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1

据了解,随着近几年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大批外省市人员来到这里务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新区入学人数逐年递增。目前,滨海新区已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3.1 万多人,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的 28.6%。其中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塘沽地区,小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占比例达到 49.6%。

为了构建均衡教育平台,天津滨海新区制定了有关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途径、学籍管理、收费办法和教育部门的责任都做了明确规定,提出不能把一个孩子拒之门外。

今年新区将新增 5000 余个中小学学位,保证区域内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正常入学,把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纳入到招生计划和新区财政保障体系中来,让外来工子女都能够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新建功能区、新建居住区和老城区内,分别新建、改扩建学校超过200所,满足了学生就近入学需求,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学校覆盖率达100%。并通过实施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工程、校园安全管理和防范工程等,实现了全区 3 个城区、11 个功能区全覆盖,有效扩展和优化了教育资源,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

对于在新区就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天津滨海新区坚持“一视同仁”。在教育管理方面,新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流动性强,学生就学时间长短不一的特点,对他们入学、转学的时间不做严格限制,保证随来随办,为他们受教育开设“绿色通道” 。特别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动人口服务大厅设立义务教育窗口,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各区域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纳入招生计划、纳入学籍管理、纳入财政保障体系。在评奖、评优、入队、入团、毕业、升学等方面做到与本区学生同等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新区完成义务教育学业,经考试考核合格,颁发相应的毕业证书。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这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更是关乎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就绍兴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展开调研,深入分析绍兴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并阐释其解决措施。

[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一、调查背景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人数随之增加。他们由于受到不一样的待遇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目前,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有近20%的9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这些数字无一不在表明,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让人十分担忧。

影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孩子入学的相关政策帮助?孩子们在学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绩关心与否?针对这些问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以“情寄留守温暖孤寡,为爱发声点亮梦想”为主题,组建了“爱筑暖巢”暑期社会实践队,对在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流动儿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了系列寻访和调研。

二、调查分析

2015年7月4日至7月13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17名师生对绍兴、诸暨两地进行了调研。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为93%。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对孩子学习以及素质培养较为重视

2015年7月7日上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的实践队来到绍兴市群贤小学。群贤小学是绍兴最大的民工子弟学校,学校座落于绍兴市袍江经济开发区袍中路,于2006年8月正式建成办学,其中流动儿童占99%,少数民族学生占18%左右。今天是孩子入学报名的最后一天,家长们起早排起的长龙。实践队员采访家长得知,孩子入学还需要摇号,“今天要是摇不到号,孩子只能等明年才有机会读书啦。”一位家长面带愁容的说道。在“您对孩子的学习和素质教育是否重视”选项中,有近59%以及23%的人非常重视或者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和素质教育,有10%的人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一般,还有9%的人对孩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上数据说明我市大部分外来务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仍有部分居民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太关心,还需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

2、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待提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由政府、学校、老师来负责,更应该由家长一起共同承担,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教育孩子,您认为自己能做什么”,调查可知绍兴和诸暨两地的情况基本相同,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对孩子适当严厉这三个方面家长们都比较重视。在具体调研过程中,我们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家长访谈:问题一、平时您在家里是否会辅导孩子功课,家长们表示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有心无力。问题二、给不给孩子买课外资料,关于这个问题,有些家长表示很少给孩子买课外书,家长觉得孩子学了课堂上的知识就足够了,学多了也只是浪费精力而已。农民工进城后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繁重,收入相对较低,在生活上存在许多困难,无法给子女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3、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机会存在诸多的不平等状况,对流动性大、范围广的民工子弟儿童不平等的教育状况更为严重。针对孩子入学问题,“您认为先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46%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的步骤太多,据了解民工子弟要想入学,必须要有8本证,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学更加困难。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孩童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上学,一种是在其住处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插班就读,这个学费相对较高,但教育质量比较好。可是这个对于务工人员的经济要求就提出了要求,大大拉高了入学门槛。另一种是到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更多的家长选择了后者,可是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跟不上是一个大问题。“您觉得政府是否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帮助”的选项中,69%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帮助,说明政府对流动儿童的入学政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有30%的家长认为学杂费需要减少,虽然是义务教育,但是学校各种学杂费较多,对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三、关爱流动儿童教育的举措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打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流动儿童就学在学校、家庭等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举措:

1、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应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不仅要提高经济条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外来务工人员既要努力工作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在思想上重视和认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耐心和爱心给孩子。2、民工子弟学校应加大教育力量的投入。学校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基础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童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老师的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问题,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我们社会上所有人。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的实现,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首先,应加快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体制。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政府有义务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将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订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对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予以补贴。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浙江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基本解决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2/07/18/018665391.shtml

