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建设及运营

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1

近日,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宣布和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CRIC将于2010年8月独家建设和运营百度所有与房地产和家居相关的频道,包括house.baidu.com, leju.baidu.com, jiaju.baidu.com。

艾瑞点评:

搜索用户初具规模 需求多样化成为趋势

根据艾瑞咨询《2009-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行业发展报告》研究统计,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定义为半年内产生一次搜索请求的用户数量,不计入网址导航用户数量)预计将达3.2亿人,相比2008年的2.4亿人年同比增长31.1%,至此,中国搜索引擎用户数量占互联网用户数量比例达82.1%。

艾瑞分析认为,中国搜索引擎经历十余年的发展,用户已初具规模,不同用户对于搜索引擎的诉求逐渐分化,如何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是当下发展较为成熟的通用搜索引擎运营商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垂直+搜索”是可行性较高的实现途径

总体来看,运营商满足逐渐分化的用户需求,可选的途径主要有两类:第一,运营商能动式:通过用户行为及用户需求分析,能动地辨识不同需求,对应提供不同搜索结果。(如同样输入“polo”,针对经常关注时尚及服装的用户优先展现“Polo/RALPH LAUREN”品牌的服装信息;针对经常关注商务及汽车的用户优先展大众旗下“polo”品牌的汽车信息);第二,用户自助式:通过提供二次选择功能,使用户自主筛选希望获取的信息类型。(如谷歌最新推出的左侧搜索提示栏,又如百度的“高级搜索功能”);搜索垂直频道的建设,从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看,属于后者(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垂直搜索频道,比如房产、新闻等)。

艾瑞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垂直+搜索”的合作方式,具备方便实现、分化效果直观的优势,并且如CRIC和百度的合作,百度不参与内容生产,内容及运营由CRIC自主负责,搜索运营商和垂直网站运营商双方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搜索运营商实现用户分化的途径对比分析

垂直媒体锁定目标用户 广告投放效率优良

根据艾瑞咨询对于媒体广告投放效率的分析研究,垂直媒体在人群定位上具备一定优势,目标用户覆盖率处于较高水平,广告投放效率损失相对较小。因此从该层面看,垂直媒体具备较为理想的广告投放效率,值得合作方关注。

媒体广告投放效率分析

艾瑞建议:

艾瑞分析认为,CRIC与百度的合作,对跨媒体类型的合作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给予市场新的思路和新的想象空间,针对与合作本身,艾瑞总结如下建议,以期为相关运营商提供参考:

合作方向建议:

网络服务访问贡献率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各垂直领域开拓合作的机会空间。在选择垂直领域合作伙伴时,一方面,建议运营商关注贡献率高(如生活服务、房产服务)、或是贡献率增长迅速的领域(如在线视频);另一方面,建议运营商优先关注,尚未形成显著优势的领域(except:旅行服务、购物搜索)。

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2

【关键词】 地铁 乘客信息系统 车地无线通信

一、福州地铁电视建设的意义

所谓地铁电视:狭义的讲,就是基于地铁乘客信息导乘系统,通过在地铁站台及车厢内安装显示屏为乘客提供动态视频的列车运营信息、消费资讯及各种广告信息。广义的定义是基于广播电视技术实现地铁信息系统与广播电视相结合的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地铁电视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介,是新型的户外媒体形式。

现在,大部分地铁都采用或者转为采用后者。福州广电作为一个本地的强势媒体,在内容的提供上有着其他媒体独有的无可替代性。多年来,福州广电坚持新闻立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之路,不断提升福州广电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有必要积极抢占地铁电视这个市场,积极开托广电行业的新媒体应用模式。

二、福州地铁电视建设的总体原则

福州广电以强大的内容拥有为支撑、独有的新闻渠道,强有力的技术体系为保障,与福州地铁公司合作,充分利用福州地铁的线路、车辆、站点,以福州广电内容为依托,采用以市场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与信息渠道,充分发挥广电的内容、整合能力的优势与轨道交通的渠道优势,将现有的精品栏目向地铁电视平台移植,同时结合地铁电视受众人群的需求,打造有针对性的栏目,同时在节目编排上发挥广电内容提供上的优势,做到强强联合,以建成福州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的应急服务平台、百姓的生活资讯平台为一体的综合资讯平台,提供广泛的互动与参与,形成―个新媒体的成功运用模式典范。

