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调控的局限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调控的局限性范文1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在相关部委的主持下制定,促进和扶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宏观调控政策中有一定程度的体现,但是规定分散,力度不足是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通病。
(一)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财政政策方面,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中有不少扶持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国家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和由国家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但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针对循环产业的财政投人严重不足,很难支撑企业与环境的“双赢”发展;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税收政策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对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无实质性的调节作用,对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远未起到引导作用。
(二)金融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金融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已将循环经济列为国债投资重点,支持资源能源节约项目、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以克服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但是循环经济企业向社会资金筹集的途径严重短缺。在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够具体、明确,效果不明显。绿色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不能从源头上截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资金链条,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
(三)产业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产业政策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人人心,我国的产业政策逐步从行业性向功能型方向转变,突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注]韶’。但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分热衷发展制造业,重工业化趋势明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短缺问题日趋严峻,亟待制定规模化、集约化、环境友好型作为重要指标的产业政策,把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生态园区发展,鼓励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作为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分析
在以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方面,我国尚存在大量政策、法规空白。目前主要的政策依据是,2003年国家制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与2007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当前,要根据东中西部资源能源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
(五)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分析
在行政手段方面,政府职能同时存在着“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导致资源能源价格体系扭曲,成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障碍。
二、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分析
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厘清市场和政府职能的边界,明确企业、政府和公众各自的权责,解决因市场失灵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是循环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清楚地认识到其具有的以下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限性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社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支持是有范围、有限度的。从总体上讲,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强化经济发展的人本主义目标。除宏观调控政策外,政府还需要执行其他经济职能确保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如市场监管、政府规制等。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就是要通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强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强化实现经济发展手段的生态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矛盾日渐突出,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成为人们愈来愈重视的问题。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强调依托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提高生产、消费环节整体效益的重要性,特别是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对生产过程中环保产业、清洁技术的倾斜、优惠,实现生态发展的可持续。二是强化经济、社会、自然综合调控的结果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居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经济的外部性也让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受到限制。微观主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当期效益最大化,而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市场经济外部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资源瓶颈约束突出,诱发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就是宏观调控主体通过自动、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存在的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缺陷。克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能源、生态恶化等问题。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弥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弥补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具有负外部性效应产品资源配置的缺陷,通过国家对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生产技术、企业的扶持,弥补市场对微观主体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和制度的激励机制缺陷,不断实现整个社会生产手段的生态化。二是弥补市场调节滞后性带来的自然资源、能源浪费。通过制定和完善《能源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督促社会节约资源、改善自然环境,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调节性与控制性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调节性与控制性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宏观调控是市场调节资源的重要弥补手段,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发挥调节生产主体行为的作用,即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信号,引导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符合政府调控目标。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转型期,市场体系处于培育之中,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区域发展不均衡、国家宏观调控法律不够健全,地方政府较之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单纯的调节往往难以奏效,所以“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实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至少在今后l0—15年内,我国宏观调控应该选择宏观调节与控制并用的方式”。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
