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新生入学常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新生入学常规教育范文1
从熟悉了四年的大学校园跨入新的工作环境,虽然也是校园,但这次不同,我的角色由学生变为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时刻能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和压力。新对着新的环境和我的学生、新的同事,我积极,朝气蓬勃,尽职尽责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而我的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迎接他们的是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新同学,新老师,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法等。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学生从心理上对别人的依赖程度还非常之高,非常需要老师及时而积极的引导。因此,做好初一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初一班主任必须做好的第一件事,也是关系到整个班集体是否能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下几点是本人做班主任工作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而做的几点尝试。
新学期伊始,我着重抓好班级的稳定工作,合理分配和编排学生的座位,挑选优秀而精干的学生担任班级的班干部。开学初,我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班级,力图希望班级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助互爱。为此,我在班级的管理中,努力将自己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表现较差的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班级中主人翁的责任感。为此,开学初,我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在营造温馨的班级中,对待优等生,我更是严格要求,从不宠坏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优等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要心胸宽广,要博爱同学,对他们警钟常敲,不断督促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努力追求更高的进步。
科学、合理的开展初一新生入学的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初一新生入学的教育工作对于形成一个健康成长的班集体,对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进步等多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初一新生入学常规教育范文2
关键字:拓延—建构;积极情绪引导;初一新生;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6-0049-05
一、引言
个人成长过程存在不同关键期,初中阶段则是最特殊的时期。[1]从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过渡到自我独立的青年时代,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急速发展和变化,需要解决各种各样问题。心理学家林崇德曾说:“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个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到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2]
初中起始阶段——初一是关键期中的关键,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素质将伴随学生一生。此外,新环境的适应更直接影响中学阶段各方面的学习。
如何让新生适应初中环境,国内已有很多相关研究。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对比法,运用了新的心理技术——“拓延—建构”积极情绪技术,并紧密结合实践教育活动。研究发现,此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建立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正文
(一)概念介绍
初一新生心理适应:指初一新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与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心理感受,为调整这些暂时不良的心理感受,而采取主动和被动的积极行为。
“拓延—建构”积极情绪技术:由美国心理学家Fredrickson提出。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在2000年开创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性中积极方面(如勇气、乐观等)的心理学,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Fredrickson提出了“拓延—建构”(Broaden-and-build)积极情绪理论[3]。他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的功能。这是由积极情绪与事件所蕴涵的积极意义、所产生的积极结果间的良性互动造成的。积极情绪往往发生于积极倾向的环境里。该理论启示我们:要重视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探索并实施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策略[4]。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镇江市属某初中2012年9月入学新生,随机抽取10个平行班计400名学生。
2.设计。实验前将被试10个班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个班。在时长一个半月的实验期,对实验组实施“拓延—建构”积极情绪的实验干预,对参照组无任何干预。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适应性测试,最后对比实验结果。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分别为196份、194份。实验后两组分别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分别为189份、182份。
3.实验过程
(1)实验前
开学第一周最后一天,我们对全体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了解新生在新学期一周中的适应情况,分别从以下角度展开调查:一、适应程度评价。请学生自评对近期学校生活的适应性感觉。分五等级自评:非常适应5分、较适应4分、一般3分、不适应2分、很不适应1分。二、适应关注。学生回答“最在乎的校内生活”的各类表现。比如:“是否关注学校的环境”、“是否关注自己的任课教师情况”。三、适应问题。请学生选择适应困难的具体表现。比如:“是否适应初中的课堂习惯”、“是否了解新学校的校园规则”。实验组和被试组在此阶段无明显区别。具体结果如下表:
