线,这条连线斜率的变化揭示的正是上述经济学意义。

再次,当市场发育愈发成熟,整个经济体内部的主要产业呈现高度专业化发展态势,市场经济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时,同样可以得出结论,即Y的比值将大幅降低,也就是说市场的自我调节成本也将不断降低,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的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必然导致政府调节成本的降低,于是就形成了政府调控成本和市场调节成本“双下降”,如由图3中L2上的点的连线,这条连线斜率的变化斜率变化揭示的正是上述经济学意义。

最后,如果政府调控成本和市场调节成本降低的比例是相同的,那么X∶Y将保持不变,如图4中L3上的点的连线,这条连线的斜率变化揭示了这一经济学意义。

科学处理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是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政府宏观调控所占比例与市场机制作用所占比例尽管可能不一样,但只要它们所占比例相对较大,那么整体社会效益就会不断提升。

二是在市场经济发育愈发成熟、各大主导产业以及信息技术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只要政府宏观调控的幅度、力度和范围不断缩减,市场发挥作用比例缩小,整体社会效益将不断提升。

三是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对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两者必须在一个合理的边界内,否则,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这个合理的边界就是一个等式:政府宏观调控所需成本-市场机制资源配置所需成本等于0。

综上所述,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政府必须在充分尊重和运用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好和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调节之间的关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只有实现良性的合理科学的互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均衡健康的发展,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效益,从而不断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寿福.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历史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1)

2.黄泽海.解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五个维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丁艳华,霍军亮.如何应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源的流失[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4.王玉玲,唐华陶.城乡统筹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28)

5.达鲁.谈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督[J].行政与法,1994(4)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文4

【关键词】市场经济 事业单位 经济管理 职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政府已经不再是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参与者,而是作为服务者和调控者来对市场进行宏观上的管理。因此,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面临着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不仅仅在于中央政府,更重要的是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如果一个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及时、科学、规范,那么,这个地方政府就能发挥良好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相反,如果一个地方的政府不能及时转变职能,或者职能的转变不科学、不合理,那么,政府就会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主动转变职能,并且在职能的转变和使用时都做到适度,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并不断完善

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后才真正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晚,形成的时间比较短,缺少充分成长的过程。这就导致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不够健全,存在着很多缺陷和误区。但是,我国并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市场经济自由发展、自我完善。而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例如盲目性与自发性,导致市场经济必然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历次的经济危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又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即可以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教训,总结经验,避免可能会发生的经济危机。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以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弥补市场自然调节所存在的不足,从而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与市场秩序。而我国政府也一直很重视政府职责的转变,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来对市场进行调节,以此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合理调配市场资源,避免生产不足与生产过剩,提高就业率,并通过这些方面从整体上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但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在一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尤其是在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市场资源等方面的配置上,政府的行政干预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一些大型的项目审批过程中,政府甚至进行直接干涉。一旦政府缺失了必要的监管机制,又没有对行政进行公开化,就会使政府的行政权力滥用,产生腐败现象。另外,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是总能起到预期效果的,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呆板、落后,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完善,就会使宏观调控失去应有的效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达不到原来的目标,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政府必须不断地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变直接行政干预的作风,并提高行政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这样,才能使宏观调控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垄断行为

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市场资源会向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聚集,使这样的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垄断行为。垄断行为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市场竞争的平等性,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时,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垄断行为,为市场竞争的公平、平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价格的变化。垄断现象一旦产生,就会使供求关系失去对价格的调节能力,价格由垄断组织决定而不是由市场来决定,市场的竞争机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垄断组织的定价会高于在竞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价格,从而从中牟取暴利。长此以往,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更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垄断的产生源于市场调节的缺陷,因此,市场调节自身很难对垄断产生抵制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用行政手段,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垄断行为予以打击和制裁,维护市场竞争的平等性,维护市场秩序。在打击垄断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要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地方政府要积极配合中央政策,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对于一些与中央政策相违背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以此来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与平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主动公开行政行为,接受监督,这样,才能使政府的行为更具有公信力。

三、调节收入分配,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收入分配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变成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形式。这样一来,就会拉大收入差距,甚至产生收入相差悬殊的现象。而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与分配方式的发展,因此政府必须转变管理模式,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现代化政企关系。将政府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成为服务者,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转变自身的职能,关键是要转变观念。传统观念都把政府当作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但是,这样的观念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的服务者,要对该由政府进行管理的方面加强管理,对于不该管的方面,要转移出去。政府应做到不错位、不越位,还要在处理事务时做到到位,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和宏观管理上来,将服务工作做到实处。

四、提供社会公共物品,完善公共服务职能

我们政府部门大多能积极转变观念,努力为发展经济提供服务。但也有一些单位为了本部门的利益不肯放权,导致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定化,使党委、政府的决策不能及时有效贯彻,出现“中梗阻”现象。一些民营企业对之反映比较强烈,他们用四句话形象地归纳:服务就是收费、检查就是罚款、办事就是增人、用权就是整人。“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激发市场投资活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这是今年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推进的十项改革任务之一。因而,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有关部门要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省级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总载体,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先试先行:帮助搭建公共创新、院地合作和产业集聚三大平台,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民营经济从“低小散”向“高精特”转变;建立和完善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投融资、节能减排的约束和交易三大机制,促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推进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对内对外、走出去和引进来、北上和南下三个并重,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推动民营经济从内源型向内外源并举转变。工作中及时总结完善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新特色,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由于市场经济自然调节所存在的不完善,我国的政府、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做好宏观调控,发挥经济管理职能。同时,还要把握好尺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手段,来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这样,事业单位与企业才能结合成为有机、统一、协调的整体。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文5

