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1
目前,由于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特别是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得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承揽工程,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经营风险极大。同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偶然性的不可预见因素出现,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经济风险。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了风险抵押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数量,越来越多的业主要求履约保证金用货币资金支付,这样又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工程结算按比例付款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又会积压一定比例的应收工程款等等,最终都凝聚成财务风险。加之由于施工企业向BOT、BT等投资经营领域发展,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或其他成员企业为其借款提供担保等等,又增加了投资和融资风险,使得施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一步增大。
施工企业面临来自上述内外环境的各种风险因素,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为了防范和规避风险,应通过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和对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经营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和预测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从企业的运营效益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企业营业额和利润明显下降,或营业额在增加,但利润在下降,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投入资本贬值。
二是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未完施工迅速上升,资产质量不高,运营效率低下,潜亏风险增加。
三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过度举债,利息负担沉重,到期债务丧失偿还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四是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低,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五是从企业发展能力看。企业盲目扩张,投资过多过滥,摊子铺得过大,效益低下。
上述财务风险,是导致施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坚持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警指标不宜过多。具体按以下五个顺序实施;一是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的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二是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三是测算监测指标的实际值;四是根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实际值和临界值,做出预警警度判断;五是提出预警报告。
(一)设计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重点和难点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据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具体包括10个指标,总分100分:
1.财务风险预警核心指标占70分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20分)、资产负债率(10分)、已获利息倍数(10分)、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10分)、流动比率(10分)、速动比率(10分)。
2.财务预警辅助指标30分
净资产收益率(10分)、应收款项周转率(10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分)、借款货币资金比率(5分)。
(二)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
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应以企业近三年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按照2:3:5的比例)为基础,参考同行业和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参照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结合市场情况和金融环境等宏观因素测算确定。
(三)计算指标的实际值和预警指标的得分
财务风险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出来后,同区间表下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采用内插法计算单项预警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就可以计算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得分。
(四)预警警度判断
为了更加形象地标识企业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应该把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分为安全区(绿区)、预警区(黄区)、危机区(红区)三个区域。指标在安全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指标在预警区,表示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指标在危机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财务风险评估得分,对照相应的预警区间就可以判断出各企业的预警警度。
(五)提出预警报告
对于财务风险处于预警区和危机区的单位,应提出专题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本单位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变动情况以及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指标处于预警区或危机区的原因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和改善财务状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等。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否则,财务风险预警将成为空中楼阁。
(一)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是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运行有序、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财务人员的责任,更是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
