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1

【关键词】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比较复杂的,正在面临着“双重转型”,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转型,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双重转型”的实施对我国当前发展形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予以重视的。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采取的措施主要表现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代表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是经济发展的大体走向。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就是“双防”,也就是说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另一个就是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的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其发展速度,并且集中精力确定稳健的财政政策,制定适当的收紧和适当的控制,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现象的发生。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应该通过各项会议的召开确定出宏观经济政策的整个基调,制定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过热以及通货膨胀的出现。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据调查,在2003年――2007年,我国的外贸出口呈现增长状态,增长了差不多29.2个百分点,在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而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外部需求也跟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量在第四季度度的时候开始下降,平均增长下降4.2个百分点,这就情况的发生也就说明“出口”在幅度下降。而在此时,就需要对以往的政策进行改革,如果一味的维持原来的政策我国的投资增长就会被约束,也不利于国内的消费,特别是在买房或是其他生活或者工作的方面又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因此,就此问题来说,出口进口等会出现减速的状态,并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这时候在2008年,经过会议,协商之后决定实施“一揽子”计划,也就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将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变为积极,这也就使得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发生了变化,转换成了适度宽松。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不仅是宏观经济政策方向性的调整,也是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做出的适合宏观经济发展的措施,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国民收入都有很大的益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调整,让我过能够有效的、合理的应对国际方面的金融危机,也让我过的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有了很大的调整,从根本上说,这是有利于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一项措施。

二、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持续的调控下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也就是经济怎张速度不断加快甚至出现较快的形式,增长的环境相对的比以前宽松,从而使得经济效益比以前明显,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就说明宏观的经济调控是有很大效果的。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宏观的经济调控也取得了比较然人满意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形成了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这就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经济的最好发展迎来新的时机与机遇。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不是每一步都是这么让人看好,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比如: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存在着“三过”的现象,即运行速度过快、贸易额度过大以及货币投入量过大。这“三过”的伴随发生会引起通货膨胀的出现,也会让增肌增长的过热增长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构成一种威胁。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也需要适应世界的发经济发展速度,不能一味的运用以前的政策,在稳健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快速发展,因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很容易就会牵扯到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性的影响是很难改变的,因此我们也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重视自身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宏观调控政策将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政府将两个“防止”作为经济调控之中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同时,也运用相当大的力度将信贷调控目标进一步收紧,为的就是将调控手段进行创新的同时,让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从而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我国的稳健财政政策为哦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帮助我国在国内外俄经济发展中赢得好评,也让我国国民的医疗、养老、卫生等方面得到很大保障。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强化作为宏观经济的一大特点,不仅将我国的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也在投资方面防止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特点是呈现止跌趋稳形式的,要注重经济的发展方式,尽最大努力制定出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这样不仅能够更多的着眼于经济转型,也能让我过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通过贯彻破产制度等制定新的调整方针,使得经济M入新的发展态势,争取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2

1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宏观经济学,或称之为古典宏观经济学,萌芽于17世纪中叶,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前。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首次从宏观的角度观察经济运行状况,并发表了西方经济学中第一部以宏观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赋税论》[1]。

在此之前,由于新航路的开通,商品交换变得日益频繁,交易半径不断扩大,商品交换产生了巨大的财富,由此产生了重商主义学说。重商主义认为,财富来源于商品交换,而贸易顺差是财富的源泉,因此应鼓励出口而抑制进口。但随着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发展,英国迅速走向富强,尤其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作为新兴产业资本利益的代表,威廉·配第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对经济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提出劳动价值论,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价值。

《赋税论》深刻阐明了税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威廉·配第认为,税收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土地的租用。政府可以利用税收实现资金在各领域的合理分配,从而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社会财富。

同一时期,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发表著作《经济表》,强调利益来源于农业,并对国民经济结构做了系统描述。随后,古典革命的爆发极大促进了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率先提出了“经济人假设”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并指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宏观经济的运行,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提出深刻的见解,并对现行政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为后来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1凯恩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主要标志。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经济陷入困境,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推崇的自由放任主义难以给出大萧条合理的解释,更无法提出有效的经济措施使经济回暖。这种情况下,凯恩斯适时地提出了应由国家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观点。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总是小于储蓄,因此造成了有效需求的不足,而资本主义市场不能自动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因此,需要国家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扩大需求,以政府的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这种政府带头刺激消费的行为有利于带动社会闲置资金投资于生产,使市场达到供需均衡的状态,进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解决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来自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就是说,就业量的多少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等于商品总需求价格时的商品需求量。当需求价格小于供给价格,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即供过于求时,资本家就会降价或减少生产,进而造成员工的失业。而在短期内,商品的成本变化幅度小,因而商品的总供给几乎是不变的,这就会造成商品价格的下降。因此,是总需求量,也可以说是有效需求量的大小,决定着就业数量。一旦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出现失业问题。