[2]和讯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出台h t t p://n e w s.h e x u n.com/2014-04-23/164166633.html

[3]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同城待遇七成读公办校jyb.cn/basc/xw/201009/t20100925_390329.html

[4]中安在线-浙江: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享受教育edu.anhuinews.com/system/2008/12/25/002180149.shtml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3

近两年,青岛的小学入学划片信息公开十分到位。家长用手机扫描教育部门在多家媒体、网站公布的二维码,输入孩子户口所在街道,就可查询所在学区,了解可以报名哪所小学。家长也可以输入小学名称,查询具体的划片招生政策以及片内的学校详细信息。

市北区是青岛市区学校数量最多的一个区,中小学招生备受关注。今年市北区小学计划招生9000人左右,设10处外来务工子女报名点。初中计划招生约8000人左右,小学毕业升学将全区划分为8个学区片,7个学区片实行电脑派位,1个学区片实行整体划拨。

根据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小学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入学年龄为6周岁(2008年8月31日前出生),残疾儿童入学年龄为7周岁到9周岁。各普通学校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

学生学籍的管理同样十分严格。报名的家长需同时携带两种证件的原件及复印件和幼儿健康手册报名入学。两种证件包括:公安部门核发的儿童随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包括法定监护人)同户、同住的户籍本,以及与户籍情况一致的住房产权人的产权证等其他相关凭证。在报名开始之前,各校派出教师到名单上的学生家中做家访,检查其是否住在这里,如果没有住在这里,则在开学后拒绝接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报名时,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父母至少一方有在青岛工作劳动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各区均会要求在孩子入学学校所在区的劳动合同或者工商营业执照;父母在子女入学区域务工一年以上;父母至少一方持有相应区公安部门核发的“青岛市居住证”;父母在子女入学区域有稳定的住所,这一条同样也会有地域要求;市北区特别指出,需要提供子女的健康证明或体检证明,以及预防接种证。

家长反馈

在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今年秋季入学报名当天出现了多起拒绝入学的事件。理由五花八门:有因为孩子户口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与父母户口不在一起的;有的因为父母是军人,无户口的……学校老师说了,这类情况必须“亲子鉴定”。

青岛家长胡东森认为,孩子居住在哪里,是公民的人身权利;教育部门规定就近入学,同样是孩子的人身权利。现在要入学了,不管孩子以前住在哪里,入学后,肯定是要住在户籍和房产所在地。这种情况也被拒,不仅是侵犯了隐私权,而且侵犯了人身权。

胡东森质问说:“难道我以前带孩子住在江苏路,江苏路小学就收我吗?那样的话不是更加违反政策?你们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收取赞助费吗?”

本市户口的学生入学遇到困难的同时,外地户籍孩子入学也遇到了困难。在青岛务工的外来人员刘亮的儿子贝贝一直在青岛跟着父母居住,今年要报名上小学了,父亲刘亮才发现证件不够,本以为不是什么大事,可咨询时被告知,缺了任何一个证都不能入学。“我缺了两个证,一个是户口簿的索引页,另外就是劳动合同。”刘亮告诉记者,因为在青岛一直打工或做小买卖,既没有和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正式的店面,今年终于凑钱开了一个小店,但营业执照的年限还不足一年,也不符合条件。尽管在7月初报名的时候,将户口簿索引页办理好了,但缺证的情况下,贝贝在大崂路附近的一所小学并没报上名。

本刊述评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到2015年,全国19城市将实现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青岛市从2014年起就着手落实这项工作。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学校方面的信息公开,一个是学生信息的确认和公开。前者是法定义务,后者则涉嫌侵犯隐私和剥夺公民人身权利。

青岛市要求入学儿童提交幼儿健康手册,目的是有效定位孩子的实际居住地。正如一些青岛本地学生家长所说:“我虽然现在不住在户籍所在地,但我有权利随时住在这里。教育部门应该做的是保障我住在这里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剥夺这权利。”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4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经商已是常事。他们的辛勤工作与奉献,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化的实现。然而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尽管《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当地各级政府和社会上众多机构也都对他们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心与支持,可依然难以改变他们弱势群体的地位。择校就读和就近入学都存在很大困难,有时甚至缴赞助费也无法入学。于是,“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就应运而生,它们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然而,这些学校能否发展壮大?能否真正意义上满足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程度?