(二)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准确进行风险预警的前提。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大量引用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建立在虚假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的财务风险预警肯定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根本谈不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三)建立完善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随着ERP等财务软件的成熟,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离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企业财务预警效率和效果。
(四)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财务预警的准确性。
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2
关键词:铁路非运输业;财务风险;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铁路为解决运输业工资不足、职工子女就业和安置富余人员设立了大量的铁路非运输企业(原多经企业,以下称非运输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非运输企业长期依附于运输业,缺乏走向市场的动力和机制。近年来,铁路总公司确立了“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全口径核算”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为非运输企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给财务风险管理带来新问题。随着非运输业经营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面临财务风险增多。
一、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因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获得的财务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差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劲的资金需求与偿债力不强导致的融资风险
非运输企业经营范围由创立时期的运输加买卖(交通+商业)发展到除铁路客货核心业务以外的全能业务,涵盖了制造、建筑、商贸、房地产等12个行业。一方面业务拓展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但目前非运输企业一般通过内部积累、信用欠款和少量贷款筹集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另一方面非运输企业创效弱,家底簿、积累少,偿债能力不强,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融资难和偿债力不强增加了融资风险。
(二)风险评估缺失与经验决策导致的投资风险
从近十年铁路投资失败的案例看,在对外投资和内部固定资产投资中,非运输企业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缺乏科学的分析,没有对投资方案的实施时机、潜在风险、预期收益等指标进行评估,在决策时凭借主观经验,造成投资损失,多元化战略下涉及的行业和项目多、规模大,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发展战略缺失与规模扩张导致的资金回收风险
非运输企业普遍存在功利化、短期化行为,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在以营业收入作为工效工资计提基数的绩效考核体制下,企业必须进行规模扩张,但苦于无经济实体,唯有开展商贸和建筑等业务。例如,××铁路局2013年非运输业230亿元的收入构成中,商贸业占48%,利润率0.3%;建筑业占10%,利润率1.2%。占用大量资金开展毛利极低的商贸和建筑业,收入结构严重失调,导致资金链断裂,坏账风险和资金回收风险增加。
(四)负债与产权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债务风险
非运输企业资产负债率由五年前的60%普遍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而产权比率由40%降至20%以下。××铁路局非运输业2013年资产负债率达84%,产权比率为16%,负债率上升,这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个别非运输企业已到资不抵债的破产边缘,债务风险急剧加大。
(五)乱设账户与资金松散管理导致的资金管理风险
近年来,非运输企业虽然开展了大规模撤销、合并法人企业和撤销乱设银行账户工作,但资金分散现象仍较严重,各企业开户行涉及多家不同的银行,平均每个法人企业开设账户均在3个以上,资金严重分散,沉淀、使用效益差,安全隐患大。多头开设账户与资金分散管理导致企业一方面资金闲置,另一方面靠贷款解决资金需求加大了资金管理风险。
(六)企业整体创效不强导致抗风险能力弱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非运输企业经历了创立、与站段脱钩和多元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小企业发展到大集团,但国有铁路非运输业仍未摆脱“多杂粗”(企业多、业务杂、粗放经营)的困局,企业整体创效力不强,年收入超10亿元、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比例小;合资铁路由于未统筹发展非运输业,普遍存在“小散弱”(规模小、分散经营、创效弱)的局面,盈利能力差,抗财务风险能力弱。
二、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风险管理的整体策略
一是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非运输企业只重视生产安全风险防范,忽视财务风险防控。从近十年铁路投资、担保失败案例看,风险意识淡薄是主因,如长达20年仍未结案的“铁城虚假担保案”,从形式看是企业被外商蒙骗,实际上风险管理缺失才是真正原因。二是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在已实施风险管理的部分企业中,也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管理状态,没有系统、整体地考虑企业风险的相互关系,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职责不清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非运输企业从运输站段脱钩后,虽按《公司法》注册为公司并相应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其法人治理结构、议事决策规则等形同虚设。二是组织结构复杂,管理层次多。铁路局内部产权层级除一、二、三级法人企业外,还普遍存在四、五级法人企业,如××铁路局有200多家非运输企业,层级交叉,行业种类多,风险管控难度大。三是产权关系模糊,风险管理职责不清。虽然经过多轮重组整合,但非运输企业产权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总部对所属企业按投资渠道建立的产权管理不紧密,特别是原站段托管的非运输企业与站段长期保持行政隶属关系,总部对其产权纽带连接更加脆弱,造成总部、站段占用所属企业资金、掏空企业资产的问题时有发生。风险管理职责普遍散落于部门职责或岗位职责中,缺乏对风险管理职责的分层表述。
(三)企业战略管理缺位,风险决策评估缺失
一是企业战略管理缺位。非运输企业大多是从运输站段脱钩分离而来,主业不突出,企业负责人由铁路局委任且相当部分是因运输站段安全管理犯错而转任,缺乏经营和财务管理经验,对企业战略管理缺乏考虑,存在急于做大规模、盲目多元化的问题。二是风险决策评估缺失。企业在迅速扩张时缺少对风险的考量,导致规模扩张后资金链断裂。三是凭经验决策。过渡追求短期利益、急功近利,不考虑财务风险,导致投融资决策失误。
(四)财务管理粗放,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刚性不足