宏观调控是为防止市场经济自发过度波动的缺陷,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避免经济大起大落,通过对货币、财政、外汇等收支总量等的调节与控制,实现经济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受市场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不可避免会出现过热或偏冷趋势,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

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眼下这一轮的宏观调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或新难题,由于环境与机理的不同,使调控政策实施的难度加大,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控制房地产价格过高增长、提高利率控制投资过热等调控政策迟迟未能奏效等等。如何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实现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难题。

这些难题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过于频繁;行政手段调控过多;既定增长结构的刚性制约;判断经济过热或投资过热的标准缺失;调控的灵活性与坚定性之间存在冲突;中央调控与地方“逆向调控”的博弈;对宏观调控重点或过热原因的认识存在分歧明显等。

这期“特别策划”刊登的几篇文章对新形势下中国式宏观调控难题进行了独到的探讨,对当前调控中需要警示的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讨论的内容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宏观调控的本来意义,如收入分配、产业结构、政府职能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相对频繁地宏观调控,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有着其存在的天然合理性。在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只能是“走钢丝”,太“热”了,适当地压一压,太“冷”了,适当地促一促,并最终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成熟,过渡到一个稳健的发展状态。现阶段我们的宏观调控应当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但不能排除行政手段,原因在于我们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一些主体,例如约束软化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还不会对经济信号作出灵敏的反映。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指出,许多人指责宏观调控过多地运用了行政手段,但那不是问题的根本,根本在于重点调哪里。比如,中央提出防止经济由“偏快”向“过热”发展,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而一些地区投资增长一旦开始回落,地方政府马上会采取各种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投资,人为地阻碍经济的合理调整。在这些地方政府的工作中,经济增长只能加速或保持,而不能放慢。“防大起大落”变成了中央防“大起”,地方“永不落”。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教授指出,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情况下,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改变目前增长结构中不合理的东西。在这里,第一需要重视的就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增长结构,这是一个影响全局的问题,宏观调控效率遇到了既定增长结构的刚性制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指出,搞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的冷暖和要素配制的余缺,市场都有自我调节机制。治大国如烹小鲜,政府应该冷静观察、谨慎出招,给市场调节留有充分的余地,千万不要代替市场调控,急急忙忙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认为,看上去未必那么规范、合乎经典的中国版宏观调控,更多带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却能产生出喜剧效果,将中国经济推向最好的增长局面。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范文6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不同概括方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界对政府经济职能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职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发挥政府经济职能作用的问题,理论界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主要职能。

2.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职能。党的以后,我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前一时期可以称为转轨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的本质还表现为计划经济,但市场经济的成分不断强化。这一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代表性观点是“三职能论”。即认为政府具有分配、调节、监督三大职能,其中分配职能是基本职能,调节和监督职能是派生职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我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九项:一是管理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二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方针和政策,并据此制定和实施资源开发、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等全局性方案,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其它必须由国家统一决策的重大事项;三是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调节,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四是对垄断产业加以必要的管制,使市场价格体系能够有效发挥配置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功能;五是对有成本溢出或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行为如环境污染加以必要的管制,对有效益溢出或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如教育、科学研究等予以必要的资助,以减少妨碍市场正常运转的外部性问题;六是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因公共产品短缺而引起市场运转失灵;七是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八是制定市场交易规则,推动市场体系发育,发展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九是组织和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的重大项目,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顺利进行。

三、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及实现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上述各项政府经济职能,概括起来就是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职能又可以概括为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及其实现途径

国有资产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首要经济职能,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划分,运营状况评估,收益分配享有和资产的处分归属等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和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五种实现途径:一是国有资产登记,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为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以及各种组织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权利,而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确认;二是国有资产投资,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作为国有资产的代表,对经济组织进行参股、控股;三是国有资产收益分配,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部门依法对国有资产所产生的收益进行分配;四是国有资产稽核,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实或评估经济组织占有国有资产的实际数额;五是国有资产处分,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依法对国有资产进行最终处分。

2.市场监管及其实现途径

市场监管是国家为控制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的微观介入。就我国目前的市场监管而言,要实现有效监管需从两种路径人手:一是从不需要监管的领域退出;二是对需要监管的领域综合运用各种监管手段,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有效竞争。要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统一计划、配置人财物的权力模式,将这种职能切实交还给市场。对于政府在微观经济中的一些审批权、管理权、制约权也应取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监管的加强是指对市场应当介入的领域,政府应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有效监管,弥补市场失灵。

3.宏观调控及其实现途径

由于目前我国要素市场的培育还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和工具还比较单一,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预测、监控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以确保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体途径可选择:一是制定经济计划。就长期经济计划而言,加强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是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和途径。就中期计划而言,主要是指项目规划,项目规划应依中期规划制定。二是调控的方式应转向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方式严重地挫伤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的宏观调控方式进行了改革。整个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仍是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但是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三是调控手段应由实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4.公共产品的提供及其实现途径

提供公共物品组织和实施公共物品的供给,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按照物品本身的性质,合理确定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范围,恢复私人部门对纯私人物品的生产和供应。同时,按照效率原则,将相当部分的准公共物品交给私人部门生产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