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1

作为多年致力于生物医学信息学的科研工作者,刘雷站在时代的潮头,综合应用多门学科,在基因组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生物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生物系统的建模与模拟、医疗大数据整合与挖掘、临床决策支持、精准医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他用日复一日的勤奋与智慧,推动我国生物医学信息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生物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双重人才

随着科学向综合性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到来,各种交叉学科不断形成,生物医学信息学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刘雷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遗传学。后来,从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硕士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的博士,刘雷在专业上日益精进,不断获得突破。当时,康涅狄格大学有一位生物系的老师,热衷研究分子进化,刘雷在他的影响下,对生物信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生物信息学从中孕育而生。然而,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科学,这类复合型人才奇缺。刘雷抓住了这一契机,不顾别人疑惑的目光,毅然选择了到康涅狄格大学计算机系做博士后,从此成为兼备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1999年,博士后结束,由于刘雷既懂计算机又懂生物学,受聘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生物技术中心,组建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并担任主任。在这里,刘雷进行服务器基础设施建设、基因组数据序列分析,还开课讲授生物信息的一些课程,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成果迭出。“交叉学科存在语言的问题,你要听懂学计算机的人在说什么,也要听懂学生物的人在说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刘雷的双重学科背景为团队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一方面将生物学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的问题开展工作,一方面将计算机专用的算法与结果解释给生物学家们听,成为了不同学科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

为了适应交叉学科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生物信息学实验室招纳了计算机领域、生物领域、数学领域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刘雷在组建实验室的过程中对整个生物信息领域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冥冥之中为他回国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助力我国生物医学信息技术

2002年,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研究中心的两位负责人在去美国访问期间,与刘雷一见如故。应他们的邀请,刘雷从2003年开始担任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逐渐与国内生物信息研究领域建立起广泛的交流和沟通。2007年,刘雷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正式回国,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

面对数量大、内容层次复杂的医学证据,要想从中全面、系统、快速的获取最佳的医学知识和证据,就必须借助计算机巨大的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之后,医疗信息化成为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把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控制在民众可接受水平的主要技术手段。2010年,刘雷申请主持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中的第二课题“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便捷和随需而得的医学知识和证据获取途径,促进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这一科研项目中,刘雷带领团队围绕医学知识库的构建和临床决策知识系统的研发,开展了医学知识库构建技术研究、数字化临床指南知识库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数字化临床路径实现技术与应用模式研究、智能化合理用药系统研发、以及数字化人体仿真建模与辅助诊疗技术研究。

刘雷说:“现在医疗电子化程度已经很高了,有电子病例等各种系统,但是这些数据都是分散的,相互之间并不联通。我们想要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将分散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并整理成体系,以利于数据挖掘。”基于此,刘雷与团队研发了数字化临床指南知识库与决策支持系统。“当医生遇到一个难题,计算机的决策支持系统会将相关知识推送给他,省去了医生查阅文献的时间。”而对基层医生,知识库提供了一个医疗指南,“比如遇到高血压病人,系统会给基层医生提示,显示该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来辅助临床治疗”。

刘雷认为,数字化医疗不但在医学信息化、生物信息的发展过程中会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也大有裨益。“医患关系最大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患者知道的很少,医生知道的很多,患者听不懂医生所说的专业术语。那么这时候还是沟通的问题,大家有误会就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在刘雷看来,医学知识库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给医生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应该给患者提供服务,要将医学知识库的知识进一步变得通俗易懂,让患者能够清楚了解。

曾经有医生不理解刘雷,“你们的工作难道要取代医生吗?”,他们认为,对患者解释医学知识只会浪费时间。刘雷解释说,“我是在帮你们,也是在帮助患者,让你们更好地沟通。只有这样工作才能更顺畅”。那么,如何让知识库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呢?刘雷设想,现在中国的病人太多,排队等候时间很长,可以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利用起来,将一些知识推送给患者,这样一来,患者对病况有所了解之后,再和医生沟通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像马儿一样驰骋

如今,回国已有8年,刘雷说:“我做了正确的选择。”他目睹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见证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大地上的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令他倍受鼓舞。“在国内,我有自己的实验室,承担大数据项目、‘863’项目,最近又在做精准医疗。这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精准医疗是个性化医疗的延伸,将促使医学进入智能时代,产生颠覆式医学创新。刘雷说,他不久前刚去天津做了题为“生物医学信息――从大数据到精准医疗”的报告,精准医疗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科研和医疗机构以及企业界高度关注和大力投入的重要研究领域。据刘雷介绍,精准医疗是一个很庞大的项目,一是要做生物信息数据分析总结,二是做临床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三是软件和产品的开发。最终,要实现从临床数据到样本、到分析、再到知识库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整合。

如今,刘雷身任多职,学校、医院、研究院,他到处奔忙,乐此不疲。他笑着说:“我是属马的,奔跑是马儿的天性。”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稻菘夤菇ǚ务以41.8%的占有率紧随其后。目前,韩国正在积极打造“首尔开放数据广场”,据估算这些公开信息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 1.2 万亿韩元,为私营企业创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价值。