数据显示:对3、对4、对7和对8 sig.(双侧)值小于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有差别,其余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可以做出判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适应程度、适应关注、适应问题上无显著性差异。
(2)实验后
开学第二周到第五周,我们在实验组采用了大量的“拓延—建构”积极情绪的教育方法,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创设活动:第一,引导学生积极归因。第二,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第三,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动机,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具体开展的活动有:一、每周一次的全班规模的心理团体活动辅导课,共计4课时,课题为“结识新友”、“应该怪谁呢?”(归因分析)、“我的情绪我做主”、“唤醒心中的巨人”。二、与班主任合作,组织同学们参观校园,熟悉各种教育教学设施;举办学生与任课老师见面会,了解各科任老师的基本情况和上课特点。三、与年级部合作,开展实验班之间的团体竞赛,如成语竞赛、猜谜竞赛、团体合作运水竞赛等。此外开展各种学科活动,比如制作地球仪比赛、外语广播员招聘、心理情景剧排演等。每次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班作出评价,并累计得分,反馈给学生。四、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比如在实验班中每星期出一期由学生创作、自编自排的心理小报《心声》,让他们在“自己人”主编的报纸上发表同龄人在新学校与新老师、新同学发生的种种趣事、感受和感悟。五、开展个体心理咨询活动,对适应显著不良的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咨询技术进行心理干预辅导,每星期1次,每次约45分钟,共4次的谈话咨询。
与实验组相反,对照组只参加学校组织的常规活动,没有接触以上活动。在适应性教学活动中,以学校校规校纪宣讲、班会总结近期得失、与家长电话或家访沟通等传统适应性教育为主要形式。
实验尾声,对全体被试进行后测,测试以调查问卷、访谈法为主。统计结果如下:
以上数据表明,sig.(双侧)值均小于0.05,实验组前后两次测量有显著性差异。
以上数据表明,只有对5“课程”sig.(双侧)值大于0.05,对照组前后两次测量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在这三方面的适应性进展不大。其余方面均有进展。
显而易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4.实验结论
(1)数据有效性。对实验结果用SPSS19进行统计分析,表3、表5 sig.(双侧)数值小于0.05,说明实验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数据分析表明实验效果明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2)数据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参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第一,开学初,实验组与对比组实验数据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实验前,两组在适应性方面表现一致,大部分新生适应良好。群体关注适应性问题主要为:学校环境、教师表现、规章制度、课程、班级等方面。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适应初中生活的听课习惯、初中生活节奏加快、如何与新老师和同学交往、对校园规则的重视。
第二,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实验,实验组、对照组均在适应性自评方面有显著提高。说明初中生具有普遍适应能力,对环境适应较好。采用不同方法,学生能自行适应新环境,只是进度和程度不同,这与其他类似研究吻合[5]。
第三,实验组适应性自评和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适应性关注方面,实验前高聚焦的问题已经不是学生关心的内容。通过访谈得知,新知识、新班级建设、个人表现成为被试更关心的内容。而对照组很多被试依旧关心早该适应的问题,比如校园环境等。
5.存在不足
实验前后采取的问卷及调查表基本相同,不排除练习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中被试的任课教师配备比较均衡,同一个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是实验组的也是对照组的,所以实验结果受额外变量影响,不排除人为作用的影响。
三、分析与讨论
“拓延—建构”方法非常重视采取有效的积极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提高个体内在动力,主张通过一系列的反馈、强化,最终使学生形成积极归因倾向,如利用认知调节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利用增加学生自信体验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学习动机,保持积极情绪状态。
实验结果证明,“拓延—建构”法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有着很大的运用空间。实验后与被试学生、参与教师、学生家长谈话,他们均表示,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积极情绪感受更多,各方面表现更好。总结实验中的得失,有以下结论供大家参考。
第一,教师重视集体活动的开展,并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积极情绪的激发和保持、行为符合集体组织需要有积极作用。评价机制应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拓宽对学生评价的层面,多视角评价学生的成绩与进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更大的成功。应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集体活动的质量。
第二,应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共同体和活动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班风校风。新的共同体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有助于学生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来培养积极进取的班风校风。
第三,建立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的家校、家社互动机制。如加强家长委员会与学校的沟通互动、建立教师家长共管的学生成长与进步档案袋、重视并引导社区在学生教育中作用的发挥等等,通过这些努力,使学生始终生活在积极情绪占主导的社会环境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2.
