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就业情况

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文1

课程:同属管理,侧重不同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同属于工商管理类,而且这两个专业都是文理兼招,不过许多工科院校更倾向于招收理科生,是因为这两个专业在学习中都会涉及与经济相关的数学知识,但就学习内容来说,会计学可能会比较适合理科生,而财务管理可能会比较适合文科生。

从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来看,这两个专业绝大部分的课程是一样的。财务管理专业略偏重于学习管理,而会计学专业更侧重于学习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学:主要的专业课程有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价格学、统计学、经济法、财政学和金融学等。这些课程除了课堂授课,还要做一些具体的经济业务的模拟核算。

财务管理:主要学科是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上课方式是结合案例来教学生理解与运用相关管理方法。可以说,大量的案例分析是本专业教学方式的突出特点。

内涵:会计学提供信息,财务管理料理钱财

会计学中的管理会计也涉及管理,但是侧重于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而财务管理侧重于对钱财的管理也就是财务的管理。

会计学: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记录、计量、处理,来反映、监督并影响组织的生产、运作的一门专业。会计学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具体实际的应用,该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并且,随着电算化的推广运用,学生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由于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行业,因此,会计学还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知识。

财务管理:利用价值形式对资金运转进行直接控制的专业。它与会计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工作中只反映资金的运转情况,并不对资金进行操纵。反观财务管理,其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则直接控制资金运行,它或是为企业筹集所需资金,或是对企业资金进行投放。因此说,其工作性质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控制和投放进行管理,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考生要在这两个专业里做选择,不妨参考以下说法:“如果你更喜欢思考如何使用一笔钱,如何从银行贷到款,如何让企业少花一点钱,那么去学财务管理。如果你更喜欢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核算每一笔业务,那么去学会计学。”

就业:会计记录过去,财务管理规划未来

从本科生就业来看,两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也差不多。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会计学的毕业生,一般都要从基层做起,比如先当出纳或会计,优秀者再成长为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财务经理中的出类拔萃者可以成为CFO(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监)。

会计在工作中实际上起着一个信息源的作用,它可以使管理者、投资者或者利益相关者能够了解一家公司的日常活动和经营状况。会计学是一门与实务联系相当紧的学科,如今社会上,小到个人股票、债券的买卖,大到国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关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都需要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计算、预测。可见该专业基本上没有行业限制,所以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非常广,就业率相对也比较高。

财务管理重在利用公司本身的资金流,通过改变资本结构等方式来实现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因此我们常说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命脉所在。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资金运作的先进理念和娴熟技术,这也使得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上大多在各种公司做投资理财、资金运作等方面的分析、操作工作。当然,这一系列的财务管理活动的基本前提是能看懂会计报表。因此,在就业方面,除了可以帮助做公司理财方面的工作,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在一些事业单位担任会计、出纳,或在会计事务所为客户提供财务管理、咨询服务。

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0前言

财务管理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财务专业人才掌握财务管理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高校财务管理教学要促使学生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专业知识解决财务管理上面对的实际难题。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较高,导致很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提出新的构建,以此提升教学水平的进步,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1当前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对于财务管理教学的课程规划设定主要面向专业生为了就业的需求,将理论课和实践课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进步。但是有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过于笼统,课程设置缺乏规律。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设置还有一定的滞后性,很多教学内容不能够与实际就业需求相适应,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加上高校缺乏实习训练基地,学生缺少一定时长的实践工作机会。除此之外,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较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新人的要求往往是苛刻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不仅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工作能力。再者,由于行业竞争压力较大,企业难以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个人能力,才能适应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这便要求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完善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专业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校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明确教学目标