国内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在经历初期探索、市场启动等阶段后,大数据的技术、应用以及社会公众的接受度等方面逐步趋于成熟,整个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规模增长迅速。从大数据产业规模来看,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168.0亿元,增速达到45%,预计2017-2020年增速保持在30%以上。未来,随着市场对数据的重视,大数据市场规模还会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数据总量将占全球的20%,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从大数据企业来看,我国大数据市场供给结构初步形成,呈现三角形结构,即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的传统IT厂商,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的大数据企业。从大数据产业分布看,我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部四个集聚发展区,各具发展特色: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核心,依托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快速集聚和培养了一批大数据企业,启动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平台,形成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长三角地区城市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吸引并集聚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管理和应用发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对大数据企业扶持力度大,集聚效应明显。目前,国内大数据已被广泛应用到政府公共管理、金融、交通、零售、医疗、工业制造等领域,并催生出万亿级产业。随着大数据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数据所形成的价值将不断提升。

大数据产业发展趋势

非结构化数据将成为未来关注焦点

大数据时代,数据和信息正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巨大的数据量已经从 TB 级跃升至 ZB 级,数据结构也更加复杂,大部分数据信息都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大量的语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等,各种数据格式之间互不兼容,而且数据访问和使用更具随机性,给数据的提取、存储、管理和应用带来一定难度。据统计,超过80%的相关信息数据都是以非结构化格式存在的,在非结构化数据中蕴藏着未来大数据发展有用的信息宝库,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分析非结构化数据,能够有效分析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并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因此,非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带来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将是未来大数据发展的新蓝海。

开源成为大数据技术发展主要方向

经过多年发展,大数据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可视化等基础性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实用性强、稳定度高的技术能力。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历程上看,大数据的崛起源于一场由“开源软件”驱动的革命,大数据核心技术如分布式存储、云端分布式及网格计算均是依赖于开源模式。从IBM、Oracle等科技巨头到雨后春笋般的大数据创业公司,开源软件与大数据的结合迸发出惊人的产业颠覆性力量,开源技术在大数据技术进步中将占据核心地位,成为大数据技术创新主要途径。

大数据应用成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路径

大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在商贸、交通、城市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各产业发展的方向将与大数据紧密挂钩。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传统产业将越来越多地利用大数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大数据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将广泛带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基于数据挖掘应用的大数据产业本身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大数据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将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与业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数据连接方式升级引发商业模式新变革

在大数据技术体系中,数据是各方连接的中心,连接方式的不断升级将会带来不同的商业模式创新。从大数据连接方式发展的层次来看,初级阶段是数据源和中心的连接,从而带来了数据托管和数据交易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达到降低数据信息存储和查询成本的目的;中级阶段是数据和价值的连接,由此带来了数据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的两种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关系挖掘通过相关性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沉淀价值利用则通过对垃圾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最终达到商业指导、精准服务和决策支持的目的;高级阶段是需求和供给的连接,其数据社交O2O等商业新模式开始崛起,如百度云存储社交通过提供云的群组共享使数据传递更具针对性和精准度,大数据可以让云数据平台促进网络中个体间的交流,从而有效降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连接成本。

数据市场格局呈现平台化发展新趋势

大数据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市场格局也将逐步呈现平台化的发展态势。在数据采集领域,全球各大互联网企业已经认识到数据的价值,在数据获取入口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互联网数据往往都掌握在大企业手里,如我百度、腾讯、阿里等三大平台型龙头企业在搜索、社交和电商数据的采集上处于垄断地位;在数据存储和交易领域,传统大型IT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将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随着云端数据中心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存储能力的开放,数据存储将会更趋于集中,大型数据平台将应运而生,基于产品、信息、客户的资源整合平台及其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主流。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成为重要问题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3

“体检第一股”之争尘埃落定

爱康国宾上月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此次公开募股规模约为1.53亿美元。同时以公开发行价向中司旗下投资机构进行了私募配售,总计4000万美元。上市首日开盘报16.50美元,较14美元的发行价上涨18%,首日收盘报收于15.2美元,较发行价涨8.57%。

按照盘中15.6美元的价格计算,爱康国宾市值已达到了10亿美元,市盈率近35倍。

这支股票在当天的表现,让市场分析人士的观点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重资产模式之下,仍能获得较高的市盈率,体现了市场看好中国健康产业的积极态度,同时也提振了多支中概股。另一种则认为是表现平平,此前的财务造假风、做空机构攻击曾令中概股在纳斯达克的形象大跌,因此爱康国宾能否真正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还有待观察。

尽管前途未卜,但当董事长张黎刚在证券交易所敲响上市钟声时,便标志着一场关于中国“体检第一股”的竞争已经尘埃落定。不知道看到张黎刚喜悦的笑脸时,慈铭体检的创始人胡波与韩小红夫妇是什么心情,毕竟原本这个“第一”的称号曾经离他们如此之近。