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经验,在充分梳理我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又全面体现世界循环经济发展潮流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具有公共性职能,它必须为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之间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均等机会,才能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财政收人政策据统计,我国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有3大类23种,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调节企业的投资行为,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政策有:
(1)对废弃家电产品、生活垃圾和污水征收回收、焚烧税。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能够有效减少废旧电器、生活垃圾与废水的数量,达到减轻环境压力的目的。例如,日本通过征收回收处理费,全国垃圾和固体抛弃物的数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不断增加。
(2)为鼓励使用再生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征收原生的资源能源税率。开征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对其他诸如电能、汽油都征收生态税。德国已经开始生态税征收方面的尝试,比如,1升汽油1.7马克,另收6芬尼的生态税。
2.财政支出政策加大财政对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优惠政策、财政投人政策,引导更多的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自然环境“双赢”。同时,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就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财政优惠政策。为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研发新能源、新原料,政府通过向企业自动减税,提供低息贷款、设备加速折旧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新技术和新能源成本。例如,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其他投资的折旧时期通常为lO年)。2000年2月,我国制定《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企业采用其中规定的国产设备,也可实行加速折旧,但力度明显欠缺。
(2)财政投人政策。财政优惠政策是一种间接投人,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对企业的直接投人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以鼓励环境保护。例如,日本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环境技术研发的投入: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资源勘探和示范工程。如2001年日本内阁把“零垃圾型、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作为主要课题,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对“废弃物处理中发生的有害物质对策研究”等45个竞争性援助研究项目。二是对地方环保事业的转移支付,作为中央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环。2004年度日本中央政府共有2880亿元“地方交付税”转移给地方,用于地域环境保全、创新事业以及循环经济事业等。另外,政府优先购买也是变相财政投人。绿色环保产品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干预各级政府采购行为,促使环保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发达国家的惯常作法。在美国,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尚无绿色采购条款,可考虑补充修改,作为在消费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金融政策
要把政策、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资金支持。在现阶段,尚需完善的具体措施有:
1.建立绿色资本市场。构建绿色资本市场是一个可以直接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规模扩张的手段。“简单说,一方面,环保部门应积极为银行部门提供相关项目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应配合环保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授信区别对待。环保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对高污染企业在上市融资等环节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可以截断其资金链条J,’。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企业履行“公民”责任,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强大动力。
2.加大对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扶持力度。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政府部门要制定扶持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在债券市场上,国家可以降低债券担保门槛,或者建立政策性担保,规避因循环经济规模大、风险性强而造成的资金供给以及贷款担保的“市场失灵”。此外,环保行政管理部门配合证券监督部门,针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研究一套包括资本市场初始准入限制、后续资金限制和惩罚性退市等内容的审核监督制度,对污染严重,拒不治理整改的企业限制上市融资。
3.建立绿色银行绩效评价新体系。为引导循环经济,需要银行运用金融手段从源头支持,必须建立新的商业银行考评体系。国家对商业银行的业绩考评,不仅要与传统的信贷结构、营业收人和利润等指标挂钩,而且要把银行对循环经济企业、生态工业园、绿色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贷款结构和数量指标一并纳入考评。对考评不达标的银行,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其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资金源头上实现循环经济的要素配置合理化的导向,最大限度减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生产模式。
(三)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产业政策鼓励高新技术和环保技术产业,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我国的产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以下内容:首先,要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无污染肥料。政府可以对环保型农户从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帮助,提高其经济效益。例如日本对环保型农户,可以提供最长12年的无息贷款,可在农业建设上提供50%的帮扶资金。其次,从环保的角度全方位推进第二产业变革,尤其是政府应根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支柱产业的特点,有规划、有步骤地实行产业扶持政策,从物质材料和能源的开采、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到废弃物的处理、回收,都要考虑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再次,环保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基础,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环保产业的崛起、振兴,能有效应对“绿色壁垒”,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德国实施节能法后,2000年环境相关联产业的就业规模高达130万人。而我国尽管对环保产业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效果不佳,同一年从事环保产业的职工不到20万人。