三、福州地铁电视建设总体需求

依托多媒体网络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统在正常情况下,提供乘车须知、轨道交通首末车服务时间、列车到站时间、列车时刻表、管理者公告等运营信息及政府公告、出行参考、媒体新闻、赛事直播、广告等公共媒体信息共同协调使用;在紧急情况下,本着运营信息优先使用的原则,可提供动态辅提示,使乘客通过正确的服务信息引导,安全、便捷地乘坐轨道交通。

四、国内地铁电视技术方案比较

4.1安全、可靠性

基于DVB-T技术的双向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该方案已经在重庆、武汉等地完成网络建设,专门针对轨道交通的特点进行开发。系统支持列车在高速移动下(80km/h)移动电视实时性、清晰性的需求。系统无延时、高带宽,能够连贯清晰的显示移动电视的视频,不会出现卡顿、黑屏的情况。

WLAN方案:在深圳地铁电视、广州地铁电视、北京地铁电视成功进行视频传输,可根据需要增加监视,以满足安全要求,网络技术标准简单,存在安全隐患,覆盖信号容易被攻击。

4.2实时性

基于DVB-T技术的双向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可实现地铁电视信号的实时直播。

WLAN方案:由于WLAN高层协议不支持移动用户在无线接人点( AP)之间的高速切换,每次进行切换都必然出现传输数据丢包误码,无法实现地铁电视信号的实时直播。

五、福州地铁电视建设技术方案选型

福州市现在轨道交通现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结合轨道建设的现状,目前在建线路只有一条全地下运营的一号线,线路全长约25公里左右,其余剩下的线路正在积极建设中。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一次规划,整体完善技术方案,分批投入,滚动发展,积极完善相关的节目内容配套体系,充分利用福州地铁公司投入的设备资源,形成规模化发展,成熟的配套技术方案如下: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通过在区间及列车上设置无线接人点等设备,确保线路播控中心与移动列车之间建立稳定、安全且能避免冲突的通信网络。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由车一地传输和地一车传输两部分组成。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车一地传输主要是为列车车载视频监视系统的视频信息提供无线传输通道,采用地铁公司申请的1.8GHz专用无线频段,由车载无线发射网关、地面无线接收基站等设备构成。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地一车传输主要是为地铁乘客信息与地铁电视的实时直播信号提供上车的无线传输信道,采用福州广播电视的500-600MHz专用无线频段,主要由地面无线发射网关、车载无线接收网关等设备构成。

同时,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各地面无线基站通过光纤链路接入相邻的车站地面有线传输设备,再通过地面有线传输系统提供的通道与线路播控中心连接,在线路播控中心提供与各应用子系统的接口。。

重庆地铁电视、武汉地铁电视、长沙地铁电视采用这种模式完成信号的覆盖。

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3

【关键词】IMS 网络演进 业务融合

编者按:由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倡导的世界电信日纪念活动距今已41个年头,虽然每年的纪念活动主题皆不同,但却间接印证着通信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变化,通信已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与人类生产劳动的每项活动密切相关。

今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是:“信息技术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已成为城市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主导,特别是移动信息技术更让信息处理和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到达个人,在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国,国家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及到2020年前后把我国建设成信息技术产业强国的战略思路,更让信息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大有可为,信息化应用也正向纵深方向发展,并逐步扩展到政务、农业、工业、公共管理、商务、医疗教育、交通物流等众多行业。如何以信息化技术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的城市生活体验已成为整个产业链共同思索的课题。

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化的深度与广度日益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信息化产业链上各方的成长速度非常快,有些信息化方案提供商、电信设备制造商,已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并在城市移动信息化建设方面初见成效。

为此,在5・17世界电信日即将到来之际,《移动通信》于本期特别推出“5・17世界电信日”专题,同时邀请ITU专家组成员、其它电信专家、学者及电信产业链各方研究人员解读本届当前通信信息产业中的热点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现状、挑战、策略、解决方案等,并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以移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建设,营造美好城市空间。

1 IMS定义及定位

IMS是IP Mutimedia Subsystem的缩写,最初是由3GPP组织在制定3G网络核心技术标准Release5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随着ETSI将IMS纳入NGN的整体架构中,IMS同时也为固定网络服务,并且已被ITU-T认可,IMS就被认为今后电信网络演进的方向,并被认为是实现未来FMC(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重要技术基础。

3GPP提出了全IP的IMS网络架构,采用SIP协议进行控制,实现移动性管理、多媒体会话信令和载体业务传输,实现端到端的IP业务。除了3GPP、固网向IMS靠拢之外,3GPP2今后的发展和演进也将采用IMS。