另外,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三大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这三大规律决定了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消费倾向规律解释了这样一种状况:当收入增加时,人们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储蓄,从而降低消费的百分比,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投资需求则取决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即投资越多,收益率越小,当收益率低于利率时,投资者将停止投资转而进行储蓄。另一方面,利率又取决于流动性的大小,人们对流动性的追求,会造成利率的上升,这也阻碍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由此引发的投资需求不足会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产生大量失业,从而爆发经济危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利用宏观调控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产物,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而这次的“凯恩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2.2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不足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很可能就是导致这次“滞胀”出现的根源。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由此得以迅速发展。

与凯恩斯主义相反的是,非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来稳定经济,而不需要国家的过多干预。

货币主义是非凯恩斯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强调:市场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由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会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而国家的干预打破了这一均衡,必定引发经济的动乱。

同时,货币主义强调了货币的重要性:货币供应量决定了物价水平,影响了经济活动的进行。因此,货币当局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从而保持经济秩序的稳定。货币政策的提出为国家解决“滞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了货币主义下宏观经济学的新发展。

2.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至今,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大量数学方法的使用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促使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技术因素作为学术研究的新手段,将进一步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趋于整合。首先是传统各学派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其界限逐渐模糊,基本形成了以新凯恩斯主义为核心,其他理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确立和博弈论的应用,为统一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微观经济学一样,宏观经济学在探究其微观基础的同时一直遵循着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理论基础很可能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就此走向融合。另外,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完善,这一理论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各国在对宏观经济学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论,将进一步丰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然而,尽管新模型能更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但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却难以取得新进展。随着市场机制的复杂化,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例如收入分配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宏观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还不完全,在经济进步的背后还存在思想突破的困难。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西方宏观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西方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之路是曲折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西方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较大差别[2]。经济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来进行经济调控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吸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部分。另外,宏观经济学的运用还有一些前提条件,这就存在着适用性的问题,也决定了我们决不能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本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有效利用。

就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而言,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是首要的任务。我国一直致力于宏观调控措施的完善,并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宏观调控实践。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进程。在此严峻背景下,中国对宏观调控政策做出了极大改变,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启动四万亿资金强力拉动内需,这些政策在避免经济衰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中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与起源是我们正确认识这门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并应用这一学科的前提。同时,我们也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地吸收和借鉴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有益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努力探索中国经济发展之路,不断补充完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效地解决当代经济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纯布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历程的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崔保春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初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3

虽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近些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恶性竞争不断出现,市场环境收到冲击,市场秩序出现紊乱、新科技产品充斥市场但相关管理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等一系列新的现象。市场在调节经济时往往是滞后和被动的。借助网络和媒体的力量进行创新行管理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强化管理力度以及舆论影响力。在传统的经济、法律以及政策手段上进行创新也会使宏观经济管理简便易行,为市场和社会所接受。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理念和对策

(一)创新性理念

1.目标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政府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理想目标,决定着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向,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依据。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也要随之变化。经济过热时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经济下滑时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观察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目标首先是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然后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另外,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年上升,居民消费行为渐趋成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加快,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成为保持平衡的关键。

2.主客体创

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本质是政府组织机构。对管理主体创新就是对政府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创新。组织创新就是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改革政府职能和工作效率。主要在监管市场运行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保持政企分开、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权责一致,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能分配,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调整专业经济部门,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可适当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还要尽量降低工作成本,以最少的部门和人员完成既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对市场新变化的敏感度,提高服务质量。

3.管理手段创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采取的所有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手段,包括软件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硬件方法有各种传媒和网络等。对管理手段的创新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发挥的水平和管理能否收到成效。

(二)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管理规范和准绳

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规范和准绳,任何创新性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法律的依据和约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强化法律地位是最重要的前提。但是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也可以适当的借助其他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2.管理手段创新

主要是利用网络和高科技产品,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加快政府管理的网络化,建立政府网站并进行专业化管理,推进宏观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将政府工作透明化和人性化,对宏观经济管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高效管理。

3.创新性对策--平衡积分卡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中存在着诸如机构庞大、冗员、运行成本过高、盲目投资公共项目等问题。这些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也不乏存在,对宏观经济的协调和管理是一种阻碍。引入平衡积分卡制度,能够有效的进行政绩评估。而且平衡积分卡涉及到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多方面的转变,它对管理组织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三、结语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4