所以,大力扶持环保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绿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循环经济宏观调控的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循环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利用好市场和规划实现区域生产的环保性、资源利用的持续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以及社会福利的增长性。首先,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规划,跳出传统的仅仅考虑生产成本的最低点或利润最大化的定式思维,把追求生态效益、社会发展和经济利益共同纳入产业布局的追求目标,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一个主体、两个环节、三个层面”是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一个主体”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和通过政府的诱导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作用;“两个环节”就是要在生产与消费中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通过区域内原料、废弃物的交换利用,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大力发展静脉物流产业,实现资源的减量化使用,降低环境承载压力。“三个层面”就是要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共同推进循环经济。为此,在区域规划上,对不同的企业、园区和城市的规划可以按照三个模式进行:第一,在中西部地区,由于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要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通过厂内各个工艺之间的材料循环,减少材料的使用,达到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在东部地区,因经济发展门类齐全,通过建立企业间或者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规划工业生态园区,配置核心企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共生企业,形成闭合的一个资源能源循环体系,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化。第三,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角度规划城乡结合地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热、废渣,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种植业、养殖业,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减轻环境压力。
宏观调控的局限性范文2
一、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中的市场机制
1.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市场机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的。首先,完善的市场机制可以保证诸生产要素在一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通过流动,各生产要素可以找到发挥自身最大效用的“最佳区位”,在那里,集聚起一批资源配置效益最高的部门和企业,由此形成一定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其次,完善的市场机制要求价格体系趋于合理,在价格体系合理的基础上,通过竞争,表现为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在全部产业或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劣势产业发展迟缓甚至衰退,在全部产业或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竞争机制促使各产业尽可能地采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最充分地发挥资源的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2.市场机制的局限性。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机制。但是,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单存依靠市场机制自行调整产业结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1)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要求市场必须是完全竞争的,这样才能保证价格体系不会发生失真、扭曲乃至误导,而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2)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要求有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这样,作为微观经济细胞的企业才能作出及时、灵敏的反应,而充分健全和完善的信息系统在实际中是一时难以建立起来的。(3)市场机制运作是对企业、地方政府建立在“经济人”假定的基础上的,而现实生活中大量非经济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自行调整作用受到很大约束。第四,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不仅产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调整过程极为缓慢,所需时间也长,再者其事后调整的固有属性,也难免会给经济造成并非不可避免的损失。
二、产业结构演变和调整中的宏观调控
1.产业结构宏观调控的作用机制。产业结构演进和调整的宏观调控,是指中央政府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出发,为从总体上及时、有效地协调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所运用的一切宏观经济杠杆、产业政策和其他措施的总称。
宏观调控对于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调整,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政策等来实现的。(1)中央政府主动、积极地深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部,根据各地区的要素特征和比较优势,从“全国一盘棋”出发,合理地确定国家和各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规模和速度,对全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工配置勾画出一个大体的轮廓。(2)中央政府通过运用财政、税收、信贷、补贴、价格、工资等经济杠杆,甚至采取经济立法措施,保护和扶持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成长和发展,缩小和遏制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结构向着国家规划的目标演进。(3)中央政府从宏观经济角度为产业结构的市场机制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即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国内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矛盾,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市场诱导向着政府的意图倾斜,从而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调整上,形成政府意向和市场诱导两者同向化。
2.产业宏观调控的不足。如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产业结构存在“市场失效”等缺陷一样,单纯依靠政府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调整进行干预,也有其不足之处,存在一定的“政策失效”问题。(1)政府不可能对整个庞大复杂的经济系统和产业体系拥有及时、充分的信息,因此很难制定出完全切合实际、充分兼顾不同地区和不同利益主体的产业政策等调控措施。(2)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利益问题上虽然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有时在局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而利益上的矛盾难免会导致宏观调控政策上的制定与执行之间出现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3)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对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调节进行引导、干预,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管理成本高昂,而政府能够掌握和支配的财力、物力总是相对有限。因此,也不可能单纯依靠政府从宏观上对产业结构进行直接调节。
宏观调控的局限性范文3
“短期化”经济的危机
短期化的经济学含义是指经济仅存在一种短期均衡,而不存在长期均衡。表现为各经济主体行为呈现出一种短期化特征,使经济发展从长期看不可持续。中国经济的短期化问题,最早是由已故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扔于1990年末提出的。他当时预言中国经济可能会为短期化付出沉重代价。时至今日,经济现实被他不幸言中。