IMS是一个基于全IP分组传送的与接入无关的网络架构,由呼叫会话控制器(CSCF)、出口网关控制器(BGCF)、媒体网关控制器(MGCF)、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签约定位功能(SLF)、多媒体资源功能(MRF)等部分组成。IMS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并保证了业务提供与网络控制相分离。

与软交换技术相比较,IMS进一步对业务、控制进行分离,且整个控制架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传统的电话网之外,IMS还被认为是实现固定、移动融合,实现宽带、融合网络的核心技术与网络架构。IMS具有业务多样化、终端智能化、网络开放化、业务融合化的特点,IMS业务具有多媒体性、开放性、宽带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特点,而且IMS还可以将多种业务能力混合生成各种能给用户崭新感受的新业务,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正是由于IMS这种全IP融合业务的能力特征,使其成为下一代网络构成的主体框架,在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下,3GPP/3GPP2,ETSI和ITU-T都在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使IMS成为基于SIP会话的通用平台,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多种接入方式,实现全网络的融合。

固定网、移动网均已引入大量的软交换,IMS和软交换,IMS主要定位于多媒体域,也可作为电路域的话音引入。IMS与软交换对PSTN、PLMN远期是替换关系,但在完成最终网络演进之前,它们将、互联互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话音业务将主要由固定及移动软交换网络提供,而IMS众多提供多媒体业务及固定移动融合相关业务。最终IMS可能完成对软交换的替换,统一组网,但软交换的SS可升级作为IMS网络的MGCF功能。

2 IMS应用发展分析

2.1 技术和标准

IMS最先由3GPP在R5版本中为移动网络提出,并已R5、R6和R7三个版本;其次,TISAPN在2005年将IMS应用在固网中,并启动相关研究,R1及R2两个版本,并将其研究成果输入3GPP;3GPP2一直有自己的标准,但在IP多媒体域标准方面,3GPP2已经不再坚持MMD标准,而是与3GPP合作,参与到IMS标准的发展、制定之中。这一方面是由于IMS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现有的CDMA运营商在IP多媒体域建设方面更加向IMS方向靠拢。从网络实际部署来说,Verizon决定采用IMS作为其IP多媒体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制定了A-IMS标准;同时提出CDMA向LTE方向演进。在这一示范作用下,CDMA主要设备商都明确在产品路标给出了EV-DO Rev.A向UMB和LTE两条技术演进路线。

全球各大标准组织将IMS作为电信网演进目标技术架构进行统一研究,并依据各自的需求及优势对IMS进行不断补充;与此同时,不同IMS标准制定的协调性影响了整个IMS标准化的进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IMS设备的成熟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导致IMS标准化制定工作进行统一和联合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因此2006年9月,3GPP、3GPP2、TISPAN等组织共同讨论了各个标准组织对IMS的需求和现状,取得了需要一个统一的IMS(Common IMS)的共识。2007年,3GPP OP Ad Hoc会议确定将TISPAN Release2的内容分阶段迁移到3GPP R8中,并确定了Common IMS范围和研究项目,目前R8正在研究中。图1为IMS标准研究进展图。

随着Common IMS的推进,IMS核心标准已经并入3GPP统一研究,其他标准组织不再独立研究,可对3GPP提出需求。其他标准组织将在其他不同的侧重点研究IMS,如TISPAN重点固网接入、3GPP2重点是移动、ETSI重点是SIP信令、OMA重点是业务、CABLE重点是有线电视接入等,各方全力制定全球统一的IMS标准。可以说IMS主体标准基本成熟。

2.2 设备情况

设备商对IMS设备的开发进展迅速,纷纷推出相关产品,部分设备已有应用到运营商不同需求的网络部署中。

目前IMS产品中核心设备如CSCF、HSS、GCF等相对比较成熟,且已经在现网中有一定的应用部署,而应用服务器、计费等相关产品较少。从IMS的具体实现来看,目前大部分厂商的解决方案主体是基于R6版本,产品在R6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R7的功能。因此可以说是只是实现了IMS的部分功能,也并不完全支持开放的IMS标准。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IMS整体产业仍在培育初期,尤其从应用开发、终端支撑等方面来看,目前支持IMS的固网终端较成熟(大部分是软终端),而移动终端种类很少,且支持的业务能力非常有限。

2.3 业务提供

IMS提供业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PoC(PTT over Cellular)对讲类业务,可以提供Ad-hoc会话、预定义群组会话、聊天等功能。