首先,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大都是私人办学,以赢利为目的,其资金来源和规模较小,且自负盈亏,抗风险能力较弱。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周转不灵等因素,制约了它们的发展壮大,很难和公办学校相提并论。

其次,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办学场地一般依靠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以租赁或建简易房充当校舍,教学硬件、场地极为简陋,往往还需经常搬迁,因此使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发展受限。

再者,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尤其是音、体、美小三门。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语、数、英,所谓的主课上,只能满足部分基础教育。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超低的工资待遇,很难留住较优秀的老师。

总之,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生存环境较复杂和严峻,要发展壮大及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受教育难题,还需社会的关心与帮助,走一段艰难的路程。

二、发挥社会作用,助推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美术教学

外来务工子女学校作为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地各界文化、教育主管部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从各个层面上对其加以帮扶。以昆山市为例,由市文明办、教育局牵头,青少年宫承办的“共享阳光、流动少年宫进校园”的活动是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现状,在青少年宫校外教育的特色基础上研制出的活动方案,是具有实效性、长期性和战略意义的举措。有机地将青少年宫艺术、科技、文化、社团的优质资源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资源加以综合,组建校外辅导站。笔者在这次活动中任美术辅导员,亲身体会到这次活动给外来务工子女美术教育带来的变化。

1.本次活动克服了一般层面上的“物资援助”。人们往往认为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美术教学不能有效开展是因为缺少相应的物质材料,所以常赠送美术教具、教材等学习用品和用具。事实证明,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且造成资源浪费。

2.本次活动克服了短期效应层面上的“活动援助”。以前的活动主要以邀请当地要员、名流,如书法家、画家和学生到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演出、展示、展览、演示等活动形式,再通过媒体进行大肆宣传。这种活动只图一时效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美术教学问题,只能让学生产生“望洋兴叹”的感觉,甚至产生自卑情绪,从而违背活动的宗旨。

3.笔者感受到这次美术教学活动没有局限于某一个层面上,而是一个全方位互动的过程,亦可称之为“多维援助”。在充分体现出青少年宫校外教育公益性的同时,从根本上促进了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美术教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培养美术师资力量。审视学校美术教学,其关键是要有老师,否则美术课就无法开展,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美育。因此,青少年宫校外辅导员与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老师结成“对子”,由辅导员带领老师过渡到美术教师岗位上。笔者作为美术辅导员和昆山市玉山外来务工子女小学的两位爱好美术的老师结成“对子”,达成美术教学的共识。首先,树立美术教学的观念,以现代教育观念,启发式教学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写生、临摹为主的技能性训练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使其个性得到自然而全面的发展。其次是互相探讨美术教学过程式中的问题。笔者每次上课时都向两位老师说明这次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课上共同辅导学生,及时沟通处理教学信息。课后总结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心得、传授教学技巧。再者是带两位老师学习基础造型技能,提高动手能力。平时注重对现代化与当代艺术的了解及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开阔艺术视野,使他们尽快胜任今后的美术教学。

(2)成立美术兴趣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是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由于缺乏美术教师及相应的硬件设施,美术课大多是空白。因此,美术课的缺失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快开设美术课已是当务之急。笔者通过和玉山小学的校领导协商,决定成立一至三年级和四至六年级两个兴趣班。每班成员约为二十人,定期轮换。教授内容以适合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儿童画创作为切入点。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发现:若青少年通过儿童画的学习,且方法恰当,那么他就能顺利渡过“青少年危机”期,且美术兴趣浓厚,富有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反之,不仅对美术失去兴趣,严重时还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笔者在玉山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感到,那里的孩子均没有系统学习儿童画的经验,所以在儿童画创作活动中困难较多。尽管儿童画是儿童兴趣的自然展示,是不需成人多教和横加干预的一种活动,但它离不开成人的正确引导与启发。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从美术造型基本语言:点、线、面开始训练,让其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造型。正如内森?卡伯特?黑尔(Nessen Cabert Hale)所说:“孩子们画画常带有甜蜜和迷人的色彩,充满着天真烂漫的情趣。熟练的绘画技法是既从内部又从外部空间的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作为基础的。”[2]在教学时不能急于教一些技法,而是要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孩子们之间的差异,突出个性与自我,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其从中受益并获得全面发展。另外,部分11~13岁的儿童正处于美术教育中的“青少年危机”期,大部分在创作活动中表现不理想。但是,对待这一时期的学生学习,要做到如王大根先生所说:“教师应利用学生逐渐成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知道美术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为了被动地模仿自然,而在于创造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的新的世界……这时少年的兴趣正处于分化的时期,还没有定型,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3]这期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老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参与了教学活动,宽松自由的学习和创作氛围、某些奇思妙想和荒诞不经的想象在此融合并被认可。多样的技法手段及当代与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贯穿其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兴趣得以激发。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学生增进了自我了解,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美术的激情被点燃。

