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1
一、树立正确的监管理念是贯彻落实“四个统一”的思想前提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服务型政府建设,2001年,大连市工商局提出了建设服务型工商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工商工作逐步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随着形势的发展,2008年,局党组又提出了公平服务理念。“公平服务”就是以依法行政为核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促进科学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标,以促进平等准入、实施平等保护、提供平等服务、维护平等竞争为基本内容,以公平公正执法为根本要求的监管理念。如果说服务型工商理念解决的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问题,那么,公平服务理念就是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进一步解决怎样服务和如何更好服务的问题。围绕践行公平服务理念,我们主要做到了三个坚持。
(一)坚持把公平正义作为履职的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是对价值观的一个新概括,也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公平服务的目标,就是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恰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行政执法机关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根本要求。所以,实施公平服务,维护公平正义,就应该成为工商机关的神圣职责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大连市工商局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作为履行职能的价值追求,从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连续11年被评为政风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并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二)坚持依法行政的生命线地位。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优位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也就是行政法定原则。工商机关是行政执法部门,肩负着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重大责任,而公平公正执法又是依法行政的最根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法行政是公平服务的核心问题,是工商行政管理的生命线。这几年,围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们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手段建设,努力解决了重实体、轻程序,执法随意性大等问题,并强化了从基层工商所到市局机关的全程执法监督。比如,为解决行政处罚随意性大的问题,保证公平公正执法,先后三次修订《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推进自由裁量权的基准制度、先例制度和说明制度,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细化了692项具体处罚的标准,缩小了办案人员的权力空间,保证了行政执法的公正、合理,也有效防止了执法腐败。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手段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开发了行政执法案件管理系统,将立案、调查、有关事项审批、告知、决定、送达、听证、复议和结案审批等各个环节全部集成到系统之中,环环相扣,当前环节被批准,才能转到下一个环节操作。此外,系统要求案件的证据材料全部扫描上传,使每一个案件都有彼此关联的电子档案,从而加强了案件的流程控制,杜绝了以往随意撤案和不按程序执法的现象。
(三)坚持按“四个平等”履行工商职能。一是促进平等准入,就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我们依据平等准入的原则积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五年间,全市新发展各类企业6.93万户,其中新发展私营企业5.96万户。二是实施平等保护,就是既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保护经营者的权益;既保护大企业、重点企业的权益,也保护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权益;既保护内资企业的权益,也保护外资企业的权益;既保护本地企业的权益,也保护外地企业的权益。特别是加大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力度,五年中受理各类诉求36万余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884.4万元。三是提供平等服务,遵循主体平等原则,不论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性质、组织形式、经营规模、效益如何,都平等享有工商行政管理服务的权利,我们负有提供工商行政管理平等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四是维护平等竞争,就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是公平服务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工商机关最重要的职责。通过严格执法,使违法行为得到惩处,使守法者得到保护,从而使公平正义得到伸张。五年来,全市工商系统累计查处违法案件4.11万件,使严重影响市场秩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是贯彻落实“四个统一”的关键所在
科学的理念要有科学的机制作保障。为此,我们围绕落实“四个统一”,践行公平服务理念,着力建立和完善了三项机制。
(一)评价机制。就是抓定位,努力把履职尽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服务发展、维护和谐这个大局上。强调工商工作做得如何,要由各级党委、政府来评价。这些年,我们对机关业务处室、基层局、工商所的工作目标考核,首先遵循的就是这条基本原则。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一定要与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的“核心”与“龙头”地位相适应,围绕大连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目标,以推进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重点,全面提升履职水平。比如,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十一五”期间新增驰名商标21件,地理标志商标从无到有达到9件;实施转企升级,2010年完成转企升级5056户,不仅壮大了企业规模,而且为政府增加了税源;支持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一所一品”、“一所多品”,引导农户运用商标增收,效果明显;加大对传销、虚假违法广告、商业贿赂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整治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妥善解决平板电视“裸卖”等群体性消费争议问题,促进了和谐稳定。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切实提升了工商的地位和形象。在这种评价机制的激励下,各基层局包括工商所,都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己任,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先意识不断增强,履职效能不断提升。这几年,我们的所有基层局都被地方评为政风行风建设优胜单位,多个名列第一。
(二)管理机制。重点是推进两项监管方式改革。一个是大力推行行政指导管理方式。实现“四个统一”,要求我们既要依法行政,又要积极行政;既要合法行政,又要合理行政;既要执法如山,又要执法如水;既要严格执法,又要热情服务。实践证明,落实这一系列监管思想,行政指导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
式。2009年,我们在认真学习借鉴泉州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系统开始全面推行行政指导管理方式。制定了4个实施办法,编制了28个行政指导项目指南,涵盖了工商业务各个方面。通过近两年的全力推进。行政指导不仅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更作为一种监管理念,被全系统广大工商干部所认同。现在一个工商所就有十多种甚至二十多种行政指导文书。另一个是积极实施了网格化监管,建立和完善了网格化监管的责任机制、运行机制和考评机制。特别是把监管和服务工作任务具体分解细化到网格,并把网格确定为目标考核的最小单位,进一步促进了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落实。可以说,推进行政指导和网格化监管,使“四个统一”在基层得到了更好的贯彻落实。
(三)决策机制。贯彻落实“四个统一”,各级领导班子必须善于在宏观决策层面,通过制定政策、设计载体等形式,形成落实“四个统一”的引导、约束和推动的整体合力。2009年初,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着眼于简化登记手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创业就业,出台了“39条”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并通过举行宣传会和推介会、在媒体上进行政策解读、走访企业宣传、发放手册等形式,加强了政策的宣传、对接和落实。当年,大连市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迅速,其中私营企业同比增长14%。后来,“39条”政策中的6条被纳入市政府出台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我们还利用行政指导的方式在全系统开展“走进千家企业,培育商标品牌”活动,实地解决重点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中遇到的问题。活动中引导200余家企业提出了认定驰名商标申请,培育商标梯队企业1000余家,不仅普遍增强了企业的商标意识,而且充分显示了工商部门在实施商标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去年,我们按照省工商局的部署,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三深入两服务”促振兴活动,即深入企业、社区、村屯。服务政府发展重点、服务百姓关注热点。在活动中我们依托网格化监管。积极运用行政指导方式,使监管与服务、发展、执法、维权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这一有效载体,进一步发挥了职能作用,解决企业、社区、村屯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三、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是贯彻落实“四个统一”的根本保障