首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先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应用型人才角度,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应该符合就业市场与行业的新型需求,以此规划好课程设置,完成教学模式的构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以就业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了解行业发展情况,总结企业人才战略,才能够更好确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方向。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全面性,学习范围和渠道必须得到扩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此外,高校还必须认清就业市场行情。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因此高校除了着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外,必须对教学课程进行综合性设计,考虑就业的多方面要素,注重学生长期发展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1]。如培养学生的财务战略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财务价值的能力和管控财务风险的能力,此外还有财务管理能力,如投融资决策和利润分配能力等。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学模式倾向于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进步,完成向企业和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2专业课程设置

高校财务管理教学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由于财务管理包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所需要学习内容较多,但是高校课程时长有限,不可能将所有学科内容分配到有限的课时中。因此需要高校进行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可通过对基础学科的汇总摘要,进行教学模块编辑。比如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模块:(1)财务管理模块。学生通过该模块学习主要掌握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基本的财务管理理论构建。(2)会计学模块。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认知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的联系,通过此项教学,能提升专业学生工作的综合性能力。(3)经济金融模块。该模块是一个长期更新的课程模块,主要基于现代经济学,学习现代经济管理方式,掌握微观经济学、金融学[2],促进专业学生财务管理高级能力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课程设置逐级分层,有利于实现专业学生系统化、全面化的学习财务理论知识,促进专业学生将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保障了专业学生朝着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2.3完善课程案例教学

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教学环节展开理论和实践高度融合的课程。高校制定课程内容时,必须重点考虑课程指标流程,制定学习计划。并针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开展案例型教学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此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完善课程案例教学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战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财务工作模拟,对专业学生布置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自主利用所学理论去解决财务管理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岗位和角色,对学生下达不同的工作任务,增强课程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改善部分学生遇到难题就过度依赖他人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对知识理解的深刻性。此外,课程设置可安排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思路,完善财务管理教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高级财务管理教学包括管理和金融多个知识领域。改善当前教学模式弊端,就必须要拓展财务管理学校渠道和模式,通过对其他专业的引入式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讲解和学生交流是课堂主旋律,即教师通过课堂,对企业成功财务管理案例进行阐述和介绍,能够分析出成功财务管理必备的要素,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价值[3]。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能够探讨个人看法,并向教师提出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时间能力。另外,在教材的选用方面,高校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由于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财务教材完整性、功能性较差,不能够完成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教学任务,因此高校必须选择时新性较强、功能内容全面的教材。

2.4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包括3个模块和6个层次:财务基础能力模块、财务设计分析模块、财务综合能力模块,分层次教学体系包括6个组成部分:基础课程、课程实践、专题实践、校内实训、企业实践、毕业论文等[4]。

2.5构建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就要开展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课堂,构建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自觉学习为辅的教学新型模式,能够使学生在获得良好教育的同时,丰富专业学生的工作实践经验。比如通过对课程案例的学习方式的指导,制定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生任务。比如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财务市场调查、财务方案规划等等。每个小组之间可通过方案对比寻找彼此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提升学习和实践效果。此外还可以构建网络互助教学实践模式。如建立网络论坛、设立网络课程等,一方面开拓了学生学习范围,增加了学习渠道。另一方面增强了师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开放式的学习和实践模式,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加深,提升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结论

总之,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总结,提出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创新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完善高校的实践教学,拓展教学范围,提升实训课程在总课时的比重,改革教学模式。通过总结可以得出,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应朝着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提升高校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能力,以此不断提升我国高校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万立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基于财务信息化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2,(10):41-42.

[2]安存红.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119-120.

[3]王宏伟.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3,(07):157-158.