因法人结构治理、产权纽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仍然较粗放。一是全面预算管理处在起步阶段,停留在年初下达收入、利润目标的层次上,只强调规模扩张,无资金预算,风险管理内容欠缺。二是资金未实施集中管理,资金分散,管理成本高。三是违规借贷、担保现象时有发生,资金安全隐患多。四是创新力和成本控制力不强,无成本竞争优势。五是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刚性不足。目前,财务风险管理多为事后控制,缺少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
(五)内控制度未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缺失
一是未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非运输企业普遍未建立起以财务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如××铁路局所属200多家非运输企业中没有一家设立内控专职机构,绝大部分企业未按国家五部委《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建立起完整的内控制度。二是即使部分企业已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执行不力,甚至将制度当作摆设,风险管理措施如同一纸空文。三是没有建立起财务风险信息的预警制度,影响决策的效率效果。四是人员素质低、胆子大,存在“没有不敢造的表、没有不敢花的钱”的乱象,甚至弄虚作假,内控运作失控。五是缺乏会计监督和控制,如不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审批控制等,缺少从上到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多元化战略下非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组织架构,实施专业化重组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按资源集中调配、缩短管控链条原则,建立以总分公司为主、母子公司为辅的组织架构,将非运输企业整合为集团公司、专业化公司、分公司三级管理模式,不再设四级公司,减少法人数量和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二是实施专业化重组。按照经营专业化、组织结构偏平化的原则,将集团公司下属的二级公司按从事行业组建为商贸、制造、房地产等10多家专业子公司,发挥专业化、集约化管理优势,避免同业竞争,减少财务风险。三是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行使股东会职权,防止经理职权扩大化,发挥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四是设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按照分级的原则设立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办公室和风险管理专岗构成的风险管理机构,发挥其风险防控作用。
(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谨慎进行投融资决策
一是明确企业战略定位。战略失误是最大的风险,非运输企业必须理顺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的关系,在制订战略目标时,既要考虑收益,更要评估风险。规模扩张应坚持相关多元化,选择与运输业密切相关的业务为发展模块,减少风险。二是正确优化投资决策。做好投资可行性分析,尽量选择中短期投资以便尽快回收资本,重大投资决策需聘请专家论证。三是合理制定筹资决策。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坚持适度的负债率,利用金融市场融资,改变单一融资方式,降低筹资成本。
(三)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从源头控制财务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基于风险意识的内控制度。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度基本规范建立健全包括发展战略、投资和筹资等18项企业内控制度,将风险防控措施嵌入到内控系统中,从源头控制风险。二是理顺财务关系,健全财务运作机制,分散财务风险,阻隔全局性风险向高级管理层积累。三是加强审计和纪检部门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紧盯“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大额资金)事项的决策。四是加强诚信建设,塑造财务品牌,建立信用褒扬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五是建立内控责任追究制度。
(四)实施全面预算治理,构造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实行预算法人负责制。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第一管理者负责预算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二是建立全要素、全过程、全员的“三全”预算管理。将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等全部纳入预算体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机制,杜绝资金“体外循环”,防止资金风险。三是完善量化指标体系。侧重对投资回报率、现金流量等指标的考核,把指标导向有利于提高企业增长质量、降低财务风险上来。四是健全预算分析考核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和风险防控链条。
(五)实施“三集中”管理,构筑资金风险防控体系
一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资金实行统一计划、统一筹措、统一调度的集中式管理,解决所属企业资金贫富不均、存贷交叉、账户林立的矛盾,提高总部对资金的控制力,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实行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债务集中管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债务成本,控制成员企业多头借款带来的债务风险。三是实行集团公司对所属企业会计核算集中管理,缩短财务报告生成时间、减少会计信息加工环节,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六)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构筑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一是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最高境界,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凝聚力促使全体成员齐心合力抵御财务风险。二是建立财务风险分析预警机制。制定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图,设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快风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共享。三是完善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企业成败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灵魂是战略,核心是财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事前管控,避免其转化为财务危机,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因此,非运输企业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毅.铁路脱钩多元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06).
[2]熊辉敏.建立铁路企业财务风险长效控制机制[J].中国会议,2007(07).