[3]Fredrickson B. L. What Good are Positive Emotion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
初一新生入学常规教育范文3
关键词: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77-01 1.讲授、交流和辅导有机统一,让常规指导形式发挥作用
在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形式中,常规指导形式对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 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 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进行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其次是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 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 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 最后是辅导式,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 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研究. 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 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 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学生学习动机,锻炼学习意志,发挥非智力因素指导形式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方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基础,在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形式中,非智力因素指导形式是一种较好的指导形式. 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概率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学引入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他们讲解通俗易懂的扑克牌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的课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2)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 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指导
3.1听法指导。听数学课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只有当自己的信息接收与教师的信息输出协调一致时,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学会听,学会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老师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后小结。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听课,才能提高听课效率,使自己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3.2学"思法"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学习效率就高;不善思则学的死,效果就差。可见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掌握好知识的前提。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养成常思、多思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不管是出示例题或尝试题或提问都注意启发性,诱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思考习惯,学会深思。其次在教学中通过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化归、推理、概括的能力,学会善思。从回顾解题的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学会反思。学会反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站立的探索中,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的目的。
3.3的"写法"指导。因为数学符号是数学演算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特别是几何课的教学中,因几何概念多,抽象性强,语言逻辑化,与代数学习方法大不一样,开始阶段的书写应特别强调。为了帮助学生记好笔记,开始阶段每节课的重点我都投影出来,在小结时便于学生记录,要求学生做到"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对照,同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于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3.4"记法"指导。在属性中通过知识之间关系的类比,使学生学会联想的记忆,通过把知识变成顺口溜,学会用口诀记忆。
4.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独立性
初一年级是形成学生各种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初一的学生可塑性大,所以从新生入学起,就要着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4.1听课常规的训练。包括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的演示、板书和动作、表情,认真听同学发言,边听边思考,需要补充或有不同意见时,要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4.2作业常规的训练。包括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查的习惯,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懂得批改作业的符号,发现错题独立检查并及时改正。
初一新生入学常规教育范文4