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文3

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是为了明确当前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设定正确的培养目标,并实现培养模式的改革。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财务人员需求量最多是国有企业,然后为三资企业;而就企业的规模而言,财务人员需求量最多的为大中型企业,而其中最为紧缺的金融类企业,其次为制造类和流通业。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按各单位平均每年所需财会人员0.59人计算,我国所有企事业单位提供的财会岗位是满足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人数的,也就是说毕业生能够充分的就业。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工作来看,其中接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会计工作,而1/4则从事的是资金管理和证券分析,而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从事了人力资源与营销管理,这部分学生从事的工作似乎与专业并不对口,这也从另一层面反映出,我国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往往是先实现就业,然后再进行择业的现状。

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片面重视“财务”忽视“管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目的应该是进行市场所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综合型的应用人才。但是就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情况,仅仅是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为笼统的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分析,在专业型人才与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定位上把握不好。对于企业来说,财务管理是站在整体的高度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组织,并对财务关系进行处理的,所以对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在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宏观思考的能力。但是就目前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来看,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中仅片面的重视财务知识的教学,强调财会类实施与技能,忽视了对市场的整体把握,以及对项目运营管理技能、企业战略管理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社会适应力较差。

(二)缺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结合由于财务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生应具备较强的思维、判断和应变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就有赖于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效结合。但是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就专业教学则过于强调的是经典理论模型,对当今经济发展下财务管理的变革与应用并未引起重视也缺乏了解,一方面缺乏对企事业单位调研的感性认识,如企业、银行与财税局等;另一方面也缺乏对资金管理、现金流预测预计项目投资决策的试验设置,进而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无法培养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上的脱节,使得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薄弱,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交叉重复,存在不合理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会计学、金融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而这却造成了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无法掌握好两课程的平衡,往往会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而无论是偏重会计学,还是偏重于金融学,也都没有形成财务管理的独立系统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加上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不够明确,使得课程体系陈旧,而课程的安排上也并未合理的围绕专业设置,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以至于教学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的情况。

(四)课程内容陈旧就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的课程内容来看,尽管教材实现了不断地修订,但是其在实质内容上并没有实现更新与变化,仅仅是在内容顺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而在内容本身并没有进行更新,近年来的经典案例引用非常少,而最新杂志期刊的内容也甚少涉及。这种课程内容上的陈旧造成的不良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常年使用同样的案例来讲解同样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得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实际上客观的市场环境实在不断地变化的,这也为企事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而高校一味的采用陈旧的教学内容进行教育,也就很难与时俱进,让学生了解市场新的发展与变化,而培养起学生解决新的财务管理问题的知识与能力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五)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报告造假、审计舞弊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人们对强化财务监管的呼声也就越发高涨,而实际上这种外部形势的监管只是一个方面,而更为重要的是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问题。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要机构,有责任承担起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但是从实际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只有很少一部分高校设置了专门的职业道德与相关法律课程,而绝大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问题并未引起应由的重视。

(六)教学方法生硬,缺乏灵活性我国高校的本科财务管理课程在设置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获得,而普遍缺乏对个人能力发展的考虑。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容易产生消极对待的情绪。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仅仅是了解知识,学会知识,应对考试,而实际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提高,同时知识面也相对较窄。加上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的扩招形势,在有限的校园环境下,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生硬的填鸭教育,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丧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也很难实现。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终身教育理论指出,高等教育的重点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具有十分强的专业性与应用性,加上该专业与工商管理专业的领域的广泛联系,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首先处理好专业操作与综合管理两者间的关系,其次是要处理好专业型人才与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实际上,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是在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得到基础上突出其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定位上是以大力发展实践性教学为基础,而突出教学市场化与职业化的。从教学角度来看,也就需要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对课程的优化设计,在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性教学,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达到培养市场需要财务管理人才的目的。

(二)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突出执业特色教育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需要重视基础教育,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增强对数学、外语的基础学科的教育,更需要使学生在社会、人文与自然学科,以及计量模型设计、协作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而为进入企业做好投资决策、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强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应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特色,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性较强,同时涉及到了金融、财政与会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所以专业课程应不仅仅包括财务分析、公司理财,同时还应该针对市场所需、企业所需学习具有执业特色的课程,包括项目管理、企业战略、金融市场学以及投资学等,进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执业需要。