(3)参加美术活动。美术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青少年宫是我市校外教育的主阵地,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美术方面,多年来通过美术展览、美术交流、美术培训活动等形式,为少年儿童创造了充满艺术情趣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人格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如何让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像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充分享受校外教育的资源呢?为此,昆山市青少年宫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与探索,为他们送去了科技、文化、艺术的活动。比如在美术方面,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美术社团活动资源,邀请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学生加入社团,成为学员,免费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参加青少年宫每年一次的师生书画展,参与青少年宫对外的美术交流。通过美术活动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顺应青少年成长的需求,促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学习、表现和创造,充分实现自我。同时学会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以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美术教学的发展

如今,美术教育已深入人心,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学校的美术教学开展虽然很艰难,但笔者通过上述实践后认为:

1.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必须提高对美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师资力量。

2.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扶持力度。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5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社会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的家庭为了能让下一代有着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居住地努力去争取孩子上学的机会,有的家庭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回了原居地。孩子就是社会的未来,为了能让社会进步,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面临的困境

由于珠海市流动人口基数庞大,而且持续快速增长,给流入地政府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带来很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义务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短期内难以完全落实。目前,珠海市地区已经做到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要求,初步实行了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人人有书读”。但由于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在全国所占比重特别大,“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做到尽如人意。珠海市各区域普遍面临着经费、土地、校舍、师资等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难度。

一是财政压力巨大。在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下,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完全由流入地承担,珠海市对于在校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原先只能回到户籍地或通过积分入学才享受,外来工子弟在民办学校就读难享受这一政策。但后来珠海市对12年免费教育作出了调整,从2013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补贴对象为全珠海市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在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就读的非本地生源的学生也可享受免费教育补贴。该政策无疑加大了珠海市财政政策的负担,因为流出地没有承担经费的责任,根据广东省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公用经费补助由中央和省财政负担20%,即中央和省财政对珠海市政府的义务教育的经费支持较小。按珠海市2007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比2003年增加97.67万学生的速度规模测算,年均增长24.42万学生。而按目前每增加1个学位约投资1.75万元测算,珠海市地区每年要投入42.735亿元,加上新增设备、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数额特别巨大。近十年来,每年都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新建和扩建公办学校,以增加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学位。然而,由于新增非户籍学生过多,致使这些地区学位仍然年年告紧,当地财政不堪重负。

二是建校用地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珠海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成为制约珠海市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三是“读书洼地”效应。目前全国各地均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回原籍读书。但珠海市经济发达,学校建设与设备、师资等均明显高于不少内地学校。若流入地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免费,将会进一步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流入的局面,这势必使珠三角形成非户籍学生的“读书洼地”。据此不难预见,现有公办学校肯定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而新建学校的速度也很难赶上非户籍学生“流入”的速度。义务教育资源供求关系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珠海市流入地政府落实“两为主”政策的根本障碍。

2、相关管理体制与机制急需理顺,各级各地政府之间的责任亦亟待明确。调查中还发现,各城市在涉及到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处理与安排上,还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和不配套现象。

一是流入地政府对非户籍务工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对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全面、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譬如,政府各部门在非户籍人口统计上各自为政,致使教育主管部门难以掌握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的人口基数,流入地政府无法对本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以致给当地学校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非户籍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强,致使非户籍学生频繁转学,甚至部分学生不办理任何手续就离开学校,从而给学校的“防流控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籍管理造成了一定障碍。

二是一些流入地政府没能把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珠海市多数流入地政府财政预算往往还是按传统的本市户籍学生数核拨各类教育经费,从而造成接收非户籍学生的公办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三是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责任不明确。做好非本地户籍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离不开流出地政府的管理、配合和支持。但目前相关政府仅是对流入地政府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经费上提要求,对流出地政府责任不明确、不具体,尤其体现在流出地对流出人口子女的控制和统计管理、经费转移等方面。

3、流入地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一直以来,受制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经济社会条件,珠海市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民办教育整体质量亟待提高。

一是民办学校之间发展水平不均衡。民办学校之间,无论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二是民办学校管理尚欠规范。民办中小学办学经费主要靠向银行借贷和向学生收费,办学经费来源稳定充足性欠缺。个别学校由于生源萎缩,造成办学经费紧张局面,甚至面临倒闭困境。此外,多数民办学校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少数学校办学者营利思想严重,并由亲属把持财务权,随意调用办学资金另作他用。也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未能建立合理健全的管理办法,致使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上,存在着帮助不力、指导不力和监控不力等现象。