投资跳水短期内加息已无可能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回升,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期。但去年下半年出现了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过快的现象,包括各种经济手段乃至土地政策、行政处罚等行政手段在内的宏观调控措施纷纷出台,力图使经济尽快降温。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控”是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的“主旋律”。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调控措施已经收到明显成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增幅比一季度回落了14.4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2.7%,较年初几个月的增幅已是大幅下降。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建材等过热行业的投资增幅更是大幅跳水。

据悉,钢铁和水泥的投资上半年分别增长了54.7%和56.5%,已经远远低于去年全年的96.2%和1.3倍的增长速度,也低于一季度增长一倍左右的水平。

金融机构信贷增幅指标也表明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已初见成效。6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6.2%,增幅比上月回落1.3和2.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4.1和4.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均处于央行年初制定的增长17%的调控目标内。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同期少增3501亿元,其中6月份少增2396亿元。

据分析,以上几个方面是中央用于观察宏观调控成效的指标。从目前数据看,投资增速慢下来了,银行的信贷规模也收缩了。紧缩银根的目的已基本上达到,其降速甚至还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在这种情况下,加息已没有紧迫性。其实,早在6月初很多媒体断言加息已成定局的时候,本报《经济周刊》就发表文章认为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减小。即使美联储在7月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的46年低点调高了0.25个百分点,中美之间的利率差仍然很大,可以认为,短期内央行加息已无可能。

既然不加息,电力建设的资金成本便不会上涨,这个持续困扰着电力行业神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金紧缺已经在某些地方出现,虽然利率没变化,电力企业融资的难度却是大增。

电力紧缺缓解煤电油运成关键

据悉,在本轮调控中作为风向标的最终还是上游产品价格,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价格指标。认定本轮调控是不是取得了最终成效,调控的目标是不是达到了,最终要看能源、原材料紧张的局面是否得到好转。

今年上半年,能源供应量强劲增长,全国原煤产量、发电量、原油进口量、铁路煤炭运量均有两位数的增长。但是,资源“瓶颈”约束仍很突出,能源、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求形势依然紧张,能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上半年,电力供需缺口继续扩大,电力设备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压力加大。拉闸限电的范围由去年同期16个省份增加到24个,三季度电力缺口预计可能超过3000万千瓦。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主要还是目前经济增长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虽然,高耗能行业用电增幅已经回落,但今年上半年重化工业对电力的需求持续上涨。来自中电联信息统计部的数据表明,上半年工业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74.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

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品业的用电量分别增长了31%、26%、19.8%,远远超过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

要使能源、原材料紧张的局面得到好转,固然要努力增加供给,让煤电油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高负荷运转。但是,不少专家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扬汤止沸,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缺电,还得釜底抽薪,即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高增值、资源高效利用、低能耗、区域合理布局的新型产业结构。

据预测,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将放在优化结构、加快体制改革和转变增长方式上。

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对电力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日益显现。粗放的用电负荷结构得到改变,高耗能工业拉动的电力消费高速增长将不复存在。

其实,此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根本着眼点,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平稳向前发展。根据上半年的指标分析,国家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已出台的调控措施,近期内出台新的力度更大的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煤电油紧张状况将缓解,经济增速也会略微下降,但仍处于一个上升周期内。

世异时移电力发展要“换档减速”

电力工业的独立性不如汽车、家电这样的工业部门,电力的发展需要其他经济部门的拉动,因此,电力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也比其他产业要强得多。面对中央调控下的宏观经济发展新趋势,电力发展也要作相应调整。

首先,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减缓是必然趋势,今年的用电需求增速也将是前高后低。但电力装机的增长却是与之相反的前低后高。今年1至6月份已投产装机容量1639万千瓦,下半年按计划还将投产2000多万千瓦。更远地看,目前全口径在建规模为1.3亿千瓦。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将有利于保证电力系统有足够的备用容量,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为正在试运行中的区域电力市场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但新华社的文章也指出:国家经济将回归到理性发展的轨道,电力市场增长的势头必然放慢,需求增长回落与火电项目集中投产同步发生,投资者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电力的需求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工业用电仍然占总用电量的大头,重工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还将增加,重工业用电量的比例还会上升。然而,随着宏观调控的继续,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重工业企业将越来越享有竞争优势,小型的重工业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受到挤压。这是非常值得电力企业思考的趋势,因为大型重工业企业的自备电厂率远远大于小型的重工业企业。例如,国内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的自备电厂就有一百多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几乎不需要公用电网的电。这样,用电量也许是在大量增加,但电力企业售出的电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5