(三)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高校本科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中,应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有效的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的结合,实践课程包括了现实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实践模拟课程,以及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等等。这就要求高校需要致力于学生多元化的实践平台的构建,而在具体的实践课程教学中,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建设起ERP实验室,或者实现校企联合,增强与证券公司、银行以及会计事务所等企业的联合,建立起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行学习与积累知识,提高实践中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规范课程体系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更加突出该专业的执业特色,让学生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的基本训练,同时培养起解决财务与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金融学为基础,而会计学位核心,将执业需要作为目的,通过管理学工具和手段培养学生,并拓宽知识的范围。基于市场需要为导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将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内容作为框架,包括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利润分配管理等,结合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设计课程体系具体程序。因此,建议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也即是说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分流培养,然后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进行不同专业课程的设置。

(五)实现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所以在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应在经典理论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可将部分商业材料、期刊、新闻等相关内容适当的加入到教学中,作为补充知识,从而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新的发展动态,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如通过热点案例问题的分析,包括企业在筹融资和海外并购等来让学生了解财务管理学习中的重点问题所在,同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使之积极主动的探索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采用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应实现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可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以知识点为支撑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探讨,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探索,锻炼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技术,包括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等,有效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让学生从各个感官来对知识进行理解,加强领悟;而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QQ、网络教学系统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进而让学生能够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形成课堂内外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文4

关键词: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01-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财务管理专业列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开始招生,各高校因其就业市场广阔而纷纷开设此专业。经历十多年培养实践,很多高校面临“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在社会需求旺盛的同时,高校却普遍存在“供应过剩”现象。很多非财经类的普通高校所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财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滑坡,导致进一步扩大投资信心不足,专业建设滞步不前。所以,分析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对策,是破解目前困扰全国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困扰的重要课题。

一、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现状

1.财管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绝大多数高校在财管专业办学经验、专业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就业市场培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会计学专业。目前,全国共有400多所院校开设财管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达600万人左右,并仍保持增长趋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4年首批招生财管专业,仅有百余名学生,分两个行政班教学。近年来招生计划都在100人左右,但实际招收(含专业调整)规模会大有突破。可以说,对承担本科大众化教育重要任务的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始终是其创收的“重点专业”。从培养状况看,抛开普通高校教学投入不足、办学软硬件条件落后、市场知名度低等客观情况,高校财管专业普遍面临三大主观困扰:(1)财务管理同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问题;(2)财管专业课程结构同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相互冲突;(3)人才培养志向高远同培养人才力量薄弱的矛盾。首先,很多高校开设财管专业都是借助会计学专业的办学力量特别是教师资源,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主导方向不清;其次,高校试图将财务管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金融、会计、法律等方面知识和能力并具备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组织内部独立地从事会计、投资分析、证券市场、金融理财等岗位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更加注重投融资、财务评价、资产管理与评估、财务分析、税务筹划等财务决策能力方面的专业培养,但社会需求的不是刚刚毕业的财务经理人,而是直接胜任会计岗位的人才;最后,高校旨在培养未来的国内“理财家”甚至走向世界的国际“财务大师”,但普通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办学能力决定其很难拥有高端教育人才,只能望“洋”兴叹。

