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1
中秋节对亲人思念的诗句
1、丹桂花开第二番。——《思佳客·闰中秋》
2、分明不受人间暑。——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4、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5、何妨小驻听吾语。——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6、中秋佳月最端圆。——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8、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9、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10、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11、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2、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3、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尾犯·甲辰中秋》
14、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15、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6、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
17、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8、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19、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0、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1、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2、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23、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4、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5、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7、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8、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30、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1、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思佳客·闰中秋》
32、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33、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4、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35、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尾犯·甲辰中秋》
36、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7、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8、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39、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0、有物揩磨金镜净,何人_攫银河决。——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41、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2、试自判此生,更看几度,小住为佳。——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4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44、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45、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46、孤兔凄凉照水,晓风起、银河西转。——《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7、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48、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2
2、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苏轼《阳关曲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5、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6、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7、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8、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9、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10、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11、米芾《中秋登楼望月》“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3
中秋夜,在安徽——这充满田野气息的乡村里,悄声无息地轻轻走来。
皎洁明亮的中秋圆月静静地升起,场面虽然不如看日出那样壮丽,心潮澎湃;但也给人们一种别样的优雅宁静的美感……今年,难得一次的十五圆月,也被优美的环境渡上一圈透着金色的银边。据科学家预测,下一次十五圆月将在2100年出现,这之间,都是十六或十七圆月。
中秋佳节,我们中国的习俗除了赏月,还有吃月饼。我们赏着月亮,吃着月饼,一切,安逸美好。说到月饼,我就得说说十分出色的腊西月饼了。首先,外形出众:又大又圆的腊西月饼,枣红色的皮上洒满白芝麻,用像印章一样的东西把芝麻美成各种文字、花纹;然后就是,口感新颖,又软又酥的月饼,有各种各样的馅,其中,有一种奇特的馅——薄和馅,月饼吃多了会上火,那里的人,就用这种馅来和解……
丙辰中秋,苏轼欢饮达旦……因此创作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苏南京秦淮区南京怡馨花园小学四年级:西米轩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 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5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9、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0、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1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2、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13、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4、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1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7、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
1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9、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3、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24、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25、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26、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范文6
什么样的文本分析是有效的呢?就是能抓住作品的与众不同,尤其是经典作品。孙绍振指出,读作品,要真正读懂,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而要读出个性来,一个最方便、起码的方法,就是同类经典文本共组。
李白和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高的地位,两人分别称为“谪仙”、“坡仙”。两人风格上的差异可以通过类似的作品比较出来,通过对比阅读,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本身,也从另一个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把酒问月”的情节都出现在两人的作品中,但问月的结果却因两人的气质不一样答案也不一样。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亘古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发人们的无限思考,李白、苏轼也不例外。在此之前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看到皎皎明月高悬,不禁心生困惑,而困惑的源头就在于月的永恒和人世的变迁之间的矛盾,而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也算是得到了些许安慰,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了答案,使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
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没有美景的铺设,直入主题,“我今停杯一问之”。“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人攀明月”道出了人与月之间的微妙关系,人求长生不老,但都是徒然。后四句以丹阙、绿烟为映衬,写出了明月如镜,散发出澄明的光辉,此时的月妩媚动人,明月使人亲近而又神秘。海上的明月悄然而来,意境变得旷远,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后两句诗人想象玉兔捣药,嫦娥孤栖的情景,想到世事轮回,不由得心生感慨。“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月亮、月色、月之行迹、月之传说,诗人的视角时远时近,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进行反复的比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把酒问月》文笔纵横,月下的诗人飘逸自由,不受束缚,他笔下的月是浪漫、饱含深情的。诗中哲理性的沉思不是思辨的结果,而是情感的升华。
对皓然明月,苏轼在丙辰中秋之夜也提出了类似的疑问。当时作者在密州,数年不得与弟弟苏辙相见,心中的苦闷自然而生,也在这人生烦闷之时,词人把酒问月,想象着自己已飞入天上的宫阙,逃离这人世间的烦恼,但又害怕高处不胜寒,还不如重返人间,与月亮共舞。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低声的陈述,下阕怀人,“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但很快笔锋一转,“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从语气上像是回答前面的问题,而从结构上,则是更进一步,达到月与人的融合。月有圆时,人也有团聚时,这是对未来的希望,也是词人旷达自适心态的体现。最后“千里共婵娟”由己推向全天下人,在中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
苏轼的月是人间的月,他热爱人生,脚踏实地地生活。把酒问月,答案并不在酒中,而在自己平和冲淡的内心。全词以理性取胜,以至词清旷而有神韵。
两人将哲思寄托于月亮,都极具浪漫色彩。李白更富于理想色彩,他对生活的期待远远地高于现实,而苏轼则更贴近生活,赋予生活别样的色彩。李白之情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苏轼之情则如小溪潺潺而去。李白以情感、想象支撑起整个诗境,而苏轼则以理支撑起整个词境。
将两部作品结合起来看,两位文豪的个性展现的非常鲜明。孤立的分析仅仅只看到作品本身的东西,而把类似的经典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差异,就能体会它们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张国培,刘伟.把酒问月:“谪仙”与“坡仙”气质及咏月情怀之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
[3](唐)李白,(清)王琦 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