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3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技能考评机制;评价维度
一、当前财会专业技能实训课程面临的困境
综观国内各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会计实务模拟实训课程,大多是一个模式:购买实习教材和相关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练习,或者指导教师编写相关的整套业务让学生练习做账,但这种惯例忽略了设置该课程的初衷及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真实企业运营环境中完成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当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共同弊端就是从书本到书本,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生经济交易的真实环境。
二、制约财会专业技能考核评价的瓶颈
当前,高职财会专业技能考评机制面临严重的瓶颈,主要体现在:第一,作为评价结果体现形式的实验手册流于形式,网络摘抄严重。第二,过于强调标准化教学,答案唯一,解答过于死板,无法针对行业企业特点进行实操练习。第三,教师实务能力不高,对真实业务和政策变动不熟悉,无法对实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三、真账实训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设计
引入真账实训模式构建高职会计全真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财会专业技能考评机制是巩固实训教学成绩与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
1.实训环境模式评价
(1)大学生创业园经营模式。通过大学生合伙办企业,掌握真实运营流程,并在运营过程中熟悉注册、办证、报税、记账流程,并锻炼与各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公关协调能力。
(2)企业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是指在校学习2年,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 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
(3)会计技能实验室岗位。采用“企业搬进校园”模式,在产学研实习基地或实验室中复制各个市场主体的真实业务流程,实现“完全市场环境”,解决财会类专业无法大规模安排实习的难题。
(4)记账模式。校内真账实训模式强调的是以技能培养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和科学的教学安排为保障,以真实会计主体为实训对象要求对某一中小型企业一个会计期间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实务操作。
(5)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Q群、微信、论坛、在线视频等互联网形式,进行网络讲解、课后理论辅导、问题在线解答,大大减轻了人力成本和空间限制。
2.实训业务能力评价
(1)合同管理能力评价。主要包括合同法基本知识、尽职调查(背景)、业界行规与法规政策、合同责任与义务、合同违约责任、合同补充条款、合同生效与终止、调解与诉讼、行业规范与合同风险等。
(2)财务风险能力评价。主要包括要资金风险、采购风险、库存风险、销售风险、票据风险、资产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费用风险、财务分析预警能力评价。
(3)税务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纳税申报管理、税收票据管理、税种核定管理、税务稽查沟通、合同设计涉税问题、公司筹建涉税问题、经营活动涉税问题、并购重组涉税问题。
(4)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评价。财务档案保管、邮件病毒防范、漏洞检测技术、杀毒软件与防火墙技术、财务数据保管、数据储存与恢复、电子支付安全、电子凭证处理、信息安全教育与制度建设等。
(5)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衡量、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风险管理措施等。
3.创新教学手段评价
(1)以老带新面授。通过安排新学生拜老学长为师,通过师徒结对,发挥骨干员工的示范作用,减轻教师指导压力,快速解决新手面临问题,凝聚团队作用,让会计学习更加赋予友谊和感恩。
(2)现场实地演练。通过接触税局报税、开票、会计师事务所稽查、内审、现场盘点等真实场景,使学生更直观的接触经营业务,减少面试和上岗试用的生疏感,提升认知能力。
(3)教师布置作业跟踪。通过布置作业形式使重要的财会知识点得以强调和巩固,通过作业反馈、课堂测验、回答问题等形式掌握学生的知识点疏漏,反馈教师教学不足,使会计实务重点、难点得到不断巩固记忆。
(4)充分讨论头脑风暴。在不预设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通过身边经历以及当前财务热点等思想碰撞产生很多的财务新观点和风险问题解决方法。在分享基础上,集大家之智慧,使观点不断完善和补充。
(5)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能了解真实企业的内部控制、授权审批和工作流程,更深刻地理解业务间的内在联系和财务、账户报表的勾稽关系,通过对财务、出纳、生产、销售、采购、库存不同岗位的轮换,明确各岗位责任,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6)PPT展示。通过PPT展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逻辑推理能力和现场控制力;通过财务案例汇报,学生通过知识总结和汇报加深对财务问题的剖析能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和公关能力。
4.实训效果反馈评价
(1)就业力评价和品牌知名度评价。主要考查通过真账实训教学是否提升了学院财会类毕业生就业力和学院专业品牌知名度。例如引入课程考评体系以来,学院财会类专业年均就业率、新生入学人数,专业对口率等。
(2)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通过设计《财会类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问卷,考察毕业生的学历提升情况、职务、职称晋升、工作表现情况。
(3)教学效果评价。财会专业在校生取得各项荣誉如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的次数。
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4
[关键词]财务会计 企业管理 控制
加强企业的管理控制,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提高企业内部的会计水平,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样也得到了业内外的认同和重视。
一、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的水平和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事项。
要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必须首先建立健全一套合法、有效、完整和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1. 建立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授权批准制度和岗位分离、相互制约制度;
2. 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
3. 建立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和集体审议制度;
4. 建立采购与付款的控制制度,加强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会计控制;
5. 建立资金筹措会计控制制度,合理确定筹资规模、方式,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6. 建立商品销售和货款回收责任制度,加强合同订立、商品发出和账款回收的会计控制;
7. 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分解成本费用控制指标;
8. 建立对外担保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二、改善内部会计的环境,确保各项提高措施的有效实施
1. 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会计控制应承担的责任;