多媒体通信类业务,如视频共享业务、信息共享等。

Messaging业务,主要提供即时消息的功能,同时可以作为消息网关和其他消息系统互通(SMS,MMS)。

网络融合业务,包括在移动电话和PC及固定电话之间的通信业务。

UM(统一消息)业务,根据用户的意愿、位置等信息,提供消息的转换等功能。

Conference业务,运行用户在线召集、召开语音,消息类的多媒体会议,为用户提供各种会议操作和丰富的业务体验。

2.4 国内外应用部署

建设统一的IMS网络是运营商网络演进的必然结果。IMS的重要性被运营商广泛认可,且IMS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运营商业务融合和转型战略的下一代网络架构中。全业务运营商在考虑建设和维护多媒体业务网络时,采用统一网络的方式,可以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

(1)国外应用

国外顶级运营商都将IMS列为其发展战略:法国电信认为IMS是实现NExT战略的引擎,计划利用IMS实现FMC网络融合;AT&T将IMS作为下一代网络架构CATRS中的核心控制部分;BT将IMS作为21CN计划中的核心网技术,并支持Web2.0业务。

从IMS的实际部署来看,IMS实际网络部署及业务应用的发展均低于市场预期,同时IMS论坛关于IMS设备互通的推动工作也低于预期。从目前国际实际的应用及部署来看,比较典型的IMS业务主要包括:法国电信FT的在固网领域的VoIP业务,用户350万户;AT&T针对3G用户提供的Video sharing业务,只有两到三款终端支持该业务;软银为3G用户提供的PoC、呈现业务等,业务发展不如预期。从业务发展实际反馈及效果来看,IMS在固网VoIP方面应用比较成功,也是运营商比较认可的业务,而在多媒体方面的应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2)国内应用

我国完成了电信重组,全业务时代也已经来临。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国内各大运营企业积极部署IMS,推进核心网络融合和演进。

中国移动率先全面部署IMS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及融合应用,以弥补资源短板,抢占政企客户。中国移动提出了“无线+IP+多媒体信息服务”的CM-IMS发展战略,在2009年初即启动了多个省市的IMS试点工作,以验证IMS跨省大规模组网、多媒体业务提供和接入能力。以降低成本、实现高效运营为目标,采用分省独立建设与分大区统一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规划、全面部署IMS网络。启动14个大区和大部分省份的IMS建设,并在2009年底前建成开通。主要面向政企客户提供宽带固定语音、高清电视会议、IMS Based IPTV等综合通信服务,近期业务开放如表1所示。此外,中国移动正在进行wIMS项目,强调IMS和Web2.0技术的融合,提供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混搭(Mashup)应用。

表1 中国移动IMS商用网络开放的主要业务

中国电信通过部署IMS,期望解决网络扁平化和网络能力开放的问题。近期部署IMS网络用以解决其移动网络受限于CDMA软交换能力制约不支持视频通信的问题,下一步将通过IMS技术实现为用户提供在固定终端、移动终端和PC等终端上业务的相互交融或搬移;引入IMS建立统一的能力平台,以简化网络架构,实现扁平化,从而提高运行效率,提高网络能力。

中国联通在IMS测试中重点关注采用IMS实现PSTN改造以及网络融合。PSTN、窄带软交换与IMS将长期并存,并保持互通关系。主要通过部署IMS网络以解决其固网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遗留的TDM端局问题,软交换宽带域逐步向统一IMS网络迁移,为宽带用户、3G用户提供宽带IP多媒体业务。

3 IMS发展趋势及演进策略

3.1 技术发展趋势

IMS被业界基本一致认为是下一代电信网的核心控制系统,IMS主体标准基本成熟。IMS得到主流运营商认可,将作为其战略转型的技术选择。同时,大部分运营商也将IMS作为近期解决实际发展需求的技术选择。据调查资料显示,全球大约有3/4的运营商在2009年4月之前部署IMS提供固定VoIP业务。

IMS实际网络的部署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目前已经部署的网络均为试商用网络,并且网络规模很小,基本都是一套设备的网络部署。业务应用种类及规模都非常有限。VoIP被认为是成熟的业务,而多媒体业务仅限于PoC/IM、Video Sharing。近期IMS的部署与运营商的网络状况及实际需求密切相关,如中国移动的IMS是为了弥补固网业务能力短板。预计未来1~2年是IMS发展、部署的关键时期。

3.2 演进策略及建议

近期IMS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融合多媒体业务提供、PSTN替代基本VoIP业务提供等方面,建议对IMS发展应有长期、分阶段的发展目标及策略;近期可做小规模部署。