早在2012年3月,慈铭体检便公布了A股IPO招股书申报稿,7月首发申请过会。今年IPO开闸后,本来打算最后冲刺,但受到“奥赛康”事件的影响,1月13日凌晨,慈铭体检了“暂缓发行”的公告,原定当日上午举行的网上路演,也暂时取消,但并未给出发行暂缓的具体原因。几天之后,证监会发言人表示调整发行进度,原因是慈铭的路演推介材料需进一步核实。在成为此次IPO开闸后医药板块第二家宣布暂缓发行的股票后,分析人士指出,根据慈铭的发行方案,老股套现资金所占的比重甚至会可能超过奥赛康。随即企业便被爆出资金链紧张,扩张速度慢于竞争对手等负面消息,至今尚未重启发行程序。

对比看来,爱康国宾的上市之路就显得轻松不少,3月4日企业向美国证监会提交IPO申请,仅一个多月后,便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最高级别的交易板块全球精选市场。而与爱康国宾同日宣布IPO计划的还有美年大健康,同属行业巨头的这家公司表示将于2015年在A股主板上市,以此进一步拓展体检上下游产业链。但此前从企业高层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是“未来2-3年实现上市,目前尚处于准备阶段”,上市日程并不是很清晰,但突然毫无征兆地对外公布上市计划,被业内看作是“被逼急了”。

竞争对手的成功上市与步步紧跟,让原本最先出手,但如今卡在中间的慈铭着实有些焦虑,总裁韩小红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体检机构上市的目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迅速发展起来,把企业做强做大。但上市时间过长,不顺利,遇到很大阻力,这让企业当初对于上市的动力变成了现在的压力。”而据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集团上下仍在为A股上市忙碌。

业务模式创新各有其道

此前这三家企业在业务上差别不大,均以大众健康体检为主在全国扩张,但单一的业务结构使得商业模式存在风险。爱康国宾在纳斯达克上市后,对于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张黎刚表示,70%将用于投资或并购体检与医疗中心;15%将投资或并购齿科中心;15%用于升级IT系统以及营运资金和其他用途。对于拓展齿科业务,他表示目前国内私营齿科业务增长非常快,中国排名第一位的齿科连锁机构目前年收入只有3亿元,拥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因此未来几年内爱康国宾很有可能成为行业主导者。

对此,爱康国宾其实早已布局,庇利积臣北京医疗中心便是其投资的一家以口腔医疗护理见长的专业诊所。庇利积臣医疗中心1958年始建于香港,如今已发展成为顶尖的多元化私立医疗服务机构,在进入北京市场之后,将诊所地址选在日坛公园的使馆区核心地带,医护人员来自中国、香港、英国等地,能用多种语言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一下就为自己贴上了高端化、国际化的标签。

提到高端诊疗领域,慈铭同样有份。2012年3月在北苑路附近建造的奥亚国际健康管理医院便已开业,首创中国私人医生定制服务高端会所,生命健康管理体系包含定制深度体检、私人医生一对一健康管理、保健养生、就医绿色通道等,定位于向社会精英人士提供私密、专业、系统、长效的私人医疗保健服务。相对于慈铭各家体检中心拥有从百元到万元不等的各种体检套餐,奥亚体检套餐的起步价是两万多元。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普通体检结果是亚健康,在奥亚通过进行两天一夜的深层体检后,则可以高精准地排查出常见病和高发病,更早发现潜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记者看到,在这间被布置得如酒店一般的医院里,每一位体检者身旁都有一位医护人员跟随引导。而要想享受私人医生健康管理、无限次深度体检、会所专家门诊等更多个性化的定制健康服务,则需要成为会员。“3年会费55万元,还有5年、10年、20年和终身制可以选择。”这名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告诉记者,如果在入会期间出现心脏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将全额退款。会员面对的是一名私人医生,但背后为他服务的则是专业的全科医生团队,作为具备专业医学背景,原301医院肿瘤内科医师的韩小红,也披挂上阵,成为“首席私人医生”。

奥亚的出现让慈铭跳脱出体检机构的常规业务模式,在解决高收入群体健康管理需求,创新盈利模式方面找到了一条新路,并很快成为发展重点。根据此前慈铭体检IPO招股说明披露的信息,其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便是奥亚这一品牌。据悉,慈铭在其他城市复制推广这一业务模式的计划目前也正在进行中。

同场竞技,慈铭的每一个动作自然都被对手看在眼里,去年年底爱康国宾在CBD核心区推出爱康君安健疗国际北京旗舰中心,将其定位为“亚洲顶级的高端管理与医疗中心”,虽然只在写字楼里占据了不到一层,但开业当天声势浩大,请来众多企业和文艺界知名人士,同时宣布聘请哈佛医学院前副院长Tom Fox教授为中心院长。