2.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结构的外部监督机制;
3. 内部会计控制应当涵盖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合理设置机构和岗位极其职责权限,约束企业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
4. 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
5. 大力提高会计员素质,鼓励会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知识的学习,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变被动地、简单地执行,为主动实施控制;
6. 独立、客观地开展好内部审计工作;
7、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确保依法有效实施。
三、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控制
作为内部会计控制,其目的:(1)有效贯彻国家法律法规,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受控制方法的影响。一般来说,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因此,掌握并运用好这些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通过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从而保证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和承担责任;通过建立和制定适应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从而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达到系统控制的目的;通过加强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环节的管理,从而明确预算标准,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确保预算执行;通过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帐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从而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实施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从而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的重要信息,从而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从而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这无疑对企业全面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但从目前的社会客观环境和内部控制的实践过程来看,也存在着一定难点和局限性。
1. 要把握好授权的度
一方面授权无“度”,会直接制约内控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政策法律尚且相形见绌,何况一个内控制度,舞弊必然产生;另一方面,对内控制度的执行人员,在不同的环节要有不同的授权,具体授权时,既要保证内控制度有效运行,又要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2. 要提高控制人员的素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者主要是会计人员,要真正能承担此重任,就必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展知识领域,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避免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3. 内控制度要有活力
只有有活力的内控制度才能推动企业的创新和进步。要控而不死,绝不能让内控制度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障碍。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控制只能为企业导航,控制自身不会实现资本增值的功能,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力的源泉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4. 面的控制和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
内部控制不仅要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更重要的是对各关键点的有效控制,对点的控制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点主要有三个:一是资金;二是成本费用;三是授权的使用。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5
【关键词】高校过度负债;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急速扩招,高等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各高校为改善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知名度、影响力和创建一流高校的内在要求,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高校为解决资金缺口,只有寻求银行贷款等其他渠道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向银行贷款就意味着有偿使用资金,必须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而过度贷款导致高校面临支付巨额债务本息的压力。近年来,高校如何应对过度负债风险问题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过度负债及风险概述
高校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高等学校债务风险主要是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过度负债是指高校向银行贷款时未能把握好贷款规模、未恰当地合理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超过贷款风险警戒线的高校负债。高校过度负债造成高校不能及时偿还贷款本息、财务结构和状况明显恶化、财务失去弹性、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高校面临多种风险。高校过度负债引发的风险有政策风险、利率变动风险、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等。高校过度负债表现形式为不能及时偿还贷款,资不抵债、多头贷款、以贷养贷等。
二、高校过度负债风险成因
(一)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以立法形式鼓励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故高校向银行贷款未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监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动,国家财政拨入高等教育经费有限,而高校过度负债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一些学校甚至连利息都还不起,个别学校资不抵债。2007年3月吉林大学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请,请求破产,至此高校贷款具有相当普遍性和危害性逐步暴露出来。当高校贷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调控、高校正常教学因贷款无法偿还而受到影响,甚至破产时,政府承担的风险会加大,将导致重大财政损失,政府将不得不为其偿还贷款。因此高校大规模贷款风险最终将由政府承担。
(二)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责任意识不强
由于高校实行校长任期制,高校领导自主办学法人意识和经济意识不强,贷款风险、还款责任认识不足,没有对高校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算和控制,高校领导只顾眼前政绩,忽视学校长远发展,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资产属于国家,学校不用担心倒闭问题,即使出现问题政府承担。