落实“四个统一”,对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提升队伍素质,我们主要加强了四种不同层次的能力建设。
(一)各级领导班子贯彻“四个统一”的统御能力。就是通过中心组学习讨论、撰写理论文章、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统一”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前瞻性、理论性的学习研究,切实保证将“四个统一”贯穿于各级领导班子的决策部署之中。
(二)机关贯彻“四个统一”的指导能力。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执法、维权的统一,机关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其自身不仅要对“四个统一”有着准确的把握和充分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肩负着指导基层落实“四个统一”的职责。这几年,我们加大了对机关处长的培训力度,除参加总局、省局组织的专项培训外,还在市委党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处长培训班,特别是连续三年选派处级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培训。同时,通过机关干部深入工商所、召开现场座谈会以及机关处长为基层干部集中讲课和开展基层评议机关等多种形式,促进机关指导到位。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2
关键词: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薪酬体系
卫生监督队伍建设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职能调整的逐步到位,卫生监督参公管理势在必行。由于历史原因[1-3],卫生监督员这一群体在参公的道路上面临诸多难题,矛盾问题不断凸显[4-5]。当下,全国20多个监督所试行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模式,以解决基层监督员参公后的工作效能与收入分配难题,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本文就当前形势下实施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1基本情况
1.1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的由来
公务员法明文规定,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使用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事业单位,可列入参照管理范围。近年来,我国不少省份的卫生监督机构均实施了参公管理。2012年,原卫生部为解决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实施参公管理后出现的机构级别低、领导职位少、监督员待遇下降等难题,印发了《关于开展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2]118号),探索以职位分级管理为基础的卫生监督员管理新模式。2013年,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300余家卫生监督机构申请了职位分级试点,目前20余家卫生监督机构完成了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2职位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成功与否,取决于工作效率是否提升和职工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使职工的生存幸福指数保持在个体期望的水平上。卫生监督员参公与国家录取公务员有着较大的区别,毕竟卫生监督是特殊群体,半路参公,年龄、职称、单位性质等,都对这一群体产生影响,尤其是待遇的落差较大,影响了执法队伍的稳定[6]。卫生监督采用职位分级管理新模式:(1)能够在公务员职务和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两种体制中找到契合点,从而调和职称与行政级别之间的矛盾;(2)有利于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据职位分类及其职位分级标准对监督员进行考核评估与职级评定,行政执法工作中实施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各扬所长、人尽其才的的;(3)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庸政、懒政和工作效率低下痼疾,让整支队伍充满活力,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4)发出国家“重视”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的信号,在大部分驾轻就熟的监管职能被调整的背景下,有利于稳定卫生监督队伍“军心”;(5)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计委委托执法的机构,开展职位分级管理也是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十三五”规划、完善卫生监管体系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与发展、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
1.3职位分级管理的设计
所谓职位等级,是卫生监督员岗位、职责、能力和荣誉的集中体现。根据卫生监督员的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等,参照公务员的职级模式,结合其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确定其职位等级。一般来说,卫生监督的职位分级大致可走两条线:一是岗位分级,如行政执法岗位和后勤管理岗位应有所区别,至于岗位分几级比较合适,这显然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找到合理的办法;二是能力分级,这体现的是学历的差别、工龄的差别等。学历、职称、工龄等因素和公务员薪酬体系有较大的区别,这也是卫生监督参公道路的最大障碍之一。当然,职位分级管理还要考虑到单位的行政级别,据此确定不同级别职位的设置比例。另外,初次录用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现任监督员的首次评聘也有所区别,现任监督员需参照其现任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直接予以确认。还有一种情况是,同时具有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者,原则上按照就高原则予以确认职级。监督员的职务晋升与年度考核同样参照公务员的管理方法来设计,体现效率和公平原则。
2职位分级管理面临的问题
2.1有关部门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卫计委于2013年实施新一轮的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以来,明确了卫生监督机构的性质,如行使行政执法权的卫生监督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质,实行资格管理、持证上岗等制度,并明确要求积极探索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制度,为基层卫生监督员解决待遇等问题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各项津贴补贴的清理规范力度,该项工作受到影响,支持力度明显减弱,导致工作推进不理想。
2.2职位分级管理与参公管理的有效衔接不顺畅
如果卫生监督参照公务员管理,就必须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及各项配套政策法规,不再实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参照机关公务员确定职务与级别,执行机关的工资制度,单位所需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收入的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有关规定。如果按照职位分级管理来落实薪酬和职务晋升,需要在公务员的职级和职务上与监督员的职位分级上有效衔接,由于这是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有关部门开展研究,明确两种制度的对应衔接关系,显然,当前这项工作进度不如意。
2.3职位分级缺乏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
公务员的级别有比较成熟的划分体制,并明确了职务与职级的对应关系[7,8]。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是将公务员的职位类别按照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并依此设置公务员职务序列。监督员的职位分级目前并没有比较成熟的分级标准,一些城市尚在试点中,由于各地卫生监督员的薪酬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所不同、管理的模式迥异,难以形成固定的模式来套用,因而职位分级管理的统一推进有一定难度。
2.4职位分级后监督员的继续教育要求不统一
继续教育差异在行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型单位技术人员之间比较突出。由于行政单位公务员没有职称评定项目,没有技能学分要求,因而对学术研究与科研创新没有过多要求。实施分级管理后,一家单位的行政岗位和管理类的监督员与技术类的监督员在科研创新、论文撰写、学历深造等有关继续教育方面的要求不统一,职级管理后的监督员还搞不搞科研,还写不写论文等,以及如何对各个级别的监督员开展绩效考核,是否需要制定单独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与规划等,这也是制约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的难题之一。
3对策
3.1加强领导,积极推进职位分级管理政策措施
卫生监督职位分级是一项崭新的管理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拿来当作参照或者遵循,需要一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9]。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为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的实施创造了条件。适应卫生监督执法医学专业特点的这项改革举措在部分城市已经取得了成功,例如深圳市卫生监督系统2015年办理卫生行政处罚案件量为3784件,较2011年(917宗)增长313%。河南省南阳市卫生监督局、贵州省铜仁市卫生监督局、山东省菏泽市卫生监督局等地卫生监督员依法办案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此,地方政府和组织人事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卫生监督职位分级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参公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该项工作保障政策和措施,严格条件和程序,积极做好申报和审核工作。
3.2开展调研,科学制定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机制鉴