2.财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截至2013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其中经济学、工商管理类占全部毕业生的14.56%,仅财务管理一个专业每年就对社会输出7.14万本科应届毕业生,但中国的高级财务管理市场人才缺口仍在30万以上。由此反映出目前我们面临的状况是:传统会计人才“供大于求”,财务管理人才“供不应求”。那么,现阶段社会对财管专业各层次的需求状况如何,在接受调查的黑龙江省12家用人单位中提供的75个财会类职位中,对本科学历的要求有29个职位,占全部调查对象的39%;大专学历21个,占全部调查对象的28%;大专以下占33%。这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5年针对高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的权威报告反映的趋势一致,教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3%的用人单位表示招聘经济、工商管理类人才主要面向本科层次,25.4%的用人单位表示面对硕士研究生层次,博士研究生层次和专科层次仅占3.7%和2.4%。其中部分对学历要求差异是受地区发展程度影响。另外,对拟招聘财管专业本科学历人才的企事业单位调查发现,工作经验也成为用人单位在甄选应聘者时考虑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居多,不限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不足50%。在全部调查对象中,要求2年以内工作经验的占19%,要求达到3~5年工作经验的占全部岗位的23%,要求具备8~10年工作经验的为14%,合计占全部招聘岗位的56%。这意味着社会单位招聘本科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大部分岗位被社会经验要求堵死。资产评估与纳税筹划筹划方向逐渐受到企业重视,对财务管理学科的建设开发过程中,要把这一部分社会需要却专业人才上缺少的部分作为开发重点来建设。

3.财管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与最初专业成立时设置的目标发展不一致,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就业问题。对高校来说,招生计划是学校经过认真研究确定的,甚至很多学校安排招生计划都考虑到了办学资源和能量的上限。而实际招收规模的膨胀,势必打乱教学资源和教师力量等在新老生之间分配的均衡性,出现办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就业市场日趋拥挤,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滑坡。调查资料显示,社会每年可向财管专业提供约3万多个岗位,但由于毕业生经验与管理能力的缺乏,初次就业岗位集中在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目前高校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3.85%,但从事财管专业工作的凤毛麟角。

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及其症因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就目前全国设立财管专业的各普通高校而言,普遍存在着毕业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就业竞争力弱等现象。

1.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症因。(1)对社会需求估计不足,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社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近年来不断攀升,使得财会类专业成为近年来的十大热门专业,报考时受到更多考生的青睐,高校只考虑增加学校收入,不断扩大招生比例,忽略自身实力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差。(2)教师资源、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资源的不足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把心中所想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也存在教师固守传统知识理论和教学方法,从教以来只注重理论研究,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锻炼,导致课堂内容枯燥老旧、不贴合实际,既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又没有实践指导意义。(3)专业课教学内容安排本末倒置。财管专业是从会计学分离出来的新设学科,没有成熟的经验来借鉴,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模仿了会计专业的同时加入了体现财管专业的特色学科,如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投资学、风险管理等课程。但在学习过程中,会计业务的处理核算、财务管理的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把课堂上的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上问题,而忽略了实际中对财管工作的要求是利用专业知识、财务信息来分析问题制定决策能力培养这一事实。(4)培养方式程式化,培养层次单一。高校财务管理大部分采取入校前进行专业划分,之后对所有学生四年一套培养方式、一个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还遵循以往的模式,“单方面的讲与听”,不能激发学生潜力;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广,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掌握一项社会需要的专长。制订培养计划时,没有考虑社会财会岗位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

2.普通高校财管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症因。(1)毕业生的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职位的要求。财会行业处于低端人才泛滥,高级人才短缺,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有较高的期望,但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不能融会贯通又欠缺实践经验,并不能做到一进入企业就立即投入工作,还需要企业对其进行短期培训。(2)财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财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同相邻专业竞争压力大。比如会计学专业始终处于就业旺势,财管专业因与社会工作岗位在名词、培养方向上都“不对口”甚至脱节,使之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会计的“边缘地带”;二是与社会财会工作者的竞争压力。财会行业从业门槛低,对学历要求不高但都对工作阅历和经验要求却很普遍。企业招聘财会人员更看重工作经验,这恰恰给应届毕业生设置了就业障碍。(3)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择业过于挑剔。受到学校所在行政区域的影响,面临的就业机会少,学生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获得的信息有限且不及时,就业的情况不如意。另外,大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工作过于挑剔,要明确的是,工作初级阶段主要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