从整体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话音业务依然由固定和移动软交换网络提供,IMS则重点提供固定多媒体、移动多媒体业务和固网移动融合业务,未来固网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MSC Server可能可升级为具备IMS MGCF功能。

IMS作为战略性的技术选择,不只是简单的业务层面技术。电信运营企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的发展和需求理性地看待IMS的发展。

【作者简介】

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4

从CCBN上展商展示重点可见,广电迈向云计算的步伐正在逐渐跟上互联网时代的速度。广电行业整体IT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构建广电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效率和安全两方面考虑,广电网络的云计算实践过程是一步步逐渐推进的,从单独的业务系统、应用系统的云化,到今天,从“云端”到“终端”的云、管、端整体解决方案,纷纷亮相,全流程化的云计算部署将加速推进。

广电运营商作为内容制造商,在内容制造、生产以及内容分发,同时降低成本等方面,云计算都是最佳选择。在本届CCBN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的主题得以凸显,针对电视台、广播电台、传输公司等针对广电系统细分用户的系列解决方案将广电行业所擅长的内容制作和互联网平台的用户体验深度结合。

华为、阿里云、联想、思科、中兴以及众多厂商均带来相应解决方案,华为面向多业务的广电云媒体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面向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移动互联网,为广电提供承载IDC业务的共有服务云以及承载视频业务平台的视频专有云服务;融合媒体云桌面则提供融合的存储资源池、虚拟制造云平台等服务,提高内容制作及分发效率;联想带来广电全媒体云平台为业务整合提供灵活、安全、易用的云计算基础架构;思科重点展示了基于云新一代数字视频解决方案;还有阿里云展示腾讯媒体服务云平台,包含新闻快编、炫云微电视、创享新闻云服务、凌云精准广告服务等系列增值服务以及多厂商提供的针对4K高清视频的图文制作平台等。形形的服务依托全面的云计算建设和运维能力,以信息化技术构建统一的内容的平台,融合广电行业的专业应用系统,为广电面向全业务运营提供助力。

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5

中外全媒体建设发展历程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产物。从传播形态上来定义,它是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表现传播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手段来传播的一种新的传输形态。而随着对全媒体研究的系统和深入、全媒体建设的不断发展,业界对全媒体有了更加深刻和完整的定义。从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发展的方面来看,全媒体不仅做到了将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进行整合和拓宽,更实现了传播内容、产业模式、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有效结合。

在国外,由于经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媒介发展水平等皆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外的跨媒体建设已进行得相对深入,甚至提高到产业层次。而我国的全媒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06年“全媒体”这个概念才在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出现。有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各大报业、广播业纷纷试水,建立全媒体资源整合平台、全媒体技术支持平台等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完成全媒体的科技建设,并实现由技术转型向产业转型的升级,仍然是一个重要且艰难的问题。本文将在后文中对笔者此方面的理解和设想作进一步阐释。

全媒体建设的必要性

前文中提到,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全媒体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首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无疑让传统媒体成为大众眼中的“夕阳产业”,相对于被称作“朝阳产业”的新媒体而言,只能在夹缝间寻求生存。掌媒等各类终端媒体的出现,彻底代替了传统媒体的作用及功能,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阅读报纸,可以在ipad上浏览电子杂志,也可以随时随地听荔枝FM等网络广播。这些数字化的媒体不仅可以涵盖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具有了便携性、多媒体性以及定制性,受众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对接收的内容进行选择。而相对于传统的报刊而言,电子报刊的表现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它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音乐和视频的完美结合,还可以实现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新媒体全面来袭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只有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才能挽救传统媒体发展的颓势,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

第二,对于受众而言,进行数字化背景下的全媒体建设是满足受众需求的需要。受众需求在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占据着主导作用,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体是基于一定的个人及社会需求,而正是这些需求使得受众利用媒体进行一系列的社交等媒介使用活动。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的受众对于媒体的需求都是不尽相同的。而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4G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机功能的逐渐强大,受众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首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已不仅仅是作为“接受者”的角色而存在,而是具有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两种角色;受众不仅可以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自己作为信息的者。第二,受众作为“消费者”的角色而存在,为自己接受的信息买单。第三,传统媒体进入了“老龄化”时期,使用传统媒体的受众相对于使用新媒体的受众年龄偏大,而年轻用户对于媒介信息的接受则更偏向于碎片化和定制化。为了满足更加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全媒体的建设成为必然。