于参公管理对卫生计生监督队伍的特殊性,需要在参公管理与职位分级管理间找到契合点,审慎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员录用、薪酬和职务晋升机制,保证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建议有关部门开展职位分级管理的调查与研究,推出科学性强、操作性活的职位分级管理新模式,既要明确卫生监督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身份,又要有别于公务员的职务和职级评定模式。将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监督队伍按照职务分级管理和考核,实施季度、年度和任期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创造有利于卫生监督员薪酬稳定增长与年功积累和工作勤绩密切结合的激励机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留下的基层卫生监督员待遇较低和晋升困难等难题。
3.3积极探索,推出职位分级及待遇的合理标准
职位分级标准是该项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卫生监督机构在参公时,除行政职务管理人员外,有技术职称的监督员则多半选择职位分级管理,所在单位在对监督员开展公务员登记备案时,要详细地对照人事档案,弄清当事人的工龄、学历、职称等基础材料,考虑单位的规格、编制和职数限额,提出职位分级的科学性标准,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客观公正;二是效率优先;三是晋升规范。一旦确定职级后,不得随意扩大实施范围、不得自行变更晋升职级的条件、不得擅自提高职级待遇等。
3.4敢于尝试,差别化制定监督员继续教育模式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3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省道路运输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和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13年道路运输工作,表彰先进,部署2014年重点任务。下面,报告两方面的工作。
一、2013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3年,在市交通运输局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按照“科学发展,提质增效”的工作主题,全面落实职能职责,持续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努力推进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运输供给能力不断增强。至2013年底,我市共有客车2947台,货车25893台,道路运输企业1450家,客货站场68个,旅客发送量、客运周转量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则分别增长15.1%和20%;完成站场固定资产投资8608万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03.8%。为岳阳汽车中心站、联运汽车站、临湘汽车站争取提质改造资金1千万元以上;建设农村客运招呼站104个, 农村客运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3.64%;核发农村营运车辆燃油补贴2276台,44958座,8271万元。
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加强运输组织,圆满完成了春运、黄金周(节假日)、征兵、黄茶节等运输保障任务, 做好了五创提质、文明城市指数测评值守工作,获得了省市春运先进单位等荣誉。
维修驾培服务不断改善。完成营运客车复核2085台,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214台,培训维修技工215人;在全省率先启动驾培计时计程系统,共安装车载终端1760台,办理教练员卡1632张,发放学员卡57161张,办卡率分别为100%和92%,完成从业资格证诚信考核30215件,驾驶员继续教育培训12301人,开展教练员技能比武,培训教练员1808人。
(二)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局门户网站启用2年多来,总访问量超60万次,全市道路运输主要业务和执法案件办理,均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网上实时查询,所有内部公文流转均实行了网上流转,公权力在“网络阳光”的监督下运行,有效杜绝了寻租空间。以信息化为核心支撑,建立了道路运输信息指挥中心和运政热线处理平台,利用第三方资源,实现24小时应急指挥和投诉受理。对全市3000多台跨县以上长途客运班车、旅游车、危货和普通重载货车实行GPS安全监管,新安装北斗导航终端1256台,超额完成省定任务495台,将信息化监管的“触角”延伸到了最基层。驾培计程计时应用系统与公安交警部门考试系统联网对接,教练打卡教学、学员打卡学车,有效减轻驾培领域 “偷工减料”、扎堆练习等问题,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培训质量和学员权益,“数字运管”建设在《岳阳日报》头版头条作推介宣传。
大力推进“两型”行业建设。海纳物流、龙骧联运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道路甩挂运输试点单位后,相关科所积极主动服务,多次上门指导,定期邀请企业会商,随时跟踪项目进展,受到部、省表扬肯定。积极倡导“绿色维修”,完成600台教练车“油改汽”,增加模拟教练机20台,实现营运车辆运输周转量能耗同比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1.1%。
(三)安全稳定形势进一步好转
把安全生产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认真履行“三关一监督”,狠抓安全生产大检查,精心组织“安全生产月”,努力构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全年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形势平稳,仅发生交通安全责任事故4起,死亡3人,大大低于省控指标。优化投诉处置流程,强化内部考核监督,提升了投诉处置效能和满意率,共受理投诉、咨询求助414件,无一起未回复和超期回复,满意率达90%以上,12345公众服务热线处置工作得到市政府表彰。着力妥处了“S201”沿线、仙游线、沙市线等矛盾纠纷,全年无一起重大集体上访事件。
(四)依法治运力度进一步加大
深入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6次,出动执法人员3000余人次,查处各类违章667起。定期开展岗位练兵,组织150余人参加市局“送法下基层”培训,获全省道路运输法规知识竞赛三等奖,多次召开典型案卷评析会,迎接了省市行政许可及处罚案卷评查,案卷质量继续保持全系统领先。制定《岳阳市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执行标准》并报市法制办备案。全年共完成行政许可办件5971件,办结率和提前办结率100%,处理有效案件616起,无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无执法违法和 公路“三乱”现象。
(五)行风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深入开展“优化经济环境”活动,努力加强职业道德、行业文明建设。创建省级群众满意客运站2个,洞庭汽车站荣获“全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客运站”、省内唯一一个“全国十佳站场先进文化建设奖”,晏岳华、朱万球获“全国道路运输站场优秀站长”,陶雷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5家维修企业被评为全国“诚信企业”,15家评为省级“诚信企业”,市政务中心运管窗口获省“工人先锋号”。道仁矶春检站免费分发方便面、矿泉水,温暖了饥寒交迫中的旅客,5月6日凌晨2时,值班回家途中的执法人员,紧急救援侧翻货车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收到来自、湖北等地群众的感谢信和绵旗数百起,《岳阳日报》、《长江信息报》、岳阳电视台等媒体正面宣传报道达20余次,运管队伍形象得到了运输企业、从业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切实强化纪律制度,改进工作作风。组织80余名党员赴岳阳监狱进行警示教育,制作工作去向牌,开展每月一次不定期工作纪律督查,10辆公务车安装统一标识和北斗定位设备。开办道德讲堂7次,70余名干部深入红日社区进行大走访,学雷锋志愿者2次到市儿童福利院献爱心,32人参加无偿献血,积极开展“交通杯,安康杯”、“芙蓉杯”劳动竞赛,举办职工秋季运动会。持续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落实“四统一”要求,努力实现办公场所的标准化、管理的规范化和运政队伍的专业化。去年,我局荣获全省运管机构目标管理考核第二名、全省道路运输春运组织工作第一名、全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目标考核第二名、全市交通运输系统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先进等多项殊誉。
回顾一年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市交通运输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道路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从业人员拼搏进取、无私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市道路运输业发展成效显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坚持和发扬:一是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准确研判道路运输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阶段性特征,不断理清思路,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待。三是坚持把安全稳定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夯实安全发展基础,推动行业安全形势持续好转。四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全面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五是坚持把凝心聚力作为基础支撑,紧紧依靠全行业力量,加强对外沟通协调,攻坚克难,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各县(市)区运管所牢牢把握全局一盘棋,在安全监管、协调、农村客运通达率、行业统计等工作给予通力配合。今年也是市对县两年一度的绩效考核年,市局将参照省局方案,量化各项业务指标,年底对各县所工作进行评估评比。
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市场与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是“六个不适应”:一是运输发展政策还不适应发挥道路运输比较优势的需要。二是运输服务质量还不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运输需求。三是运输能源消耗还不适应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四是运输市场秩序还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五是运输场站还不适应现代物流和社会公众出行的需要。六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建设还不适应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去认真研究,积极推动,努力改进。