三、高校财管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策略

1.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上,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减少学生的课时压力,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适度减少通识必修课,增加专业必修课比重;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课,减少课堂教学比重;专业选修课要紧密围绕社会实践需求,选设一定数量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课程如《财务风险管理》、《公司理财规划》和《纳税风险》等,切实保证所开课程同学生毕业年份的社会需求衔接;同时,将《会计心理学》、《纳税检查》、《会计错弊与查账技巧》等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应用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当中。

2.强化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和保障。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在职教师的培训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破除教师“照本宣科”、“照版宣科”的授课习惯;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恢复年轻教员“助教制”,要求其参加优秀教师观摩教学;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注会、注税等实战专家进课堂,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接触到当代最新的企业管理思维与财务分析方法。

3.学校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保障。财管专业的培养要把重点放在实践操作能力上。学校要提供硬件保证,改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会计与审计模拟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的条件,定期投入资金更新软件系统,还应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亲手进行操作。学校图书馆要补充财管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所需的工具书和期刊杂志,为与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相适应,对网络图书馆的普及程度不断加深。学院的资料室也要对学生开放,既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提高了资料室的利用价值。

4.实施分方向培养策略。大学本科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为实现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及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展意向提出了分方向培养策略,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用人才,将财管专业依照社会岗位需求热点,划分成财务成本管理、纳税筹划、财务风险管理、金融理财和资产评估等方向,使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符合社会对经济活动中某一环节“专才”的渴求。

5.丰富校内实验的内容,改变实验方法。学生校内实验的多以工业企业为例,实际工作中,学生从业涉及领域不固定,对实验材料的编制过程,也要加入如房地产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内容,防止学生就业后,面对工作不知从何入手的问题发生。以往的实验采用罗列某企业近几个月的业务发生事项,要求学生进行处理,实际工作中,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以票据的形式展现,在对学生训练时,应将习题式实验内容变为票据式,让学生根据票据自己分析业务,采取合适的处理办法。

6.落实本科生培养和就业的“导师制”。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下,与现阶段实行的导员制相比,学生与导师之间互动的机会增多,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提出指导性建议。拉近教师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取得的成果在就业竞争中形成优势。在就业时,导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7.学校保证就业信息的流通。就业信息的不畅通,使学生错失更好的就业机会。学校应拓展合作企业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择业平台。还可联合企业,形成一套用人育人的链条,定向培养人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课外实践的范围。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主动到学校来引进人才。

总之,要解决普通高校财管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现状,就要从专业建设抓起,加强师资力量、优化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特别是财管专业,作为在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基础上成立的一门独立学科,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学科和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只做集大成者,“广积粮,不如深挖洞”,要形成自己专业的独特竞争力;在培养的环节,加大实践的比例,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致力向社会、企业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

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文5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适时提出本科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含义。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全社会特别关注,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一方面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高级技工荒”难题凸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同质化、不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另外,我国把大量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教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要求生存并谋求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自身的特色,就必须在学校的转型发展上寻找突破点。因此,分析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能为后期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创出特色奠定理论基础,有利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加快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有利于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教师队伍培养,有利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第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有利于各院校培养出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通过对大量的学生就业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于学生财务管理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很多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就能胜任一定岗位的实际工作。

因此,本科院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针对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合理设置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例如设置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会计报表分析等理论课程,进而以理论课为基础设置会计模拟实验课、ERP财务管理实训课、证券投资模拟实训课等实训课程,为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应用型与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相适应。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的“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保持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特色,这也给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很多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与企业需求不吻合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不吻合。从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的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都与普通型本科相似,或与会计专业相似,未突出侧重“应用”的特点,其培养目标多是注重接近管理岗位或会计岗位的人才。但是,由于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有限,会计岗位财务管理毕业生与会计专业毕业生相比又没有竞争力,所以目前很多地方性本科院校一味注重管理和核算岗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难以与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不适应性。目前,老师讲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时,还是注重以老师讲授理论较多,填鸭式教学所占比重较大,与学生互动讨论的少,有的虽然穿插运用了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但教学案例往往是来源于“书上”或“网上”,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讲课的生动性不够,调动吸引不了学生。此外,绝大多数老师授课所用案例没有在课前提供给学生,所以讲授时,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准备、分析和思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受到限制。在教学手段方面,要求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它虽然丰富了适度超前的知识信息量,但很多老师因为不能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课时或制作多媒体的能力受限,幻灯片文字太多,学生感官效果较差,在运用上老师的切换速度较快,又没有补充对应的板书,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节奏,与老师讲课内容的思维也不能同步。学生只会死记理论,虽然熟悉各种计算方法,却不能完全理解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职业判断和实践能力,很难适应日益提高的职业能力要求。