一、加强班级常规建设,明确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一新生刚入学,从小学到一个崭新的环境,各种规矩不清楚,各种习惯参差不齐,如何教育,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工作的重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我在学习、卫生、纪律、文明、公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如,课前准备怎么做?作业该怎么完成?上课如何听讲?卫生该怎样打扫?自行车怎样排放?进入校园后应注意什么等等。明确了规范,就要严格执行,在“执法”中要合情合理,依规范办事,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怎样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树立榜样,让学生有个照着学的目标,有个可比较的对象,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争抢先进的局面。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我希望我的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对人以诚相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力做好任何事情、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尽量做好任何事情,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我首先就要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二、加强班级舆论宣传,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初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由陌生走向熟悉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进行强大的舆论攻势,可以营造舒适、温馨、团结的班级氛围,从军训起我就注意这方面的宣传,有时是集体,有时是个别谈,强调团结的作用、诚实的重要、勤奋的必要。开学之初,在布置教室上,再次体现了我们都已认可的班级舆论。弘扬正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人人都不甘心落后,你有十分力,就用十分,有一分力就用一分。
三、加强与任课老师及家长的联系,形成合力,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
任何一种教育,孤立进行总是单薄无力的。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与家长、任课老师的联系。在工作中经常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班级的学习情况、精神面貌,个别学生成绩的起伏以及预测学生的发展趋势,任课老师的无私帮助,使我能更准确地掌握材料,从而有效地放矢地开展工作。另外,与家长的联系,使我走进了学生家庭,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教育期待、孩子在家的种种表现。通过家访,通过电话,我们及时交流,及时反馈,避免不良问题的萌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么多人帮助我,帮助学生,必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熟。
四、加强学法指导和心理引导工作,小初衔接,促使学生顺利实现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坎”,由少科到多科的变化;由兴趣到考试的转变;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成长,对很多人来说,过渡得好不好,将直接关系到孩子以后的发展。在这个过渡期,班主任进行必要的指导是不能忽视的,时间如何分配更合理,上课怎样听讲效率更高,常识科该怎样进行有效记忆,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去摸索,老师这时候给予及时的指导,会帮助学生少走许多的弯路,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心理引导则复杂些,许多学生感到不适应,感到茫然,而有的则无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就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事实证明心理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了心理问题,更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五、制定班级量化管理细则,责任到人,抓实班级事务的过程管理
(一)制定细则的目的
为了加强班级管理力度,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道德素养的养成,创设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特制定本细则。
(二)细则的实施策略
1. 班级成立管理和执行机构,成员有班主任、任课教师、班干部和学生组成。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实行班委负责制。班委会各成员及科代表等为每周量化成绩的统计填写人员。每周统计一次,每周五下午总结,下周一张贴在教室宣传栏内。每月取周平均分,每学期取各月总分。
2. 每人基础分为100分。根据平时表现给予加分或减分。每周根据小组内个人成绩之和后的平均分评选出优秀小组。每月根据个人成绩最高分评出本月班级之星。学期末算出每位同学的得分,作为评优奖励的依据。
3. 遵循公平、公正、合理和公开的原则,不得,不得打击报复。若有此类现象发生,严肃处理。
(三)细则的构成及量化标准
初一新生入学常规教育范文5
一、组建强有力的德育领导机构:本学期我校成立了以副校长为中心,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及各班主任为主的网络管理机构,紧紧围绕学校的德育工作计划,依靠全体教职员工,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大力抓好德育的常规管理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推进了学校优良的校风和学风的建设。在相互协调中逐步使我校的德育管理工作不断进步。
二、 德育工作主题明确,学生教育活动落实到位,效果明显。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月月有主题、有活动安排、活动过程记录及活动效果讲评。主要工作有推行校园公共区卫生新方案,向学生推荐100首积极上进的歌曲,学习雷锋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契机,组织“《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开展了征文比赛,主题板报比赛。百科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社会百科,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自豪感。
三、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规范》和《中学生文明礼仪常规》教育为重点,对班级卫生、自行车摆放、学生佩戴胸卡、仪容仪表进行全面的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生活习惯。特别是今年实行了校园公共区卫生新方案,政教处对当天各班早晨及中午卫生打扫情况、保洁情况及时给出书面评价,这一举措保证了校园内时时处处干干净净。
2、政教处加大了日常巡查力度,每周有两次以上校园综合抽查,及时掌握和处理学生上网及其余违纪事件,使学生的违纪率大大降低。
3、继续做好了校园废品回收工作。提升了学生爱护环境、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各班都准备废品袋、废品箱,及时回收卫生区和教室可再生垃圾,实现废品回收金额近百元,作班费使用,用于奖励文明学生、学习进步之星、学习优秀的同学、对学校班级有较大贡献的同学或作为班级开展课余活动的经费,这又促进了班风学风建设。
四、全方位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德育工作效果得到整体提升。
1、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制度。每次国旗下的演讲确定学生演讲主题和内容。将国旗下的演讲作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教育的有效阵地。
2、举行普法征文活动。利用学生大会,对学生进行法制观念教育;利用宣传板报向学生宣传吸烟的危害、预防犯罪、如何防卫等教育。
3、狠抓考风建设,以严格的考风促学风建设。考风的好坏决定学风的优劣。学校利用班主任例会,反复强调考风、考纪的重要性,要求班主任以考风促学风。学校对考试中有舞弊行为的同学进行了耐心细致地批评教育,学生很受触动,意识到好成绩是辛勤努力的结晶,绝不是不劳而获的。
4、处理问题学生,净化校园环境。学校对上网吧、勾结校外人员到学校寻衅滋事等行为的同学,绝不姑息养奸、纵容迁就,发现一个,处理一个,进一步净化、优化校园环境。本学期我校校园治安情况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