相比之下,美年大健康则坚持要为大众服务,“我们的竞争对手现在走的是高端路线,通过购买高端体检设备来满足一部分人群的需求。”董事长李文罡表示,经过多年积累,美年大健康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健康数据,能够分析和筛选出许多慢病人群,可为他们提供更进一步的医疗服务。因此在2015年上市之前,将通过大数据、差异化等手段来提高公司利润,让现有的连锁体检业务拓宽至更广泛的医疗生态链。

扩张之外的新思路

近年,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对健康体检的需求也迅速增长。目前这一行业所隶属的预防医学国内总体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体检机构超过6000家,行业每年的平均增速在20%至30%,总体平均毛利率则在15%的水平,其中民营机构约占10%。不少民营连锁体检企业凭借舒适度与专业化,拥有可与公立医院直接抗衡竞争的实力。但从另一方面看,国内体检市场渗透率为19%,美国则高达72%,因此发展空间巨大。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4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罗门哈斯这个名字还比较生疏,但说到立邦漆你不会不知道,说到 IBM你也不会陌生,罗门哈斯正是为这些电子设备、建筑材料、包装及造纸、制药和医疗、交通等领域知名客户提供创新材料技术和解决方案的一家跨国公司。这家世界 500强中的百年老店,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也把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带到了中国,同时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为公司业务在中国和亚太地区不断的顺利发展和 2010年企业愿景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员工拥有更多职业发展空间

“我喜欢这里的文化,简单、坦率并且人员很专业,我认为公司的薪酬福利很有竞争力。 ”一位在罗门哈斯客户服务部工作的新员工如是说。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从其他公司跳到罗门哈斯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在公司工作多年的老员工,问到罗门哈斯吸引他们的是什么,几乎有同样的回答:企业文化和发展机会。

“业务和员工能够共谋发展。”这是罗门哈斯的一句口号,也是员工体会最深的企业策略。罗门哈斯(RohmandHaas)公司创立于 1909年,总部位于美国费城。历经百年,罗门哈斯在特殊材料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方面一直处于全球业界领先地位。公司以“ROH”为名在纽约证券交易市场公开上市。2007年,全球销售额超过 89亿美元。

据罗门哈斯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杨烨介绍,罗门哈斯注重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而这种机会从新员工一入职就开始了。

一个新员工进入公司后,公司首先实施 90天入职计划,每个新员工都会收到一件特别的礼物:新员工文件包,其中包括企业文化介绍、如何登陆公司信息平台、如何了解公司行政文件等。培训部会为员工提供大量的培训机会,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在进行业务学习时,新员工将得到公司特意安排的一个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伙伴的帮助。另外,罗门哈斯还有一个具有公司特色的做法――发掘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在整个公司,发掘有潜力的员工不超过5%)。在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公司会通过各种学习和互动活动,发现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员工,之后,把这部分有领导管理潜力的新员工聚集在某一个地区,参加一系列的针对性培训,并为之量身制定职业发展计划以便落实。

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罗门哈斯亦会进行不同的培训。比如,公司为新研发员工提供特别的基层训练。首先,新研发人员花费 3~6个月的时间在基层进行锻炼,在工作 1~2年以后到业务单元各个岗位进行轮岗或者到另外的业务单元的一个岗位学习或接受新的研究方向,另外还有机会到国外培训和轮岗工作 2年。

亚太区地区领导能力发展课程以及大中华区的专业职能和领导能力课程可以为员工提供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公司内部还有许多为员工量身定制的课程来支持公司的业务需要,并不断开发领导能力培养的项目,组织跨职能和事业部的流动,使员工可以从多方面了解公司的业务,切实参与企业的共建和发展。

公司从员工需求调查中发现,亚洲员工对公司的要求之一就是希望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从 2008年 4月 1日起,罗门哈斯亚太区人力资源部首创 E-Learning网上学校,为员工设置了几十种业务课程,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征得主管的同意,自行选择业务成长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员工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

罗门哈斯具有一系列吸引、留住、发展员工的制度体系。

公司注重了解当地的人才市场,选择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数据,制定同行业有竞争力薪酬策略,确保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并不断扩大激励机制,适当使用股权和期权激励,罗门哈斯对员工的出色表现给予回报。这种回报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那么人力资源部门有没有奖金?做出什么样的成绩才能受到奖励?面对记者的提问,罗门哈斯亚洲区人力资源总监陈美丽女士回答说:“当然有。 ”比如 HR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薪酬设计上有新意,培养了重点岗位上的接班人或者招聘到了关键岗位上的稀缺人才,都要给予奖励。