(三)高校筹资渠道少范围窄还款来源单一,其还款来源和举债规模不匹配
现高校偿还贷款的资金渠道有: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后勤社会化服务经营、其他收入等。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是贷款偿还的主要来源,但财政拨款基本上用于学校日常事务支出和人员工资支出;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中,国家明文规定用于返还学生、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以及用于学生其他开支等,剩下的这部分学费、住宿费收入用于偿还高校巨额贷款本息远远不够的,部分高校贷款逐渐沦为不良债务。
(四)高校贷款管理不善
存在不合理支出,如将贷款资金用于学校日常支出或做为人员福利支出,资金使用效益低。贷款时高校研究国家金融政策及资金市场供需情况不全面、不及时,不善于与银行协商交流,选择贷款种类不谨慎,贷款资金成本高;未合理搭配贷款期限结构,还款时间过于集中。
(五)银行进行改革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较低风险为目标
高校扩招后,银行看到了高校巨大的资金投放市场以及高校良好信用等级、稳定性和成长性,促使银行主动与高校合作,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未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以信用贷款方式为高校发放巨额贷款,尽量满足高校贷款需求,部分高校出现多头贷款和以贷养贷。
高校过度负债既有高校自身的原因,也与政府部门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和商业银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等因素有关。高校的过度负债实际上是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与高校管理者各有期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高校过度负债防范措施探析
(一)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和控制
高校应加强负债意识,认真研究国家有关经济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合理确定贷款规模、贷款期限;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加强与银行合作,利用高校良好的社会资信,慎选贷款种类,争取低利率贷款。根据项目进度贷款,合理搭配长短期贷款比例,保证贷款资金使用合理规范,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制定严格的财务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负债筹资及使用情况。严格预算管理,将偿还贷款纳入预算编制中,建立高校贷款偿还基金,制定科学的还贷计划、确定合理的还贷期限结构,避免还贷时间集中,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在学校内部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二)提高贷款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责任制,规范举债程序,控制贷款规模,保持适度负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制度。高校财务人员应根据相关财务比率对债务的安全性进行测试,随时掌握和了解债务带来财务风险,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理性、效益性管理。高校领导应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监控,防范贷款风险,使高校保持适度负债。要有独立自主办学意识,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从紧安排非教学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控制办学成本。改变事事依靠财政办学的依赖思想,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严抓落实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将风险意识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中,促进学校各项管理有序进行。
(三)拓宽筹资渠道和范围,多元化筹集资金
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整合高校现有资源,强化经营理念,合理调度资金。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等。加快校办产业的改革和转换校办产业经营体制,积极联合企业,加快高校成果产业化。盘活高校资产,吸引社会资本,聘请专业机构和人士加强对高校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四)政府部门应逐步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供免息贷款、提高贷款贴息比例或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即政府应鼓励高校在一定时期内偿还贷款,政府可帮助高校承担贷款利息或免除部分债务,或根据新校区建设规模为其提供基建补贴。另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用贷款建新校区,把老校区出售偿还贷款,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对卖地款项不征税,所得款项留给学校偿还债务。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高校贷款监管,引导学校保持适度负债规模,引导学校把握正确的使用方向,严格审查高校贷款投资项目。
(五)银行应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严格监控高校贷款
对高校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严格贷前信用评审和项目评审。杜绝高校贷款任意性,逐步规范高校贷款行为。在确定高校贷款额度时尽量将贷款资金控制在高校还贷能力范围内,定期分析高校财务状况,加强贷款资金后期管理,防止高校出现挪用贷款资金、多头贷款或以贷送养贷,督促高校及时还贷。
总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偿债能力,适度掌握贷款规模,防范贷款风险;银行严格贷款条件,积极督促高校还贷;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使高校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既要保证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又要有效规避过度负债的风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高校债务风险防范及化解问题研究[J].湖南大学,2007
财务风险分析的难点范文6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管理创新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之所以要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因为传统风险管理方式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产生的不良问题,而全面风险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有利于战略选择的评估
企业为了实现运营的目标,会在承受能力范围内,接受一定的风险程度。风险的程度是我们常说的风险偏好,通常是在董事会层次上决定。企业的管理层人员为了做好战略选择,可以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做好风险偏好评估工作,然后制定与战略选择相匹配的目标,并实现管理相应风险机制的采取。譬如某企业为了加强品牌的建设,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在产品的早期开发阶段和研究阶段,进行了大量投资,确保品牌价值创造的零风险。
(2)实现风险的回报
企业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风险,在风险承受的范围内,追求与风险同步的运营发展机会,一方面通过控制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是利用运营发展机会创造高于经济损失的收益。譬如某企业的计划制定部门,结合企业营业单位计划和回报预测,找出对目标具有负面影响的风险,然后拟定对策和修订营业单位计划,根据企业的目标进行资本的分配。
(3)减少运营的风险损失