5、政教处与班主任实行重点学生谈话制度,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心理及其它方面的问题,实行重点学生个别谈话制度,取得很能好效果。并要求各班级对问题学生进行建档、安排同学帮助、定期谈心、及时与家长联系。
6、为使初一新生了解学校纪律,掌握初中学习特点,尽快适应初中生活,实现小学向初中的良好过渡,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界中学学生管理制度》抓好初一新生入学教育。
五、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
1、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班主任实现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提升。
一年里先后组织班主任学习了有关如何开展学生工作的理论文章。召开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工作例会,在会上请优秀班主任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从实践上、理论上帮助班主任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艺术,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好班主任例会。利用每周四下午的班主任例会,总结上一周的工作,及时发现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表扬先进,推介经验。布置下一周的工作和要求,把班主任的思想和工作重心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开展。
初一新生入学常规教育范文6
“手绘校园地图”校本项目学习课程是在教育生活累积中逐渐生成的。其累积的过程源于生活,累积的轨迹大致有四步。
第一,植根于学校传统的教育活动。笔者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初一新生入学时将开展一些常规的学校生活教育活动,其中一个就是“知我梅中,爱我梅中”竞赛活动。活动大致分两步:一是学校印发“知我梅中”材料,一般包括学校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景点简要介绍;二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班会进行“知我梅中,爱我梅中”书面竞赛。目的是让初一新生认知学校,热爱学校,从而快速地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
第二,发展于教育活动形式的拓展。传统的活动应该说是有效的,但也有其局限之处,那就是这样的认知学校只停留在书面的了解和书面的回答上。为此,学校在初二年级创建了“导游社团”,主要以学校景点为主进行现场讲解。具体活动是:社团人员根据意愿认领校园里的一个景点,拟写好讲解词,并集体修改;然后由拟稿者现场进行讲解训练;最后分班向初一新生进行现场导游。另外邀请校外人员来学校充当义务讲解员讲解。这样,初二学生加深了对学校的理解和情感;初一新生现场与书面结合认知学校更深入。
第三,提升于教育活动内容的增加。学校为了把此项基于生活的教育活动做强,又借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由学校德育处和教科室联合将学校相关的人文景点编写成校本读本,并且丰富了活动内容。由传统单一的书面认知竞赛,演化为校园人文摄影展示、校园人文诗歌创作、校园人文散文抒怀、校园人文景点解说、校园人文景点绘画、校园人文景点命名探究等系列活动。另外,为了把活动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还安排专门的课时和教师,即在初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时内,由负责的教师来实施,所有优秀的成果将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学校艺术节上汇报与展示。
第四,生成于教育生活的优化综合。源于生活的教育应该是综合的,而上述三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管活动形式趋于多样和活动内容逐渐丰富,但仍缺乏生活教育之综合的特性。于是课题组根据项目学习课程的要素,提出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优化重组,整合成一个项目:“手绘校园地图”。这样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小组人员根据项目计划进行内部分工,有的负责整体版图设计,有的负责校园各区域的绘画,有的负责各景点的文字介绍撰写,有的负责为文字配照片,有的负责学校发展历史简介的撰写等,各个环节又可以互为交融渗透,最后整合起来,就是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
上述四步,步步源于生活,最终生成了生活化校本项目学习课程“手绘校园地图”。
“手绘校园地图”项目课程源于生活教育而生成,自然应该回归生活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如何回归生活呢?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围绕项目课程去“做”项目,即回归生活化的流程:项目导入,明确任务;项目设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执行任务;项目展示,达成目标。让学生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走向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学懂知识,习得技能,陶冶情操,快乐生活,真正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
1.项目导入,明确任务,激发浓厚的兴趣,走向生活。这是做“手绘校园地图”项目的第一环节。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以10位左右学生为宜。其次明确小组项目任务,通力合作手绘一张校园地图。再次是提出完成项目任务的要求:①要有导游地图的特点,可以参考生活中看到的导游图样式,也可以上网查找著名风景区线路图的样式,更可以创新性地设计独到的样式;②要涵盖校园的一切,外在的文化景点、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以及道路场馆等,内在的学校历史、景点涵义以及场馆楼道命名等;③手绘,就是亲手绘制,手绘时要避免绘成简单的指示图或者线路图;④要求合作完成项目,最后共享成果。这个环节如果导入得体、项目任务明确的话,就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向生活走去。
2.项目设计,制订计划,满怀激情走进生活。这是做“手绘校园地图”项目的第二环节,此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首先发挥集体的智慧,比较分析,构想设计,确定一张校园地图的样式;其次根据样式的需要分解地图上需要的“材料”和绘制地图需要的“原料”,开列出相应的清单,以便于下一步的分工和利于最后的完工;第三就是分别领取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第四集体制订出完成项目、最终形成“产品”的整体计划,包括时间节点、分工任务等。这个环节如果分工合理,而且每项子任务又贴近领取任务学生的生活的话,学生就会满怀激情走进生活。
3.项目实施,执行任务,运用做学的方法体验生活。这是做“手绘校园地图”项目的重要环节,也是小组学生根据计划分工分别“做”好子任务的关键环节,更是学生用“做”的方法来体验生活的达成环节。学生“做”的方法贴近生活,呈现多样性。负责原料采集的学生需要进行上网搜索、市场调查、考察分析、成本计算,最后确定采购绘制地图的工具等;负责手绘的学生需要实地观察、现场临摹、景物定位以及征求地理老师和美术老师的意见,最后合理集成;负责学校历史简介的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调查采访,最后定稿;负责文化景点文字说明的学生需要实地观察、资料查阅、采访老师,探究文化底蕴,最后提炼成文;为文化景点配图的学生需要现场拍摄、比较选择,最后确定最佳视角图片;负责文字书写的学生需要考虑地图背面的版面设计、字体选择、合理书写等。凡此种种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习得技能,学会知识,积累经验。