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全媒体建设,对于传统媒体走出发展的冬天、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更需要我们能够转变发展思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从目前传统媒体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推进全媒体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切实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将全媒体的建设问题做到最好。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舆论引导能力相对较弱。舆论导向至关重要,一旦方向出现问题,那么所有的工作都将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全媒体的建设过程中绝对不能出现方向错误的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当在传播内容上和方向上都必须做好统一,都必须要当好喉舌、守好阵地,都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使不同的媒介传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但在传播上的要求是统一的,出不得半点纰漏。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仅仅导向正确是明显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发展,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

二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不足。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运营单位和企业都收纳了很多专业人才,他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促进媒体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还是跟不上全媒体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缺乏仍然是制约全媒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全媒体建设的人才不过关,就很容易在建设过程中引发出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拖慢全媒体建设的进程。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要想做好全媒体建设,就必须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

三是技术改造的迫切需要和设备投入力度的不足。科学技术是促进传媒发展的关键因素。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要想做好全媒体的建设工作,就要求迅速跟进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媒体的投入一般都较高,在发展遭遇困境,广告营收有限的前提下,要持续实现高投入是非常困难的,只能通过发展技术来完成。对于传统媒体来讲,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发展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改革,缩小发展媒介的投入,压缩开支,实行预算管理。全媒体建设给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而应该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并通过科技为载体去解决问题。

关于解决全媒建设问题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媒介的融合和全媒体建设。全媒体的业务运营方式和传统媒体都有所区别。由于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内容和形式的交互融合,全媒体的业务更新频率更大,内容也更加复杂。只有通过对科学技术支持体系进行细致持续的维护、优化和升级,才能够保证全媒体运行过程的稳定性。由于全媒体的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很多问题的产生没有先例进行指导,不能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结合也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都需要自主研发团队能够加强对全媒体建设相关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研究,为全媒体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它不仅需要技术的改造以及充足的设备投入力度,也需要不断培养出全媒体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以他们的智慧和活力为全媒体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要吸引社会的资本,为全媒体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自己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相对于整个全媒体建设的伟大事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企业和企业联合起来,并且吸引社会资本为全媒体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全媒体建设不为资金缺乏所拖累。互联网技术发展极其迅速,而互联网业务的模式层出不穷,因此,为了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步伐,全媒体建设的前期投资规模较大,且收益相对较慢。国内诸如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如果要靠自身的投资运作进行全媒体建设的话,不仅投入的资金相对于全媒体建设的资金而言杯水车薪,而且可能遭遇一定的投资风险。如果可以做到借助社会资源和资本市场,合作共赢,与社会资本共享全媒体建设的果实,反而可以促进全媒体建设稳定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传统媒体走出困境,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资本。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媒体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在传统媒体式微的环境下,全媒体的建设势在必行。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媒体的建设一定会帮助我国的媒体运营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

新媒体建设及运营范文6

【关键词】广电网络;智慧城市;三网融合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诸多面临城市管理、资源利用、发展转型难题的大中城市的共同选择。目前,对智慧城市的信息源、感知层及其应用层面的研讨可谓热火朝天。但是,对信息网络的讨论却仅泛称三网融合的大平台,且更多谈论的是通信网的开发利用。

无论是城市运行管理、居民服务还是产业服务,都需要以信息化为基础和支撑。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加大公共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大规模智慧城市应用成为可能。但是,智慧城市的信息网络,应该基于“利用和建设并举”的原则,不应忽视对原有网络资源的利用。

在传播网络多重化、运营主体多元化的现实面前,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有必要对现有信息网络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利用策略,达到最优效果。原有信息通信网络已经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网,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效利用广电网络的意义

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宣传阵地,多年来扮演着“喉舌”角色,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智慧城市建设中重视利用广电网络,不仅有利于加快广电网络的市场化,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智慧城市战略的顺利推进。

平台构成多元化。智慧城市信息采集、传输和使用要求网络容量更大,信息处理能力更强,信息使用更安全。但目前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中,更多考虑的是诸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网络,而忽视了三网融合中另一主力大网——广电网络。

我国现有广电网络覆盖面广,遍布城乡。资料显示,至2010年,全国电视机家庭拥有率达98%,拥有2台及以上电视机的家庭达29.7%。另据美兰德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状况调查,2010年全国卫星频道累计覆盖人口再创新高,达到390.7亿人次,较上年增加22.7亿人次;省级地面频道在本省的平均覆盖率也再创新高,达到62.1%,较上年同期增长5.2%。