全面风险管理具有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制定运营策略的能力,对于减少运营意外的风险损失以及相关损失的减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建设或者生产性质的企业,企业通过跟踪建设或者生产初期的事故发生率,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潜在意外事故的评估,然后在不影响企业运营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预防方案,减少风险成本的叠加。
(4)有利于抓住风险对应的机会
全面风险管理通过对可能发生风险的事件的考察,抓住事件风险相对应的机会,牵制风险的发生,并发挥机会的创利水平。譬如某家公司通过对企业可持续收入成长目标事件的考察,评估事件存在的风险和机会,然后通过完成机会所指定的任务,使得风险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少。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应用与管理创新
(1)设置风险的全面管理组织
1.组织的设置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内容,需要有一个管理组织将风险集中在一起,实现全面管理,这也是全面风险管理创新的最基本条件。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要结合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目标和策略,以及根据风险态度和环境的变化,进行设置。关于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的设置原则,一方面是以企业活动职能与流程为控制导向中心,分离风险管理问题,譬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管理企业员工健康安全风险时,不必和财务部门进行接触;另一方面是要求采用整体协调的方法,解决企业可能遇到的所有实质性风险。
2.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的设置方法
首先是风险管理委员会,在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选拔董事会的成员、企业重点部门的高级主管、外聘专业风险管理专家等,进行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并督促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机制和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其次是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整个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并通过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将风险管理目标分解到企业各个部门,并监督各个部门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再次是其他部门的设置,譬如某些企业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人领导风险的主管工作,主要是针对企业融资、负债和经营等情况,让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整体运行目标同步。
(2)风险一体化管理
1.识别所有重要的风险
结合企业的运营情况,列出现有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估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发生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发生时间和存在位置等,然后画出风险的分布图。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存在风险孤立评价而产生的偏差问题,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体化管理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全面风险管理类对重要风险的识别具有全面性的特点,需要企业所有部门予以配合,结合各个部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每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进行风险汇总,以便统一制定相对应的控制方案。
2.风险的度量
风险的度量一般采用的是风险价值法、压力测试法和风险收益法,将财务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到非财务风险的管理任务当中。企业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风险,都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发展,而风险不具备独立性,很有可能跨部门贯彻不同的工作,对企业产生连贯性的负面影响,因此采用以上方法度量风险,可以将隐藏在各个部门的同类风险挖掘、归类和汇总,然后对风险的负面效应进行权衡,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力度。
3.着眼企业全局转移风险
企业的风险管理可能存在全局性的影响。风险的一体化关系需要着眼企业全局,统筹管理所有风险,将所有风险纳入风险管理体系当中,然后建立风险控制纵览表。另外,企业还需要在实践经验的前提条件下,构造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将风险实行一次性转移,杜绝遗留某些潜伏地较深的风险。
(3)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
1.风险信息资料库
企业的风险包罗万象,有些风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风险信息资料库,将各种风险相关的信息收集起来,譬如风险的类别、风险的诱因、风险的形态、风险的影响、风险的控制对策等,形成可分析的量化数据空间,以便在遇到类似的风险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地调取相关数据,准确地找出风险,并借鉴数据库的建议措施,快速地控制风险的蔓延,为风险产生问题的解决赢得时间。
2.风险分析工具
风险的全面管理,离不开风险的分析,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信息分析功能,是在连接风险信息资料库的基础上,将大量的抽象数据归纳总结,然后形成简单化的信息,以明确分析的风险对象。
3.风险信息决策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需要解决信息的决策问题,主要依靠系统的专家决策功能,将这个功能提供的决策数据,融入到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案当中,为风险全面管理和创新提供系统的专业知识支撑,使得风险的决策方案更显优化,这也是企业风险管理效率提高的重要功能系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摆脱传统风险管理的桎梏,在运营的过程中,综合运用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管理学科,并结合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从内部控制和战略管理等角度进行风险的创新性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覆盖与风险相关的所有活动、涉及风险的人员、与风险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及风险管理的相关方法,因此需要设置全面风险管理组织。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进行风险一体化管理,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管理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迈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应用与创新需要进行信息共享和传递,因此还需要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以往风险管理闭门造车的状态,更有效地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农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2008.
[2] 侯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势在必行[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20期