1.1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管理是国家通过政策、法律、制度的形式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控制,达到在结构和总量上调节和管理的目的,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条件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措施。

1.2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侧重于模型的建立和解释,而中国的学者则倾向于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的很多西方经验直接应用在我国经济调控会形成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亚当斯密力主应该用看不见的手在主导市场,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种观点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被验证为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型,放弃对市场的干预会导致市场的无序、盲目地发展,最终会引发市场的灾难。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可以起到积极性的作用,政府将企业不愿意做、做不好、利润低的行业接管过来,有助于社会加速的发展,经过多年的验证,特别是在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我们更加看到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指导性的必要,以及政府对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切市场经济都不可能离开政府以更高层面上的调控作用,宏观经济管理的价值正在得到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也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创建和完善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短暂,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烙印,宏观上看我国经济的投资驱动为主特点十分明显,投资中政府的投资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主导投资和行政干预的作用显著,至今我们还在提倡拉动内需。这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西方国家宏观经济体现为消费驱动,服务业主导,投资基本由私人和自由企业来进行,基本上是一种消费型的经济模式。我国经济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过程,平均年GDP增长速度接近10%,而平均年通货膨胀率却只维持在3%以下,人民币币值稳健,市场经济一直稳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因是市场经济本身缺陷和我国当前发展形式以及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所共同决定的。首先是市场经济失灵需要宏观经济管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无法自发消除垄断;市场不能完全体现公正的收入分配;市场不能有效地处理外部经济的问题;市场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等,我国企业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纷纷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加大产量步伐,在竞争中彼此抢抓市场,盲目地生产,结果造成供大于求,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解决。其次是我国目前处于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调节也不健全,市场运行常常受市场之外不正常因素干扰,影响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必须要有宏观经济管理来保障经济平衡有序地运行。在这种复杂经济格局面前,价值规律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必须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再次是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必须要强化宏观经济管理,在几十年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投资型的经济主导,消费疲软,需求不足,缺乏核心竞争产业,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普遍存在,等等。针对以上情况,如果失去了宏观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我国经济就会面临经济形势严峻,出现内需不足,就业压力大,无序竞争的局面。因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离不开宏观经济管理,可以推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还会继续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方法,确保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3结语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6

给公众存款者一个期望

通过对存款利率的稍微调整,可以给公众存款者一个期望、一个指望,即存款利率是会随着物价上涨的速度上升而上升的。这样从长远来看,能够有助于帮助百姓建立一个预期:钱搁在银行,是稳定的,实际利息率从长远来看是正的。这么一个长期的预期对经济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独立经济学家< 谢国忠

未来一段时间应该加息5%

中国要从房地产泡沫中“软着陆”,就得稳步提高利率。如果可能,2010年上调2个百分点,2011年上调3个百分点,2012年再上调更多。这一轨迹不会使泡沫破裂。但它会防止真实利率更进一步下降。在将来某一点上,真实利率会缓缓提升,慢慢控制住投机。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

首席经济学家< 马骏

有必要适当提高存款利率

CPI在9月份见顶,此后即使有所回落,在一段时间之内也难以降到一年期存款利率2.25%的水平之下。这种负利率会加剧通胀预期,鼓励过度投资。这些都是中国宏观经济遇到的重要挑战,仅仅用行政性手段是无法根治的。即使在目前“两难”的宏观环境下,还是有必要适当提高存款利率 。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总队长< 潘

要记着利息的初始功能

对多数民众而言,手里不能不留一点儿救命钱。也许银行认为,只要不收你的手续费,只要存款比不存要少点损失,你就还得把钱存进来。确实如此。但我们的央行至少承诺要让广大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吧?真要这样想,那就要记着利息的初始功能,该加息时就加息吧。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 连平

当前并非加息的最好时机

利率工具的采用,主要取决于未来宏观经济的需要,加息并不能解决当前的负利率问题。即使加息,也应该是10月中旬以后,央行可能会在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后,根据宏观经济的情况采取措施。一旦加息的“靴子”落地,说明宏观经济形势已经确定。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

研究员< 王小广

货币政策不应光盯着CPI

货币政策不应光盯着CPI,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实体经济,价格上体现为CPI;另一个是虚拟经济,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将资产价格考虑进来。从防止资产泡沫的角度讲,相较于不对称加息,结构性加息或许更为妥当,即针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投资性炒房者提高贷款利率。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

< 李慧勇

有加息压力但无加息必要

是否加息应取决于经济是否过热,而目前经济实际上已从过热回归到正常化。不排除央行采取结构性的措施来应对通胀,比如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存款利率适当上浮等,以达到结构性调控的目的。

经济评论家

< 叶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