作出这种判断,是基于对中国经济从宏观到微观,从市场到社会,从企业到个人,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系统分析而得出的。对于中国经济中出现的长期与短期矛盾,可以诊断为是短期化挤压下的经济失调。而宏观经济失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国家资产投资需求增长过快,而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从而使总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影响着经济运行的均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以最近的数据为例,今年一季度末,经济又有过热的苗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运行如果这种增长是长期可持续的,倒无可厚非。问题是当前经济中存在严重的短期化行为,产生的短期化结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
而经济中出现的短期化趋势恰恰又是由市场的内在动力促成的,这就为用市场化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更进一步讲,弄不好采取市场化手段的宏观调控还会加剧这种趋势。所以现在要高度重视中国经济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短期化问题。
正为“短期化”付出代价
中国经济的短期化有多种表现,比如,各经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银行和个人都有明显的短期化行为特征。而在空间上,经济在市场、社会和自然三个不同的空间不连续,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统筹发展造成困难,并在经济发展中暴露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不和谐等突出矛盾。在时间上,经济出现三个断点:一是从基础资源到生产力的断点,出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瓶颈”;二是从生产力到总产出的断点,形成了宏观和微观的脱节;三是从总产出到基础资源的断点,形成经济“滞胀”,并可能发生需求管理型经济危机。
短期化使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房地产投资迅速扩张,经济的基础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基础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并且在经济循环过程中,不断增加。基础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知识与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所有商品都是由这三个基础资源构成,并由此形成了经济的价值管理基础。当前中国经济的短期化,已使基础资源出现了利用不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枯竭的危险信号。
举例来说,地方政府在现有的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下,希望在任期内实现收益最大化,往往无视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使用基础资源。因此,在一届任期内,政府有内在动机把能够使用的土地、矿产等资源尽可能地用完,而取得短期内的最大回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取得税收,不惜把土地零地价出售给外商或房地产开发商。这种成本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以及政府的短期目标特征,形成了政府行为短期化的内在动机,是宏观调控无法解决的。
短期化的根源在市场的内在动力,而宏观调控难以在市场内求解
从深层次分析,中国经济中的短期化问题,来自于微观的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与社会价值目标的对立和冲突,来源于转轨时期市场的失灵和市场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以及市场与自然、社会的内在矛盾。
目前,中国的市场化水平不高、短期化盛行,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失灵引起的短期化,二是由于市场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引起的短期化。这种特殊时期的短期化问题,对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和有效性构成了很大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失灵会产生地方政府的短期化行为。由于地方政府管理与考核机制的短期化特征,中长期的经济措施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中长期目标的受益者往往是下一届甚至是下几届政府,而实施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人在任期内的政绩上就不如短期化有效。这样的机制倒逼地方政府只顾当前利益。但是,由于短期投机产生的道德风险,如低价出让政府土地、弄虚作假等确实使一些地方政府受益很多,而事后发现问题缺少问责制,更没有长期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安排,这就形成了由道德风险产生的政府短期化问题。房地产市场调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地方政府不仅没有积极抑制房价上涨,反而推动房价上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在土地交易与房地产市场上的利益越来越大。例如,政府通过廉价向农民征地,转手再以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的价格出让建设使用权,从中获得大笔财政收入。另外,政府官员考核几乎以GDP增长率为惟一指标,而房地产开发是所有行业中最能立竿见影地创造GDP值的,因而,地方政府完全有理由不计成本地推动房地产业发展。2005年,北京楼市的销售额已占到GDP的32%左右,另据估计,中国现有在建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占到GDP的?/3。因而,地方政府绝不愿意看到本地房地产业的增长势头逆转。
市场失灵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于房地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在供应环节,土地价格是如何确定的?各种材料价格是多少?消费者都难以知道。特别是土地,可以说房地产商发的就是土地财,没有土地问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房地产不可能有暴利。土地中的“租金”问题,对于地方政府、官员和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可以说是万恶之源。在消费环节,房地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称,房地产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房地产金融风险是险在房地产资金链条的“高杠率”。统计资料显示,房地产开发商的自有资金率很低,通过利用“滚动开发”、贷款按揭、房屋预售、租赁、基金、抵押等各种形式,从销三个环节不同渠道取得资金,使得房地产业可能产值利润率不高,但是,资本利润率非常高,有的高达500%以上。这样极容易产生金融风险。
市场失灵产生银行的行为短期化。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由于金融市场效率较低,社会信用环境不好,银行在收集中小企业信息上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即使有的银行花费这种成本,这种信息又会被其他银行通过搭便车所使用,又反过来使任何银行都不愿最先投入这些成本。银行在信贷投入上,总是趋向于投资一些比较成熟的项目,如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量流向了由地方政府直接或隐形担保形成的建设项目。事实上,在大量实体经济缺乏资金的同时,银行却一直为流动性过剩而担忧,货币增量多流向虚拟经济领域,推高资产价格。
市场失灵产生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短期行为。由于国家对市场的救助,产生了所谓的“老实人吃亏”的逆向选择效应,如有时也把国有银行贷款视为一种公共物品,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多次对不良贷款的核销,使一些人确实占了很多便宜。公有制国家的初始利益分配确实不具有同等价值禀赋性质,这种竞争起点的异质性,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由此形成了各种经济利益主体,利用市场失灵形成的便利,取得自身的好处。这是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通病。
宏观调控的局限性范文4
为了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必须把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1.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时的方向和所需方法。宏观调控是为全局寻求一个发展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则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了目标,则可以有效统筹全局,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经济活动的公平合理。2.因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充当调节者,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市场经济很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的高效率,而收入的差距是产生竞争的主要动力。差距过小不会产生竞争,差距过小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加剧贫困的扩大,对市场经济会有负面影响。所以两者合理结合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者不可偏颇一方。3.宏观调控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合理的经济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互相协作和监督实施的。我国的宏观形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磨合和发展。政府要加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与各部门协调来完善调控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良性发展。