三、政策建议

1、由政策要求上升为制度保障,构建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财政新机制,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构建中央、省级、输入地与流出地各级各地财政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分担的保障新机制。就珠海市的情况来看,省外和省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约各占50%,其解决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省内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要明确划分省内的输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财政投入及其他相关责任,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分担制度,解决因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拨款的固定性与人口流动性的矛盾。输入地政府应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的义务教育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将省内跨市、县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列入本市及本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象。省内户籍学生义务教育经费跨市的由省解决、跨县的由市解决、跨镇乡的由县解决。

2、由公办为主转化为多元供给,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两为主”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有书读、读好书,享受优质的教育。事实上,民办学校在一些城市已成为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重要力量。关键是政府如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了,也能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进城务工人员高度集中的珠海市,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满足教育需求,在有规划地扩大公办学校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第三部门参与扩大教育服务,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壮大,使他们成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探索向民办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逐步使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这种方式符合“两为主”政策的终极价值追求。

3、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纳,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统筹。与20世纪末期的流动人口不同,当前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不仅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收,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应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展规划、教育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安户政、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之间要统筹兼顾。输入地政府在未来的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不能仅考虑本地户籍人口的需求,必须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珠海市推行的流动人口积分制,以积分排名的方式为外来流动人口安排一定数量的入户指标,达到一定分数的流动人口子女可就读公办学校。这一措施初步体现了当地政府积极接纳流动人口,逐步让教育等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脱钩的做法,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但从制度安排来看,将来仍需继续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入户指标,简化认证的流程与成本,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避免出现“精英化”的倾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中演化而来的一个新问题,这一群体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供求关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方式相关。从长期来看,更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惠面,使各群体的子女在任何地域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四、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对策研究

现有的一些研究文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具有操作性的一些策略。如强化教育公平理念,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扫清政策障碍;积极兴办适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为他们搭建一个有多种选择的平台;要保证现有政策法规执行力的高效性与实效性,必须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实施监督机制;构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有研究者提出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政策,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则主要包括制度理念的创新与具体制度层而的创新,而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所以要平衡义务教育发展,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探索灵活的办学体制模式。

有研究提出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规划中,扩大学校容量,调整学校布局,扩大教育增量资源,激活教育存量资源,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五、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1、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入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2、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VLR),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这方面而言,不仅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问题,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还需要不断的改善,良好的政策能促使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训江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农民科技素质调研报告 农林科技,2008(03):29

外来务工子女入学条件范文6

1.校园安全工作不断加强。结合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活动,联合中学和__小学投入20余万元对校园内的监控探头全部更新换代,技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定期联合安监所、食监所对各学校、幼儿园消防设施、食堂卫生等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各学校、幼儿园做好安全工作。针对__小学公园路教学点校舍安全问题,街道多方协调,增加投入、积极推进,妥善安排教学点2-6年级16个班,从今年9月份起借用__学校校舍进行过渡,为此彻底解决了公园路教学点存在的校舍安全隐患。

2.积分入学工作有条不紊。4月1日全面开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资格查验,按照公告的5项资格条件,落实分工负责,逐一查验,集中把关的要求,通过严把查验关、核对关和审查关,确保公平公正。今年,共查验外来务工人员400余人,有319人符合资格条件参加积分,其中申请就读小学一年级209人,申请就读初中一年级110人。根据__小学和联合中学学位余额,按照积分排序,小学段积分前152名安排就读__小学,初中段110人全部安排就读联合中学。期间,还细致耐心地向不符合资格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3.教学工作特色明显。中心幼儿园立足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发展的教育理念,针对97%的生源为外来务工子女的特质开展针对性教育服务,坚持教学质量和硬件建设两手抓,幼儿园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先后通过了省二级和市四星级评审验收。__小学坚持落实教研组长工作例会制度和“捆绑式”星级教研组的评定使学校整合多方面力量,形成校本教研工作的整体合力,建立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全校教师从事校本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了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的支撑条件。学校始终把“培兴趣、育特长、展个性”作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设宗旨。学校通过“快乐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实现“体育与艺术、科技与创新、趣味与竞技”的完美统一。学校机器人社团荣获2015年中国移动校讯通杯第十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暨机器人竞赛__九宫挑战赛二等奖。学校还入选2015年首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师范学校”。联合中学坚持以“规范化教学、包容性文化、精品化课程、互助式教研、特色化教育” 五项修炼为重点的教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明显,今年共有159名毕业生考上普高以上学校,普高录取率达52.6%,连续13年列区公办学校前茅。其中21人被北仑中学录取,录取人数居全区公办学校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