(三)师资队伍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是地方性专科学校升级而来,而且目前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也是从会计专业转岗过来,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难以满足本专业的要求,无论从师资队伍数量还是素质来讲都较为欠缺。为了满足教学的要求,很多学校也想办法招聘了一些硕士生、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这些新进老师是学校出学校进,从学生直接转变为教师的角色,他们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缺乏从业经历,对企业实际资金运作也不是太了解,而且他们有的只是一个阶段学习了财务管理专业,有的甚至只是硕士或博士阶段学习了财务管理相关专业,既没有教学经验也没有实践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才能较好地胜任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充分与实际相结合。为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适应力,很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了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模拟实习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ERP模拟实训》综合实习等,还有部分单项实习项目穿插在相关课程中,在大四有4~6个月进行校外“顶岗实习”。校内模拟综合实习过程中,很多学校学生模拟实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老师讲,学生照着做,每个学生只做自己要完成的部分,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发挥,到毕业后可能遇到同类型问题还是不知道怎样解决。此外,校外的顶岗实习学校虽有实训基地,但由于企业一次安排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有限,学校只能采用类似放鸭式的顶岗实习,少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只有一两个月,来不及熟悉应有的环节。还有很多学生自己找到单位顶岗实习,却得不到校外实习老师的专门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很难完成顶岗实习实践任务。

三、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当今新的形势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和企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协同“校企协”专家共同探讨、研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按照服务于地方经济、市场和企业的原则,合作制定“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学习和应用”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以便学生毕业时具备相应的能力进入“角色”,得到实习单位的肯定,实现充分就业。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注重理论教学,更应注重理论应用部分的教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努力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笔者认为,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建立教学团队,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启发式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尽可能运用自己经历的真实任务、真实案例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讲授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启发引导式教学,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先想再做再讲,总结学生的分析思考结果,最后给出老师自己的分析思考;其次老师要根据相关课程内容,合理确定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实践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后期能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有较宽的适应性,具有发现新问题并能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前提;再次老师可以设置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小论文和案例小组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解决,提出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合作研究,还可以将之与教学进行互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适应市场需求。具有深厚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基础,它承担着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育的任务实施。鉴于目前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教学的研讨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制定并落实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学习交流的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行“轮休”制,教两年书就到公司实际工作1~2年,为以后教学积累亲历的案例素材,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了建立强大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校还可以从企业、行业协会选聘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

(四)构建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良好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配合“校企协”三方合作与反馈,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这个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的应用性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推动力。学校不仅要处理好基础课、基础专业课和应用型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制订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还必须有效发挥校内外实习的作用。加大校内实训室的投入,合理设置单项、综合实训课程,强化实训指导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校外实习要和知名企业共同组成合作办学的组织体制,形成“校企协”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方面实施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校企协”深度合作。对已有的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加强管理,进一步扩大建设“校企协”深度合作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践教学的长久有效性。增加实践指导教师的数量,通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协”反馈机制来提高指导老师的质量,以满足专业建设的需求。