二、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状态,但不可忽视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最近比较严重的铺张浪费、公费私用、年终突击花钱等。政府在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内在作用
首先地方宏观调控一直在向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方向发展,这是地方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不相同,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很有可能与当地政府的发展要求不符,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不同的地区在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中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国家也会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发展沿海,中原崛起,支援西部等战略方针。为了使区域经济有良好的发展,政府将区域发展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只有将区域发展建立在区域优势上时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带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稳定发展,减小各区域的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其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凸显出了宏观经济失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供给管理的力度。利用多种政策手段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供给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在调控供给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供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劳动者和生产者,而政府直接对生产者和劳动者进行管理。另外地方政府不能对需求管理发挥作用,导致区域政府与中央政府不能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当区域经济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协调各个区域和谐发展,则会控制区域政府的投资与发展。而当经济发展较缓慢时,政府为了保证各个区域均衡发展,则会采取措施鼓励区域政府投资发展。中央政府与区域政府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使用强制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管理。所以在区域政府投资发展较快或较慢的情况下,政府都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部需求的两大方面。市场需求与消费需求应合理结合起来,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在调节内需时不注重消费需求,其原因是刺激消费者需求在弥补地方政府内部需求的同时会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造成不确定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但当消费者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对本地市场的经济有促进作用。因为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一定在本地消费,就算在本地消费,也不一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这种情况对内部需求没有调控作用,还会造成资金外流。
三、结语
宏观调控的局限性范文5
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在对房地产进行调控,但多次调控后都经历了报复性反弹,除了由于已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尚未超越其自身的局限性外,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以及购房个人,都因不同的利益和做法影响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预期。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上,认真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方略,切实执行国家的宏观政策并及时预调微调,促使房价合理回归和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两大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要以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和税收政策为杠杆,以统筹新建商品住宅建设为重点,以完善房地产统计数据为手段,紧紧围绕调控房地产供应结构与转变开发建设模式的“两大任务”,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新建商品住宅的“两大体系”,适应短期调控与中长期稳步发展的“两大基点”,确立“科学统筹、总体平衡、依法规范、稳步实施”的思路,牢牢把握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方向。
二、坚持“生命线”的能动作用,不断提供房地产宏观调控持续动力
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房地产已经成为政府和全社会最为关注的焦点,是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是随着土地和房价暴涨,大量低收入群体和新就业群体,因买不起房或得不到起码的住房保障而对社会不满;二是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一边是买不起房的低收入群体,另一边是一掷千金买豪宅别墅,甚至购买大量住房的高收入群体;三是制度性腐败有恶化的趋势,一些政府中的腐败分子与不法开发商勾结,通过土地和房地产进行权钱交易;四是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受到威胁。
要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防止它们对党和政府的污浊以及对人民群众的危害,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鉴别力。坚持“生命线”这一科学论断,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动作用。当前,一是要坚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主,明确各级政府在解决房地产问题中的职责和任务,既解决当前中低收入群体“买房难”和“住房难”的问题,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把为中低收入群众提供住房保障作为政府房地产政策的根本目标,尽快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三是坚持以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取代现在的行政手段干预房价的做法,引导房地产按照市场规律健康发展;四是加快公租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住房保障形式,着力解决好分配、管理等问题,调节土地供应比例,满足保障性住房和中低档商品房的充分供给,缓解房地产供需矛盾,抑制房价上涨趋势。
三、坚持“生命线”的主体作用,积极占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舆论高地
一是要强化各级领导的统揽意识。随着“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作用的调整,房地产业的转型势在必行,它将由以往在投资拉动中起火车头作用,转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承载作用,从而与其他新兴产业融合共生。二是强化宣传部门的职能意识。要在贯彻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方针、政策上当明白人,悟透上级精神、摸清社会实情、抓好贯彻落实;要在宣传教育上当带头人,切实把中央房地产宏观调控决策目标、本地采取的对策思路、社会执行的方法要求,讲清楚说明白;要在监督落实上当责任人,积极在总结经验做法、培养宣传典型、揭示特点规律上,努力成为精通本职的行家和能手。三是强化媒体的导向意识。要善于见微知著,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及时跟踪媒体信息,做到见事早、反应快、判断准,提高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要善于激浊扬清。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但房地产调控这根弦从未放松,防止房价反弹的警惕也从未放松。对此,我们一定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要形成思想共识。各级部门都要围绕党和国家大局、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一的部署和要求,狠抓贯彻落实,要形成工作合力,统一行动、劲往一处使。