二、2014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市道路运输工作主题是:按照全市交通运输工作“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总基调和全省道路运输工作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坚持“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总要求,提升效能,聚焦服务,全面推进我市道路运输创新发展。
2014 道路运输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站在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高度,发挥“四个优势,提升四种能力”,即发挥道路运输机动灵活、通达度高、覆盖面广;运输组织多样化;运输装备品种多;运输服务产品齐全四个主要比较优势,提升运输供给、安全监管、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监管“四个能力”,切实做到“三提质三提高”,一要提质管理水平,加大监管力度,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管理美誉度;二要提质城乡客运一体化和物流业发展,合理配置和整合运输资源,扩大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运输服务的通达深度;三要提质文明创建工作,创新载体,进一步凝聚力量,提高行业文明程度。努力完成六个主要考核目标:
――完成道路运输站场建设投资13912万元(协助完成岳阳城陵矶物流园3000万元),完成农村客运招呼站建设104个,创建省级“群众满意站”7个,农村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3.64%。
――全市“两客一危”车辆及新增重型载货汽车和牵引车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安装入网率达100%。
――继续推行驾培计时计程管理系统,教练员发卡率达100%,新学员发卡7万张以上,营运驾驶员继续教育培训达1万人以上。
――继续开展“打非治违”,确保行政执法错案率为零,投诉及时回复率为100%,力争投诉处置满意率达到90%,案卷质量评查全市排名第一,进入省局排名前三名,全年无公路“三乱”现象。
――做好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厅下达的营运车辆百吨(千人)公里能耗年度降低率指标。认真落实综合运输统计报表上报工作,完成行业统计及交通运输业经济统计专项调查任务。
――持续开展“三基工程”建设,认真开展文明创建、机关作风建设,常年政治业务学习达4次以上,争创省级文明单位。
2014年道路运输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做到“六个着力”:
(一)着力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提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络化水平,优化城乡道路客运网络衔接,支持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和“镇到村”农村客运网络发展。一是项目和 规划坚持路、站、运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培育农村道路运输市场,合理安排线路,科学投入运力,延伸农村运输网络,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三是充分发挥乡镇汽车站的作用,充分体现基础设施建设为运输发展搭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四是以符合通行客车的农村公路为依托,以全市50个等级客运站、70个农村客运站和58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为节点,完成93%以上行政建制村农村客运网络化,分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与空、铁、城市公交有机衔接的道路运输立体网络,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出行。
(二)着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广泛深入开展了覆盖全行业的优质服务活动和竞赛,全面推行以优质服务为主线,“三个满意”为标准,星级创建为载体的文明创建和管理方式创新活动。二是帮助运输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加强企业文化、优质服务、职业道德、遵章守纪、文明行车教育等方面管理。三是扎实开展基础管理,强化单位的社会责任,学习先进典型,开展“窗口”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是以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为核心内容,形成以岗位职责、教育培训、考核评价、工效挂钩的管理机制。
(三)着力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一是坚持规模化发展方向,引导运输企业资源整合,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的骨干企业。二是继续推进全市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进行岳阳运管门户网改版升级,建设从业资格证管理系统,全面更新行政执法管理系统,打造移动办公平台。三是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继续深化海纳物流和湖南龙骧联运物流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加快零担快运、城市配送发展,探索农村客运站和农村邮政物流配送站点融合建设新模式。四是大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组织指导企业节能减排申报立项,倡导绿色维修工程,推广教练车清洁能源和驾培模拟器应用比重,提高营运驾驶员节油意识和技能。
(四)着力提高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水平。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继续开展“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推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二是开展“培训质量管理年”活动,严格落实新修订的驾驶员培训大纲和新“国标”,深入推进教练员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全面推行计时计程培训制度。三是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加强维修配件管理,加快建立维修配件质量追溯体系,把好车辆运行安全技术关。四是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加快建立应急常态化的保障队伍和应急车队,加强应急演练,形成信息畅通、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
(五)着力提高道路运输依法行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一是建立涵盖各行业门类、各从业主体的市场诚信制度,完善行业监督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诚信考核机制,完善准入退出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保护合法经营。二是抓好效能建设,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保证、效能标本、社会监督四个体系,搞好投诉举报处理,建立受理、转办、催办、反馈、回复一条龙的规范运作程序。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4
作者简介:何峥嵘(1968—),女,湖南邵阳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政法治视野中的事业单位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13XFX007。
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展开的。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事业单位改革,必须重点关注和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存在的必要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及范围界定;通过事业单位改革依法确立新的政事关系、建立新的事业体制,以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大规模展开的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来看,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政府“甩包袱”的意图很明显,某些公益服务过度市场化,如医疗、教育等领域就因过度市场化而产生了诸如上学难、看病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准确,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不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成本高昂、服务意识欠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服务型政府
笔者认同“行政法上的‘服务型政府’应当主要将其作为一种指导理念来运用”,[1]在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其公益属性,建立现代事业组织制度以便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样,应当遵循服务型政府的指导理念,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优化公共服务质量这一中心,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尽管“行政法上的所有‘政府’都应当是服务型的,”[2]服务是任何时期的政府都应有的职能之一,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府职能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给付行政的发展,给付行政范围的日益扩大,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是现代社会政府的主要职能,因此,尽管服务型政府内涵的“服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仍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内容。
在我国,政府主要通过举办事业单位来提供公共服务。现阶段,事业单位仍是我国公共服务体制中的基础性部门,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和意义也在于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是服务型政府建设最重要的实践之一。