4.项目展示,达成目标,揣着成功的喜悦感悟生活。通过小组分工自主,互助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最终的项目成果“手绘校园地图”。接下来的环节就是项目展示。首先是班级内展示,展示流程为:小组组长出示成果,并对手绘地图进行说明;小组成员作适当补充;接着小组间相互点评;最后教师比较综合点评,评出班级优秀成果,推荐参加校级展示评比。其次是班级优秀成果在学校期末的文化艺术节上展示,其展示流程除与班级展评相似外,还应加上小组成员陈述感悟与体会等环节。
上述环节是项目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回归生活的过程。其优势在于学生在参与项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生活,体验了生活,感悟了生活,有意无意地感知了学校,了解了学校,融入了学校;同时无痕地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陶冶了情操,有效地实现了项目课程的学习目标。
“手绘校园地图”作为校本项目课程,源于生活开发形成,回归生活做学实施,其过程中所彰显的价值远高于生活,大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课程生活化,践行着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作为一种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才能使课程科学化、规范化。源于生活开发,回归生活实施的校本项目课程“手绘校园地图”开发与研究也不例外,其过程践行着教育教学的三种基本理念。
(1)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和教育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做”,即实践。这个项目正是强调了这一点,即学习过程“做”的特点,实践的特性。首先,每一个项目的子任务,是学生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自主调查研究选择确立的,必将具有内在的驱动力,自然激发起学生主动实践的激情;其次,很多项目子任务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生活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会自觉地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合作实践;再次,每一个项目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学生亲身实践,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即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挥并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句话,课程的“生活化”,就是力求课程从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学校实际、地域实际出发,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走向生活为原则开发;并且在实施与研究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实现做学合一、个性发展的开发研究目标。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
(2)新课程的亮点就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目标的落实,追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培养。“手绘校园地图”课程生活化的做学过程,就是综合实践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制作特定的校园地图实施教学,回归生活的过程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步入“现实生活”,真真切切地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查找制作材料和最佳地图样式;到现场对项目任务进行考察调查,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提出实际问题,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学校发展简史;以采访、探究、实地观察为方式,撰写校园文化景观的简介;以自主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集成项目“产品”。同时在项目产品展示活动中,小组成员交流心得体会、实践感悟等。总之,这个回归生活的过程,新课程的亮点得到了体现,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新型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训练。因此说,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地践行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建构主义理论最基本的理念是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手绘校园地图”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就是想给学生一个学习的项目,并且在具体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的能力。事实上也达成了这个目标,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主动构建着地理知识、绘图知识、校史知识、学校文化知识等。因此说,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地践行着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2.课程校本化,丰富了学校教育的特色内涵。
近年来,笔者学校以传承为基调,以发展为宗旨,以转型为契机,努力营造校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特色“习得教育”。习得教育的要义是习以为常,日有所得;习得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习得教育的方法是做学合一,个性发展;习得教育的课堂是项目引领,生命发展;习得教育的课程是项目整合,校本发展;习得教育的策略是学生做学项目学习课程,教师施教项目学习课程,学校开发项目学习课程;习得教育的目标是习而手巧,得之心灵。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课程校本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隐文化的重要元素。为此,近年来我们着力优化“习得教育”特色内涵的生活化校本项目学习课程形态。此课程的开发源于校本教育生活,即传统的爱校教育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校本化特色更加鲜明,最后生成完全具有学校个性的校本课程。另外,此课程实施又回归于校本教育生活,实施过程更体现了课程之校本化:项目导入,明确任务;项目设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执行任务;项目展示,达成目标。每一个环节都以“习”(即做与实践)为先导,以“得”为目的,实现培养“手巧心灵”的学生之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手绘校园地图”项目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诠释了学校“习得教育”特色的含义,丰富了学校“习得教育”特色的内涵。
3.课程项目化,促进了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