在罗门哈斯中国区,员工总体薪酬固定与浮动的比例约为 80比20,20%的浮动是和全球业绩相挂钩的,越是高端的人员变动部分所占比例越大。在薪酬策略制定上,罗门哈斯坚持为员工提供满足需求、适合的福利的原则。杨烨解释说,罗门哈斯中国区根据员工需求、企业的特点和外在环境条件,精心设计员工福利内容,建立了相应的福利体系。比如,针对中国区员工存有的后顾之忧,除国家规定的“三险”外,公司还为员工设计了医疗福利,为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制定了补充的退休储蓄金计划。根据此计划,退休储蓄金由公司和员工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支付,保持公司支付的比例永远高于员工的比例,支付比例与员工为公司服务的年限成正比,也就是说,在公司工作越久的员工,补充养老金的公司支付部分比例也就越高,最高的支付数是员工支付数的两倍。

营造大家庭的“亲人”文化

一位新员工第一天乘坐公司的班车去上班,她惊奇地发现,坐公司的班车像乘飞机,虽然公司的班车并不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但每个人都要系安全带。后来她才知道,公司为了安全起见,特意在车位上装置了安全带。这就是罗门哈斯的风格:不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产品质量、员工健康,都要求精准的安全系数。

罗门哈斯倡导责任关怀,重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追求零事故、零伤害和对环境的零危害目标的实现。公司在 EHS(环境、健康、安全)绩效上对员工提出更高要求和提供相关保障培训,如期举办“安全日”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理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等。

罗门哈斯注重职业病的预防和以人为本的细节化管理。在办公室工作的人,手酸、背疼、眼睛胀是每天工作后的“正常”状态,但在罗门哈斯,如果谁的手腕因常用电脑感到不适,主管会马上赶到事发地点,查找“事故”原因,由专门人员进行整改。公司专门将“人体工程学”作为一个课程,向员工灌输办公室健康意识。公司的每台电脑都可以安装专业的软件,用于测定使用键盘和鼠标的频率,一旦使用电脑时间过长,软件就会通过电脑显示器提醒员工休息一会儿,调整一下姿式,以避免鼠标手、键盘腕等职业病。

公司还非常重视员工的身体健康,为每位员工提供每年 1200元的健身费,目的在于唤醒员工的健康意识。此外,公司还配备了健身设施,并组织员工参与社区篮球、足球比赛,鼓励员工在休息时间多运动。

公司注重营造“亲人”的企业文化氛围,提倡家庭观念和归属感。2006年 11月 4日(星期六),来自 83个家庭的235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属被邀请参观了公司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内的新研发中心。参观、交流、游戏,一系列活动拉近了公司和员工及其家庭的距离,员工在公司工作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一活动在此后成为一项制度――家庭日,定期举行,让员工感受到罗门哈斯大家庭的文化氛围。

让员工保持持续的创新激情

面对罗门哈斯在亚洲市场的快速发展,如何选拔最优秀的人才成为人力资源部面临的重要任务。陈美丽介绍说,2010年,亚太地区的销售额将从 2006年的 16亿美元增长到 2010年的 32亿美元,相应的,员工总量将达到目前的150%;研发、营销人员的需求将达到目前的250%,管理层人员将增加 1.5倍。人力资源部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选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坐落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罗门哈斯中国研发中心(CRDC)于 2006年 9月投入使用,其不但是罗门哈斯全球技术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担当着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销售和管理职能。中国研发中心是罗门哈斯在全球的第二大研发机构,整个项目投资预期将达到 6000万美元,员工规模可达 1500名。

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的快速发展,亚洲研发中心大力培养本地化人才。如果本土没有合适的人才,就要由外部人才来培养本地人才。公司会请总部有经验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来到研发中心培养人才,培养新的接班人。

2007年有一些企业,撤出中国市场,据说是因为成本问题。为什么罗门哈斯还要在中国市场招兵买马,扩大市场和业务?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5

2009年伊始,夏新电子一度传出破产传闻,有消息称其亏损额达到4.7亿,已于去年10月停产,由于资不抵债而陷入破产的边缘。

夏新这些年不断地寻找并进军新的产业,但其发展轨迹却如《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所言:“只要稍加审视一下那些陷入困境的公司,可以发现它们经常是步子迈得很大,但迈得非常不踏实,而不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那份恬淡与从容。”

20世纪80年代,夏新作为录像机的生产者,红遍中国南部。至90年代末,因看中VCD行业的前景,而投身其中,获得丰厚收益。后以2亿巨金投资于新兴的无绳电话机、家庭影院,但却遭遇投资失利,夏新收益迅速下降,在随后的2000年、2001年连续亏损,戴上“ST”的帽子。

2002年,夏新因A8手机东山再起,并进入液晶电视领域,于次年,以自主品牌进军笔记本电脑业务,自此展开了3C战略的布局,其产品涵盖通信(手机、小灵通),家电(液晶、背投、DVD)、IT(笔记本、MP3)三大产业线。其间还曾以近2亿资金投资过汽车行业。

而仅过4年之后的2007年,夏新前三季度巨亏4.62亿元,且由于两年连续亏损,再度被戴上“ST”的帽子。

这些年夏新尝试过诸多行业,一心只看到了可以令自己有利可图的机会,却没有考虑是否能够胜任在新的疆域的开拓,以及如何深入于此、生根发展壮大,这些都是机会主义式的多元化,其弊端显而易见,夏新企业业绩随其步入行业的生命周期而剧烈波动。

机会主义多元化的失败

当企业开始进行多元化时, CEO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公司整体资源方面的配合。其一,在资本方面,企业能否拿得出要增加的投资,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能否融到足够的资金?其二,在人力资源方面,企业有适当的人才担当新的任务吗?