在实践中,虽然各地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活动已蓬勃开展,但有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容则更多地关注秩序行政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以及更多地出台招商引资措施,着重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发展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而没有将事业单位改革以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内容,事关每个公民生老病死的公共卫生事业、教育就业等社会事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地方政府对此的投入也远远不够,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普遍存在,社会对事业单位职能的履行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规模展开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政府财政拮据的大背景下,基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部分成功经验,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设想是,“除教育单位和极少数需要财政拨款的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每年减少财政拨款1/3,争取三年基本达到自负盈亏”。
[3]这种基于财政压力的改革动因势必以缩减事业单位编制,减少事业单位财政拨款为主要目标,允许事业单位自主创收等措施激发了事业单位的逐利动机,使事业单位从公益性逐步转向如企业一样营利,其中医疗卫生服务的过度市场化直接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严重社会问题。改革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事业单位严重偏离了公益性质。
以服务型政府为指导理念,事业单位改革显然不应该是政府减轻财政压力、“甩包袱”的过程,而是如何构建新的事业体制,公平而有效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准确,以及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存在,公共服务质量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性差、效率低、资源浪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一方面,应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对目前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其公益属性,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优化公共服务质量这一中心,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去行政化,建立和完善不同于政府机构的事业组织制度。
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与事业单位
从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发展趋势来看,已呈现出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的现象。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尽管国家仍然控制着大部分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但已经开始在某些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4]实际上,目前我国包括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组织)等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状况。
从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表述来看,事业单位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是履行国家(政府)事业职能的组织,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换句话说,事业单位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是某些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通过举办事业单位来完成(一)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
⒈事业单位能够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实际上涉及到国家(政府)的职能界限,“转轨国家的改革则涉及到从根本上重新界定国家的职能边界”。[5]“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合理定位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6]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供哪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笔者认为,只有存在市场不能提供或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失灵的情况,政府的干预才成为必要,市场不能或市场失灵既是政府干预的理由也是政府干预的边界。
⒉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形式。这既涉及到事业单位存在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涉及当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即事业单位范围的确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可以通过付费、监管、直接提供等方式实现公共服务职能,也可以设立公用企业或鼓励民间组织志愿提供。
(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形式
目前,政府主要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
⒈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之一在于:基于公民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为每一位公民提供普惠制公共服务,如最低生活支持、基础教育、基本医疗保障等。行政的首要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公平,与市场机制追求效率、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诉求是冲突的。因此,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些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提供而需借助政府组织与国家机制。
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某些公共服务的提供因不能迎合市场主体的逐利动机,市场主体不愿提供或不能持续提供。如各地虽有民办学校,但由于民办学校从投资回报的角度出发不得不考虑办学规模。①如湖南省在各级政府撤点并校的政策支持下,某些村镇小学被撤销归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交通费用上升以及存在安全等问题;还有一些民办学校对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管理时,从升学率以及方便管理出发,将违规学生开除了事;也有不少民办养老机构因为不能营利而关停,不能持续提供公共服务。
⒊我国目前的民间社会组织力量弱小,还不能大规模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比如我国民办教育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目前提供的教育服务在国民教育中只占少数。据统计,2012年全国民办高中学校数量只占全国高中学校总数的17.6%,学生数量则只占9.5%;民办小学数量则为2.3%,学生人数比例为6.2%。[7]2013年医疗卫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民营医院只占全国医院总数的约10%。
[8]目前,民间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仅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更多的是为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而存在。
⒋由于公共服务中的专业技术问题,或出于效率,或出于保持文化精神自由的考虑,需要在政府机构以外设立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组织,以“避免一般行政上的官僚主义习气、僵化手续和保持一定程度的精神自由。”
[9]此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国家出于限制政府规模的考虑而举办事业单位,目前有不少事业单位就是在政府精简的背景下设立的,虽然设立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提供公共服务,但这一现实问题也是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考虑的。
综上,出于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之考虑,我国现阶段事业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的存在是必要的,也因事业单位具有与其他公共服务供给组织的不同特点,使得事业单位在目前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事业单位的定位
如前文所述,事业单位是在政府机构之外设立的履行政府服务职能的组织,从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来看,属于政府组织与国家机制,[10]但又不完全对应国家机制。
(一)事业单位是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区别于行政机构
“事业单位是政府职能扩张和‘技术性行政分权’的产物,是政府履行社会职能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11]随着给付行政的发展,政府社会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尤其是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中,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职能有所收缩,而社会服务职能呈现扩张的趋势,这部分职能主要由事业单位来履行。
如前文所述,举办事业单位主要基于考虑公共服务的专业技术性、政府规模控制以及行政官僚制的弊端,如缺乏服务意识,缺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的动力和压力机制等。此外,需要考虑公共服务供给中强调服务提供者积极、灵活回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强调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平等关系,不同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单方性和强制性,需遵循不同的规则。