但是,广电网络目前仍是一个功能较为单一,有待在智慧城市网络建设中开发利用的大平台。

服务人群广泛。广播电视作为家庭媒体,传播内容经过严格把关,适合所有人群收听收看。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先后“限广令”、“限娱令”,规范广播电视传播中的广告播出和娱乐节目制播,要求加大新闻节目和道德节目数量,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可以说,在当今众多媒体类型中,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最为健康,负面影响最小。

2010年电视仍然是传播最为广泛的媒体类型:85.7%的观众每天都会接触电视,平均接触频次达到5.2天/周;而发展迅猛的网络媒体则居第二位,平均接触频次为1.8天/周。

智慧城市要面向全体居民,为居民服务的最终目标应是使居民能更加便捷地、高效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在政府公共信息传播、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涉及面广的应用层面,广播电视作为接收终端具有明显优势。

可减少建设投入与消费支出。上海、武汉等地建设智慧城市方案出台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建言: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变相成为一种“被服务”、“被宽带”的工程,要考虑校区、政区的差异化群体的需求,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如果费用跟着智慧化步伐提高,将会加重百姓负担。

在广州,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后,广州市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由原来的17元/月提高到26.5元/月。虽然整体转换后传输节目增多,但市民对提高收费不满,投诉较多,甚至有省政协委员也对此提出质疑。增加广播电视服务内容,可适度缓解用户的不满情绪。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点多面广线长,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以信息采集为目标的感知层建设任务繁重,资金投入庞大。因此,充分利用广电网络的闲置传输能力,减少网络平台建设投入,能有效缓解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资金压力,并减少因新建网络系统给广大市民带来的服务使用支出。

有助于拓展广电网络发展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广播电视承担着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重任,主要履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职能,产业化起步晚,企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以传输广播电视信号为主的广电网络虽投入大、覆盖面广,但功能较为单一,蕴藏着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利用建设智慧城市的契机,推动广电网络运营主体转变经营观念,实现从单一业务向全业务运营转换,将极大地提高广电网络利用效率,推进广播电视的产业化进程。

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改善经营业绩,为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安全播出提供强有力支持,有利于强化主流媒体的主导地位,引导广电媒体积极主动投入三网融合,为广电媒体、广电网络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有信息网络及其对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

智慧城市信息化需求将促进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需求包括:大量的互联网应用,需要高宽带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远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物联网的应用,海量机器之间的信息交互,更需要信息传递与交互的实时性。

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加大公共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政府并不是每个项目都直接投资,更多的需要采取“政府主导,牵手运营商”的模式,调动所有运营商的积极性,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为此,需要在深入分析现有信息网络构成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引导与合作。

现有通信信息网络的总体格局及其参与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是:

中国电信宽带网络优势突出,深度参与广州智慧城市建设。目前,中国电信的宽带网络已经实现普遍覆盖:骨干网络带宽达到22T,国际出口带宽达到760G,宽带用户数超过7000万。随着“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的启动,未来三年,所有城市都将实现20M~100M到户的接入能力。

2011年5月30日,广州市政府与中国电信广东公司签订“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无线城市、智慧广州”十二五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和更长时期内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推动新一代互联网IPv6、光纤到户等下一代网络的演进升级,扩大光纤到户规模,提高互联网入户带宽。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国电信在网络、技术、服务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提升和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协调信息资源共享、专项资金安排、补贴优惠政策落实等事项。

中国移动称霸移动通信领域,推出“信息广州”战略规划。2012年4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一季度全国电话用户净增3149万户,移动用户净增325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新增3672万户。截至2012年2月,国内近10亿手机用户中,中国移动占6.614亿户,“移动第一网”地位牢固。

早在2009年7月,广州市政府就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签署共建“信息广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政企合作,加速建设“网络无所不在、信息随手可得、服务随时获取、网络经济发达”的网络化城市。根据协议,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将投资100亿元,新建TD基站约1.2万个,实现广州市全境7434平方公里无线宽带网络100%覆盖。

中国联通不甘落后,积极参与智慧广东、智慧广州建设。目前,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分享目前国内的宽带业务牌照和骨干网,以及90%的国际互联网出口,并拥有1.6亿2G用户及4590万的3G用户。

2011年12月21日,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与广东省经信委签署协议,重点实施“861”工程,共同推进“智慧广东”建设。广东联通将在十二五期间投资395亿元,加快实现全省21地市在WCDMA网络的HSPA+覆盖,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将3G网络速度提速至84Mbp/s,2012年投入将超过110亿。