夏新进行3C战略部署时,投入了高额的资金来进行研发。夏新在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8.17亿元、净利润6.14亿元的基础上,拿出了2亿元投入研发。建立了厦门、南京、上海三地研发机构组成的研发体系,拥有了一支1200人的研发设计队伍。而销售收入大部分来自手机业务。2004年手机行业整体利润出现下降趋势时,夏新为扭转市场颓势,推出了20多款新机型,而其液晶电视和笔记本电脑业务尚未找到盈利模式,夏新需要分出相当一部分资源和精力投于这些新起步的业务,这使得夏新的资金链日益紧张。而且夏新进入这些新兴行业之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没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CEO必须考虑到的第二方面是,需要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决定多元化的业务方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植根在企业里综合性的学习能力,也就是企业如何能够很快学习竞争,把人才、流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潜力综合性地发挥出来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得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因此在是否需要多元化上应慎重考虑。

夏新多年来在这些行业中的出入,并不是因为自身有相应优势,只是单纯看到行业前景有利可图。比如夏新进入液晶电视产业时,从开始讨论将液晶电视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到第一款产品问市,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而之前5年,国内知名彩电企业就已经开始跟踪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等平板电视技术,夏新仅仅是因为认为在这个时候切入液晶电视产业是个机会,没有经过对液晶技术的跟踪、研发基础,就匆忙上马了。 而令夏新翻身的明星产品A8同样被夏新自认为是一款“机会型”产品。

CEO必须考虑到的第三方面是,应考虑外部环境状况,这包括:要进入的新业务的未来市场趋势,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等。

夏新进入笔记本电脑领域时,在当时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上已有本土系(联想、明基、八亿时空等)、日韩系(东芝、索尼、三星等)、欧美系(戴尔、IBM、惠普等)等众多知名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在争夺市场,而夏新推出的笔记本电脑产品都是由台湾地区厂商华宇代工,在技术上并无优势,而且其品牌影响力、渠道等也未构筑形成。仅凭一腔热忱就投入的后果显而易见,其推出的自主品牌笔记本在2005年就开始严重萎缩。在液晶电视、小灵通等领域,也都存在着未考虑行业特性以及自身资源的情况,致使其很快退出该领域。

无力的主业

优秀的企业即便是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也不会放弃巩固核心业务的发展,如杰克・韦尔奇时代的GE进行多元化的原则是,保留和增强核心圈、高科技圈和服务圈内的企业竞争力,而对这三个圈外的企业,则要进行“调整、关闭和出售”。基于此项原则,GE出售了150多家企业,解雇了13万员工;却大力加强对医疗保健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3年内进行40多项兼并活动,来增强GE医疗系统的竞争实力。

2002年,夏新瞄准了“女人手机”这个目标市场后,迅速推出了A8手机,该机型在外观上采用了新颖的翻盖设计和双屏幕,机身超薄轻盈,七色背景灯光可随铃声跳跃,而且它还是市场上最早采用16和弦铃声的手机。凭着这一精准的定位加之独特的设计,A8脱颖而出使夏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然而,在A8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夏新手机只是在A8基础之上进行的延续,比如A6、A80、A9、A90……这些手机改进的只是新的造型,而在应用功能上并没有质的飞跃。而此时,国外品牌的手机在配置高分辨率摄像头和PDA功能等方面纷纷有突破,使夏新新出的机型难以保持优势。

夏新在当时的主营业务竞争实力尚未牢固之时,就匆匆地进行了3C战略的多元化,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的产品线上建立新的优势,甚至还使得手机行业受到连累。2007年上半年,夏新的两大主营业务――手机和液晶电视业务双双严重遇挫。2008年中期财报显示,手机仍是其主业,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0%,TV 产品由于长期亏损,已于2008年1-4月被终止,目前占主营业务的比重由26%降低为8%。

企业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时,需要主营业务提供雄厚实力和稳定保障来支持。而夏新却缺乏赖以提供持续支撑的主营业务。

减少多元化的机会主义风险

在多元化业务中,投钱是最容易的,但管理是最难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多元化业务的失败,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套规范的方法来管理多元化业务。夏新的失利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对于众多像夏新这样迷失在多元化中的中国企业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检讨、反省。从CEO管理多元化业务的三种方式战略规划、战略控制和财务控制来说,战略规划或者战略控制就是从方向上把握新业务的发展,而财务控制则是为了掌握新业务的运营情况而设置的。