因此,赋予事业单位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法律地位是必要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也因此应当不同于行政机构的官僚科层体制,根源于官僚科层体制的行政机构官僚习气也应得到遏制。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地方,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应不同于公务员管理。
(二)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区别于公用企业等营利组织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社会公益组织,则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公益的核心是非营利性,这是相对营利性市场主体而言的。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主要体现在事业单位的设立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不以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来定价,其资源配置来源于国家或公益捐赠等方面。
事业单位的工作成果往往表现为教育、科技、文化娱乐、敬老扶幼、伤残扶助、医疗卫生等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标准主要不是经济指标,而是包括服务对象满意度在内的较为复杂的社会效益指标。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并不意味着一切公共服务都是免费的,也不表明事业单位不盈利;第二,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不意味着提供公共服务可以不计成本,不需要进行成本效益考核。
“公益事业体制的本质是国家事业体制,即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实现的国家事业职能以及其组织实施的制度和机制的总称,通过公益事业组织来具体实现。”[12]因此,一方面,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获取渠道主要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强调政府职责。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业单位改革源于财政困难而采取的“甩包袱”做法,在客观上促使甚至放纵事业单位逐利、营利,偏离了公益属性,致使上学贵、因病致贫等一系列问题由此而产生。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监管职责,以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性。
此外,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包括:如何避免政府配置资源的弊端,如不计效率、权力寻租、社会公平丧失及“锦上添花式”配置资源等行政权力滥用现象;能否引入竞争机制以防止因公共服务垄断供给滋生的服务态度蛮横和服务低效,以及在引入竞争机制时防止事业单位的逐利倾向等等。这方面需要有关公共财政法和事业组织法的约束,事关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宜纳入行政法治轨道。
(三)事业单位是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行政组织,区别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民间组织
“从理论上说,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是政府职能,政府为履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依据技术分权原则将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转移到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由其按照专业化的原则相对独立地组织事业服务与产品的提供。”[13]近年来,随着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民营资本的进入,民间组织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社会公共需求。
但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力量弱小,还不能大规模地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服务职能,事业单位仍然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渠道。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属于公共服务的体制内供给组织形式,其运行遵循国家机制,即政府配置资源;民间组织则属于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供给组织形式,遵循社会机制。政府对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的管理是不同的。
对事业单位,政府负有财政责任,兼有对这些组织的人事、财务、国有资产等监管责任;而民间组织更强调其民间性、志愿性、独立性,对志愿组织而言,政府没有直接的财政责任,更多地是积极引导、鼓励、规范其提供公共服务。
四、重构我国事业单位体制的建议
我国的事业单位体制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几乎同步开展,但成就并不显著,重要原因之一要归结到政府建设,归结到中国行政法治的状况。目前事业单位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府转型不到位、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行政法治意识欠缺等等,都与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
政府转型不到位是事业单位改革难以全面推进的主要因素。”[14]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质是国家事业体制的改革,重构事业单位体制涉及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区分政府、市场、社会在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作用;二是在公共服务供给的行政体制内明确政府与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理顺政事关系。既然事业单位存在的必要性之一是为克服因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官僚主义习气、僵化体制而导致的效率低下,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现象又十分严重,因此,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就成为理顺政事关系的首要任务。
(一)事业单位去行政化
事业单位行政化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行政化。行政级别既决定了事业单位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待遇,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现实利益,也使得等级森严的“官本位”文化侵蚀了专业技术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精神自由,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进而吞蚀了社会公平。
因此, 去行政化首先要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这也是党的十提出的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更为关键的是要改变按照行政级别配置资源的做法,减少行政权力配置资源的随意性,以及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以取代现行的行政化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事业单位附属于政府机构的现状,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地位,这也是由公共服务的服务本质所决定的。为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应强调事业单位的服务意识和积极回应公众需求的特点,让直接面对服务对象的事业单位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以应对公众十分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
二是赋予事业单位内部事务的自治权,避免主管行政机关对事业单位技术事务以及微观事务的直接干预。三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减少事业单位内部行政管理对学术或技术的压制。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目的是改变目前事业单位的行政附属状况,重构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
(二)重构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⒈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合作伙伴关系。政府是事业单位的出资人、设立人,这里强调的是政府作为事业单位举办者的财政保障责任和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责任。政府应根据财政状况出资设立、举办各种事业单位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决策者,承担财政保障责任以及对所投入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事业单位则是规划和决策的执行者,直接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因此,在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事业单位与政府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目前的事业单位属于政府或其职能部门的属性关系。应解除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属性关系,赋予事业单位独立的公共服务主体资格。即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决策主体和投资主体,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执行主体而不是行政体制的附属,政府与事业单位分离,各自独立,同时亦存在分工合作关系。