2011年8月9日,广州联通与广州市交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智能交通为平台,助力数字化智慧广州建设。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个性化需求,推出交通应急调度指挥系统、智能公交、智能汽车、移动警务等一系列行业应用服务。

广电网络整体转换基本完成,但主要还是用于传输电视信号。2006年5月,广州启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2009年,广州主要城区即已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50万户,出租车、公交车、户外大屏幕安装的移动终端达20000多个。

2008年12月29日,在原广州市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广州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成立后,积极推动双向互动电视建设,已建成互动电视业务平台,并加快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的推广,力图将家庭电视机变成多媒体信息终端。

但珠江数码参与智慧广州建设举措不多,力度不大。2010年5月17日,珠江数码与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三屏合一业务,市民可通过手机、电视浏览广州无线城市门户网站——智慧广州,了解政务信息,查询手机话费余额、公积金、车辆违章等信息,订购珠江数码的电视节目及点播节目。

广电网络现存问题及其发展空间

广电网络运营体系“各自为战”、“市场化程度低”向来被在市场化方面走在前列的电信方所批评。各地广电企业产权复杂不易整合,筹划中的国家有线网络公司组建工作也进展缓慢。在广州,目前市区同时存在广东有线(省网)与珠江数码(市网)两个网络系统,其中省有线在广州市区直接管理的数字电视用户超过90万,接入网覆盖广州市所有的区域,与市网重合。省内网络尚且各自为政,建立统一的全国广电网络难度可想而知。

从内容供应看,目前频道编排节目和可供点播节目都很难说令人满意。双向改造前广州有线网络共传输58套节目,宣传资料称改造后能传输500多套数字节目,但实际上,目前只有100套左右的节目,与网络视频服务相比,其点播节目总量更是少得可怜。

除上述网络系统和内容供应方面的问题外,广电网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接收终端。目前,市场上智能电视机厂商大力宣传云电视、互联网电视,但实际上,智能电视总体接通率偏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带宽严重制约了智能电视的联网率,即使广州目前比较普及的4M甚至8M的ADSL也很难保证互联网视频在大尺寸平板电视上的播放流畅度。另外,操控复杂也是诸多消费者抛弃电视联网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电视需要消费者靠一个遥控器完成上网甚至发邮件等复杂操作,众多消费者试过之后都知难而退。

然而,正是由于广电网络存在上述诸多不足,其未来开发才具有巨大潜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中国有线电视经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有线电视用户国。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1.89亿,有线电视干线网络超过330万公里。有线电视以其频带宽的特点被世界各国专家公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巨大的产业开发价值。当前,中国的有线电视正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全国联网的方向发展,有望成为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广电系统致力于打造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也为广电网络增强了参与三网融合的实力。2009年7月31日,国家广电总局、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举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启动暨上海示范网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NGB建设正式起航。目前,上海有线电视网络已完成更新换代,NGB示范网用户总数达到200万户。未来三到五年内,全市50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将基本实现NGB改造,网络承载能力达到“T级骨干,千兆到楼,百兆到户”,成为上海“智慧城市”的主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

此外,广电网络新业务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在广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珠江数码集团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之一。宽带用户超过16万户,高清互动电视用户数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宽带信息网络实现了城区全程全网的双向覆盖,为广大市民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高清互动电视、移动数字电视、CMMB手机电视等新业务。例如,CCTV为满足高端用户需要而开辟的付费电视频道,通过频道专业化、受众细分服务,将排斥广告的电视观众从广告中分解出来,采用观众付费的方式经营,形成新媒体。[5]

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推动,广电网络运营企业自身积极介入,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建设和开发进程中,广电网络必定大有作为。

(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三网融合对城市广播电视台运营机制的影响及对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B22)

参考文献:

[1]中国广告协会网.美兰德全国电视覆盖及收视调研成果揭晓[EB/OL].http:///news/nationalNews/2010/11/5/4d1ec387-abe0-4801-9c3a-73664f6584d5.htm.

[2]广州市新闻中心.智慧广州五个新 引领广州未来发展[EB/OL].http:///node_1816/node_1834/2011/12/30/13252480489252.shtml.

[3]珠江数码[EB/OL].http:///channel_433.jsp.

[4]东方早报.上海百万家庭接入下一代广电网络百兆带宽[EB/OL].2011-12-2.http://.cn/news/html/2011/12/2/2011122842501281.htm

[5]樊娜.新媒体对广电传播模式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5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