财务管理就业情况范文6

一、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定位的基本立足点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纵观当今世界,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题,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化的人才,学生不仅要熟悉国内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管理规范,还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和规范,能将国内外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明确其差异所在。知识经济要求学生扩展知识面,能将财会知识与经济学、金融、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去了解经济现象,寻找解决办法,提高其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分析技术与能力。总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定位,必须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学生的胜任能力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紧密相关,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财务管理职业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毕业生就业与会计学专业具有同质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能够在就职初期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根据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并具备现代经济、金融、管理、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等营利性组织和行政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会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源特点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原因,如学校知名度不高、教师队伍水平不强、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在吸引生源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优质生源会凭借自身素质优势进入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985、211院校,而相对较差的生源会选择教育质量一般的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下降明显,由于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大学四年内的学习质量很难有较大的提升。课堂教学中,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质量,教师很难进行准确定位和因材施教。加上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后,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努力,浮躁、厌学现象在校园内司空见惯,这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也对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毕业生大多在本地区就业。以2012―2014年为例,我校每年吸引了占35%―42%的外省生源的毕业生来浙江工作,吸引了超过本地生源3―4倍的毕业生来嘉兴工作。从就业的去向情况,企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考上公务员和研究生的人数基本稳定在毕业生的10%左右。另外,进入会计或税务等事务所、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毕业生占2012―2014届财务管理专业全部就业人数的10%强。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一些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不太强,它们希望录用的学生既能从事财会工作,还要一专多能,帮助企业从事一些管理工作,如人事管理等。在专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岗位适应快,动手能力强,并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因此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胜任能力总体要求应该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财会理论知识,熟悉中小企业财会实务,能熟练运用财会信息参与企业管理决策。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构建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部分: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一般工具应用能力、财务管理基础能力、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再对每一个具体的能力要求细化其培养目标,如财务应用能力下的财务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能对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发展前景作出分析评价,为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三、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胜任能力评价测试

(一)评价的方法:常规笔试+综合能力测试

评价方法采用分项考核的方法,即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除笔试外,主要通过面试(口试)、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分析报告等方法进行考核。

日常的课程测试主要分为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测试。形成性测试主要包括随堂测试、单元检测;终结性考试即为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反馈和矫正。终结性考试在内容分项考核的前提下,实行百分制或等级评价。

面试一般安排在大四进行,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每组5―6人,针对教师事先准备的财务管理综合案例展开讨论,讨论他们自己形成的答案,并就“正确”的答案达成共识。几位评委老师在旁边充当观察者的角色,根据每个参与者的表现进行打分。具体可采用如下流程:

1.自我介绍阶段:由每个学生进行1分钟的个性化自我介绍,以测试学生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值为20分。

2.案例讨论阶段:小组现场抽题后,进行讨论并形成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其他成员可以补充。主要考查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测试学生在组织、合作、语言表达交流、心理素质、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表现,分值为60分。

在案例讨论阶段,“同伴教学法”可以作为面试过程评价的一种有效补充,它是用于检验学习者及其同伴对于案例内容的掌握与分析的一种教学策略,简单却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在小组充分的讨论、辩论过程中,形成小组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评价结果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每个等级事先规定一个比例,避免搭便车的情形出现。

3.案例答辩阶段:由测试教师针对案例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热点现象向学生随机提问,以考察学生对经济领域敏感信息的猎取与解读,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以及针对特殊情境的应变能力,分值为20分。

(二)评价的标准:主要针对综合能力测试拟定

1.日常课程测试。日常课程的考核将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到课率、案例分析报告、习题完成质量、期中考试等内容,一般占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通常采用闭卷考试,也可采用开卷考试、论文等形式。

2.分析报告。实验(实训)报告成绩分为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五个等级,由各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验(实训)态度和实验(实训)结果等确定。

3.综合能力测试。由负责测试的老师现场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后,从个性化自我介绍、案例讨论考核、案例答辩考核三个方面10个指标分别打分。测评教师的所有分数相加后除以教师人数得出的平均分,即为该学生的实际测试成绩。另外,学生互评成绩可以作为教师测评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