⒉公共服务体制中的监管与被监管关系。事业单位是政府设立的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组织,从确保公共服务质量与效率、维护公共利益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角度出发,政府对事业单位应负有管理责任。那么,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后,政府如何管理事业单位?笔者认为,确立政府是事业单位的监管者,强化其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较为妥当,这也是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这种监管包括公共服务的规划、服务质量标准及其价格的制定、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等。监管的目的在于确保事业单位不偏离公益属性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指出的是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监管,是指在解除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属性关系以后对所有事业单位一视同仁的监管,这种监管不是基于行政隶属关系,而是针对所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其中公共服务规划、服务质量标准及其价格的制定还涉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民间组织。
因此,从公共服务监管制度来看,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应由相关行政法确认各自的权利、义务以及职责、范围,由相关行政法予以调整,以减少管理的随意性,防止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权力滥用。
五、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立法建议
从行政法治视角来看,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问题应包括: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建构现代事业体制,界定政府、社会、市场在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的职责、地位,即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法定。第二,重构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促进政事关系法治化。
第三,依据公法设立事业法人即公法人制度。第四,依法建构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为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立法:一是有关事业单位设立的依据。事业单位是政府为公共行政目的而设立,作为公法主体,其设立依据包括宪法、组织法或其他相关行政实体法。二是有关事业法人制度。
事业单位的主体是事业法人,作为公法主体,事业单位的权利、义务应由公法规定。1986年的《民法通则》中有事业法人的分类,但有学者认为“事业单位是公权力的产物,不宜确定为民法上的法人”。
[15]笔者认为,事业单位在从事民事活动的情况下作为民法法人并无不妥,但更倾向于以下学者的观点:“事业单位是相对独立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机构,对于事业单位的法律规制主要是一个行政法问题”,[16]以及“事业单位要回归公益属性,首先必须回归公法属性”。
[17]三是规范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可以制定统一的《公共事业法》或《公共服务法》,或修订现有单行的行业法律规范,规范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四是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包括财务监管、税收优惠、绩效考核等。需要特别指出:一是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当纳入行政法治轨道,事业单位改革也要改变政策依赖的路径,体制机制创新不能以突破甚至牺牲法治为代价。二是从行政法治实践来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应该主要体现在行政执法层面,有关公共服务的立法事关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事业单位的法律地位,应当主要通过民意机构来立法而不是行政立法。
如果由行政机关主导事业单位的立法,有关事业单位的立法被视为行政领域的事务,势必会带来行政立法无法超脱的自身利益倾向从而加剧事业单位泛行政化现象,以及因行政立法位阶低而产生的权威性不够的问题。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5
提高在线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呼吁了近20年,但在线服务的实现仍然任重道远,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项目申报、结婚登记、死亡注销等许多很正常的工作,在8小时之外都不方便办理。政府部门要想真正实现便民,必须提高在线服务水平。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在线服务的快速发展。
国家应把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头戏,因为电子政务除了关系到政府事业的发展外,还关系到阳光政府的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能够降低行政成本。电子政务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造成电子政务建设缓慢的原因不是规划不到位,也不是技术能力不够,而是一些领导者的观念和认识不在这个层面上,工作的重点没有这个内容。
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完成在线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在线服务尽快实现。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保证在线服务的切实可行。
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很多专家和学者都重申避免“重硬轻软”的问题,但时至今日,这个难题还是没有解决好,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实际上,只有开发了信息系统,我们才是真正在向信息化的方向前进,否则只停留在打字排版的水平上,就等于原地踏步。如果各个单位的信息系统都完善了,才可以搭建一个地方的信息交换平台,也就可以基本保证在线服务的实现。可以说,信息系统是在线服务的基础,信息交换平台是在线服务实现的关键。因此,应把软件建设放在信息化的优先位置来抓,才能使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
强化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做好在线服务的基础工作。
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应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促进事业发展。2003年,原国家人事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公务员中开展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培训的通知》文件,在全国开展了计算机培训,效果非常好。但由于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多数公务员接受的只是操作系统和打字排版等软件的简单培训,和现在的电子政务需求差距甚远。
公务员信息化培训一定要和考核、任职等挂钩,才能保证培训的质量。电子政务开展的好与坏,和公务员的认识程度、对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信息系统的开发等情况密不可分。国家一定要重视信息化的长期培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证措施。
普及“一卡通”
虽然现在很多缴费可以在网上办理,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许多信息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在交水费、电费、税费或罚金时,往往都要去很远的地点,在工作时间才能办理。这一切带来了很多不便。再如到医院看病,白天挂号是3元,晚上和周末就是6元,难道就只是晚上和白天的时间区别吗?如果有了通用IC卡就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现在,我们口袋里的卡种类不少,有银行卡、医疗保险卡、公交IC卡、各种优惠卡等。卡虽然多,但携带不方便,还远远不能满足生活中的大多数需求。这一切让我们觉得生活中的信息化,特别是8小时之外的信息化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从“三金”工程开始就着手“一卡通”的工作,时至今日,仍然还在努力之中。推行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是方便人民群众的必经之路。
加强公共场所
信息化建设
方便群众、提高公民信息能力的关键在于营造公共场所信息化的氛围和创造方便的应用条件。这样才能帮助一些低收入群体体验数字化生活,也才能使人们在公共场所完成邮件发送、信息查询等服务。
参照新加坡等国的做法,我们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立信息化设备,比如在图书馆、邮局、饭店、大型商场等场所安装计算机和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市民可以随意地上网查找资料、打印材料、纳税、缴费等。这样,不仅方便了人民群众,还提高了市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想推进信息化,只靠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应用是不够的,还要考虑营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的良好氛围。有了这样的大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人民对信息化的认识、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推广监控技术
完善行政执法
完善8小时以外的监控,是使市民养成遵纪守法良好习惯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些年,随处在建筑物上喷涂“办证”等垃圾信息、随地吐痰、随意扔垃圾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也存在停车场里车辆不规则停放、深夜城市主干道上故意闯红灯等行为。如果有了监控和必要的惩罚措施,这些现象就可以基本上杜绝。在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到处都是电子眼,警察会随时出现在那些有不规则停车的地方,贴上罚款通知单。
在北京,为迎接即将召开的奥运会,新增了上百个环路电子眼,主要覆盖二、三、四环路的出入口处及八达岭高速路和机场高速路的出口处,所有电子眼均具有视频功能,实拍车队行进画面,防止加塞。交管局指挥中心和各支、大队指挥调度室的电视监控系统还可通过电子眼监控重点地区,一旦发现占用车行道、散发小广告等违法行为,会立即通知执勤民警查处。
电子眼走进了街道、走进了社区、也在智能交通上做出了贡献,但中国的地区发展还非常不均衡,电子眼等监控技术并没有普及到各个城市,所以发展空间还非常大。8小时以外,也需要有法做约束,行政执法更应该得以延伸。采取监控手段,往往更能体现执法的公正和公平性。
结合社区特性