总部对多元化业务部门的控制程度和控制方式因企业而异,但最低限度要掌握对财务方面的控制。在这方面,总部的领导者对于多元化业务部门的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一年的情况都要透过会计方面的手段搞得清清楚楚。现在很多大企业都有一套自动化的系统来对财务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它可以让总部对多元化业务部门进行很好的监控。如,巨人集团各厂属单位(子公司)在保持较大独立性的同时,却缺乏相应的财务控制制度,从而使公司违规违纪、挪用贪污事件层出不穷,从而也促使其多元化步入窘境。

在发展战略上,在市场策略方面总部也要进行控制。夏新在市场策略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中高端方面,无法与诺基亚、三星、索爱、摩托罗拉等知名国际品牌抗衡;而在低端市场,也没有采用联发科平台的手机厂商的价格优势,而这也是可以避免的,公司可以每年或每季度进行战略性的研讨,总部与分公司共同制定一些中长期的发展计划,并进行严格的预算制度,只有这些项目和计划通过总部的审批,分公司才能开展相关的业务。

精准医疗发展计划范文6

复杂而剧变的宏观产业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以流程为中心的企业信息化,已难支撑企业应对这种挑战。当今的市场竞争,胜出的企业,得当地应对这种复杂性;卓越的企业,主动出击,通过驾驭复杂性而获益。企业信息化建设只有走向以人为本,才能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通过对产业的观察和思考,赛迪传媒和微软在2011年先后了《走向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白皮书和《以人为本,成就创新企业新发展》白皮书阐明理念,后续又组织了金融、医疗、制造和央企四期行业沙龙深入探讨理论实践。3月27日,我们在英业达上海浦东厂区举办了“以人为本 先进‘智’造 英业达创新发展之旅”微软成就企业创新发展用户现场会。基于现场会交流,本期专栏向您展示英业达如何借助私有云,走向创新“智”造的案例。

驱车至上海浦江镇浦星路的英业达浦东厂区,记者被眼前壮观的厂区震慑了――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英业达浦东厂区上屹立着两三层楼高的5个工厂、2个设计中心和1个仓库,工厂的生产线上正加工、装配着我们所熟悉品牌的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移动电话……

代工起家的英业达集团成立于1975年,主要从事计算机、消费性电子、通信、信息及网络应用等领域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发展至今,英业达集团已成为全球第四大OEM,在中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地设有分公司,2011年年营业额达175亿美元,员工数超过55000人。

作为全球重要的IT产品制造与软件服务供应商,英业达以人为本,借助IT实现创新“智”造的发展历程可以给业界很好的启示。

从OEM到ODM再到云服务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为国内制造业打开了世界市场之门,伴随这一空前机遇而来的是严峻的挑战,节能环保的压力、劳动力成本递增、制造业低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制造业唯有走产业升级、向高端发展之道,才能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

对英业达来说亦是如此。“制造业竞争非常激烈,降低成本的压力是永恒的,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又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因为消费电子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最短的只有3个月。”英业达集团上海公司商业软件处协理车德明向记者介绍,英业达最初是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当时比的是谁能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很好的产品。后来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变化、服务经验的积累,英业达通过不断努力创新,逐渐地从OEM发展成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

这意味着客户对英业达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从设计、开发、生产以及元器件供应都必须由英业达完成,这时候对人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英业达对客户提供的服务是,从接单后立即着手研发,最终将产品送到客户指定的目的地,其间,客户虽然完全不介入,但可以随时监测进度。

为完成上述目标,英业达软件服务事业部与微软合作,基于微软私有云解决方案建立企业动态的IT基础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研发云、制造云、物流云,从而更加高效地为客户提供研发、制造、物流等服务。

员工数万人、业务遍及全球、年营业额已达千亿元的英业达如果不借助有效的IT手段,不改变以往以流程为中心的应用架构,就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与客户IT系统实现对接,无法快速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无法在三个月内走完从接单、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物流直至运往世界各地的整个ODM流程。

“现在竞争太激烈,你不知道你的下一个对手会是谁、做什么的,企业必须有危机意识,让IT成为业务的一部分,未雨绸缪,自己不断创新突破,才会降低被别人超越的概率。”车德明告诉记者。

一方面,英业达软件服务单位作为整个集团的云计算策略中心,积极利用尖端技术支撑英业达集团业务发展永续经营;另一方面,它也不断在提供云端服务方面摸索创新,开发完成了系列的云服务,现在已经在我国台湾地区提供企业管理云、电子书包教育云、个人健康云等服务,正打算向中国大陆乃至全球市场推广。

“创新、品质、虚心、力行”是英业达集团会长和创始人叶国一所提出的核心经营理念,一直以来都在被包括软件服务单位在内的所有部门和员工所秉持,不断追求完美品质,实现突破创新。