宏观调控的局限性范文6
宏观调控 经济管理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1宏观调控产生的国家背景
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中的运作会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甚至影响经济发展的健康延续,部分领域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运作规律自行发展,但是部分领域则因为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导致无法健康有效发展,如果仅仅凭借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能力来维护经济的发展,其能力稍显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法律与相关制度做适度的宏观调整。宏观调整可以有效的避免市场经济所存在的滞后与盲目问题。宏观调控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政府在财政收支的调控上来发挥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的维护整个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而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进行辅助的调整。
2宏观调整的主要手段
2.1经济途径
经济调控的运用主要是在经济活动中经由相应的国家财政或者货币政策来达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可以通过直接对税收、物价、薪资和信贷政策的调控来达到对经济管理的直接干预。一般是针对国家经济某阶段的情况问题展开的对应调控方式,其政策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当经济处于改善或者其他变化后,相应政策也会有新的改变,一般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方向性的调控,有效的抑制国家经济产生过度的波动,保证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2.2行政途径
行政调控途径主要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采用行政干预,通过出台相关的规定或者制度来达到相关行政机构与部门的强制性执行。行政手段的运用可以快速的针对某一突出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控。但是行政手段不宜进行长期性的运用,否则会对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需要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进行适时的调整。
2.3法律途径
通过政府司法与立法部门对经济管理进行一定的合法性的运营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监察与审理,对于危害经济发展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让经济发展在有序的规范范围内运作,保持整体的经济运作的基本秩序。法律手段主要针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秩序结构,让违法机构或者个人进行严厉性的打击与威慑,降低经济危害性活动的发生频率。
3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3.1调整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的调控中,可以通过在粮食的价值上进行调控来达到效果,让经济得到有效的稳定。粮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的粮食价格显著的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对农民劳作的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打击,让农作物经济发展没有保障。而其中农民又属于我国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劳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力量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可以通过劳作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其经济水平等到稳定和提升后可以有效的对国家的经济内需有促进作用。而通过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做干预,可以达到对现有现状的一种调控。可以通过政策调控对农作物种植生产多采购的物资价格做调控,调低其价格来降低农民的种植生产压力,其中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免税或者减税方式来促进其工作的开展,让农民得到切实的实惠,激发农民种植生产的动力。而农民的经济得到了有效保障,其庞大的群体还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内需的不断扩展。
3.2调控民众就业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众的基本生活要素,通过让民众获得自身的就业途径和政策来得到对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会让民众有精神上自信与成就感。民众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得到支撑家庭与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内需水平,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降低国家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平稳健康化。在企业出现大面积裁员和倒闭情况出现时,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的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来达到对民众利益的保护,可以让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的相关支持与援助。而人员失业或者流动性会导致经济的压力,但是企业或者机构的倒闭、裁员活动无法避免,因此对于民众或者企业相应的经济或行政调控可以有效的降低相关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损伤降低到最低,或者让问题调控到软着陆,避免强势发生而导致经济的巨大伤害。在就业问题上,积极开展对民众技术培训,提升失业人员技术竞争力,提升其生存能力,让其能够有效的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避免造成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出现。
2.3调控民众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是人们在劳动上的必要回馈,而相对应的回馈标准是通过薪资来表现的。因此要让薪资进行合理化管理,不能仅仅市场自行运作,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对相应的薪资进行政策保护,避免薪资偏低或者薪资发放无保障等情况的发生,避免民众出现对于实际生活无法达到足够的支付能力。需要让民众拥有较充足的资金去维持自身的生活,满足自身的购买需求。如果民众长期无法达到基本生活的自给满足,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也就失去了基本条件。因此对于国民收入进行一定的保障与维护,可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内需的正常发展。
2.4维护企业的发展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对违法企业的发展进行严厉打击,有效地维护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规范化开展,一方面维护企业的快速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发展的规范合理化。比如对企业发展进行税收、政策、法律规范、经济机遇等调控。企业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发现发展机遇,得到发展保障,获取发展扶持,提升发展速度等,从而对整个经济环境提供更大的动力。
4结束语
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调控和指引作用,让国民经济有效的避免经济发展中的恶性问题发生,降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对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调整,促进经济的整体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兴智.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观察思考[J].金融纵横,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