抓好信息化培训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8小时之外市民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利用好社区,开发社区,对推进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较好的做法是把通信企业和社区办事处结合起来。通信企业具有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优势,社区有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两者对接就可以实现双赢。通信企业可以加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发社区安全和娱乐平台,通过应用带动居民的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需求,搞一些义务的培训活动,增强居民的信息化应用意识。
服务型行政执法的核心内容范文6
摘要:行政管理就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与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政府刑侦管理体制中面临的问题,然后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创新
行政管理就是政府依法对国家与社会事务进行管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还比较薄弱,政府职能转变较慢。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政府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我国积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原因是政府的公职人员腐败问题仍然很严重。以前打击腐败,主要精力是集中在了经济领域,而现在腐败问题已经发展到了经济领域和政府的人事部门。存在着政府人员挪用贪污、行贿受贿等问题。还有的公职人员消极怠工、渎职滥权。中央加大了对腐败问题的整治,不但没有减少腐败问题,反而使得腐败形式变得更为隐蔽。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公职人员队伍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职业道德危机和政治信仰缺失问题。其次是政府干部队伍的工资水平不高。应该看到,如果国家解决不好机构人员的膨胀问题,以及国家干部终身制的问题,国家的财政就没有能力提高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我们知道,提高工资水平是一个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加强自身问题的处理,因为如果干部终身制和政府机构膨胀问题解决不好,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就很难解决好。再次,加强政府行政改革,也是中国政府对WTO的承诺。政府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和克服所有制歧视,鼓励市场公平竞争,减少政府垄断,放弃数量限制,改行技术门槛限制。中国政府现在要履行对外的承诺,加快公开立法、清理内部行政法规是政府兑现承诺的重要方面,政府机构还应该注重机构改革和服务方式的转变。有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的政府行政和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习惯于几种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审批制度,对于民营采取全部禁入的措施,只认公有经济一个通道,现在政府要对象对WTO的承诺,就必须积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政府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改革开放条件下对政府行政管理提出的专业技术和效率的要求。干部终身制,人事腐败、低工资、不重视专业技术水平等,都造成了政府行政人员的素质偏低。改革开放条件下,国际竞争更为激烈,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竞争。这就需要行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二、创新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措施
1.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政府的现实工作实际,不断推动新时期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当代政府一定要从基本观念创新出发,成为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向现代型政府积极转变。科学发展观内在规定了服务性政府的服务主体是各级政府,服务对象是公民、社会和组织,这就要求现代政府的观念创新。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塑造政府工作的基本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要求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现代政府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观,才能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在经济职能方面,政府一方面要建立起一个定位科学的政府,该管则管、不该管则放;一方面要全面履行经济职能。
2.行政管理中,要注意加强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就是政府的职能。积极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就必须把握好一个中心环节――政府职能转变。采取措施不断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会引起经济波动,甚至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实现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职能一项繁重的任务,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有效的制度,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引导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减少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克服经济发展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发挥好政府的三种职能:一是战略引导职能。就是要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综合分析,建立经济预测、预警机制,要抓紧修订和完善我市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出台与之相配套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加强政府的平衡协调职能。政府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开发,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为度,加大基础投入,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强化人才劳动力市场,挖掘就业的潜力。三是要不断加强市场机制失灵的调控职能。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控,加大打击查处欺诈和假冒伪劣的力度。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尤其是要注意防止出现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现象;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努力为企业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3.政府根据现实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政府机构。
政府职能的发挥程度如何取决于政府机构的现实状况。政府职能的载体就是政府机构,政府机构的设置和撤并与政府职能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我国政府机构运行现状不尽如人意,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方面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府机构的设置要按职能定机构,要服从职能转换的需要,执行系统要简化、下放、转型。按照各个地区的不同要求,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事务切实转交给市场。其次是机构设置要避免职能交叉,积极建立宽口径的政府部门架构。加强综合性部门,逐步减少专业性部门,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间的分工,把职能相同或相近包括职能类同、职能之间难以清晰界定或职能之间关系密切的加以整合,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相向或相近的职能作横向上的合并。三是机构设置要讲求合法性、稳定性,减少随意性。要从职能和机构配置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出发,政府管理体制要精干、高效、廉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注意按照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适应政府职能转换的需要,积极推进行政管理改革。
4.积极推进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是行政管理方式创新首要步骤,我国的几次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从现阶段来看还必须继续深化。依据合理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和责任性原则,对现有的各种行政性审批进行系统的清理。加快启动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局面,实现事业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政事分开,合理划分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能,改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规范政府与事业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建立起现代事业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以企业市场为主的投资格局。政府要开放投资领域,取消民间资本准入限制,创新项目投资形式。探索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要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同时还应该改革预算方式,推行部门预算,做好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东琪,《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若干设想》,载《经济纵横》,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