当IT成为业务的一部分

明晰IT定位、量化IT价值一直是业界的焦点问题。对此,车德明的看法是IT不仅仅是优化企业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支撑业务发展的基础工具,它更应该成为业务的一部分,让IT系统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因为它所管理的信息的价值是最大的,有效地收集、分析这些信息,并且用灵活的手段将准确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传达给合适的人,是企业应变市场需求、获得竞争优势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

英业达集团上海公司专业服务处处长勇也非常认同这种观点:IT对英业达而言会越来越重要。他介绍,英业达集团早在制定第三个十五年发展计划的时候就制定了3S战略,即系统、解决方案和IT服务,系统就是指英业达的主营代工业务,要做好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产品的设计、制造,而解决方案和IT服务将是英业达接下来重点发展方向,这也正是英业达成立软件服务事业处的战略意义所在。

“要发挥IT的价值,就要把IT基础建设转换为企业战略资产,要从整体视角看待底层架构和复杂度,构建一致的IT环境,选择广泛成熟的解决方案,以结构化、系统化的方式决定IT项目的优先级。”英业达集团上海公司解决方案处处长尹持法介绍起英业达的IT建设经验时说。

尹持法特别推崇微软的IO模型(Infra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架构优化模型)。该模型将企业IT架构纵向分为三层:最底层是核心层(Core IO),也是基础层,要完成包括身份识别与访问权限管理,客户端、设备、服务器管理,安全与连网,数据保护与恢复等功能在内的虚拟化、IT管理、桌面优化、边界管理等功能;中间是生产效率层(Business Productivity),要完成的是统一通信、协作、企业内容管理、企业搜索、商务智能等功能;最上面是应用平台层(Application Platform),建设运行各种应用软件。而横向上,IO模型也将企业IT分为基础的、标准的、合理的和动态的四个水平阶段。

“过去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应用为主导的,为了每个应用系统而配套搭建硬件、网络和软件,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完成当时的应用目标,但长期下来,导致IT架构臃肿、纷繁、复杂,也导致各种信息孤岛的出现。而现阶段,到了企业扭过头来重新审视梳理IT架构的时候了,因为这可以帮助企业优化IT资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业务水平,推进创新发展。”谈起信息化建设经验,微软企业市场高级总监钟文斌向记者娓娓道来。

英业达的“云”朵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基于英业达自身多年的IT设备制造经验和对制造行业企业需求的深刻理解,在微软IO模型之上,借助微软的云计算技术和产品,英业达完成了研发云、制造云、物流云的建设,并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在助力研发方面,英业达iDES研发云解决方案,利用微软Hyper-V和System Center的优势,完成虚拟化相关的管理动作,在微软域环境下,结合软件开发场景中的特点,实现业务所需特色服务,比如版权管理、资源分配、模板使用、服务计费等。研发云缩短了研发周期,加速了产品上市。现在,当新的研发项目启动时,英业达的项目经理可以通过研发云自动在工程师人才库中匹配符合项目需求的技术人员。利用微软虚拟桌面,研发人员可以直接在符合客户需求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开发,而非手工安装和配置硬件设备。

此外,研发云所提供的数据保护策略能够保障虚拟开发环境中的敏感数据无法通过U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泄露,保护企业数据安全。对于测试阶段中需要大量使用的测试设备,研发人员可以通过私有云一次部署多达200台的虚拟机测试终端,当测试工作完成之后,系统可以自动回收这些计算资源,等待下一个项目的使用,真正实现IT资源的集中化调配和管理,让研发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计算资源。

英业达以“软件即服务(SaaS)”的形式构建“制造云”服务平台,并将其命名为“iMES”。通过使用Hyper-V技术与微软动态数据中心工具包(DDTK)将运营端数据中心底层IT硬件设备进行深度的虚拟化,根据用户数量及系统运行压力的变化实时进行按需动态资源调配,保障每个用户都能获得最佳性能,最大化利用数据中心运算资源。制造云整合了从组装生产、系统安装、测试检验到营运监控的四大生产制造系统,省去繁琐的建置过程,并可以支持客户多样化定制,进行在线多规格测试,并支持异常订单的早期预警,全方位提升制造单位的生产效能。

现在,具有定制化需求的客户可以直接通过在线的方式在制造云平台上提交需求,制造云系统可以自动化地处理并将需求传送到生产线上,为客户提供符合需求的产品。这种方式为英业达赢得了更多的客户。目前已有部分消费电子产品供应商开始基于英业达制造云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定制服务,开创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在英业达物流云中,客户、库存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实时地跟踪和管理订单配送与原料采购。通过将物流配送GPS、RFID数据进行采集,并统一保存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英业达能够在物流云上为客户提供时间、地点方位和运送装台的精确跟踪信息,提升客户体验,满足不同客户对于物流的需求。

对于英业达自身来说,物流云能够整合供应链流程中重要的“出货目标达成、接单出货、缺料与补料、库存目标状况”等信息,借助SQL Server内置的商业智能工具进行分析,产生管理报表画面,从而大幅减少交易的复杂性并提升数据的实时性,辅助管理人员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